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有哪些陰暗的地方?


I didn』t attend an Ivy League school, but I attended the similarly rank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l share some thoughts about some of the dark parts of elite colleges based on my experiences at UChicago and working with Chinese students applying to top American colleges.


1. Laziness

You get out of college what you put in to it. This is true at all colleges, but many people seem to forget this when it comes to elite schools because they assume simply attending a top college will automatically guarantee them a good job and great education. This is not true. No matter where you go to school you nee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look for opportunities, and continually try to get the most out of your classes and relationships.

I knew many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ho just 「coasted by.」 They were smart, but didn』t try hard in school. They never had a problem with grades and never came close to dropping out of college, but they did the minimum required to get a decent GPA didn』t care about school beyond that. They attended most classes, did their homework, and studied just barely enough to get their desired grades, but they never really learned anything and never made the right connections to lead to great post-graduate jobs. If anything, this attitude is even more of a threat to smart students because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get good grades with relatively little effort.

I don』t know if this is quite 「dark,」 but if remember that no matter where you go to school, you will gain value from the school only insofar as you work hard and look for opportunities. Too many Ivy League students don』t realize this and succumb to laziness.

2. Too Much Work

On the other hand, some students try too hard.

Some students feel so much pressure to do well in college that they dedicate every waking moment of their life to studying and basically don』t have an existence outside books. These students often 「burn out」 and reach a point where they are so stressed that they are mentally incapable of continuing to study.

So while it』s important to work hard, remember that school isn』t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thing on earth. You will not be condemned to a life of eternal poverty and misery if you get a B on a test. Education is just one of many important parts of a healthy life.


3. Lack of Academic Freedom

Many elite colleges are currently suffering from a lack of academic freedom. That is, there are certainly topics which are not allowed to be discussed on campus, either due to social or administrative pressure.

For instance, there was the Yale Halloween controversy. Basically some administrators at Yale published guidelines to students about what types of Halloween costumes were not allowed on Yale』s campus for fear of the costumes offending certain people. Another administrator wrote an open letter to the school to promote Freedom of Speech by suggesting that students should figure out amongst themselves what costumes are acceptable or not, and the administration should play no part in such affairs.

In the following weeks, the administrator who wrote the letter, and her husband who supported her, were viciously attacked by the student body. Many students believed the administrators were creating an 「unsafe environment」 at Yale by promoting Free Speech. Mobs of students formed around them and yelled in their faces (you can see videos on Youtube) and the student body created a petition to get both administrators fired. Eventually, both individuals resigned as a result of the pressure.

This is just one high-profile example of suppression of academic freedom at an elite institution, but the problem is much deeper. I distinctly remember being verbally attacked on quite a few instances at UChicago for expressing controversial views. The general academic atmosphere at elite schools is not particularly open.

However, I should note that the academic intolerance is projected by only a minority of students. It』s a loud minority, but a minority nonetheless. Generally speaking, most students won』t face restrictions on academic thought, but there are a few topics, like those covered by sociologist Charles Murray at Middlebury College recently, which face harsh repression from the student body.

Sources –

https://www.bostonglobe.com/metro/2017/03/04/middlebury/hAfpA1Hquh7DIS1doiKbhJ/story.html


4. Elitism and Bubbles

The vast majority of students at elite schools are highly intelligent. Most of them are quite wealthy, especiall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is isn』t really a problem in and of itself, but it can lead to a situation where individual students get trapped in a small world-view. If everyone around you thinks the same way, you may start thinking that way as well, and that will generally harm you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However,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simply by being open minded and searching for outside sources of knowledge whenever you can.


很多人都認為,讀個好大學,可以改變人生。其實事情遠遠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

IVYPEDIA本次採訪了一位就讀於某常春藤名校大二的R同學,她的父母是國內二線城市的普通工薪階層。父母賣了一套房子才送孩子出國。我們來聽聽R同學作為一個「窮孩子」在常春藤盟校的就讀體驗。

採訪問答實錄

Q: 你在常春藤盟校就讀一年了,感覺怎麼樣?
A: 學術方面,還不錯,非常符合我的期待。但是,社交的話,我真的感覺很難適應。

Q: 為什麼?
A: 我在國內的圈子真的算比較普通的。在這裡,突然發現周圍全部是有錢人。他們出去吃飯也是隨便吃的。我比如一頓超過10美金的都會心疼好久。他們下個館子一個人50美金、100美金是很正常的事情。別人叫我一次不去,還行。叫我幾次都不去,真的也不會再叫我了,慢慢也就沒朋友了。

Q: 那你有自己的朋友嗎?
A: 有。但是沒有真正交心的。因為真正的友情我覺得也是建立在兩個人各方面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比如我室友,是個美國白人。人也挺好的。但是有次春假她和朋友去坎昆度假,想叫上我。我以一個借口推掉了,但其實也是心疼那點錢。家裡真的不容易,我每次開銷其實都是精打細算的。她覺得我在故意擺架子。之後,我們的關係就沒那麼好了。

Q: 那你為什麼不和她實話實說呢?
A: 礙於面子吧。沒人願意在一個精英圈子裡承認自己家庭背景低人一等。但就算我說了,又怎麼樣呢?我還是沒法和她去坎昆。一直沒法參與到別人的日常生活里,怎麼做好朋友?哎,這裡真的很難交朋友,尤其對於我這種沒錢的學生來說。

Q: 試過自己賺錢嗎?
A: 當然。我在學校幫教授做助教,一個小時也就十美金。我每周也沒法工作超過20小時(移民局規定的)。這些錢根本是不夠我日常花銷的。美國消費實在是太高了。父母已經和我說了,除了學費,其他要靠我自己。

Q: 後悔嗎?
A: 有時候會。但一想到父母已經傾盡全力把我送出來,我實在不可以這樣隨便放棄。但是,真的沒想到社會壓力這麼大。精英圈子真的不是想進就能進的,沒人會給我一直買單,我面子上也過不去。

Q: 大家都這麼有錢嗎?是不是誇張了?
A: 毫不誇張,周圍幾乎都是各種二代。和我家庭條件差不多的幾乎沒有。美國人在這也是有錢得很。畢竟進這樣的學校,各方面資源一定是很多的。像我這樣純粹靠自己努力,家裡拼盡全力才能過來念書的,真的是極小一部分。沒人會把鄙視放在表面,但你內心知道,大部分中國人其實是看不起我的。就算我的成績幾乎是中國人里最好的。

Q: 那你還會鼓勵其他「窮學生」申請美國頂尖大學嗎?很多人都有個名校夢啊!
A: 會。因為我覺得至少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麼殘酷。只有靠自己努力,才可以有一線生機。否則,連翻身機會都沒有。至少我大學還是給了我很好的教育,也算一個更好的平台吧。

Q:你之前和我們透露,你會在一個紐約的投資公司實習?名校看來幫助到你了對嗎?
A: 還好,學校確實吸引了這些公司過來招聘。但其實我的努力更重要。我投了十幾二十份簡歷才拿到這個offer。我知道好多中國人和美國人都是家裡直接安排的。大部分好實習都被那些人直接內定了。這社會真的不公平,美國也一樣。我只有靠自己努力。

名校背後的社會分層非常明顯。其實,R同學的情況並不罕見。在一篇Boston Globe的文章「What is it like to be poor at an Ivy League school?」中,描述了窮人孩子就算僥倖的拿到了常春藤名校全獎OFFER。他們在富人扎堆的環境中所要承受的壓力也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Once on campus,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report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lienation, and plummeting self-confidence. 」

「一到學校,窮人孩子就表示了孤單,被疏遠以及自信心下降的情況。」

大學錄取真的就公平了嗎?

