哪些因素最終能讓劉邦戰勝項羽?
李安有一段談《藏龍卧虎》的話,說得極妙:我覺得任何一樣東西,做到比較高的層次,都是很儒雅的,做導演的不一定要窮吼窮叫才有控制力。大俠是講究氣質的,不是張牙舞爪地跟人家斗;一句話:高手過招拼境界
劉項相爭,其實是高手過招,拼的就是境界;而項羽的境界明顯比劉邦低一個檔次,那麼,劉項相爭拼的究竟是什麼境界?
建『國』思想,項羽要求實現分封制,而劉邦要求集權制,項羽的建國思想明顯落後於時代要求,落實到執行的時候,更是力不從心;
指導思想的錯誤導致了項羽全盤皆輸
項羽是一個悲劇英雄, 將一副好牌給玩砸了;為什麼?
項羽戰略思想的錯誤;
從定都與分封兩件事,我們就可以看出,項羽並沒有取天下的意圖,他的政治抱負僅限於復興楚國和成為盟主,而不是想成為像秦始皇一樣的君主;
第一,定都與地利;《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項羽在咸陽的破壞性行為,包括殺秦降卒20萬,說明他徹底放棄咸陽做都城的打算,最終選擇了彭城作為都城
彭城,四戰之地,可以四面出擊;項羽定都彭城,
好處是當諸侯有異心的時候,可以迅速出擊,如果定都關中,田榮造反的時候,很可能會打成持久戰。
壞處是:如果諸侯連手造反,項羽必然四處滅火,而彭城沒有地理優勢,不好防守,就要分兵派重兵把守;而項羽實行的是精兵政策,部隊人數很少;所以,彭城容易被偷襲(劉邦不就偷襲成功了嗎);
有人認為項羽的實力很強,其實不是;能說明項羽實力的是消滅秦朝,其實:秦亡並非項羽一人之力,只不過他的實力最強,貢獻最大而已。何況真正亡秦的不是項羽,而是劉邦,亡秦的領導不是項羽,而是楚懷王;這就如滿清,真正滅明的不是滿清,而是李自成,至於李自成沒有跟劉邦一樣取天下,是因為眼界不夠(滿清能奪天下,是因為在滅明的幾股力量之中,滿清的綜合實力,不僅僅是軍事實力,最強)
這就說到同樣主持了分封的武王;為什麼武王能成功,而項羽失敗了呢?
武王伐紂與項羽滅秦相似的地方是:紂的滅亡是在武王的帶領下滅掉的;不同的地方是紂的滅亡是在武王的統一領導下實現的,而項羽不是,當時的共主是楚懷王,只不過他的實力最強,貢獻最大而已。(所以,武王完全可以威懾諸侯王,而項羽不行,所以,項羽主持下的分封結構就非常脆弱)
這裡順便說到項羽的兩個政治錯誤:
① 在伐秦的路上殺主將宋義奪取楚軍兵權,這不僅僅是犯上,而是叛亂了,有點類似於韋昌輝殺楊秀清,為將來的失敗埋下了隱患,也讓劉邦產生了警惕;項羽應該採取暗殺的辦法,然後栽贓說是章邯派來的人乾的
② 在破秦後自封為王,尊原楚王為義帝。卻又迫不及待的將義帝趕出首都彭城,半路劫殺。項羽打著復辟楚國的旗號(自己是楚將),卻殺了義帝,在局勢不穩,天下未定的局面,做的太過急躁。 其實可以學學齊桓公的,把義帝養在彭城「尊王攘夷」。或者是學學朱元璋,在剷除政敵之後,再暗殺
結果:劉邦為義帝發喪,號召天下共同討伐項羽,集合5路諸侯,56萬聯軍殺向彭城。
各諸侯服從項羽,只是因為滅秦時,楚軍勢大。殺義帝讓在項羽徹底成為了眾矢之的,諸侯借題發揮,出師有名,劉邦不過是火上澆油。
反過來,看看劉邦,很多人認為劉邦幹掉項羽,當上皇帝之後,就天下大定了,其實不是;
