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相對於電商、網店,實體店的優勢有哪些?


烏葯,主動答。
我是做商業地產的,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電子商務剛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我也懷疑過實體店是不是會消亡。當然那時候我還沒進入商業地產這行。這個問題很大,寫論文都可以洋洋洒洒寫一堆,我就簡要的說幾點。

  • 實體店未來的趨勢

集中化:表現在越來越多的大賣場、購物中心、專業店佔據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多的商家、品牌願意進駐Big-Box。
多元化:多元化表現在業態的組合模式上為,多種業態組合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消費感受。具體體 現在娛樂、零售、餐飲、休閑、文化、藝術等等。
人性化:目前新建商業物業建築設計、業態布局等等已經開始考慮人性化因素,比如在商業中心內設置輪椅通道,在廁所的衛生間設置嬰幼兒專用座椅。等等這些考慮都是人性化的。
主題化:為了區別於其他商業中心,越來越多的商業中心採取主題化的方式來強調自我的定位和特色。
文化趨勢:①在商業中心加入文化元素,比如三里屯Village的畫廊。②比較好的商業中心會招一些歷史悠久的大品牌來鎮店。

  • 消費體驗(IT常說的:用戶體驗)
  1. 消費氛圍,你坐在電腦面前、或者拿著手機網購根本感受不出消費的那種熱鬧勁。你看到的只有銷售數字和評價。對於整個消費環境的感知,這個是電商沒法替代的。話題很大,就不論述了。
  2. 逛街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於工作需求,我狂商場絕對不比女人少。我很納悶,一天下來那些女人們就像鐵打的一樣,不知疲倦啊。各位男同胞們都有這個感受吧,(腦補一個畫面:女人在很興奮的試衣服:「親愛的,好看嗎? 男人坐在那裡頭也不抬,玩著手機:「嗯,很好看。」 女的怒了:「老娘問你話呢?!!」)
  3. 驗貨:有不少女的喜歡跑到試衣服但是不買,這個是真的。她們回答:我就是享受這種感覺。(當然也有不少是試了之後,看中了,網購的。這一條電商也替代不了。)Web是可以讓你看到商品大部分的信息,但是你永遠無法真實的觸摸到。看不出料子到底如何,做工如何·····
  • Check out

正如Big-Box永遠無法替代便利店一樣,我買一瓶水,不可能跑到賣場裡面,然後再去等那長長的隊伍。電商的物流畢竟不是遊戲中的傳送陣。

Update,補充一點。
1998年《Time》曾預測過高喊:吻別你的摩爾,網上購物更便宜、更快捷並更好


在未來,品牌的實體店將何去何從?品牌的線下門店究竟應該去扮演一個什麼角色?

過去,我對這個問題的意識相對粗淺,會習慣性地認為,線下門店當然就是「銷售渠道」啰,毫無疑問,它應該歸屬於營銷4P理論當中的「Place」,是以「賣貨」為第一要務的,然而今年接觸到的兩個項目讓我對此有了一些新感悟。

先是在一個與商業地產有關的項目里,我們對一些新的商業地產項目如何給自己「定位」做了觀察;其中最容易發現的是:由於移動互聯網(尤其是電商)帶來的消費行為改變,今天的購物中心不得不對「讓消費者購什麼」想得更多。

過去這個「購」的主體是各類「商品」,ShoppingMall憑藉「集市效用」而成為品牌「商店」的矩陣,同時提供餐飲、休閑等「配套」;而在電商和移動興起後,以提供服務及體驗為主導的餐飲、休閑卻呈現出反客為主的態勢,購物中心裡的品類結構發生著變化,這其中的理由顯見:像餐廳、電影院、KTV、溜冰場、保齡球館這些品類所提供的「商品」都是用戶很難在線上獲取到的「體驗」,體驗型消費正在崛起。

實際上這會對那些銷售產品的品牌也帶來巨大的影響,在未來「購物中心」越來越像一個「體驗中心」的大趨勢下,任何品牌都無法獨善其身,用戶對線下門店的眼光和期待發生了變化,它們再也退不回作為一個純粹的銷售場所,就能實現顧客盈門的好日子了。

Y品牌是我們下半年做一個烘焙項目時關注到的一個麵包連鎖品牌,是我想說的第二個與品牌線下門店有關的案例。Y品牌在市場上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和很高的關注度,首要原因是開創了「軟歐包」這一全新品類,同時在門店的消費體驗上也有了不小的創新,這其中包含3個關鍵點:

1、該品牌只選址於一系列高端的ShoppingMall與商圈,是過去傳統麵包店尤其是社區麵包店不會進入的場域。

2、品牌非常重視設計與裝修的檔次,追求每個門店的設計都有所不同,但相同點是將時尚精品店的消費體驗嫁接進麵包店:通過文藝的裝修風格,低矮的中央櫥櫃,溫暖且更具層次感的燈光來突出產品,製造氛圍,引導消費者像挑選時尚精品一樣挑選麵包。

