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秦孝公比誰的功績大?


不同階段,無法相比。
孝公強秦,一改秦之貧弱令山東六國為之側目,應該說是存亡問題。
嬴政一統,奮六世之餘烈,謀一生之制霸,可以說是發展問題。
孝公是根,讓樹活了,但若無後面幾個君主秉商鞅遺策、視天下時局相機而動,直到嬴政完美收官(就統一而言),他也不過是又一個秦穆公而已。
嬴政是末,是秦這棵參天大樹的枝梢,雄則雄矣,但若無歷代先王勵精圖治積累實力,他也沒機會東出崤函一統六國,縱使天資過人英華蓋世,也不過是又一個西楚霸王而已。
如果把秦比作一個人,孝公是小時候的立志圖強要做學霸,嬴政是長大後意氣風發讀劍牛。
綜上,二者互相成就,但不適宜比較。


不同人不同時期,不同性格不同背景。孝公之明,千古名君不為過矣。但說在獻公身死,臨危受命,國名飄搖的背景下,平穩的完成權利交接,這時需要相當的政治智慧的,當然這還有老秦人性格原因使然,但是不殺一人不移一官就完成國君權利交接,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更何況在戰國。再說求賢令,在戰國,六大國卑秦的背景下,割地於魏,細數厲簡躁出的錯誤,更是向全天下求賢,更是許諾願與之分享秦國,這點孝公確實做到了,秦國首個封君權臣,在秦公彌留之際,還想著要將君位傳於商君。這在王道還未完全被拋棄的戰國,是多麼無法想像的行為!商君變法之始,只是通過君臣交流,就將軍政大權完全集中起來並交付於士子衛鞅,這完全是將一國託付於一人,多麼大的勇氣,多麼大的信任!變法開始後,孝公基本就從國事之中消失了,退居二線的國君並不是甩手掌柜,而是在為自己的權臣鋪平一切道路,從政治到外交,而此時商鞅只需要專心變法,這也是變法成功原因之一。當然,商鞅也給了秦公完美的答卷,變法後的秦國把握住了魏國馬陵龜陵戰敗,趙韓式微,楚國國君昏庸,齊國作壁上觀的歷史時機,收復河西失地,一躍成為一流強國,完成兩代秦公不能競之功績。
孝公,之智,之明,之賢,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謚號單一個孝字,意味功德廣大無邊,這是對孝公最好的詮釋。
再說始皇,不同於孝公,始皇在歷史上記載很多,相信大家都很了解,至今褒貶不一。當時商鞅問孝公志在哪裡,志在天下的話君臣二人肯定見不到了,所以就要代有明君,嬴政在前期可能還屬於明君,但是在統一天下之後,這與治理一個戰國國家差距太大,沒有經驗沒有參考的創立一種新的體制,對皇帝是一個考驗,而且在極度中央集權制下,皇帝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天下,在前期作為人生目標,實現之後,始皇一度迷惘,泱泱大國,何去何從?可能之後始皇才明白自己的心吧。


奮六世之餘烈——也不能無視始皇帝之前的六代明君啊!

這就像是足球進球一樣,7個人傳遞N腳,最後前鋒嬴政進球了!


個人感覺孝公功勞更大一些,秦在孝公之前是為中原諸國所不齒的,而且為了很多口舌之爭窮兵黷武,導致國家財富幾乎敗空,精壯勞力更是死傷無數,你可以看看孝公之前秦國上戰場的基本都是孩子跟老人。孝公即位之後能夠忍住國讎家恨,發奮圖強,這事不是一般人能幹出來的。而秦始皇屬於國家走到這一步了,任何一個不腦殘的君主都會走統一這條路,只是秦始皇個人能力強一些,可能比大多數人讓這個統一的進程更快一些,勢頭更猛一些。


所以上面幾位答主,你們只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沒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功績?


秦昭王時期就有了統一的基礎了,只是秦的一些戰略錯誤導致六國繼續苟活了一段時間而已


兩者都很了不起:
秦孝公業務勤勉,知人善任,性格堅韌剛毅,眼光長遠超前,是超一流的創業者,秦國在他統治期間,由一個積貧積弱的瀕危小國一舉升格為戰國第一強國。
秦始皇奮六世餘烈,一舉統一中原,並且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一統帝國,華夏大地的多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倫理在秦始皇真正統一起來,從這個角度上說,始皇帝是無與倫比的歷史開創者。
兩者比較下來,我還是覺得秦孝公更為完美:
首先他在繼承人上沒犯錯,雖然繼位的贏駟殺了大功臣商鞅,但新法得到維持,並且贏駟也是出色的英主,秦國在惠文王期間不斷壯大,進一步拉開了與東方六國的差距,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下過於猶豫,導致他死後被趙高鑽了空子,從此秦朝政權動蕩。
其次秦孝公作風簡樸務實,順應了歷史潮流,是變法成功的一大保障,而秦始皇雄才大略的另一面是窮奢極欲、好大喜功,造陵墓造阿房宮等大工程都激化了社會矛盾,違背了新時代的歷史需要,導致了他死後很快就出現了大規模民變。
總得來說,秦孝公幾乎是完人,而秦始皇高度更高,但是他對秦皇朝的驟然滅亡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功過都很明顯。


一個人的價值要看失去了他會如何,沒有秦孝公就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強盛。而沒有秦始皇,秦國也不可能停下橫掃六合的腳步。從這個角度看,秦始皇也就給秦孝公提提鞋子吧


個人淺見,始皇同孝公根本沒得比。縱觀封建歷史,所謂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成帝王之業者多矣,即便布衣而能成此功業者也有數人。
所以何為至高之功,至上之業,愚以為當首推改革,遍覽歷史,其成者幾無。王安石變法,掀起黨爭,進退失據,亡國之根,張居正變法,更似革新除弊,可謂成功,但未能深徹,其餘所謂中興,治世,新政者何足道哉。故唯有孝公商鞅之變法,開曠古未有之天地,成前人未有,後人難競之事業。中國封建歷史因缺少改革變法之事,文明進展緩慢,自孝公商鞅變法,由奴隸社會不可逆的走向封建社會綿延且兩千餘年,如果說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值得稱道,那麼孝公功業奠定兩千年之根基當做何說?
世人皆喜花開果結之繁盛,易忘根壯枝蔓之苦功。《過秦論》中六個字用的好,「蒙故業,因遺策」。以此而論,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史,無數帝王將相粉墨登場的舞台,從根上論,不過也正只是孝公商鞅變法的「蒙故業,因遺策」么?


沒有孝公的變法哪裡有他的以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業,做為當時的他們,無一不是當時的雄主。


這不能比的,一代人只能一代人的事。秦國的每任君主都有其承擔的歷史責任和任務,孝公是強國,始皇是一統。


站孝公不解釋。


馬某人生了馬雲,馬雲構建了阿里帝國。你說馬某人和馬雲誰的功績大?

你爸生了你,你考試考了100分,你跟你爸誰的功績大?


推薦閱讀:

如果嬴政能活500年的話,歷史會變成什麼樣?
嬴政自稱「秦始皇,始皇帝」,讀音和「秦死皇,死皇帝」如此接近,在當時有什麼忌諱沒有?

TAG:歷史 | 政治 | 秦始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