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聲聲慢》究竟好在哪裡?

李清照作為最偉大的女詞人,名篇很多。
但為何《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似乎得到了非常高的讚譽?
我個人一直不太理解。

起始幾對疊詞入詞雖然不多見,但沒啥創作難度吧。
結構格式也不工整,仄音詞但實際「積」「戚」「息」「急」「滴」等等是平聲,「摘」「黑」「得」等更是完全不押韻。整個詞讀起來並不流暢。李清照批評蘇軾等前人作詞生硬無韻味。但這首韻味也不怎麼樣啊。

要說思想境界,也就更不用說了,非常普通的哀怨詞。

追加一下:
1,不懂就問,很簡單的邏輯而已,什麼釣魚,沒那麼空。打字很累的,不是求知慾誰吃飽了問問題。
2,提到蘇軾,不過只是提到而已,有人覺得我是為了蘇軾而質疑李易安,那還真是沒必要繞這麼大彎,兩人都是我喜歡的詞人。李清照的想法我完全認可,早期的《如夢令》《一剪梅》,後來的《醉花蔭》之類的詞,都非常韻律十足,讀幾遍就能背了。這首聲聲慢後面拗口是拗口的我竟然一直背不全,讀都讀的彆扭。
3,入聲只是簡單讀過,說保留在部分方言中,比如吳語。於是還試著用方言讀了下,依然讀不通。也從沒在什麼平台聽誰用古漢語讀過詞,也許有些人接觸的環境不同。
4,不看格律書,一方面枯燥我又不是專業的覺得沒必要。另一方面格律的形成不就是為了讀起來上口有節奏有韻味么。有沒有韻味讀幾遍不就知道了么。我還是這句話啊,用現代漢語讀這詞,就是彆扭,讀不通暢啊~~~
5,又想到一個問題,你們都是用古漢語讀古詞的么?


說實話,這首詞其他地方我也覺得平常,但最前的十四個字實在驚艷。

除了這首詞外,你再找出第二個例子來?連用五對疊詞以上的。

就我目力所及,是沒有第二個例子的。

就憑這點還不牛逼?!

至於你對詞的無知就不說了。


題主 @hu york ,多讀點書再來提問不行么?

思想境界這東西太主觀咱不談,你確定你懂平仄?

結構格式也不工整,仄音詞但實際「積」「戚」「息」「急」「滴」等等是平聲,「摘」「黑」「得」等更是完全不押韻。

「積」——【十一陌】部,入聲,仄;
「戚」——【十二錫】部,入聲,仄;
「息」——【十三職】部,入聲,仄;
「急」——【十四緝】部,入聲,仄;
「滴」——【十二錫】部,入聲,仄;
「摘」——【十一陌】部,入聲,仄;
「黑」——【十三職】部,入聲,仄;
「得」——【十三職】部,入聲,仄。

而入聲第十七部中的【四質】【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諸部通用,可以通押。

連平仄都分不清,就敢上來就指責李清照格律沒押對韻?

註冊半年就關注個歷史話題外加問了五個問題啥也沒幹,你確定你不是貼吧過來水題混經驗的?


