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後的中國本土設計的建築中,哪些能稱得上是有思想的好建築?
土樓公社
建築設計:都市實踐
以福建土樓為原型探討低收入人群的廉租型超小住宅,考慮了多種戶型組合和交流模式。
橋上書屋
建築設計:李曉東
在敵對兩家族土樓之間做了一個給小孩讀書用的書屋,也是比較簡易的學校。
嘗試通過建築的方式恢復人與人的關係。
四季:一所房子
建築設計:林君翰
香港大學有基金支持的公益項目。做了一個能在院落里讓農戶生活自給自足的實驗建築。
以上三個,我覺得它們可以被稱為有思想的建築。它們的設計初衷,不是讓生活錦上添花,而是去解決比較困難的真實存在的問題。
好和不好就很難說了,人們可能並不能以建築師的主觀意願去使用這些建築,
這該是長時間以觀後效的事情。
這個帖子回答於1年半前,當時受 @黃繼新 兄邀請,倉促寫下。我記得當時繼新兄很誠懇地說,你在哪些因素使中國大陸的城市都很醜陋?與共產美學、意識形態變遷有哪些關係?這個回答下,把中國建築的問題也說了些,那麼,可否將文中提及的中國好建築說說呢——繼新兄的意思是我們也可以展示中國建築那積極的一面嘛。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遂做此答,卻不細緻,有些不好意思。近日被熱情的人們又翻出,而審視之下,發現諸多遺漏,於是補上。
每個從業建築師都會有自己心儀或偏好的建築。建築發展至21世紀,朝向新穎、先進、高端的技術邁進,本無可厚非。同時,為了簡潔明晰,易於修建,便於複製,現代建造體系成為發展主流。然而,談及「本土設計中有思想的好建築」,在我看來,可能需要建築對本土和世界這一對矛盾作出合理應答。當下的中國,新奇怪大高的現代房子修了一堆又一堆,其中不乏包含智慧的策略,但更多的只是完成一個個建設項目。
很多兄弟貼了王澍的房子。我很支持。王澍是真正的本土建築師,頗為勇猛。他一得獎,彷彿他的房子馬上就有了很強的賣相。其實他得獎與否,好房子就在那裡,不離不棄。客觀說,王大拿的房子很好,而且從外面、從遠處你不大能看得出來。大眾不大理解,會覺得很乖張很詭異,當然,還會覺得不好用。其實王大拿的房子,主要還是對中國傳統建築中一些營造神韻及形態意蘊的現代化抽象,以及對傳統營造的保存、呈現乃至創新。這非常非常值得尊敬,更何況在他們那個團隊的勤勉和智慧下,完成度還都很高。我每次從書上看到他們的營建經過,就羨慕得要死,對比我現在成天做的事,我覺得我不能再愛了。王大拿的房子,需要你進去,呆在裡頭,走走看看,看久了,看出那麼一點點古味,覺察出那麼一點點意境,那麼意思也就有了。他的房子現在網路上很多,大家可以搜來看,最好旅遊到那個城市走進去看,我就不再浪費空間了。
本樓里也有老貝的蘇州博物館,那可能是建於中國的好房子,但不是本土設計。老貝其實是洋人,儘管他老人家祖上遷至蘇州,其童年在獅子林度過,旁人一般會認為他來華的作品很顯然就會存在很多的蘇州的記憶。其實家族富裕給他的最有價值的事物,不是建築文化的傳承,而是他青年時留美學業的支持。關於這一點,為避免不必要的口水,我嘮句廢磕。老貝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大師,星球巨匠,沒幾人比得過。但他的建築及其審美,我個人認為還是西方的。貌似東西方這種說法很難撇清一種局限,其實不是這樣的。西方建築學比我們發展早若干年,也是影響我國建築學教育的根本。但在這個話題下,我們提及「西方」,顯然是與本土有區別的。目前慣常的情況是,國外建築師來華設計,由於思維方式的截然不同和設計理念的新穎出奇,或可反得中華精髓而設計出令人驚嘆的建築,這個不假。而所謂真正的本土建築,我認為作者一定是始終成長於這塊光怪陸離的大地上的人所做出的建築,這樣的人才可能有根深蒂固或者潛移默化的本土情愫。只有先說明這一點,我們的例舉,針對此題才有意義。而我下述這些房子,是否能算中國最好,我不確定。我頂多是給大家說明,中國本土建築師,在這塊有著太多問題的土地上,還是能夠懷揣一種情感,運用一些智慧,克服一些困難,而做出好房子的。當然,中國本土近年來的好房子遠不止這些,鑒於見識及篇幅,我只抽取了其中幾個以饗諸君,不排除有機會再補充。若諸君看完,能夠感覺到這些建築師們的智慧和努力,或對應上述那個我回答的關於中國建築整體看怎麼如此糟糕的問題,能有個相對光明的比較,也就可以了。
