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今天(2016.03.10)92歲壽辰,作為武俠迷,你有什麼想說的話?

2016年3月10日是武俠泰斗金庸老先生92歲的壽辰了。

各位武俠迷,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老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刀光劍影、俠肝義膽的武俠世界,你是否還記得。

你有什麼話想跟老先生說的?一起為老先生92歲壽辰祝壽吧!


關於金庸老,我們高中,杭州高級中學,有一個流傳已久的小故事。

金庸老40年代就讀於我校,當時是抗戰期間,我校南遷浙南山區,與其他幾校合併成省立聯高。彼時我校有個教務主任,戴副眼鏡,十分嚴厲,動不動就說「信不信我讓你退學?」學生們都不太喜歡他。

金庸老(當時還是查良鏞同學)寫了一篇短篇小說叫《阿麗絲夢遊記》,講的是阿麗絲在夢裡遇到的奇事。在故事裡,阿麗絲碰到一條眼鏡蛇,眼鏡蛇對她說道:

「信不信我讓你退學?」

同學們傳閱了這篇小說,驚為神作,貼到走廊里。結果被教務主任看到了,查良鏞同學就真的被退學了。

金庸老後來對聯高時期的回憶感到不太愉快,也不怎麼提這段歷史,對校方讓他退學的事耿耿於懷。後來,我們杭高的雜誌社小記者去採訪他時,他都會很熱情地接待。但是當校方去邀請他回來參加校慶、參加活動、做講座的時候,他都不來。

真是傲嬌得很呢!可愛的老先生。


上聯:先生乃儒墨合體,共譽為俠。胸中有聶政劍魂,太白酒氣。
下聯:大名與古梁齊驅,獨得其壽。筆下兼江湖快意,竹林風流。
橫批:劍膽琴心
——祝金庸九十二歲壽聯


謝邀。

他老人家今天92歲了。
我希望,他老人家敞開了活,仙福永享壽與天齊,張三丰那個壽數,只是個起始點。

我也很希望,自己從來沒讀過金庸。
確切說,我希望,可以回到一種「從來沒讀過金庸小說」的狀態去。
然後,重新開始讀。

我是很喜歡重讀金庸的。按說,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書是陌生的好。但金庸先生的書,很耐重讀。耐重讀的書,都如五香豆腐乾,有味,耐嚼。書頁當然沒法扯來吃了,於是耐嚼就體現在尺寸與勁頭上。
讀金庸熟了之後,每次重讀,都像是孩子上遊樂園,可以徑直去自己喜歡的段落。因為已經沒有懸念,沒有緊張,只剩讀那一段兒的愉快了。

有朋友喜讀情情愛愛的段落,看見張翠山與殷素素、張無忌與趙敏的糾葛就來勁;有朋友喜讀男兒慷慨的段落,捧著胡一刀大戰苗人鳳便不撒手。愛讀豪氣干雲的,翻到喬峰去聚賢庄就血脈賁張。愛讀金戈鐵馬的,會死讀成吉思汗與賬下諸將那些句子。
我甚至有朋友,專愛看桃谷六仙扯皮,還一本正經跟我說:
「別看他們說的都是胡扯,就是好看,邏輯上還真不易駁倒,跟說相聲似的……」
我自己無聊起來,愛重讀《書劍恩仇錄》里乾隆自命風流去嫖玉如意,被紅花會捉了;是《鹿鼎記》里一干大員官場酬酢,從韋小寶韋爵爺視角看來,格外搞笑。那是金庸先生戲筆調侃最好玩的所在。

偶爾也和朋友們聊,為什麼無聊起來,就會想重讀金庸的書?
大概結論是,好看,這是其一;看久了,悲情的部分也不悲情了,於是只剩下一個虛擬的世界,彷彿古代人看山水畫而向慕生活在其中似的。
我們這些重讀黨,每次重讀,都像是找一個任意門,重新回到金庸的武俠世界。蕭大俠死在雁門關了嗎?沒關係,我們還是可以去無錫松鶴樓,看他和段譽斗酒;洪七公和歐陽鋒擁抱著死在華山了嗎?不要緊,我們可以立刻回到他和郭靖黃蓉初次見面時,去問黃蓉要雞屁股吃,還吃了「二十四橋明月夜」、「玉笛誰家聽落梅」……
那是個很鮮活,很紮實,又安全的世界。這就夠了。

但真正的樂趣,還不在於重讀
回想起來,我讀金庸小說,都是很久以前了——我大概小學五年級就讀完十四部了吧。那時我讀書經驗不豐富,於是:

我第一次讀《書劍恩仇錄》,初時只以為主角是李沅芷,直到陳家洛出場,才發現氣氛為之一變,覺得女主角是霍青桐;救出文泰來後,江南事了,以為大事已定,不料後半部分,陳家洛在大漠之上,遇到香香公主,小說氛圍立刻又天翻地覆,終於迷城玉峰之類情節齊出,真是弄雨翻雲。

我第一次讀《射鵰英雄傳》,初見江南七怪與丘處機,以為天下高手;又出來黑風雙煞,只覺一山還比一山高;看著郭靖練全真內功、學降龍十八掌,一點點變強,然而之後,東邪西毒、五絕紛起,真是另有高處比天高。等小說結尾,歐陽鋒發瘋,英雄束手,而成吉思汗揚鞭草原,問郭靖自己算不算英雄時,忽然就覺得先前自己並沒真讀懂這本書。

我第一次讀《鹿鼎記》,先以為韋爵爺會與其他少年英傑一樣成才,後來發現不對:康熙擒鰲拜、韋爵爺招惹吳三桂、李自成與陳圓圓、桑結與葛爾丹,終於韋爵爺去了莫斯科,輔佐蘇菲亞女王搞運動,再後來平三藩、定台灣,韋爵爺親自定了雅克薩條約。這諸般滑稽,眼花繚亂,全然出於意表。

我第一次讀《天龍八部》,到發現木婉清與鍾靈是段譽妹妹為一變,到蕭峰痛知身世又一變,到虛竹出場成為第三主角又一變。終於少林寺前,燕雲十八騎塵煙飛舞,西夏宮中,一語而定夢郎夢姑。茶花影里,刀白鳳告訴段譽,「那些其實不是你的妹妹」。情孽糾纏,飛短流長。

是的,回想起來,第一次讀時,還來不及去體會深文奧義,只講究看故事的時候,才是最動人的體驗,一曲一折,一跌一宕。
很可惜,除非失憶,我很難回到「從來沒讀過金庸」的階段了。這種一次性的美妙快感,結束了。

跟過連載的人一定知道,單行本讀起來很美妙,但追連載過程中那種心情,又截然不同。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讀到的多是金庸的單行本。那時塵埃落定,甚至修訂完了。而20世紀50年代-70年代,香港的讀者們,卻可以讀連載。當然很難熬,不如讀單行本快慰。而且連載版本與我們現在讀的,多有不同。比如,連載版本中,楊康招惹的有穆念慈與秦南琴兩個女子,張無忌身邊常伴一隻火猴,王語嫣最初叫王玉燕等。
稍微想像一下好了:

1958年的夏天,香港市民在喝茶討論:「哎呀,洪七公被歐陽鋒打了一掌,會不會就這樣死掉啊?」「周伯通跳海了,是不是被鯊魚吃了啊?」
1961年的夏天,香港市民買到了一份《明報》,「我要看看小龍女到底死了沒有!」
1962年的夏天,《明報》的讀者紛紛念叨:「這個周芷若看來一定是女主角了,可是趙敏又是個誰?」
1965年初,《南洋商報》的讀者感嘆:「這個阿紫也是段譽的妹妹!怎麼那麼多妹妹!」
……
……
金庸先生寫過,他當年一般一天寫八百字。想像起來,幸而當時沒有網路,不然,香港與東南亞人民,一定要一邊催更新,一邊嚷嚷:「我喜歡的主角不要死!」
是不是想起來就很有趣?

這種去買一份《明報》副刊,看一期更新,然後繼續等著的生活;這種十八年里,這麼等著盼著,翻完十四部的生活,想起來,是挺幸福的。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宋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青淚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這首氣宇軒昂志行磊落的「賀新郎」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一個精神矍鑠的老者,騎在馬上,滿懷感慨地低低哼著這詞。
這老者已年近六十,鬚眉皆白,可是神光內蘊,精神充沛,騎在馬上一點不見龍鍾老態。他回首四望,只見夜色漸合,長長的塞外古道上除他們一大隊騾馬人伙之外,只有陣陣歸鴉,聽不見其他聲音,老者馬鞭一揮,縱騎追上前面的騾車,由於滿腹故國之思,意興十分闌珊。

整整六十一年零一個月前,當香港讀者在《新晚報》上,讀到金庸先生這段文字時,會想到那是一個傳奇的開始嗎?