1. 有錢有權父母的孩子一般有很大優勢

孩子從小很多資源,高中私立名校不說。父母作為名校校友推薦本就是一個加分。加之有些極度有錢任性的父母直接捐款數百萬美元給母校。學校也不好意思不要他們那不爭氣的熊兒子了。中國這情況也有,但我想沒有美國那麼嚴重,那麼的明目張胆。記得之前讀過一個報道說,大部分美國學校校友捐款一般發生在孩子即將上大學之前。其中含義,我想不言而明了。

2. 種族歧視,愚蠢的「再平衡"策略

美國最愛玩平衡。每個精英學校都開始限制亞裔學生比例。所以如果你看過美國前十學校的種族比例,是如此的統一。這是用無數個亞洲人和猶太人所招受的不公帶來的。美國有幾個黑人運動和西班牙裔運動之後,精英大學迫於壓力,只能強行多錄取一些沒什麼實力的黑人和西班牙人,反正湊到10%就好。

白人也相比亞裔輕鬆很多。當然這和美國人或多或少有的white supremacy有關(看看特朗普支持率就可見一斑)。看不慣其他人好過自己。亞裔給人的威脅感太大了,聰明,好學,而且新一代亞裔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他們真的從內心裡是很懼怕林書豪這樣的亞裔。然而,這種全面的亞裔越來越多。通過大學錄取開始打壓亞裔,成了不少白人精英社會的潛規則。

3. 很多人無法負擔大學學費

有一個驚人數據,美國收入後60%的人只掌握了全美國不到3%的財富。大批的窮人無法負擔昂貴的大學學費。連社區大學幾千美金一學期的學費,對於那些年入低於2萬美金的家庭來說,完全無力承受。各種各樣的經濟壓力導致很多有潛力的孩子不得不放棄大學。

所以,進了哈佛或者耶魯並不代表萬事大吉。尤其對於一個所謂的「窮孩子」來說。


謝謝邀請。其實我跟幾個校友的看法不一樣。這點我也和我幾個上知乎的認識的人(我們不是朋友)看法不一樣。我覺得很多東西你換一個角度,他就未必是黑暗了。

很多人都會講哈佛是有錢人家的哈佛。窮人進哈佛的機會要小很多。

這話我承認。是這麼回事。哈佛差不多百分之50的學生都來自全美前5%的家庭。學費高的嚇死人。這幾年推出來的獎學金政策說不讓付不起錢的符合錄取標準的學生失學。我也就一個評價,掩耳盜鈴。因為他的標準就是自己定的。他對不同的人標準不一樣。就一句話,家裡有錢的綜合素質普遍高。美國高中裡面真去搞社會活動,援建非洲的小孩家裡真的都很有錢。哈佛也分很多專業。熱門專業招的人數當中有錢人是絕大多數。偏門的語言類的有錢人就要少很多。比如說哈佛的藏語類的就比較黑暗了。畢竟西藏這地方比較敏感。

但是你純粹的說這個是黑暗,不公平,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一方面哈佛是所私立學校。另一方面這類私立學校的運營體制也不一樣。這個回答過了。有興趣的自己去看看。(如何理解當今世界大學排名中英語國家長期壟斷的現象? - 獵鹿人的回答)

在國內讀書的人總有個想法,我剛開始也有。這些個富不知道多少代很多成績真不好。綜合素質高的人考試真不一定行。我也和知乎上一些人想法一樣,每天想著怎麼逆襲吊打富二代。但是後來我想通了。我這麼努力考到這樣的學校里不就是為了跟這些人走到一個平台里嗎?要是哈佛沒這些人我來這幹嘛?大家本科讀書就讀那麼點東西,能變出什麼花樣來啊?

換這樣一個角度來想就很明白了。發達國家社會流動都低。美國還真特別低。要是將來能有個機會給富二代打打工,絕對能讓你生活質量上升好幾個檔次。人家真能幫你很多。我到現在想起我幾個同學都覺得很感激。

美國整個社會在發達國家裡面分配確實算是不夠公平的,但是你不能把所有的不公都算在大學身上吧?就一大學,還是私立的。這麼說他不好吧?

還有大家推心置腹的想一想,你有個子女,你要是有能力會不會希望他去像哈佛這樣的地方?就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人人平等。兩所幼兒園,一所全是高收入人群的小孩讀的,一所全是拿低保人家小孩讀的。你送孩子去哪一所?現在你孩子進第一所幼兒園了,園長跟你講為了公平要把兩所幼兒園的人平均一下。換我肯定不樂意啊。我有錢我就和其他家長商量一下,我們自己給孩子搞個私立的幼兒園好了。這不叫歧視啊。

所以人到了不同層次想法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些人確實不一樣,這些人從小家裡也很有錢和地位,但是教的就是公平公正,要做社會良心。這個我承認,人家家教比我高。我沒到這個層次,我能把自己顧好就不錯了。社會責任這個事情很累的。你去看看在知乎上面科普社會常識的人被人罵成什麼樣子就知道了。

講的學術點我就是相信自由市場,不信公平調節。這不是毛病,這是哈佛的優秀傳統。因為這個哈佛才優秀。不然一所私立學校是根本不可能在競爭中超越那些公立大學的。

你講直白點,中國不也在往這條路上走?自主招生招的不也是家庭條件好的小孩?有錢會花清華北大真是不難進的。人家會跳健美操,我就覺得這是素質高的表現,招人家進來有什麼大不了的?高中那麼點知識,多考幾分真不代表你水平高。其實就是個學習機會。學習機會少的時候,怎麼分都是公平不了的。

饅頭不夠,怎麼吃都是吃不飽的。


謝邀。

說幾個紐黑文的黑段子吧:

1. 萊文校長的辭職:眾所周知,萊文是於2013年正式辭職的。但於2012年其實就早有定論,原因就是駐中國大使洪博培辭職之後,奧巴馬政府非常嚴肅地考慮過萊文接替洪博培成為駐中國大使的事宜,由於當時萊文在校董會本身就處境不佳(原因是認為他親華和親亞洲),他便在某次校董會議上提出自己將會在短期內履行公職的打算。但最後駱家輝的上任,使得他的願望落空,而在校董這邊也無法交代了。經過一番拖延,他勉強交棒於彼得薩洛維。
薩洛維是個撿皮夾子的校長。他無論從學術影響力還是政治影響力跟萊文相比都是一個小丑,可他就是接棒了。接棒後每年校友都會收到一封「201x在耶魯」,裡面不乏自己對過去一年的歌功頌德,這在過去萊文治下是不可想像的。我打從心底里鄙視他,也認為他治下的耶魯沒有任何希望。

2.2010學年年發生的兩宗命案:09年9月8日,越裔美國人、醫學院學生Annie Le在耶魯校園突然失蹤。目擊者說最後看到她是在學校實驗室。9月13日是她原本的結婚登記日,她的屍體卻被發現在醫學院地下室的牆內放置網路線的地方。法醫鑒定她是被掐死的,更是增添了當時校園內的恐慌情緒。9月17日,警方突然逮捕了一個負責實驗室工作的校工Raymond Clark, 最終發現他殺人的動因是因為Annie Le 有虐待動物的傾向,引起了動物保護主義傾向嚴重的Clark的不滿。。。最終Clark被判處44年有期徒刑。
而就在同一學年,本科大三學生Cameron Dabaghi 從帝國大廈86樓一躍而下,死狀極其慘烈。當年我們為他舉行了比較大規模的祈禱和悼念儀式,我的不少朋友和他據說關係還相當不錯,因為聽說他酷愛中文並且曾經在北京交流了一個夏天。Dabaghi 的死在當時對校園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人們開始反思在這個表面繁榮、充滿希望的校園地下,每個人所承受的社會和同學壓力其實超乎了大家的想像。更何況他在死前,並沒有明顯的徵兆表明他有輕生的念頭,更是讓人無法想像為什麼一個前程似錦的年輕人會選擇如此輕率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年的黑暗可能後面的學生無法知曉,但在我們當時的時代還是留下極大的陰影。

