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是否在小說中極力醜化漢族統治者,美化異族首領?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為什麼某些人這麼認為?

代表人物就是朱元璋和成吉思汗。兩人都是功勛卓著,且性情殘暴的開國元首。在他的小說中卻是正反兩面。
其次就是宋朝,都快黑成煤炭了。
加一點,我說的是統治階級,統治階級懂不懂?比如呂文德,比如遼道宗耶律洪基,金庸拔高保定帝,貶低大宋皇帝,對成吉思汗,他點出鐵木真虐殺無辜的屠城惡績,但卻把他描述成一個英雄!
一些答主給我扣帽子,侮辱我,我本來想罵回去,但想想還是算了。

有些答主居然認為朱元璋居然沒被黑?我懷疑我和他可能三觀相差甚遠。


首先要承認的是,題主這種感覺並不是無端的。金庸在各部書中確實對於各統治者有不同的態度,而其中許多少數民族的領袖給讀者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例如完顏阿骨打,例如鐵木真,例如康熙,而漢族朝廷的形象普遍來說不是太好。這種現象個人認為是確實存在的。

但是這是否代表著金庸有著「醜化漢族統治者,美化外族統治者」的行為呢?僅憑前面的印象是不能下結論的,同為女真族,《射鵰英雄傳》里的完顏洪烈形象就不怎麼樣,類似的,同為蒙古族的蒙哥和元惠宗(倚天里的蒙古皇帝),同為滿族的乾隆和福康安,都不能被看作被「美化」的對象。「民族」是否是美化或醜化的標準,是要打上一個大大問號的。

那麼,阿骨打們為什麼會給人以被美化的印象呢?我們需要考察一下,他們幾人是否存在除了「外族」之外的其他共同點。他們都是少數民族,確實不錯,但共同點顯然不止這一個。在這裡,我想比較大膽地提出一個想法:

他們的共同點是——「無權力者」。

可能許多人會質疑這一點,一個部族甚至國家的首領怎麼會無權力。但是細看原文就會發現,他們幾人形象最好的時候,恰恰是與權力相剝離的時候。

完顏阿骨打在書中只是一個小部落的領袖,書中的日常是和喬峰打獵喝酒;鐵木真的部落大一些,但在射鵰一書的前半段也充滿了各種家長里短的橋段,就好像小郭靖在家中的生活一樣;康熙是大帝國的皇帝,但年齡尚小。他們儘管身為首領,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與權力要素脫鉤的,這使得他們在書中的形象就像是主角的好朋友、好家人。

但是只有極特殊的情況下才可能達成這種狀況,康熙是因為年齡,而阿骨打和鐵木真都是因為他們的部落規模。在這種小型部落中,權力組織化和集權程度不高,才會使得這些首領們身上不出現那麼多的政治色彩。

而當他們變為政治人物時,他們與主角的關係就會被迅速拉開。正如海公公所說,康熙還是小孩的時候,可以和韋小寶稱兄道弟,但韋小寶如果把它當真,終究會大禍臨頭。隨著康熙年歲漸長,他的形象也日漸冰冷,讓韋小寶心裡只有敬畏而少了親近。鐵木真也是一樣,隨著蒙古勢力的發展,他的形象和行為也越來越冷血。

江湖對應著廟堂,如果建立一個坐標軸,那麼它的兩端也恰恰是權力要素最小和最大的地方。那麼在這個坐標軸上,各種角色的分布大概會是這樣:(渣繪圖技術請見諒)

類似早期女真、早期蒙古這樣的部落,會處在一個相對來講的中間狀態,這種狀態下的統治者是有條件與身處江湖的主角親近的。隨著部落的不斷擴張,尤其是變為遼、金、元這樣的王朝之後,相應的權力結構也會發生變化,使其首領的位置逐漸向右移動,從而滑入徹底的廟堂,遠離江湖。而中原王朝始終處於該軸的最右端,延續上千年的帝制和精密的官僚機器,使得皇帝們幾乎不會有阿骨打那樣的機會。

朱元璋呢?書中出場時,他是一個徹底的江湖漢子,覺得張無忌仗義,就會把他當朋友,一起喝酒吃肉。但是在書的最後,朱元璋已經是擁兵自重的一方諸侯,他已經滑入了廟堂的位置,於是做出了暗算張無忌的行為。

