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世家大族有哪些,能註明地區嗎?


三國(準確來說是魏國和吳國)正好處於士族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魏國吳國的士族相對比較多。

中原地區比較有影響力的士族有潁川陳氏,代表人物為陳群陳泰父子。

潁川荀氏,荀彧、荀攸、荀顗。

潁川鍾氏,鍾繇、鍾會。

汝南應氏(屬於文化世家)代表人物有應劭、應璩、應瑒。

汝南袁氏,代表人物有袁紹、袁術。

汝南和氏,代表人物有和洽、和嶠。

陳郡袁氏【後過江成為東晉高門】,陳郡謝氏,陳郡何氏,代表人物有何夔、何曾。


滎陽鄭氏,漢末三國的鄭渾、鄭泰,魏晉的鄭默、鄭袤。

龍亢桓氏,漢末的桓典、桓曄。魏晉的桓范、桓溫。

譙郡夏侯氏,代表人物有夏侯惇、夏侯尚,夏侯玄、夏侯庄、夏侯和。

山東地區有琅琊王氏,王睿在漢末曾經擔任荊州刺史,王雄曾擔任過幽州刺史,王雄孫子是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

山陽王氏:王粲、王弼

琅琊諸葛氏,諸葛亮在蜀漢,諸葛瑾在吳,魏有諸葛璋和諸葛誕。

琅琊顏氏,魏國的顏斐,西晉王渾曾娶琅琊顏氏女為妻;

泰山羊氏,在東漢就是顯赫的官宦世家,自羊續已經是九世二千石,魏晉時期的代表人物有羊祜,羊祜姐姐嫁給司馬師為妻。

平原華氏,魏國有華歆、華表。

河北地區,范陽盧氏,漢末盧植,魏晉有盧毓、盧欽、盧志。

清河崔氏,代表人物是漢末崔琰,魏國崔林。

博陵崔氏,漢末的崔烈、崔均,魏國的崔贊。

太原王氏有兩支:晉陽王有王昶、王渾父子。

祁縣王氏,漢末的王允,魏晉的王凌。

太原郭氏,代表人物有郭林宗,郭淮、郭配,郭配二女分別嫁給河東賈充和河東裴秀。

太原溫氏,魏晉的溫恢、溫羨、溫嶠。

關中士族首推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然後是京兆杜氏、京兆韋氏。

河東士族在魏晉也很顯赫,河東衛氏代表人物有衛覬、衛瓘。

河東賈氏,魏晉的賈逵、賈充。

河東裴氏,魏晉的裴潛、裴秀。

河東柳氏,柳氏家族和河東賈聯姻,魏晉有柳軌、柳純。

河東薛氏是在北魏崛起的,代表人物是漢末呂布的別駕薛蘭(存疑)。

涼州有北地傅氏,魏晉的傅嘏、傅玄、傅咸皆知名一時。


揚州地區的士族

廬江周氏,漢末的周忠、周瑜。

所謂的吳四姓,吳郡陸氏,陸氏在東漢初就已經發跡,漢末陸康、陸績,東吳的陸遜、陸抗、陸凱、陸瑁。吳郡顧氏,代表人物有顧雍、顧譚。吳郡張氏、代表人物有張溫。吳郡朱氏,代表人物有朱桓。

會稽四姓虞氏,代表人物虞翻,魏氏,代表人物有魏騰,孔氏,代表人物孔竺,謝氏代表人物有謝夷吾、謝承。四姓外,會稽賀氏也很有實力,代表人物賀齊、賀邵。

吳興沈氏家族、沈氏,沈氏代表人物沈珩,周氏家族代表人物有周魴。


9

這個題真是太適合我回答了,最近正在寫士族的書,剛整理到後漢時期

還是比較粗糙,但是大概的脈絡還是有的

後漢世家大族和魏晉士族不是一個概念,雖然兩者有相當程度上的繼承關係

三國正是這個轉化的關鍵時期,很多大族就此而衰,亦有抓住機緣而興盛百年者

題主只也問三國也時期,這個分野其實挺不好界定的

袁楊二族,俱為東京名族,興起於後漢,但三國時都相當程度的衰落了

荀陳鍾三氏,起於後漢名士,建功業於曹魏,興盛於魏晉,但明帝之後還算不算習慣用語上的三國呢

河東裴氏、琅琊王氏鼎盛於兩晉,但在後漢三國之際雖有人物,但確實乏善可陳

清河崔氏、京兆韋氏累世隆盛,但在三國時也僅崔琰崔林、韋康韋誕

至若開基於三國、但本身其實並非後漢世家大族的如高平郗氏之郗鑒、平原華氏之華歆、東海王氏之王朗、陳郡何氏之何夔、北地傅氏之傅燮,也無多說

(當然還是要給王司徒開個例外)