3.耶魯關閉學生課程評分系統:由於學生會基於課程的難易程度(拿A的難易程度)對課程進行打分,因此不少學生之前都是基於之前的學生打分和評價來選擇自己「合理」的課程選擇。這也無可厚非,由於GPA通貨膨脹的發生,如果你不假思索地選擇一門很有意思但很難拿分的課,這對你的成績影響還是很大的。而不少學生在評分系統里的評價也非常直白:拿A很容易!這是個傻逼教授!這門課看上去很容易,其實最後分拿不好! 等等等等。最後校方取消這個系統也無可厚非,這不是典型的「精緻的利己主義」么?在大美利堅合眾國的頭號學府怎能容忍?(暈死)

關於紐黑文的黑故事還有很多,不過鑒於這裡還有H校的學生,我也就踩個剎車先。


陰暗是很難定義的,學校也得服從大眾的口味才行。比如說吧,我覺得哈佛這個地方,太注重政治正確了,政治正確第一,老師和學生的利益排在後面。因為政治正確和鼓勵政策,就會導致某些弱勢群體受到關注的同時,其他的弱勢群體和個體遭受壓制,這也是難免的。這體現在錄取上,也體現在言論自由上。

於是我可以說政治正確是哈佛的陰暗面嗎?並不能。為什麼呢?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對於有些人來說——不僅僅是美國人,更包括是中國人——歐美社會的政治正確就是普世價值,就是陽光雨露,別人如果嘲諷或否定這些政治正確,他如喪考妣。他會大聲告訴你:」政治正確不是因為政治,是因為正確。」其實你接觸過的話,就會發現這個人既沒有邏輯有沒有腦子。「他蠢不是因為蠢,而是因為他」。我想,在大多數人眼裡,政治正確是他們崇拜這些所謂名校的理由之一——看看人家學習的XXXX……

同理,你指責哈佛的政治立場,或對中國的態度,這也是不公平的。一所(和政商界關係密切的)私立大學,人家對一個國家採取什麼態度,是人家自己的事情。雖然人家資助中國和其他國內的異見人士到哈佛來訪學,但這的的確確是人家的自由。我可以說這個陰暗嗎?不能夠。這些項目也是公開的。

很多事不是對與錯之分,而是立場不同。

所以我就舉一個例子,而這件事我想,依中國或國外的公序良俗和法規,可能都是陰暗的、可鄙的乃至違法的。但這件事在這種學校是發生過的。

呃,我想說的並不是哈佛有次比較著名的作弊事件,也不是哈佛某學生為了推遲考試謊報炸彈最終被開除的事件,而是耶魯某文科系的一件事。
這件事已經公開了,大家可以搜得到,搜搜耶魯、埃及學,應該能搜到。

Egyptology program in hot water
並非最初報道,這是關於處理的。

基本就是有曾經一位女學生,因為與時任助理教授的一位教授保持長期的婚外戀情,被層層保送,從博士申請到助理教授再到副教授,她都擊敗了競爭者。如果沒記錯,在調查中,男教授應該是承認了自己在背後出了很大的力。

直到大概三年前被那位男教授的妻子舉報。

少說十幾年啊。

通過「男權主義」另一個視角:就是一位男教授利用職務之便,與女學生保持婚外戀情,將其從本科生一路護送到留校當副教授。

可是無論是以男性為中心,還是女性為中心,這件事兩個人都犯錯了是跑不掉的。

這件事據說是公開的秘密,但無人願意管別人的家務事。

處理方法:男教授停薪留職兩年(好像是一年後來又延長了一年?),不清楚為什麼沒被辭退。不倫戀而且還導致多次申請和招聘中做出不公行為,以權謀私一手遮天,按說即便有終身教職應該也保不住工作了。好玩的是,就在這兩年,我這個專業有一位某神學院的老師,也是終身教職,因為一篇博客文章(!)里提到了關於耶穌的話題,講的內容被學校的捐贈人視為大不敬,就被開除了。所以終身教職後搞不正當男女關係可以,言論自由不一定行。當然,把兩個風格不同的學校放在一起,也只是說笑而已。

而耶魯女教授一開始未受到任何公開懲罰。當大家已經忘卻這件事的時候,再一搜,發現這位副教授已經離職了。現在在康州另一所大學執教,跟耶魯的博物館還有關。好像已經和男教授結婚了。

而男教授仍然是professor。只是好像講席沒了。
女的走了,男的還在?我自認不是女權主義者,但這還是讓我大跌眼鏡。就當是女老師自己辭職吧。

似乎耶魯那個方向的博士生,有兩年無人輔導,影響了學生畢業的進度。但在學校、系的利益和名聲面前,學生算得了什麼?

這就是大家平時不會注意,也上不了新聞,並且發生在這幾年的美國名校的真實陰暗故事。

這絕不是常態,也跟「名校」本身沒有直接關係(吧)。但處理過程的小心翼翼、畏手畏腳,或許與名校身份並非毫無關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算是可以理解吧。但我就是想啊,假如是北大爆出類似的事情,這件事會在媒體上被炒成什麼樣?奇怪的是,我從沒見過這件事登上美國的主流媒體。這就是徹頭徹尾的醜聞啊。難道學校擺平媒體了?


當我們年年關注哈佛又錄了幾個大陸籍學生的時候,我們似乎認定了只要進入了常青藤頂級名校,出身背景似乎就被淡化抹去了,個個畢業都能成為精英,就可以這的從此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了。然而所謂的精英教育真的完美面面俱到嗎?真的適合每一個人嗎?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十六年前畢業於哈佛本科的Due Quach就講述了自己在哈佛遭受精神上的抑鬱創傷的經歷的文章,讓主頁菌不得不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在費城長大,我的父母是從越南逃到美國的難民,他們甚至連一句英語都不會說。我所居住的街區,暴力犯罪居高不下,貧窮隨處可見,超過一半的孩子從高中輟學。所以可想而知,當我被哈佛錄取的時候,那簡直是一個奇蹟。大家都認為我會從此改變命運,過上成功光鮮的生活。

可是當我拿著獎學金來到哈佛,準備開始新生活的時候,一切並不是我一開始所想的樣子。我發現我的同學們都有著優越的背景出身,父母是CEO,房產大亨和教授。他們無法想像我的經歷,我也遠沒有他們那超出他們年齡的閱歷和見識。以至於在大一那年,我找不到跟我有相同背景能互相理解的朋友。在高中,我能輕鬆跟那些出身一樣貧寒的亞裔同學打成一片;但是在哈佛,我發現除了膚色以外,我和其他亞裔同學簡直是兩個世界的人。在這個象牙塔里,我被完全邊緣化了。儘管學校管理者有著宏大的目標,不斷地對外鼓吹校友所作出的巨大成就,但卻沒有人關心學生的生存狀況。在哈佛,每個人都在極力裝作「看起來很好」,露出真實的脆弱一面是絕對不可以的,你只能去適應這個環境。

由於壓力太大,沒有朋友無處釋放,我離群索居,終日抑鬱,焦慮,甚至想過要自殺。因為這些癥狀,我無法好好睡覺和休息。到大二時,我甚至無法上課集中精力,更無法寫論文。我盡量不跟人交流,因為我不想他們知道我現在已接近崩潰,到最後我只是希望能在哈佛活下去而已。這是我在哈佛最痛苦的日子。

最終,藝術拯救了我,或者換句話說,藝術解放了我。這也許是在哈佛我覺得我最能做自己,掙脫枷鎖做一個最不像「哈佛人」的地方。我嘗試變得不同。也許周圍的人覺得我看起來很奇怪,不過我用藝術作為盔甲來保護自己,並透過這個盔甲繼續觀察周圍人的生存方式,被大家認定的社會原則。我剃過頭髮,把頭髮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穿上奇裝異服。同學們漸漸接受了我。我也在接受心理治療,慢慢好起來。

