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阿米爾·汗主演電影《摔跤吧,爸爸!》(Dangal)?

感覺電影很勵志,同時反映中社會中各種問題,感覺我國類似社會問題也有很多(重男輕女),如何評價這部電影在印度上映後的影響?


「批判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是我們進步的第一步,沒必要為自己祖國被放在聚光燈下羞恥,應該羞恥的是我們的國家在哪一方面還有欠缺。」
———— 阿米爾·汗


價值觀什麼的這麼多人講了,我就不多說了。

只有一點,出影廳的時候我和朋友討論中國哪個女演員能勝任片中女主Geeta的角色。
兩個人思考了很久。
結果發現,竟然一個都找不出來。

為了影片中海量的摔跤畫面,演員們進行了多少次訓練和反覆的拍攝。
整個電影團隊要怎麼樣努力認真,才能達到這樣的拍攝效果,才能讓摔跤鏡頭如此真實流暢。
最後半空中背摔的慢動作,真的震撼人心。
國內目前要拍出這種水平,不可想像。

圖片截自電影同名百度百科。


電影甫一開場就聲明了"除了爸爸和兩個女兒之外,其他角色均有戲劇化加工"。看完電影后非常好奇,於是查到了真實故事和電影有以下不同:

  1. 妹控侄子是不存在的,現實中是兩個侄女寄住在爸爸家裡;
  2. 侄女們之所以寄住在爸爸家裡是因為她們的父親被殺了;
  3. 侄女們,還有一家四個女兒總共6個妹子,全都成為了女子摔跤運動員並在國內國際取得了優異成績;
  4. 影片中的邪惡教練實際並不存在。現實中的教練對阿米爾汗以他為原型塑造出這麼一個壞蛋非常不開心,甚至提出要起訴阿米爾汗。教練說爸爸Mahavir是個紳士,從不干擾他的訓練;
  5. Geeta在聯邦運動會(commonwealth game)之前並不是屢屢被首輪淘汰,而是在前一年的聯邦錦標賽(commonwealth championship)上取得了金牌;
  6. 影片中最後一輪背摔五分驚天翻盤確實激動人心,但實際上Geeta是以頭兩回合以1-0和7-0的顯著優勢擊敗對手的。

參考資料:

Geeta Phogat - WikipediaDangal (film) - Wikipedia


(內含輕微劇透,不影響電影觀看,請放心食用)

印度演員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在印度上映後大獲成功,如今該片已在中國上映,依然收穫好評。這部電影根據珀尕姐妹如何成為印度著名摔跤運動員的真實故事改編,阿米爾?汗扮演的是一位職業摔跤手,他將自己獲得金牌的夢想寄托在自己的兩個女兒身上,不顧世俗的阻力訓練兩個女兒,最終夢想成真。

  • 演員阿米爾·汗出現在故事原型——女摔跤手吉塔?珀尕的婚禮上,新娘吉塔並不會介意被阿米爾?汗搶走了風頭,畢竟她總算解決了人們對她最關注的問題:你什麼時候結婚?

既然講述的是女摔跤手的成長故事,很多焦點會放在她們的女性身份上,「女權」這個詞也出現在很多電影評論中。那麼這是一部女權電影嗎?

如果說女權電影是以主人公的女性身份為出發點,女性身份帶來的不公是她所有行為的原因。那麼《摔跤吧,爸爸》並不是這樣的電影。

現實中印度女性摔跤運動員面對的壓力,最大的是來自家庭,其次是來自社會。

來自家庭的壓力也就是父權的壓迫。電影中,培養女兒成為摔跤選手的確也不是阿米爾?汗的首選,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但是電影的幽默手法化解了這樣的衝突,帶有嘲諷意味的處理讓矛盾在寶萊塢電影的滑稽輕快的配樂中消失了。

如果要體現來自社會的壓力,那麼影片需要交代和描述印度女性摔跤運動員整體的境遇,這一衝突在影片里也是缺失的。

我們看到珀尕姐妹從小和男孩子比賽,但是直到吉塔參加國家級別的比賽前都是沒有別的女性對手的。而那堆作為背景的女隊員十分模糊,屬於「不露臉無台詞」角色。

  • 被模糊的隊員 / Hungama

但是電影中珀尕姐妹 不僅只有女性這一身份,兩個小時30分鐘的片長,我們足以看到她們作為女兒、運動員和從只會服從到有自我意志的成人的成長和褪變。比起扁平的女權面孔,《摔跤吧,爸爸》中的女性是豐滿圓潤的。

阿米爾汗在回答觀眾關於影片中,女兒只是滿足父親個人意願的工具的質疑時說:「不,我不同意這個說法,因為影片中的女性的成就是男性、包括他父親自己都沒有辦法做到的。」

與其說這是一部女權電影,更確切的形容是這是一部以英雄女性為主角的電影。歡笑、汗水、親情、成長、光榮與夢想,有誰會抗拒這樣的女性故事呢?

為了講好這個故事,電影不僅用幽默淡化了衝突、還使用了蒙太奇和利落地混剪凸顯了摔跤場面的衝擊力。尤其是情節設置上,為英雄女性的故事設計了高潮前的最緊張的戲劇場面,父親的角色已經完成了任務,英雄總是孤獨的,吉塔的旅程只能自己一個人走到終點。

寶萊塢電影的特色之一是音樂元素,看過阿米爾?汗或者別的印度電影的都會記得那些典型的歌舞場面。在這一方面,《摔跤吧,爸爸》使用的音樂也有自己的特色,並沒有使用非常鮮明的印度傳統音樂,配樂反而有很多流行音樂元素。

另一個不得不說的突破就是阿米爾汗本人。很多宣傳中我們已經看到了他為此做的形體上的改變,然而早在這之前,選擇接受這個角色的時候,阿米爾汗已經完成了一位 52 歲演員的突破。他又選擇了一次表演生涯的冒險。

經過一系列調味處理之後,這碗「父親幫助女兒成長實現夢想成為英雄」的勵志雞湯端到好萊塢、中國觀眾的餐桌上都不需要按當地口味「改良」。這就是該片上映後在世界各地都人氣高漲的原因吧。

而阿米爾汗在父親和教練身份間的掙扎等家庭場景的部分,中國觀眾更能體會其中的細膩情感。

古老的摔跤,現代的印度

就像電影《摔跤吧,爸爸》中高度還原的場景一樣,印度鄉村中的比賽保留了摔跤從希臘傳入印度時的原始風貌。

比賽在沙地里舉行,比賽者光著身子、只穿著遮羞布一樣的東西。摔跤手入場以後要抓幾把砂子摸在自己身上,這就是原始的凡士林,讓自己的身體不容易被抓住。比賽之前還要做一個祈禱手勢,以表示對大地的尊重。

  • 印度的傳統摔跤 / Reuters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Mahavir Singh Phogat), 也就是阿米爾·汗扮演的角色原型,就是生長在這個熱愛摔跤的國度里的一位前職業摔跤手。

馬哈維亞不算什麼女權主義者,他之所以訓練珀尕姐妹參加摔跤比賽,可以是一個偶然事件--如果他老婆真的生了兒子,那可能吉塔的婚禮要早舉行很多年。

在印度農村包辦婚姻和性別歧視導致的弒嬰都屢見不鮮。印度的男女比例是 100: 86.,同時,印度是世界上童婚現象最嚴重的國家。

  • 2000年,在印度博帕爾附近的一個村落,六歲的Gauri(左)和九歲的Suresh(右)舉行了婚禮 / Reuters

不過印度各地之間的女性境遇並不相同。珀尕姐妹出生的地方還是印度比較富裕的地區,因為距離首都德里很近。但是她們面的異樣眼光並不少,甚至她們的外婆也反對:「外婆說女孩子不應該參加摔跤比賽,吉塔回憶說, 「還有人說我們就不該進場,因為這是男人的運動。」

然而,父親的堅持和摔跤運動的日漸職業化,讓珀尕姐妹走出了鄉村。

Geeta 19歲、Babita 17 歲的時候她們來到了更大、比賽更專業化的城市 Patiala ,並獲得了大學的獎學金。獎學金來自於印度的鋼鐵巨頭Lakshmi Mittal 設立的基金。

她們成為了真正的職業選手,2012 年吉塔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代表印度參加夏季奧運會的女性摔跤選手。之後她又獲得了 4 個摔跤頂級賽事的冠軍。

  • 正在訓練中的Geeta / Reuters

雖然珀尕姐妹不到12 歲開始就打敗了家鄉附近的男孩子們,真實生活中輿論的轉變來得沒有電影中那麼早。

直到她們拿到了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的摔跤冠軍以後,吉塔說 「現在他們才改口說,希望他們的女兒也能像我們一樣。」 這是印度女性在英聯邦運動會獲得的第一枚金牌。

現實中的女摔跤手們

珀尕姐妹是幸運的,那麼別的女性摔跤手在印度有沒有這麼幸運呢?

現代印度的第一個專門訓練女性摔跤選手的訓練中心叫做 Chandgi Ram Akhara,以其創始人Chandgi Ram命名。他從 1997 年就開始致力於改變男女比例在印度摔跤運動的失衡現狀。

  • 2010年,Chandgi Ram去世。新德里在11月9日的全國摔跤節上為他舉行了紀念會 / Traditional Indian Wrestling

Chandgi Ram自己是一位出色的摔跤運動員,他還訓練自己的兩個女兒也成為摔跤運動員。這個故事是不是聽起來耳熟?

是的,正是他在不同的地區和村落,挨家挨戶鼓動家長們讓自己的女兒投入摔跤運動時,敲開了珀尕家的大門。珀尕姐妹的幸運不僅來自父親馬哈維亞,也來自Chandgi Ram這樣的前輩。

在Chandgi Ram們的推動下,原先禁止女性進入的訓練中心越來越多的開始對女性開放了,還有商業和高校合作的訓練中心等場所也會招收女生。

今天一個印度女孩如果想成為職業摔跤手,雖然仍將面臨很多壓力,但是珀尕姐妹的路徑可以引導她們前行,以奧林匹克的領獎台為終點。

  • 兩個正在泥地里練習摔跤的印度女生 / Reuters

電影中珀尕姐妹早上五點開始訓練,這和孟買體育中心(Chottu Ram Stadium )里的女孩子們時間表差不多。

早上 6點的時候,就能看到20多個女生在熱身。她們在去學校上文化課之前先在這裡接受摔跤訓練。在她們之前,Sakshi Malik,首位在奧運會上獲得獎牌的印度女性摔跤選手也是這樣在這裡接受訓練的。

薩克西·馬麗克(Sakshi Malik )出生在距離孟買體育中心 25 公里的一個印度村子裡。她希望成為一個摔跤選手的意願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雖然在村子裡仍有閑言閑語。 12 歲的時候,薩克西的媽媽拉著她的手把她送到了孟買體育中心。

"男孩子們來這裡是想找個活兒或者為了健美體格,但是薩克西一進來就是要成為摔跤選手的。這就是她站在門口的原因。" 她的教練回憶第一次見到她的情形。 薩克西在奧運會之前還獲得了亞洲冠軍聯賽等項事的獎牌。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她還是印度羅赫塔克的大學的體育學碩士。

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58公斤級的女子摔跤最後決勝局中,她在比分持平的情況下最後 9 秒出擊,驚險獲勝,奪得銅牌。

  • 2016年里約奧運會,正在和吉爾吉斯斯坦選手Aisuluu Tynybekova對決的Sakshi Malik / Reuters

12 歲的 Meenakshi 對這個場面印象深刻:「9秒,她(薩克西 )的人生因此無比美妙、簡直太美妙了! 「和 Meenakshi 一樣,孟買體育中心裡這些未來的摔跤女運動員們說起薩克西臉上帶著類似同齡女孩子說起偶像歌星影星的那種神情。不同的是,她們鬢角的細軟捲髮下面,還有未擦乾的汗水。

