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參觀博物館才是最有意義的,而不是過後就忘?
思考了一段時間,總算總結出一點眉目。供大家參考。
由於問題的主觀性太強,首先我們假定一個環境:假設參觀者是一個對展覽發生了參觀興趣,只了解基本的常識,如何來參觀一個展覽效果最好?模型如下:
1.建構性參觀。一個展覽不僅僅是文物的排列組合,策展人會力圖表現出超越展品的觀點、見解和精神,並精心設計展覽的藝術形式,通過種種方式暗中指引參觀路線,並把展覽的節奏安排得起伏有序,初次參觀,可以「跟著策展人的節奏參觀」,建構起對展覽的整體性,印象並常識感受策展人的意圖,想表達的觀點、見解和精神。
2.解構性參觀。當完成建構性參觀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對展覽的某一部分特別有感覺,對某件展品特別喜愛,對某個場景的表現特別有感觸。這時候可以翻翻書、查查網路上的知識,在進行了一定的準備後,再度參觀展覽。這時可以無視展覽對觀眾的引導,直接撲向自己最喜愛的部分進行參觀,往往還會拍些有含義的照片在社交網路上和大家分享。在這個類型的參觀中,展覽被觀眾的興趣解構為片段,而參觀者會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來參觀自己喜歡的片段,並可能會分享自己的感受。
3.重構性參觀。當完成解構性參觀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對某件展品的解讀自己並不同意,或者發現了策展人無意之中的表達,甚至是自己重新設計了展覽參觀的線路甚至能夠以展品為背景創造出新的展覽主題,甚至希望帶朋友來分享自己的成就,這時候往往會第三次踏入展廳。這個類型的參觀已經開始參與到展覽意義的構建當中,甚至策展人的意圖已經完全消失,主導展覽的是觀眾本身。
4.驗證性參觀。當完成了對展覽的重構甚至批判之後,或許對展覽想表達的觀點見解和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為了驗證和回味這種認知,可能會再度來參觀。
以上四個層次,翻譯成中國話叫「起承轉合」。當然,如何參觀博物館展覽,其實存乎一心,根據每個人情況的不同,參觀的情況也不一樣,愛好者甚至專家可能第一次參觀就是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也可能在一次參觀中同時實現以上四個層次。1 上博物館官網了解博物館的館藏品類,館藏年代,鎮館之寶等
例如陝西歷史博物館的何家村窖藏的各種金銀器,,湖北省博的曾候乙墓出土文物(特別是編鐘)、梁庄王墓出土的各種土豪金鑲玉,河南省博物院的各種青銅器,甘肅省博的陶器、漢代畫像磚
如果參觀時間有限,提前了解博物館館藏的大至情況,參觀時可以提前做好時間安排,避免時間不足,看的時候沒有看到最有價值的展品或沒有看到自己最感興趣的
了解主要館藏的年代,提前了解好重點展品的時代背景,發掘時的故事,製造工藝,也會使看到展品感覺到更加熟悉
2 還是上博物館官網,了解博物館志願者或研究員講解的時間
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志願志講解時間都會公布在官網上, 上海的講解時間只有研究員的會公布在網站上,志願者講解是隨機的
很多時候,對於展品不太了解的情況下,有人講解和沒人講解那了解到的內容差別非常大。
當然,多去博物館,能遇到講解的機率就會大啦,
曾經在拉薩玩的時候,第一天去了西藏博物館,聽了講解員的講解;第二天青旅的朋友還有要去的,我沒安排,又跟著去了一次,趕上一個博物館研究員在給某領導講解(不知道是什麼級別的領導,邊上還帶了警衛),據說當年習大大當年參觀西藏博物館的時候就是這位研究員講的,她講的比普通的講解研更加詳細,還講了當年的一些歷史(包括DL當時的一些事),很多內容肯定是平時不能了解的。 有一次在國博的時候,趕上志願者考試, 然後就一輪一輪跟著不同的志願者聽,每個人講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了解到的內容也就更豐富了;前陣子在上海博物館青銅器展廳偶遇一個學生年紀的志願者,講解青銅器的出土背景,發掘故事,收藏歷史,還能講出上面銘文的造字方法和意義;在湖北省博遇到一個志願者阿姨的父親曾經參與曾侯乙編鐘的複製工作,。