至於後漢累世衣冠,堪稱世家大族者,功臣外戚豪族如扶風竇氏、安定梁氏等覆滅者自不在話下,南陽鄧氏、陰氏等衰敗者不提,京兆金氏、扶風耿氏都為曹操族滅者亦不多言。

然有些大族到三國時候已經資料不足了,即使三國時還有名人,卻沒有想盡記載其先輩了

扶風法氏,世二千石,法正他家,不知道不知道

遼西公孫氏,世二千石,公孫瓚他家,不知道不知道

基本是後漢時期的世家大族整理,並涉及了部分延續到魏晉的士族,後漢部分有應該寫卻還沒做完的如京兆杜氏、陳郡袁氏、濟陽蔡氏等之後再寫

河內司馬氏會放到魏晉士族中,在後漢時其家族並非世家大族。作為皇族,其聯姻甚廣,當屬於魏晉士族的核心區域

其餘影響力弱一些的,如隴西辛氏、隴西皇甫氏、武功蘇氏、蜀郡趙氏不說,會稽賀氏世為儒業、河東衛氏以外戚進、滎陽鄭氏以明德顯、汝南應氏以文章興、汝南許氏三世三公以宦官興又與宦官同滅,也可能會繼續補充吧

魏晉士族是一個更龐大的系統和體系,等我寫到魏晉士族再畫圖

這部分資料不足和寫錯的地方希望各位知友提供給我補充,再慢慢改正


PS:手機版看圖直接看就很清晰;電腦版需要下載看


謝邀~
這個範疇太大,世家大族也有著不同的檔次...
三國時期有汝南袁氏(袁紹等),弘農楊氏(楊彪楊修)這種天下世家級別
也有琅琊諸葛氏(諸葛三兄弟)這種後起之秀到天下世家的級別
還有隴西李氏(李傕)這種未來才會放光芒(李世民)的世家
同樣也有江南蜀中那些影響力僅限於當地的世家,在袁家這種世家眼中怕也就是鄉下土豪..

三國時期不像隋唐時期有典型代表五姓七家。那我就先從五姓七家開始說好了,因為他們資歷最淺的也是三國時期就開始發跡了。
清河崔、博陵崔,三國時期知名的有崔琰崔州平,是老牌的河北世家
太原王氏,同樣老牌的大世家,代表人物王允王粲
范陽盧氏,這是新起世家,始於盧植(劉備曾就學於盧植),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逐步發展起來。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為姓,以故地滎陽為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
趙郡李氏,代表人物要稍微早一點,是黨錮之禍時期的代表人物李膺,這時候算得上是天下聞名。到了三國時代就低調了不少。老大李定,在曹魏時任水衡都尉、漁陽太守等職。李定四子,李平字伯括,為樂平太守;李機字仲括,位國子博士;李隱字叔括,李保字季括,位並尚書郎。兄弟皆以儒素著名,時謂之四括。李機先後任太學博士、臨江及樂安二郡太守
隴西李氏上面說過了,不重複了。

弘農楊,潁川荀、潁川陳、長社鍾(也在潁川)、潁川郭(陽翟郭氏)(雖然沒有說郭嘉是否潁川郭氏,但都是一個地方一個姓氏的人,而且未髮際就同荀彧為友..)這些都是在三國時期有著出名的拔尖人物,不用多說什麼...準確的來說,潁川的士族貫穿整個東漢王朝。

江東本土的上面有人說了,下面說說江東的南渡世家,《新唐書》載: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指的是琅琊王、陳郡謝、陳郡袁、蘭陵蕭四家。同樣三國時期也是士族,或開始發跡。
琅琊王氏,代表人物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鯉的王祥,王祥是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的後代,祖父王仁官至青州刺史。王祥的父親王融被公府屢次都不到。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王羲之王獻之等中國歷史上抖三抖的人物才出現
陳郡袁氏,三國時期以袁渙為代表人物,跟汝南袁氏是同一祖先
陳郡謝氏,謝氏家族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曹魏齊王芳時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可以說當時還算不得士族,一筆帶過
蘭陵蕭氏,初次興起是在西漢宣帝時期大臣漢太子太傅蕭望之開始的,而自東漢至西晉末年二百餘年中中落,也就是三國時期蘭陵蕭是沒落士族...

