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為什麼諸侯都搶玉璽不搶天子?只有曹操去搶了?
玉璽其實也沒幾個人搶啊。搶天子?地理位置的問題上面有人說過了,我這兒就風險問題打個比方。
經理人沮授:老闆,我建議您投資一個大項目「挾天子以令諸侯」,運作好了回報率超高啊。
投資人袁紹:這個項目看起來並不難想到,之前有人做過這個項目嗎?
沮授:有哇,當年首席富豪董卓就做過。
袁紹:然後呢?
沮授:因為做這個項目,老本賠光,傾家蕩產了。
袁紹:還有別人做過沒?
沮授:企業家李傕、郭汜聯手做過,還聘請了頂級經理人賈詡運作。
袁紹:然後呢?
沮授:賈詡做了一陣子說什麼都不肯繼續了,抽身跑路。雖然他一分錢沒賺到,但比留在項目里的李傕郭汜好多了,他倆老本賠光傾家蕩產了。
袁紹:你覺得我比董卓牛逼么?
沮授:好像沒。
袁紹:你覺得你比賈詡牛逼么?
沮授:有。
袁紹:摸著良心再說一遍。
沮授:好像沒。
袁紹:那你讓我沾這項目?你有病還是你覺得我有病?!
綜上所述,搶天子是個高風險項目,如果不是風險偏好者,很難下決心去做。
當時想搶皇帝的人,多的去了。問題是,天子不是菜,不是想挾就能挾;關鍵是,就算你挾住了,也未必能吃下去。
傳統歷史為了神話皇權,而且為了突出曹操的高瞻遠矚,所以就把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寫得高深莫測極了。好像這種高級戰略,只有少數高人懂得,普通人永遠也理解不了。
為什麼看這種歷史,人們容易有智力上的優越感呢?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高深戰略,我們一聽就明白,在當時竟然只有少數高人才能理解。如果我們穿越回古代,那還了得?
其實呢,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什麼高深的戰略。
董卓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控制皇帝後,就派出眾多大哥級的人物,對關東大佬發號施令。結果呢,這些替董卓傳達號令的大哥級人物,都讓關東大佬殺了。[注]
[注]:董卓遣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執金吾胡班、將作大匠吳、越騎校尉王安集關東,解譬袁紹等。胡毋班、吳,王至河內,袁紹使王匡悉收擊殺之。袁術亦殺陰;惟韓融以名德免。
李榷郭汜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李榷郭汜控制皇帝後,也試圖以皇帝的名義在關東地區行使權力。[注]
[注]:汜見操使,以為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誠實,議留操使。黃門侍郎鍾繇說、汜曰:「方今英雄並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汜乃厚加報答。
王允呂布也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他們控制皇帝後,一度以中興大漢帝國的架式。
[注]
[注]:以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
更主要的是,李榷、郭汜後來火併的一塌糊塗,就是因為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兩個人為此爭得要死要活,只能讓漢獻帝東歸了,因為漢獻帝不東歸,他們兩個人為了爭奪控制皇帝的權力,估計只會打得兩敗俱傷了;事實上,兩個人為此已打得都快吐血了。[注]
[注]:帝使侍中、尚書和、汜,汜不從。汜謀迎帝幸其營,夜有亡者,告。三月,丙寅,使史子暹將數千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帝。
問題是,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又能怎樣呢?關鍵是,你真的控制了皇帝,又能怎樣呢?董卓、李榷、郭汜、王允、呂布控制了皇帝,都也很快被淘汰出局了。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了,既然大家都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價值,袁紹怎麼不去挾天子以令諸侯呢?
袁紹沒有與曹操爭奪挾天子的權力,一方面是因為挾天子的價值並沒有傳說中那樣大。
一切是顯然的,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快就失敗了;李榷郭汜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快也失敗了;王允、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一轉眼就是失敗了;更主要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官渡之戰時,誰敢說袁紹一定無法打敗曹操呢?如果當時袁紹把曹操打崩盤了,人們又會怎麼評說這段歷史呢?
袁紹沒有與曹操爭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力,更重要的原因則是,當時漢獻帝在洛陽,袁紹不繞過曹操的地盤,就無法靠近皇帝。在這種背景下,意味著袁紹在沒有擺平公孫瓚的背景下,就得與曹操大肆火併了,否則曹操憑什麼允許袁紹越過自己的地盤控制皇帝呢?
