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音樂是怎麼變成胎教音樂的?


1993年10月,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於英國《自然》雜誌發表《音樂和空間任務能力》一文,介紹他們邀請大學生聽音樂,然後對他們進行智商測試。大學生在聽了10分鐘的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後,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明顯的提高。「與聽放鬆指令和不聽音樂時相比,聽了音樂的大學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這種現象就是後來被全世界廣泛傳播、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的「莫扎特效應」(Mozart Effect)。
這一成果經過《紐約時報》的報道,立即產生了轟動效應,因為這個結果可以解讀為聽古典音樂的孩子要比不聽的孩子智商高。勞舍爾的研究由此獲得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並導致了一場流行心理熱潮。在美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以及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員都對此表示了極大的興趣。最典型的是美國喬治亞州政府,1998年6月,當時的州長為該州每一名新生兒免費發放古典音樂CD和磁帶; 佛羅里達州則要求公立日托幼兒園播放古典音樂。一時間讓孩子聽古典音樂成為一種時尚。「莫扎特效應」並非只是在美國流行,它及時地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國。至今在網上隨便搜索,都能找到無數出售「莫扎特效應CD」的網站或免費下載試聽。
瑞士心理學家班格特(A.Bangerter)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希思(C.Heath)在2004年12月《英國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莫扎特效應」:追蹤一個科學傳奇的演變》的文章,把「莫扎特效應」的產生、演變、發展和應用當作一個典型的科學傳播案例來研究。與此同時,他們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在歐美一些媒體和網站、尤其是大學的校報和網站廣為傳播。
出版過兩本與「莫扎特效應」相關暢銷書籍的美國教師唐"坎貝爾指出,科學研究顯示,當一個人聽音樂時大腦的許多不同部分都處於活躍狀態,其中一些最活躍的部分與人們進行空間推理時的活躍部分是相交迭的。
美國著名臨床神經科學家丹尼爾"阿門所著《大腦處方》一書中提到,一項研究發現,聆聽莫扎特的音樂對治療兒童多動症有幫助。聽莫扎特音樂的那組兒童的「西他」腦電波(多動症患者的這種腦電波往往過多)明顯減少,同時變得更為專註,控制情緒的能力也大為提高,社交技巧也有較大改善。生活在倫敦的傑姬"欣德利非常相信莫扎特的音樂,她認為自己6歲的兒子勞倫斯從中獲益良多。欣德利說,勞倫斯從小就發育遲緩,並有多動症和語言障礙:當別人和他說話時,勞倫斯要一聲不吭地想上半小時才會作出回答。用莫扎特的音樂進行了幾個療程的治療後,欣德利說:「他現在很喜歡說話,對別人的問題也能立即作出回答。他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步。」


某年香港英皇引進了大量古典音樂專輯 結果賣得不好 於是就稱古典音樂有胎教作用
是不是真的有用? 反正有的專家說胎兒聽了只會煩躁


我沒出國去淘碟過,但是我以前淘了十多年YLJ,打口那種。
可以看出,至少在YLJ里,看國外正規唱片里,我是沒有看到所謂胎教唱片的。就好像世界上正規公司里不存在所謂班得瑞。就是說那可能是中國特色。

胎教為什麼是莫扎特,我想可能是多種因素融合,正好莫扎特是天才,正好國人步入了開始注重文化的階段,媒體又推波助瀾,大家也喜歡看那些小朋友彈奏。

還有,我最早看張五常的文章,好像一九八十年代他就寫了一些音樂文章似乎提及莫扎特,可能是推薦給小朋友。不小心就流傳開。

再有,商業。商業就是要推出各種賣點。中國在古典音樂上本身沒有多少內容,商業賣點就是多寫文案這個事。怎麼寫,廣告法也不管的。寫多了,當真了。

事實上,我覺得小朋友還是多說話吧。孩子太小,古典聽多了甚至不會說話。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 胎教 | 音樂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