除此之外的山東世家中,尚有河東裴、琅琊顏、譙郡桓等..
河東裴氏在三國時期是裴茂裴潛裴秀,之後還有著名的裴松之..
琅琊顏氏,起源於曹魏時期的顏斐、顏盛
譙郡桓氏,西漢中期,桓榮的六世祖遷入譙國龍亢。西漢末年,桓榮自洛陽跟隨朱普學習《歐陽尚書》,後被漢光武帝任命為議郎、太子少傅、太常。漢明帝繼位後,為感謝老師,拜桓榮為五更、關內侯。桓榮之後,其子孫承襲家業,累世傳襲《歐陽尚書》,成為經學世家。

山東世家,南渡世家,接下來是關隴世家,京兆杜、河東薛(蜀薛)
京兆杜氏,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東漢時有杜篤;西晉有軍事家杜預。
河東薛氏,蜀國薛姓宗族領袖薛齊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綜至孫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綜至兼,世傳東宮,談者美之。」
京兆韋氏,三國時期代表人物有韋誕,韋康

上面只是部分的說了一些...資料多數都是百度來的...有錯誤疏漏見諒


最簡單的辦法,看KOEI的三國志遊戲中同姓有親緣關係的人物,人丁興旺者都是世家大族;

不過,世家大族與世家大族之間區別也會很大,如孫劉曹三家,貴為人主,卻只能算暴發戶,因為那些累世清貴的真正世家大族實在是太多,而且大家一般公認他們才是主宰三國時期歷史走向的真正推手,連孫劉曹對他們往往也只能一手打壓一手羈縻。這些能左右國運的家族一般被稱為士族。

最完整靠譜的士族清單與地區分布,題主可以參見兩晉世家譜系_慕容沖吧,原帖連世家裡的每一代都有哪些人都給挖了出來;

此外,易中天講的也算通俗易懂,也可一看吧,參見士族:控制三國興旺的命脈


科普讀物
漢晉間社會階層升降與歷史變遷 (豆瓣)
三國六大家族列傳 (豆瓣)


三國政治與社會 (豆瓣)

