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院如何排片的?排片原則是什麼?


深度觀察——影院數據的誤區

2013年全國電影票房達到了217億元,雖然增幅每年都有30%左右,但總量僅相當於一家中等規模房地產公司一年的營業額。然而,由於行業的特殊性,與電影有關的各種事情都會被放大,這個行業的一切都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微博微信上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人在談論電影,談論票房,更多的行業決策似乎要從以前的「拍腦袋」逐漸進化到需要數據支持的更為科學合理的決策,那大家以為很重要的這些跟電影和票房有關的數據到底有沒有那麼重要呢?

上座率真的沒那麼靠譜

很多分析和報道都喜歡拿影片的上座率說事兒,但實際上上座率的權威性並不高,很多時候可能會誤導我們對影片實際表現的判斷。從上座率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上座率與每個電影院中的每個影廳的座位數有關,而當影院排片人員把一部電影排在不同影廳時,上座率的計算會更加複雜。在實際工作中,市面上有6種左右的售票系統,每一種的上座率演算法是否相同有待調查,全國近4500家影院的數據彙集到專資辦,再對所有影院的上座率取算數平均,其誤差可想而知。

舉一個簡單點的例子,一個100座的廳進50人與一個200座的廳進100人,上座率都是50%,但是產出的結果差50人的票款,所以無論用上座率去調整排片還是去判斷影片的受歡迎程度,都會產生一定的誤差。因此,上座率這個數僅供參考,最好不要以它來做判斷或決策。

排片比率也是忽悠

現在網路的力量非常強大,前幾年業內人士想了解每天的排片或者票房都很難,而如今微博微信上每天都有大號們在勤勤懇懇的發布票房和排片的數據。一般情況下,大片上映首周的排片率都能在25%以上,《小時代1》上映時達到了創紀錄的45%。然而,跟上座率存在的問題一樣,排片率只是簡單的反應了場次的佔比,並不能反應場次背後影廳座位數不同造成的影響——也就是影片理論總容量的不同。

還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6個廳的影城,一天總計能排映31場電影。影片A排滿了3個廳,共15場,每個廳70個座位,共能賣1050張票,排片率為49%;影片B排滿2個廳,共10場,每個廳100個座位,共能賣1000張票,排片率為32%;影片C排滿1個廳,共6場,每個廳200個座位,共能賣1800張票,排片率為19%。很明顯,影片C的排片率比影片A低了29個百分點,但卻能比影片A多賣750張票。可能這個例子對於數學不好的小夥伴來說有點暈,沒關係,直接看圖表也行,不用算清裡面的數,只要明白排片率最高的影片不一定總容量最大即可。

觀影人次才是影院的核心

上面說了上座率和排片率都是浮雲,那什麼指標才算硬氣呢?觀影人次——只有人次才是分析影院所有數據的核心要素,只有人次才是影院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人次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影院的一切收入都是由人帶來的,那影院的工作當然應該主要圍繞提高人次來進行。同理,分析影院產生的所有數據也是由人次為出發點,票房=人次*平均票價,這幾年全國的平均票價基本穩定在35元左右,因此,人次就成了決定全年總票房的重中之重。具體到影院個體層面,每天的平均票價也不會有太大變化,工作的重點當然也應該在提高非黃金點的人次以及工作日的人次上。

從影院經營的另一個方面來說,影院收入除了票房之外,還有賣品收入、後產品收入、場租、廣告等。其中,最為重要的賣品收入,通常相當於影院票房收入的10%—15%,其演算法的關鍵點也是觀影人次(賣品收入=人次*人均消費)。所以,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講,人次都是影院最為重要的指標。

因此,我們建議影院經營者在日常經營中應該根據影院客源的消費規律去預估觀影人次,然後從人次出發去計算票房以及賣品收入等數據,再根據預估與實際的差距去分析原因,調整經營策略。

對於影片發行人員而言,我們也建議從影片預售的人次情況以及全國每日觀影人次的變化規律出發,去預測首周票房或者最終票房,然後根據偏差調整宣發策略,可以參考對比上座率和排片率計算得到的票房數,但最好還是以人次變化推算得出的結果為決策的依據。


直營影院有專門的排片員,加盟影院需要自行排片。
但都離不開一個道理,先拍黃金場的電影,間隔時間不能過短,比如七點、七點半、八點三個場次,然後根據影廳的具體安排,適當進行排片。