所以可以看到,無論是鐵木真、康熙還是朱元璋,他們的行為和形象其實都是隨著權力的變化而變化的,民族並不造成根本區別。

而金庸諸部書中,對於權力恰恰是一貫采抨擊的態度。這種態度在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中表現得如此明顯,我幾乎不用再多解釋什麼。在這裡只舉一個例子:笑傲江湖裡的任我行。

笑傲江湖完全沒有朝代、民族之類的設定,這使我們可以集中關注權力本身。任我行恰好是一個由絕對無權到絕對權力轉變的典型例子。作為湖底囚徒,任我行的權力要素可以說無限趨近於零;在被向問天和令狐沖解救之後,任我行的權力要素逐漸增加,直到重歸象徵著極端集權的日月教主之位,權力要素變為最大。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會覺得岳不群比任我行更令人討厭,這便是一個重要理由。在任我行毫無權力時,他不過是一個被囚禁的武林高手,和令狐沖坐而論道,談起梅庄諸人的武功無不一針見血,令人佩服;越獄之後,他的定位接近權力的中間狀態,此時的任我行一方面有脅迫他人服用三屍腦神丹的舉動,一方面也算是不失直爽豪邁;但在重歸日月教主位置之後,任我行的形象迅速轉變為一個獨裁者,喜聽奉承,專斷蠻橫,一心謀劃著剿滅各門派來一統江湖。只是這樣的任我行出場不久就病發身亡,反而是前兩種形象所佔的篇幅更大,可能給人印象更深,使他的形象反而比岳不群要好一些。

綜上,我認為,金庸小說中對統治者的態度,與其身上的權力要素大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金庸對權力持批判態度,使得統治者整體形象不佳,只是個別統治者在特定的條件下表現出了一定正面形象,而這樣的統治者由於歷史的原因,多為少數民族早期統治者。

---
感謝 @林歡@漠雨紅衣等答主在評論區的提醒,這裡做一下補充說明,本回答只是基於金庸諸部小說作出,所提到的權力是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語境下的權力,不能等同於權力概念本身,也不意味著金庸本人含有排斥一切權力的政治思想,為避免誤解,在此說明。

--
個人公眾號「大貓想」,歡迎關注。


俠以武犯禁

金庸寫的是俠
本族的統治者如果【正面】,那還要俠幹嘛?

--------- 至於扯到民族主義的,你要看作者站在哪一方面。
必須站在某族統治者一方,才是贊成某族?
還是站在某族民眾一方,才是贊成、支持某族?

----原文說話---
黃蓉「嗯」了一聲,心下暗自琢磨,過了一會,說道:「我爹爹好好的,幹嗎稱他『東邪』?這個外號,我不喜歡。」洪七公笑道:「你爹爹自己可挺喜歡呢。
他這人古靈精怪,旁門左道,非孔非聖,辱罵朝廷】,
難道不是邪么?其實他特立獨行,對有權有勢之人從不瞧在眼內,老叫化向來尊敬他的為人。不過講到武功,全真教大大方方,確是正宗,這個我老叫化是心服口服的。」
....

黃藥師大聲道:「世人都說你爹邪惡古怪,你難道不知?歹徒難道還會做好事?天下所有的壞事都是你爹乾的。江南六怪自以為是仁人俠士,我見了這些自封的英雄好漢們就生氣。」
歐陽鋒哈哈大笑,朗聲道:「葯兄這幾句話真是痛快之極,佩服佩服。」
舉起酒杯一飲而盡,說道:「葯兄,兄弟送你一件禮物。」右手微揚,將一個包袱擲了過去。他與黃藥師相隔數丈之遙,但隨手揮擲,包袱便破空而至,旁觀眾人均感駭異。黃藥師接在手中,觸手似覺包中是個人頭,打將開來,赫然是個新割下的首級,頭戴方巾,額下有須,面目卻不相識。
歐陽鋒笑道:「兄弟今晨西來,在一所書院歇足,聽得這腐儒在對學生講書,說甚麼要做忠臣孝子,兄弟聽得厭煩,將這腐儒殺了。你我東邪西毒,可說是臭味相投了。」
說罷縱聲長笑。黃藥師臉上色變,說道:「我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
俯身抓土成坑,將那人頭埋下,恭恭敬敬的作了三個揖。
歐陽鋒討了個沒趣,哈哈笑道:「黃老邪徒有虛名,原來也是個為禮法所拘之人。」
黃藥師凜然道:
忠孝乃大節所在,並非禮法!
一言甫畢,半空突然打了個霹
靂。眾人一齊抬頭,只見烏雲遮沒了半爿天,眼見雷雨即至