題主你如果能夠讀50首以上的宋詞的話,就不會說出《聲聲慢》不押韻、讀起來不流暢的這種話了。

當然,如果理解詞所蘊含的美感,那就得把詞的閱讀量再增加十倍,起碼讀500首以上吧。


王仲聞(學初)的《李清照集校注》錄出。
即:
李清照集校注,王學初,人民文學,1979年10月
李清照集校注,王仲聞,人民文學,1997年11月新一版
(這兩本是一樣的,王仲聞、王學初是同一個人)
中有缺字為與「口」字區分,以「O」相替。
王仲聞本為繁體字,為便於閱讀現改為簡體字。
其中「蕚」、「欹」等因字典並未註明為「萼」、「倚」等的繁體字,故未改。
另有「餘」雖為「余」字之繁體,但字典中有專字,且註明同「余」,故此類仍從原本,通假字如「沈」從原本。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忺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1)難將息。三杯兩盞(2)淡酒,怎敵他、晚(3)來風急。雁過也,正(4)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忺(5)摘。守著(6)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三百詞譜》調名作《梧桐雨》。
《詞的》、《古今名媛匯詩》、《草堂詩餘別集》、《古今詩餘醉》、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漱玉詞》等題作「秋情」。
《古今女史》題作「秋晴」。
《古今詞統》、《歷城縣誌》等題作「秋閨」。
《碎金詞譜》題作「秋詞」。
(1)最:《詞林萬選》、《花草新編》、《花草粹編》、《古今名媛匯詩》等作「正」;《草堂詩餘別集》注「一作『正』」。
(2)盞:《花草粹編》作「杯」;《草堂詩餘別集》注「一作『杯』」。
(3)晚:《古今名媛匯詩》、《詞的》、《草堂詩餘別集》等作「曉」;《草堂詩餘別集》注「一作『晚』」。
(4)正:《花草新編》、《花草粹編》作「縱」;《草堂詩餘別集》注「一作『縱』」。
(5)忺:(xian先)《詞林萬選》、《草堂詩餘別集》、《古今詩餘醉》、《古今名媛匯詩》等作「堪」。
(6)著:《貴耳集》卷上、《癸巳類稿》卷十五引斷句作「定」。

還有解詞得貼上詞譜,得養成個好習慣。詞這種文體是與音律節奏有個配置關係。舒夢蘭《白香詞譜》:七八、聲聲慢·秋情 李清照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尋尋覓覓,
○○●●
冷冷清清,
●●○○
凄凄慘慘戚戚。
○○●●○▲
乍暖乍寒時候,
⊙●⊙○⊙●
最難將息。
⊙○○▲
三杯兩盞淡酒,
○○●○⊙●
怎敵他、
●●○
晚來風急。
●○○▲
雁過也,
●●●
正傷心、
●○○
卻是舊時相識。
⊙●⊙○⊙▲
滿地黃花堆積。
⊙●⊙○⊙▲
憔悴損,
○●●
而今有誰堪摘。
⊙⊙●○⊙▲
守著窗兒,
●●○○
獨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細雨,
○○●○⊙●
到黃昏、
●○○
點點滴滴。
●○○▲
這次第,
●●●
怎一個、
●●●
愁字了得。
○●●▲
李清照《聲聲慢》開頭14個疊字大多是齒音並配以唇音和三四等的音,以顯出低抑的聲情,又如「守著窗兒」至結尾數句,也是將牙舌兩部的音交相疊用,以形成「石桀」格抑塞的聲象,用以表達李清照自身的憂鬱惆悵之情。


夏承燾先生這種細緻的聲律分析,不僅使幽深的理論清晰化,而且從一個角度體現了李清照自身在理論和創作上的一致性。

夏承燾先生在《唐宋詞欣賞》評價:「《聲聲慢》是李清照詞中特別講究聲調的一首名作。」
李清照作詞主張分辨五音,見她的《詞論》:·····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
夏承燾先生曾提出全詞多用齒聲字(齒音)及舌聲字(舌音):「《聲聲慢》用舌聲的共十六字:淡、敵他、地、堆、獨、得、桐、到、點點滴滴、第、得。用齒聲的四十一字:尋尋、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時、最、將、息、三、盞、酒、怎、正、傷、心、是、時、相、識、積、憔悴損、誰、守、窗、自、怎生、細、這次、怎、愁、字。全調九十七字,而這兩聲卻多至五十七字,佔半數以上」;尤其是末了幾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齒兩聲交加重疊,這應是有意用嚙齒叮嚀的口吻,來表達自己憂鬱苦悶的心情。
不但讀來明白如話,聽來也有明顯的聲調美,充分表現樂章的特色。這可見她藝術手法的高強,也可見她創作的大膽。宋人只驚奇她開頭敢用十四個重疊字,還不曾注意到它全首聲調的美妙。
——參見夏承燾先生《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