注1:所有圖片來自網路,大多為百度。隔了這麼久才上,抱歉。
注2:由於圖片大多來自百度,故有水印及標誌者,即表明其出處,不復抹去。:
注3:由於不定期更新,圖片較多,倘一次不能顯示完全,請多等待或刷新下。
一、中國建築師崔愷的一些房子。
崔愷是國家型建築師,也可以看做御用建築師,他是中國建築院的總建築師。他被譽為「大師」。我以前其實很煩大師,但隨著觀察和學習,我改變了看法。觀其作品,可知此人一直在找尋現代化與中國建築及文化之間的平衡。唯此一出,即可肯定之。更何況,他的房子確實不賴。
這幾年我提出「本土設計」的想法,其實說的很核心一點的,是建築創作的態度。我現在和團隊的年輕人討論和指導方案,許多時候講的也是態度問題,不僅是技巧和美學問題。在一些方案評審會上我也往往先看設計的態度如何?立場對不對?因為這是出發點,態度不對,方向可能就錯了。
——崔愷《文化的態度》,建築學報.2015.03.P7
1、拉薩火車站。最初的建築設計是很純粹的,西藏藍藍的天下,坐落了一棟舒展而富有藏式格局韻律的白色房子,藍天闊野白色人造物,實在美觀。一條條的豎向外凸的體積非常明顯,是對藏式房屋的抽象;通長的玻璃窗深嵌其間,實在是藏式傳統格局與現代建築極好的結合。後來被當局改了一些,無外乎覺得原設計太過抽象,需要加一些能被人看出來的藏式元素。外觀於是俗了一些。但還好,他仍然是我所知道的火車站中,比較爽朗比較有思考,也比較能融合地域特色的一個。
2014.05.22補充 @袁牧 兄的評論:「崔愷身居國內建築設計界主流老大崗位,但確實做事還是不錯的,只是因為主流,備受西方文藝建築界的無視,王澍得獎的時候我就表示不滿,有人問我那何人該得?我想想,說那還是崔愷吧,對方大不屑。不能因為人家是主流就歧視人家,對中國社會和政府的不滿並不能抹殺天大這位建築師認真做事的事實,而且在中國的體制內要做有追求的事情,又是難上加難,其中的責任和困苦並非體制外當個逍遙反對派所能比擬的,更別說巨大的墮落誘惑和風險。我自己雖然厭惡呆在體制內,但是對在體制內還能做好事情的人是分外尊敬。就好比主戰場的國民黨雖然各種敗退慘烈,但畢竟那是中流砥柱,應給與相稱的評價。第一次在學報上看到拉薩火車站,確實還是很震驚的,當時就站在別人辦公室走廊上認真看了幾遍。以前實習的時候給崔愷做過建模的活,那時候還沒有su,能用奔騰133跑動畫我還是比較自吹牛逼的,那個項目滿滿的拉薩火車站的影子。更不要說外研社形態捉急,可見崔愷是一步一步慢慢積累過來的,我們這行沒人是天才,他們天大一系很有認真做事的傳統,這是我們學院往往太聰明反而不好好乾實事的同學們應該認真學習的。」
2、中國駐南非大使館(以前我誤以為是駐南斯拉夫,多謝 @姜白水 提醒)。
這個房子按理也不算本土建築,但建築師是本土的,房子也很中國。就說一點,能夠把中國的方格子用到這麼好看而有力道,同時兼顧了中國文化和南非建築文化的識別性,不僅僅靠的是靈光一現,而是多年的經驗、認知和對本設計的誠意。之前一直找不到資料,最近偶然百度而得,一併搜來以饗讀者。
在中國駐南非大使館的設計中,我們都非常重視周邊的鄰里關係,尊重當地的風貌和文化,從當地土著建築和英國殖民地建築語言中找到與中國傳統建築語彙的共同點,創作出露明清水混凝土框架為體系的建築特色。
——崔愷《文化的態度》,建築學報.2015.03.P7
3、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 。
我個人認為,是崔愷最好最成功的建築。這個房子非常低調,以至於它為了照顧遺址,融入環境,而把自己的大部分空間嵌入了地下,目的就在於盡量讓龐大的建築不去影響人們真正的目的——遺址,這個舉動大膽而令人敬佩。與很多遺址建築、博物館設計的出發點截然不同,很多建築師會認為,我們設計博物館、展覽館建築本身也是一件可展出的物件。但在這個設計中,崔愷可不是為了讓人們一定要注意到他的建築,這種誠懇而內斂的設計理念,無疑值得推崇。同時,該建築採用了當地發掘之甲骨文的文字以作為其形態的來源,形成一個字型平面,令人信服。建築材料只是用了青銅的表皮和司空見慣而麻凸凸的水刷石,加之獨特的搭配與巧妙的運用,歷史感與滄桑感便顯露出來,這是高明的。有些好建築就是這樣,他不會太囂張太暴力,他總是很從容很優雅。