我真的很想,穿越回那個年份,重回到「從沒讀過金庸小說」的階段,重新再嘗試一次那種,從頭開始一曲一折、一跌一宕的感覺。

——當然,穿越回去,劇透給香港人民,「小龍女沒死。」「段延慶才是段譽的爸爸。」想起來也很過癮的……


今年的金庸,已不復當年的意氣風發。他已經九十二歲了,與之齊名的古龍、梁羽生先後仙逝,他這個武林盟主孤零零的望著世人。武俠小說的腳步也在不停的走,雖未再見盛像,但絕不會走向滅亡。

金庸會老,金庸小說不會老。

每當看到與金庸相關的物事時,我都會想起多年以前的那個下午,我砍下一根竹子,削成一把劍,好似令狐沖施展獨孤九劍,劍光飛舞處,不見一人。

----------------------------------------------我是分割線--------------------------------------------------------------------

一篇拙文,可略過不看』,與題目相觀度不大。

今年的三月十日,是一位九十二歲老人的生日。該老人身份眾多,是作家、是企業家、是名譽教授、是社會活動家、是香港基本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但他最為世人所知的身份,還是武俠小說家。

他的名字,傳遍了整個華人世界;他的小說,影響了幾個時代的人;他叫做金庸。

在他生日到來之際,作為一名九年的金庸粉,我想留下一篇關於他的文字,梳理金庸小說在內陸從被封禁再到風靡的歷史進程,以作緬懷青春時光,也作對這位老人的祝福。


一九二四年三月十日,隨著一聲雄雞破曉,浙江海寧查家迎來了一位新生命。查家是當地名門望族,有著"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的傲人榮光,按照查家第七世起「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的族譜,這名嬰兒屬於查家第二十二代子孫。

因為屬於「良」字輩,父親又取名為「鏞」,因此他的全稱便是「查良鏞」。

在同輩族人中,查良錚筆名穆旦,是一名詩人,被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崇為「現代詩歌第一人」;查良釗是一名學者,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兼教務長、河南大學校長、河南省教育廳長等要職;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是他表哥,言情小說鼻祖瓊瑤叫他叔叔。

世家子弟,往往更容易湧現傑出的人才。查家這一輩,人才較多,查良鏞論現代詩歌造詣比不上查良錚,論為政之道比不過查良釗,可是若論名氣抑或影響力,則他二人加起來也遠遠比不過。


這一切的轉折點都源於一九五九年。

那一年,查良鏞多了一個筆名,從此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他的讀者。

時光倒流在一九五四年元月十七日下午的四點。在此之前,太極與白鶴兩大門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唇槍舌戰,互相攻擊,後是在澳門相約決鬥。一時間,港澳兩地群情沸騰,當地的新聞媒體不斷渲染報道,各個都沉入在武打的氛圍之中。《新晚報》總編輯羅浮憑藉明銳的商業嗅覺,委託梁羽生創作武俠小說,從此打響了新派武俠的第一槍。

查良鏞與梁羽生互相交好,又都喜歡研究圍棋與武俠。他看見梁羽生在《龍虎鬥京華》的創作期間聲名鵲起,不由技癢。同時,只憑梁羽生一人並不能滿足香港對武俠小說的需求,於是查良鏞在一年後披甲上陣,以《書劍恩仇錄》大放光彩,一舉成名。

從此,查良鏞這個名字逐漸被金庸代替。


金庸先生以《書劍恩仇錄》一舉成名,再經過《碧血劍》創作之後,終於以第三部作品《射鵰英雄傳》成為武壇的宗師人物,逐漸與梁羽生分庭抗禮。其後,金庸佳作頻出,受眾面由香港擴大到台灣,甚至整個東南亞。《倚天屠龍記》在新加坡連載,使得報紙脫銷,《笑傲江湖》更是同時連載於二十一家報社,「左冷禪」、「岳不群」成為了政客互相攻擊的名詞。

而為何唯獨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內陸卻沒有任何關於金庸的消息?

是被封禁了嗎?那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被封殺呢?

這離不開當時大陸整體的文化形勢。從建國伊始到改革開放,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門類一直不被主流所承認,因為它充滿了打打殺殺,是社會的「毒瘤」,因為它裡面的人物從來都是遊離在法律與制度之外,充滿了個人意志的反抗。《水滸傳》在文革期間尚且經歷了是否要被封禁的討論,又何況是武俠小說呢?

除此之外,還與金庸個人身份有關。他能夠被稱作是香江第一才子,憑藉的是手中的兩隻筆。一支是構建武俠世界的「俠筆」,一支是評論社會時事的「健筆」。一九五九年,金庸創立《明報》,以金庸的筆名連載武俠小說,以查良鏞的本名寫社評。其社評在涉及大陸問題時多有抨擊,呈現出一定的「反共特色」。

比如說,他將毛澤東與林彪比喻為皇帝和太子,認為從古至今太子一般都不大討喜;他又反對當時的原子彈製造計劃,認為在國家貧困時期不應當為此增加人民負擔。鄧小平、彭德懷被打倒,《明報》表示對這二人的支持,金庸還寫長文說鄧小平是郭靖式的人物。

如此種種,使得金庸被打入「右派」,還被左派極端分子揚言採取報復行動。與金庸同行的一位主持人被火燒死,金庸也被迫逃往瑞士,風頭過去後一直受政府特別保護。

作為「反動分子」,其作品自然會被封禁。


事情到了八十年代出現了轉機。

因為他見了一個人,見了他曾經支持甚至以筆下人物郭靖作比喻的鄧小平。

一九八一年,北京人民大會堂,鄧小平接見金庸時說「你的小說我讀過,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


為何鄧小平會出此言?是客套話嗎?

不是的。如果說金庸小說在內陸最早的讀者有哪些?鄧小平絕對是其中一個。早在一九七三年三月,金庸小說還是禁書之時,剛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就託人從境外購買了一套金庸全集。八年後,鄧小平認為金庸在華人世界有號召力,在海外有忠厚正直的好名聲,台灣對他也有好感。便決定通過金庸向海內外傳遞中央新的對台工作思路。

於是就有了七月十八日的會面。

鄧小平緊握住金庸的說:「歡迎查先生回來看看。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說我讀過,我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書中的主角大多是歷經磨難才終成大事,這是人生的規律。」

這一事件一經出現,就讓大陸十幾家出版社發現了商機。他們認為政府雖然沒有正式的頒布「解勁令」,但這件事明顯就等於是向外界散步了「開禁」的信息。於是,在沒有獲得金庸授權的情況下,出版社紛紛出版金庸小說,很快的就暢銷不絕。

恕我直言,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間的大陸金庸讀者,看的都是盜版。鄙人家中,也還有這麼幾部發黃的盜版金庸小說,但也正是由於它們,我才度過了如痴如醉的初中時光。


盜版小說令出版社賺的盆滿缽盈,但終究來源不正。

於是,三聯出版社出手了,從此一統十年出版金庸小說的江山。

一九八三年,香港無線電視台拍攝《射鵰英雄傳》,首播後兩年被大陸引進,立刻引發了一陣武俠旋風。上到高官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全都迷醉在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中。以至於當時的人們只知郭靖黃蓉、黃日華翁美玲,而不識金庸。

與電視劇的受歡迎的程度產生對比的是社會對金庸小說的評價。社會輿論普遍認為金庸小說「毒害青少年」。《新聞聯播》曾以金庸小說為例,痛斥武俠小說泛濫,引發社會動亂。部分地方媒體的青少年鬥毆、早戀也都讓金庸小說承擔了罪名,說是「過於痴迷武俠」。

前不久的葉良辰事件,亦是如此。不少媒體報道葉良辰,都說是武俠小說看多了的原因。我不想多加爭辯,我只知道我看了金庸小說之後,吸收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英雄情懷,學會了從一而終的婚姻愛戀觀,勾起了對歷史的極大興趣。

儘管金庸小說在影視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金庸作為一本「右派」雜誌的社長,《明報》成為了他的作品走向內陸的一大阻礙。當時的北京三聯書店總理沈昌文先生早在一九八八年,就經過羅孚搭線,與金庸商討出版事宜。之後,沈昌文先生又與上級部門打報告強調金庸小說充滿了人文主義思想,獲得批准後,在一九九一年與金庸簽訂了十年的合同。

簽訂合同三年後的一九九四年五月,內地才正式出版了第一套正版金庸武俠小說全集。

時隔三年才開始出版,這又是為何?