諸侯王對待劉邦,壓根就是同盟的態度;劉邦的地位也就是一個主持分封的諸侯王(漢王),還不如當初的楚霸王;異姓王們對待劉邦的態度跟當初劉邦對待楚霸王沒有任何區別
此時,劉邦的風險和當初的項羽一樣大,而且在軍事才能上,劉邦還不如項羽。
劉邦的優勢在於拿到了關中和巴蜀這些舊秦地盤,地理優勢極大,易守難攻,而且物產豐富。劉邦就是憑藉地理優勢,一個個消滅了異姓王;
這也就是為什麼項羽不願意定都關中,被人罵是沐猴而冠的原因。
第二:分封與人和;司馬遷在《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寫到:「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 ;翻譯過來就是秦滅之後,項羽自立為主,並分封在滅秦戰爭中有功績有建樹的群雄。在分封時,項羽有兩點戰略性的錯誤:歸納為一句話:既不消滅政敵也不消除隱患
①根本就沒有消滅對手的企圖,最典型的是鴻門宴居然不殺劉邦,最多是監視居住(劉邦分在漢中,讓章邯等三人看住他)
②也不消除隱患;毛澤東說過,拿槍的敵人很好發現,但在新中國成立後那些隱藏在黨內不拿槍的敵人就很難察覺。項羽連最大的政治對手、公開的敵人劉邦都放過了,更談不上消滅隱患,又怎麼可能去殺合作夥伴呢?
反過來,看看劉邦是怎麼做的,對於敵人,無論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拿槍的、還是不拿槍的,劉邦的措施就是「像秋風掃落葉那樣冷酷無情」,一個字「殺」(鎮壓),區別在於殺誰、怎麼殺
①對拿槍的、公開的敵人項羽,用軍隊消滅;逼項羽自殺,即使項羽不自殺,劉邦也不會放過他;
② 打入我『黨』內部的、拿槍的敵人,比如韓信、彭越與英布;暴力與陰謀雙管齊下加以消滅,
③對於打入我"黨"內部的、不拿槍的階級敵人,就採取驅逐出境(比如張良),或者是監視居住勞動改造(比如蕭何)的辦法;
一句話,劉邦與項羽的建『國』思想是完全不同的,體現在對於功臣的態度上是殺與不殺(項羽是『一個不殺,大部不抓』;而劉邦是一個都不放過,全部都『殺』);
分封的壞處在哪裡呢?
這就說到第二個問題,分封不公,是諸侯造反的借口
很多人認為是項羽的分封不公才導致劉邦等人造反,其實不是,分封有兩個難題不好解決
第一 分配不公導致反對者不服;
個體生命的最高原則是利己;所以,任何分配都面臨著一個分配不公的難題:只要是資源分配,肯定有人不滿意,即使絕對公平;何況任何人都不可能絕對公平,所以,可以得出三條結論
① 主管分配的一方不可能主動挑起戰爭;大家不妨深究一下,抗戰勝利、國共和談之後,到底是誰先挑起戰爭的,
② 被分配的人要反對你,總能找到借口,無論多麼公平,因為資源的有限性,不可能讓人人滿意
③ 只要有人挑頭反對,必然有人響應。
因此,分配的背後必須有武力做支持(以鎮壓反對者),當然分配本身必須要公平,這樣才能儘可能減少反對者
具體在楚漢戰爭,項羽確實有過錯,尤其是在分封的時候確實存在分封不公的問題,但這卻不能成為造反的理由,原因很簡單,戰爭的發難者劉邦在後來主持的分封之中更不公平--劉邦乾脆殺掉了有權分配的股東,而項羽至少沒殺人;
有了造反的借口,野心家劉邦就首先發難,挑起戰爭;
為什麼劉邦首先發難呢?