4、北川圖書館。
羌族的理念和形態,都有了。這個理念就很特別么?不,不見得。這個形態就很特別么?不,也不見得。但他看起來居然很地域也很舒服。而且,他大部分按原設計建成了。這個房子看起來低調不奢華,但卻有種高貴的氣質。格局,比例,材料,高差,無一不經過深思熟慮。在四川「災後重建」的背景下,在一個具有強大官僚壓力的中國語境里,要把一種聽起來還蠻不錯的構思理念貫穿於建築,然後還要想辦法令其能夠被各類苛刻的規劃建築審查機構、強勢的政府官員、不是很懂或者基本不懂建築的業主、一句話就可以否定整個設計的人民大眾、挑剔無比而又文人相輕的建築師都能有一個普遍認同,僅僅是妥協二字,我相信是遠遠不夠的,簡而言之,這需要智商,更需要水平。如果你在建築設計生產一線干過幾年,一定會這麼想。
5、中國杭幫菜博物館
杭幫菜屬原八大菜系之一的浙菜系,該博物館以杭幫菜為主題,有展示、體驗、品嘗、會議、售賣等多種功能。項目地點位於西湖西南約5公里的江洋畈生態公園,原為山溝。彼時西湖淤泥疏浚至此,幾年後形成特別的次生濕地。這個建築在這樣的生態環境內,設計思維選擇的還是低調和融合。博物館布局上為分散的折線型,沿濕地水面布置,背靠錢王山。整個建築體量和尺度除了十分尊重環境,輕巧靈活,還採取了藏、斷、低、透、折、嵌、綠、連、品等手法,很好地將杭州的環境文化氛圍和現代建造技藝結合起來。
杭幫菜博物館地處小山坳的濕地邊,設計通過切分體量、降低高度、綠植屋頂、消隱立面的手法將建築隱藏在樹叢中、山腳下。——崔愷
二、萬科第五園。
不用懷疑,這是一個商業樓盤,開發商是萬科。
但這群住宅,應該是中國先期做得比較成功的現代化與傳統中國民居結合的例子。或者說,這組房子開闢了一條中國傳統民居與現代營造體系如何結合的思路。在它之後,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很多模仿它的樓盤乃至建築,一度成為建築「現代中式」的某一樣本。而它模仿的,卻是中國傳統民居中的抽離出的點線面和色彩分配——黑色的小青瓦,白粉牆,漏花窗,對景,小庭院——聽起來是不是也不複雜?是,它做得恰到好處,顯示了「適可而止」的精當。簡潔、明晰、大方,空間與細部都經歷精細推敲,最後的成品是有些高雅的:黑色的屋頂構件,白色的牆體,灰色的細部,考究的庭院,中國的感覺。這組房子,實在是良好的策劃,精心的設計,辛苦的監督,辛苦的施工,也許好房子都大凡如此吧。
三、建築師李興鋼的作品
安徽績溪博物館
李興鋼是中建院的副總建築師,其作品也多有文化層面上的諸多思考和具體實施。較之崔愷,他的作品有獨特的靈動和不拘一格的設計亮點。他的作品也不少,績溪博物館是最近兩年的作品,應該
很能代表其設計內涵,亦能顯示出其在地域文化和現代技藝之間找尋新的交集的可貴嘗試。
績溪博物館位於績溪老城區核心地帶,緊鄰江南第一學宮、胡雪岩紀念館,背靠百年名校績溪中學。館址原為老縣政府舊址,同時也是明清兩代老縣衙遺址所在地。佔地面積952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3平方米,展廳面積3500平方米。
該建築尊重於徽州績溪地區的山水人文,並特意保留了基地內數十株原有樹木,其中還有一株700高齡的古槐。設計對當地文化氛圍的精準把握和珍惜本地原有記憶的出發點值得一贊。此外,李總通過傳統材料如小青瓦、青石、白灰、假山池岸等對當地山水形態、傳統建築氛圍的模擬及重塑,加之一定的創造轉化,竟然形成一組頗具徽派建築精神的清爽而靈動的現代建築。由此可見,真正的好房子靠的是建築師發自內心的誠意和精心的推敲,絕不是設計時去加特技、加特技、加特技。
在這個全球化和快速城鎮化的時代,建築設計如何能夠既適應當代的生活和技術條件,又能轉化傳承特定地域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是4年多來工作中時刻思考探索的問題。——李興鋼
這個建築受到績溪籍網友的認可:「小時候在它的前身里生活過,騎過石像生,捉過迷藏,如今這裡是縣城的博物館,......感謝李興鋼工作室,這才是徽州應有的現代建築。」
四、成都機場收費站