原來,金庸在那一年辭去了在《明報》的職位,才與《明報》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關聯。從而使得金庸與金庸小說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從封禁到出版,距離金庸封筆已有二十二年。

可學界的認可呢?是否還是認為金庸小說毒害青少年,沒有任何思想價值?

不是。錢鍾書說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才能看得出來。評價頗有爭議的作品亦是如此,只能用時間去證明。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如此,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更是如此。金庸小說在九十年代,其主流評價越來越高。

北大嚴家炎教授稱「如果說『五四』文學革命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閑書』而登上文學的神聖殿堂,那麼,金庸的藝術實踐又使近代武俠小說第一次進入文學的宮殿。」錢理群教授則認為「正是因為有了金庸--有了他所創造的現代通俗小說的經典作品,有了他的作品的巨大影響,才使得今天有可能來討論通俗小說的文學史地位。」

更有甚者,王一川教授將金庸排在二十世紀文學家中的第四位,僅次於魯迅、沈從文、巴金這幾位名垂青史的大家。《天龍八部》第四十一章《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被入選為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

有人鼓吹,自然也會有人抨擊。

王朔曾發文說,金庸武俠與瓊瑤言情、成龍電影、四大天王的歌並稱為「四大俗」,易中天等教授也曾明說金庸小說不入流。為此,我無意去爭辯金庸小說是否好壞,我只知道金庸小說越來越被主流文學所認可,越來越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

從封禁再到風靡,金庸小說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雨歷程。從上個世紀初走到這個世紀初,金庸先生身披多道榮光。

今年的金庸,已不復當年的意氣風發。他已經九十二歲了,與之齊名的古龍、梁羽生先後仙逝,他這個武林盟主孤零零的望著世人。武俠小說的腳步也在不停的走,雖未再見盛像,但絕不會走向滅亡。

金庸會老,金庸小說不會老。

每當接觸到與武俠相關的物事,我都會想起多年以前的那個下午,我砍下一根竹子,削成一把劍,好似令狐沖,劍光飛舞處,不見一人。

這是我的原文:獻於金庸九十二大壽:從封禁到風靡,金庸如何一步步席捲大陸?


從1955年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書劍恩仇錄》起,金庸先生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已經陪伴中國人走過了六十一個春秋。


六十一年,半個多世紀,幾代中國人都讀著金大俠的小說長大,在金庸先生手上,武俠真正成了中國通俗小說的大類別,他的影響之廣,用「凡有井水處則讀金庸」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六十一年,金庸先生的作品能夠長盛不衰,固然與其文筆出眾,知識淵博有關係,但最大的長處莫過於做好了「人情」這篇文章。


寫的是真情,寫的是真人。

我常常喜歡說的是,金大俠寫的不是武俠小說,其實寫的是言情小說。這並不是貶損金老,能把人寫真,情寫真是他的本事。

金庸以前的武俠作家,不乏有想像力的作者,也不乏有才華的講故事高手。武俠是傳奇,能夠寫傳奇而不至於虛幻,寫奇人而不至於刻板,金老擅長的是寫出人物生活的本真。


《射鵰英雄傳》里的五絕,在江湖人眼中是與世隔絕的高人,只聞其名,不見其人,他們的名字只有東邪西毒這樣的名號。可等你看見了他,才知道東邪何以邪,西毒又為他的毒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金庸不會只寫人的做派性格,還會寫人為何有這樣的做派性格,這樣的性格做派又有什麼樣的遭際,人物自有其邏輯。


黃藥師這樣的乖戾是因為他有過那樣的愛情,是那樣長情的男子。

歐陽鋒的心狠手辣讓他付出了孤苦一生的代價,當他喊出「歐陽鋒是大惡人,該殺該殺」的時候,你也難免為他掬一把淚。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一燈大師以九五至尊,武學奇才,佛學高僧兼而有之的身份,也曾勘不過情關。王重陽和林朝英這樣驚才絕艷的天才也一生困在自己的感情里。


這些人是武林傳奇,卻又是真到像是你旁邊隨處可見的張三李四。

金庸寫情,同樣是一見鍾情,有馬春花對福康安樹下一曲笛聲而起的孽緣,別人看福康安是勾引玩弄她,對這樣一個懷春少女來言,福康安打開的是一個從未有過的世界;


也有程靈素對胡斐的因挑糞而起的虐戀,也只有這樣靈秀的女子,才能看出來胡斐粗蠢長相下的真心,也註定了這個敏感女子和豪放男人的悲劇;

還有黃蓉對郭靖贈衣贈馬的一見傾心,也只有黃蓉這樣缺少關愛的孩子才會對郭靖這樣質樸的人念念不忘。


金庸的筆下,情和人是相隨的,因情生人,因人生情,他在創造了一個武俠世界的同時,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同樣豐富的情感世界,這才是我們對他的作品百讀不厭的緣由。


感謝金老爺子,六十一年給華人的陪伴,他是我們的老情人,祝老情人生日快樂,雖然已經過了一天。


謝邀。

今天才來回答這個問題,不是因為我不愛金庸了,而是忙於拿金庸壽辰刷屏的我忘了母上大人的壽辰,以至於上一周過得不很太平…

我是金庸十二年腦殘粉。
什麼概念呢,一開始,我看的是楊紅櫻,鄭淵潔和金庸。
然後是王小波,村上春樹和金庸。
後來是卡夫卡,泉鏡花和金庸。
現在是金庸,金庸,和金庸。

人們評判小說,總有各種各樣的標準,反映了什麼,批判了什麼,謳歌了什麼,結合了什麼樣的時代背景…文字如何,情節如何,思想境界又如何。一說起笑傲江湖,就要探討是否影射政治。

思想境界高了,逼格也就高了。

我不是很懂文學,只能主觀評判好看不好看。

我就認為金庸的書很好看。在我眼中,他是當代作家中,寫通俗小說最好看的。

金庸說自己「我每日讀書至少四五小時,從不間斷,在報社退休後連續在中外大學中努力進修。這些年來,學問、知識、見解雖有長進,才氣卻長不了,因此,這些小說雖然改了三次,相信很多人看了還是要嘆氣。」

這話我覺著不對,我看金庸的書,何止是要嘆氣,恨不能伏地痛哭一場。除了鴛鴦刀這樣從頭至尾的喜劇,字裡行間多的是,求不得,恨無緣。

哪怕是平平淡淡的一句「風陵師太」,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難為他怎麼想來!

願為老爺子門下走狗,學得些許皮毛,也就不枉此生了。

什麼?你說金庸洒脫不如古龍?詩詞遜於梁羽生?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不喜歡啊。


古派弟子遙祝老英雄大壽


原來,今天是查先生九十二歲生日。來不及另行寫文,權用舊作充數吧。謝絕轉載。

《與 金 庸 有 關》


(一)

  一個人年少時傾心的東西,往往對其有特別意義,即使日後對此事物未必鍾愛如初。因為那是自己的一段生命密語,一張青春黃頁。

金庸小說於我就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今日我依然喜歡它。

  金庸寫武俠,起源於一時手癢,發展於為生計所迫,成熟於有心揚名。但獲得今日地位,肯定非其當年寫陸菲青嘆息時(據說,《書劍恩仇錄》最早在報章上的連載,以陸菲青感慨舊事揭幕,並非後來修訂版以李沅芷蹦蹦跳跳出場開局)能料及的。看金大俠現時或慈祥敦厚,或謙謙有君子之風,或老眼昏花,或皮裡陽秋,其實都非其本色。此君當年意氣風發,狡黠貓膩,國字臉上不露聲色,筆下卻暗流涌動,不可收拾呢。其行文,看似自律,章法儼然,但戴著枷鎖跳舞,卻靈動機敏,非常人所及,日後雖一再更動修訂,但性情依舊在,風韻始終不絕。

  武俠小說知易行難,且背負罵名有年,要登堂入室,好比舞女從良。而金庸無心插柳在前,有心栽花在後,令一位「偶像明星」成功轉型,讓一位「黑道大哥」漂白登基,其間心力,實不足為外人道也。金庸說過,寫武俠小說,起先為娛樂自己,往後為娛樂大眾,尖峰時刻收手,大半原因是娛樂自己的成分越來越少。「娛樂自己」正是其十五說部風華絕代的主要緣由。由此也可知其內心之一斑。

  半個世紀以來,圍繞金庸小說的閑言碎語也已汗牛充棟。可是遍覽各路人馬的論金之文,有幾人可企及金庸才情?有幾人得窺老查肚腸?或亂戴高帽以顯眼光獨到彷彿伯樂再世,或痛下殺手以示匹夫有責彷彿屈(原)杜(甫)還魂,等而下之的雞同鴨講式胡攪蠻纏更是不絕於世。眾口鑠「金」,無可厚非,只可惜殃及池魚,不免有欠厚道。這其中,最倒霉的一條大魚非魯迅莫屬,其隻言片語隨人讀解,立刻南轅北轍,中文之神行百變,是花差花差韋公小寶之流望塵莫及的呀!