如果說摔跤對出生農村、社會地位不平等的女性來說,是改變命運的契機,那麼更多不同階層、不同性別的印度摔跤運動員,以獲得奧運獎牌為職業生涯的最高目標的動力,還來自民族主義下新的獨立國家公民身份帶來的自豪感。

摔跤運動在印度有著獨特的地位。不僅因為摔跤傳入印度已經有 3000 年的歷史,現代印度的第一塊個人獎牌就是在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上,印度的自由式摔跤選手 Kashabha Jadhav 獲得了銅牌。

這場古老的運動,半個世紀前通過奧運會得到了傳承,而如今又通過電影獲得了新的時代內涵。

點擊閱讀公眾號原文:別再叫他印度劉德華,劉德華拍不出這樣的電影

搜索微信公眾號 浪潮工作室(微信號:WelleStudio163),查看更多。

同時歡迎關注浪潮工作室機構號@網易浪潮工作室

參考文獻:
「Wrestling and Its Promotion in India. A Case Study of Arjun Awardee Ashok Kumar.」 Ph.D. thesis, The M.D. University Rohtak.2013
Great Moments in Olympic History Olympic Wrestling,Barbara, M. L,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2007
Enter The Dangal: Travels Through India』s Wrestling Landscape,Harper Sport,2016
Wrestling: Glory of India at the Olympics—A Brief History of Indian Wresting Team in the Olympic Games,Naveen Singh Suhag, Maharishi Dayanand University, 2015
Child marriage,http://girlsnotbrides.org/child-marriage/india,2015
India at the Olympics,Wikipedia Database. 2015.
Chandgi Ram, Wikipedia, 2015.
Sakshi Malik, Wikipedia, 2015.
WOMEN IN THE OLYMPIC ,http://olympic.org,2016
Six Ways to Break the Shackles,http://unitedworldwrestling.org,2017
「Olympians in Wrestling in India.」 WFI Database, 2015.
《瓣嘴2》第3期 | 阿米爾汗訪談,豆瓣,2017


妹控的哥哥才是最大亮點啊同志們!!!


開始,兩個女兒打了小夥伴一頓之後,為了展示她倆的天賦,堂哥被兩個妹妹打了一頓。

然後,兩個女兒開始跑步的時候,為了更加輕便,就改了堂哥的新衣服當成運動裝。

之後,兩個女兒練習摔跤沒有成效的時候,為了給她們一個目標,堂哥早晨五點也陪他們跑步。

再之後,講授摔跤技巧的時候,小女兒剛剛牙牙學語,為了讓兩個女兒看得清楚,堂哥被爸爸當成人肉靶子。

再之後,訓練過程中,堂哥被自己的妹妹過肩摔,橫向摔,挺著摔,擰著摔,從頭到尾摔,摔摔摔摔……帥到最後都長殘了……

再之後,兩個女兒背著爸爸去參加別人的婚禮,爸爸趕到之後大發雷霆,但沒對兩個女兒做什麼,只是一巴掌把堂哥摑到了地上。

再再之後,爸爸去新德里訓練女兒,堂哥自告奮勇跟著去了,然後就被奪走了手機送給了妹妹……

再再再之後,他還要面對色情電影放映老闆的眼光,陪爸爸一起看比賽的錄像,哪怕再去放映廳的路上,他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


可就算這樣,他還是陪伴著自己的妹妹,妹妹的每一場比賽他都在場,這才是真正的妹控啊!!!

好萌啊!!!!


我想沒有人能完整地評價這部電影,因為無論是幕前還是幕後、上映前還是上映後,它帶給我們的信息、思考、啟示、感動實在太多了!

我特別開心的是,這部電影在國內廣受歡迎,讓我意識到好電影其實大家都是看在眼裡的。現在很多國產電影憑藉粉絲效應也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希望他們最終不要失去我們。

國產電影的路還很漫長,也在很多人的期待中。在我看來,誰能先意識到做電影的誠意,誰就能獲得人心。


話不多說,就這部電影分享我印象深刻的幾個情節吧。


01

爸爸一手將吉塔培養成了全國冠軍,隨後吉塔便進入了新學校,也學到了很多新技能。當她開始質疑爸爸的技巧已經過時的時候,爸爸並沒有情感綁架,只是提出想領教一下。

我相信,當年邁的爸爸和年輕的吉塔在摔跤地里一決高下的時候,我們的心是被緊緊揪著的。吉塔忘記了自己的爸爸已經那麼老了,可是我們看得一清二楚。當爸爸堅持良久最終被打敗時,他躺在泥地里,像只灰撲撲的大熊,臉上不是生氣,也不是失望,只是落寞。

當有一天你成長到可以挑戰父親的權威時,

要記得,從這一天開始,他需要你的照顧了。


02

吉塔在場場連敗後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她坐在校園的長椅上,茫然無措。妹妹建議她和父親聊聊,妹妹說:「那是我們的爸爸啊,最壞又能壞到哪裡去呢,不過就是罵一頓,那就好好聽著」。

吉塔來電的時候,雖然爸爸略傲嬌地接了電話,悶悶地「嗯」了一聲,但是聽到吉塔的道歉和哭聲時,他全明白了,也心疼極了。

父親的心都一樣,

外面要堅如磐石抵禦困難,內里又永遠為兒女留著柔軟。


03

爸爸堅信吉塔能在55公斤級比賽中拿到世界金牌,無奈教練不相信也不作為,於是他不顧吃藥的身體,堅持在學校周邊租了個小破房間,秘密指導吉塔和妹妹。但是事情被揭露,教練一張嘴就把吉塔姐妹告到了學校。

在主席面前,爸爸一力承擔所有的過錯,拿出隨身攜帶的剪輯本,指著上面工工整整粘貼著的獎金急切地向他們訴說女兒的不易和實力,希望得到一次為國爭光的機會。

他說「求求你們」。

我們最不能忍受的事情,大概就是驕傲的父親為自己低頭。

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04

最讓我意外但也最讓我佩服的一個情節就是爸爸在吉塔決賽時全程被關在了小房間里。

如果是在爸爸的坐鎮和指導下,吉塔贏得了冠軍,那電影就顯得平庸了;如果吉塔因為爸爸的到來反敗為勝,那情節就顯得俗套了。幸好都沒有。

吉塔想起了小時候父親不止一次將自己扔到水裡,想起那句「爸爸不會每次都來救你」,想起自己終於真的游出了水面。她背負著印度千千萬萬女性的希望,憑藉自己的力量與才智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這樣的冠軍沒有任何瑕疵與僥倖。

愛你最好的方式,是給你力量。

讓你不受制於艱難,也不受制於我。


05

最後,爸爸脫身趕來,腳步里透著他這個年紀的蹣跚,卻又帶著少年時的雀躍。

吉塔把金牌取下來,雙手交給爸爸,就像她第一次參加男人們的摔跤後,將用勇氣贏得的50盧比交給爸爸一樣。父親拿著金牌摩挲了一下,重新掛到了吉塔的脖子上,然後說出了那句她們等待了這麼多年,也讓我淚流滿面的話——你是我的驕傲。

你是我的驕傲,從一開始就是了。

你不僅是我的驕傲,你還是全印度人民的驕傲!


【也許我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有所不同,但我們都曾被這部電影打動。】


本人公眾號專推優質電影和分享影評,有興趣者歡迎關注交流~


「父親」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女兒,無恥嗎?是的。

如果,「父親」不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女兒,他女兒的人生軌跡會如何走向?

在印度這樣一個種姓制度森嚴、童婚率極高、女性一出生便註定淪為生殖工具的國度,她的女兒如果不受父親所迫去練習摔跤,唯一的結果就是長到13,4歲,嫁給村東頭的老王、老張或者老李,然後生一堆小王、小張或者小李。

一個是世界冠軍的結局,一個是在村裡沒有尊嚴、領著一堆孩子瞎轉悠的村婦,你說她該感謝父親給她哪種結局?父親遭受著村裡人的冷嘲熱諷,與全村、全印度社會為敵,給女兒另一種人生,我倒覺得這恰恰是一種無所畏懼的勇氣的表現。


「父親」重男輕女、直男癌嗎?是的。

所以很多人愛拿這部電影的「三觀」說事,批判導演的三觀歪到了下水道里。

但是,電影里的「三觀」,無論怎麼重男輕女、男權父權至上,都是印度社會客觀存在的通病。導演所做的,只不過是將印度的社會現實給還原了,如果導演三觀很正地編造一個男女平權的烏托邦印度社會,那才是最大的「三觀不正」。

撇去你們所謂的不正的三觀,至少這部電影在傳遞永不放棄的正能量,這一點足以讓我熱淚盈眶,感謝導演以及阿米爾汗——我的男神。


以前我也以為是廣電總局限制了國內電影的發展,但看看印度,我發現我錯了。

就應該完全開放市場競爭,一年進他媽的500部國外電影,逼死那群就是為了圈錢拍爛片的傻X。

中國市場太大了,讓所有從業者拍爛片都能好好活著。國內還是太過於保護了,不競爭永遠不能發展。


《摔跤吧!爸爸》公映之後,電影火爆成這樣,很多人沒有料到的。

最初感覺這片內地破億就很成功,沒想到如今這片已經搞下了7億,直接逆襲《銀河護衛隊2》 ,時至今日,電影排片還穩定在30%左右,對於一部公映3周的電影來說,絕對是長線生命力,整個5月的新片都成了炮灰上哪說理去?

照這樣的勢頭,端午節這片都能有不錯的排片,破10億都有可能。

《摔跤吧!爸爸》這種表現絕對算得上是現象級。至於為什麼火爆成這樣,小弟這裡不再贅述,因為已經不新鮮了,如今隨便點開一則相關新聞或業內分析之類的,基本都在討論。歸根結底一句話,《摔跤吧!爸爸》的現象級表現,證明了內地觀眾對優質商業電影的渴望程度

俺這裡要說的,並不是推薦這片,我相信諸位早已經歷了各種推薦,我就不再補充了。還沒看的,趕緊去看吧,我刷了兩遍,一次內部觀影,一次院線買票,而電影院那場結尾之時觀眾自發鼓掌,我多少年沒碰到這種現象了。

所以,這裡要說的是,主要是一些題外話,那就是,這部電影的立意,在競技與家庭,熱血與溫情之餘,最大的主題,就是對女性的地位爭取,而且是在印度這個特殊的國家之中。

曾經看過一些不太友好的觀點,說這部電影是「男權思維」,「父權」凌駕於主題之上,父親強迫兩位女兒學習摔跤,將自己的夢想強壓於下一代身上,跟我們的父母包辦婚姻沒什麼區別。當然這種觀點很少,而且一出來就被人噴了回去。

其實這種觀點,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這個故事如果發生在美國或者西方,這種觀點其實可以一說,畢竟現在都追求解放思想,講究個性張揚。但在印度,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那麼回到問題的本源,因為在印度,女性的地位不高?