設計者不詳。成都一直以來都有打造三國文化城市的動能,於是這個收費站是個仿漢代的建築。在看到這個建築之前,我一直認為,仿古式就等於抱殘守缺。而這個建築則改變了我這個建築設計從業者對仿古這一概念的再思考。
這個建築決不是單純的仿造。簡潔,大氣,具有漢風三國時期建築的比例和尺度,無疑給人耳目一新又易於識別的感覺。可貴的是,它從整體到局部——大至整個天棚的格局,小至收費亭的造型、收費島上一個小小的仿石燈,不僅極為和諧,還都有比較細緻的推敲。每次我開車從這裡經過時,視覺乃至心理,都蠻舒服的。在四川地區交通行業的業主中,這個收費站幾乎被譽為典範,其原因,還是在於它的簡約、平實而又切合成都的文化語境。我至少看到過三次以上,不懂建築的業主拿著筆居然幾筆就把這個收費棚概括出來,說明它真的很簡潔——好建築一般都很簡潔,也還蠻得體,不是嗎。所以,仿歷史風格也不是不可以,問題是,怎麼做,才能仿得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認同?怎麼做,才能對整個城市空間形態有積極的意義?怎麼做,才不至於造成一堆不合時宜的鋼筋混凝土垃圾?
成都還有個檢察院,我也總經過它,每次都會很絕望——它採用的是歐式大穹頂,就是大家時常看到的半球式頂。這就是個反面教材。試想一個成都的現代化官方機構,你為什麼要用歐大穹頂?難道是喜歡文藝復興報春花嗎?可文藝復興或者佛羅倫薩跟中國西南省會城市的一個檢察院有什麼關係呢。
五、西安大唐芙蓉園。
張錦秋設計。此人對古建可謂得心應手,這組房子基本上是對唐代建築和景觀的復原。其實中國復古建築可謂多矣,但做得精當細緻舒服者,少之又少。復古建築也許不好,但如果做得很有誠意,做得很地道,也很現代、很美觀,讓人們覺得很舒適,還很中國,我覺得也絕不壞。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你做你的現代玻璃盒子,也總得有人給大家看看大漢大唐的房子大約是怎樣的華麗麗吧?而復原,就要把它復原得有模有樣,大方得體,總比沒事就在方盒子上加坡屋面、粗暴地把木結構體系的房子變為鋼架子、濫用各種各樣的歐式風格來得實在。
六、徐州水下兵馬俑博物館。
清華大學設計院與徐州第二設計院聯袂設計,主設計祁斌。這個項目在徐州漢文化景區內,目前的水塘對面其實還設計了一棟漢文化藝術館。目前照片上的水塘,以前是磚窯廠,1985年正是在這裡,發現了兩個漢兵馬俑坑。而建築主體所在的位置,恰好就設在當時的出土位置。由於現今已是水塘,建築師將整個主展廳設計到了水下,其用意還是在於尊重過往,還原兵馬俑的原址原貌,祁斌說:」讓遊人回到水下的原址去,身臨其境回味曾經的歷史場景「。這個房子對漢代建築非常有自己獨到的抽象和思考,入口部形成水面上漂浮的兩枚稜台型體積,簡潔精美,美觀、堅固、實用,最重要的是,誠懇。
PS:這個建築形象構思來自於普通的漢代建築屋頂,同時,將其」寫意「地抽象了,最後的形態幾乎精簡得不能再精簡了。祁斌意思是希望建築有」大象無形「的氣息。好吧,這個建築就使用了大屋頂,一個曾經廣被詬病的形態,一個曾經幾乎讓整個北京城陷入建築災難的形態。而在這裡,居然是如此簡潔而磊落。所以,還是那個理,中國傳統,是如何去繼承+創新的問題,而不是如何借用和照搬的問題,更不是如何否定和去除的問題。
七、雲南玉湖小學。
李曉東設計。這組小房子更簡單,好像都只有一層。在這個房子里,時刻會有設計感,但又幾乎無法覺察建築師的存在。房子全部使用當地鄉村的材料,卵石,白石灰沉積岩,木材,再配合建築師的智慧和關愛,形成不可多得的鄉土建築,樸實,典雅,陽光,健康,和煦。這個房子在國際上獲獎,因為很綠色,很陽光,也為中國廣大的低成本低科技的區域的建築營造展示了積極的思路。
@袁牧 兄的評論;
「李曉東老師的玉湖小學,其實是他最早並不成功的作品,當時站在現場我就看到,比起周圍的原生態民居,還是差了一個層次。但是要知道李老師在西方本來逍遙自在,導師左尼斯乃是歐洲建協主席地區主義的元老,但是為了能做真項目,還真是毅然回國,自己找人捐錢設計建造了玉湖小學,這應該是他第一個真實項目,不能苛責太多。到後來的橋上書屋和同在麗江的水下穿洞小會所,才算是厚積薄發了。也許跟老牌大師還不能比,但考慮到李老師正年輕,剛起步,前途絕對是不可限量的,我們地區主義一系的同學們都非常期待。個人以為我們這一路算是兼工帶寫,比起他們南方純文人畫的路子,更正一些。」