雖然這是我的個例,但是不得不說,在哈佛,沒有人教你如何去應對刺激,逆境帶來的巨大心理陰影與創傷, 只能靠自己去慢慢摸索,或者服用抗抑鬱症的藥物度過餘生。

的確,美國頂尖大學學生的心理問題早就不是新聞了。無論是學業,還是感情問題,家庭問題,生活問題,都會讓我們背上沉重的包袱,壓力巨大,或者讓我們遭受很大打擊,對心裡產生影響。其實,不論是常青藤的學生也好,野雞學校的學生也罷,任何人,都有他/她不開心的情緒,積累久了又無法傾訴,就變成可怕的垃圾堆在心臟深處,蠢蠢欲動地想要爆發,炸藥一樣危險又無法控制。

「我害怕我的GPA不好,到時候考不上常青藤的研究生院讓讓父母和自己失望」

「我喜歡設計,但父母想讓我學工程學計算機,說比較好找工作」

「我是個學校里的名人, 每天所有眼光都會對著我,但我早已受不了扮演一個完美的人」

「到了新環境好像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又不知道怎麼辦」

「…………」

在這一團迷霧裡,大喊一聲,好像都沒有任何迴音。無助,孤單,沒人理解,只有你自己抱住你自己。


所以說進了常青藤就萬事大吉了?當然不是,還記得前耶魯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那本呼籲家長們不要把孩子送進常青藤的excellent sheep嗎?在他看來,美國精英教育下的頂尖大學讓雖然學生們收穫了學識,卻也讓他們變得焦慮,迷茫並且害怕失敗。他們沒什麼求知慾,都順著社會的期待想要獲得財富和特權,卻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甚至認為美國的精英教育的缺失並不只體現在常青藤大學,也體現在了那些私立頂尖高中,越來越多的老師只關注應試課程和升學指導上,卻忽視了教育真正的本質。

然鵝,即使有這麼多反對的聲音,學生和家長們對於常青藤,對於那些USNEWS榜上名列前位的學校還是依舊趨之若鶩。那麼究竟精英教育的灰暗面是什麼樣的,恐怕也只有學生們前赴後繼地去自己體會了。

最後想說,其實你這麼看,抓耳撓腮寫不出essay,被夢校拒絕了哭的稀里嘩啦,早都不是事兒了,不是嗎?


晚上都挺陰暗的


算是被 @zou johnny 點了名,剛好想起來11月份看到的一篇文章:《差點毀掉我人生的性騷擾政策》("A Sexual Harassment Policy That Nearly Ruined My Life「),翻譯如下:

原文鏈接:A sexual harassment policy that nearly ruined my life

by Patrick Witt


我目前是哈佛法學院一年級學生,我和本院的28位教職員工一同對哈佛大學近期新施行的性騷擾政策表示抗議。儘管我認為學校負有道德和法律上的義務為學生創造免受性騷擾的學習環境,但我與以上教師認為具體的現行政策可能弊大於利,並呼籲校方重新審視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路。


如果僅從抽象的角度來考慮,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這樣一個崇高的政策會有如此大的阻力。我本來也可能是其中一員——但這樣的政策曾經幾乎毀掉了我的人生。


為了能讓我痛苦與屈辱的經歷幫助改善這一政策,我在此向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故事,向大家展現一個善意的政策一旦脫離了最基本的公平與程序正義,能造就多大的惡果。


哈佛的新政策與我的母校耶魯大學已經實施的政策本質上是很相似的。本科就讀耶魯時,我的前女友向當時新設立的「全校不端性行為委員會」提出了對我的「非正式投訴」。委員會的主席是一位沒有相關經驗的教授,他告訴我,我可以請一位教師擔任顧問,但不可以請律師,並讓我避免與原告發生接觸。而此時我已經與前女友幾個星期沒有見面或通話了。委員會採取嚴格保密的原則,以避免對原告產生任何的「報復行為」。


如果我有更多的信息的話,我可以詳細講一講控訴本身的內容。但是在「非正式投訴」的流程中,控告的內容本身並不向被告進行披露,也沒有查證的過程,對所聲稱的不端行為也不保留紀錄。而只要原告提出的控告內容構成對學校不端性行為政策的違反,委員會就可以簽發非正式投訴。所謂的非正式投訴的「流程」始於控訴,終於控訴,而屬實與否則無關緊要。


當我要求進行查證以證明我的清白時,我被告知:「沒有什麼可證明的。」當我要求對我發起正式投訴,以開啟正式調查時,我被告知這是不可能的。但原告卻保留隨時將投訴升至正式層面的權利。不過委員會告訴我,非正式投訴不會引發校方對我的紀律性處罰,也不會在官方檔案上留下任何紀錄。


巧合的是,就在原告對我提出投訴的同一天,我被公布成為了羅德斯獎學金(譯者按:美國最負盛名的研究生獎學金項目之一,被選中者將被資助前往牛津大學進行進修,許多政、商、學、體界領袖都曾參與該項目)最終候選人之一。這條新聞得到了全國範圍內的關注,因為我同時也是耶魯橄欖球隊的首發四分衛,而我的獎學金面試日期又剛好和我最後一場哈佛-耶魯橄欖球賽在同一天。


在與全校不端性行為委員會見面後幾天,我接到了來自羅德斯基金會的電話,告訴我他們接到了匿名舉報,說我被同學舉報有不端性行為。緊接著我暑期的僱主也來了電話,說他們也接到了類似的匿名舉報,因此撤回我畢業後的全職工作職位。


幾個月後,我早已退出了羅德斯獎學金的申請,《紐約時報》不知如何得知了對我的這項「秘密」指控,也知道羅德斯基金會對此知情。《紐約時報》接著刊登了一篇文章,「揭發」了我之前「營造」出的競爭羅德斯獎學金的體育明星學生的故事的「真相」。《紐約時報》的公共編輯(譯者按:美國傳媒中專門負責對本報的新聞報道進行監督的職位)後來刊文抨擊了這篇文章全採信匿名信息源的行為,但對我名譽的損害和羞辱早已不可挽回。委員會說的那句「沒什麼可證明的。」依然炙烤著我的耳根。


這篇文章發表時,我受邀正在準備參加美國全國橄欖球聯賽(NFL)的選秀訓練營。原本我被認為很有可能在選秀中被選中,但在文章發表後,再沒有一支NFL球隊聯繫我。


大眾完全沒有意識到耶魯已經施行和哈佛將要施行的不端性行為政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這項政策給缺乏事實根據的指控戴上了「非正式投訴」這一模糊的稱號,並剝奪了被告自證清白的機會,用整個學校的聲譽來支持原告控訴被告。大家會想,如果你沒做錯什麼,那學校為什麼會接受這樣的控訴呢?就算是非正式控訴,也是控訴啊!


多年來我一直試圖和別人解釋什麼是「非正式投訴」,解釋整個流程中完全沒有證據或查證的過程來支持這些指控,這種艱難簡直難以言表。我的暑期僱主和NFL都無法理解,而媒體更是毫不在乎。在媒體眼裡,「非正式投訴」這幾個字就足以給我定罪了。


這起投訴為我和我的家人都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只要在谷歌上搜一搜我的名字就能看到,這些困擾依然存在。我的代價是我的名聲、信譽、成為羅德斯學者的機會、一個我努力工作爭取到的工作機會,以及實現我兒時夢想在NFL打球的可能性。我不得不在每一個可能的僱主、每一個交往的女生,以及哈佛法學院面前解釋這一切。而正是這件事難以解釋的特性,讓它永遠陰魂不散。


最後,讀者可能會發現我一直沒有回答我是否是清白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之所以在前文從未提到這點,是因為當年對我的控訴流程中也從未需要我表達我的清白。新的政策帶來的流程在本質上決定了,清白與否根本無關緊要。


新的政策與流程剝奪了程序正義的權利,容易被濫用,十分危險。這不應該是世界最頂級學府應該實施的政策。


如果這樣的政策被允許在哈佛或是其他大學施行,我的故事遲早會重演。


當然,美國的大學都應正視校園不端性行為的問題。但是他們都不應該忘記,在履行這項責任的同時,與程序正義、公平公正的原則保持一致。正是這些原則奠定了美國法律制度的基礎。

與之相對的,是 @王潤東 提到的安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前年的另一個故事,供大家思考:

原文鏈接:An Account of Sexual Assault at Amherst College

by Angie Epifano


在你被強姦的時候,時間不會停止,也不會像你和朋友們在一起時一樣快進。時間反而會變成你的敵人——它會一點點慢下來,直到每一秒都像是一個小時,每一分鐘都像一年,最後,這段時間就好像是一輩子。


2011年5月25日,我在安默斯特學院的克羅塞特宿舍內被一個熟人強姦了。


有的夜晚,我腦中甚至還會重現那晚他室友在門外的聲音——他們不知道我正被按在床上,而自顧自地在外面聊天、玩笑。我每次都會痛苦地從夢中驚醒。


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堅強、乾脆的女性。在我偏遠的家中,過去十七年來的冷暴力把我塑造成了一個獨立的人。5月25日發生的一切讓我的這個想法暫時破碎了,讓我感覺像是一個崩潰了的受害者,而這正是我多年來最不希望自己成為的。


我對自己多年來的一切信念都在30分鐘內消失了。


在強姦發生後,我沒有舉報他。幾乎是頃刻之間,我就飛到了加州,在美麗的紅木林、博物館中的藝術品、以及遇到的獨特的朋友們之中沉醉。


我有意從腦中隔絕了這段記憶,並試圖說服我自己這一切並沒有發生——它不可能發生。但事實,是無法抗拒的。


我飛回東部之前的一個星期,一切記憶都回來了,它反噬了我。我都不知道自己在接下來的一年該如何面對,更不要提接下來的三年了。


在我回到學校開始大二生活時,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對策:一切照舊,並告訴我自己,我不能哭。


第一個學期還算順利。中間有些起伏,但我還是過來了。我用微笑掩飾恐懼,我學會如何躲避別人的探詢,我用工作和課外活動麻痹自己的痛苦。我出奇地好地扮演了一個順利過渡的大二學生的角色。


但是這場假面舞會遲早會變得讓我無法承受,而那時我的面具也會破碎。


二月份,命運對我開了一個無情的玩笑——我要在一個籌款晚會的籌備上和他共事。互通郵件、在健身房和食堂叫住我、假笑、眨眼、拍我的背。我受不了了。


我的假面舞會到頭了。


我崩潰了,而接下來的幾個月,他贏了。


春季學期的絕大部分時間我都處在一個崩潰的狀態中。我到哪都好像會見到他的臉,我腦中總是浮現出他嘲笑我的聲音,我想像每個浴簾和盆栽背後都有新的強姦犯。為了包紮傷口,我用更多的工作來麻痹自己,並拒絕承認我自己根本沒有恢復。


最終,我到達了一個危險的最低谷,於是我走投無路地聯繫了學校的性侵方面的輔導員。而我得到的答案,簡單來說,就是:「不,你不能換宿舍,現在學生太多了;提出指控也沒用,他馬上就畢業了,我們也沒什麼可做的;你確定那是強姦嗎?可能只是你事後覺得後悔了……你要學會原諒和忘卻。」


你怎麼能忘得掉你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夜?


於是我手足無措了。整整四個月的時間,我整日在校園遊盪、疏遠自己的朋友們、進出輔導中心。我不斷地被告知我需要原諒他、我在校園中感到恐懼是因為自己瘋了,以及對這件事他們都無能為力。他們告訴我:「我們可以建檔通報你的案子,但我不建議你參加後續的紀律聽證會——聽證會將由你、你指定的一位教師輔導員、他、他指定的一位教師輔導員在一間房內對質,你需要去證明他強姦了你,可你沒有物證,情況對你並不有利。」


和他共處一室數小時,還要被說成是我騙別人講我被強姦?算了吧,我連隔著一個校園看到他一眼都受不了。這種負能量我肯定沒有辦法承受。


五月份快到了,事情到了緊要關頭。我的「周年」快到了,我一年中所有的恐懼都凝聚在一起,充斥著我的生活。他還在周圍。他還能再強姦我。如果我告發他,他會發現,然後再來一次。不,不,不,不,不。


在我自主學習的攝影課上,我照了20張自拍照,分別代表著強姦之前、當中和之後的我。


我把它們拿給同學們看。他們的話語好像黃蜂的針刺一樣:「你看起來好好笑……我不懂,你怎麼這麼難過?」


就像他們總是教導我們應該做的一樣,我回到輔導中心,和輔導員講起我如何在學校過的真心不開心、我多麼想離開,以及我每時每刻有多麼的恐懼。我說:「我乾脆喝點顯影液了斷算了……」


二十分鐘後,校警來了,護送我登上一輛救護車。他們更加不解人意了:「你肯定有很嚴重的問題;你現在不健康、不正常;不,你不能說不;你必須走,但是沒關係,你不用在那邊待太久的;這是為了你好。學校關心你,希望你康復。」


5月5日,我被送入了庫利.迪金森醫院的急診室。在我恐懼地蜷坐在一張病床上三個小時後,我以抑鬱症和自殺傾向為由被送入了精神科。醫生對我充滿了疑慮:「我真的不認為你被強姦了的話學校會不管;那你又為什麼沒告訴別人呢?這完全說不通啊……你現在的這種憤怒和悲傷看起來是沒道理的,你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應該這麼不快——這不正常。我們馬上讓你入住,他們會照顧你的。他們會給你開些葯,你會重新快樂起來的……如果你不願意入住,我們會找一位法官簽發法令強制你入住。相信我,這是為了你好。」


還說什麼不用留下。


精神科是個有愛的地方:醫院頂樓、雪白的牆壁、簡約的裝修,還有兩道不鏽鋼大門坐落在走廊兩端,確保你只要進來了就出不去。醫生和護士們每十五分鐘來檢查我和我的病友們一次,確認我們在哪、在幹嗎、看起來是否開心。每天早上他們把葯發給我們,如果你不吃就要在這裡待得更久。他們說,為了我們自己著想,還是吃藥為上。


白天,我們會一起討論我們的想法和感受、我們在壓抑什麼、我們的力量所在,但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什麼都不幹。


當你被迫整日坐著思考人生時,你會經歷四種存在的階段:


「第一階段:歇斯底里——主要表現為否認有任何問題,『我完全沒事』和『我不應該來這』是這個階段的典型話語。

第二階段:麻木不仁——你終於認識到你有問題了,但是你壓力太大,而且很困惑,不明白該如何解決問題。於是你決定什麼都不做。


第三階段:堅決堅定——你明白你獲准離開精神科的唯一途徑就是你『好轉』了、你『解決了你的問題』。於是你身上的每一粒細胞都努力達成這兩個目標。


第四階段:茅塞頓開——一切都清楚了。你的大腦不再是那個壓抑的地獄,而開始正常工作了。外面的世界看起來沒那麼可怕了。」



於是你就可以離開了。


我的「茅塞頓開」是在我最想不到的時刻來臨的。我入住後的第四天,百無聊賴之際我去參加了一場關於藥物濫用與精神健康復健的會。作為開頭,主持人讓我們挨個說自己為什麼進來的。我們轉著圈地講自己的情況:有人從戒毒所過來的,有人毒癮複發,還有酗酒、男友的虐待、作為男友虐待別人,和從日常生活的壓力中逃離。這些故事和你在某人的醫療檔案中看到的表面現象不同,它們是現實的人生。我們那個晚上開誠布公,所有的問題都被抒發了出來。我們並不為自己的問題感到驕傲,但是都直耿耿地講了出來,大家都真的很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過去的四天里,我還從沒講過「我怎麼進來的」,我的故事對大家來說都是個謎。


當我的病友們轉圈講完後,我突然明白了。我明白了為什麼我從來不提起這起強姦、為什麼我拒絕告訴我的朋友們、為什麼我完全崩潰了、為什麼我過去幾個月逐漸低沉下去。是因為我感到羞恥,而正因如此,我沒辦法開始療傷。


一個「倖存者」曾這樣寫道:「沉默充斥著羞恥的銅銹味。」


我一直以來都太過於沉默、太過於羞恥。


那個晚上,我把一切都告訴了他們。


第一次,我在不感到羞愧的情況下講述了我自己的故事。


晚些時候,我因為腎上腺素而難以入睡,這時我室友輕輕叫了聲我的名字,接下來問了一聲:


「你還醒著嗎?」


「嗯。」


「我猜也是……」


接下來她頓了很久——這次討論會她也去了。


她在想什麼?她會說什麼?