本文摘自《文史知識》2010年第6期,作者:陳蘇鎮,原題:《東漢的世家大族》
所謂世家大族就是那些世代高官的士大夫家族。它們是東漢豪族階層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又是士大夫集團的代表和領袖。
西漢後期。隨著豪族勢力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一些世代官至二千石的家族,甚至還有父子相繼為宰相的例子。東漢建立後,世代公卿的家族越來越多.世家大族勢力進一步膨脹。歷史證明,在豪族社會基礎上和豪族政治框架中。世家大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不可阻擋的,它們必將成為東漢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光武帝劉秀為了約束世家大族,防止它們結黨營私,採取了相當嚴厲的手段。太尉西曹掾蔣遵因微過被免官禁錮,侍中戴憑為之求情,劉秀怒曰:「汝南子欲復黨乎?」(《後漢書》卷79《儒林傳·戴憑傳》)大司徒侯霸推薦「素有譏議」的前梁令閻楊,劉秀「疑其有奸,大怒」,賜侯霸璽書曰:「崇山、幽都何可偶,黃鉞一下無處所。欲以身試法邪?將殺身以成仁邪?」(《後漢書》卷26《馮勤傳》)崇山、幽都,相傳是舜流放驥兜、共工之處。「比周」意為結黨。劉秀如此多疑,說明他對大臣結黨高度警覺。繼侯霸之後擔任大司徒的韓歆、歐陽歙、戴涉三人相繼被殺,便都與此有關。劉秀曾對司徒馮勤說:「人臣放逐受誅,雖復追加賞賜賻祭,不足以償不訾之身。忠臣孝子,覽照前世,以為鏡戒。能盡忠於國,事君無二,則爵賞光乎當世,功名列於不朽,可不勉哉!」(同上)
劉秀的上述言行,釋放出強烈信息,即大臣必須「盡忠於國。事君無二」,而不得「朋黨比周」。做到這一點,便可「爵賞光乎當世.功名列於不朽」,否則將有「放逐受誅」之禍。故韓歆等被殺後。「大臣難居相任」。蔡茂、玉況為司徒,小心翼翼,「清儉匪懈」,「皆得薨位」(《後漢書》卷26《侯霸傳》、《蔡茂傳》)。馮勤聽了劉秀的勸戒,「愈恭約盡忠,號稱任職」。明帝、章帝時期,最受信任的三公有趙熹、牟融、郭丹、鮑昱等。熹「正身立朝,未嘗懈惰」;融「忠正公方,經行純備」;丹「廉直公正」;昱「奉法守正」(《後漢書》卷26《趙熹傳》、《牟融傳》,卷27《郭丹傳》,卷29《鮑永傳》)。他們的形象對世家大族有示範和矯正作用。
和帝以降,外戚、宦官專權,政治環境日益惡化。大臣們多隨波逐流,容身自保。如竇氏當權時,「兄弟專朝」,「虐用百姓」。朝野「論議凶凶」,而「公卿懷持兩端,不肯極言」。梁氏及宦官當權時.「內外莫不阿附」(《後漢書》卷45《袁盱傳》),「中外服從,莫不屏氣」(《後漢書》卷78《宦者傳》序)。這些大臣雖能「容身避害」(《後漢書》卷43《樂恢傳》),甚至「光寵三族」(《後漢書》卷78《宦者傳》序),但得不到輿論的好評.又每每隨當權外戚、宦官的覆滅而被處死、遠徙、免官、禁錮。長遠地看,這些人及其家族沒有前途,不是當時迅速崛起的世家大族的主體。
在外戚、宦官的淫威之下,也有一些大臣敢於抗爭。如竇氏專權時,尚書僕射樂恢彈劾竇氏黨羽,「無所迴避」。並上書和帝「諸舅不宜干正王室」,後遭竇憲迫害,「飲葯死」。司空任隗和司徒袁安,「同心畢力,持重處正,鯁言直議,無所回隱」。「竇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後漢書》卷43《樂恢傳》,卷21《任隗傳》,卷45《袁安傳》)。竇氏敗後,和帝除樂恢之子已為郎中。任隗已薨,和帝「追思隗忠」。擢其子屯為步兵校尉。袁安亦薨,和帝「追思前議者邪正之節。乃除安子賞為郎」(《後漢書》卷43《樂恢傳》,卷21《任隗傳》,卷45《袁安傳》)。和帝對這些忠臣的褒獎,及輿論對他們的讚揚。為世家大族進一步指明了發展方向,並創造了汝南袁氏等一批新興的世家大族。
袁安先人,只有祖父袁良見於記載,且位不過縣令。袁安以下.則世代公卿。安子京至蜀郡太守,京子彭至光祿勛。彭弟湯至太尉.彭子賀至彭城相,賀子忠至衛尉,湯長子成至左中郎將,成子紹至大將軍.湯次子逢至司空,逢子基至太僕,逢子術至後將軍,逢弟隗至太傅.安子敞至司空,敞子盱至光祿勛。其中安、敞、湯、逢、隗,「四世五公」(語見《後漢書》卷58《臧洪傳》)。與袁氏情形相似的還有張蔭、韓棱、周榮等.他們也都通過與竇氏的抗爭,使家族地位得以上升。張醋父祖皆無官位,而酷至太尉,二孫濟、喜皆至司空。韓棱父為隴西太守,祖父以上不詳。而棱官至司空,子輔至趙相,孫演至司徒。周榮家世不詳,當出身平民,而榮官至太守,子興至尚書郎,孫景至太尉,曾孫忠亦至太尉(《後漢書》卷45《張醋傳》、《韓棱傳》、《周榮傳》)。
安帝末年,何熙、役諷、羊浸、李郃、陶敦、楊震、朱寵、陳禪等,同外戚閻氏、耿氏、乳母王聖及宦官進行了鬥爭,從而使又一批世家大族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弘農楊氏。太尉楊震上疏,要求安帝疏遠王聖等人,安帝不聽。而「內幸皆懷忿恚」。耿氏和閻氏向楊震推薦親信黨羽.震皆不從,因而「見怨」於外戚。安帝大興土木,為王聖修建宅第,宦官樊豐等趁機舞弊,「詐作詔書」,調發錢穀和材木,「奮起家舍、園池、廬觀。役費無數」。楊震上疏彈劾,語氣「切至」,「帝即不平之,而樊豐等皆側目憤怨」,遂共譖毀之。安帝罷其太尉,遣歸家鄉,楊震不服,「飲鴆而卒」。順帝即位後。安帝外戚、內寵被誅,楊震的門生「詣闕追訟震事,朝廷咸稱其忠」。順帝乃除楊震二子為郎,並以禮改葬。據說,「先葬十餘日.有大鳥高丈餘。集震喪前,俯仰悲鳴,淚下沾地,葬畢,乃飛去」(《後漢書》卷54《楊震傳》)。從此,弘農楊氏的聲望和地位驟然提高。楊震曾祖以下皆無官位,自震以後則世代公卿。長子牧至侯國相,牧孫奇至衛尉。少於奉似無宮位,奉子敷早卒,敷子眾至侍中。中子秉一支最盛.秉及子賜、孫彪皆至太尉。史稱「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後漢書》卷54《楊彪傳》)。
外戚閻氏、耿氏及宦官、內寵將楊震迫害致死後,又「構讒太子及東宮官屬」.將太子廢為濟陰王。太僕來歷,太常桓焉,廷尉張皓,光祿勛役諷.宗正劉瑋,侍中間丘弘、陳光、趙代、施延,太中大夫朱倀等十餘人,「俱詣鴻都門證太子無過」。這位太子就是日後的順帝。故順帝即位後,拜張皓為司空。桓焉為太傅,來歷為衛尉,「役諷、劉瑋、閭丘弘等先卒,皆拜其子為郎。朱倀、施延、陳光、趙代等並為公卿」(《後漢書》卷15《來歷傳》)。其中。來歷有外戚背景,曾祖來歙官至中郎將,祖、父皆無官位,而來歷官至車騎將軍,子定至虎賁中郎將,孫虎至屯騎校尉,孫艷至司空。來歷在安順之際的表現,使來氏也成了世家大族。桓焉世代帝師.祖榮、父郁皆至太常,而焉至太傅、太尉,家族地位進一步提高。張皓.祖上宮位不詳,而皓至司空,子綱至廣陵太守。順帝「欲擢用綱」。「不幸早卒」(《後漢書》卷56《張綱傳》),否則也會位至公卿。朱倀、施延、陳光、趙代等人皆平民出身,位至公卿後,家族地位必然大大提高。