@小錢 的角度很獨特,很有啟發,雖然不敢貿然全盤同意,但是覺得是有道理的。我也同意 @葉鶯鶯 的觀點,我也覺得朱元璋沒被黑,他的戲份並不多,殺韓林兒在小說中不是重要情節,逼走張無忌才是關鍵,而那個陰謀非常精準,有四兩撥千斤的的感覺。對於這樣的政治人物來說,我覺得算不上黑。另外耶律洪基我也沒覺得被拔高。反正我看天龍八部的時候對這人印象不怎麼樣,覺得挺無能的。

我想提出另一個角度。成吉思汗,完顏阿骨打,康熙,這三個人歷史上都是所屬王朝上升期乃至巔峰期的奠基者和領導者。他們個人的能力本身就非常出眾,所率領的團體也處於蒸蒸日上極富活力的階段,所以讓人有好感很正常。與之相對應時期的漢族政權大多已經過了這個階段,進入平穩期或者衰退期,因此對比來看當然會有差距。康熙在這個問題上表現最為突出。成吉思汗和阿骨打相對更弱一點,前者的崛起主要是對抗王罕和金國,後者出場太過年輕,根本沒涉及到政治,嚴格說都不算和前兩者等同的統治者。

上面說的耶律洪基以及另一位清朝皇帝乾隆在書中的形象大概可以作為旁證吧。另一個旁證大概就是李自成,碧血劍這書前後袁承志對義軍感情的變化和義軍的迅速腐朽是同步的。

再說深一層。我一直的觀點是,「俠」的核心永遠是鬥爭,最終是和時代斗。郭靖蕭峰都是如此。為了體現這種精神,在作品中需要他們出於弱勢一方,所以呂文德和歷史上的真實形象並不一樣,而是為了凸顯郭靖的作用把他弱化了,這種情況在小說中並不鮮見。而在小說中,郭靖作為作品精神的承載者,是站在漢族一方的,在這個民族矛盾的問題上,他不惜與自己從小生長的環境為敵,恐怕不能算是對異族的拔高吧?

至於康熙,寫到鹿鼎記的時候,金庸對於武俠小說傳統的以民族矛盾為政治主題的習慣已經拋棄了,韋小寶的生父簡直就是五族共和,他對康熙治國能力的感受也更多的來自現實層面而不是像黃宗羲等人來自文化認同。這和郭靖是大相徑庭的。這裡面體現的是金庸自己武俠觀的變化。作者都已經不再糾結民族了,讀者也就放下吧。


在我印象中,成吉思汗和朱元璋主要出現的地方就兩部書,前者是《射鵰英雄傳》後者是《倚天屠龍記》。(經和朋友確認後,了解到《笑傲江湖》《碧血劍》裡面也有提及朱元璋的地方。)

然後我說說個人閱讀感受。我覺得在這些地方,成吉思汗沒有被美化,朱元璋也沒有被醜化。

因為成吉思汗的野心和虛偽,其實從小說一開頭金庸就已經透露給我們了。只要放下主角視角,其實就算讀者完全不懂歷史,也應該能猜到,主角郭靖和成吉思汗未來必然決裂。

《射鵰英雄傳》第六回:

鐵木真道:「嗯,你是勇士,是極好的勇士。」指著遠處點點火光,說道:「他們也都是勇士。咱們蒙古人有這麼多好漢,但大家總是不斷的互相殘殺。只要大家聯在一起,」眼睛望著遠處的天邊,昂然道:「咱們能把青天所有覆蓋的地方……都做蒙古人的牧場!」

他與完顏洪烈數次會面,知道此人精明能幹,於己大大不利,最好能及早除去。至於他與札木合失和斷義,真正原因還在自己改變祖法、分配財物以歸戰士私有、並勸誘札木合的部屬歸附於己,只是他與札木合結義多年,眾所周知,此時正好將一切過錯盡數推在大金國與完顏洪烈頭上。

而到了小說結尾,金庸更是用了很多筆墨來描寫成吉思汗屠城之殘忍,向丘處機求仙之貪生怕死,以及其背棄盟約忘恩負義之無恥。哪裡能看出金庸在美化成吉思汗了?(篇幅太長,不全部截取,就只截取一小段)