「我只想告訴你,我……我知道這是什麼感覺。我15歲時被我叔叔強姦了。警察從未逮捕過他。他們根本不重視強姦案。現在我還感到痛苦……你能給別人講你的故事真是很勇敢……我幾乎從不提起來。」


她已經42歲了。


我沒睡著。那天晚上我明白了,從今以後我不能再沉默下去了——哪怕不是為了我自己,也是為了我的室友。


我到達了第四階段的頂峰。


我決定我一旦出院就會繼續我下學期去海外遊學的決定;等我冬天回到學校時會煥發一新,可以迎接世界的挑戰並為「倖存者」爭取權益。


我會重新堅強起來。


而在我起床的那一剎那起,這個計劃就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接下來的三個月就好像一個多米諾骨牌所組成的,無盡的路障一般。


我精神飽滿地去吃早餐,試圖與一個沉默寡言的躁鬱症患者對話。我當時是那麼的高興,以至於都不去管她有沒有對我做出回答——我就一直對她說話。


就在這時,幫助我的社工一臉憂心地走進食堂,沖我走來。


她看起來很不爽:「他們試圖阻止你回到學校。」


我震驚了。


她開始喋喋不休地講起學校關於從精神科出院的學生的政策來。由於大部分進入精神科的學生都是由於酒精或藥物濫用問題,學校要求出院的學生在校園內受到家長的監督,以確保他們不會重新開始濫用藥物或酒精。一位家長必須在校園附近的酒店住上兩個星期,每天跟著孩子活動,以確保一切正常。「而因為你沒有父母……」


她聲音一下子變小,並開始往天花板的一角望去。


當時我一下子被各種情緒掃了一遍,足足有一分鐘沒有說話。


從震驚到難以置信,回到震驚,再到悲傷、到憤怒,又回到震驚,然後又是悲傷,最後強烈的羞恥感佔據了我。我都不配回去嗎?我就這麼讓人噁心嗎?我都不能踏上校園……


一陣恐慌充滿了我的身體。


那是說我要一輩子被關在這裡了嗎?天啊,不行,我受不了!我沒瘋!


幽閉恐懼和臆想壓在我頭上,我慌張地往四周看去。我看到了我室友的眼睛。她正一臉憂心地看著我:你怎麼了?


過了一會,我不再感覺天旋地轉,可以喘過氣來了。而且我開始生氣了。我直截了當地告訴社工:「你是說——我在學校里被強姦了,又因為在校園內感到不安全而精神崩潰,我按照他們的要求去找輔導員,告訴了他們我的感受,他們於是決定我最好住院,然後現在他們不允許我回學校了?他們能讓強姦犯回學校上課,就不允許被強姦的女孩子回去嗎?這個女孩子又沒做錯什麼。」


她說:「你這樣說的話……」


她離開時臉上露出的狂笑真是再好不過了。


於是學校果然當晚就讓我回去了。在精神病科待了五天後,我終於出院了。


而我的院長開車載我回去的那段路程也果然是我一生中最糾結的一段車程。我看著她:「你知道,我真高興你們讓我回到校園,我那會還差點以為我得申訴才能回來呢!」


她的回答:「不, 不,不!不是這樣的,你肯定是誤會了!你回來我們都很高興,安默斯特是個好地方,我們肯定你回到這裡也感到很高興!」


一個天大的誤會呀,我才不信。


接下來的幾天我決定我對待學校的最好對策就是「讓往事如煙」。我很快原諒了校方,並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感受出院後的快樂上。但是在內心深處,我還是充滿了憤怒、羞恥和難堪。


出院後幾天我需要就我海外學習的計划進行答辯。8個月來,這是我第一個離開校園的機會,也是一個在新環境下放鬆、療傷的機會。這也是我重拾對學校的熱愛的最好機會,更是一個我繼續人生路、學習自己熱愛的學科的機會。這個美妙的前景支撐我渡過了在醫院裡最困苦的時光,我也確信這是我繼續我的療傷計劃的最好方法。


在這場與我的院長和其他輔導員面對面的會上,我心不在焉地低語:「我明白你們的措施,我明白你們關於從精神科出院的抑鬱症學生的政策……」他們一下子面露喜色,氣氛也變得融洽起來。


然後我開始說:「我覺得能入院治療是我最好的經歷,我重拾了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療傷的渴望。我可能永遠不能100%恢復,但是我不再把自己看做是一個受害者——我是一個倖存者,我很堅強,而我認為海外學習可以幫助我繼續療傷。等我冬季回到學校時我會更加理解自己、更加感念學校。」


他們的回答也富有熱情:「當然了!你的解釋很合理,你看起來快樂多了,太好了!我們同意離開學校去海外學習對你是有益處的。」


海外學習,我來了!


一年來,我第一次真正感到快樂,而且我真的等不及出發了。


可是在安默斯特,事情總是沒那麼簡單。


出院後幾個星期,我又回到院長那裡,和她進行例行的談心,以確認我過的還好。我正滿懷熱情地等待出發,我想我當時看起來也很滿足,帶著燦爛的笑容坐在她的辦公室里。我開始嘰嘰喳喳地講起天氣有多暖和、剛過去的畢業典禮多漂亮、生活多美好,等等等等。她卻看起來有些心不在焉,點了點頭:「嗯……很好!我很高興你很期待馬上要在校園度過的這個夏天。我知道你多麼想要去海外學習,你也肯定為此做了很多功課,但是我覺得你最好還是……非洲那第三世界的環境,比如疾病啊、茅草屋啊、獅子啊,這些東西很容易再給你帶來創傷。你如果能留在學校的話就好得多了,最起碼我們能照看你,你還能有時間去多想想……你知道……這件不幸的事情。」


我的臉刷白了:「我要去的地方是南非開普敦……」她的回答徹底摧毀了我:「是的,親愛的,我知道。你本來是要去非洲學習的。不過你最好還是別去。」


從沒人告訴過我說我不能出國了。連專管海外學習的主任都沒有告訴我。我在兩天後與她也會了次面。


客套了幾分鐘後,她問:「既然你暑期會在學校,你都有些什麼計劃?」


整個六月我都支離破碎,什麼東西都沒辦法讓我情緒好起來。我又重新回到了住院前的那種羞恥和不堪的狀態。如果我沒和別人講這件事,我就已經在國外了……如果我能更堅強……如果我不是這樣沒用……這都是我的錯,我真的就是一個骯髒、沒用的個臭東西。


活著變得很艱難。我每天起床後就四處遊盪。晚上,我全身蜷起,坐在椅子上盯住牆壁。我沒辦法和別人說話。我害怕和別人說話會讓他們也變髒。


我不再吃飯、不再睡覺,我心裡悄悄地期盼哪天我跑步的時候心跳會驟然停止,於是大家就不用再看到我了。反正我已經沒有一點價值了。


我繼續與院長會面。她認為我的這種負面情緒都是因為沒能出國學習,但是我知道這沒那麼簡單。我一時半會不去南非倒也沒什麼,反正南非不會跑。但是我沒辦法和一群男生住在同一棟宿舍里,這才是真正的心理問題。每次我和院長說我在學校感覺不安全、我希望能夠離開一陣、最起碼給我換一間宿舍時,我得到的答案都和二月份一樣。他們告訴我:「你能在暑假還有一間宿舍就不錯了,房間現在很吃緊,你真的不該抱怨。安默斯特是一個再安全不過的地方了,所以你那麼害怕是沒道理的……如果我們把你放出去,誰知到你九月份開學回來時是一個什麼精神狀態呢?說不定你到時候完全不穩定呢!在學校我們可以很好地監測你,如果需要的話,開學的時候可以『強烈建議』你休學。」


我感覺自己好像是個囚犯一樣,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中東)後宮中的妃子。我的監獄很豪華、很開放,我可以到處走動,上頭每星期決定一次我的價值,而我無時無刻不被提醒我來到這裡有多麼幸運。


一天晚上,我和院長激烈地吵了一架(「我真是不明白你為什麼一直都這麼憤怒。你完全沒理由生任何氣。」)我蜷在我的地板上——我腦中一片空白,也什麼都感覺不到了。


我走到門後的鏡子面前,盯住它看。曾經那個懷抱著無比堅強的力量出院的女孩怎麼了?那個決定再也不要沉默下去、再也不要感到羞恥的女孩呢?她哪去了?