事實上,曹操可以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力,也是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才實現的。
第一、當時控制漢獻帝的軍閥,是楊奉、韓暹;事實上,漢獻帝能從關中回到洛陽,就是因為這兩個軍閥一直追隨在身邊。[注]
[注]:庚子,楊奉、韓暹奉帝東還,張楊以糧迎道路。
這兩個軍閥千里迢迢護送漢獻帝回到洛陽,絕不是因為他們是活雷鋒,想方便曹操挾天子以諸侯。他們這樣作,就是因為他們自己想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
所以,漢獻帝回到洛陽後,曹操想派軍接近洛陽,直接讓董承率軍擋了回去。[注]
[注]:操乃遣揚武中郎將曹洪將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據險拒,洪不得進。
後來,曹操可以控制漢獻帝,是因為控制漢獻帝的幾個軍閥發生了內訌,於是曹操坐收漁人之利,終於有機會控制漢獻帝了。[注]
[注]:韓暹矜功專恣,董承患之,因潛召操;操乃將兵詣雒陽。既至,奏韓暹、張楊之罪。暹懼誅,單騎奔楊奉。帝以暹、楊有翼車駕之功,詔一切勿問。
第二、從地緣上,曹操就擁有優先的權力。
公孫瓚是沒有機會控制皇帝的,因為公孫瓚想接近洛陽,需要越過袁紹、曹操的地盤;而袁紹、曹操是不會給他這種機會的。
袁紹也是沒有機會控制皇帝的,因為他想接近洛陽,需要越過曹操的地盤,而曹操是不會他這種機會的。如果袁紹一心控制洛陽,就意味著在沒有擺平公孫瓚的背景下,就要和曹操展開決戰了。
事實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要價值,並不是因為可以借著皇帝的名義做事,而是因為漢獻帝身邊有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團隊,你只要把漢獻帝接到自己地盤,就可以與這個影響力巨大的團隊實現了合作;並且更容易的把自己的影響力滲透到關中地區。對此,只要看看曹操利用鍾繇輕易實現關中的控制權,就可以知道了。[注]
[注]: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騰最強,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侍中、尚書僕射鍾繇有智謀,若屬以西事,公無憂矣。」操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
總的來說,曹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機緣巧合的結果,絕不是因為曹操能認識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價值,其它人無法意識到。
至於說到玉璽,玉璽其實是一個扯淡而又扯淡的東西。
玉璽的存在,只是為了神話皇權。
因為玉璽到底長得什麼樣?本身就沒有人能給出標準的答案。
關鍵是,劉邦奪取天下,君臨天下,也從來沒有依靠過什麼玉璽的神力;當然了,劉秀奪取天下時,也沒有依靠過玉璽的神力。曹操、劉備、孫權在爭奪天下時,誰也沒有把玉璽當過回事。.....
玉璽在誰手裡?誰有權,玉璽就在誰手裡!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劉邦奪取天下後說,玉璽就在我手裡,誰敢說玉璽不在他手裡?
劉邦拿出一塊玉印,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玉璽,誰敢說這是假的?
這就好像,劉邦說自己老媽當年讓怪物姦汙過,誰敢說這是胡扯呢?當然了,這就好像,劉邦說自己未發跡時,曾有這過樣那樣的神跡,誰敢說這是胡扯呢?
總的來說,權力是來源於現實的博弈,而不是某種神又而神、玄而又玄的東西。但是只是有宣揚這些神而又神、玄而又玄的東西,才會讓人們對皇權產生神秘、神聖的念頭。
問題本身不成立啊。三國時候沒有誰在搶玉璽。正好在這個問題裡面,我要為孫堅和袁術翻案!