成吉思汗哈哈大笑,叫道:「殺得好,殺得好,叫他們知道我的厲害。」郭靖看了片刻,再也忍耐不住,馳到成吉思汗馬前,叫道:「大汗,你饒了他們罷。」成吉思汗手一擺,喝道:「盡數殺光,一個也不留。」郭靖不敢再說,只見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從人叢中逃了出來,撲在一個被戰馬撞倒的女子身上,大叫:「媽媽!」一名蒙古兵疾沖而過,長刀揮處,母子兩人斬為四段。那孩子的雙手尚自牢牢抱著母親。

然後再說朱元璋。首先這個角色在《倚天屠龍記》裡面形象比成吉思汗薄弱很多,出場也很晚。他第一次出場在小說十四回,這時候,他的形象是相當正面,相當豪邁可親的好漢形象。

  張無忌又好笑,又佩服,心道:「這姓朱的和尚容貌雖然難看,行事卻乾淨爽快,製得人半點動彈不得,手段好生厲害。」
朱元璋等早聽徐達說了,張無忌甘舍自己性命相救楊不悔,都喜愛他是個俠義少年,不以尋常孩童相待,敬酒敬肉,當他好朋友一般。

當然,到了故事後期,朱元璋勢力漸大,起了奪位之意,以趙敏之事,藉機逼宮張無忌。這固然不算光彩,但這一段里朱元璋的言語犀利,句句在理,也不算是黑化。

楊逍、范遙等人聽了這番話,早想到朱元璋是挾著近來反元大勝之威,帶了自己的兵馬,竟欲逼去張無忌的明教教主之位。他料想趙敏得罪的人多,他如出言逼宮,明教眾首領未必會支持張無忌這年輕教主。而且趙敏為汝陽王之女,汝陽王殺戮抗元義軍,手上血債累累,朱元璋以此為辭,明教首領縱慾支持張無忌,也乏理據,大義有虧。

到最後,金庸也有點名朱元璋忘恩負義,屠殺功臣。但這些內容只用了簡單一段話帶過,比起用長篇累牘描寫成吉思汗屠城背盟,朱元璋在小說里的描述還是要正面得多的吧。


所以,要說金庸美化了成吉思汗,醜化了朱元璋,我覺得是看不出來的。金庸對這兩個領導人物,其實都是抱著盡量客觀的態度去描述的。

當然,很多讀者讀金庸小說,會比較喜歡成吉思汗,討厭朱元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從主角的角度看的啊!成吉思汗重用郭靖,郭靖也一直敬慕成吉思汗,讀者當然容易覺得他可親。而朱元璋奪了張無忌權位,讀者自然容易對他恨之入骨。

比如你看,成吉思汗說要「把青天所有覆蓋的地方都做蒙古人的牧場」那段話的時候,其實就暗示著未來無盡的殺戮。只是郭靖佩服之情一起來,我們自然也就不覺得這句話有多危險了。

郭靖聽著這番抱負遠大、胸懷廣闊的說話,對鐵木真更五體投地的崇敬,挺胸說道: 「大汗,咱們能戰勝,決不會給膽小卑鄙的桑昆打敗。」

還有成吉思汗在臨終前,依舊思念郭靖,寬恕郭靖。而郭靖和成吉思汗之間的感情,依舊非常複雜,愛恨交疊,讀者也為之唏噓。

郭靖勒住馬頭,想起成吉思汗撫養之恩、知遇之隆、殺母之仇、屠戮之慘,一時愛恨交迸,低頭不語。忽聽得號角吹起,兩排箭筒衛士在金帳前列成兩行。成吉思汗身披黑貂,扶著拖雷的右肩,從帳中大踏步而出。他腳步雖然豪邁如昔,但落地微顫,身子隨著抖動。郭靖搶上前去,拜伏在地。
  成吉思汗熱淚盈眶,顫聲道:「起來,起來!郭靖孩兒,你們回來了,好極!我天天想著你們兩個。」郭靖站起身來,見大汗滿頭白髮,滿臉皺紋,兩頰深陷,看來在世之日已然無多,不禁仇恨之心稍減。

而朱元璋呢,前期他和張無忌的感情就屬於萍水相逢那種程度的。到後來借勢逼宮,使得張無忌十分難堪。結局處更是野心盡露,爭權奪利,全仗著張無忌宅心仁厚,盡心包容。自然也就不讓讀者喜歡了。