我走到書桌前,拿起了一本前段時間別人給我的手冊,是關於麻省大學安默斯特分校的一個倖存者中心的。我重重地嘆了一口氣。死馬當活馬醫吧!我撥打了上面的電話,預約好了第二天過去。


我又回到鏡子前看著自己。


整整十五分鐘,我一直重複著一句話:「沉默充斥著羞恥的銅銹味。」


我又走到電腦前,寫好一封郵件,猶豫了一秒後,發送了出去。


我給我的整個運動隊發了一封郵件,告訴她們我被強姦以及春季學期精神崩潰的故事。


我想是時候讓大家明白這所學校並不是只有豪華的宿舍和一流的教授了。


我想是時候讓我繼續遵守我與醫院裡的室友所訂立的那個無聲的約定了。


我不會再沉默下去。


接下來的幾星期有些模糊,只記得是在努力讓自己感覺更好些(一個朋友曾經告訴我:如果你自己感覺糟糕的話,怎麼能幫助別人呢?)


我終於又能睡著覺了。我吃的多了。我開始去免費的心理療程了。我開始寫作、開始瘋狂地塗色,並以此禁錮自己。我瘋狂地列出各種各樣的單子和列表。我加入了一個倖存者群體。我哭得少了,笑得多了一點。


我開始療傷了。


我整整花了一個月才有顯著的改善。我的朋友們、我的心理醫生、我的同事們和我在倖存者群體內的夥伴們都說我變得更健康、更快樂了。當我被校園裡的男性所包圍時,還是會感覺不適和壓抑,但是我不再害怕晚上7點之後離開房間了。我可以重新熱愛這所學校了。


生活變得可以忍受了。


七月初我又見了院長一面:「你今天看起來好多了。不錯,我看到你好轉真高興!我想你下學期回來應該沒問題了,所以我想藉此機會和你談談你接下來的兩年學業……我知道你想通過五校聯盟(譯者註:麻省西部的五所高校組成的聯盟:分別為安默斯特學院、漢普郡學院、曼荷蓮學院、史密斯學院和麻省大學安默斯特分校)系統主修非洲研究,但是我不支持。非洲是一個讓人受傷的話題,我覺得你學習非洲只會讓你重溫你生活中的創傷。總之,非洲不是一個很好的研究對象。」


接下來的半小時,她又給我下了幾道新的限令:來年不能去其他盟校上課、春季學期不能去海外學習、不能寫畢業論文、每周需要見兩次輔導員,而我校園外的朋友也要靠邊站了。她告訴我:「學校就是你的重心,而且你連家人都沒有,還能去哪呢?你只能在學校待著。」


最後,我嘟囔了幾句,直接回到了房間。我坐在床上,死盯著牆壁,想道:


我為什麼還要留在這裡呢?我已經在校園被關了整整十一個月,每一天都變得更加難以渡過。我本來正在好轉,但是每見一次院長都會變得更煩亂。她的話讓我明白在校方的眼裡我只是一個最底層的小人物:一個無父無母又沒錢的文科生,在學校眼裡只是個土老帽而已。我不幹凈、該受責備,而且有可能是個瘋子。


於是我列了一張留在學校的正面和反面的清單。


正方有七條理由。


反方有二十三條理由。


7月14日,我做出了我這輩子最艱難的決定。


我決定從安默斯特退學。


接下來的那個星期我開始研究如何退學。在一系列計劃被粉碎後,我的B計劃成功了。


我沒告訴校方,因為我害怕他們會用某種手段阻攔我。我可能是有點被害妄想,但是我試了幾次離開校園都被攔了回來,所以我不打算冒險。接下來的對話基本上是這樣的:


「我決定退學。」


這就是我七月底去見院長時的開場白。


她震驚的表情我永生難忘。她鎮定下來之後說:「所以你決定休學一學期了?這沒問題,很多倖存者都這樣做,我也覺得你……」


「不,我要退學,徹底退學。我不打算再回來了。我會休息一個學期,出去轉轉,然後轉學到別的學校。」


「你不能……你……沒人退學的。你能去哪呢?你沒有父母啊。你怎麼辦?」


「我會去懷俄明州的一家度假農場打工。」


「……我覺得你還沒辦法為自己規劃……這樣,我們理論上來講只有在三年後才能徹底讓你退學。三年後我們會確認你真的不打算回來了,然後才能把你從我們的學生系統里清出去。」


「不,我想讓你直接給我退學。我不想回來了,我不想和你這所學校發生任何關係了。我徹底厭惡這個地方。」


「我覺得你還得再去見我們的性侵輔導員了,你現在太生氣了以至於根本不理智。我覺得你肯定會改變主意回來的。安默斯特是最頂尖的大學,除非你去常青藤學校,否則只能往下走……」


「告訴你,我覺得我不會再想回來了,直覺。」


遵照院長的建議,幾天後我又見了性侵輔導員一面。這次會面一言難以蔽之,但是最貼切的一個形容詞可能就是「奇怪」:「這是個壞主意,你沒想清楚。」


「我不明白。我已經考慮了很久了。我在這裡不開心,我不明白我為什麼一定要在一個讓我不開心的地方待著。這個世界很大。」


接下來的兩小時,我們討論了各種雜七雜八的問題:「你生活中缺乏父母的支持,所以情緒不穩定,所以你沒辦法堅持你的決定。」


很顯然,是我自己決定不去海外學習的。然後則是奇怪的問題:「你看起來不太健康。你有正常進食嗎?我覺得你可能食慾紊亂了。北安普頓有一家很好的診所,我們可以把你送去治療。」


「我沒有食慾紊亂。我以前有,我知道是怎麼回事。我吃的不多是因為我沒錢買吃的。」


接下來是農場的問題:「你知道在一所度假農場工作會有多辛苦嗎?懷俄明的人和這裡的人是不一樣的,他們沒什麼文化,也不會理解你。你要去的是一個落後的地方。你明白這有多糟糕嗎?」


「是啊,美國全國各地全都是無知的野人,因為他們還沒被安默斯特的聖光所拯救。我在外面怎麼能存活得下去呢?」


輔導員沒想到的是,這些激烈的爭辯沒能說服我留在學校。我反而更加堅定地要離開,並決定去找一家波士頓的律師事務所,受害者權益法律中心(VRLC)諮詢。這家律所是我的倖存者群體推薦的。我與他們的最初接觸就大開眼界:「哦,安默斯特啊?是啊,不幸的是我太了解他們了。我去過那裡好多次了,都是因為校方對倖存者的不當處理。我們一直想推動讓他們有所改變,但是他們就是不明白,他們總是按著老一套來。」


安默斯特總共有將近1800名學生。僅僅是去年就在校園上發生了最起碼10起性侵案件。據輔導員的說法,過去十五年來還出現過強姦過五人以上的慣犯。強姦犯在學校受到的懲罰還不如偷竊嚴重。倖存者一般都會被強制休學,而強姦犯卻不用離校。如果強姦犯即將畢業,他們的懲罰一般只是延遲兩年收到畢業證書。


我最終還是舉報了他。


他以榮譽生身份畢業。


而我將不會從安默斯特畢業。


在學校發生的性侵事件的故事和統計數據遠不止如此。我的故事根本不算獨特,甚至都不算特別嚴重。


隨著我越來越了解學校在性侵和倖存者方面的政策,我更加慶幸我轉學的決定。這所學校讓我的療傷的努力不止變得更加艱難,甚至變得不可能,叫我還怎麼留在這裡?我怎能忍受這樣一所鼓勵沉默的學校?我怎麼受得了在接下來的兩年中感覺好像我是骯髒的、犯錯誤了的那一個?