八、雲南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設計者華黎。這套房子面積一共才不到400平,小得要命。但其設計理念和建造過程令人驚訝。整個建築由建築師設計為一座座的小體積,屋面高低錯落。由於預算有限,整個建築不僅全部採用當地材料,也採用了當地拿手的木結構,並加入一定的建築學思考和變通,非常有機。更重要的是,在修建過程中,建築師還與有一定建造手藝的村民不斷討論具體的合適的建造方法,建築師與工人一起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造好了這套小小的房子,現場通過大量的實驗性做法,保證細部構造的合理性,被認為是對待自然的另一種尊重,也是建築完全根植於鄉土文化的好例子。這種誠意和勤勉,這種對於人民大眾的敬意和對自然、生命的熱忱,在當下的中國建築界,是非常可貴的。王澍也很熱愛這樣的方式——重視建造本身的價值,也就觸及了營建的實質,這或許才是「建築」的真本。而這樣的方式,則令像我這樣的世俗建築師實在羨慕得吐血。建築就應該「清晰地還原與呈現它是如何被建造的」,是的,這才是建築師應該做的,不是嗎。
(本建築圖片來源: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在這裡也補充引用一下在知乎上看到的中國好建築(看到就補),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們。 @Hope Chen@池太@毛羽立
什麼是好的校園,如何才能設計好一個學校? - Hope Chen 的回答
你見過最有情懷的建築或者景觀是什麼樣的? - 池太的回答(李曉東橋上書屋是蘊含民間智慧和設計智慧的可貴的鄉土建築)
你見過最有情懷的建築或者景觀是什麼樣的? - 毛羽立的回答
以及: @Diego yuan 在本題下的回答。
結尾補充:上述選的幾個房子,多數都與地域有關,我解釋下原因。地域與國際,傳統與現代,鄉土與世界,我想在今後很長的時間裡,都是中國大陸建築界需要直面並做出回應的問題。地域,是一種本真,顯然不是復古,不是抱殘,更不是固守,而是一種奮進,一種開創,一種開朗的回答。建築師斷然不能把全球化看作為洪水般的敵人,才能更加從容和深遠。我們不僅要接納和發展現代化的營造理念和體系,也要接納洪水蕩滌之後也無法丟失的事物。我們要進步,我們要現代,只不過我們始終不想與全世界都變得一樣。這是我們的血液決定的,無關科技。我們希望可以看到更遠的星球,我們也希望推開自家的窗戶,看到令我們倍感踏實的土地,人和建築。我想,台灣建築,就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一點。在那個風景如畫的兄弟島上,很多好房子極為現代,但卻始終是那麼東方,因為他們始終沒有輕視那些本就珍貴的傳承,他們始終浸入了一種東方的存在。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與我2017年12月16日晚19:30的Live非建築專業,如何學習並從事建築設計?
那些寫王澍的朋友 你們來美院住上一段時間好嗎!!!!
宿舍沒窗!就一陽台門!!!尼瑪打開是樓內的天井好嗎!!屋外中午12點 屋內晚上5 6點好嗎!!!寒假回趟家 回來褥子都長毛了好嗎!!!
宿舍和宿舍之前的牆只有三分之二是封上的!!在下面桌子的時候是四人間 尼瑪到上面睡覺瞬間變成八人間阿!!!
基本上所有的樓你前三次進去就根本出不來好嗎!!!有尿意了就快去找廁所吧!不然你得尿褲子呀!!!
天上有座橋 尼瑪只有一頭通好嗎!!!
池塘都是綠毛池塘好嗎!!!
留那麼多大面積的沒房頂陽台幹嘛不多弄點教室阿!!!
冬天去食堂吃飯越吃越冷凍成狗好嗎!!!
外表再好有雞毛用 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
馮紀中的松江方塔園入口大門,在80年代初做的,nb至極
績溪博物館。
松江方塔園的何陋軒、棧道,馮紀忠先生作品。
何陋軒
棧道
不邀自來。
直接開始!