張無忌點頭道:「不管怎麼說,韓兄弟是我教東路紅巾軍的大首領,廖永忠該殺!」彭瑩玉低聲道:啟稟教主:廖兄弟是冤枉的。」張無忌奇道:「怎麼冤枉?」彭瑩玉道:「廖兄弟是常遇春兄弟手下的得力戰將,一向作戰勇敢,身先士卒,他是暗中受了朱元璋的密旨,故意翻船淹死韓兄弟。常兄弟得知此事,已與朱元璋拍台爭吵,軍中不少人都知道了。徐達兄弟從旁相勸,說只須偷偷將廖永忠放了,胡亂殺個罪犯充數,就此作罷。但朱元璋先派人將廖永忠抓了去,不讓常兄弟他們調包,定要殺了廖永忠滅口。他們來向我申訴,屬下不敢做主,此事請教主定奪。」
  張無忌十分煩惱,深覺此事難以兩全,既不能讓這件大冤案在明教之中發生,但如公然指責朱元璋,他手握重兵,勢力盛大,如徹查到底,明教不免因此分裂,於抗元大業異常不利,便道:「快請左右光明使、韋法王、五散人、五旗使來共同計議。」

這段分析是以成吉思汗和朱元璋為主要討論對象,我們可以看出,金庸在客觀描述的時候,是盡量保持客觀公正的。而且某種程度來看,他對這兩人的評價都不算太好。但是因為讀者閱讀的時候會投入情感,代入主角的感情,自然就會有不同的好惡。

至於宋朝等漢人朝廷被黑,其實也很正常。畢竟如果朝廷管用,那麼一眾江湖俠客,又哪裡有用武之地呢?

所以,最後總結一句:如果要分析金庸對古代統治者的態度,我認為多數都是在貶的,不管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因為金庸寫的是武俠小說,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江湖俠客,所以小說中的朝廷肯定也是要為劇情服務,為主角服務的,不可以喧賓奪主。那些和主角關係良好的統治者,比如成吉思汗,比如康熙,自然就更容易贏得讀者的好感,而那些和主角關係惡劣的統治者,比如朱元璋,比如乾隆,自然就容易被讀者討厭了。


更新一點:
其實很有意思的,帶上主角視角,會覺得成吉思汗被寫成了英雄而朱元璋被黑了。因為郭靖覺得成吉思汗很偉大,而張無忌被朱元璋弄得很困擾。

可是,從小說內容來看,反而成吉思汗被寫成了狗熊,而朱元璋則描寫得很厲害。比如成吉思汗作為開國元勛,他的成就卻有很多被主角奪了過去。在小說裡面,成吉思汗成為了一個沒了郭靖救命早就死翹翹的部落首領。還有很多人開玩笑說,如果郭靖不救成吉思汗,或許歷史早就改變,宋朝繼續存在下去,資本主義先在中國萌芽了。

而且成吉思汗自己幾個孩子的紛爭是郭靖幫忙解決的,他拚命想打下來的花剌子模城是郭靖黃蓉幫他打下的,而他就連臨死,都在為郭靖的話困擾。一個真實的開國國君,怎麼可能被一個漢人弄成這樣?從這幾點來看,感覺不到成吉思汗被美化了。

而朱元璋呢?雖然在小說裡面他有奪位爭權的情節,但是書裡面也一再強調過,朱元璋的功績是他自己打出來的。而且他在小說裡面還三番四次幫助過主角張無忌。從這兩點來看,朱元璋不算是被醜化了吧?或許金庸並沒有在讚美朱元璋,可是也不算是惡意抹黑吧?

所以,我個人覺得,這還是一個視角的問題。


【兩船漸近,花舫窗門開處,一團東西向乾隆擲來。白振一驚,暗叫:「不好!」左手一招「降龍伏虎」,右手一招「擒獅搏象」,這是他「金鉤鐵掌」大擒拿手中的成名絕枝,陣上奪槍,夜戰接鏢,手到拿來,百不失一,但見他身如淵停岳峙,掌似電閃雷震,果是武學大宗匠的風範,出手更不落空。眾侍衛一見無不暗暗喝彩。沒料想觸手柔軟,原來不是暗器,忙遞給皇帝。】