首先發難有先發優勢,先取得資源;比如微信成功之後,跟隨者網易的易信、阿里的來往萎靡不振。這就是先發優勢:微信巨大的用戶群給後來者易信、來玩造成了門檻,
同樣的道理,劉邦的發難導致分配被邊緣化群狼的響應,而項羽由於兵力捉襟見肘而導致自顧不暇,最終結果就是系統崩潰,響應劉邦的群狼最終也成為了劉邦的墊腳石,一個個被劉邦所殺;
第二,公開的、潛在的反對者力量壯大;
前面說過分封不公是根本無法解決的難題,現在說,分配的第二個難題,即使項羽將公平問題解決了,也勢必會帶來群雄割據---諸侯王會逐步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
有了實力做保障的諸侯,是不會考慮公平的,他們在乎的是擴大自己的領地,所以,壯大了實力的諸侯一定會挑起侵略戰爭;
這也說明:分封制決定了國家是不穩定的,這是劉邦的集權制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項羽的第二個失敗原因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沒有先發制人消滅潛在的敵人,一旦,他們壯大之後挑起戰爭,甚至是發起聯合戰爭,以項羽的實力是沒法鎮壓的;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佔領漢城後,彭德懷停止進攻;這讓朝鮮不滿,金日成認為即便「不能消滅敵人,擴大領土也是很重要的」,蘇聯大使扎哈羅夫也支持金日成說:「世界上哪有打勝仗的軍隊不追擊敵人、不發展勝利成果的呢?這將給敵人以喘息機會,犯下喪失戰機的錯誤。」而項羽恰恰就犯了「給敵人以喘息機會,犯下喪失戰機的戰略性錯誤」;
對政敵,項羽不但沒有消滅,反而繼續分封土地,這就是給敵人發展、壯大的機會,導致的後果就是:壯大起來的敵人聯合起來對付項羽;結果,項羽只能後發制於人,
後發者儘管具有信息優勢(更多的信息意味著更好的決策以及成本的降低)。但是,後發制人的前提是,綜合實力足夠強大;遺憾的是,項羽的實力沒有強大到足以壓制所有反對派的程度,所以,當所有的敵人反撲的時候,就只能死翹翹了
這就說到劉邦,劉邦消滅項羽之後,也是面對資源的分配問題,前面說過,當上皇帝之後的劉邦,地位還不如當初的楚霸王;那麼,同樣的問題,為什麼項羽失敗而劉邦成功了呢?
劉邦借鑒了項羽失敗的教訓,採取了關鍵性的步驟:將反對勢力從肉體上徹底消滅;具體戰術是四個字:以快打慢,具體體現在三點
① 對於每個反對派,都先發制人,打反對派一個措手不及,等反對勢力明白時,劉邦已經幹完了,
② 先幹掉最大的反對派,比如韓信,導致群龍無首,所以,鴻門宴上項羽沒有幹掉劉邦是最大的戰略失誤;對於功臣,劉邦的策略是:消滅上層,整頓中層,安撫底層,活下來的才論功行賞,(非功不侯啊),
③ 採取欺騙手段,各個擊破;比如說殺掉韓信之後,告訴彭越,韓信是因為謀反被殺的,不是自己主動要殺的,結果呢,彭越自己被呂后變成了肉醬;等英布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沒有同盟可以連手了;這樣可以防止反對勢力連手,雙拳難抵四手,好漢打不過人多啊
就是說,從整體實力上看,劉邦遠遠不如韓信、彭越、英布三人的總和,要知道,這三人是擊敗項羽的主力啊,而劉邦的實力不如項羽,但是,劉邦的戰術得當,結果,以快打慢,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先發優勢啊
這就是劉邦比項羽聰明的地方,先發制人,從而避免了後發制於人
項羽與劉邦都面臨同樣一個問題:建立新的秩序,而這個新秩序無非是分封制與集權制(二選一),無論是哪種秩序,都需要有足夠的實力做後盾;具體到分封制,對於掌權者的實力要求更高,因為分封制的最大的可能性的敵人是諸侯王(甚至是聯合起來的諸侯王);而集權制集權制消滅了一切隱患,最大的敵人最多是侯;
所以,儘管項羽的實力要大於劉邦,但是由於項羽戰略思想的錯誤,導致了項羽連連失利,最終葬送了大好的局面;
因此 毛澤東說,不可沽名學霸王;在斯大林要求國共劃江而治的時候,號召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那麼,為什麼項羽選擇了分封制,而劉邦卻選擇了集權制呢?