3、該品牌在行業里首先應用了「中島式」的產品陳列方式,優化了傳統麵包店雜亂的用戶動線,讓用戶消費時的干擾意識更少,整個消費體驗更加流暢愉悅。

Y品牌一位管理者過去曾談到對線下門店的一些思考:

「我們是不會在一個城市開一百多家店的。到明年年底,我們最多就開十多家,要的都是最好的商圈的最好的點,就是A+和A++的位置。這些店就是拿來做場景體驗的,顧客沉澱和頻次提高,我們要在網上來做。」

結合上述兩個案例,我想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會變得容易一些,下圖是我對「品牌線下門店」所經歷的角色變遷的一些新的認知:

1、在電商尚未興起前,我們做事的思路非常清晰——線上講故事,構建品牌認知,然後將用戶導入到線下完成銷售。線上傳播,線下銷售,角色涇渭分明。

2、PC電商時代,這一情況發生的最大變化是我們直接可以引導消費者在線上購買了,於是線上的角色不再限於傳播和講故事,也承擔了銷售職能。

3、當我們進入移動電商時代,上述的路徑都還在,且完全被向下覆蓋,所不同的是:由於傳播渠道與內容的大爆炸,用戶注意力的極度分散與碎片化,品牌面臨線上傳播的空前慘烈競爭等,一些先知先覺的品牌又開始重新審視線下門店的角色和功能——就像Y品牌那樣,並不會停留在「賣貨」的單一緯度上,而是與線上一樣,進化為一個塑造品牌形象,構建品牌認知的角色;然而這種構建認知的方法,又必須與線上不同,是通過獨特的場景體驗,通過更親切有效的交互,用不同於廣告和內容的「五感營銷」的方式來完成;

或許在未來,會出現更多通過線下「表達」,向線上銷售去導流的逆向操作案例。(就像Y品牌在線下店經營一段時間後順勢推出了自有的麵包配送服務一樣)。

由此我們看到,進入移動電商時代,線上線下實際上被「一元化」了,不再涇渭分明,而是都承擔著構建認知和完成銷售的雙重職能,如果回到營銷4P理論來看,線下門店也就由單一的「Place」角色,進入到了一個橫跨「Place」與「Promotion」的位置。

這個趨勢背後還有一層推動力:由於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商業代際,移動電商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產品的「易得性」問題,於是市場營銷的階段性重點就難免不向另一個核心點轉移——「如何解決品牌在用戶心智中的顯著性」,通俗說就是,當用戶隨時、隨地都可以暢順無阻地購買你的時候,如何讓用戶知道、理解、記住並「想要」你的產品則又成了最突出的難題,這也是線下門店需要儘快從銷售角色向著「表達+銷售」的角色進化的原因。

當我們聊到Y品牌,說線下門店是品牌的一種「表達」,不防來探討一下這種思路的源處。事實上在很多年前這一構想就被很好地運用到了蘋果的官方零售店當中,並清楚地記錄沃爾特·艾薩克森所著的《史蒂夫·喬布斯傳》當中:

「他(喬布斯)認為蘋果零售店應該開在繁華街區的購物中心——那裡區域客流大——無論租金有多貴。他說:『我們不能讓顧客驅車10英里去看我們的產品,而是要在10步之內……,如果路過這裡,他們會出於好奇心走進來。如果我們把店面做得足夠吸引人,一旦我們有機會向他們展示我們的產品,我們就贏了』;喬布斯向他(約翰遜)描述了邁克·馬庫拉的名言:一家好的公司要學會『灌輸』——它必須竭盡所能地傳遞它的價值和重要性,從包裝到營銷。約翰遜很喜歡這個概念。這絕對可以應用到零售店中。他說:『零售店將成為品牌最強有力的實體表達。』」

那麼,在具體操作上,如何讓一個線下門店更接近於蘋果所倡導的這種表達、灌輸,而不是單純的銷售呢?

宇見認為品牌可以沿著以下幾條主線來進一步完善思考:

1、門店環境、覆蓋人群的密度與「質量」

在選址方面,以「表達」為考量的門店當然也需要考慮人流量,不完全是出於有更大的購買基數,也是出於能夠獲得更大的「媒體屬性」。

在線下,一個品牌出現在哪和在線上,一個品牌的廣告投放於什麼媒體,什麼環境一樣,都會給用戶認知品牌帶來巨大影響,門店所處的環境對品牌形象的影響不言而喻;此外,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是所覆蓋的人群的「質量」,以銷售為導向的選址,或許會將「購買力因素」視為評估質量的核心指標,而以表達為導向的策略,還必須考慮所覆蓋用戶的「慾望質量」和「口碑質量」,它們共同決定了你提供的品類,在這裡是不是有可能獲得更高的認同度以及後期的深度傳播。

比如,中關村店是Y品牌目前在北京市場營業額非常突出的門店(也是該品牌的第一家店),月營業額能夠達到百萬以上,是其它麵包店平均水平的3-4倍;Y品牌之所以選擇在這裡開第一家店,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這一帶是北京(乃至全國)互聯網公司最多,互聯網使用習慣最成熟的區塊;在開業前幾個月,該品牌就開始在這一帶搞各類免費試吃,前期聚集了足夠多的,具備很強線上傳播能力的用戶(包括機構),這就為Y品牌的品類創新提供了很好的「話題發酵場」,大大加速了口碑傳播進程。

2、是碼貨、賣東西?還是呈現更好的生活方式可行性?