另外,還以雙聲迭韻字的運用,來增強抒情效果。雙聲字如將息、傷心、黃花、憔悴、更兼、黃昏、點滴;迭韻字如冷清、暖還寒、盞淡、得黑。將詞之為音樂文學的特質,發揮無遺。


建議學會區分平仄,再來談平仄。尤其應注意學習入聲字。至於意境涵義什麼的,建議多讀書,短時間內提高不了。特別是首句疊詞應用之精妙,實須天才,絕非生硬拼湊所能及。


雖然我不懂平仄,但是我可以告訴你,疊詞是很難創作的 那什麼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也是疊詞,你寫個來看看?
一般來說動詞比形容詞更鮮活,形容詞容易褪色。這首詞一開始以動詞開頭卻很有韻味,值得玩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唉,剛好現在就是乍暖還寒時候,我也寫不出這樣有生活情調的詞啊
再說下思想境界吧…你知道大音希聲么…
寫於李清照生活的後期。一題作「秋情」,賦秋就是賦愁,但這裡的愁已不是女詞人閨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詞人經歷了國家危亡,故鄉淪陷,丈夫病逝,金石書畫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難的隊伍中,飽經離亂,所以這裡的愁是深愁,濃愁,無盡的愁
我也不知道那些不看創作背景的人提思想境界是什麼意思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

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猿聲催白髮,長短盡成絲。——李白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

題主不懂文學,大家散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你試下拿中古漢語讀讀?


以上。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我看到的描述是:

李清照作為最偉大的女詞人,名篇很多。
但為何《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似乎得到了非常高的讚譽?
我個人一直不太理解。

起始幾對疊詞入詞雖然不多見,但沒啥創作難度吧。
結構格式也不工整,仄音詞但實際「積」「戚」「息」「急」「滴」等等是平聲,「摘」「黑」「得」等更是完全不押韻。整個詞讀起來並不流暢。李清照批評蘇軾等前人作詞生硬無韻味。但這首韻味也不怎麼樣啊。

要說思想境界,也就更不用說了,非常普通的哀怨詞。

試問李清照這首《聲聲慢》是否過譽,我認為是的。易安詞之高處,斷不在此,前人早有高論。
那為什麼世人稱讚這首《聲聲慢》?我們首先看一下這個。李清照的詞壇地位主要以以下幾點體現。(這裡參考了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1、李清照在理論上確立了詞體的獨特地位,提出了詞『別是一家』之說。提高詞的地位,也對詞有了深層次的要求。詞要講述平仄,還要『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以便『協律』『可歌』,避免成為『句讀不葺之詩』。
2、在創作上,李清照生動地展現了他的生命歷程和情感經歷
3、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獨特的,他的藝術表現方式也是獨特的。
4、李清照詞語言獨具特色
5、淡雅清疏的審美境界
6、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創造力最強、藝術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那麼我們一條條比對《聲聲慢》。第一條,也就是題主主要的攻擊點,相信其他答案已經闡明了題主所犯的錯誤。但其實,《聲聲慢》已經是南渡之後的詞作,對於往日的要求標準,詞人已經無暇顧及。第一條我們姑且不計較。
第二條,靖康之難後,李清照家破夫亡,受盡劫難和折磨。人生命運的劇變,也引起了心境和和詞境的變化。參考前期的《一剪梅》《如夢令》和現在的《聲聲慢》的差異可見一斑。
第三條,《聲聲慢》中『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句,用動作細節,典型地表現出年老寡居所獨有的生活情態和寂寞心境。
第五條體現不明顯。第四條和第六條可在句首的十四個疊字上淋漓盡致地體現。[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明]茅暎《詞的》[明]吳承恩《花草新編》[清]徐釚《詞苑叢談》等都對疊字的用法做出高度評價,並且指出如此富有創造地大膽使用眾多疊字,是空前絕後的,如果模仿,就沒意思了。
可見,這首詞對於研究李清照詞有重大意義。
但我為什麼說,易安高處不在此?
竊以為《醉花陰》是極好的。
手機答題,手邊只有袁行霈文學史,王步高唐宋詩詞鑒賞。暫時先答到這兒,待更。
………………
看到題主的補充問題,心涼了半截。花兩個小時答問題的我真是傻逼,得了。咱也別再見了,李清照蘇軾李白杜甫寫的都這也就都那麼回事,題主去寫新詩吧!那更有時代氣息。