第一,集權制是人的本能,周天子之所以沒有實行集權制,是因為條件不夠
地理是早前政權組織形態的奠定因素和後續發展中的重要制約因素。但是人對地理的因素局限的改造和尋求綜合條件下最優解才是一切的根本。而改造地理環境的主要元素是生產力
中國進入由春秋戰國的封建進入秦漢帝制是生產力的影響,直接說就是殺人效率(兵器、組織和戰術戰略的新的成熟階段)提高了,然後是農業技術、運輸工具、貯存技術及其組織管理的進步,才能讓秦始皇憑一(諸侯)國之力,實現中原地區的大一統帝制。歐洲雖然處於相當的生產力水平,但受地形及其意識沿革的影響,直到現在也沒實現統一。
也就是說,在大平原的地理條件下,當達到了戰國末期的生產力水平,必然要產生帝制,但至於誰來完成,就有了很大的偶然因素。 歷史的趨勢不會改變,歷史的腳步經常錯亂,所以俺說,「歷史是邁著舞步前進的」。 俺們如果試圖去論證秦始皇「必然」得天下,那隻能陷入「循環論證」,最終陷入「預定論」/「宿命論」不能自拔,但俺們是可以找到當時的「天、地、人」達成這一作用結果的「必要條件」,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帝制既成,就醞釀著農民暴動。
秦的律令在現在看來其實不算多麼「嚴酷」,甚至還不如一些集團公司的管理制度呢;但秦始皇的雄心大略卻忽視了兩個問題,
第一 從分封制到集權制是一次革命
第二 從局部集權到全國性的集權,又是一次革命
就是他所憑藉的技術(泛技術,包括管理技術)手段(體現於及時性和複雜性)能適用於秦地大小的面積,卻難以適應如此大的國土。且秦國適應此體制也經歷了長時期的「陣痛」,因為它需要從「鬆散的封建」過渡「緊密的帝制」,各地的環境產生差異也沒有充分考慮,所以出現劇烈的反抗也是必然的了 。
實際上,中國直到宋明時期才算進入了成熟的大一統帝制時期。至於導火索嘛,眾所周知,是嬴政老兄和官員們對他們打下來的疆土之大有點不太習慣,給民工們去修長城的路程期限定的太嚴,且沒有計入「雨季施工」和「不可預見」期,結果「工期延誤」的陳勝和劉邦去了就是送死,只好造反了(與其引頸就戮,莫如振臂一呼!這才是爺們兒該乾的事情!)
具體到當時的中國,建立在郡縣基礎之上的中央集權製得到了包括法家和儒家的那些游士(知識分子)的認同和倡導。並且由秦所力推的郡縣制在戰國時期已經成型。戰國七雄在法家的鼓搗下不同程度上都加強了君主的直接控制力,秦為最甚,郡縣制早在商鞅變法時就已現雛形,與之匹配的是官僚制官員任用體系,提高了秦帝國的管理效率,使秦國成為超級大國,從而也順理成章地統一了中國,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郡縣為基礎的中央集權政權。
這就相當於十月革命勝利後,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並且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過輝煌的成就,成為國際舞台上叱吒風雲的超級大國,結果,社會主義就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嚮往的制度,就如儒家與法家嚮往中央集權制一樣,隨後就出現了五四運動,社會主義最終在中國實現;
中國由分封制轉向郡縣制是在中國人秉持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元價值前提下,由於生產技術的進步及由此而來的組織管理手段的增進而必然帶來的結果。
換句話說,周天子並非不想直接控制他的領土,而是缺乏相應的經濟基礎、軍事和組織手段,條件的缺乏使得周天子不得不分封(實行委託管理),就如成吉思汗的子孫佔領了廣褒的土地,最終不得不劃分為四個汗國一樣;
第二:諸侯之間的競爭加劇,導致必須實行集權制
人少地多的情況下,各諸侯之間對土地的需求小,競爭就少,所以,在人口稀少的情況下,分封制是一種穩定的政治結構,
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口隨之增長,人多地少,諸侯之間的競爭加劇;此時,分封制就成為一種不穩定的政治結構。這個可以用戰國時的生產與人口數據做點作實證分析。
換句話說,當時的集權制是歷史的潮流,那麼為什麼項羽選擇了分封而劉邦選擇了集權呢?