隨手翻一翻宜家的購物畫冊你或許會注意到,就連平面廣告也是在創造某種場景體驗:宜家從來不會呈現擺放得整整齊齊的傢具,而是用跨頁廣告去表現一個更接近於真實的「有人住、有人用」的空間,不管是廚房、工作室、卧室、客廳,都會有「已被人使用過,卻仍然整齊美觀」的跡象。

同時,宜家的廣告也從來不會叫模特兒端坐著拍照,而是要創造自然而然的感覺,讓模特兒躺在沙發上看書,或是在情境裡頭盡情玩耍。這種廣告創造出的場景體驗與其線下的購物體驗是非常一致的(逛過宜家的朋友都能感受到)——與其說是在銷售商品,倒不如說是在向你展示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的可行性。

無印良品的「表達」與此類似,在該品牌位於上海淮海中路的旗艦店:服裝與時尚類圖書被擺放到一起,旅行用品與旅遊類圖書擺放在一起,轉過一個陳列著烤箱的櫃檯,或許會「碰巧」發現一本「在家如何做烘焙」的圖書,而那個裝滿了各類旅行用品的行禮箱,不僅向你展示了它的易用性,也將那種「即將去旅行」的感覺也代入進來,讓人心生憧憬。

3、強化品牌的情感體驗並留下品牌文化線索

以表達為導向的門店,需要更多地關注如何強化品牌的情感體驗,同時植入品牌文化線索,進一步引發消費者的探索欲。

比如,前段時間在星巴克中國區總部交流的時候,我參觀了他們負責門店設計的辦公區。這裡堆滿了各類大大小小的,正在或可能用在星巴克門店中的桌椅和原始材料。

星巴克的同事和我聊起一個小故事:有一種長方形的桌子,來自國外一位設計師,這位設計師喜歡在門店裡暗暗觀察消費者如何體驗他的設計。有一天,他看到兩個坐在桌邊各自敲著電腦,埋頭工作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原本不認識的兩個人竟然互相攀談起來,這讓這位設計師感到非常興奮,因為星巴克的品牌理念是「第三空間」,是鼓勵人與人面對面的親切社交,後來這種桌子被用在了星巴克的很多門店。

在零售業流行一句話:「Retail is detail」(零售就是細節),我想這句話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好的品牌應該通過每一處細節,去傳遞、表達自己的理念,強化品牌的情感體驗並且讓消費者能夠從這些細節當中,去追溯和體會到品牌特有的文化。

另外聊到星巴克,他們還有一個舉動非常耐人尋味——該品牌自2014年末開始,在國內Run起了很多名為「Starbucks Reserve」的「臻選門店」,甚至啟用了獨立的標識。在我看來這又是品牌通過線下門店去傳遞、表達核心價值,構建品牌認知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原因在於:

星巴克極少通過廣告行為來構建品牌認知,然而今天隨著門店越來越多,該品牌既有的核心價值:「原創與手工藝性、浪漫主義和親切社交」或許會面臨到更多的,在用戶心智中清晰度下降的挑戰,而臻選門店更強調高品質的手沖咖啡與社交體驗,強調咖啡師與顧客的互動,強調更原生、獨特的門店設計,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實體表達」,這可以保證品牌在繼續擴張的同時,在用戶心智中仍然保持較高的清晰度,避免品牌心智資產的稀釋。

4、是導購?還是刷新用戶的記憶結構?

有一種情況大家不會陌生:當走進一家服裝店,服務員馬上走上前來問——「請問您想看點兒什麼?可以給您推薦一下。」不知道為什麼,每次遇到這樣的「服務」都會讓我有一種想要儘快逃出去的衝動。

「人」是品牌線下門店中的核心要素,如果人在這裡沒有發揮應有的價值,那即便品牌創造了再卓越的場景體驗,效果也可能歸零。事實上在我看來,在以表達為導向的線下門店當中,工作人員的第一要務並不是導購,而是要通過與消費者親切友善的互動,刷新消費者對品牌(產品)的記憶結構,對品牌價值產生更清晰的意識,進而(如果可能的化),讓他們做出自由自信的消費選擇。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或許微妙,讓我用一個「第一視角」的小故事來嘗試說明;我盡量詳細地描述這個經歷當中的心理細節,因為這些描述將指向本文的最後一個重要觀點——品牌線下門店將對影響「輕度用戶」產生巨大價值。

這是一個有關iPhone 7的小經歷:

前段時間iPhone7上市,雖然我並不是一個智能手機的狂熱愛好者,也稱不上忠實果粉,但仍然通過瘋狂的朋友圈刷屏而(被動地)關注到了這一消息,這些內容的不斷重複,讓我產生了想要對這款產品一探究竟的意識,但正如前邊所說:我只能算是一個智能手機的「輕度用戶」,且並不在一個需要馬上更換手機的時間周期,因此這種意識也並沒有讓我有足夠動力,去蘋果的官網(或是搜索)做進一步的了解。