- 孫堅撈井獲璽
先說孫堅,孫堅獲玉璽的時間點是在董卓西遷長安,孫堅攻破洛陽之後。說法並非出自『三國志』而是『吳書』:
吳書曰:堅入洛,埽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恠,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旣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很熟悉?很有小說色彩。先是看到五色雲氣,然後派人入井撈出傳國玉璽。並且還開了上帝視角,知道這是張讓作亂的時丟下的傳國璽,而不是董卓撤退的時候倉卒丟下的。
如果這是真的,只能說孫堅的心可真大。為什麼呢?當時二袁爭雄,孫堅僅僅只是袁術的部將之一,孫堅的官都是袁術表的,這意味著孫堅和袁術之間是部將和主公之間的關係的:
獻帝春秋曰:袁術表堅假中郎將。
即便孫堅剛當上官就想要背叛袁術,從孫堅的角度,隱匿玉璽依然有兩個不可能:
- 以當時孫堅的勢力,別說稱帝,就是隱瞞這個消息都是很難完成的任務,自己留著完全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節奏。這個時候就算是撈到了玉璽,難道不是應該交給袁術么?要麼就交給盟主袁紹也行。當著一個中郎將就想以後龍登九五,這步子太大了。玉璽這等寶物,不是那時候的孫堅能夠有能力隱匿住的。
- 先看兩段關於孫堅的史料:
江表傳曰:舊京空虛,數百里中無煙火。堅前入城,惆悵流涕。
裴松之:臣松之以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
無論是江表傳的描述,還是裴松之的注,都說明孫堅在當時忠烈的名聲還是不錯的,但是隱藏玉璽,這是亂臣賊子,陰壞異志的人才會做的事情。和孫堅的人設不符合。所以在這裡要先還孫堅一個清白:
死後不愁無勇將,『英魂』依舊守江東!
所以孫堅撈井獲玉璽這件事的真實性就非常存疑。就像裴松之說的,這個說法本來出自吳書,當是孫權稱帝的時候,為了製造天命在吳的輿論生造出來的說法的,孫權為了當皇帝,也不顧及自己老爹的聲譽和人設了。
2. 玉璽究竟何處
首先,孫策玉璽換兵權,是三國演義的原創。話說孫策在沒有離開袁術單獨發展的時候,一直是袁術手裡的一把利刃,但是袁術養孫笨就和曹操養呂布一樣——一直不給飽,每次打之前都許諾把打下來的城池給孫笨當領地,但是打下來之後袁術派的都是自己的親信。後來劉繇和袁術開戰,袁術屢戰不利,孫策自告奮勇,袁術沒有辦法了,才讓孫策下江東。三國志上無論是正文還是注,都沒有提玉璽的事情。
江表傳曰:策說術云:「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
倒是孫堅傳裡面有一句話:
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按照山陽公載記的說法,袁術是用孫夫人做人質奪的傳國璽,和孫策無關。『後漢書』中也有描述:
術得璽,舉以向肘。魏武謂之曰:『我在,不聽汝乃至此』。
但是這段史料是范曄抄錯了,把袁紹抄成了袁術,原始出處在『三國志』和『魏書』:
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魏書曰: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也。」
熱鬧的是,在後世『玉璽譜』裡面,事情完全顛倒過來了!
袁紹有僭盜意,乃拘堅妻,逼求之。紹得璽,見魏舉以向肘,魏武惡之。
變成了袁紹逼孫堅妻,還是去噁心曹操……可憐這一段小說,到處傳抄,孫堅的老婆被袁術拘了袁紹拘,真讓人揪心。人家三國志裡面明明說的就是『玉印』而已。
而在三國志袁術傳裡面,關於僭號的描述非常的簡單:
用河內張烱之符命,遂僭號。
完全沒有提玉璽的意思。所以袁術僭號或為真,但是玉璽一事確是莫須有。所以啊,無論誰畫袁術,都畫一個大大的玉璽,袁術冤枉啊!