什麼是種姓制度

大概是在2年前,網上熱炒了一陣關於印度強姦案的問題,相信小夥伴們還有印象,一時間各個網站都轉載並評論這樣的想像,當然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但並不是沒有了,而是我們不關注了而已。強姦事件,在印度屢見不鮮,是女性地位低下的直接表現。

作為南亞大國,馬上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印度,凡是都要有個前因後果,在印度女性地位不高,是與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直接掛鉤的。比如我國,我們經歷了新中國的建立,經歷了改革開放,一切與國際接軌,但歷史文化傳統依然繼承了下來,這其中有精髓也有一定的糟粕,包括生孩子重男輕女,一定程度上也有。

與我國一樣,印度有也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且是一個宗教國家,繼承下來的也有一部分封建殘餘,雖然大部分象徵落後的傳統已經被廢除或者禁止,但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傳統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清除的,這其中的代表,就是種姓制度

大家都知道,佛教起因於印度(確切的說,是印度北部包括尼泊爾在內),但現在佛教在印度幾乎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教、伊斯蘭教、以及錫克教(我們常見的那些把用頭巾把頭包成卷子狀、留大鬍子的形象就是錫克教,見下圖)。這是由於古印度在歷史上經歷過兩次入侵。

如今的印度,跟「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印度幾乎沒有任何關係,這是個文化上比較「悲催」的區域,長期在印度佔據統治地位的基本都是外來入侵者,早期的雅利安人,中期有陸續在中亞南下的穆斯林,近代有英國人。當外來侵略者征服國民的時候,對於印度這樣的宗教國家,首先就是從教義上入手,印度教其實就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種姓制度」就是印度教的觀點

簡單而言,就是人種等級。

婆羅門,第一等級,主要是僧侶貴族,壟斷宗教特權。

剎帝利,第二等級,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古代時壟斷政治特權;

吠舍,第三等級,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主要經商和務農以及打獵。種姓制度發展到後期,大量窮困破產的吠舍淪為首陀羅。

首陀羅,第四等級,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一開始是作為前三個等級的戰俘、奴僕存在的。

賤民,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


種姓制度,並不是上級大於下級這樣的層層壓迫,而是前三個等級壓迫後兩個等級。因為前三個等級都是雅利安人,後兩個都是本土居民,可參考中國歷史上的元朝對待漢人的態度。

而且最可怕的在於,種姓制度是世襲制,沒有佛教的輪迴這一說,但有打破輪迴這一說。意思就是你這輩子是個小屌絲,就是因為你上輩子是個傻逼,下輩子還是一個德行。要:打破這種輪迴,你就要虔誠,要信仰、崇拜我們的神,奉獻你的一切,反抗是沒有用的。

如今種姓制度已經被廢除了,但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如今在印度依舊相對普遍,尤其是農村。

當然,種姓制度只是印度教,畢竟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反對種姓制度,尤其是伊斯蘭教,曾經征服全印度建立了莫卧兒王朝,但人數眾多的印度教徒和秩序穩固的種姓制度,穆斯林統治者也無力改變。

《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爾·汗,就是穆斯林。在他主持的《真相訪談》節目中,就一直以來關注這種現象,尤其是婦女平等方面,敢於站出來反抗這些陳舊落後的教義。

而寶萊塢另一位巨星,《我的名字叫可汗》《寶萊塢生死戀》的主演沙魯克·汗,他也是穆斯林,但妻子是印度教,就因為這個,沙魯克·汗的黑粉極多,一直以來被噴,直接令他拍了一部打臉黑粉的電影,叫做《腦殘粉》

以上,看似跟《摔跤吧!爸爸》沒有任何關係,但只是在強調印度教在印度的無上統治力和話語權。而且印度教中,對女性的歧視是直接的,因為在女性在印度教中的地位,並不在四大種姓之中,而是出於第五等——賤民之列,怕不怕?!

歧視婦女,是寫進法律的

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與伊斯蘭教,而這兩種宗教都或多或少的歧視女性,印度教首當其中。

印度教的教義,其中有著強烈的縱慾主義,比如濕婆神,印度神話故事中,恆河可是濕婆的精液匯成的哦,才孕育出印度文明滴。濕婆神的丁丁叫做「林伽」,被太多人供奉,電影《巴霍巴利王》的海報,主角扛著的那玩意,就是濕婆神的丁丁!黑格爾在他《美學》中談及此事時曾說,「我們的羞恥感簡直都要被攪亂了」。

知道印度現在為什麼這麼多人口了吧,縱慾、享受性帶來的體驗,是人家的教義哦。「印度神油」為什麼這麼出名,就是這個原因啊。這種縱慾體驗,直接導致女性地位低下,甚至男性成為洩慾的工具,導致這麼多強姦案發生。

而作為印度教最著名的的法典——《摩奴法典》,更是以宗教的名義及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婦女屈從、低下的地位,「女子必須幼年從父、成年從夫、夫死從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歧視婦女都寫進法律了,上哪說理去

還有早期印度教的經典《愛達羅氏梵書》中就說「兒子對父親來說是一條救生船,在他身上有著無暇的天堂的世界,女兒是悲傷的源泉。」

當然了,這些都是古印度的糟粕,到了現在早已被廢除,印度包括新德里、孟買這些大都市區域,思想還是比較開放的。但還是那句話,這種傳統根深蒂固,絕不會一朝一夕消亡,尤其是對於印度這樣人口基數大,貧富差距明顯的地方。

這其中代表是印度農村,也就是《摔跤吧!爸爸》發生的地方。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印度北部的農村,印度北方,是當年伊斯蘭教統治的地方,比印度教稍強一些,但伊斯蘭教依然有著男尊女卑的現象。而伊斯蘭教+印度教這樣雙重的教義之下,直接導致印度北方的傳統繼承,要比南方嚴重的多。

當電影中,兩位女兒,穿著短褲短袖,晨跑的時候,看看周圍那些村民的眼光吧。是多麼不可思議。因為這樣的行為,直接違反了兩個宗教的教義。其中包括印度教中女性地位的卑微,以及伊斯蘭教對女性著裝的要求。

在印度這樣的宗教國家裡,雖然如今開明了很多,年輕女性不比把自己像粽子一樣一層層裹起來(電影中,她們的母親依然是這種打扮),可以穿短袖,但不能露大腿。電影中,女兒們第一次穿著短褲亮相,使勁兒把衣服下拉遮住腿部,就是這種體驗。

在這樣傳統習俗思想蔓延的農村,連對著裝都有嚴格的要求,就更不要說有著肢體接觸的摔跤了。

所以,在電影中,女兒們第一次在公眾視野中摔跤時,吃瓜群眾的表現就是證明,他們並沒有說「男孩不能跟女孩有這樣身體接觸啊、男孩不能欺負女孩啊」之類的話語,而是「她們穿成這樣的比賽嗎,要是褲子掉下來就好了」。完全是一幅很享受的樣子,不僅僅是在看熱鬧,更是一直從骨子裡面對女性的毫不尊重

婚禮上發生了什麼

從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開始,印度就開始推行種種法律,制止印度社會的陋習,先後頒布法令禁止寡婦殉葬、童婚和一夫多妻,並認定跨越種族界限的婚姻為合法婚姻等等,奈何積重難返。

比如印度總理尼赫魯通過的《反嫁妝法》(1961年),在印度高種姓女子為了找到與其地位相配的男人不得不陪以厚嫁;低種姓女子為了攀結高種姓也需要送上豐厚嫁妝以博取夫家的歡心。

嫁妝,可不是簡單的隨禮,幾乎對一個家庭有毀滅性的打擊。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印度現在的嫁妝到成什麼程度?比如孟買現在流行的,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汽車,甚至提供到歐洲或者美國的蜜月旅行。看清楚,是女方給男方哦!

《摔跤吧!爸爸》中這位四個女兒,能想像得出,阿米爾·汗那絕望的眼神了吧,不僅僅是對寄希望於後代夢想的破滅,更多的還是「以後日子咋過?」。這跟我們的觀點是相反地,你要生四個兒子試試,愁死你!

雖然有著《反嫁妝法》,但「嫁妝」這個古老的習俗依然無法改變,主要是一些偏遠落後的地方,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每年約有9000名印度婦女由於嫁妝達不到婆家要求,導致自殺或者被活活燒死。

《摔跤吧!爸爸》中的父親,是反對這種習俗的。所以片中有這樣類似的對白,母親說,女兒練摔跤,有誰會娶我們家女兒呢?父親回答,我們女兒很優秀,他們沒資格挑選我們,而是我們挑選他們。

所以,當《摔跤吧!爸爸》中,女兒們參加別人的婚禮,父親知道後是有多麼生氣。不僅僅是由於她們延誤訓練,更是她們再一次的,進入到這種落後的傳統之中。

而且在這場婚禮上,所有人載歌載舞,只有新娘子全程愁眉苦臉,因為等待她的,是未知的命運。在與女兒們那番交談就是代表。

「願你生個女兒」

在印度,罵人最狠的話是「願你生個女兒」。

綜上所述,在印度種種古代法典和教義之下,女孩子生下來就被看做是一種負債,幾乎沒有任何地位。印度女性無異家中的奴僕,不許在外拋頭露面,很少機會受教育,也難以獨立謀生。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還會有人說,《摔跤吧!爸爸》是父權電影嘛?開什麼玩笑,這明明是女權電影

中國都在說「子承父業」也有這方面習俗,雖然孩子們都期望自己能有自己的夢想和事業,有時候並不希望延續父母的事業,比如動畫片《小王子》,這部電影就是代表了女兒反抗母親而追求自己夢想的主題。但是在在印度,別說解放思想、追求個性,你能繼承夢想本身是一種特權,女性在那個環境之下,通常是沒有做夢權利的。

電影中,女兒也有過反抗父親的時候,也是分階段的。

第一次是小孩,最早被剃頭、到被強迫訓練,到消極怠工,是女兒不願意去摔跤,不僅僅是不願意繼承父親的夢想,也有不願意改變自身定位的原因,直到那場婚禮之後,這種思想才有了改觀。因為,首先你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第二次反抗,是進入摔跤隊之後,對父親的反抗,實際上也就是太過於獨立,摔跤練習中贏了父親,俗話說「翅膀硬了」。當然到了最後還是遵循了父親,這是對父親的一種回報體現。電影故事這樣編排,是非常精彩的。

仔細琢磨女兒們的兩次反抗,第一次代表了對自身定位的認知,第二次是獨立之後,對於家庭層面,情感方面的認知。父親在這個階段中扮演的角色,完成了從「強勢→弱勢→融洽」三個階段的轉變。

因此,《摔跤吧!爸爸》中父親與女兒的關係,並非強勢和父權,而是代表了引導,他引導女兒走向獨立,最終女兒用「繼承夢想」來回報。

最重要的一個情節,最後的決賽中,父親是不在現場的,女兒依舊贏得了比賽。這是這部電影中,對於女性身份的建立,對於平等、獨立女性的體現。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描述《摔跤吧!爸爸》這個故事,在印度大環境下的特殊性。當然,我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許並不會體會到電影關於女性平等在印度的偉大意義。但這部電影好看就是好看,雖然印度是運動小國,但並不妨礙人家拍出一部運動題材的電影,這其中不僅僅是如上所述,更重要的還是對觀眾情緒的掌控,對熱血與溫情兩大元素的展現,大量很有生活化的細節,非常細膩深刻。

舉個例子,片中女兒吃油炸圈那段,當她們得知,成為摔跤手之後,這成了「最後的晚餐」,兩位小姑娘那份狼吞虎咽。這樣細節,很多電影就拍不出來。

還有我們的第一人稱,那位侄子的存在,這個甘草角色就是印度廣大男性的縮影。在他身上,不但是全程故事的見證者,更襯托出父親的偉大,與女兒打破桎梏的不凡之處。

而且電影中,在印度女性不平等的環境下,父親的角色再嚴厲,再魔鬼范,但他一次也沒有打過女兒,反而打得都是侄子,這位小哥前半段一直在挨揍(替女兒們挨揍)。街坊打架二話不說就被打,在婚禮上明明是女兒犯錯,但打得也是他,摔跤訓練中侄子是陪練一直被摔,甚至母親沒事都給他幾巴掌。

看了這些細節,還有人說本片男權嗎?