有一天我來到一個ShoppingMall準備吃飯,當我看到某個蘋果的授權經銷商門店,幾乎是在看到它的同時,就產生了一個想要進去體驗的想法(注意,這對我來說比網上搜索要容易得多,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獲取產品體驗與認知的,成本最低也最直觀的方式。)

於是我走進店裡,拿起一部iPhone7把玩起來,當我想要像往常那樣按下Home鍵……發現不對,它按不下去了!新設計去掉了那個物理鍵而改用了一種像在筆記本電腦上的觸碰式效果(所謂的固態按鈕設計),我的心底馬上泛起了老大不爽,似乎覺得這個手機上最重要的一個基於物理屬性的觸感愉悅,就這樣被剝奪掉了。我詢問身邊的工作人員,得到的回答是:「哦,對,他們改了這個設計,你或許用一段時間就會習慣。」

經過這一次體驗,我對於iPhone是什麼的認知結構被刷新了,我意識到它今後可能都不會有那個讓人愉悅的Home鍵了,如果沒有什麼方法讓我意識到這個新設計的合理性,我想我很可能會在下一次選擇其它品牌。關鍵問題是,我並沒有從工作人員那裡得到任何有關為什麼要這樣改的有價值信息。

後來沒多久,閑來無事的一天我又光顧了蘋果的官方旗艦店,在潛意識裡,我想這裡一定會有人能夠理解我的這種不悅,並能夠給出某種解答吧?事實上也是如此,這裡的工作人員比較耐心的解釋了這樣做的好處——Home鍵不容易由於反覆按壓而損壞,保持了更長的使用壽命等等(雖然也不能讓人完全信服),同時他告訴我新的iPhone還是非常重視觸覺反饋的,並向我演示了基於Force Touch和Tapic Engine(輕度用戶在其它場景下很難體會的兩個深澀概念)的若干細節(包括在一個有下拉按鈕的頁面中,在各選項中來回滾動時手指會獲得的觸覺反饋等等)。

這段小經歷很好地反映了在一個基於表達的線下門店,工作人員是如何刷新顧客(我)的記憶結構的,雖然並不會馬上起效,讓我立刻購買一個新的iPhone;雖然暫時來看,我還是會對那個Home鍵的設計感到不悅,但我也對品牌這樣做帶來的新價值有了更多新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對這個設計的反感,甚至也可能由於工作人員的專業解答,而對品牌的專業性又一次建立起信心;所以,我想說的是,實際上我們的消費決策就是這樣地微妙而複雜,會受著各種各樣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細節的影響。

幸運的是,蘋果的官方旗艦店看起來很好地繼承了喬布斯提出的那種「灌輸與表達」的初衷;在《喬布斯傳》里有一段記錄,喬布斯在談到為什麼想要自己開蘋果零售店時曾經說過一句話:

「如果蘋果想要成功,那一定是通過創新取勝;但如果你無法把創新之處傳達給顧客,你就無法通過創新取勝。」——《喬布斯傳》P330

手機行業的小夥伴或許值得多讀幾遍這句話,從當前的觀察來看,似乎所有的品牌都只是記住了這句話的前半句,所有的品牌都在強調創新,卻又對如何「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創新之處」所行甚少。

這些思考也有助於我們認清一些品牌在營銷層面所面臨的真實難題,比如——鎚子手機。

按理來說,鎚子手機的品牌差異化程度非常高,在手機行業也許今天沒有任何一個CEO像老羅那樣,能通過在網上講故事和「售賣情懷」就引來如此高的關注,但真正的問題是,老羅的數次演講,所有的這些努力看起來更多是一遍又一遍地刷新著重度錘粉的記憶結構,刷新著對老羅創業歷程和心得感悟的認知,而鎚子手機目前還非常缺乏一種有效的手段,來將自己(品牌而非老羅個人)的獨特價值和差異化,傳導到這個市場中更為龐大的輕度用戶的心智之中。

雖然我個人非常喜歡鎚子這個品牌,但令人遺憾的是,我發現該品牌在重度用戶的心智中顯著性極高,而在輕度用戶的心智中顯著性又極低,這在很大程度上與鎚子手機至今仍是一個缺少「體驗場景」和「線下表達」的品牌有很大關係。

在最近出版的《How Brands Grow》一書當中,有一個觀點能為此提供佐證,作者拜倫·夏普認為:任何品牌的成長最重要的方式是提高市場份額,而不是顧客的忠誠度與購買頻次;換句話說,品牌很難通過提高顧客忠誠度而實現成長,以鎚子手機為例,就算一個十足鐵粉,也很難做到一年內買3次鎚子手機;在任何品類,想要大幅提高顧客的購買頻次都是一件極難完成的任務,據此作者認為,營銷的重心應該是放在如何擴大市場份額,如何影響到每一個對銷售都可能帶來貢獻的,更多的輕度用戶這一端。