先自我介紹一下,本人在院線工作7年

首先要說明一點,排片工作是影院第一生產力,排片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票房的10%-20%。
但是排片這個東西是非常主觀的,基本上除了一些常識性錯誤(比如2D廳排3D,密鑰過期仍繼續排映,同進同出場次過多等),基本上沒有對錯好壞和標準答案。

正是因為排片既是主觀的又是重要的,所以現在大型的院線一般在總部那一級別都會下發排片指導,尤其是重點大片上映。

那麼決定一部影片排片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呢?
1、本身影片的素質和口碑
一般大的好萊塢分賬大片,由於卡斯前期宣傳及市場對好萊塢製作產品的信心。在上映的前三天都會給予35%以上的排期,特別牛的影片,例如 變4 速記7等可能會出現極端排映 85%甚至是100%
而很多時候好萊塢影片也能夠不負眾望地堅挺。
第二檔,國內大片:
由於近年來出現了幾部比較坑的影片,例如《私人XX》 《一步之X》等,目前影院對於國產大片已經持謹慎態度。加上國內大片一般扎堆在678月及賀歲檔這種國產保護月發(國產保護月雖然現在不再提 但是一直都存在的),影城一般會對幾個大片進行相對的平均排映 30%以上,穿插一些小片。但是一旦一部影片第一天,最多不超過三天不給力,排片率將會大幅減少。市場就是這麼無情。

2、片方及第三方活動影響
目前很多片方(發行方)還有第三方選座平台(貓眼,大眾點評,糯米)都會對影片進行大量有針對性的補貼活動,其實就是貼錢給影城。不然你們以為9.9一張的電影票怎麼來的?按正常來說,是絕對不可能出現低於15元的電影票的。因為每部影片都有最低發行價也就是片方賣給影院的成本價,三線城市的最低發行價也不會低於15元/張。低於這個價格影城就要自己賠錢。好了,扯遠了。
這些補貼活動是有排片比例要求的,必須滿足百分之多少排片比例,才會進行補貼。同時能夠有錢做補貼的影片通常質量也不會太爛,所以影城一般會選擇滿足排片要求以參加補貼活動。畢竟現在競爭激烈啊!
注意這個排片比例的要求是有時限的,一般是影片上映的第一天。第一天太關鍵了。

3、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觀眾群體
影城所在的位置是分商圈的,有在步行街的商業型影城,也有在居民區附近的社區型影城,還有在大學城附近的學區型影城。
同時由於我國地大物博,南北觀眾的口味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不同的影片在北方和南方的接受度不同。
前面說了,院線會下發排片指導,但是只是粗略的針對全國性的指導。剩下的就是各自門店對於自己的情況進行微調。一般的範圍在5%左右,也有超過30%的情況(一般出現在南北差異)。

4、人情關係
片方一般會在大城市常駐地推人員,這些人必須跟影城搞好關係,以求新片上映能夠增加場次或者搶佔黃金時間。不要小看排映時間,個人認為這個比場次更重要。
不過正規院線對於排片指導管控非常嚴格,所以現在這樣的人情關係的影響越來越小了。

差不多就這些吧,想到了再補充。


什麼是排片?

排片是根據影城的經營情況,為檔期內的各部影片科學合理地安排場次、影廳、與放映時間,創造出最大的票房。

排片的重要性:

排片決定觀影人次數;

決定收入:、票房、食品酒水、衍生品、廣告場租;

排片是影院的核心競爭力;

排片總準則:

市場需求決定排片,觀眾要看什麼就排什麼;

人次最大化:讓最多的觀眾看到喜愛的電影;

票房最大化:讓影院獲得最高的票房;

方便管理;

傳統排片規則:

1.權衡影片的票房預估、片長、故事情節與當地的觀影偏好。

2.黃金時間段是上座率最高的時間段,兩小時內每廳至少排一場。

3.黃金時間段會隨季節以及地域變化。

4.將票房最高的影片,在最黃金時間,排入最優最大廳。

5.然後排第二大廳,與第一場要間隔 30 分鐘以上,也在黃金時間段。

6.「從黃金向兩邊」:把黃金時間段、黃金廳給黃金影片,從黃金向兩邊排起。

7.VIP 一定要排特色片,口碑影片為主,熱映影片為輔。

8.如果給一部電影相鄰兩個場次,最好兩個影廳一大一小。
9.在同一個廳里,盡量避免插排兩部不同的影片
A/B/A/B/A/B,只需安排同部電影 AAA,或 BBB 即可。