順帝初年,外戚、宦官勢力較弱,士大夫們略佔上風。後者利用這一機會迅速擴張自己的勢力。司空張皓「多所薦達,天下稱其推士」(《後漢書》卷56《張皓傳》);太尉王龔「所辟命,皆海內長者」(《後漢書》卷56《王龔傳》);尚書令左雄改革察舉制度,提高人仕門坎。十多個太守「坐謬舉免黜」,而汝南陳蕃、潁川李膺、下邳陳球等三十多位名士拜為郎中。史家描述當時朝中盛況說:「李固、周舉之淵漠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種忌、欒巴牧民之良干,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頡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於茲盛焉。」這些人物中不乏世代高官者。除前面提到的桓焉及張皓、張綱父子外,還有:山陽王龔位至太尉,子暢位至司空;汝南陳蕃位至太傅,子逸至魯相;潁川李膺位至長樂少府,祖脩至太尉,父益至趙國相,子瓚至東平相;下邳陳球位至太尉,子瑪至吳郡太守,瑪弟琮至汝陰太守,弟子珪至沛相,珪子登至廣陵太守;漢中李固位至太尉。父郃至司徒,子燮至河南尹;江夏黃瓊位至太尉,父香至魏郡太守。孫琬亦至太尉;河南種篙位至司徒,子拂至司空,孫劭至大鴻臚。不見於上述名單的還有:弘農劉崎位至司徒,子寬至太尉,孫松至宗正;蜀郡趙戒位至太尉,子典至衛尉,孫謙至太尉,謙弟溫至司徒。東漢稱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為「公」,稱其子孫為「公子」、「公孫」,「公」之家族則稱「公族」。他們是朝廷顯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一門數「公」的家族更是世家大族的中堅。
上述世家大族的崛起,固然與其成員不畏權勢的政治勇氣及竇、閻興衰所提供的歷史機遇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他們有清廉正直的品格作風,且代代相傳。汝南袁氏就是這樣。袁安「乃情帝室。引義雅正,可謂王臣之烈」,袁敞「廉勁不阿權貴」,袁盱「正身自守」,袁彭「行至清.為吏粗袍糲食……有清潔之美」,袁湯「諸儒稱其節」,袁逢「寬厚篤信,著稱於時」,袁忠「以清亮稱」。靈帝時,「袁氏貴寵於世,富奢甚」。而袁賀之子袁閎「少勵操行,苦身修節」,常對兄弟嘆曰:「吾先公福祚,後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競為驕奢,與亂世爭權,此即晉之三卻也。」閎弟弘則「恥其門族貴勢,乃變姓名,徒步師門,不應徵辟」(《後漢書》卷45《袁安傳》)。弘農楊氏更是這樣。楊震6(J陸公廉,不受私謁」,所舉茂才王密曾「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曰:「暮夜無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慚愧而出。有故舊長者勸震為子孫開產業,震不肯,日:「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及彈劾外戚、宦官,又毫不畏懼。寧死不屈。楊秉亦「以廉潔稱」,在位「計日受奉,餘祿不入私門。故吏齎錢百萬遺之,閉門不受」。自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時「宦官方熾,任人及子弟為官,布滿天下,競為貪淫,朝野嗟怨」。秉乃條奏牧守以下五十餘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肅然」。宦官侯覽弟參為益州刺史,「累有臧罪,暴虐一州」,秉「劾奏參,檻車征詣廷尉。參惶恐.道自殺」。楊賜和楊彪也都有與外戚、宦官鬥爭的事迹。賜曾上書指斥「妾媵嬖人閹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彪曾揭發宦官王甫「使門生於郡界辜榷官財物七千餘萬」。楊奇與靈帝的一段對話,更生動地反映出楊氏的門風。靈帝問:「朕何如桓帝?」楊奇答:「陛下之於桓帝,亦猶虞舜比德唐堯。」靈帝很不高興地說:「卿強項,真楊震子孫,死後必復致大鳥矣。」(引文分見《後漢書》卷54《楊震傳》、《楊秉傳》、《楊賜傳》、《楊彪傳》、《楊奇傳》)東漢的其他世家大族也多是這樣。
世家大族的門風,得到當時輿論的好評。特別是在桓靈之際的清議運動中.「郭林宗、賈偉節為其冠,並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太學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士大夫們又「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為之稱號。上日三君.次日八俊,次日八顧,次日八及,次日八廚」。「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俊者.言人之英也」,「顧者,言能以德行引入者也」,「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後漢書》卷67《黨錮傳》序)。宦官發動黨錮之禍,殺了「三君」竇武、劉淑、陳蕃,「八俊」李膺、荀翌、杜密、朱寓、魏朗,「八顧」巴肅、范滂、尹勛,「八及」翟超,「八廚」劉儒等.使一批已經興起或即將興起的世家大族被扼殺,但世家大族清廉正直的門風卻得到世人更普遍的認同。
東漢世家大族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特徵,其家族教育功能,則是最本質的特徵。因為以「公族」為代表的世家大族,有良好的教育條件和禮法門風,是培養當時所需統治人才的最佳場所。而正是這一特徵。使得世家大族同一般權貴、豪族、學者有了區別,也使曰後世家大族向門閥士族的轉變及門閥制度、士族政治的形成,有了能為社會和歷史所接受的基本理由。