輕度用戶,根據我們剛才聊到的iPhone7小故事可以發現,很多時候他們都沒有在互聯網上關注品牌訊息的動力,同時會主動屏蔽掉大量的廣告信息(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因為他們根本就不關心這些品牌),但這不意味著他們不會被另外一種構建認知的手段所吸引——那就是通過線下門店獨特的場景體驗,包含著更多品牌文化線索的感性設計,以及並不以銷售為導向的親切互動等等,這些就是我所說的,品牌線下門店對影響輕度用戶,讓他們可以在一個最直觀、最方便、認知成本最低的時空場景下獲取品牌體驗所具有的巨大價值。

在手機這樣的大眾消費品類,對於像鎚子手機這樣的品牌,用「尋找到對特定價值更敏感、更認同的細分人群,創造出更高的品牌忠誠度和口碑效應」或許只能算是整件事情的「小目標」,更為重要的,是將原本屬於特定小眾人群的價值體驗和價值觀,經由有效的翻譯和灌輸,變成一種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的普世價值,也即是用足夠直接、簡潔的方式,向足夠多的輕度用戶去建立品牌認知的過程。

考慮到建設線下門店的高投入和長周期,這些品牌或許也可以考慮將國外比較流行的「Pop-up Store」模式嫁接到本行業的顧客體驗環節中來。

為什麼不試試呢?

————————
SDi——Art of inception
回答來自宇見(ID:yujianyingxiao);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移步,同樣的問題下已經有很多好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63151

其中,我回答了現存實體書店依然有生存空間,並非僅僅依靠零售。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63151/answer/13816414

其實,大量以零售為主的低效益的實體書店早晚面臨倒閉,而在線書店的迅猛發展只不過是加速其倒閉。

雖然,現存的實體書店大都在各個平台同時做網路書店,力圖爭取在線讀者這塊大蛋糕,而是事實上基本上是以卵擊石,很少有好的效果。

未來,無論什麼形式的實體書店,如果沒有其賴以生存的圖書內或圖書外的盈利點,而這個特點具有較持久的盈利能力,同時又是網路書店所不具備的,那麼其生存就是個問題。


似乎沒有人敢於質疑電子商務的前景,都在把實體店當做一個要死的屌絲,想辦法給他續命。 電子商務能蓋壓實體店原因是什麼:便宜和方便, 方便是靠犧牲了購物體驗換來的,便宜才是真正的殺手鐧。 便宜是怎麼來的?
1. 物流便宜:a)中國人居住集中好送 b)中國人工便宜。 a)在大城市,可見的將來會一直保持下去的, b) 很快就會不便宜了, 特別是燃油價格如果再漲上天, 配送的成本更高了。
2. 資金成本: 實體店佔用自有資金大, 電商佔用別人資金和蘇寧國美這些大賣場很像,電商的崛起搶了本應該被蘇寧國美佔壓的現金流。 電商的發展都是在玩類似旁氏騙局的遊戲, 靠不斷擴張的銷售額,佔有更大的產業鏈其他環節的現金流來填坑。 這種不平能的遊戲,市場會進行自發調節的,當電商無法再這樣嚴重的佔壓別人現金流的時候, 電商的價格就和實體店接近了。
3. 稅收成本: C2C電商稅務監管幾乎是個空白, 這些人進貨可以開增票,賣貨不開票,然後出去倒賣增票,不僅不繳稅還從現有稅收中切走一塊。 嚴格稅收管理後這部分成本也將提高售價向客戶轉移。

大牌和電商也在博弈, 大牌最核心的價值在品牌,而電商要最小化品牌的價值強化平台的價值。 大牌以前修理渠道都是A不服氣,扶持BCD, A自然就軟了, 現在電商平台高度集中, 大牌手裡完全沒牌打。 客戶買的畢竟是商品, 電商畢竟是渠道, 當電商侵害了所有大牌的利益時, 市場也會自發調節這種關係的。 飽受欺凌的中小牌,也等著陳勝吳廣呢。

商業利益就這麼多, 電商要保證自己的,還要多留給客戶, 欺壓的必然是廠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實體店踏實做好服務客戶的事情等天下有變吧。 未來必然是原廠,實體店,電商,客戶利益分配比較合理平衡的一個狀態。 不會是電商一統江湖的

互聯網確實是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大幅提高了生產力, 但是很多依託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並沒有創造新的價值,而只是改變了原來價值鏈條的利益分配,打著創新旗號,利用變得行業已經被管住,互聯網沒人管的監管漏洞漁利(互聯網金融尤其嚴重)。 當與互聯網配套的法律法規完善後,優秀的電商會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渾水摸魚的電商會被拔掉褲衩,機靈的趁收網之前掙一票快跑吧。


實體店永不會消失,一是方便,再怎麼便利的網店也得下單過流程,找到貨物再配送。實體店只要我有需要、急用的時候下樓順手就能買到。二是物實,如果方便是為日常用品,那非日常用品,如衣服,家電…等等,人都有選擇的過程並享受、分享這個過程,這也是人的一種需求吧…還有,都在扯網上商城如何如何…除非是不願意交流,沒時間出去購物的孩子才會選擇網購,平時上班沒時間約好友見面,逛逛街吃吃飯,聊聊家常…很好的消遣方式,假設什麼都網購,約朋友那隻能吃飯,放棄了那種:喂,上次的小店還不錯,陪我去逛逛…的這種怡然自得…(個人觀點)


電子商務的本質還是做生意,只不過是如何通過電子做全國人的生意而已,這是新的思維模式。

電子商務不等於淘寶也不等於京東,現如今020模式火熱,020難道不是電子商務模式?