(二)

  國內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引進金庸小說,走了一條奇怪的路。雖然金庸自己說,在三聯書店版之前,只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發行過經他授權的「正版」。言下之意,其他內地版本都是D版。但這些林林總總的D版,很多卻是正規出版社按正常書號發行的,「特殊國情」使然,意義非同一般,且有不少質量還不錯――這個不錯當然是相對而言。我所見到的各種國內版金庸小說,無一包含香港明河社版的全部內容,即使是金庸正式完整授權的三聯書店版。明河社版除了小說正文外,書前有金庸挑選的一些圖片和圖片說明(還有封面、扉頁所選國畫、印章的註解),書後是附錄、後記。國內各版,那些圖片(和說明)基本不收,早期版本大多連後記都付之闕如。

  三聯書店版自然是國內諸版中綜合得分最高的。其整齊劃一的裝幀風格在此後其他出版社編印武俠小說時,被屢屢借用。但是三聯書店版有一個極其惡劣的BUG,就是篡改、刪削文字。最明顯的,是《鹿鼎記》第一回後的注和《笑傲江湖》的後記。《碧血劍》附錄《袁崇煥評傳》的注釋也有小改。這些動手動腳,到底出自金庸本意,還是三聯的自我檢查或另有隱情,迄今未見有人論及。雖然更動之處鳳毛麟角,但透露出的信息卻頗可玩味:十年前可以明火執仗,十年後卻得削足適履。如果是著者手起刀落,那很可笑,倘若是出版社掩耳盜鈴,那很可恨,假使是第三方耳提面命,那就很可憐了。

(三)

  我讀到的第一部金庸小說是《射鵰英雄傳》,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十六開上下兩冊,每冊二十回。第一頁有長篇說明,述說出版意圖,不外要平衡看待武俠小說云云,比較可取的是引用了黃維樑的金論,雖然黃言也不脫陳腐氣息。

  這個版本有原版的插圖,但沒有後記。海峽文藝出版社後來印行的《碧血劍》同樣如此,連附錄的《袁崇煥評傳》也刪烏及烏。但是,這家出版社所出版的《倚天屠龍記》卻是很有意思的版本――影印版,估計是為了抓緊時間圈錢,來不及自行排印了。影印本封面為藍黑底色,四大本,用護封套住。這個影印本還有古怪:第一冊居然有十一回,第二冊九回,後兩冊各十回,插圖、後記齊全。我第一次讀到金庸為其小說撰寫的後記,就是得自此版。國內的影印版金庸小說,除了這部,我還見過廣東一家出版社的《笑傲江湖》,封面則是彩色。說到《笑傲江湖》,山東一家出版社的版本,其封面直接拷貝明河社版,在國內版中少見。

  武俠小說風行之時,各家紛紛上馬,版本之多之亂,絲毫不亞於今日的DVD。《射鵰英雄傳》至少出現了七個版本,當時的《新聞聯播》特別舉此例痛陳武俠小說「泛濫」。我曾在書攤上看到一種十六開的縮寫本,其中借用了《神鵰俠侶》的插圖。

  我最早有的《神鵰俠侶》,是陝西人民出版社的三本版,有後記,無插圖。同家出版社的金庸小說,還買了《天龍八部》,五本,有附錄陳世驤的書信和後記,無插圖,每冊一元九角,全套不足十元。

  三聯書店正版面世之前,國內似乎沒有一家出版社出齊三十六本全套金庸小說。寶文堂書店相對多些,我見到的,也只有《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鹿鼎記》。寶文堂版比較用心,是我心目中較為理想的翻印版。個人還較為喜歡時代文藝出版社(?)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百花文藝出版社的《白馬嘯西風》。

  百花版的《白馬嘯西風》同時收錄了《鴛鴦刀》和《雪山飛狐》。我的首輪「藏金行動」也以買到此版為止。

  回想自己第一輪收齊的金庸小說,版本之多,也算可觀。《飛狐外傳》和《雪山飛狐》是鷺江出版社版,上下兩巨冊,插圖後記齊全。《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是十六開的所謂「特刊本」,《連城訣》還是以早期的《素心劍》為名刊行的。那個《笑傲江湖》也是我手頭上各版本中錯字最多的一種,當時一邊看一邊改,其樂無窮(書里五嶽劍派的「岳」大多印成「獄」,顯然責任編輯和校對――如果有的話――對繁體字缺乏認知)。《書劍恩仇錄》版本也多,自己買的是哪家,已經沒什麼印象了(歷經出借、搬家等事,已有許多書目不見芳蹤),見過廣東人民出版社(?)版,封面插圖出自盧延光,是國內少有的自行請名家配插圖之版。

  一九九四年五六月間,人在中原,自《南方周末》上看見三聯書店首版金庸小說的大幅廣告,大喜過望。返鄉後即匯款三聯。九月,收到包裹單,飛奔至郵局,取得兩大箱書,僱人力車到家,扛上樓,小心翼翼除去包裝,將三十六冊新書在床上一字排開,當時心情,今日依然揮之不去。

  此套三聯版「金庸小說集」為一九九四年五月版,印數五千,定價四百九十五元,我在優惠期內匯款,減免五十元。裝幀設計寧成春。此後多次重印(重印版改正了初版的一些錯字),但價格飛升。三聯書店幾年後還印行了一套「口袋本」,定價四百二十元。

  二○○一年,金庸與三聯書店合約到期,轉投廣州出版社,原定今年新版面世,但迄今杳無蹤影。

(四)

以下依「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為序,三言兩語,小說金庸。

  《飛狐外傳》,文字新式,意念則偏向傳統俠義,胡斐在大雨商家堡中登場,令人眼前一亮,但成年之後則麻木許多,恰如倪匡所言,「不能霹靂一聲,豪雨如注」。袁紫衣莫名其妙,拖累小說跟著乏力。好在程靈素一俊遮醜(偏偏書中說她面有菜色,並非麗人),其為胡而死一場,是金庸小說中極具水準的段落。在鳳天南一事上著墨過多,以此往胡斐臉上貼金,是很欠思量的布局。小說的旁枝倒別有洞天,馬春花、苗人鳳等人時隱時現,搶去主戲不少風光。

  《雪山飛狐》,以一日寫百年恩仇,結構特別。世紀舊帳,本無足觀,不料帶出胡一刀和苗人鳳的斗戰,光彩奪目。兩大豪士背後,有位胡夫人,洒脫舒朗,不讓鬚眉。這部小說里有不少玩笑閑筆,那位嬌滴滴的苗若蘭,就惹出無數風情。讀者往往為結尾的死局屏氣,卻忘了憐惜苗大小姐在雪地里睹物痴心的款款情懷。

  《連城訣》經常被人忽視,大概因為其太過黑暗。讀者自我替代主角的潛意識,在本書中無法滿足,自然氣悶。但人間本來惡事連番,金庸不過集中展現而已(本書後記敘述故事來歷,是一篇極好的散文)。狄雲雖苦,終有水笙絕地守望;丁典與凌霜華何辜,陷入凌退思掌中,生死相許成空。小說回目直白,「鄉下人進城」、「空心菜」、「梁山伯·祝英台」,看似平凡,用心良苦。最難忘「砌牆」一章,當年破卷之寒氣,至今逼人。

  《天龍八部》氣象萬千,悲天憫人。煌皇百萬言,發端於段公子全無機心之笑,收尾於慕容「皇帝」魂游象外之醉。笑從何來,醉歸何鄉?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為誰痴,舟車勞碌?為誰哭,血淚山谷?青衫磊落,奔騰如虎,叫單于折箭,奮英雄怒!當擊掌隨行,當浮大白共舞,此去雁門不回顧,相忘江湖……

  《射鵰英雄傳》格局正大光明,恰是郭靖人生寫照。老菜式本讓食客反胃,郭小子這道主料更是俗物,偏生掌勺的「金」牌大廚妙手迭出,將舊譜翻新,爆炒燜燒,清蒸醋溜,令陳年老貨生機勃發。本書並非金庸作品頂峰,卻可能是眾多讀者心目中的最愛。人物性格極端,情節起伏跌宕,結構四平八穩,在在與傳統說書契合,讀來賞心悅目,愛不釋手。黃蓉的機變精靈,令許多人平生第一次願意當回傻帽,取郭靖而代之。

  《白馬嘯西風》是金庸小說中的散文詩。大俠心胸之細膩,在此書顯露無遺。書中的迷宮、武戰雖然頗費心思,但始終不及草原上百靈鳥的夜歌動人。李文秀雪天聽私語,少女情思,凝格於此,終於老馬相伴,寂寞南行,試想紅顏心老,此生何堪?