七姓十家


江南四大家族,分別是虞、魏、顧、陸。代表人物虞翻、魏騰、顧雍、陸遜,集中在現湖南湖北
江北最大的是袁家,四世三公,在洛陽,後袁紹中興家族,遷往鄴城,現河北安陽
夏侯家(曹家),在沛國,今安徽毫州,代表曹操,夏侯惇
陳家,在徐州,代表人物陳登
馬家,在今甘肅天水,古天水郡,代表人物馬騰、馬超
諸葛家族,原山東琅琊郡,後南陽(現在三個地方都在爭南陽到底是哪裡),代表人物諸葛亮
蔡家,在荊州,今湖北荊州。代表人物蔡瑁
司馬家,具體不可考,代表人物司馬懿
荀家,潁川人,今河南許昌,代表人物荀彧(潁川除了很多人才。荀彧荀攸,郭嘉,陳群,徐庶,鍾會,郭圖等)
包括但不限於以上這些,因為家族的定義比較廣泛。
PS:孫堅在十八路諸侯反董卓之前,已經在現甘肅東南一帶立下赫赫戰功,因此被封為長沙太守

還有一個很新鮮的說法,三國時期是完全被司馬姓氏統治的。孫權方的諸葛瑾,劉備方的諸葛亮龐統曹操方的荀彧等全是司馬徽(水鏡先生)的學生,而最後統一於司馬氏


推薦閱讀:

陸抗和陸遜比較如何。?
拋開《三國演義》的引導不算,為什麼人們討論三國故事的時候總是以魏蜀為主線?
田豐沮授的建議真的是更優的選擇嗎?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