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評價一下漢昭帝嗎?
最近看了點有關漢朝的小說,想了解一下漢昭帝
樓上是典型的忽略環境和大體,用個例誤導整體。
漢昭帝確實受到漢武帝的寵愛。但是對他的寵愛,史書並沒有提出是因為他聰慧。
漢武帝有六個兒子,嫡長子劉據因為巫蠱冤屈自殺:次子劉閎因為母親王夫人受到漢武帝格外的寵愛【尤愛之】,封地也是最好的齊國,但是年紀很小就死去了:劉旦劉胥,母親李姬不受寵,以憂死,他們倆的封地還是很差的,可見他們並不受寵愛:劉髆,李夫人的兒子,以少子受到漢武帝寵愛。封地昌邑也不錯。不過不如齊王。
而巫蠱之禍發生之後,嫡長子劉據已經自殺。劉閎已經死去。劉髆提前在漢武帝之前一年死去。所以最後只剩下兩個不受寵的兒子劉旦劉胥,和晚來的少子劉弗陵。所以劉弗陵能夠在最後的幾天被選為太子在那個環境下不難理解。
下面論述一下漢昭帝的天資和政績。
漢昭帝他實際上一輩子也沒有得到親政。史書寫霍光在他21歲的時候也沒有歸政。按照古代的禮儀,輔政到18歲,天子即冠之後就必須歸政,而霍光沒有。可見他這一生也沒有掌權過。實際上還是個傀儡。
他的一生之中只有一天是例外,就是在上官桀勾結燕王謀反,準備誣陷霍光的時候,因為權力鬥爭的空前激烈產生一個短暫的權利真空。他在這次鬥爭中得到了唯一一次做政治決定的機會。他的選擇是對的。不少人看到這裡拍案說這個小皇帝英明無比。不過且慢,這是一道二選一的題,在此前燕王已經造謠昭帝非武帝子。簡直謀反之心昭然若揭。做出這個正確決定恐怕不算什麼難題。不過他應對還是冷靜得體的。這點加分。不過從此以後他的權利,更加的受到了沒有制衡的霍光全面的掌控。直到他成年理應得到親政權之後。
他這一生都在做霍光的傀儡,幾乎沒有對國家政策有過什麼實際上的政治影響,因為他從未掌過權,親過政。所以判斷他的政治天賦是很難說的。
只能說他有明君的潛質,但是說他如果繼續當皇帝肯定能勝過漢武帝這樣的雄主也太武斷了。
漢昭帝的政治才華被現代的言情小說《雲中歌》和一些現代學者劃分時期所創立的名詞昭宣中興所誤導,以為他是雄才大略的,開創中興的英主。實際上是一種很大的錯誤。【史書上只有孝宣中興】
古代人對他的評價其實很客觀,就是他有成王不疑周公之明。也總是拿他和周成王作比。而霍光則被比喻為周公。他是一個被輔佐的,沒有親政的顯露過一次識人之明的君主。
但是因為代行他權利的霍光英明的緣故,他在位時期,漢朝的社會治安得到持續的發展。所以他被列為明君。
以上。
---------------------------------------------------------------------------------
樓上 的回復我看了下。感覺您學識非常淵博。但是我還是難以改變我的看法。
逐個回答。
1 首先是昭帝的得寵問題。史書中漢武帝的三位得到特殊眷顧的皇子,戾太子劉據,齊王劉閎,昌邑王劉髆都已經死亡的情況下。只剩下兩位成年的無寵李姬生下的兩位屢次犯錯的皇子劉胥和劉旦。還有一位年幼壯大多知的少子劉弗。你學歷史肯定也知道古人對少子都是格外的偏愛。之前劉髆就是因為這點得寵。那麼劉弗成為漢武帝最後的寄託也不難理解。在三位有寵的皇子已逝的情況下。漢武帝對他奇愛之,把他選為繼承人很難理解么?在和屢犯錯誤的本身沒有寵愛的劉旦劉胥的對比下勝出,是非常值得誇耀的事情么?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漢武帝立劉弗為太子非常倉促,在他死的前三天才把他立為太子。而在他死前幾個月在甘泉宮會見宗室諸王都沒提到立太子這回事。可想而知,劉弗即位後,劉旦為什麼會質疑昭帝的合法性了。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就是後元二年,大概離他死前一個月不到。發生了一件天子氣事件。
武帝本來想把長安獄所有人都殺掉。但是卻因為得知皇曾孫在內的消息。說了一句意味很特別的話:「天使之也。」然後赦天下。皇曾孫得以被送到祖母家。之後漢武帝遺詔讓劉詢歸掖庭養視,署籍宗正。劉詢得以得到宗室的身份,生活也有了保障。
這個事件里注意一個問題。漢武帝得知劉詢在長安獄中所以決定赦天下,不顧這個「天子氣」可能對皇位產生威脅了。那麼將來即位的劉弗情何以堪?假如劉弗不是在正常死亡的情況下被另一個天子取代,更可能發生什麼呢?