  《鹿鼎記》以《明史》慘案開篇,展示無窮變數。金庸自由主義的不羈心態,躍然紙上。本來硃筆落判,不料中途拐彎,聲色俱麗,春光燦爛。你可以怒目相向,將韋爵爺下放,感悟中國有此混帳,難怪差點完蛋;你也不妨心馳神往,恨不能一腳踢開小寶哥,鵲巢鳩占,沉迷七喜溫柔鄉!

  《鹿鼎記》的皇宮是放大鏡中的麗春院,《笑傲江湖》的武林是顯微鏡下的權力場。《鹿鼎記》實寫宮廷生活,絕妙卻無情,讀來終究悵然若失;《笑傲江湖》專註於豪士逸客的歡喜與哀愁,讓政治傾軋幕後垂簾,頓時搖曳生姿,沁人心脾。金庸的幽默搞笑之功和野史筆記之能在本書集中噴發,桃谷六仙嵩山頂上肆無忌憚的群口相聲,每讀必笑翻;祖千秋黃河舟中引經據典的獨沽酒史,重溫仍醺然。儀琳師妹西瓜地中的流淚,莫大先生洞房外的動琴,岳靈珊驛道旁的遺吟,任盈盈山澗下的傾心,令狐沖華山上的醉酒……最難忘月色下的沖盈輕語,還有那位曇花一現的曲非煙。《笑傲江湖》最得我心,真正人間極品。

  《書劍恩仇錄》前半段救文泰來的戲相對精采,放走乾隆之後,整個故事就夢遊一般,無可救藥了。金庸初出茅廬,偷師橋段屢見不鮮,生吞活剝,消化有些不良,情急之下,只好圖一時痛快。陳家洛智商固然不高,情商更是可憐,天資本就不良,又被江山社稷之類的豬油蒙了心,兩手抓,兩手卻都不硬,連累青桐葉落,公主香銷。於是,「茫茫愁,浩浩劫,……是耶非耶,化作蝴蝶」。讀者一路同仇敵愾,末了心裡空空,無處著落,鬱悶之情,無以復加。

  《神鵰俠侶》是我「複習」最少的金庸小說。受《射鵰》影響太深,極愛郭黃,而楊過屢犯二人,為我痛恨。今天回頭再看,還是不喜楊過和小龍女,這對俠侶為愛反抗世俗,情狀令人動容,但太過自我,眼光狹隘,甚至不惜犧牲他人,實不足取。本書主角性格偏執,情節設計邊緣化,處理情感的手法極端。但金庸兵行險著,敢於直寫郭、黃中年後的深刻變化,理當擊節讚賞。全書的真正亮點是黃蓉和郭襄母女。黃蓉的殫精竭慮,郭襄的豁達深情,在「秋風清,秋月明」的尾聲中,化作襄女淚,飛落華山巔。

  《俠客行》玩孿生兄弟把戲,通篇神不守舍。武林秘籍,原來文盲才能領會,知識成障,意味深長。書中女角都不可愛,只有閔柔的母愛橫溢,顯出幾縷生氣。僵守諾言的謝煙客遠不及南海鱷神妙趣橫生;不三、不四老粗而已;還好有兩位「賞善罰惡使」神出鬼沒,作全書的強心劑。

  《倚天屠龍記》完結「射鵰三部曲」。天涯思君不可忘,江山有待朱元彰。武林爭霸原來是為政治角力開道,百無一用是書生,大俠也難笑春風。乾坤挪移由不得我,青筆描眉同樣不得安生,芷若推窗,無忌心寒,郡主含笑,殷離迷惘。小昭,小昭呢?――「長風掠帆,猶帶嗚咽之聲」……金庸在本書中寄寓諸多個人情感,對武俠世界有仇必報觀念的翻轉,對「幼吾幼、老吾老」及同胞情義的潑墨浸染,使全書豐沛激蕩。後記娓娓評說人物個性,間雜政治、創作論點和內心情境,宜細讀。

  《碧血劍》拿中外關係開路,婆婆媽媽;用張朝唐引出袁承志,羅羅嗦嗦。袁大俠個性不夠清晰,眼光也有問題,整部小說因此尷尬彆扭。解鈴還需系鈴人,麻煩張朝唐辛苦,再跑一趟,把袁兄帶走了事。至於異域上演的反客為主、婦唱夫隨等好戲,就不足為外人道也。正片平平,花絮卻精采,附錄《袁崇煥評傳》水準之高,出人意料,查先生舉重若輕的道行,不作第二人想。

  《鴛鴦刀》可謂長篇武俠灌水貼。殺人利器鐫刻「仁者無敵」,與香煙盒印製「吸煙有害健康」異曲同工。書中笑料俯拾皆是,層出不窮。各路高、低手群策群力,合演一幕古典無厘頭,莫非有所指么?有即是無,正如周總鏢頭一肚子的江湖山海經,頭頭是道,卻全是廢話,但如此廢話,卻叫看客心花怒放,想必金庸寫得也很開懷吧?

  《越女劍》借范蠡、牧羊女為藥引,大話「西子捧心」之典故,別出心裁。小說行文如越女浣紗,溫婉可人。金庸計劃中的系列武俠小品,最終只有這一劍成功穿心。

  金庸抓乾隆試刀,提康熙祭旗,首尾相連,康乾盛世。他縱橫江湖的時代,也正是武俠小說的盛世啊。

(五)

余言斷語

武俠小說令愛好者廢寢忘食,金庸作品尤其如此。因此被許多師長視為洪水猛獸,在禁書排行榜中居高不下。我的父母卻很開明,非但不禁,還與我共談書中人與事。家父第一次看《射鵰英雄傳》,即贊之「大手筆」。家中第一輪所得之金作,大半是家父所購。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之對,最早從家父處得知,他出差榕城,自《福州晚報》上看見,即抄下告我。

家父去世時,沒有讀全金作。自己後來看金書,不免思量:父親會如何評說呢?

  購買三聯版時,家中經濟並不寬裕,母親知我愛此書,全力支援,終使我一償心愿。

  …… ……

  此刻,窗外飛雨。深夜漫筆,不覺思緒悠長。和金庸小說有關的故事還很多,但那已不在「書報」名下了。

  我愛金庸小說,它是我少年時代的同路人,今後依然在我左右,旁人的危言聳聽或諄諄教導都不去計較。

  我看,我喜,我笑,我淚。

  足矣。

  十餘年來,從未專文論金,只在書頁邊上星星點燈,輕描淡寫。這幾日公務繁多,氣悶得緊,突發心思,撰此長文。人在外地,手頭全無資料,全憑記憶,偷閑零敲碎打,雖然辛苦,倒也愜意。

  忍痛割愛之處不少,本想另闢章節,專談評論金庸小說之書,因為自己歷年所得甚多,足可細細道來。但苦於無書在側,只好作罷。評論金庸小說的書,好看的不多,有識見的更少,自己比較喜歡倪匡、吳靄儀、溫瑞安的專著。陳默的論金集,後期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那四冊(《孤獨之俠》、《浪漫之旅》、《眾生之相》、《英華之咀》),比其前期的一批口水多過茶的專著好。

謹以此文獻給自己曾經的歲月。

(寫於 二○○二年十一月十八日至十一月二十日)


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我謹代表協會全體成員,恭祝名譽會長金庸先生92歲壽辰快樂!