有極端的觀點認為,將來實體店只剩體驗店和便利店兩種。例子:
1)有李寧的經銷商吐槽說:許多顧客只是到店裡選款、試碼,然後網購。
2)許多實體書店關門。廣州卻高調新開一家書店叫方所,經常舉辦文化講座,兼賣咖啡、衣服、裝飾品等。
3)甚至連餐廳都有這種趨勢:許多人在網上團購,然後到店裡「體驗」與「提貨」。


實體店是用戶體現的關鍵平台所在,即便電子商務發展再迅速再便捷,對於用戶來說,看得見摸得著的才是最真實的,尤其是在一些產品品類上,如汽車等,所以實體店不會消失,而是形成OAO的線上線下真正融合互動的商業模式,線上引流,線下消費,線下銷售,線上服務,線下缺貨,線上成交,線下成交,線上支付。實體店與網店相輔相成。實體店將會在產品體驗及服務上形成最大的區隔與亮點。產品體驗與服務,高於產品本身。


正好在寫相關的畢設,個人傾向於電商和傳統商業會朝互惠的方向發展,實體店不會消失,支持理由如下:
1.實體店的意義在於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溢價。比如,國內的歌瑞爾內衣店線下價格比線上高30%,這雖然會流失一部分客戶,但帶來了品牌忠誠度更高的客戶[1]。而且有一定收入的人群會追求生活品質,他們需要的用戶體驗、服務是線上無法提供的,所以實體店的存在非常有必要。
2.多渠道分銷模式滿足不同渠道偏好消費者的需求。字面意思,80後、90後是網購主力軍,而中老年人喜歡實體店購物。而年輕一輩在年歲增長、收入提高後,對品質和服務的要求提高,也會產生實體店偏好。
3.實體店支持最後一公里服務。最後一公里指的是電商的城市配送模式,現階段的最後一公里服務運費高、效率低、服務差、安全性低,而這又與顧客的購物體驗是直接相關的。因此天貓會開「貓屋」,京東要設置自提點,蘇寧雲商結合線下實體店運營,這些實體店的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支持最後一公里服務,來提高網購體驗。

引用:
[1]內衣網路品牌歌瑞爾:40家店成功落地


提問者的意思是網店將取代實體店?

美國電子商務比中國起步早,你看美國實體店都關門了么?

實體店的購物體驗是網點沒法比的。女人逛街重在逛,最後一步的購買並不是全部。


1、體驗
實體店的購物體驗可以更好更直接,這一點會比網路購物好,尤其是需要試穿試吃試用的產品
2、成本
現在來看,很多產品網路購物的成本並不比實體店購物低多少(天貓的據說接近線下,沒考證,只聽說)

在我看來,電商的優勢目前只能有兩點
1、補給線下沒有的商品,線下買不到的到網上買
2、物流,
其實線下也可以現場看完商家配送的,

除此以外我沒有覺得線上購買比線下方便多少,很多我都願意線下買了,像淘寶購物,眼花繚亂,不比逛街節約時間。


實體店不會消失。

中國的消費環境極端畸形,一邊是旺盛的消費需求,一邊是旺盛的生產能力和偏低的成本,這兩者之間卻是高昂的消費稅、增值稅、過高的過路費帶來過高的物流成本、由房地產價格高速增長帶來的高店面成本、庫房成本所形成的阻隔。

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是這種畸形消費環境下的產物,它搭建起了消費需求和產能間的一個橋樑,另闢蹊徑,如同今天朝鮮的黑市一樣,它是不得已而為之,卻為市場經濟帶來很多活力。

如果中國的經濟環境能夠正常起來,實行高個人所得稅低消費稅,整改高速公路不合理收費和汽車稅改費,我相信網店的價格相比實體店並沒有太多的競爭優勢,物流成本還會高出實體店很多,電子商務只會是實體商務的一種補充,不信請參考美國ebay,更多的是個人物品轉讓,想要買東西?還是去超市吧!


對於網店的衝擊,實體店的損失毋庸置疑。
1.整合。 我個人覺得就像紛繁複雜的網路市場需要整合,優勝劣汰一樣,實體店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成本,規模效益等等。 15年前中國市場沒有現代渠道(家樂福,沃爾瑪),而現在一二線城市有5家以上的賣場就代表城市的發展,同時淘汰了很多雜貨店,小賣鋪。

2. 自主。現代人節奏越來越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去選購喜歡的東西,同時現在的產品也更加易讀,購物者對導購服務反而有排斥心理。當實體店提供一種輕鬆,自主的購物環境時,自然也會吸引顧客。 這讓我想到了兩個例子:i.其實網店購物者不也一樣?根據圖片,文字描述,選擇自己的產品。 ii.美國沃爾瑪幾乎沒有促銷員,中國的...平時促銷員可能比顧客還多!