2 關於《鹽鐵論》,= =據我看到的各種論文。好像都提到鹽鐵會議是霍光倡導的。就算鹽鐵會議桑弘羊言論占很大的比重,那證明得了什麼?桑弘羊也是武帝委命的輔政大臣之一。是昭帝下詔就代表是他自己的想法?當時上官桀這樣的勢力未被掃除。霍光的權利受到周圍權臣的一定製衡也是可以理解的。
3 關於大將軍忠臣。和霍光後來維護昭帝的行為。我認為沒必要刻意解讀為昭帝英明的選擇和霍光互相利用,做傳聲筒什麼的。
昭帝對自己皇權有危機感是很正常的。因為他被立的時間很倉促。他本身非嫡非長。所以他的兄弟會不服氣燕王才會散步他非武帝子的謠言。他剛即位沒幾天,就發生假冒衛太子的事件,引起長安的轟動,如果不是雋不疑果斷的行為,可能會釀起很重大的事件。
之後又有隨之而來的莫名其妙的人請他禪讓。眭弘乘上蟲食文:「公孫病已立。」【順便吐槽一下,這個公孫病已哪裡說得是霍光,而是一個姓公孫的人。而且奇葩的是沒有人想到公室內的宣帝身上去。= =】。這些昭帝朝發生的詭異現象,可以想見很多人在對昭帝的統治產生了動搖的思想。所以昭帝缺乏安全感也不是不可以理解。這些底下的暗流難道沒有宦官提醒過他么?
而且遇到這種不知所謂的人要求皇帝禪讓的情況,不論情況如何,都是要殺的吧。再理所當然不過的政治行為,有這麼需要特別解讀么?
4 霍光的不學無術以及昭帝的學術。
我們整體來看。
史書中霍光的不學無術的記載,首先肯定了霍光的功績和才幹【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然後才是【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淫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這段話顯然是特指霍光不懂為臣之道,縱容妻子謀害許平君皇后,還一直擅權,導致被滅族的禍患。是特指發生在宣帝朝的這一個事件的。是他作為臣子逾越底線,而非他的學術【理論】上存在什麼問題。
至於昭帝幼年受業的學術。
史書寫了他的兩次從師學習的經歷:
【韋賢:自孟至賢五世。賢為人質樸少欲,篤志於學,兼能《禮》、《尚書》,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征為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稍遷光祿大夫、詹事,至大鴻臚。】
韋賢是通《禮》《尚書》《詩》的博學高才,最後只給昭帝講了《詩》
【蔡義:上召見義,說《詩》,甚說之,擢為光祿大夫給事中,進授昭帝。】
蔡義覲見昭帝之後,又給昭帝講了遍《詩》
然後並沒有他從師,學通了什麼的記載。
他比起他的哥哥劉據【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太子既通,復私問《穀梁》而善之。】在即冠前學完《公羊》《穀梁》並且產生對《穀梁》的學術偏好。
他的另一個哥哥劉旦【為人辯略,博學經書、雜說,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之事,招致游士。】多才多藝。
他的繼任者劉詢【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後來宣帝還找過梁丘賀說過《易》,產生對《穀梁》,還有刑名律法的學術偏好。
和這些人對比起來,只通了一個古代基礎學科《詩》的劉弗來講,他的多知也是被誇大其詞了。
5 昭帝的個人能力歷史評價