PS:還能翻出當年的會刊,「北大武俠」四個字,正是金老的親筆哇哈哈哈~


感謝老爺子
在很小的時候,周圍是毒品重災區,媽媽並不讓我出去跟小夥伴玩,怕被帶壞,當然當時並不懂,只是覺得很難過。然後家裡放了一套金庸全集,也不太能讀懂,有的字還認不全,但總是比課本有意思些就開始讀了。
第一部看的是神鵰俠侶,95版的電視劇剛出來,至今記得李若彤小龍女出場時候,驚為天人的情形。縱然後來覺得劉亦菲更美麗,但再也沒有被誰的美麗那麼震懾過。他說你任何不為人知的美麗,不及他第一次遇見你。當時並不明白為什麼楊康是壞人,黃蓉就要提防著楊過。也不明白楊過說如果厭倦了古墓,就再出來,為什麼小龍女會離開。當然,也覺得郭襄對楊過僅僅是兄妹感情。當時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化身為電視劇中的某個角色,告訴小龍女說不要走啊,一切都是誤會啊……看書的時候看到這些情節也會覺得很難過,然後總是會翻來覆去看那些喜歡的情節,最後發現什麼三枚金針,襄陽大戰還有十六歲那年的煙花都快被翻爛了,而那些絕情谷底的日子就幾乎被遺忘在那裡。
因為很喜歡,所以默默地看了倚天,希望在中間找到些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的蛛絲馬跡。當時對張無忌的猶豫不決感到莫名生氣,哪裡懂得人的感情是多麼的微妙而不可捉摸,哪裡懂得人的本性中高尚中有多少無恥,善良中又有多少邪惡。對於結局居然還有周芷若真的是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所以看01版倚天的時候,才會那麼開心,因為無忌,終於專一了)。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很多電視劇都不拍的張無忌去救何太沖小老婆的情節,循環往複,抽絲剝繭,情節緊湊,最後楊逍還來了個華麗的亮相(鐵林大叔一生黑,演誰不好演楊逍),對那段情節,有種不帶情緒的覺得非常好看。此外最受衝擊的大概是武當七俠的感情,看到張翠山和殷素素死去的時候,惋惜的不是張無忌沒有爹娘了,而是害怕他們的情義受到影響,而當時似乎也覺得殷素素殉情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然後看了射鵰英雄傳,到現在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小說之一,光明正直,重劍無鋒。你怕不怕?怕。那你還去不去?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萬千人吾往矣。也是第一次覺得,做人應該像郭靖一樣。這大概是第一次明確有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思考。
再之後是天龍八部,其實還是覺得胡軍的蕭峰更好,也更喜歡那個版本。但總忘不了黃日華那一身正氣和自帶的背景音樂。當時只覺得蕭峰被冤枉很可憐,卻沒想過背後的命運,阿朱死的時候跟著哭,王語嫣回心轉意的時候很開心,蕭峰自盡的時候覺得也只能自盡了。整部電視劇看下來都覺得非常鬱悶,不停的想化身為某大俠去揭穿那些壞人,書也只願意看那幾章,直到很多年後才願意從頭讀起,才驚嘆這竟然是這麼奇書。
然後便是笑傲江湖了,其實第一次看笑傲江湖的時候並不懂令狐沖的寥闊自在,也不懂任大小姐的溫和平正,只覺得滿篇主人公都好憋屈,對岳不群之流一再退讓,既不是楊過的敢愛敢恨,也不是郭靖的國家為先,也不如段譽般除了愛情一切平順,他簡直什麼都沒有啊,剛學會絕世武功,就深受重傷,失戀不算,命也快沒了,好不容易好一些了,卻又囿於那些過往,看著很著急也很憋屈,讀了一遍之後,放了很久。
這之後陸陸續續讀了剩下幾部,開始了解了主人公也有局限性,不能全知全能,人也很複雜,不能簡單判斷好人壞人,也開始接受,哦,人的一生可以不只愛一個人。在第一次喜歡某個人的時候讀了白馬嘯西風,看到:那些都是很好的,但我偏偏不喜歡。有種被擊中的感覺,到現在仍記得當時溫暖又心酸的感受。
這些,大概發生在初中畢業之前,當初,沒有一個小夥伴在身邊,也沒有什麼別的娛樂,有的只是燈光下那幾卷金庸全集和每天都沒法看完的電視劇。雖然並不喜歡令狐沖,陳家洛,蕭峰,但無形中也把他們和郭靖楊過一樣當成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到現在都有時會覺得某一天大家會坐在一起,聊聊天,喝喝酒。金庸的小說伴隨了我整個少年時代,給了我最好的朋友,也塑造了我樸素的價值觀,當然,也有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覺得自己會成為一代大俠的信心。
高中住校,學業大概是比較忙的吧,但因為住校,平時終於有了小夥伴可以一起玩,而周末回家沒有小夥伴的時候,還是會習慣性地翻金庸,有一種莫名的親切和慰藉,有時候那些太熟的書都能背出來了,於是又開始看少年時代不太喜歡的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這一次,字都認識了,也開始能理解蕭峰,看得懂中間的豪情萬丈,也能明白白茫茫一片真乾淨的蕭索與無奈,不再幼稚天真地覺得段譽長得好看,就應該多一些戲份,開始懂得欣賞蕭峰身上的美感。但對於令狐沖,依然是理解不能,覺得太過憋屈,太沒有豪氣……那個時候,一心想去香港念大學,因為那裡有金庸啊,還有梁朝偉……
金庸小說大概是高中時代最大的樂趣與陪伴吧,不再每日每夜地看,但常讀常新。
真正開始理解金庸小說的內核大概是讀了大學之後,當時開始接觸到自由主義,開始了解了那些不會在歷史課本里正面出現的歷史,開始讀康德,黑格爾,也開始讀陳墨,嚴家炎……到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他的小說不只很好看,而且很有內涵。在人人最火的那段時間,還為他筆下的人物寫過很多小傳,因此跟之前不是很熟悉的一位老師氣味相投,也是緣分如此。而慢慢最喜歡的角色變成了令狐沖,因為他最像普通人,更因為那份就算命懸一線還不肯放開的自由。某次跟一個彼此都喜歡的人說:他比較像郭靖,而我比較令狐沖,大概我們做朋友會很好,但不太適合做戀人吧……
到了北大(其實也是因為那部金庸的同人此間的少年才決定考北大)之後,讀了更多的書,接觸了更多的人,也就更明白了自由的內核,更喜歡令狐沖,也開始逐漸知道原來自己大概是很難成為郭靖或者大俠了……
這個期間,老爺子的小說大概是作為一種精神內核般的存在,開始明白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追求的是什麼。當然,也教會了我很多生存之道,比如什麼叫花花轎子抬人,比如什麼叫做重劍無鋒,比如什麼叫做萬不可得罪小人……
邊開會邊用手機打字真的很累,意猶未盡,但有空再寫吧,求學的最後一年得知老爺子還是我師兄,真是非常開心,也真誠希望某天有機會還去劍橋成為老爺子的校友,感謝老爺子伴我成長這麼多年,給了我這麼多好朋友,也教會我那麼多成長的道理,最後,祝老爺子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http://video.sina.cn/ent/s/2016-03-09/detail-ifxqafha0521322.d.html?wm=3049_0007wb2sina=1from=wb2source

曾經發瘋般在網上搜索所有關於你的故事視頻圖片,看過所有坊間流傳的你的故事,看過網路上能搜到的你的視頻,包括你80多歲上華山那次,雖然陝西電視台節目做的有點庸俗,但是我還是看的津津有味,那時候迷一樣的相信你無所不能,相信你歷史圍棋國學無一不精,雖然現在明白或許你不是我想的那麼好,但是畢竟你是我一直口口聲聲說著最喜歡的作家……


看到別人和你拍照就感到很是羨慕,夢裡無數次和你暢聊,也想活在你的世界裡,哪怕是一個襄陽城下的小兵,也要看到歷史車輪的滾滾而來,哪怕是一個幫派的小卒,也要看到波瀾壯闊勾心鬥角的恩怨情仇。