並且裴松之對『山陽公載記』及其作者樂資的評價非常不好:
不知資、暐之徒竟為何人,未能識別然否,而輕弄翰墨,妄生異端,以行其書。如此之類,正足以誣罔視聽,疑誤後生矣。實史籍之罪人,達學之所不取者也。
從而『山陽公載記』裡面的這句話還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的。總之,孫策並沒有獻璽,就是趁著袁術的部將孫賁、吳景不給力,自告奮勇,脫離了袁術的控制。
匹馬『鷹揚』走四方,決機兩陣見孫郎。
既然孫堅獲璽、孫策獻璽,袁術貪璽都是一系列的莫須有,那麼玉璽究竟在哪裡呢?其實孫家沒有玉璽還有旁證,就是當孫皓獻璽歸降的時候,獻了天子六璽,唯獨沒有提傳國璽的事情,基本可以證明傳國璽當時確實不在孫家。
江表傳曰:案漢獻帝起居注云「天子從河上還,得六璽於閣上」,又太康之初孫皓送金璽六枚,無有玉,明其偽也。
後來也有人反駁說,玉璽曾經在孫家,說傳國璽是古代玉璽,屬於寶物,不在六璽之數云云,但是如果真的連傳國璽都交上去了,天子六璽有記載,為何傳國璽不記載?並且孫堅獲得玉璽的可能性之前已經分析了,本來就很小。
後世還有一種說法,還搬出『遼史』的證據:
傳國寶,秦始皇作,用藍玉,螭紐,六面,其正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魚鳥篆,子嬰以上漢離祖。王莽篡漢,平皇后投璽殿階,螭角微玷。獻帝失之,孫堅得於井中,傳至孫權,以歸於魏。魏文帝隸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寶」。唐更名「受命寶」。晉亡歸遼。自三國以來,僭偽諸國往往模擬私制,歷代府庫所藏不一,莫辨真偽。聖宗開泰十年,馳驛取石晉所上玉璽於中京。興宗重熙七年,以《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試進士。天祚保大二年,遺傳國璽於桑乾河。
事實上這段『遼史』其實重點在後面這兩句『晉亡歸遼』,『馳驛取石晉所上玉璽於中京』言下之意是天命歸於大遼。前面的記載也很道聽途說,可謂是破綻百出的。首先『傳至孫權以歸於魏』就很謎,也就是說是和平時期孫權獻上去的,還是在曹丕篡位之前?!而事實上,孫權對魏國最低眉順眼的時候就是受九錫,要和魏抗蜀的時候——此時曹丕已經稱帝,之前實在是想不到什麼時候會求魏求到把傳國璽奉上,並且如果傳國璽在魏吳之間傳遞,這是一件大事,而裴注和三國志中都沒有提到過。
傳國璽,其實皇帝平常並不用的。秦漢以來,天子一直用六璽,而刻著八個字的傳國璽是漢高祖入關的時候撿的:
乘輿六璽,秦制也。
《漢舊儀》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此則漢遵秦也。初,高祖入關,得秦始皇藍田玉璽,螭虎紐,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高祖佩之,後代名曰傳國璽,與斬白蛇劍俱為乘輿所寶。
所以傳國璽和斬蛇劍一樣,都是供起來的寶物罷了,參考斬白蛇劍的命運,如果不是在晉惠帝時期武庫失火燒了,也就是默默的一代一代傳下去而已了。所以傳國璽的命運,很可能就是鎖在深宮之中,默默的看著秦漢三國的變遷,到八王之亂、晉室南遷之後便神秘的消失了。所以,三國時期根本就沒有諸侯來搶玉璽,談何「都搶玉璽,不搶天子」?
謝 @臭鹹魚 和 @成剛 提醒,前面的分析忽略了『後漢紀』的記載:
是日,幸崇德殿,大赦天下。得六璽,失傳國璽。
傳國璽應該是丟失於十常侍之亂。如果結合『後漢書』中:
術死軍破,璆得其盜國璽,及還許,上之,並送前所假汝南、東海二郡印綬。
雖然沒有指明袁術盜的是國家的什麼璽,當然也不排除傳國璽的可能。那麼有兩個可能:
- 袁術不臣之心可能很早就有了。十常侍之亂,二袁的人攻入宮門,或許那個時候玉璽已經入袁術之手也未可知。
- 傳國璽確實由孫堅撈起來,但是很短的時間內就交給袁術了。這樣的話,山陽公載記裡面「拘堅妻奪之」會是可信的。
哪有什麼神權,情懷,天命!