【眾侍衛或外功了得,或內力深厚,此時「忠」字當頭,戮力王事,勁運雙臂,船板激水,實為畢生功力之所聚,有分教:立竿見影,槳落船飛,迅速追上玉如意的花舫。】

【白振帶領了侍衛在屋頂巡邏,四周弓箭手、鐵甲軍圍得密密層層。古往今來,嫖院之人何止千萬,卻要算乾隆這次嫖得最為規模宏大,當真是好威風,好煞氣,於日後「十全武功」,不遑多讓焉。後人有「西江月」一首為證,詞曰:
〖鐵甲層層密布,刀槍閃閃生光,忠心赤膽保君皇,護主平安上炕。
湖上選歌征色,帳中抱月眠香。刺嫖二客有誰防?屋頂金鉤鐵掌。〗】

題主,你告訴我,這叫美化「異族」統治者?


金庸小說里有:

看上了漢人村姑並為之神魂顛倒千方百計都要娶對方的金國王子(完顏洪烈)……

頭頂綠帽老婆跟漢人生子跑路而自己只能出家的大理皇帝(一燈大師)……

沒有漢人幫助連城池都打不下來送個女兒給對方對方都不要的蒙古領袖(成吉思汗)……

生不齣兒子只能指望弟弟家的孩子結果發現那孩子還不是弟弟親生的大理明君(保定帝)……

女兒半夜被人擄走剝光衣服送去XX自己卻毫不知情的西夏皇帝(西夏公主的老爸)……

相比之下,你要知道,朱元璋的形象算是很好的了。


金庸是個從未涉足過極北之地的江南書生,一輩子活動的區域貌似都沒有越過山海關。

有意思的是《射鵰》中他描寫蒙古人對白的腔調簡直惟妙惟肖。當時的草原野蠻人沒文化,說起話來隔一句就要夾帶個「蒼鷹」,「猛虎」之類的比喻,金庸玩起模仿秀來可謂無縫對接。

其實金庸對蒙古之類的未開化民族,多多少少有些好感。當然他也在《射鵰》中客觀地體現了蒙古軍隊屠城的殘暴,但相比於他對趙宋和金國這類官僚政權,顯然態度上正面得多。

郭靖和楊康這兩個人物,背後也許多少是這種傾向性的投射。郭靖小時候冒死掩護哲別,助拳拖雷安達,豹口救下華箏之類的情節,都蘊藏著蒙古武士的那種淳樸忠勇,這不同於中原儒家提倡的忠君式倫理美德。簡單說郭靖身上的那種糙味兒,是他生活的那個大漠草原賦予給他的。

楊康生活的環境就不一樣了。楊康的那種大院兒子弟油子味兒,肯定是王府這種官僚環境賦予的。你看段天德,沙通天,候統海那幫人是怎麼巴結他的。放在蒙古陣營,成吉思汗和手下四傑都是很平等的關係。這種對比是非常鮮明的。

《射鵰》中帶到過的趙宋也是如此。曲靈風開店的情節,是金庸後來改版加上去的。借這段情節評價了岳飛,反襯的是趙佶以一家之寵幸出賣國家的德性。很顯然金庸也是不恥趙宋政權。

在金國這種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社會形態中,小王爺這個身份,始終對楊康有著根本性的誘惑力。同時這也培養了楊康那種不擇手段的思維方式。

相比還在打天下的蒙古,草原戰鬥民族社會階級簡單,就分會打仗的和不太會打仗的。郭靖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自然只有一身蠻勁兒而沒有心機。

當然,金庸最後的立場還是他理想中的那個儒家秩序,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雖千人而吾往矣」。所以最後一場戲,虛擬人物郭靖對話真實歷史上的成吉思汗,兩人大漠射鵰之際,金庸托郭靖之口對最牛逼的統治者來了一句,「你雖滅國無數,但終不算英雄」。這些我想足以總結金庸當時的立場了。