生日快樂……多謝你給了我們一個這麼精彩的江湖。


第一次在知乎正經的回答,還是獻給金庸老先生了。
作為一個九五後的女生,從小最愛看的電視劇是金庸的武俠劇,倚天屠龍記幾乎給了我整個童年關於武俠的幻想。初二第一次接觸金庸的武俠小說,高一正式成為金庸的武俠迷。其實,我愛看書的好習慣,是從武俠開始的。高二的時候,課業不緊,我愛看武俠小說在班裡出了名的,他們討論什麼有關的話題出現爭執都會來問問我小說里怎麼寫的,我也在班裡掀起了一陣武俠風。
還記得高三那段時間,壓力很大的時候,不敢花太多時間看武俠,因為上癮。可是總想釋放壓力,於是乎我就用我那個時候最高的效率,比學習還高的效率,幾天小說沒離手,又看了一遍天龍八部,看完就一場大考,可是武俠對我就是這麼奇怪,看完我就考挺好。每當語文老師出題目,小作文或者什麼的,題目是你最喜歡的作家或者小說,我總寫金庸,每次都是範文,可見我也是用情至深了。
在我身邊,迷戀金庸武俠的同學並不多,女生就沒有,頂多是看看電視劇,所以身邊很少有能和我探討與溝通的。也常聽長一輩的人說現在年輕人應該都不看武俠了,其實不然,我知道仍然有許多我的同齡人甚至更小的人在讀金庸武俠。我是把金庸當名著來讀的,因為太經典,太有深度,太值得思考。現在同齡人都喜歡什麼漫畫,我從不染指,因為我對那些無感。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擁護者,其實我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年輕人去看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東西,不只局限於金庸。不過金庸倒是個很好的入手點呢。我希望到我們這一輩成家立業,我們的後代仍然能夠在一起討論著張無忌最後究竟選擇了誰,喬峰最後為什麼一定是這樣的結局。
扯遠了。其實我對金庸武俠的感情也是挺奇怪的,我有時幾乎把那個世界當成真的,也只有看武俠的時候能激起我內心那種奇妙的情感。或許是金庸,讓我看到了這個世界上除了世俗的成功更值得追求的東西,雖然我讀著商科,雖然未來我難免要在這個利欲熏心的領悟穿梭,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無論怎樣,是金庸的武俠告訴我,不要忘了自己最初的追求。
所以,我對金庸先生是常懷感念的,很想對他說聲謝謝,因為是他,用那隻筆,為我建造了一座心靈常可棲息的精神家園。


小學三年級,昏昏欲睡的周末午後,在外婆家隨手拿起一本小說月刊,其中登載了一篇叫做雪山飛狐的小說。看了個開頭,就此停不下來,越看越精神,捧著書一直看到夕陽滿山。終於看完時,四周紅彤彤的,田野外傳來悠遠的廣播聲,布谷鳥的叫聲在不知名的地方響起,而我心裡波瀾壯闊,難以平靜。

異次元的大門就此打開了。

在那之後,陸陸續續以各種方式找到並看完金庸其他十幾部作品。其過程頗為曲折艱難。武俠小說對於當年初高中的學生來說是禁書級別,常常有被沒收被撕毀的風險,又擔心看完這一本後面找不到了……但種種這些,在小說本身帶給我的巨大樂趣面前不值一提。

在那樣的小鎮上,找不到其他同道中人分享感受,當然,閱讀於我一直是一件孤獨的事,雖然不喜歡,也習慣了。直到很久後,我才在網上結交了一群同樣熱愛這塊異次元之地的好友,友情延續至今,這也是最為慶幸並感激金老爺子的。

十幾年來武俠小說或許正在進一步式微下去,認識的很多武俠作者,要麼棄筆,要麼轉奇幻玄幻,寫民國諜戰也有,可是談及最想寫作或者出版的作品,他們的答案仍然是武俠。每每聽到,心中又是心酸又是驕傲。

武俠世界高遠遼闊,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江湖。仗劍天涯仍然是許多人心中深藏的夢想,即便身不能至,但仍心嚮往之。

如今IP大熱,真的很希望武俠作品多一點,再多一點。即便沒有扛鼎力作,可是不要斷,讓它一直延續下去也是好的。

感謝金老。十分十分慶幸能與金老爺子活在同一個年代。願老爺子長命百歲!


首先借金老大壽,祝他生日快樂。
我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金庸迷,眉宇間沒有英風俠氣,手無縛雞之力,胸中也沒什麼豪情,當真遇上慷慨激昂的漢子,只怕還有點葉公好龍的畏縮。天天念叨人生如此拿酒來,其實沒幾杯黃湯就能把我放倒。

我接觸武俠小說時,第一本書是古龍的《血海飄香》,但其實我接觸武俠文化卻還屬金庸啟蒙。年幼時分,家裡有一本連環畫,叫《少林大俠喬峰》(上)。
畫本已經丟了,我從網上找到了一張圖。

這本連環畫講述了喬峰從小在少林習武當上丐幫幫主後的故事,路見不平,與段譽相遇,合救受難的阿朱(連環畫里的段譽是個精通一陽指、武功高強的貴公子),鋤強扶弱,令人熱血沸騰。看到打狗棒法出現,我可以興奮大叫。
我想大俠當如此,光明磊落,武功高強,三拳兩腳,宵小俯首。但是我沒有(下),我不知道這位少林大俠喬峰最後究竟去了何方。

許多年以後,我看了《天龍八部》小說,我才知道,原來我年少的偶像,少林大俠喬峰,居然死了。
我很費解,這麼偉光正的人,命運竟會如此,而心中的念頭也隱隱潛伏——英雄原來也非無所不能,他們也會無奈氣沮,世上總有無能為力之事。

我曾經想過金庸究竟對我意味著什麼。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沉迷武俠小說,消極避世,都說這是成人童話,其實年少時我已難以自拔。我接觸唐人文學,黃衫客,聶隱娘,紅線,飄忽人間,神通廣大。但我心裡清楚,神佛也罷,上帝也罷,俠客也罷,都是人被拯救願望的客體化。可是面對金庸,遮遮掩掩,我的一點心跡卻無所遁逃,世上難免悲苦煩惱,我妄圖的意淫在金庸小說里卻無處安放。書劍的香香公主,碧血劍的阿九,射鵰的穆念慈,神鵰的郭襄,倚天的殷離,笑傲的岳靈珊,俠客行的梅芳姑,飛狐的程靈素,連城訣的戚芳,天龍的阿朱, 白馬的李文秀,越女劍的阿青,鹿鼎記的陳圓圓。
我咀嚼著,原來每一部大團圓的對面,永遠藏著東風惡與歡情薄。
------------------------------------------------------------------------------------------
讀書的時候,我租金庸盜版書,但地攤作品不全,而且有些文字總是難以齊全完整。恰巧我后座同學,是一個大學教授的女兒,書香世家,甜美嫻雅,還熱衷金庸。她有花城版全集,我找盡理由,向她借書,那段期間,任憑我耗盡手段,插科打諢,耍賤賣萌,都毫無效用。我甚至覺得她吊著我,是為了找機會跟我多鬧幾句,我們彼此都很享受這個過程。
為了多跟她聊共同話題,我還是找盡辦法,看完了金庸全集和各種評述,恰逢升學分班,我再也沒有見過她。一腔金學理論,唯有暗自唏噓自賞。
不純的動機,卻讓我愛上了武俠小說。其實對我們80後這代,金庸古龍甚至可以意味青春,那些玩不起遊戲的蠢孩子,小說在課堂桌下藏放,打發著我們適時的一點叛逆。
-----------------------------------------------------------------------------------------------
工作以後,第一筆工資,我給自己收集了花城版全套,我總會回味過去跟后座女同學打鬧的日子,我總是想,有一天我們相遇,我一定會讓你見識那個前排男同學浸淫日久的成果,那時你回首往昔,總會像我一樣嘴角帶笑吧。
---------------------------------------------------------------------------------------------
於是我們終於相遇,她留起了短髮,精明的眼神中失去了往日的甜美嫻雅——然而她對我視若無睹,擦肩而過。我那時想,真是物是人非。


許多年後,我才從她朋友那裡知道——原來她並不是不認得我了,她也沒有失去自己,只是早在我糾纏著她借書的當年,她就已經非常討厭我了。
原來我也只是一個無能為力的可憐蟲。


金庸先生,這是您小說賜予的一懷情緒,永生難忘。
謝謝邀請。


今天
是一位武林泰斗、前輩高人的壽誕

他生在江南,富貴溫柔文章錦繡之鄉
不是陳家洛

他自幼求學四方,交遊甚廣
不是慕容博

他曾仗義執言卻遭所謂正統排擠
不是令狐沖

但最終卻因此得以遁身書室飽讀列典
不是掃地僧

他曾與另外兩位泰斗攜手,軼事流傳當世
不是蕭峰

他曾與一些高層領導人有過交談卻不輕易表態
不是韋爵爺

他也古道熱腸,英風俠骨,心牽一方
不是郭靖

他琴棋書畫信手拈來,經史子集無不淹通
不是黃藥師

旁人相信他足以傲視當世,但他自己卻不這麼想
不是苗人鳳

他足以千秋萬載一統江湖卻未必有這個興緻
不是向問天

他年高德劭,但鶴髮松姿,童心不老
不是周伯通

他著作等身,群典修列
不是查先生

還能是誰!