那時候天下造反的人多了,都沒把皇帝當回事兒。
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危險得很
1.首先軍閥不一定買你的帳,人家不好這一口,你挾個36D的也沒用。
2.留個天子在身邊,天子還老想著暗殺你,你的功勞再大也是天子的,你治理國家是應該的,你出了禍,鍋都是你的。
當年討伐董卓的同盟,曹操就看明白了,都是一群口裡喊著仁義道德,私下保存實力,眼睜睜看著皇帝去死,都想自己當皇帝的玩意兒。
曹操念著這個國家的好,一輩子想幫著東漢的皇帝續一波命。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你們天天罵曹操是國賊,其實曹操可能是唯一愛著漢朝的。
當然這種病態一樣的愛戀,最後連他兒子都看不下去了。
你要說搶,玉璽只有袁術是比較靠近這個詞的,因為袁術想稱帝。
孫堅是撿的之後私藏,在孫策眼裡玉璽還不如幾千兵馬。
皇帝?一開始董卓搶著皇帝遷都,後來李傕劫持皇帝,郭汜劫持公卿,有人勸袁紹迎立漢帝但袁紹不聽,之前袁紹也曾想擁立劉虞為帝,只是劉虞沒有答應。
漢帝離開長安東行的時候,有能力,有地緣位置去迎立漢帝的,除了曹操還有誰?你能指望隔著千山萬水的諸侯去迎立么?你能指望張楊這種「諸侯」去迎立么?
不是曹操選中了漢獻帝,而是因為荀彧選中了曹操
莫非說的是傳國玉璽。
那好,傳國玉璽在有些人看來是皇權象徵,天命所歸什麼的。跟周王鼎差不多。
《左傳》有個典故:
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
所以玉璽充當了這個「鼎」的角色,你說不重要?肯定重要。
至於搶皇帝,其實實力大的袁紹,心裡是看不上劉協的,他的初衷是奉立幽州劉虞。劉協本身作用袁紹是清楚的——號召那些大漢純臣。
不過以四世三公的袁家門生故吏遍及天下,袁紹的出身和身份,講句笑話,劉協的號召力還比不過袁紹,那要這個累贅幹嘛?
袁術就更別提了,不按套路出牌的主兒。
其餘人,如劉表,胸無大志。如公孫瓚,一匹夫爾。
袁紹心裡但凡看得上獻帝,都不會有曹操什麼事兒。
曹操那會兒還得靠袁紹吃飯,關係還屬於蜜月期。敢得罪老大?
第一,貌似搶玉璽的只是袁家兄弟,袁術那個算不算搶還難說,第二,玉璽雖然是個死物,但在當時代表的是天命所歸,份量其實是大過不知道換了多少個的皇帝的。再看看搶皇帝的事,袁紹沒去搶,雖然有人建議他去了,再看看跟曹大搶皇帝的有誰,楊奉韓暹!基本就被曹大吊打了。
玉璽是天命,皇帝是人命。天命有益無害(早跳反是本身傻),人命麻煩得很。
玉璽聽話,你讓他踩哪兒他就踩。
皇帝不聽話,你得把他這個團隊當祖宗供著,還得提防他背後坑你。
仙人掌和兔子相比,肯定仙人掌好養活……
因為諸侯再多,麾下有文若的只有曹阿瞞
這個問題問的好!
玉璽!可以加攻加防自動回血!
漢獻帝?不過一個NPC各個指數低的不像話,弄來有什麼用?
啊?說的不是遊戲?你確定……玉璽這事是歷史?
如果是,赤兔馬方天畫戟神鬼烈焰盔……是不是?