3. 情感維護,顧客體驗。我覺得能夠超出網購的實體店唯一吸引力就是這個了。


實體店的希望在快速消費品、大件耐用品、時鮮餐飲和個性化服務。

ps
時間和快遞成本是制約網店一統天下的兩大因素。

ps2
上下聯營的關鍵還是價格,網路交易,網下實體店提貨的價格與直接在實體店購買價格之間的差價。
我最搞不明白的就是蘇寧線下實體店賣的貨和線上網店賣的貨之間的差價,自己革自己的命?


實體店都會變o2o,網店也會變o2o,單一玩線上或線下都已經沒市場了,兩手都要硬


相對於電商、網店,實體店的優勢有哪些?
第一,便利性: 走在大街上,口渴了,我不會掏出手機在網上買水喝;
第二,時效性:進廚房炒菜的時候,發現醬油沒有了,我也不會跑進房間上網購買;
第三,體驗性:雖然網上有大量的影視作品可以看,但我還是時不時一家三口去電影院;
第四,社交性:朋友來訪,我會帶他去附近的餐館就餐,不會上什麼美團網;
第五,局限性:突然感覺有點頭痛發燒,我也不會上網尋醫問葯,只會趕緊在附近就醫;
第六,區域性:家裡的下水道堵了,我再怎麼迷戀網路,也不會上網找人過來幫忙疏通;

不要老想著抵制什麼什麼,「反清復明」只是一個歷史笑話,不要成為子孫輩的笑話。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共存的!


未來是o2o的時代


我認為能控制住價格的專賣店會有前途,而賣場之類的,沒有定價權,拼成本拼不過電商。
比如優衣庫在上海開了很多店,生意都很好。因為淘寶上價格一樣。
再比如雅戈爾,雖然很貴,但網上也賣得很貴。所以店裡面也有客戶。
但很多海外品牌,國內賣1K,國外賣1百,大家就都海淘去了。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店鋪營銷面臨著新的考驗。網路產品線上銷售大行其道,其購貨的便利性和成本的低廉吸引了大批的消費者,目前有很大的比例的人,通過網路渠道獲得了更加物美價廉的商品,因此,「市場再也不是它過去的那個樣子了」但是,實體店鋪的經營一直是支撐著網上業務的一個重要媒介。

傳統店鋪有一定的營業場所,商品和服務可看、可聽、可用、可感、可參與,這些優勢使得傳統店鋪營銷體驗成為核心能力。相對於線上的店鋪經營,實體店的成本大大的超過了線上。因此,如何去改善實體店,防止在互聯網的大潮衝擊下是很多中小型實體店鋪老闆煩惱的事情。

1,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


店鋪的銷售人員作為傳統店鋪營銷的一部分,同樣可以發揮人際交流的作用,進行單獨銷售,而線上面對的是全國的客戶,傳統店鋪其實是一種營銷渠道,要提高傳統店鋪營銷的競爭力,需要與其它渠道的聯合與互補。未來商業流通領域的競爭並不是傳統店鋪銷售方式與線上銷售方式間的相互競爭,而是兩者的融合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一種新渠道的出現,不論是互補還是替代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現有企業的核心能力和分銷網路資產,可能造成渠道衝突。渠道衝突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現有渠道與新分銷渠道在用相同的品牌爭奪相同的顧客。這就需要對線上與線下進行整合,處理渠道衝突,避免衝突升級到破壞性的程度。

2,提高實體店鋪的軟實力。


大家或許都去過星巴克喝過咖啡,雖然很多店主認為我並不是從事餐飲行業的,星巴克值得我學習什麼?如果說星巴克的咖啡喝普通的雀巢咖啡有什麼不同,那我真的區別不出來,因為它販賣的不是咖啡,是的氣氛和空間,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除了家和上班地點以外的另一個社交場所,消費者得到的是放鬆和愉悅的心境和交際的樂趣,嚴格來說,星巴克的體驗式銷售是作為它的制勝利器,你見過誰,去網購兩杯的星巴克坐在自己的小屋子裡面喝的,這就是軟實力。傳統店鋪的營銷核心在於把簡單的商品售賣行為變成一種購物者的快樂體驗,讓消費者感覺到產品和服務超越他們的預先設想,那麼你的產品就算成功了,你的店鋪也就能很好的存活下來。

3,壓縮成本,減少線上線下的成本差距。

某個人做什麼事情都是有目的,所以一個人在行動的時候必然考慮到他所要付出的綜合成本。 要使店鋪良性發展,就必須嚴格實施進貨成本核算, 具體來說,店鋪經營者在採購商品時要精打細算,選擇合理的進貨渠道。當幾個貨源都具備質量可靠、商品適銷、信譽良好的條件時,要以節約流通時間、降低費用、減少流通環節為準則,進行對比核算,選擇進貨成本最低的貨源。合理的物流是要根據商品流通規律的要求選擇採用最合理的運輸方式和路線,有效地使用最適當的物流,要及時、準確、安全、經濟地完成商品運輸。這樣,通過雙管齊下,實施進貨成本核算,就能夠有效地降低成本,確保店鋪利潤了。


-------------------------------------------------------------------------------------
4,零售終端的本質是什麼?