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綁架,
一個開國『皇帝』選擇什麼樣的制度,取決於依靠什麼基礎力量建立新的朝代;
如果先是混在農民起義里,後來不斷吸收士族精英和寒門知識分子而慢慢起家的,士族都不會有好下場。
問題在於,歷史上成功的農民起義,都是從農民起義過度到地主階級才成功的;沒有地主階級的支持,起義不可能成功;就是說地主階級是打天下的必要力量,但是也只是可利用的力量;
打下天下之後,實現集權制的最大障礙是士族精英和寒門知識分子(起義隊伍裡面的地主階層),而對於寒門起家的開國皇帝來說,士族精英和寒門知識分子只是他利用的對象,所以,他殺這些人就沒有任何心理障礙與現實的阻力,無論是劉邦還是朱元璋,殺起這些人來一點不手軟;
另外,對於寒門來說,集權制更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比如陳平,對陳平而言,跟著項羽,最多永遠是楚國的一個重臣,而投靠劉邦,則有可能成為全天下的一個重臣,顯然棄楚投漢更符合陳平的職業規劃。而張良本人就是貴族,他的理想就是復國(恢復韓國),所以,劉邦打天下之後,是容不下他的;至於韓信,在劉邦取天下之前,就已經自封為假齊王了,劉邦不殺他,天理難容;
劉邦的基礎力量是最底層的無產階級,這就決定了,他一定會實現集權制
項羽的基礎力量本身就是貴族,八千子弟幾乎都是貴族子弟,而貴族的理想就是分封制,這樣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所以,項羽只能實現分封制,即使他本人打算實現集權制,基礎力量也不允許他這麼做,這就如蔣介石,1927年叛變革命,因為他起家的力量就是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所以,他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只能代表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的利益。
所以,劉邦反秦與項羽反秦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劉邦僅反對秦的政權,但並不反對秦實行的郡縣制;而項羽不僅反對秦的政權,也反對秦的郡縣制。
一句話,劉邦反政權但是不反制度,是權力鬥爭,而項羽既反制度也反政權,是路線鬥爭;
所以,項羽分封不久,諸候王之間就又啟戰端。最終讓有取天下雄心和有政治手腕的劉邦重新統一了中國,因襲了秦的郡縣制,並輔之以分封劉姓諸侯,以彌補其直接控制力不足。到了漢文帝,又有晁錯削藩,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才完全地實現了郡縣制,逐漸穩固並得到加強而延續下去。
單從表面上來看,無論是武藝,用兵,彪悍,仁義,力量,各方面劉邦都比不上項羽。
可是人都不完美,項羽自己有萬夫不當之勇,古今無比,但是成就大業必然需要有才能的人來幫助。他不擅長發現,使用人才,這是匹夫之勇。
項羽遇到士兵受傷,心痛不已,遇到百姓挨餓,表現得無比慈祥。但是將領戰場打了打勝仗,他把封賞的印信玩到了沒有稜角,也捨不得賞賜。看得到的悲哀,他知道憐憫;看不到的悲哀,他卻無動於衷,這是婦人之仁。
想當年,周天子弱且窮,卻仍然沒有諸侯吞併,征伐無不要假託天子號令,這是因為天子是天下共主,祭祀所在。諸侯起兵,以義帝為號召,項羽事後卻殺了義帝,在道義上,項羽就先已經失敗了。
天下安定以後,項羽不立根基深厚的六國後代,不立有功之人,只封賞自己的親信,違背先入關為王的盟誓,在信用上,項羽也失去了民心。
項羽打了勝仗大肆屠殺,佔領城市以後焚燒宮室廟宇,天下怨聲載道,即使遵從他,也不是內心遵從,只是屈服於他的勢力,這種強大只是表面現象。
劉邦方方面面都反其道而行之,最終戰勝了項羽。
劉邦起兵之時,已經年過四十,事業進展緩慢,所以求才若渴,從善如流。 項羽二十三歲起兵,二十五歲就名震天下,成為霸主,驕傲自滿,輕動隨性。可見事情有時候進展得太快,弊端也是很明顯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年周文王討伐商紂王,諸侯不召自集,要求進兵討伐紂王,文王仍然覺得時機不成熟,遣散了各路諸侯,這樣看來,文王真的是很偉大。引子,太祖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劉邦之所以厲害,與他改變歷史有關,其完全白手起家,打造漢家江山,隨後的什麼朱重八,太祖都能看到劉邦的影子,因為所處環境一樣,經驗教訓可以直接借鑒,這個問題很能展開,挑緊要的敘述。