至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辟,頗有蓄積。【到了昭帝的時候】
孝昭幼沖,【霍光秉政】,承奢侈師旅之後,海內虛耗,【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至於始元、元鳳之間,匈奴鄉化,百姓益富,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於是罷酒榷而議鹽鐵矣。【做事的是誰?】
孝昭幼沖,冢宰惟忠。燕、蓋譸張,實睿實聰,罪人斯得,邦家和同。【好吧,這段算。】
人君之德,莫大於至明,明以照奸,則百邪不能蔽矣。漢昭帝是也。【這段完整的話我看過,應該是特指昭帝在燕王上官桀謀反一事的識人之明。還特別以偏概全。拿漢文帝漢高祖的一個例子說漢文帝漢高祖沒有識人之明。】
漢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書之詐,誅桑弘羊、上官桀,後世稱其明。【這個也算】
聖文周達,漢昭帝是也。【這個算】
總體來說,古人對他個人能力的評價側重於那一天的識人之明。但是他的功績和霍光的功績古人還是拎得清。或者是稱讚他這個時代的成果。他這個時代是好的,是向上發展的。一起概括在了他的身上。
ps:還有一個昭帝是霍光傀儡的重要證據。
【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有皇帝連x生活都被管控到這個地步的么?漢獻帝也拍馬難及。
還有霍光為什麼不提出給昭帝歸政呢?哪怕像和漢宣那樣來個形式也好啊。
看到昭帝我真的感覺他真的是最幸運的明君了,一輩子做一次決定,就可以輕鬆成為明君了。劉阿斗和漢獻帝如果早點死,不知是否能得到明君的評價。
再ps,還有一個重要的證據。
霍光是【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尚書是做什麼工作的?就是幫皇帝起草文書的。那麼昭帝的詔書都是誰下的可想而知。霍光簡直就是沒有名義的「皇帝」。大致談一下自己看法。
首先,縱觀西漢歷史,正常手段繼位的皇帝,既不嫡又不長的只有漢昭帝一個。漢武帝寧願讓一個年僅八歲的孩子繼位,也沒選他那些看起來更「名正言順」的哥哥,受寵程度可見一斑。從賜死鉤弋夫人一事看來,這樣的寵愛並不是主要建立在其母的基礎上(從西漢後期歷史來看,即使母親再受寵,也是難以突破嫡長子繼承製的)。試想,一個八歲的孩子讓武帝如此寵愛的原因是什麼,我想,可能更多地建立在了他身上所表現出的天資。
漢昭帝的天資也很快得到了證實。公元前80年的那場政變是很好的例子。後期很多史學家也是就這一事給了漢昭帝很高的讚譽。歷代帝王都最敏感的權利問題,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的反倒是最冷靜的一個。這一事體現的可能不僅是他的智慧,還有他對世事的通透。若他對皇權患得患失,怕再聰明的人也難保持冷靜。
事實證明,昭帝在位的十多年裡,國家治理地還是相當不錯的。甚至很多人說,如果他能多活一些年頭,功績不會輸給他的父輩。
通俗點說,他是一個當的還不錯的皇帝,並且沒有對他的皇位和所取得的成績表現出多大的成就感和自我炫耀的成份。這大概才是他最聰明的地方。歷史對漢昭帝的重視程度並不高,不僅跟他在位時間短有關,估計跟他自己也有很大關係。