金庸本人的民族觀後期確實是傾向於民族融合不分彼此的,所以對康熙、忽必烈、(修訂後的)皇太極都寫的頗為雄才大略,鹿鼎記一書是這種思想最集中的體現,以至於全書除了把滿清入關時的屠殺作為背景外,完全忽略了那個時代的民族壓迫而把康熙塑造成各民族共同的聖主,讀者自可對此有自己的批判。
不過要說醜化漢族統治者恐怕也很難談得上,畢竟其小說的時代背景,也沒幾個厲害的漢族統治者。俠以武犯禁,如果天下太平,哪裡有俠客用武之地。朱元璋可能是其小說中出現的唯一一個有雄才偉略的漢族統治者,不過朱本人在歷史上(尤其對於文人士大夫階層而言)形象就不好,書中的故事還需要解決為什麼明教沒能坐天下這個問題,把朱寫成陰謀篡權者也還算說的過去了。
另外美化成吉思汗恐怕談不上吧,射鵰英雄傳之所以遠高於現在流行的一些網路小說,書中對於武林中人爭奪天下第一/成吉思汗開疆擴土的反思和批判,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郭靖當面直斥成吉思汗算不得英雄的那篇,題主是不是覺得沒有打架不過癮略過了……今日的一些網路小說,主角動輒就領悟了宇宙真理一般的東西,得到了彷彿比佛陀耶穌還高的境界,然後還是該殺人殺人該爭名奪利爭名奪利該種馬種馬,完全看不出來境界高到哪裡去了……
題主如果喜歡將異族統治者作為反面典型的小說,可以看梁羽生的天山系列,康雍乾無一不是卑劣小人。不過梁羽生和左派思潮淵源很深,其筆下的漢族統治者也不是什麼好鳥,唯一正面的統治者形象似乎是武則天……


因為金庸歷史觀是這樣的:
另有一個重要觀念,今天沒有時間詳談。我認為過去的歷史家都說蠻夷戎狄、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洲人侵略我中華,大好山河淪亡於異族等等,這個觀念要改一改。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坐莊」。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我的中國歷史觀《金庸散文集》作家出版社


並沒有。
《書劍恩仇錄》把乾隆黑出了翔,在金庸的後續里寫他這麼做是因為乾隆喜歡附庸風雅,在很多詩畫作品題詞蓋章,水平還不高,算是小小黑一下。
《碧血劍》不用說了兩邊都沒好話。《射鵰》後金庸特意寫了一部鐵木真小傳,裡面對成吉思汗的評價很直接「恐怕還是過大於功」
《神鵰》主寫情,而事實上南宋末年統治者確實糟糕,金庸對忽必烈的描寫確實比較正面。
《天龍》里對大理保定帝等人的的正面評價,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金庸本人是一個佛學愛好者,對大理國政教結合的治國原則表示肯定,而對遼帝耶律洪基的評價其實並不算正面
真正意義上金庸對外邦統治者表示高度正面評價的是對《鹿鼎記》中的康熙帝玄燁,康熙在中國歷史上是公認的千古一帝,平定回疆,削平三藩,收復台灣,鎮壓蒙古西藏叛亂,與沙俄簽訂條約,很大程度上金庸對統治者的評價是客觀公正的


俠客逢生於亂世,名噪與道衰。中原昏聵腐朽才給了這些江湖豪傑們充分施展自己的舞台。然而邊陲塞外又何嘗不是時勢造英勇?


金庸後期的確趨於民族融合的觀點,但這個醜化漢族君主,美化少民領袖嘛,套用知乎名言,先問是不是,再談為什麼

那麼是不是呢?

題主提到朱元璋和成吉思汗,那我們從這兩個人入手,朱元璋在倚天里似乎沒有多少戲份吧?大約只有三次主要出場,第一次出場是和徐達等人救了兒時的張無忌,彼時的描寫也是往江湖豪氣兒郎方向描寫,沒有醜化。第二次出場是彙報六大派被擒的消息,大體是個足智多謀,細心謹慎,又不拘泥小結的形象,第三次是逼宮張無忌,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領導者的形象,三次都沒有醜化描寫,何來醜化之說?難道歷史上洪武大帝不是個政治家形象嗎?難道是仁者?
成吉思汗描寫很正面嗎?他後期殘暴不仁,暴虐好殺金庸難道規避了嗎?明明白白寫出來了吧,而且還街主角郭靖之口,對成吉思汗的殘忍好大喜功做出了指責和質疑,這怎麼就成了美化呢?
正反兩面更無稽之談,朱元璋前期難道不是正面形象?救童年無忌,傳遞六大派遇難消息,後面逼宮,也不算完全反派,起碼沒徹底撕破臉。成吉思汗何嘗不是這樣?前期收養郭靖母子,是正面形象,後面侵略列國,殘殺暴虐,還逼死了郭靖的母親,這難道不是反面?這比朱元璋逼宮反面一萬倍吧,而且還公開批評成吉思汗。
你之所以覺得美化醜化,只是朱元璋戲份太少,人物形象不全面,最後又做了逼宮主角的事,成吉思汗戲份多,刻畫比較立體罷了,這是功能配角和主要配角的區分,不是醜化美化的區分