劉邦為人豁達,至少表面如此。隨後的各種事情證明這廝絕非所表現的那樣,要是被他所表現的嘻嘻哈哈所騙,怎麼死都不知道。豁達只是對自己而言,絕非對他人而言,樊噲與他夠哥們吧,私下如何嘻哈心裡有數,給人一種無所謂不在意的錯覺,但就在嘻哈中一方呈出假象一方傻傻的,結局是顯然的,豁達是有條件的。
狼子野心早就暗懷。有人說劉邦被逼造反,呵呵,且不說這貨有大丈夫當如斯之嘆,這貨幾世務農,他卻年輕執意不事農業,這點小事就是很明顯的信號(看人家劉秀)。即使沒有驪山之行這貨遲早要有別的由頭,不怕被偷只怕被惦記啊,劉邦內心惦記的東西也忍受了四十年的白花花的歲月。
隨機應變能力極強。只舉兩例,烹劉太公和韓信求齊王。
決斷力。項羽雖為楚霸王卻婦人之仁,舉棋不定,看劉邦殺曹無傷,乾脆利索。
瀟洒和承壓力。漢中王無所謂,滎陽五十萬大軍沒有,項羽兵敗垓下就尋思覓活。
知人善用。這個大家都這樣說,來分析下,知人肯定有的,你別管人家是靠喝酒知人還是設局知人。善用不說,那個論功宴上他嘰歪著說那啥啥我不如誰但我用之,將將之帥,頗有天下豪傑皆入我盤之意,確實他分權很厲害,尼瑪收放自如啊。
有了以上其餘都扯淡,什麼預見力,他都知人了,肯定有預見力。還有他有一個牛逼的媳婦,
一、口號響亮,打土豪分田地深入人心
二、有組織有紀律,八大紀律記心中
三、偉大的領袖的革命夥伴韓副統帥卓越的軍事才能
四、有內奸卧底到項光頭那邊並身居高位
五、北方匈奴的客觀威懾
六、項光頭為抗秦主力,損失過大,劉邦游而不擊,一分抗秦,兩分應付,七分發展
七、項光頭內部派系重生,實際掌握的地區不多,倒戈的項軍將領不計其數,劉邦靠三大戰役最終把項羽趕出中原
用劉邦自己的話就成了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我覺得看太史公的評論就可以了: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史記·項羽本紀》
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奮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周秦之閑,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史記·高祖本紀》
最關鍵最關鍵的因素是一個人,即被成為國士無雙的韓信。沒有韓信,劉邦到死不過是漢中王罷了。你可能會說沒有韓信劉邦也可能離開漢中進入關中,但是看《史記》記載,劉邦進入漢中時,手下兵將大量逃亡,而劉邦的親信當時卻毫無辦法,說明劉邦的集團中所有人對此都是束手無策。而韓信在被拜完大將後很快就整兵進入關中,而且觀其對關中三王的對策合理,使得劉邦迅速佔領關中,從此翻身。一個在漢軍中毫無關係的人,拜將之後領著並不熟悉的軍隊,沿著敵人根本不知道的通道出其不意擺脫死地,再迅速地掃蕩敵方勢力以致對手連增援都沒來得及等到就把戰略要地拱手讓出,只能說劉邦一生最大的幸運就是獲得了韓信。
政治上更成熟
劉邦勝利的手段稱得上天下歸心,人才濟濟,將領如雲,這不是沒有能力的亭長所能得到的,也沒有人會選擇架空一位亭長來謀取天下。劉邦以德服人,而項羽以力服人。很顯然,劉邦的德行得到了欽佩,而項羽的力量並不足以壓服天下。
項羽既沒有足以震驚天下的功績(想必巨鹿之戰遠不及劉邦連破宛城、武關、嶢關直入咸陽,秦三世出城而降來的震撼),也沒有戰無不勝的戰績,而且先尊懷王之約,發現自己處於不利地位又反手誅殺懷王,德行已失,又用人唯親,以致韓信,陳平,英布,張耳,張良紛紛判投劉邦。
再看楚漢爭霸時期兩大集團的對碰:彭城之戰,勝利者項羽;京索之戰,成皋之戰、陳下之戰、垓下之戰,勝利者均為劉邦集團。
假若你把高祖本紀濃縮為一句為之奈何。那項羽本紀對應的應當濃縮為一句 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
一位窮途末路仍不能認清事實的跋扈將軍形象,油然而生。
項羽所作所為,殘暴更甚董卓,功績反而稍遜。其地位之高,全靠文人詩詞筆墨。
至今思董卓,孑身鎮西羌,領軍撼天下!