最後,膜拜一下阿米爾·汗,一位偉大的演員,單單是他增肥、減肥、再健身的拍攝經歷,就足以讓人讓人不得不致敬


前一陣子,小殺姐姐看了一部讓我激動不已的電影——《摔跤吧!爸爸》

這部片子在印度一經上映,便收穫了極高的評價,使近幾年在教育、信仰題材方面雙雙開花的「三哥出品」,於運動題材上再添精品。

在觀影過程中,我就難以自控的將之與我們自己的運動題材電影對比。相信看過的小夥伴們,對此都會產生類似的感受——
可以說,《摔跤吧!爸爸》簡直就是我們同類型影片的一個標杆。

因此,我老早就按捺著自己那顆劇透之魂,想要待影片在我朝上映後,再好好和大家聊聊。

然而,這兩天出現的另一種聲音,卻讓我難以再緘默下去——

價值觀的討論,再次佔據了我們電影評價的主流。

我們正經歷著一個革新傳統男權意識形態的階段,在這方面,對電影這種能體現社會時代特點的文化輸出,有一個高標準的要求無可厚非。

但如果草木皆兵的亂扣「直男癌」的帽子,就極易使我們陷入到另一種桎梏中去。

因此,我們就秉著「遇到問題,先問是不是」的態度,來看一下《摔跤吧!爸爸》到底有沒有用「偽女權的外衣」來包裹「男權和父權」的窠臼。

影片由真實人物經歷改編,講得是為生活所迫放棄運動生涯的印度國家摔跤運動員馬哈維亞,希望由兒子繼承衣缽,完成自己奪得世界級比賽的金牌的夢想。

但不遂人願,他一連生了四個女兒。當他以為自己的夢想就此破滅時,卻意外發現大女兒吉塔、二女兒巴比塔具有極高的摔跤天賦。

於是,他開始了對女兒的嚴格訓練。

在他的要求下,姐妹倆換掉了裙子、剪掉了長發,像男孩一樣在地上滾打。

一年後,吉塔開始在比賽中嶄露頭角。她不斷的將男孩掀翻在地,一路所向披靡的贏得了大小各種賽事。最終,殺入了國家隊。

接觸到更廣闊世界的吉塔,開始覺得父親的訓練方式過時。她挑釁並挫敗父親的權威,再對父親不屑一顧。

然而,國家隊教練的訓練方式卻並不適合吉塔,這導致她在國際賽事上屢屢戰敗。

最終,當吉塔面臨被從國際賽事中除名的噩耗時,她不得不低頭向父親求援。

在父親的再次幫助下,吉塔重拾狀態,成為了印度第一名獲得國際摔跤賽事金牌的運動員。父女感情,也更加深沉。

乍看上去,這的確是一個女兒因為「小胳膊擰不過大腿」,而被迫承襲父業的,父權至上的故事。

但我想說的是,一切脫離現實依據的道德評判,都是耍!流!!氓!!!

我們先明確一點,這個故事發生在印度。

與幾近步入共產主義的歐洲不同,與天天高呼皿煮的大美帝不同,甚至與皿煮相去甚遠的我們都很不相同。

印度的種姓制度、宗教問題、社會腐敗,致使這個國家幾乎沒有任何皿煮的生長土壤,就更別提什麼女性的自我實現和平權了。

即便對此一無所知,我們只消刷新一下網頁,便可從層出不窮的「童婚」、「聖女」、「強姦案」等字眼裡,窺見印度的女性處於一種何樣的社會地位。

就像片中的姐妹倆,在初練摔跤面對自己做出的犧牲,心有不甘時,那位小姐姐對她們說的話一樣——

「從一個女孩出生開始,她們的命運就是做飯、打掃衛生,全身心的做家務。然後,等她們成年,就會嫁出去,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把自己交給一個男人,而且跟這個男人一點都不熟悉。然後,為他們生孩子、撫養孩子。這就是一個女孩的宿命。」

試問,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姐倆,她們是否有奢望自己將來想要從事什麼事業,或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可能?

對於她們而言,未來是一片死寂的未知,只能狼狽應對從中突然出現的,各種吞噬其人生的弊病巨獸,沒有任何主動選擇的權利。

在這種情況下,當她們的父親提出了一種可以改變她們人生的方法時,我不認為她們還有什麼可挑可揀。

影片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了印度社會的現實風貌,這回卻是我們觀眾站在了道德制高點,對其擺出了評斷的姿態。

某種程度上講,這能側面的反映出,在「男女平權」這一問題上,我們是有了些許進步的。至少,是領先於了印度。

但與此同時,我們之於印度的這種態度,則更恰似總試圖對我朝「人權問題」指手畫腳的美帝,充滿了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與《摔跤吧!爸爸》因為刻畫社會問題而表現直男癌相比,這種優越感反而更是一種不容置喙的直男癌氣質的體現。

因為,該片有許多本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這麼被掩埋在了對「男權」和「父權」,這不成問題的問題地討論之下了。

首先要說的,便是運動題材的電影要如何講故事。

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摔跤吧!爸爸》是一部調性相當正面,內容非常勵志的片子。如果放在我朝,它絕對是中、小學組織集體觀影的不二選擇。

我們姑且把它先等同於印度的主旋律電影,和我們自己的運動題材主旋律影片做以對比——

這類故事的終極目的非常明確,都是獲得金牌,或贏取最終勝利。但之所以前者扣人心弦,是因為它的故事裡有「人」。

當我們片子里的運動員還在像前線的戰士一樣,氣喘吁吁、呲牙咧嘴的呼號著「為了國家」的時候,《摔跤吧!爸爸》已經駕輕就熟的將「贏取金牌」、「為國爭光」、「自我實現」、「親情救贖」等N多內容編織到了一起。

對於金牌迫切的渴望由身為教練的父親來承擔,而身為主角的女兒則在奪金的過程中達成自我實現。

再通過父女二人共同的掙扎,不經意地道出這其實是印度國際摔跤比賽上首次奪金的歷程。

這種由小及大的故事安排,拉近了運動員身份與尋常觀眾的距離,使其所有的行為、動機,都可以為觀眾所理解。

因此,即便影片講得是不那麼為大眾所熟知的摔跤運動,我們也絲毫沒有感受到任何來自於題材的觀影障礙。

再者要說的,便是影片對於現實的思考。

作為一部運動題材電影,《摔跤吧!爸爸》反映的現實問題,當然不止步於女性權益,它還觸及了「舉國體育體制」的問題。

吉塔在進入國家隊以後,教練的訓練方式與父親的訓練方式的交鋒,就是對這個問題不著痕迹的探討。

「舉國體制」不能適用于吉塔這種特異天賦型運動員的例子,在現實中並不罕見,我朝的李娜便是一個典型。

《摔跤吧!爸爸》對此給出了「不如單飛」的明確觀點,但我相信至少是半個世紀之內,我們等不來一部這樣的《李娜傳》。

所以,前文我只能說,「姑且將之等同於印度的主旋律電影」。因為,在「主旋律」的層面,三哥已經甩出了我們太遠。

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到《我的個神啊》,再到《摔跤吧!爸爸》,三哥已經屢屢在其主流商業電影中,塑造了飽滿的人物,討論了多樣的社會問題。

而對這歷歷在目的差距,我們竟都能視而不見,卻獨為一個不存在的直男癌問題,糾結得不能自已。

我甚至覺得,如果我們能就主角阿米爾·汗為了這個角色增肥、減重50斤的問題,再老生常談的由他的敬業,說到我們的小鮮肉的浮誇,都要更有意義得多。

但這回我們沒有。我們對《摔跤吧!爸爸》的這種態度,像極了輸了比賽,在場外找茬跟對手過不去的三流運動員。

然而,這有什麼用呢?就像我們在翻譯國名時,將強國譯成「美利堅」,而將第三世界小國譯成「模里西斯」一樣,我們至多能在譯制三哥電影時,將其片名搞得盡量不正經,卻依舊難以抵擋其由高質量帶來的口碑爆棚。

這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

所以,我只能說,如果這樣自暴自棄,那不管天朝電影摔多少跤,也永遠拍不出這樣的電影!


我第一次聽說《摔跤吧!爸爸》是在2016年末,當時完全沒有想過這部電影會被引進到國內。

一個印度的摔跤手,因為始終沒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摔跤冠軍,他希望能生一個兒子,並把他培養成摔跤手。可連著幾胎都是女兒,令他失望不已。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自己的女兒在摔跤上頗有天賦,所以轉變注意,決定將女兒培養成摔跤冠軍。

孩子完全成了父親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這樣一個故事,任誰聽來都覺得有些不舒服。

可看到主演里阿米爾·汗的名字,我又覺得這個故事或許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這個被譽為印度國寶演員的人,因出演《三傻大鬧寶萊塢》和《我的個神啊》而被中國觀眾所熟知,一直以來都是電影口碑與票房的保障。

他認為創作電影最重要的是走心,比起金錢他更關注的是能否在講好一個故事的同時也能體現出對社會的關注。所以我覺得他不太可能為了商業價值而去拍一部傳遞錯誤價值觀的電影。

因而儘管對這個故事心存疑慮,但出於對這位演員的了解,我還是對這部電影充滿了好奇與期待,電影剛剛在國內上映、排片還不是很多的時候就買票前去觀看。

看完之後,不得不佩服這部電影的主創們,也更加尊敬和喜愛阿米爾這位演員了。

對於阿米爾·汗如何拍攝這部影片的經過和努力,許多媒體已經反覆強調,我不多贅述,除了買票進入影廳去觀看這部影片和寫文,我已無其他辦法來向這部影片致敬

這部電影給了我兩個沒想到。

第一個沒想到是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從頭到尾所傳遞的,是一個與我們所以為的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女性和男性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一件事男性可以做到,那麼在同樣的條件下,女性同樣可以。

影片的開頭確實有些「壓抑」:在父親的高壓下,女兒們被迫剪去了長發,失去了童年的時光,被迫去完成父親的夢想。

但隨著影片的進展,我們猛然發現,以我們的視角、經驗去看待這個故事,未免有些幼稚了。片中的父親,與其說是將女兒當成了實現夢想的工具,不如說他看到並尊重了女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人」的價值。

全片從頭到尾都在展現這樣一些場景:男主訓練女兒們參加摔跤被人指指點點、主辦方在男主帶女兒參加比賽時表達了不滿、提供給女性的訓練條件特別差……總而言之就一句話:這個國家,不歡迎女性來參與摔跤運動。

其實不光是摔跤,在印度女性在絕大部分方面都無法獲得和男性一樣的權利。

她們很多人得不到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她們必須年紀輕輕就聽從父母的命令嫁給不愛的人淪為生育的工具,她們遭受強姦卻得不到幫助,她們捍衛自己的權利追求自己的夢想卻要被周圍的人看低和攻擊。

女性的價值,作為人的尊嚴,在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方,完全沒有辦法被承認。

就像阿米爾此前接受採訪時所說的:「由於人口太多造成貧困,國家物資貧乏。印度各機關都印發了文件大力提倡生男孩,認為女孩是非必須的,就像是榨甘蔗,女孩不過是剩下的殘渣,是副產品。」

而面對這樣的情況,阿米爾所扮演的父親選擇了什麼?