我沒辦法。


有一段時間,我對這所學校懷著難以言表的憤恨,但是我不再恨它了。安默斯特從我這裡奪走了很多,但是也給了我一些一生中難以想像的禮物:自信、密友、求知,以及無比的堅強。我一輩子都會為這些而感激學校。而就其他所有的一切,我只會遠遠地用一種抑鬱的感受來看待這所學校。


沒想到這所享譽盛名的學校竟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我不得不感到強烈的懊悔和酸酸的厭惡。校方一直努力掩蓋倖存者的故事、編造故事否認強姦事件、假裝從沒人退學、抵制改變的壓力,以及對性侵避而不談,這讓我感到噁心。當政客掩飾自己的醜聞時,大家總是群情激奮地要求更透明的政府。而一個政府和安默斯特學校的校園又有什麼分別呢?我們為什麼不能對身邊發生的事情有知情權?我們為什麼就要對性侵保持安靜?


「沉默充斥著羞恥的銅銹。」


羞恥,沒有理由被當做一所學校的政策。


斯坦福我不知道,但哈佛的校訓真是太多了……多的都能出書了……


如何進哈佛?

方法一:
1、從高中開始學習英語,積极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參加各種大賽,拿各種獎項,並且保證學習成績優異;
2、高考中脫穎而出考上985,每次上課坐在第一排,跟每個老師搞好關係,大二開始刷托福GRE分數,保證GPA在4以上;
3、暑假期間不去旅遊,全部花在實習和交流上,拿到500強實習offer;
4、參加一年的交換生活動,最好是去哈佛,去不成抽一個暑假去參加暑期課程;
5、抽一個暑假去非洲支教或者參加志願者計劃;
6、大三開始給哈佛教授套磁,並且同時期要在英文期刊上開始發文章;
7、找一個大牛教授為自己寫推薦信,至少得是院長級以上的,能是哈佛畢業的就更棒了;
8、申請。

方法二:
參加一次反X活動,比如下面這位,進哈佛妥妥的了。


夜裡故事多吧


哈佛不知道……耶魯大概清楚一點……貌似美國前總統小布希被開除後鑒於布希家族強大的勢力……又給學校請了回來。歐美大學給我感覺有錢就能進董事會拿招生名額。換句話說,可以用錢光明正大買學校入場券(能不能畢業要看你本事了)。不像天朝,我就不多說了,預知詳細請看前人大招生辦主任某某某。


越有光芒的地方陰影越深


In 2013, 46% of Harvard College students came from families in the top 3.8% of all American households (over $200,000 per annum).


別的不知道...順手幫我弟查他的物理講師...結果沒在ratemyprofessors上找到他,倒是在馬里蘭sex offenders上看到了
此人2013年強姦了一個人,同年拿到了哈佛什麼優秀教師獎之類的東西...至今還在任教


耶魯大學中心的綠地是個墳場,墓碑被挪到新的地方,屍體沒動。

感覺和題主問的不是一回事……


請問清華北大有哪些陰暗的地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也取決於問題實際觀察的角度,是作為一個prospective student想對學校有更多的了解?還是說哈佛耶魯作為人們嘴上常有的談資更多是作為一個社會問題而存在?

首先說優勢,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下僅為個人理解:
1)學校的reputation,哈佛就是哈佛,有著社會的廣泛認可。

2)校友網路,細說呢有兩個體現:
a. 你有機會network到社會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
b. 很多公司有著非常強的alumni culture或者是對某幾個學校的認可。比如說當年的LTCM就是愛招MIT的,整個基金2/3都是MIT的;也比如說DFA愛招Chicago的等等。也有一些mutual fund可能就認HBS等三四所學校,連MIT的都不要,誰讓你是技工學校。

2)教授的整體實力。這個就不展開了,不是說有沒有機會上個諾獎得主的課的問題,整體的水平絕對不會是一回事。

3)學校氛圍及同學水平,這個自然也是很重要,就好像伯南克在哈佛的室友是現在的高盛總裁Lloyd Blankfein一樣。退一步說能認識一些二代也是好事。

由於問題問的是陰暗的角落,以下為答題:
1) 有可能會給學生過多的壓力,比如課業過於繁忙(雖說我個人覺得是不現實的),不過整體的質量和壓力肯定是存在的。

2)心理壓力:雖說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來自於很好的家庭環境,但哈佛耶魯還是每年會錄取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的,in general自然是無所謂的事情,但不排除極端情況下會產生無謂的心理壓力或者攀附心理。

3) 聽話的好孩子:美國曾經有一篇引起了很大反響的文章,討論的就是常青藤的孩子之所以能上常青藤是因為他們從小就遵循社會指定的優勝制度,而他們是該制度下的佼佼者。他們是社會的精英,但他們可能太習慣於順著社會的節奏。他們的就業比例甚至可以看做一個社會發展的風向標,但他們也可能過多的被這個社會所塑造。而所有的頂尖資源無非是幫助你在這個方向上走的越來越遠。

4) 「公平」的招生:不多說了,不過個人的感覺是跟天朝沒什麼區別,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5)其他:這些需要真正這兩個學校的同學來回答,往遠了說盛名之下的校政系統會不會出現當年Amherst College那種案例呢?請利益相關的同學勿噴,只是客觀地思考而已,也好像當時社會的關注點也是Amherst校方的行為一樣。

6) P.S. 吐槽一下去年期末的哈佛熊孩子,為了逃考試,居然謊報有炸彈。。至於他的後果請自行百度。

想到了其他的再來補充。



Harvard特別喜歡招一些美國本土名門大家的孩子來學校上學。學習不好的可以特招。有的時候會專門為某一個學生設立獎學金。這些孩子家裡背後的資源甚至比天朝的紅二代軍二代都猛。申請獎學金的時候如果是這些美國高富帥們面試,很有可能一次就過了。但是窮苦人家的Phd想申請獎學金卻有著n回面試最後才能拿到。
比如說大家都喜歡的女神Natalie Portman。她其實學習不是很好,但是她的爸爸是全美最有聲望的兒科醫生。她在學校里的時候除了正常上課還會請私人tutor。大學本科學生的私人tutor是非常貴的。沒辦法,人家有錢你又能怎麼樣呢。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她似乎當時還有獎學金。
這個必須匿了,要不然絕對被人肉到


看了大家的回復 都挺精彩的

我補充點別的

這類都是私立大學 自負盈虧

所以 錢對他們來說 很重要

有一項就是 申請費 大家想啊 按100美金來算 要是1萬人申請 那就是100萬收入啊

怎麼讓更多人申請呢

耶魯招生官 做的事情 真厲害啊

他們招生官寫信給 各個高中和大學的學生 現在用郵件了

大家想啊 你在一個普通學校讀書 突然有一天收到了 耶魯招生官的 親筆信 鼓勵你去耶魯大學讀書

還說比較了解你 你是不是特別激動 覺得自己有機會啊

那還等什麼呢 申請吧

100美金交給耶魯

人家增加收益 你成本支出

但是 基本錄取不了

這件事情 後來被曝光了 有個美國學生說 我成績極為一般 為啥讓我去呢

後來暗訪才知道 為了這個錢

真的是 大錢不丟 小錢也要


推薦閱讀:

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的工業設計專業怎麼樣?
被「連環拒」是種怎樣的體驗?
在美國文理學院讀一年,然後轉頂尖名校?

TAG:高等教育 | 美國大學 | 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 | 留學美國 | 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