最後。昭帝離世也是一個被討論過的話題。我覺得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昭帝死在那樣的年紀,多多少少是必然的。說的那啥一點,上天給了他太多,總需要一些償還。
一句題外話,我覺得他在青春期的時候沒有因沒有童年,幼年喪母做出逆反的大事也挺感人的。至少從當代人的角度,直至他21歲離世,都還是一個可以不懂事的年齡,他卻在8歲的時候,先後喪失父母,依舊承擔起了整個國家的責任,放棄了該有的童年和自己的生活,也沒有做出什麼報復社會的舉動。
可惜,可嘆。
題主當真不是看的雲中歌嗎←_←
言而簡之 只是一個傀儡而已
日磾兩子,賞、建,俱侍中,與昭帝略同年,共卧起。賞為奉車,建駙馬都尉。及賞嗣侯,佩兩綬。上謂霍將軍曰:「金氏兄弟兩人不可使俱兩綬邪?」霍光對曰:「賞自嗣父為侯耳。」上笑曰:「侯不在我與將軍乎?」光曰:「先帝之約,有功乃得封侯。」——《漢書 霍光金日磾傳》
看到昭帝就想起這段,第一次讀到的時候就很不舒服。
雖然霍光從一開始就避免呂氏一家的下場,如果漢昭帝一直在,人聰明果決,權力會歸漢昭帝,霍光倒也能得善終。
漢昭帝前87到前74 13年為帝,死於21歲,他的死促使了霍光無人能控制。霍光的族滅也因於漢昭帝的死。
此後霍光廢皇帝,立宣帝,又試著把權力歸還給宣帝,但是這個時候已經註定沒有好結果了。歸還權力,宣帝 根本不敢接受,權力都是爭取而來的。
霍家一家在廷中掌握著各種權力,又怎麼是輕巧的說歸還就可以解決的呢。
霍光選擇了一個事實上的外來者,且已經19歲,這種選擇決定了兩者必然不可調和,事件重演一千遍一萬遍都還是會這樣下去。
如果是雲中歌的話……那本書基本瞎扯……想了解歷史還是去看看資治通鑒之類的史書比較好……我覺得比某些小說有趣……
你看了雲中歌么
金字塔
宣帝粉也是好笑
要說給皇后當三陪,漢宣帝不也給霍皇后當過三陪,霍皇后還是宣帝的殺妻仇人,簡直是要上演女尊版的強制愛
要說被要求禪讓,宣帝不也有蓋寬饒么,彼此彼此吧
要說當傀儡,霍光活著的時候宣帝不也老老實實地當傀儡,難怪別人說搞政治的一定要身體素質過關才行
再說求學,連韋賢什麼時候被選為昭帝師都沒確認就開始暗示昭帝智商不足只能學《詩》,也是蠻好笑的,實際上從同樣教授昭帝《詩》的蔡義是在武帝朝入選(此宣帝粉「不知」下文的「上」是指武帝而非昭帝,還把兩人授《詩》的順序給弄反了),而蔡、韋二者職官經歷頗有類似之處,即蔡義拜少府之後其授《詩》之責轉而交由韋賢擔任:
久之,詔求能為韓詩者,徵義待詔,久不進見。義上疏曰:「臣山東草萊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眾,然而不棄人倫者,竊以聞道於先師,自托於經術也。願賜清閑之燕,得盡精思於前。」上召見義,說詩,甚說之,擢為光祿大夫給事中,進授昭帝。數歲,拜為少府,遷御史大夫,代楊敞為丞相,封陽平侯。(《漢書·蔡義傳》)
自孟至賢五世。賢為人質樸少欲,篤志於學,兼通禮、尚書,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徵為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稍遷光祿大夫詹事,至大鴻臚。(《漢書·韋賢傳》)
推薦閱讀:
※就性格而言,汲黯和海瑞是同一種人嗎?
※賈誼當年如果遇到的不是漢文帝,而是漢武帝,結果會怎樣呢?
※蕭何和張良的才能有什麼區別,張良能不能做丞相?
※漢武帝應不應該誅殺降將李陵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