既然全世界都覺得我的女兒不配擁有這些,那我就站在全世界的對立面。

不管別人如何嘲諷、攻擊,他都絲毫不退讓,別人質疑他這樣會讓女兒嫁不出去,他則說:「將來她們會自己選擇伴侶。」

全片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父親對女兒說的這句話:

「只要你勝利了,勝利不光屬於你,還屬於千千萬萬個被認為不如男生的女孩子,被禁錮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女孩子。如果你勝利了,打敗的不光是那個澳大利亞選手,更是打敗了那些認為女生不如男生的人。」

所有這些我們看似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在這個國家,在這個故事裡,卻要靠這個父親,靠他的女兒,用無比強大的意志力去爭取。

我沒想到,這個看似「毀三觀」的故事背後,是這樣一份感動。

第二個沒想到是發行檔期的選擇。

說實話選擇這個時間點,上映這樣一部電影並不是一個保險的選擇。

一方面,五一檔和《速度與激情8》的餘熱還在,這五部電影還佔據了不少排片;另一方面,《銀河護衛隊2》來勢洶洶,幾乎佔據了目前市場的半壁江山。

選擇此時上映這樣一部非大製作的電影,任誰看來都是當炮灰的。

但沒想到電影還是選在了這個時間上映。

然而意外的是,如此檔期中,《摔跤吧爸爸》還是獲得了接近15%的排片。這給之後的口碑發酵帶來了觀眾基數可能,by the way 2015年《夏洛特煩惱》的開映起排片也是12.2%。

上映三天,在面對《銀河護衛隊2》這樣的航母級對手面前,《摔跤吧爸爸》的上座率、影迷評分、和票房佔比三大數據的直線走高,真是萬萬沒想到。

從公映開始,這部電影的排片、票房持續走高,上映兩天後,排片更是達到了15%,單日最高票房也超過了3000萬。

據了解,為了避開《銀河護衛隊2》,很多中小成本的影片都選擇將檔期延後,決定在新一輪大片來襲的空隙一較高下。

《摔跤吧!爸爸》的行為有些反其道而行之,它正面迎接同檔大熱影片《銀河2》。

如果檔期延後,影片必定會陷入到與眾多中小量的影片的廝殺中,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中小體量影片的扎堆,讓口碑傳播和排映空間都受到很大幹擾。而目前《銀河護衛隊2》雖然勢頭很猛,可時下上映的影片總量並不多,在爭取到能讓口碑爆發的基礎排片量後,圍繞口碑進行營銷,很容易能找到口碑影片生存的空間——而事實也是如此。

不得不提的是,該片的引進得益於華夏,我特別留意了一下該片的國內協助推廣方「華影天下」(小科普:由華誼、上影、大地和微影組建),對於國內市場票房機會點的把握,讓這場華影天下首秀格外精彩。

值得一提的,《摔跤吧!爸爸》有可能創下多項紀錄,在衝破《我的個神啊》在中國1.13億印度電影在華最高票房的同時,也有機會成為中國院線電影史上最高評分電影!(截至目前為止,豆瓣、格瓦拉、娛票兒等平台上的評分都在9.5上下,最高的甚至達到了9.8)

由此可見,儘管我們都說現在是大片時代,但真正用心經營的好影片,總會有它的市場和空間。

該回答由《影視圈》雜誌社記者KIKI回答,覺得他回答的好的趕緊來關注一波啊~

影視圈雜誌 - 知乎

微信搜索公眾號:circlemag 或者 影視圈Magazine 也可哦~


如果要說近期院線片有哪部口碑爆棚到不得不看的地步,那一定是這部[摔跤吧!爸爸]。

口碑好到什麼程度?豆瓣達到驚人的9.3,IMDb也有8.8,爛番茄83%。觀眾都是一水兒的好評:

《印度斯坦時報》評論:「當我走齣電影院時,我不斷擦拭著淚水,實在是太感動了。」Film Journal International評論:「電影的戲劇感很真實,並不僅僅是因為它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

目前,這部根據印度著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事迹改編而成的[摔跤吧!爸爸],已經是印度電影票房冠軍。阿米爾·汗為了貼近角色特徵,先是增重了28kg,然後又減掉了25kg。

▲這位印度國寶級影帝被影迷昵稱為「印度劉德華」

俗套的故事,不俗的觀感。這碗雞湯很有料!

一如片名[摔跤吧!爸爸]昭示齣電影的兩個命題——摔跤競技和父女親情,電影將兩點做到極致與有效融合。

競技體育是外殼,內核則是人類共通的親情。就像一道咖喱風味的東方料理,令人大快朵頤之餘,也不枉這一遭,身心舒暢,還能回味良久。

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講述了印度冠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意欲將女兒打造成世界級摔跤手的故事。

在印度女性的地位是極為低下的,更不要說要做摔跤手。

因此,辛格的行徑遭到了全村人的指責,一系列的起伏跌宕後,女兒們成功進入了英聯邦摔跤比賽。

整個故事,有著「木蘭從軍」一般的東方古典底蘊——苦心孤詣的父親,勤奮刻苦的女兒,數十年如一日的操練,最後的勝利,儼然是一碗苦情的勵志雞湯範本。

[摔跤吧!爸爸]具備很高的觀賞性,這使得兩個多小時的成片節奏非常好。

剪輯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大量摔跤戲的處理上。

電影用極佳的視聽語言和輕快的節奏,完全打破了大眾對於寶萊塢電影的偏見,預想中的大段歌舞並沒有大量出現在片中。

快速的蒙太奇剪輯之下,電影的商業質感愈發明確,影片後半段的比賽段落尤為突出(尤其是最後一幕決戰)。

由於摔跤比賽賽制是三回合,每回合兩分鐘。

電影並沒有主觀壓縮時間,而是通過場內與場外的鏡頭進行穿插對比,紀實一般的時間特寫,充分營造出對觀眾的心理壓迫;

同時,應接不暇的過招在中景、近景和運動特寫的加持下,呈現出英姿颯爽的拼搏態勢。

晉級賽過程里,吉塔對待對手的方式由防守——進攻——防守——進攻輪番進行調整。

這種戰略上的處理,除了平衡了電影的娛樂屬性,同時還科普了這項運動本身。

技術層面的有效推進是節奏把控得當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還有演員準確的表演進行呈現。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主演阿米爾·汗和飾演吉塔的法緹瑪·薩那·紗卡,都接受了長達一年半的系統訓練。

在拍攝過程中,面對難度係數極高的專業動作,演員並沒有用替身而是親自上陣。

這樣的敬業精神,直接促成了影片摔跤動作場面的極強觀賞性。

[摔跤吧!爸爸]顯然沒有沉醉在製造單純的感官刺激奇觀之中。

經典的競技體育電影不勝枚舉,但多以男性視角為主,如[洛奇]和[憤怒的公牛]等拳擊類型電影,用凌厲的男性荷爾蒙,引領雄性體育競技電影的血色風潮;

而[摔跤吧!爸爸]則完全另闢蹊徑,在好萊塢的[百萬美元寶貝]聚焦女性拳擊手之後,把視角放到女子摔跤這一少有人嘗試的領域,在當今的印度社會背景下,顯得尤為振聾發聵。

「你的對手不僅是那個澳大利亞選手,還有那些歧視女性的人!」——決賽之前,馬哈維亞對吉塔的一番話,揭示了影片意欲傳達的主旨。

金牌和勝利不僅僅意味著個人夢想的實現,更是女性打破固有的性別認知,去贏得尊重與發言權的必要手段,這是獨屬於印度本土的「女權電影」。

除了女性層面的關注,電影對父女情的處理也值得玩味。導演將摔跤與親情這兩個極富激情的題材混合到一起,產生絕佳的化學反應。

尤其是在電影后半段,吉塔用新學的摔跤手法「戰勝」了父親,父親倒下的那一刻暗示了微妙的寓意,究竟是父親的舊招有用,還是教練的新招有用?

父親與女兒之間既對立又和諧的關係被處理得愈加曖昧。

總體來說,[摔跤吧!爸爸]雖然略顯雞湯,俗套的故事與單一的情感表達也成為電影的問題所在。

但導演用精心釀造的作料,熬制了一碗別出心裁的「正能量」雞湯,儘管這碗雞湯缺乏驚喜。

但是,歷經大眾口味檢驗後的官方菜譜,總會有它屢試不爽的忠誠食客。


從電影院出來,享受了兩個半小時的感動落淚和心潮澎湃之後,毫不猶豫給電影打一個高分。客觀上說,從批判和反思的深度來看,這部電影明顯要弱於前兩部大作,但無疑這一部會在中國市場上獲得更大的成功和關注,除了更加成熟系統的宣發營銷之外,根本原因在於,相對於教育問題和宗教問題,雖然這一部看似要表現得主題比較雜,但每一個主旨都能讓中國人感同身受。


女性·力量

我最初在知乎看到關於這部電影的信息,幾乎都是大量關於電影中「女權」的討論。要我說,這部電影里表現得根本就不是所謂「女權」,畢竟這是當今地球只有百分之一的女性有能力去玩的奢侈品,對於印度邊遠地區村莊的女孩子顯得過於遙遠。電影里的女性,要的不是「權力」甚至「權利」,僅僅是生而為人最基本的自由——有機會為自己的未來奮鬥。

這也是電影第一個發人深省的小高潮,女孩們厭倦了艱苦的訓練跑去朋友的婚禮上縱情玩樂,卻被一臉絕望的新娘一語點醒:「至少你們不用十四歲就嫁給一個不認識的人,然後一輩子和笤帚灶台為伴。」

而即使是如此看似卑微的自由,她們最終的成就也源於一系列的偶然:首先她們的父親就是摔跤國手,自己本身懂得系統的訓練方法,有能力僅僅靠自己的固執就能把她們帶到一個更高的平台;其次,她們還撞上了母親連生四個都是女兒這個對於他們的父親來說是天大的不幸而對於這對姐妹來說卻是天大的幸事。可以說,她們最初只是父親實現人生抱負的一個替代品,如果她們有一個弟弟,哪怕他的天分只有姐妹倆的十分之一,父親也會毫不猶豫地培養弟弟,而姐妹倆的命運也只有家務勞動和嫁人了。

在印度這屬於老天爺助攻,在中國則是國家政策助攻,曾經的獨生子女政策讓整整一代中國女孩擁有了這種幸運——對於底層女孩來說,這意味著一個上學的名額;對於中產家庭女孩來說,這意味著出國留學的機會或者是結婚前一套只寫著自己名字的房子;對於權貴家庭女孩,則是一份家業和家族話語權。(雖然這一切看似要止步於2015年了)

女性在社會中的自我實現,在電影中是一個非常常見的題材,無論怎樣表現多少會讓人有點視覺疲勞。然而這部電影讓我震撼的是它沒有選擇讓女性通過獲得知識(比如女性科學家的奮鬥)、獲得權力(比如女性政治家的傳記)或者是最最平凡的職場升遷(XX女魔頭,XX升職記),而是選擇了最為直接也最離經叛道卻最讓人心潮澎湃的方式——獲得力量!摔跤,絕對的力量,人類最古老最實用的競技方式,僅僅通過肉體將對手打倒在地的力量。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權力,也是最能勾起人靈魂深處潛在本源的說服力。

這種對於女性力量的展示集中表現在影片的第二個高潮:姐妹倆在克服的抵觸心理後刻苦訓練,不久後父親帶姐姐參加了第一場摔跤比賽。這也是全篇第一次用鏡頭語言展現摔跤的美和力量——小女孩彷彿是一種儀式般地選擇了渾身肌肉的最強壯的男孩,整場比賽姐姐是既兇猛又靈活的,充滿了攻擊性和難以抑制的求勝慾望。觀眾在特寫鏡頭和黃沙飛舞中感受兩人一場「兇狠」的、「你死我活」的、充滿了「陽剛之氣」的較量,最後雖然姐姐惜敗,但全程她所展現出的力量顯然鎮住了所有人,她成為了所有人由衷佩服和喝彩的明星,從此開啟了她的榮耀之路。