那我們來看看其他小說出現的君主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沒有出現
天龍八部?出現了耶律洪基(阿骨打還沒登基不算),但描寫算不上美化,起碼對他沒有什麼讚揚
白馬嘯西風?沒有
鹿鼎記,康熙,這是金庸唯一正面描寫的君主,金庸自己非常喜歡康熙,這個他也承認
笑傲江湖,沒有
書劍恩仇錄,出現了乾隆,描寫非常不正面,也是金庸正面醜化描寫的君主
神鵰俠侶,出現過未來君主忽必烈,但沒有什麼戲份,辯論賽還輸給了郭靖
俠客行,沒有
碧血劍,崇禎,崇禎本身就黑,換誰都寫不白,金庸也沒過分黑化他;皇太極,這個的確美化了
鴛鴦刀,沒有

so,金庸的小說里很少出現漢族君主,所以基本談不上去醜化他們,少數民族君主大多是重要配角,形象刻畫比較立體而已,有吹捧的如康熙,也有醜化的如乾隆,談不上都美化,大體還是按他的喜好來,沒有一視同仁

至於抹黑宋朝?恕我沒看出來,宋朝背景的就天龍,雙鵰三本吧,天龍雖然以宋遼之爭為背景,但基本沒有什麼關於宋廷的描寫吧,最後宋朝小皇帝出來打了一把醬油而已;雙鵰時代都是南宋末年了,本來就爛成篩子了,金庸哪裡抹黑了?難道南宋末年宋朝很強大不成?


可能是為了引古喻今


正經的回答前面的答案都說了,我只想說這個問題太過於主觀了,題主完全就是先入為主的想得到某個答案,完全沒有討論的空間和價值。至於三觀,大概題主和大多數看過金庸小說的人三觀都不合吧,彼此都沒必要強求了。


金先生的小說政治正確這一點確實做的非常好。

美化異族領導更加的不存在。政治正確的觀點是,遼金元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遼金元史也是二十四史的一部分。稱讚遼金元的皇帝更加沒有任何問題。

南宋那些皇帝還用得著金老貶低么,歷代對他們的評價都不高,金老對他們的評價沒有太偏頗已經算是很客氣了。

那些遼蒙的英雄人物顯然更加勵志一些,在一個武俠小說裡面,這些金戈鐵馬的英雄人物顯然比那些舞文弄墨的孱弱皇帝有看點,多花一些文墨在他們身上是非常合理的。而一但深入全面的寫一個人,就不可能只寫他的殘暴而不寫他的英武。

而且金庸並沒有無視這些征服者的殘暴。從《射鵰英雄傳》一開始,金老就不斷的強調他們的殘暴和無恥,不斷地描寫宋民的悲慘遭遇和反抗。一直到《神鵰俠侶》,《倚天屠龍》,這種基調都是沒有變化的。為什麼南宋的子民會這麼慘,這個鍋當然也要南宋的皇帝來背了。

實際上,按照政治正確的觀點,宋遼金元的關係更像魏蜀吳的關係,而不是中日俄的關係。

如果金老美化俄羅斯和日本的元首,那就出大問題了,但是顯然金老沒有犯這種錯誤!


「民族」首先是「人」
看待問題只局限在「民族」的框架里,真是low啊!


和我一起看古龍學裝逼吧,就不會有這種煩惱了。


我可算知道文革里上綱上線怎麼來的了


據說,金庸的祖上查嗣庭寫了「維民所止」四字,被人告密,說是「維」、「止」二字給「雍正」去頭,涉嫌謀反。被告密後,查嗣庭因犯了大忌,引出殺身大禍,遭到「文字獄」的清洗。


金庸小說主要時代是宋元清,你想想,要是漢族統治者勵精圖治,沒有腐敗昏庸,哪裡寫宏大的故事


推薦閱讀:

為什麼聰明的楊過會相信南海神尼的這番低級謊言(詳見問題描述)?
為什麼說《笑傲江湖》是一部政治小說?《笑傲江湖》表達了金庸什麼樣的政治思想?
怎樣評價黎姿的趙敏和賈靜雯的趙敏?
絕代雙驕中的十大惡人,你如何排名他們的可怕程度?
段正淳被諸多女人喜歡的原因是什麼?

TAG:金庸 | 金庸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