--------------------------------------------------多圖預警------------------------------------
紅磚美術館-董豫贛:
美術館在北京東北比較郊野的地方,建築盡量和周邊環境結合,紅磚為主,青磚為輔,從中環境中生長出來。
也有些宗教的標誌。
在遍地鋼筋混凝土的時代,董先生用樸素的磚塊,研究材料原始的工藝和屬性,一塊一塊碼出來,做出多變的樣式。
環形中庭。開窗豎直狹長,自然光灑進來有些神聖的感覺。
建築外的園林也是非常講究工藝,一片一片瓦排在地上,和山水呼應,流動的肌理。
房頂的平台。
場所精神。
像不像路易斯 康的符號?
香山飯店-貝聿銘:
大師之作,漫步在裡面可以看出貝老年少時在蘇州園林遊玩的影子,堪稱景觀與建築完美結合。
白牆青瓦有江南徽派建築朦朧的感覺。
近景地上的景觀為【流觴曲水】。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王羲之《蘭亭集序》
內部空間非常舒服,開窗布景也是很有中國古典的風格。
建築中出現了很多圓形和菱形,貝老慣用的符號。
細節處理非常有趣,光影變化豐富。
燈、窗也表達著某種對應關係。
院子鋪地的做法。
連接大廳和客房的長廊——兩邊是通透的玻璃隔著兩個庭院,可以在走廊的盡頭進園遊覽。
客房的走廊。
透過走廊的菱形窗看園中景色。
餐廳內有兩幅巨大的水墨畫,法籍華人趙無極先生用歐洲印象派的手法表達對中國山水的理解。
韓美林藝術館-崔愷:
建築主體裸露著粗糙的混凝土外牆。
入口結合木材玻璃,由一架橋引入館內。
橋上觀望下面,瓦片築成的底。本該是水池,大概資金維護問題吧沒有水==。
館內斜坡。
一邊是人工光,一邊是自然照明。
走向室外的過渡。
鹿野苑-劉家琨:
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古蜀文化發源地:成都郫縣。
李興鋼講座《十二匠造——那些旅行中感動和影響我的建築》: 十年後再次造訪劉家琨的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重新感受那些早已熟知但仍可深切體驗到的內容,諸如路徑的引導性、植物和環境的利用、文學的倒敘手法,與建築空間的安排和人的體驗相結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驚喜感,充滿智慧的材料和建造手段將詩意與現實同時呈現,等等。除此之外,最讓我觸動的是這個房子在十多年後,在時間作用下,通過與自然的媾合,綠苔水漬侵蝕包漿,已經成為半自然、半人工之物,那些林木植物和這個人造物之間不再有那麼大的區分,就像是土地里自然生長的一個東西,它還可以更加長久地如此生長存在下去。我如此深切地感到,時間和自然可以賦予一個好建築真正可延續的生命之感,只有那些真正的建築,才能經歷長久的時光和自然的媾和而愈發散發出魅力。家琨的這個房子很有他自身的氣質,平靜、拙樸、智慧但並不淺白直露,默然存在而無須解說,是我看過最好的中國當代建築作品。
蘭溪庭-袁烽:
也是用磚的砌塊,運用數字技術做了豐富的表皮。按照中國南方庭院特點進行布局。
屋頂高低錯落隱喻連綿起伏的山水,牆體波紋是對水的數字化表達,有著自然中至柔的概念。
內部:
哈利路亞音樂廳-俞孔堅
建設地點位於舉世聞名的風景區湖南省張家界武陵源黃龍洞的洞前廣場,前有索溪河背靠峭壁,因劇場的大部分功能被安排在地坪以下,使得地上部分的體量減少,以避免對風景區的視覺干擾。整體形態是地層結構的剖面,呼應武陵山砂岩峰林核心區周邊山地的單斜地殼構造,原設計屋頂撇向東側主入口,一直到地面,主入口通過東部下沉水廣場進入。整體效果和環境相得益彰,並融入環境。夜晚來臨,層間玻璃透出暖光,幾片彎曲程度不同的岩石飄在空中的感覺更加強烈。
紅磚美術館、香山飯店、韓美林美術館的照片為自己拍攝,鹿野苑,蘭溪庭和音樂廳的照片來自築龍網。
半夜睡不著來說兩句答案里提到的兩個建築師王澍和劉家崐吧
借用豆瓣看到的一篇文提到的:王和劉,就像是建築界的張藝謀和賈樟柯。
王的設計非常大程度地借用了各種中國元素,請注意「各種」兩個字,他的作品簡直可以用令人眼花繚亂來形容,但視覺衝擊的同時似乎覺得又忙又亂腦子真心不夠用,而且,從施工質量的角度來說,很難有其他得獎建築師的作品能像他的那樣永遠髒兮兮蒙了一層灰怎麼也擦不幹凈的感覺吧?ZAHA的廣州大劇院除外。王的最新作品象山校區的那個賓館,我跟同事都覺得不怎樣,我一個美國同事讚不絕口。