這一仗也讓姐妹倆、尤其是姐姐脫胎換骨。電影中,姐妹倆在這場比賽之前都還是那種普通的印度女孩子,穿著傳統服裝、在同齡人中並不出眾,兩人一出場就是低著頭唯唯諾諾地跟在強壯的父親身旁。後面穿著男孩的T恤短褲跑步、被強迫剃成了男仔頭、忍受著同學的欺負和村民的嘲笑都讓他們實力增長的同時反而更加自卑。然而以這場勝利為轉折點,女孩們的眼神變了,變成了那種自信而霸氣的眼神,她們不再含胸縮背,而是昂起了下巴,睥睨眾人、坦然接受了自己越來越強大的事實,從此再也沒有什麼能阻止她們在絕對的力量上變得越來越強大。

對力量的追求和對勝利的進取,這就是本片的創作者對於「女性」交出的答卷。

父親·成長

雖然女性題材與我國當下的熱點有更多的交集,但是《摔跤吧爸爸》最核心的主線、也是我認為最能引起我們共鳴的依然是關於「父親」的題材。

與絕大多數描寫父親的電影一樣,「母親」的角色在故事中是隱匿的,然而本片特殊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像其他影片處理的那樣截取一個家庭的一個截面:長期潛伏的家庭問題被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觸發,接著各種衝突紛紛呈現,經過「矛盾——衝突——成長——和解」最終家庭回歸平靜的大團圓這樣的模式。而是完整的呈現了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親由壯年走向老年,孩子由童年走向成年,雙方的角色和關係都在不斷的變化,在這其中我同樣也看到了無數普通中國家庭的縮影。

正如很多批評者所說,故事的開始,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是以一個讓人看著略有不適的專制的父親形象出現的,充滿了傳統社會「父權」的色彩。這樣一個父親沉默、強大、說一不二,永遠不會和孩子講道理,永遠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永遠是一副「這件事不容更改,我只是通知你們一下」,這樣一個簡直就是為青春期逆反量身打造的父親與無數中國家庭的父親不謀而合,唯獨是決定女兒們的未來連孩子他媽都不去商量這點在中國顯得不可理喻。

「如果我給了你們童年,我就欠你們一個成年」這是片中父親的信條,也是無數中國普通家庭的艱難選擇。帶來的後果就是孩子們被剝奪了童年的快樂,過早地背負起了辛苦和壓力,片中的姐妹是起早貪黑的訓練、遠離美味的食物、忍受著身體的疲勞和傷痛,也沒法像其他女孩子一樣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中國的孩子則是沒玩沒了的補課、興趣班、沒有假期、睡眠和小夥伴,手機、遊戲和電視都成了洪水猛獸,於此相伴的是曠日持久的「鬥智斗勇」和「家庭戰爭」,孩子和父母在磕磕碰碰中度過了青春期,直到拿起行囊奔赴一個陌生的城市,望著前來送別的父母,這個過程才告一段落。

可是沒有辦法。在印度和中國這樣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殘酷的生存競爭與我們相伴終生(尤其是在上一個時代)。在發達國家,做一個投行精英或是社區木工,你都可以獲得幸福和富足的一生,然而在印度或者中國,職業的差別可能代表著不同的世界,而對於底層平民,想要跨越這樣的世界,天賦和汗水缺一不可。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成才」、「有出息」如此的執著,甚至如同影片中的父親那樣講全部的精力熱情都投入到孩子的培養上,甚至自己的本職工作反倒成了副業。在中國,同樣有無數體育生、琴童身邊總有一個辭職跟在身邊全程伺候生活起居的父親或者母親。

然而,父母付出一切換來孩子的出息,最終必然導致的結果是孩子與父母的漸行漸遠——孩子來到了新的城市、接觸了外面的世界、進入了更高的階層,如同電影中吉塔獲得了全國冠軍,父親眼看著自己的夢想就快要實現,但是卻並不太開心,因為大女兒即將離開他,到國家隊集訓了,光榮的背後是離別的失落。隨之而來的是影片開頭那種絕對的「父權」開始逐漸坍塌,直到蕩然無存。

在此之前,父親對女兒的生活各方面處於完全掌控的狀態,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彷彿武俠小說中隱居深山的主角的師父一般的存在——永遠正確、永遠強大、永遠深不可測。但當父親送女兒走出破舊的小村子,來到現代化的體育學院,父親面對教練帶有點怯生生和試探性討好的表情開始,換來的卻是教練的無視和一聲對女兒嚴厲的訓斥:「不要那樣的做動作!這種錯誤的姿勢是誰教你的!!」觀眾開始明白,那個在村莊里如神一般的「傳說中的摔跤手」到了城裡,被人們看作和一個普通的肥胖村夫沒什麼區別。

終於獲得自由的孩子開始了自己的叛逆期,她留了長發變美了,有了朋友和追求者,開始享受女孩子的娛樂活動,甚至可以偶爾吃被父親強行戒斷了多年的美食,更重要的,她學會了更先進的技術,獲得了更廣泛的肯定,她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強大了。當孩子自己覺得父親不再「權威」,那麼「父權」便會自動在她的價值體系中退潮,然而父親的價值體系中孩子依然是他實現夢想的一環,必須在他的指導和掌控中,女兒的「失控」是她在迷失自己——衝突在所難免。

這種衝突的爆發電影用了一場父親和女兒之間的摔跤賽來表現。女兒決絕地轉過臉去面對鏡頭,眼睛充滿了憤怒、不甘和委屈,然後用一種近乎兇狠的方式與父親在兒時練習的摔跤場纏鬥,與之前的動作鏡頭主要表現「摔」「扭」這種力量動作不同,這一場比賽的動作大多數都是充滿了寓意的「纏抱和逃脫」,最後女兒在眾目睽睽之下將喘著粗氣的老父親打翻在地不能動彈,至此,父親與孩子的角色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其實這個過程可以無縫轉接到中國傳統武俠片的套路:徒弟和師父在深山中修鍊,徒弟往往一開始too young too simple,但是經過師父的悉心指點和自己的頓悟終於練成神功,出山前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和師父對決,最終戰勝師父。然而,江湖險惡,當徒弟在江湖中受到重大挫折走投無路時,往往還是會回到山裡再次尋求師父的指點。電影中的吉塔於是很快在現實中受挫,最終,父女重新和解,父親再次擔任起了教練的責任,幫助女兒重回巔峰,而女兒也在擺脫父親權威後真正認識到了父親對自己的愛,並且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父親。

在最終高潮,影片用了一個非常儀式化的情節完成了親情成長的最後階段:父親幾乎是用自己的整個後半生培養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獲得世界冠軍——然而女兒登上冠軍領獎台的最終一戰父親卻是缺席的,他被反派設計鎖在了雜物間里,女兒不再有父親的指導和激勵,而是完全靠自己走上了人生的巔峰,父親對於她不再是有形的支持和指導,而是化作了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當蹲在雜物間里黯然神傷的父親聽見了場內奏響的國歌和人們的歡呼,明白了自己人生終於圓滿,雖然此刻迎接鮮花和掌聲的是自己的孩子而非同樣奮鬥數十年的自己。

也許其實這就是親情的真諦,是甜蜜後的一絲孤獨,再偉大的親情也只能陪伴我們人生的半程,最後的終點只能我們獨自背負前行,當回望過去,已經分不清自己想要的是叛逆後的自由還是追憶中的牽絆。

故事的最後,吉塔將自己的金牌摘了下來,我以為後面的固定套路是她將金牌戴在了父親脖子上(現實中很多運動員都是這樣對教練的),然而電影中她只是遞給了父親,然後由父親重新將金牌掛在了她的脖子上。終究,榮耀還是屬於吉塔的,而為此付出了半生的父親,只是一個助力者和加冕者。在親子關係的終點,孩子要的並非是超越父母的成功,而是父母認可的獨立的自己;父母想要的,並非一件自己親手打造的完美「作品」,而是孩子可以讓父母安心遠望的幸福的人生。

體育·榮耀

本片和家庭題材重合的是同樣非常標準化的體育題材。一般來說,體育題材的電影往往在「勵志」的主題下展開一個「立志—磨鍊—小成功—迷失—挫折—突破—大成功」的故事,本片也基本可以套用到這個模板之中。

電影選取了摔跤這個題材,這個項目可能平時我們都不太關注,印象中都是兩個身材威猛五五身形的壯漢或是猛女扭打在一起然後幾分鐘後就分了勝負,好像既不美觀也不精彩。但是在電影鏡頭的作用下,摔跤的細節被細緻呈現,熒幕前的我們突然發現:原來「扭在一起」有那麼多技術動作,短短的兩分鐘有那麼多力與美的鬥智斗勇,這種人類最古老的競技體育之一通過電影展現了魅力,讓我們屏氣凝神然後熱血沸騰,下次奧運會我們應該都會重點觀看一下摔跤比賽吧。

與好萊塢充滿著個人英雄主義的體育電影不同,印度特殊的國情使得他們的體育更多的表現出一種國家的榮譽和民族的自豪感——當今的印度,在經濟和科技上可以算得上是備受矚目的世界大國,但是與非凡的經濟成就和龐大的人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們的體育成績一直乏善可陳,以至於奧運金牌剛剛實現零的突破(據說那個拿到奧運射擊金牌的還是個超級富二代,家裡面建了一個射擊場自己練出來的),女主作為具有奪金實力的選手,自然是背負了整個國家在世界舞台上獲得榮譽的重任。

這種將個人的自我實現升華為民族精神的儀式感讓影片的高潮部分又多了幾份激情和莊嚴,從父親矢志不渝、生活困頓中依然不放棄為國爭光的夢想,從那個閉塞的小村子的村民不遠萬里跑來為自己的姑娘加油,從最後全體觀眾高唱印度國歌,這種植根於普通人的愛國主義讓中國觀眾也深受感動,不止一個人在觀影后表示,第一次看演奏別國國歌時心中如此由衷地欣喜和激動。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樸素情感正是我們中國人也一代代記憶和經歷啊。

現如今,咱們普通老百姓看奧運會關注的往往是洪荒之力傅園慧、六塊腹肌寧澤濤或者是運動員的各種愛情故事,然而時間往回倒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民族的困頓、落後、被歧視使得中國人不放棄在世界舞台上任何一個證明自己強大的機會,正如電影中的最終決戰實在「英聯邦運動會」上,這個運動會在中國可能根本沒多少人關注,但是對於印度人來說,這就是一個「國際比賽」,有很多外國選手參加,能戰勝外國選手獲得冠軍是一件讓整個印度揚眉吐氣的機會,就像電影里反覆強調的那樣——「創造歷史」。

在電影院里看到這兒,很多往事湧上我的心頭,曾經,我們也是在這樣的困境中一次次在體育上創造著歷史。

比如乒乓球,當年由於中國被西方國家全面封鎖,所有的國際比賽都無法參加,唯獨只有國際乒聯對中國敞開大門。也就是說,如今中國這個乒乓帝國的存在並非中國人天生會打乒乓球,而是在當年,只有通過打乒乓球,我們才能拿到世界冠軍、在國際體壇發出自己的聲音——如果只有一個機會,那就抓住這個機會做到極致吧!於是中國戰勝了日本,拿到了世界冠軍,於是中國人在乒乓球帶來的民族自豪中成為了獨孤求敗的存在。