10.避免同時開場、同時散場。最短場間隔10分鐘。

11.中文版、英文版都有的進口片,要根據觀眾的偏好排映。

12.進口動畫影片,白天應更多安排中文版場次,以方便小影迷觀影。

13.淡季期間,21點以後場次不宜排動畫片、愛情片、故事片(節奏較慢類型),應以驚悚、喜劇、動作(視效大片)為佳。

15.周六周日節假日應多排大片,票價可以考慮適當提高。

16.愉快輕鬆的動畫片不僅是家庭觀眾的選擇,也會是眾多白

領人士、年輕觀眾的期待。晚場上映時,要注意中、英文

版本搭配排映。

17.影片每日結場時間:周五、周六、及各種節假日可以考慮推遲。

18.如果排映中老年人專場,應固定在早晨的某個時刻,一定要準時開場。

19.有地方特色的影片需要特別關注(拍攝地,主角的家鄉)。

20.影片較多,量級較低的檔期,應儘可能豐富化排映(廳少影院除外),盡量保持每天不少於5部影片。

21.注意培養觀眾習慣。影片每日開場時間:節假日和有大片時可以適當提前,六一兒童節應提前早場開映時間。

22.三四線城市,靠口碑傳播屬於「慢熱型」的區域,對於口碑較好的影片可拉長排映期限,不必跟著快換。

23.需要考慮成本控制。普通廳放映成本:4張票;

巨幕廳(或雙機):9張票。

票房計算公式:

某影片票房=票價x影廳座位數x排映場次x上座率

? 票價高不一定票房高:觀影人次可能會減少

? 影廳座位數多不一定票房高:上座率低呢?

? 場次多不一定票房高:每場觀影人次少呢?是有效場次嗎?廳的大小、放映時段;

? 上座率高不一定票房高:是不是小廳?

? 某影片票房高不一定總票房高

某影片票房 = Σ某場票價x某場影廳座位數x某場上座率

影片總票房 = Σ各影片票房

現在排片普遍存在的問題:

a.電影單片票房在排片時缺少預估

b.人流情況預估不夠細化(下午黃金時間段,日期類型)

c.每場上座人數缺乏預估,上座率低的場次不少,爆滿的場次也不少

d.場次比計算很少有影院個性化估算

e.除最大廳,第二大廳,和最小廳外,其他廳的安排有些隨意

f.同時開映時間、結映時間的場次較多

目前出現了許多基於大數據的排片工具,例如數能排片寶,通過大數據的複雜計算,很大程度減少了影院經理拍片的工作量,以下是傳統排片與大數據拍片的對比:

傳統排片:

決策辦法:a.憑部分數據 b.憑經驗

傳統排片要素:各影片場次比預估、黃金時段、大廳,次大廳,小廳

特點:a.花時 b.難以優化

大數據排片:

決策辦法:a.憑全部數據 b.憑智能計算

大數據排片要素:各影片票房預估、全天人流預估、各廳座位數

特點:a.自動:一分鐘搞定 b.精準:完全優化


1.上座率,影響排片最主要的因素,很多影響排片的因素往往是通過影響上座率帶來的。比如在節假日合家歡電影上座率高,排片也就高。口碑好的電影上座率高,也會有相應的排片保證。不同地區人們的口味往往不一樣,香港電影在廣東排片就會較北方更高。至於上映首日的排片,由發行放映合同,預售,網路熱度等多因素決定。
2.電影時長,片長短的排片往往佔優,片長三小時的泰坦尼克號在上映前業界普遍不看好。
3.電影制式,2d廳放不了3d電影。(不過現在只能放2d電影的屏幕數佔比越來越小了)
4.電影的發行放映策略(為了保住排片,往往到電影放映後期發行方會提高院線分賬比例,先期發行方也會和院線簽訂一定的合同)
5.有些電影有院線投資,在這些院線排片就會高,比如宮和太極俠的萬達排片。


推薦閱讀:

汽車影院看電影的體驗如何?
電影院使用的數字拷貝與大家常下載 1080P 或藍光原盤有什麼不同?
拆彈專家 有人在笑?

TAG:電影 | 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