劉家崐低調很多,但可能跟他沒得到世界級獎項有關,但我看過劉的一些文章,比較贊同他文中流出的態度,比較隨和平淡,接近一種無為的狀態吧。剛才提到豆瓣那篇文里也講到,劉被邀請去做一個商業街某棟建築的設計,這棟房子左右前後分別是其他知名設計師負責,劉覺得每個人都挖空心思想一個標新立異的挺沒勁,就跟甲方說乾脆隔壁做什麼樣他也跟著做,建築裡面不同就得了,然後被華麗拒絕。大概是這意思吧如果有誤請原諒夜深腦子慢。
反正設計這東西本來就沒有好壞之分,見仁見智吧。
為什麼沒有程泰寧,我覺得他是比較有中國味道,而且不吹牛,不瞎理論的,自己作為杭州人,王澍的也去過,私以為不怎麼樣,材質玩的溜一點,他的建造,對工人要求,空間,都是比較刻意做作的,而且他的建築與杭州氣質完全不符,太鄉土,對比一下傳統建築,郭庄,胡雪岩故居,或者龍井諸多的村落就能感受出來。程大師用的都是很常用的材料,工
法,造型也不是很難實現的,但整體有一種端莊感,院子,空間,場地什麼處理都很見功力,很有特點。而且他的作品識別性也挺強,不像國內流行的很多作品很容易和西方體系下的作品混淆。浙江美術館就是個很有特點的作品,看他草圖就很有傳統意味,形式也不失現代(雖然不是重點),場所感很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不會失望的。
記得有個名家說過,了解一個建築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裡面睡一覺醒來。
自己也是建築師,學建築超過十年了,國內外也參觀過很多建築,也不乏大師的,混跡西湖周邊十年了,覺得它才是無言的老師,深深改變了以前對建築的看法。現在覺得國內現代建築大多都不感冒,照片看看還行,同理,很多國外大師的作品也是,很多去了很失望的。
西湖九溪,龍井,靈隱環境和建築才是詮釋了一種融洽,看到龍井茶園邊的亭子牌匾上寫著「人地相宜」,被感動了,滿滿的詩意,我現在最崇拜的是杭州園林院的那些同志,覺得裡面有深諳江南精神的大拿,以至於現在對形式都沒激情了,多種樹,建築簡簡單單就好。
此外,李承德的潘天壽紀念館也是上乘作品,不著痕迹,根本感受不出建築師的存在。
景觀的鄭捷對於江南環境的理解也比較深刻,安縵也有參與,西溪濕地也是很好的作品。
王澍一直沒好感,最近去搞鄉村了,還不如綠城搞得,扎眼的形式,凸顯的構成,這不是一種以人文本的做法,可以理解為以自我為中心的藝術家。
有時候革新進步也是偽命題,況且還不能確定我們真的在進步。
黃聲遠 礁溪生活學習館
項目資料:
座落地點:礁溪新省道旁,礁溪國小對面
面 積:基地面積:1900㎡(不含外圍延伸空間、巷道)
建築面積︰678.52㎡
總樓地板面積︰3327.22㎡
層樓高度:層數/地下二層,地上五層
規劃設計時間:公元2000年04月至2002年08月
主體施做時間:公元2001年10月至2005年07
(資料來源:台灣礁溪生活學習館[最佳建築獎提名]·中國建築傳媒獎 China Architecture Media Awards·南方都市報)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地點:雲南騰衝界頭鄉新莊村 (發圖主要是想讓大家看鏈接...)更多請在 風來的文字的相冊 這裡看
謝邀~~
說幾個去過了的。
黃聲遠的羅東文化工坊
楊士芳紀念園林
宜蘭縣福利院
宜蘭河周邊景觀
還有大舍的龍美術館劉家琨的鹿野苑也一直想去看看~~~
瀉藥。
答一個,在我心中一直無法超越。
王暉_百度百科
阿里蘋果小學
有一篇評論稱其為「聖山腳下的情感裝置」
okay,從我自身理解來說,
建築的本意,不是繁瑣扭曲化的3d模型,不是類扎哈的任何靈感思維。
它應以最古樸的方式穿透內心。
阿里蘋果小學項目首先擁有好的本意,它是一個慈善行為
其次是一次低成本的嘗試,據說當時王輝運了石料準備進山,後來去了一看,嗬,滿山漫野的鵝卵石,不用可是糟心,於是竟然原地用當地的鵝卵石當場現做了磚。
王暉管這個叫:「地里長出的房子」
其實建築生於地面,長於地面,該是像植物一樣才好。
隔牆的設計更有些意思,我怕是道聽途說,所以簡單說了。
功能角度來說,隔牆有效改變風向,這幾天在妖風四起的帝都感受這一設計對阿里地區的孩子是個不錯的選擇,另外據說,這樣一來,小學裡的每個角度都可以看見神山。