比如圍棋,4000年前就開始下圍棋的中國人,在經歷了多年的戰亂和落後,圍棋水平到了近代已經全方位被日本碾壓,但是八十年代的聶衛平絕地翻盤取得對日本頂尖棋手的三連勝,迅速掀起了全國上下的「圍棋熱潮」,現在的人很難想像當年一場圍棋比賽的勝利可以引來首都學子和群眾跑到天安門廣場徹夜狂歡慶祝。這批被時代感召的學子又在今後的數十年紛紛把孩子送去學圍棋,最終鑄就了如今中國圍棋界牛人輩出、天下無敵的盛況。

再比如女排,同樣是八十年,女排戰勝歐美強敵和日本取得五連冠,使得「女排精神」成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更是鑄就了一批女排的鐵粉,去年奧運會女排的再次登頂又一次引發了全民狂歡和飆淚。

這種感覺,也許老一輩的中國人和電影中的印度人可以感同身受,而自從現代奧運會開始就一直是主流玩家的歐美強國無法體會的吧。

總而言之,電影看完,我想了許多。電影的主題是多樣和複雜的,但是每一個點似乎作為中國人都能喚醒我們一部分的生活經歷,無論是當下火熱的「女權」話題還是曾經滄海的「為國爭光」,這是這種感同身受,才讓我們能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去欣賞這樣有套路卻更有誠意,有歡笑更有感慨的印度電影吧。

最後,格外要提一下的是電影中一個看似不重要的人物:兩姐妹的堂哥,也是電影旁白敘事中的那個「我」。這個小哥才不驚人貌不出眾,也不怎麼承擔推動情節的作用,但是我覺得他其實是一個隱藏的重要角色。作為一個哥哥,作為一個普通的印度男人,他和片中父親那個典型的印度傳統男性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喜愛妹妹、不擺大男子主義架子、為了妹妹們的成功他一人擔起了做飯和陪練的工作,任勞任怨、積極主動,是個非常稱職的「助理」,也是一個正宗的「小暖男」。我覺得在他身上寄託了編劇對於印度未來的看法——女性的解放和自我實現永遠不僅僅是女性自己的事情,也需要男性的改變。印度美好的沒來需要吉塔這樣的強大的、獨當一面的女性,同時也需要小哥這樣溫柔體貼、甘當女人的堅強後盾的新時代好男人。這樣的理想,我覺得是放之發展中國家而皆準的。


全程憋尿,苦於沒尿點。我永遠期待神往這樣的糖衣良藥電影。在爐火純青的商業片套路下,以大眾最為舒適的節奏講一個搞笑好看的故事,卻依舊不曾忘記人類大義,征途依舊是星辰大海,昨晚凌晨12點捧場首映,近兩個半小時的後半夜,交織了熱血與夢想。從三大傻到我的個神啊,再到摔跤,印度給予我一次又一次驚喜。這樣的影片是印度的驕傲,卻是全人類的福氣。


這部由「三個傻瓜」的印度戲劇天王阿米爾罕主演,看完之後你就會知道為何時代雜誌把他稱為「印度的良心」——因為這不只是一部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更是對印度社會進行反省的偉大作品。

阿米爾罕飾演一個曾經拿下全國摔跤冠軍的選手,但為了生活所逼,接受爸爸建議放棄了進軍國際的夢想。但是,他心中對於摔跤的熱愛從未停息,而且他不是為了改善生活處境或爭取自己個人的榮耀,而是希望能讓自己的國家在這項運動上有機會在國際間揚眉吐氣。

他一心想要生個兒子來繼承衣缽,完成他用摔跤在國際爭冠的夢想。沒想到既使不斷的努力,他和妻子生下來的每一胎卻都是女兒。

正當他打算把夢想就這樣封印起來時,他突然發現,為什麼女孩子就不能摔跤?於是,他剪去了兩個女兒的長髮,逼她們每天清晨5點起來苦練,更不顧鄰里村民的嘲笑,決定把她們培養成為國爭光的摔跤選手。

當爸爸開始訓練女兒時,所有周圍的人都在看笑話,因為附近根本沒有女孩子在練摔跤,所以少年時的女兒只能和男孩子一起比賽,而每個人都認為這位老爸想兒子想瘋了,因為在傳統的印度社會中,女孩子就是應該學習如何整理家務、早早嫁人而完成生兒育女的使命。

一開始,兩個女兒面對同學和鄰裡間的嘲笑,也對自己的父親頗多怨懟。有一天,當她們去參加一個14歲就要嫁為人婦的朋友婚禮,經由那位朋友的一席話,兩個女兒才領悟,她們那不善於用言語溝通的父親,其實不只是希望她們一圓爸爸自己的冠軍夢,而是希望讓她們能夠自己爭取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而不要把走入家庭變成自己唯一的選擇。

在傳統男尊女卑的社會,能夠拍出一部這樣的片子,多麼難得!這也是為什麼到電影尾聲的運動會金牌戰之前,她爸爸才終於告訴她,「如果你贏了,並非自己勝利了而已,而是會有幾百萬個女孩跟你一起得勝。所有被認為不如男孩的女孩們、那些被迫做繁瑣家務的女孩們、那些被嫁出去生兒育女的女孩們。你不僅是跟澳洲選手比賽,還是跟這些輕視女子的人比賽。」

人生的重點,從來就不是錦衣玉食或生活富裕,而是我們究竟有沒有選擇的機會。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做出選擇,但我們真的都有為這個選擇付出努力而得到成果的能力嗎?這部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告訴我們,女孩不但能做個摔跤手,而且還能比男性摔跤手更強。想要讓自己出類拔萃,本來就不該只有和其他人一樣的夢想和努力,而是要讓自己勇於與眾不同。

當大女兒吉塔終於奪得全國冠軍而入選國家代表隊之後,國家隊的教練只希望能奪牌、是不是拿下金牌都無所謂;面對吉塔在國際賽每每在首輪就被淘汰後,教練更對她失去了信心,希望她改練更輕的量級來增加求勝的機會。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起《灌籃高手》中的安西教練?當每個人都把湘北高中視為無物、看不起那些問題兒時,安西教練不只看出它們的潛質,更相信他們每個人都會付出一切來爭取勝利。當年,每個人看《灌籃高手》都看的熱血沸騰;年紀漸長,每多看一遍,就越認為原來湘北的得勝不只是靠著櫻木的籃板、三井的三分球、赤木的大猩猩灌籃、流川無所不能的得分技巧或者宮城的速度,而同時也靠著安西教練永遠相信他們會贏得勝利的信念和用心。

在電影里,爸爸在女兒面前從未流露出自己柔情的一面,只能在女兒睡著時、輕輕幫女兒揉著因訓練而酸痛的雙腿,一邊還對不忍的媽媽說著,「我只能在當教練和愛她們的爸爸中,選擇其中一個角色。」於是,我們看到了,爸爸哪裡是鐵石心腸?他也對自己的女兒承受的繁重訓練不舍啊!但他知道,想要登峰造極,就要捨棄一切而努力努力再努力。摔跤如此,人生亦然。

當吉塔小時候第一次出賽而對上男子摔跤手時,她沒有挑選看起來最弱的那些對手,而是直接挑了其中最強的那一個。經過一番奮戰,她的出道戰以敗北收場,但她問她爸爸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一場比賽是什麼時候?」不畏懼挑戰的追求勝利,這就是冠軍的特質。

當吉塔入選國家代表隊而到國家中心集訓後,和其他選手相處在一起,反倒讓她分心而迷失了自己。她開始留長頭髮、學會打扮、讓自己的生活更多采多姿。

當然,她有權選擇她自己的人生。但她若想要向世界級的冠軍之路邁進,她需要的是專註。失去了專註和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奮鬥,只能看著冠軍寶座被更專註於勝利的人捧走。包括我自己在內,其實我們早就知道,在人生的每一場競賽中,我們從來不是被比自己優秀的人打敗,而是被一個不夠專註和不夠努力的自己擊敗。假如真的要為「優秀」這兩個字下定義,那就是「優秀」的人遠比我們更專註和渴望勝利。

迷失不代表永遠不會回頭,經過了一段父女再也無法交心的陣痛期,吉塔終於重新讓自己找回了她和她父親的共同夢想,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會放棄夢想的人,兩度逆轉勝而勇奪金牌。

我對父親這個角色的感受格外深刻,很多人可能認為他是一個斯巴達式的父親,但我看到的是一個聽自己父親的話、而放棄自己夢想的人,卻因此終身感到遺憾和痛苦;他之後成為另一個希望女兒能聽進去自己話的人,但他不想告訴女兒接受命運而放棄夢想,取而代之的,他給了兩個女兒一個可以追尋夢想的選擇,而且犧牲自己的一切去讓女兒有登峰造極的權利。也正因為如此,兩個女兒終於成為冠軍,不只是在賽場上的冠軍,同時也是自己人生的冠軍。

據說,飾演父親的阿米爾罕在片中驚人的體型變化其實是倒過來拍的。身高不過165公分的他,為了飾演老年時的瑪哈維亞,先增肥到接近100公斤,體脂肪高達37%;接著,他為了飾演片頭時贏得全國摔跤冠軍的年輕版瑪哈維亞,他經過5個月的苦練,讓自己化身為一個體脂肪不到10%的肌肉猛男。

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應該不難明白我的感受,看到一開始出場的年輕瑪哈維亞,你會開始懷疑,這真的和「三個傻瓜」中的阿米爾罕是同一個人嗎?印度怎麼會有那麼棒的電影特效?

結果發現,那不是電影特效或化妝神技,而真的是苦練的結果;不但一身精壯的肌肉線條,當他以利落的動作把一個挑釁者摔得四腳朝天時,我完全被說服了、覺得銀幕上的那個人就是一位摔跤冠軍。

不只阿米爾罕,就連飾演大女兒吉塔的法蒂娜(Fatima Sana Shaikh),在印度也算是個知名女星了,但為了飾演這個女摔跤手的角色,她也苦練了6個月,為的只讓鏡頭前那些拳拳到肉、連看了都會感覺到痛的摔跤實戰更有說服力。

他們是為了錢才做這種犧牲和苦練嗎?換個方式來問,假如一部片子不會那麼賣座,演員就不應該如此投入或付出?

對今年已經超過50歲的阿米爾罕來說,增重30公斤是很可怕的挑戰,因為以他的身高來說,承受如此多的重量,可能讓他連移動都困難了,而他還得繼續用高超的演技演出每一場戲,包括那場被女兒摔倒在沙地上的鏡頭,而這些絕不容易。

演戲是阿米爾罕的工作,也是他發揮影響力的方式。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工作,也都可以從自己的工作中發揮影響力,但是,我們真的有付出那麼多嗎?還是我們只是拿著錢少當借口,成天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

有些影評認為父親硬要女兒實現自己未盡的夢想是一種扭曲的觀念,更覺得違背小孩自由意志而進行如此嚴酷的訓練根本不人道。

我想說,故事的背景是在一個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印度社會,而拿著我們自己的標準去評論另一群不同文化的人,其實是很值得商榷的。

我看到的,反而是小女孩在片中連續取勝後的自信笑容,那才是身為父母所期待的。

這種觀念可能不太「政治正確」,但我個人也對「父母現在的不當管教,會造成小孩子一輩子陰影」之類的說法嗤之以鼻。包括我自己在內,我父親對我的教育當然在某些程度上會留下不良影響,但當我長大之後,那就是我的責任去撥亂反正,老是怪罪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家庭並沒有意義,因為重點是如何讓自己持續變得更好。

我並不否認父母的錯誤示範會對小孩造成不良影響,因為這樣的陰影其實在我自己身上也看得到。但小孩是個獨立的個體,在他成年之後,他必須、也不得不決定自己該怎麼做,父母無法保證他們的成功,但也無須過度憂心,認為自己的無能或不慎會讓他們有所欠缺。他們人生的挑戰,應該由他們自己去面對,我們只能祝福他們一帆風順。

以上便是對本片的感受。


年老體寬的爸爸能和現役運動員打那麼久,而且還是再激怒姑娘的情況下,這有多厲害你們知道嗎!