今天是查先生九十二歲生日
其作品自第一部面世
業已走過了六十一年

小時候讀金庸,是驚嘆,看熱鬧,連連拍桌大呼過癮
少年時讀金庸,是仰慕,看筆法,筆底章法胸中丘壑
而今再讀金庸,是思考,看人心,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原鏈接在這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EyODU4Mw==mid=402986022idx=1sn=dc09a8ee8e8ff51be62ebed0a50a92d1scene=2srcid=0310BJFu4JaL09vbthlNs7Bb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謝謝你讓我在學校又多待了三年!


如同許多答主一樣,我也不是一個合格的金庸迷。

在網路論壇上有幸見證或參與過金庸生日的活動,些許年來總能感受到朋友們對金庸或者金庸作品的喜愛。直到現在,朋友們或多或少的因為時間或者別的因素的影響,遠離了金庸吧,但是在朋友圈或者空間,仍然能看到他們對金庸的祝福。

在這裡我也祝金老爺子身體健康、幸福長壽。

以前關於為什麼喜歡金庸作品的一個回答。

我讀的第一本武俠小說名字叫《白玉老虎》,古龍晚期的作品。

時間過去太久,久到我已經忘記了書中描述了一群什麼樣的人,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有什麼樣的恩怨情仇。但我卻清晰的記得那是初一的上學期的一堂語文課上,我們胖乎乎卻不失和藹的一個中年語文老師在講台上唾沫橫飛、神采飛揚的向我們講述這堂課的重點、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有哪些詞需要我們記住。而我,對這堂課僅有的記憶也只剩下他的唾沫橫飛了,因為我的心完全沉浸在《白玉老虎》里。

在那個互聯網剛剛在大城市起步的年代,我們初中所在的小鎮並沒有感受到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恩澤。書本的匱乏甚至不足以讓我們完整的讀完一本武俠,要知道以前武俠小說的發行大都是薄薄的一冊然後由若干冊組成一部完整的武俠。而我們在小鎮的書店裡很少能獲取到幾本完整的武俠小說。有時候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念念不忘,對於武俠最初的記憶除了課堂上和老師們的鬥智斗勇,更多的就是這種求而不得,得而不全的武俠了吧。所幸我並沒有放棄閱讀的習慣,不管是武俠還是非武俠書,初中的那幾年又斷斷續續的接觸到了很多武俠,譬如卧龍生、梁羽生,譬如黃易、上官青雲,當然還有金庸。懵懵懂懂中有了武俠的概念,有了對俠的嚮往。

讀的第一部金庸武俠是《射鵰英雄傳》,當然也是不完整的缺冊的。靖蓉那完美的愛情、楊康的無恥背叛、郭靖拖雷的兄弟之情、黃島主的那份瀟洒、歐陽鋒的陰毒、段智興的模糊的求不得、洪七公的快活,當然也感嘆於王重陽和林朝英沒有結局的愛情,華箏的悵然若失。那個時候83版的《射鵰英雄傳》太深入人心以至於現在看到射鵰就想當然的認為郭靖應該就是黃日華那種大智若愚,黃蓉就應該是翁美玲的精靈古怪而忘記了他們本來的模樣。

後來慢慢的長大,去了縣城的高中,就不存在找不到完整武俠小說的困擾了。依舊記得學校對門的一條街上一個叫做「博雅書社」的小書店,書架上堆積了一層又一層的小說。那些武俠巨匠的名字一排排一列列的陳列的書架上,每個周末花上五毛錢就可以如饑似渴的讀一下午。在那個網路小說還並不算太盛行的年紀,能讀到這些武俠,能塑造自己的價值觀,真是謝天謝地。武俠並沒有歪曲我的人生成長路線,我學的大都是熱血是要有的,戾氣要慢慢消磨。兄弟情誼不可少,卻不能傻呼呼的無腦沖就是要干這種心態。這些年的成長,除了要感謝我們的父母,武俠小說也伴我們一路走來。而我也在青春期最為躁動的那些年讀完了金庸的小說。


上了大學,日子輕鬆快活,閑暇的時間也有很多,卻不能如初高中那樣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去閱讀了。而對武俠小說的閱讀也可時有時無了。心想,快活吧反正有大把時光。把時間模塊化,去刷刷金庸吧,刷刷天涯的武俠板塊,當然還有金庸江湖網。互聯網帶給我們諸多方便,恰如一夜春風打開我的心門,原來竟然有那麼多全國各地的朋友們也和我一樣在讀武俠,在讀金庸。看他們寫文、看他們填詞、看他們做各種各樣的活動。雖然現在的金庸吧對我來說已近乎人去樓空,但永不可能擦出我內心對此處的若干記憶。互聯網讓我了解到關於金庸關於武俠原來還有更大的世界。


再後來,畢業了。拿出很早以前註冊的知乎賬號刷來刷去,看漲工資看孔鯉看武俠話題看金庸話題看天龍八部話題下的精彩的回答,雖然看不出新鮮感但卻能感受到他們的那份認真,不管是對武俠還是對金庸,更重要的是對生活對他們自己。我想每個人都要認真對待自己吧。


前些日子和父親聊天,他問我最近又看《笑傲江湖》沒,我以為他講的是新版電視劇《笑傲江湖》,並沒有貶低新版電視劇的意思,只是我沒有了解的東西我不會去亂作評價。我的回答是沒有。他說只用劍不用內力的話楊過和令狐沖誰比較厲害。然而,我竟無言以對。父親也是有些老頑童的性格,他說道《笑傲江湖》最精彩的地方不是五嶽並派、不是攻打黑木崖而是只要有桃谷六仙存在的地方就會有精彩事件發生。對此,我也深以為然。

斷斷續續陳述了那麼多,那麼我到底為什麼喜歡武俠喜歡金庸武俠呢?
從初中的懵懂對俠的嚮往,到高中時仗劍天涯鮮衣怒馬的不切實際的想像,到大學時分析武俠將絕世武功、恩怨情仇、歷史背景、民族文化融為一爐的成長。一直到現在回答這個問題,真的想不出為什麼會喜歡武俠喜歡金庸。

或許僅僅是能給我帶來快樂和思考吧。


我沒啥想說的,但我知道這個人一定很想把這些話貼到這個網站來:

今天過生日的九十二歲老人金庸,曾經寫下過無數傳奇。

既然他做不了這件事,那麼我代勞。


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即便沒有讀過金庸老先生的小說,也多多少少看過翻拍的電視劇(此時,容我向於正翻一個大大的白眼)。金庸先生對我們,對整個華語世界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感謝老先生為我們描繪的江湖,刀光劍影,快意恩仇。太多膾炙人口的角色,太多深入人心的形象。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有「夫妻情深,勿失信約」的楊過和小龍女,也有「為情所困」的張無忌,更有「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喬峰,等等。

一直以來,印象很深的是《神鵰俠侶》中獨孤求敗,一個未出場的人物。老先生寥寥幾筆便勾畫出一代神俠的形象,那無敵於天下以致於求一敗而不可得的劍術,也或間接或者直接成就了兩位男主——楊過和令狐沖。

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而在我看來,老先生便已到達如此境界,不滯於物,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只盼老先生能夠長命百歲,永享仙福,不要離開你的讀者。


推薦閱讀:

小說《射鵰英雄傳》里最喜歡的片段是什麼?
金庸作品裡,有哪些細思淚崩的情節?
不同於古龍,為何金庸筆下武俠高手的後代都比較弱?如郭靖的兒子,醬油王郭破虜?

TAG:文學 | 武俠 | 武俠小說 | 金庸 | 金庸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