被這個功能驚的不輕。
PS :
我不認為建國以後國內沒有好的作品,也不認為建國以後沒有好的建築師。推崇王澍是一件好事情,畢竟大家可以開始關注本土生長的好的建築師和建築作品,蘇州博物館這種東西固然好,可是看完之後,還是覺得,貝聿銘的確是American,的確是master,作為西北工業大的「屌絲」,王暉們可能更深刻的記得祖宗的教導,也更記得祖宗對建築與人的理解。
希望王秋楊這類有夢想的生意人可以把蘋果基金髮揚光大,尋找生意和藝術的平衡點,多多支持本土的建築師。
另外奉上王暉在帝都的小作品《左右間》,請問啥時候還能重新營業呢?方塔園,繞不開的中國現代派建築。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蘇州火車站,設計師崔愷。
個人更喜歡蘇州站深夜裡的樣子。
————更新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帶了個人主觀情感。當時第一次去蘇州,臨時決定的,到達時已是深夜。比起有些城市大同小異毫無特徵的火車站,對於一直很喜愛和嚮往這個城市的人來說,火車進站那一刻頓時就覺得,是了,蘇州就該是這個樣子的。這種印象在我坐著出租行駛在深夜的蘇州街道前往平江路的時候更為深刻,因為路邊仿古的街燈,燈火闌珊里採用了白牆黑瓦的現代樓房,都在無聲的讓你在心裡一遍遍肯定著,是的這就是蘇州。
但是呢,正如評論里說的一樣,後來再去了幾次蘇州,發現站內整體上和外部設計不呼應,就是比較常見的大城市火車站的樣子;而且布局上也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候車室好像是分有些區域還分樓上樓下還是怎樣忘了,有一次趕時間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候車室最後誤點了。
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深大建築系館這兩個是我在深圳印象很深刻的房子,經典的現代建築設計手法,內部空間變化豐富,手法嫻熟。
國人大部分的生活都在空洞呆板的火柴盒裡渡過,推薦非專業人士去感受一下那種連續的變化,這個在二維畫片兒上是看不出來的。
何香凝的設計師據說是邁耶事務所歸國,但網上沒有任何介紹。
深大系館是天大校友,覃力。
有一個不出名的,西湖的孤山公園最上面的那一群建築
一般人到了西湖,爬到孤山公園的半山腰就下去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這一處風景。所謂的大隱隱於市就是這樣了。整座山頭全是用大塊的山石搭建,沒有用一點水泥,只是巨石嚴絲合縫堆起來的,鬼斧神工!!!!!(後面再有機會見到了另一處小園也是純石塊搭建,但是就粗糙了很多)看了刻在上面的文字,是50年的作品。
以前去香火很盛的寺廟都沒有感到禪意,可這處孤山公園隨意回頭,就能感受到那股鬧市中的清幽禪意。PS,從這裡的小觀能遠眺西湖,回頭是一座舍利塔,神奇的是山上無活水,池塘的水都發青發黑,但還是乾淨得可以看見池底,紅鯉荷花!!!!
黎里,阿科米星。(庄慎)
這個叫「黎里」的房子是一個改擴建的項目。原房屋是一座一層小車間,有連續兩個雙坡頂,位於黎里古鎮,周圍全被坡頂民居包圍著,毗鄰柳亞子故居,從臨河的街上必須穿過一條細窄幽暗的背弄進入。房子及其庭院被重新規劃成混合使用的兩種功能:一種是利用原車間改造而成的多功能藝術文化活動空間,供公眾使用;另一種是在北院新建的帶有兩個房間的居住空間。兩種空間相隔一個雙摺的坡屋頂:坡頂的下面是公共空間,而上面高低轉折的坡頂則作為居住者的室外活動空間。兩種空間自然地形成不同的氛圍。公共空間擁有用40個傳統民居天窗引入的斑駁日光,一改原來因為四周被民居包圍而形成的陰暗感,天然的室內材料在日光下形成沉鬱的質感。對住戶而言,坡頂之上擁有一個理解小鎮的獨特視野,小鎮的坡頂盡收眼底。建築師在整個建造過程中嘗試扮演了導演的角色。他指揮民間的施工隊伍,全部利用民間的習慣施工方法,用低造價與短時間完成了這一項目。
推薦閱讀:
※畫建築快題的步驟和工具有哪些?
※學工程造價的同學想要看懂圖紙,應該多看那些書籍有用呢?或者學習那些課程呢?
※圓窗與方窗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