大女兒的演員可以跟上屏幕上的訓練,有多叼,你們知道嗎?俗話說和職業動員打,會死的有尊嚴、跟著職業運動員訓練,連尊嚴都沒有就會死。

裡面自由式摔跤展示的太棒了,要知道大多數人根本看不下去競技比賽的,覺得太枯燥。但是這部電影把競技運動的技術細節表現的有魄力,充分,有極高的觀賞性,這個在運動類電影裡面都是極高的藝術水平了。

不過爸爸和大女兒的耳朵都是道具的,小細節做的很棒。因為地面格鬥技術比較多的職業運動員耳朵會因為訓練變成下圖的樣子

被稱為餃子耳或者元寶朵。電影的劇照:

這種細節就屬於做的很棒的。


村裡買雞肉的是穆斯林,小細節做的很棒。

中文版剪掉了一句一段台詞「就是讓他們自己擇偶」,所以最後少了一點內在衝擊。不過畢竟是中文版,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歌(劃掉)現狀,表現運動和成功在國內更有衝擊力和共鳴。

對於14歲要結婚,對國內絕大多數觀眾來說只是合理化劇情的一部分,對印度人來說隨處可見的現實了。

欽佩電影最後的表達,無疑電影拍得很聰明,但是電影拍得也很真誠。


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到《我的個神》再到《摔跤吧爸爸》,我覺得阿米爾汗真是印度電影的良心,用一個個溫情的故事真實而又無情地揭露存在於印度民族的陰暗面,在觀影人歡笑與淚水交織的同時反思電影背後的社會現象。從天才少年到外星人再到嚴苛的父親,小鮮肉變成了老鮮肉,腹肌變成了大腹便便,但不變的是他不忘初衷的電影人精神,本片中歌頌的女權主義令人動容。然而於我而言最大的亮點是,在槍版的影片中,當印度國歌響起時,驚訝地看到影院里的印度人居然全體起立致敬,不由得心生對這個民族的敬佩。


很多人覺得女兒走的是父親安排走的路,怎麼怎麼樣,blabla,我就想起我跟我爸聊3年自然災害,他說太餓了,用石頭炒鹽,作為一個菜,吃點味道,我問為什麼不用鹽直接炒米飯,不也有味道么,他笑著說怎麼可能有飯,粥里就幾粒米,跟刷鍋水一樣。
我才知道,我覺得我自以為自己不傻,其實何不食肉靡是大多數人的認識水準。
同樣,父親能夠給女兒安排路在我們看來太不尊重個體選擇了,跟安排早婚早育有區別么?你要真的認為都是吃,吃土和吃肉沒有區別我也沒有辦法。
能夠把女兒做為人生延續,夢想寄託,已經在印度很有革命性了,因為父親至少把自己女兒作為跟自己一樣的個體來對待。
至於奮鬥如果沒有結果,可能失敗了風險更大,那這就是成功者和普通人的區別,如果沒有這點勇氣,本身就配不上常人得不到的榮譽,夢想之地並非天堂,就算老老實實嫁人,生活苦的和大家一樣,只不過因為大家都這樣就沒有什麼可抱怨可關注,至於奮鬥也許失敗,有人會不知道么?那大家為什麼不躺著等死,因為這就是人生的意義,突破自我,打破局限,為了那一點點的希望啊


吃安利去看了《摔跤吧 爸爸》,瞬間被這部簡單轉折的電影折服。僅從電影本身分析,不評價社會影響。


劇情設置

比起前段時間熱映的徒手抓魚雷,《摔跤吧 爸爸》是一部轉折和衝突極有節奏感的電影。可以看出編劇用心在矛盾出現和解決矛盾的動態中展現電影的主題。電影的敘事手法尤其有意思,選了小姑娘們歡脫的堂兄,和爸爸典型傳統男人的形象形成反差。敘事者從兒時相對強勢的男孩到打不過兩姐妹,再到一路無怨無悔東奔西跑鼓掌加油的親人,唯一不變的是始終貢獻笑料。但觀眾的心理距離經過了更靠近作為主角的吉塔,姐姐離家後靠近仍然堅持接受父親訓練的妹妹,最後回歸到姐姐身上,實際上是由敘事者的物理距離操縱的。但電影中旁白並不是總是出現的,在敘事者看不見的地方,劇情仍然呈現在熒幕上。因為在這部電影里,會摔跤的女孩子才是主角。


轉折和主題詮釋

全片印象深刻的轉折有三次,無一不鋪設了精妙的合理性。

1. 小姑娘們想方設法逃避訓練,被14歲新娘的一番話震撼。

2. 吉塔第一次參加比賽遭拒,又因主辦方為了摔跤比賽更賣座最終參賽。

3. 決賽前爸爸被騙鎖進雜物房,被迫獨立完成比賽。

在這幾次轉折中,難得的是電影中人物的心理是極為真實的。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或許認為爸爸為了自己的夢想犧牲女兒的童年。十幾歲的小姑娘也自然不會理解父親強硬的讓自己剪短頭髮,練習摔跤的意義。而新娘的台詞 「我也想像你們這樣,而非14歲就被嫁給未曾蒙面的男人,為他相夫教子和鍋碗瓢盆度過一一輩子」解釋了爸爸行為的深層動機。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形象由這段台詞開始轉變,從開場時的家長和強權,到逐漸揭露出不自覺中希望女兒掌握自己命運的期許。這樣的期許也體現在比賽開始前對吉塔的一番話:「勝利不僅屬於你,也屬於千千萬萬不被認為和男孩一樣的,14歲就被嫁給未曾蒙面的男人,為他相夫教子和鍋碗瓢盆度過一一輩子的女孩子們。」 或許映射一部分開明的印度父親們,能跳出男權的框架,不希望自己的女兒被時至今日仍被傳統禮教束縛,走上妻子的老路。決賽過程中爸爸被鎖進雜物房,吉塔不得不完全獨立完成比賽進一步升華了主題,從小練習摔跤的女孩子從在父愛中成長到在困境中自立。女性形象在整部電影的結尾是完完全全獨立的,沒有依靠任何(哪怕是父親)男性。


鋪墊

電影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細節和伏筆。吉塔第一次參賽時被報名處男人嘲笑,圍觀的觀眾不懷好意的議論著:要是緊身的T恤被撕破了就好了;吉塔拿了金牌回村,鏡頭轉向周圍婦女們茫然的表情;和男孩子摔跤時通過肢體動作傳遞的性別地位的暗示等都描述了印度現存的,嚴重的性別歧視。爸爸剪短了小姑娘們的頭髮和決心,在床墊上示範5分技術動作和反轉,把兩姐妹扔進河裡游泳對應Round 3的蒙太奇,第一次比賽輸了之後的心態,和幾年後妹妹指出的無所謂的態度的對比,實在是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


PS:

另外這部電影著實不落俗套,該輸的比賽輸了,無關的劇情不多說。吉塔在國家隊跑步時遇見的男孩子:愛情,頭髮短了又長,長了又短背後的:性別意識,村子裡人對女孩子練摔跤的嘲弄:社會平權;國家隊教練愛好名利:官僚主義,都點到為止放在一邊,著重表達超越性別的體育精神和女孩子的成長故事。編排也很有印度電影自己的風格,BGM一響就知道導演馬上要搞事了,粗暴的虛化看的我很崩潰,就想問能不能給個長鏡頭。最後的慢動作燃中帶著秘之笑點,還有居然沒有大家一起站起來在廣場上載歌載舞就很難受。


總之,被全片描述的競技場上的贏和輸,女孩子的愛和奮鬥感動,推薦去看。


記得十多年前大學裡電影課里說,好的電影就是可以讓很多不同人的在裡面看見自己想看的元素。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我想這部電影講的東西是可以讓很多人都看到了身邊。

其實我們中國是一個骨子裡極端自傲的國家,我們雖然很客氣的說自己是一個developing country, 但是如果外國友人真的相信了,說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會立刻跳起來,拍著桌子大喊:你有病吧?你敢說我們中國窮?過來我們村裡看看,賓士寶馬保時捷太普遍了,我們現在玩的是法拉利,是飛機游輪。你們丫的對我們中國只有仰望的份。看什麼看,說你呢,印度阿三。不服氣啊? 我們的上海----那是只有英國的泰晤士河沿岸才能比,你們?你們還在用手擦屁股呢,怎麼跟我們天朝上國比。能跟我們比的除了美利堅----其他都得死~!我們的大北京,那是紐約都要給我們面子的!

所以,當其他亞洲國家用電影自我解剖的時候,比如韓國,比如印度,我們對他們的行為是分化的,是複雜的。我們一方面從他們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影子----大家當年都是從鬼子手裡翻身做主的,現代化,工業化時間都不長,發展都很快,傳統文化里的一部分消極負面影響對我們的刻畫之深遠,不是今天口袋裡有錢了坐在西餐廳里喝喝咖啡就可以一笑而過的。但是我們並不敢,也不想,也不屑,更多的是不能用文藝的批判的討論的方式把這個問題討論的太深----就好比男女不平等的待遇。

根據聯合國的調查數據,今天的中國,無論你相信或者不相信,依然是有超過330萬的兒童是不讀書的,其中大部分是女童(聯合國girl education initative, 2015)。 當然,這種現象不需要什麼太多的討論。我在中國的東部沿海都有同學和朋友,比如杭州,寧波,廈門,深圳,當地人也經常說:女孩子早點結婚就好,年齡大了不好嫁了,讀書有什麼用?讀太多書也麻煩。有份工作就可以了。發達城市尚且如此,西北,西南等經濟不發達地區,就想像不到了。

這是大背景----無論我們主觀是怎麼看待的,相信或不相信,感覺得到或者感覺不到。這就是真實存在的。我寧願很多人感覺不到,至少證明這些人生存在相對性別平等的環境。印度把這個問題放到桌面上了,其實就是一種進步把。其實電影里提到了很多真實的點----我們都是有類似的經歷,想提但是不敢提的,比如無所做謂的體育官員,比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教練,其實在今天的中國,我們還是可以找出相同的映射----所以這部電影,我們看的爽。這些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是有相識性的,在印度,在韓國,在中國等等。

印度狼爸在中國其實也能找出來一把,這個概念對我們不新。我們之前鼓吹的很多什麼哈佛母親,什麼少年班的家長,很多都是逼著孩子犧牲童年-----這幾年來我們國人人權意識好像覺醒了,開始批判。其實也應該看看當年的環境。很多那麼做的家長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無奈者,無錢無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希望他們刻苦,改變自己的命運,不要和自己一樣,買不起房,開不起車,別人都在朋友圈刷歐洲旅遊照的時候,自己只能默默轉發雞湯。不經歷過貧富的落差,是不會理解那樣父母的決心和殘酷,很多人是因為時代把他們逼的殘酷。

所以,摔跤吧,爸爸,也只有在印度了,在中國,它的名字可以叫做「奔跑吧,兄弟」,它也可以被拍成爸爸去哪了;它還可以被拍成摔跤英雄之爸爸;只是。。。


推薦閱讀:

電影《摔跤吧,爸爸》裡面媽媽為什麼堅持不在廚房裡做雞肉?
《摔跤吧!爸爸》中最打動你的場景是哪個?

TAG:電影 | 印度電影 | 如何看待評價X | 阿米爾·汗 | 摔跤吧!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