牧隴西,任太尉,罷天子,立獻帝,廢洛陽,都長安。今人嘆之,大丈夫生當如此
一、知人善任,從諫如流
漢朝建立後,劉邦就跟大臣討論過自己為什麼能戰勝項羽奪得天下。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
韓信在項羽手下的時候不過是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弗用「。後來經蕭何舉薦後,立即升壇拜將,為大將軍。
陳平在項羽手下的時候為都尉,因懼誅,加上」項王不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逃歸劉邦。劉邦」是日拜平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
而項羽呢,韓信、陳平這樣的人才被逼走不說,唯一有點才能的范增,雖尊稱」亞夫「,但不能傾心任用。經陳平反間計後,更是對他生疑。
二、區位的經濟和地理優勢
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沛公為漢王,王巴、蜀,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許之。「
巴、蜀、漢中、關中這都是秦國的故地,秦當年以此奠定了一掃六國、奪得天下的基礎。現在項羽居然將巴、蜀、漢中分給了劉邦!然後將關中分給了秦朝的三個降將!
之所以有鴻門宴就是因為劉邦發兵函谷關,妄圖」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為什麼要距諸侯兵?因為有人告訴他,「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
《漢書地理志》是這樣形容故秦地的,」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所以,項羽是把天下最富的地方分給了劉邦!
而且這不僅僅是最富的地方!婁敬勸劉邦定都長安的時候是怎麼分析的?「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易守難攻有木有!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
所以當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了雍、塞、翟三王的地盤後,他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後來楚漢之爭打了四年的拉鋸戰,但是這拉鋸戰從來就沒打到過劉邦的地盤上!
劉邦幾次被項羽打了個團滅,立馬能再拉一波人滿血滿魔的復活,而項羽被劉邦在垓下包了一次餃子,就玩完了。為什麼呢?
劉邦有錢啊!家底厚啊!故秦地,「富居什六」啊!有錢就有糧,有糧就有兵啊!戰爭歸根結底就是在拼經濟啊!
項羽是很牛,彭城之戰以3萬打垮了劉邦56萬,劉邦帶了幾十個人跑了。老爹老婆都被抓了,兒子女兒都想丟掉逃命。「漢王得與數十騎遁去」,這是第一次。
劉邦被圍困在滎陽,楚軍四面擊之,「紀信乃乘王車,黃屋左纛,曰:「食盡,漢王降楚。」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這是第二次。
「羽亨周苛,並殺樅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皋。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這是第三次。
三次!打過遊戲沒?單挑BOSS的時候是怎麼感覺?你打它一下掉10滴血,它打你一下掉100滴血!但是你有血瓶啊,它沒有啊!所以耗也能耗死它啊!