雖然現在博物館一般都有租借的自動講解機,可以幫助觀眾了解展品,但是還是覺得有人講解會更加生動,而且可以互動,有些問題可以交流一下。
3 還是上官網,了解一下博物館最近有沒有特展。
很多博物館會與其他博物館組織某個主題的特展,比如現在國博在做絲綢之路特展,曾經與盧浮宮合作的地中海文名特展,弗蘭德斯畫派特展等,去年南京博物館有個金色年華-金銀器特展,現在上海博物館在做的周野鹿嗚-西周貴族墓特展,天津博物館在做的 飛躍歐洲的雄鷹-拿破崙文物特展, 特展一般會有一個主題,對於了解一個文化,一類展品會更加集中,很多展品也是從國內和國外各博物館換借來的,一般不會太方便看到的,所以關注一下特展也是非常值得的。
4 提前觀看博物館相關的紀錄片,或者書籍。
去參觀盧浮宮前,可以肯定時間是遠遠不夠的,特意看了《盧浮宮之旅》,重溫了《當盧浮宮遇上紫禁城》,這樣就不至於看展品的時候一頭霧水,也至少可以知道,盧浮宮不只有三寶。
在去吳哥窟之前,看了周達觀寫的的《真臘風土記》,蔣勛《吳哥窟之美》的講座視頻。參觀吳哥窟的時候,會特意去找蔣勛老師說的東方維娜斯,去試試爬上周達觀書裡面說的皇帝每日與蛇女交合的塔台。
我想,在去參觀台北故宮前,我肯定還要再去重溫一下乾隆編《石渠寶笈》的和當年國寶南遷的故事。
5 把你知道的故事講給同行的朋友聽
如果有朋友同行,可以把自己知道的關於展品的故事分享給對方聽,向別人講解的過程也是再一次學習的過程,可以加深印像。當然,要注意不要影響到其他的觀眾。
在別人不反感的情況下,也可以蹭別人講的聽。 曾經參觀國博 魯本斯與凡戴克特展 的時候,聽過一個移民國外的媽媽請她的朋友用英文給他的兩個女兒講畫風畫派技法,特別專業,從怎麼繪草稿,到怎麼用模特都講到了。
6 把你感興趣的展品拍下來或記下名字,參觀完還可以再回顧了解
請注意有些博物館和特展由於版權的關係是不許拍照的,不許拍照的記下名字就可以了,很多在網上都可以查到。
記得在N年前在陝博看到的獨孤信的26面煤精印章的時候,便想這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呀。回去又查了這個三朝國丈大帥哥前前後後的故事,絕對比現在的明星八卦好看
7 參加博物館組織的講座等交流活動
很好博物館都有觀眾交流活動,比如上海博物館基本上每次特展的時候,都有相關的講座,可以讓觀眾對於展覽有一個立體的了解。
8 把你看到的、學到的記錄下來在網路上分享給網友們
相當於再一次重複你了解到的知識,在網上分享給網友們,也是一種交流。 曾經在天涯上看到過這樣的貼子,網友們的回復的知識量也非常大。
9 去博物館當志願者
參加博物館的培訓,成為博物館的志願者,還是把了解到的知識分享和傳播給更多的人,自己可以在講解中加深印像,也可以在與觀眾的交流中學習,還可以在博物館組織的各種活動和培訓中成長。
以上幾點, 前6點大多數人都可以做, 後面3點適合對博物館特別熱愛和可以分配充份時間在這上面的人。
對於在博物館可能遇到的各種講解人員,從獲得信息的豐富程度來看,基本上是 業內人士/博物館研究員&>志願者講解員&>專職講解員
以上為非專業人士的經驗,供參考
我來說一下我個人的經驗吧,總而言之去任何一個博物館之前,要做好計劃,查看相關背景。
針對長期的展覽,類似國博的古代中國這樣的,首先要瀏覽大概,知道這個展覽講的是什麼。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去幾次,將大展覽分割開來,每一部分細細品味,按照博物館參觀相關規定拍照,並記下文物的名字,或者使用館內的講解說明,或者回家查找相關資料做筆記。繪畫能力超高的人可以畫一個展廳示意圖,並對文物位置進行標記,圖文結合,記憶很深刻。
針對旅遊期間的博物館和臨展,則是在拍照之餘,記錄重點文物,並在展覽旁邊的相關周邊店,以自己的財力大小購買畫冊、明信片或其他周邊,有的博物館會有一些簡單的介紹,例如上海博物館每個展廳就有一些常識介紹的傳單,免費的,可以拿取,這樣也加深了對於展廳展品的認識。
學習的過程有預習→學習→複習的過程,參觀博物館也是如此。
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買些裡面東西的現代工藝品做紀念品
我自己的個人體驗是,一定要請講解。
推薦閱讀:
※博物館裡哪類展品是不能用閃光燈照射的?
※為什麼西方國家很多普通人對繪畫的點評已經顯得很專業,我們卻只是看著眼熟說不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