題主認為南北宋交界時期就有普通話了,也是醉了


看到有人提到語音變遷
冒昧提供兩段視頻,分別是 閩南語新漳腔的聲聲慢朗誦 和 南音聲聲慢詠唱。
新漳腔閩南語朗讀 聲聲慢 視頻
《聲聲慢》林東霞

閩南語和中原地區方言分開的時間也就比宋代至今稍微長一點點,但是已經大為不同,可以藉此窺見千年以降口語變遷能達到什麼程度。能夠肯定是,沒有音頻留存和規範,現代漢人和中古時期的漢人幾乎是沒法未經鍛煉地進行交流的。

李清照的《聲聲慢》在文字上造詣後人可以判斷,但在音韻上的功底如何只能建立在她同時代或者稍晚時代學界的評價之上。我個人認可你的第四點,古代琅琅上口的詩詞未必適於當代,但這首詞在當時廣為傳唱想必有它的道理。在詩詞歌賦上,中國文人外寬內緊,不至於使豎子成名,尤其她還是個女人。


格律的事樓上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大致講一下這首詞為什麼好吧。
首先看一首詩,一首詞寫得怎麼樣固然詞本身很重要,但也要結合作者自身是際遇。這首《聲聲慢》是在宋庭南渡之後所寫,作者經歷了故鄉淪陷,丈夫亡故,與一生心血《金石錄》流散,可謂是國破家亡,飽經離亂。
同樣是寫秋、寫愁,我們可以結合易安前期的《一剪梅》來對比。
《一剪梅》不管是輕解羅裳、月滿西樓、一種相思,都有一種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內涵。這時候的愁,是小女兒的一種「閑愁」。
而《聲聲慢》不然。其以疊字入詞,不只是易安文字機巧。「冷冷清清」先感於外,而後「凄凄慘慘戚戚」遂發於心,內外交雜之下,國破家亡的情感怦然而發不能自已。這時候易安眼中的秋天已變成了「三杯兩盞淡酒」、「有誰堪摘」的愁了。同樣是秋燕,從「雲中誰寄錦書來」的期望,變成「雁過也,正傷心」的絕望。而這首詞,正是將國家離亂,個人際遇,和此時作者絕望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表達出來。


作為易安女神的小迷妹,在這裡引用梁啟超先生曾做過的如下批註:「這首詞寫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那種煢獨凄惶的情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看到題主的補充回答,真是替答主智商表示堪憂。一方面,有勇氣提出質疑我認為是好事,畢竟我都不會問這問題……
但是從補充問題來看,題主的腦迴路真的和常人不一樣。一個現代人居然會用現代人的語言標準來衡量古代詩詞的押韻與否,我覺得說出來是相當可笑而且還是沒文化的表現。
只能說,答主的問題出現在閱讀量不夠,想法狹隘,固執,不承認錯誤,玻璃心,虛心請教但無意學習。


「積」「戚」「息」「急」「滴」俱是仄聲,「摘」「黑」「得」皆押韻謝謝。。。哪怕不說古漢語,單用粵語讀這幾個字都全是入聲啊T_T


這首詞好在從宋朝活到了現在。


這次第,怎一個好字了得


照你這麼分平仄,那《滿江紅》《雨霖鈴》都跪了?


這首詞寫於李清照生活的後期。一題作「秋情」,賦秋就是賦愁,但這裡的愁已不是女詞人閨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詞人經歷了國家危亡,故鄉淪陷,丈夫病逝,金石書畫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難的隊伍中,飽經離亂,所以這裡的愁是深愁,濃愁,無盡的愁。


推薦閱讀:

仿寫的一篇古文,但是不知道有哪些不對的地方,請大師幫斧正一下!?
一句話或者一句詩或詞表達心情的失落?

TAG:詩詞 | 宋詞 | | 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