楚漢之爭的中後期,劉邦的後方基地漢、雍、塞、翟固若金湯,源源不斷的給劉邦大軍輸血。
未完待續
項羽:匹夫之勇;心胸狹窄(先逐後殺楚王羋心就為記恨羋心愿意遵守承諾封先入關中的劉邦為王;一說話不對付,就喜歡煮人,自卑?);沒有雄心大志、還虛榮(率各國將領入關後,劉邦知道自己敵不過項羽,只能讓其主持大勢,但這個莽夫卻只想著回西楚去做霸王,並不留守關中這一兵家險要之地,原因居然是舉例說一個人穿著漂亮衣服走在黑夜裡怎麼能讓人看見呢?當然要衣錦還鄉風光啊;當然,他後來跟劉邦訂立界限,劉邦也準備回漢中了,但張良、陳平等人力主不能養虎為患,所以身邊有能臣是多麼重要;入關後,焚燒秦皇宮,掠奪金銀美女);婦人之仁(鴻門宴不果斷沒幹掉劉邦)、不懂政治更不用說治國(亂七八糟地分封將領、虧待原來的王、埋下各種積怨);只知兵戎相見、不懂收買人心(屠城,當然,劉邦乾的也不少;殺降秦軍20萬);自持甚高、賣弄權威、不懂用人(范增);
劉邦:善於結交、用人(張良、蕭何、韓信、陳平、酈食其、樊噲、夏侯嬰、曹參、英布...);為人自私(逃跑途中幾次把子女推下馬車減輕重量加快速度);善於收買人心(如入關後的廢除秦法、改約法三章);隱忍(明明被項羽射中了前胸,人都栽下去了,卻抱著腳喊道「那強盜射中了我的腳趾!」);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長處是用人,需要被輔佐);決策和反應果斷(兩次奪韓信將印);殺功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開國的大都愛這麼干,就不批評了。)
綜上:項羽實在不是一個能幹大事的人,連悲情英雄都是過於褒獎了,不過一個強盜式的粗漢,有作戰能力,卻毫無政治頭腦,也看不出正人君子之行,不肯過江東不過是好面子罷了,死之前還要說不是他自己不行,是天要亡他。跟抱怨文臣誤我、文臣誤國的崇禎一個德性。向如此低水準的人提出高水準的建議,就跟教弱智學微積分一樣,除了無法溝通,還有可能招致災禍(被他煮啦)。至於劉邦這傢伙,入關後沒見過那麼多金銀財寶,也想掠奪,還好被張良勸下來了,可以看出本質還是一個地痞流氓市井小民之心,只是中了大樂透了,碰到了一堆賢人幫他(我還是很奇怪,有人說劉邦字都不識,那初見張良的時候如何能跟領略《太公兵法》?他的學識是哪來的?全出自於地痞流氓圈子的社會經驗嗎?)。
天時?陳余不服。地理?陳余不服。人合?陳余不服。
仔細看了看,的確,什麼仁政啊,知人善用啊都很重要,而這些,不能說是決定性條件。
決定性條件,韓信。
劉邦自身的條件別的諸侯也可以做到,蕭何能做的事別的人也未必弱於他,至於張良,陳平,這些並不是主要條件。
沒了韓信,劉邦只可能成為一個諸侯王,有了韓信劉邦才能稱帝。
很間單,劉邦喜歡群毆,項羽喜歡單挑,你說那個歷害。
我給大家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項羽分不清主要敵人和潛在的敵人。
首先在鴻門宴的時候,項羽分不清當時的形勢,不知道劉邦將來是自己潛在的敵人。因為秦國滅亡之後,原來的戰友關係就要變成敵對關係,項羽完全沒意識到這點,在鴻門宴上慚愧難當。
後來田榮反他的時候,他打敗田榮後燒殺搶掠,導致陷入齊地泥潭。若是及時跟章邯回合擊敗劉邦。可能劉邦就被滅了。總之,項羽安撫民心方面做得比較差。
得民心。
對比一下2人入咸陽後所作所為就夠了:
劉邦:約法三章。百姓看到了穩定生活的可能性。
項羽:燒殺搶掠。百姓可不想死。
你說百姓選哪個呢?我肯定選善待百姓的劉邦。
劉邦攻滅三秦,實際上繼承了秦國得全部遺產,以秦國國力對付四分五裂的關東並不困難,只是重複一次統一六國罷了,而這一次的六國除了項羽,都是垃圾!解決了項羽也就問題不大了……
順便說一下,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
這件事。難道不是只有劉邦自己才最清楚嘛???如下:
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
1
劉邦的為人,志向,能屈能伸都是導致最後成功的必要因素
參考韓信的《漢中對》。
劉邦項羽皆寂寞,瀚海波濤感碧落
國共亡靈猶悼念,燒草凝霧滿城郭
社稷蒼生問鬼神,獨吟黃昏拂黎明
寰宇同慶天涯遠,乾坤交泰盡浮沉
我真想把這一層樓的答案噴死。
推薦閱讀:
※從霸王的葬禮能看出些什麼貓膩?
※項羽「彼可取而代也」 劉邦「大丈夫當如此也」如何評價?
※为什么同样是跑得快,刘邦刘备赵构能成事,永历鲁王却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