在分析零售業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我們不僅發現各種零售渠道的三個本質不變,而且發現這三個本質是通過「零售流」實現的,「零售流」包括顧客流(買者的移動)、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和商店流(商店的移動),這也是永遠不變的。離開了任何一個「流」,零售活動就會終止,因為這五個流是完成一次最簡單交易的必備條件,因此在各種傳統和現代零售渠道中,這五個流的數量構成都是不變的。換句話說,這五個流是與顧客直接接觸的點,是顧客感知品牌和店牌形象定位的關鍵要素,因此實現零售業的本質,說到底是這五個流的規劃和結構調整,以實現與定位相匹配的效率。


 實體店鋪大多是以商品的採購、運輸、保存、陳列展示等為主要活動內容,即商品本身的移動成為零售業的現象形態,顧客也更多地重視得到什麼商品。但是,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發展,現代零售業更多地是以信息的採集、傳遞、加工、展示等為主要活動內容,即信息的移動成為零售業的現象形態,顧客也更多地重視得到什麼信息,因為信息決定著商品質量和價格等等他們關注的影響購買的重要因素,而商品的移動成為零售的隱性行為。這種變化,改變了零售五流的內容和行進路線,使零售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我們必須詳細分析零售流巨變的內容,以便提供具體的應對策略


要找到實體店合適的定位並融合線上交易支付等。

線上電商對線下實體的衝擊確實不小。但隨著互聯網電商的發展,實體店更應該發揮其特有的特色併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分析一下實體店類型:

小規模的餐飲類: 大多入駐美團外賣以餓了么的一類小店面餐廳。這類餐廳重點在於食物,大多為便當,水餃,麻辣燙一類。

大規模的餐飲類:如海底撈、星巴克等品牌餐飲店。 這些企業雖然參與互聯網的交易支付。但體驗大多在線下的實體店。

大眾化需求類產品的購物類:數碼電子產品,書籍,大眾的服裝款式樣式,對於這樣的產品,我們大多會選擇網購。

品牌、主題購物類:大型的服裝品牌優衣庫,zara等,絲芙蘭美妝店,珠寶店,大型超市。

可以看出,在這場線上線下的競爭中,這些品牌商店完勝。

線上對線下的衝擊在於價格和便捷性。 有人說誠信度和可靠度因素我並不認同,網上慢慢會發展建立信用體系規範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對於收入較高的人群來說,價格不是消費者第一考慮的因素,真正符合消費者穿衣搭配,滿足消費者消費需求的產品才會被消費者接受。

同時慢慢隨著人們的經濟生活不斷提高,消費也在不斷的轉型,就會更多的希望個性化消費、娛樂型消費為一些所謂的文化情懷而買單。 而線上電商並不能滿足於此。

所以我覺得實體店未來的趨勢如下:

1.小規模的餐飲類,以及大眾購物類實體店面會逐漸被替代。促使實體店會不斷的轉型。

2.未來的實體店則更可能發展為一個個大的集中吃喝玩樂與一體化的娛樂商圈。閑暇的周末可以來看看電影,親子打遊戲,吃一頓美食,閨蜜一起逛街等等。娛樂商圈將來會是實體店的主流形態因為未來的人們會更注重娛樂消費。

3.融合。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各發揮其所長。線上推出產品,線下開體驗店。 或是 線下購物時掃碼查看商品詳細信息。 優衣庫雙十一的活動模式就採用了「線上交易,線下取貨」。


我媽媽在一個縣級市賣服裝,我給她提的意見是這樣的:

1.選址大型商圈,因為慢慢隨著人們的經濟生活不斷提高,人們可能會周末選擇一些大的集合吃喝玩樂一體化的商圈娛樂。同時高的人口流量以及好的消費氛圍會更加帶動更高的消費。

2.建立品牌,尋求定位,經營粉絲(俗稱回頭客)。用互聯網多和顧客進行互動,可以開通公眾號宣傳品牌,提高知名度。

3.消費體驗和信任。即驚喜、幸福。如:為下單的客戶拍張專業精美特色的照片再印上自家品牌的水印。顧客主動在朋友圈分享美照的同時幫助傳播品牌。

4.共享經驗,服裝類為例子,可以和客戶分享服飾搭配。

以上。


推薦閱讀:

中國有自己的奢侈品品牌嗎?
「阿迪王」品牌被轉讓給阿迪達斯後,adivon下一步如何發展?
買茶葉時,茶葉的品種和品牌,哪個更重要?
平面設計去甲方公司好還是乙方公司好?
有哪些看起來 low 但用起來很驚艷的品牌或產品?

TAG:電子商務 | 市場營銷 | 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