苟或ψ(`?′)ψ
呸。。。荀彧。。。
從曹操當時的心理來看一方面他贊同了郭嘉和荀彧,另一方面當時心為漢臣
開始的大將軍何進,後來的董卓,李傕,郭汜,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後都沒活多久。沒有金剛鑽,
曹操迎獻帝,天下士人紛紛歸附,不論是因為天子還是因為曹操,只要來了就行。
袁紹四世三公,袁家門生滿天下,根本不需要靠迎獻帝吸引人才。
打個比方,玉璽就好比金庸小說裡面的聖火令,拿到他都可以成為明教之主(皇帝),教眾(百姓)是認可的,但是你有沒有實力坐穩了就是另一說了。所以說你只要想成為明教之主,先拿到聖火令是上策,不然你即使殺了教主,你也是被追殺的對象,而成不了教主。而你擁護教主最多是個護法而已。
那個動亂的年代裡正統的概念還是很濃厚的,所以劉備一個漢室宗親就能拉攏來那麼一大夥的人。如果是南北朝時,你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想領兵創業,你不是鬧著玩呢么?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大基調,所以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做法。
先說一下為啥不搶天子,很多人都說到了,地理問題,這是一個跨不過的坎。
舉個例子,德打蘇聯,你不控制了波蘭,你敢直接攻打莫斯科么?然後在莫斯科搶個人,再帶回自己的地盤?這顯然不顯示,不多贅述了。其他人已經寫的很好了。
既然你不能搶到天子,不能利用正統,那麼還有什麼方法能夠幫你建立合法的正統地位呢?玉璽,只此一家,別的都不行。
玉璽是從劉邦登基開始,名正言順的成為了皇家的象徵,並且具有法律效益。不論王莽篡權還是劉秀中興都不曾拋棄這一重要物件,更賦予了其無比崇高的地位和意義。你擁有了玉璽就相當於擁有了合法的繼承權,而且只要你有實力,還可以以此來召集天下英傑,從而豐滿自己的羽翼,這對亂世來說是有重大價值的。
可惜袁術的心術不正,只是想做夢當皇帝過把癮,並沒有做好稱帝的準備,而且套路也不對。如果袁術以玉璽為名,擁立新的皇帝,那麼這個皇帝只要是姓劉,屬於皇家血脈,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繼承漢朝大。袁術從而也可以藉機成為權臣,到時候皇帝的廢立都由袁術說的算,好好經營幾年,沒準能翻身做主人。當然首先要翅膀硬。
由此可見,玉璽和皇帝屬於兩個正統的象徵,而搶玉璽的風險明顯小的多,帶來的益處卻十分的大。那個亂世都互相不服,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的人都想搶玉璽幫助自己確立正統地位,不論是擁立新帝還是自立為王,玉璽都是最理想的敲門磚。
開個腦洞,如果劉備拿到了玉璽,那麼以他漢室宗親的身份,匡扶漢室的口號,肯定會有人提出讓劉備自立為帝的思路,如果這時候劉備還堅持不當,要贏回漢獻帝,那迸發出的力量可就不可小視了。因為只要跟著劉備干,最後成了,都是皇家的功臣,以正統的名義當個諸侯,還能青史留名,這一票穩賺不賠的買賣,肯定會有人跟著想干一票。但是拿到玉璽的不是劉備,有玉璽的人還想稱帝,那麼其他人看到只會眼饞和嫉妒,因為承認你的合法地位對自己並沒有益處,既然你拿了玉璽能稱帝,為啥我不能。
然後再說說搶天子的風險,搶天子並不是說的那麼好,你有了天子,你要不要奉他為尊呢?要不要聽他的指揮呢?做事情和決定會不會受到天子的制約呢?而且萬一天子不聽話,你要不要殺了他立新的?你有魄力成為下一個董卓么?
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需要考慮的,為何好多明明是傀儡的皇帝還是被權臣殺了,就是因為皇帝天然的擁有權力,一旦其不配合,對權臣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當諸侯在不能控制住朝廷的情況下挾天子,相當於給自己身邊埋了一個定時炸彈,早晚都會爆掉的,因為他是君,你是臣,你擁護天子天經地義,你脅迫天子就是大逆不道。曹操也因此吃了不少虧,畢竟曹操身邊也有不少是保漢派的,比如荀彧,如果不是曹操平等了北方,控制了朝廷,他敢稱魏王,加九錫么?
由此可見,搶天子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不然都是自取滅亡。
搶玉璽則不然,只要你夠強,另立新君是上策,直接稱帝也沒毛病,而且你越強,擁有玉璽的時間越長,合法的地位越穩固,這是當時的意識形態使然。
第一,曹操的兗州距離司州近。
第二,曹操手底下的謀士們確實眼光長遠。
第三,曹操對當時局面的把握能力真的強。而且他有這個實力,你劉備就是想挾天子都沒有實力。
第四,其他諸侯也是有搶皇帝的,不過都是些小諸侯而已,搶不過曹操而已。
第五,能有實力搶皇帝的,不是距離太遠,就是早就不把漢帝當回事了,例如孫策,袁術,袁紹等。
第六,再就是有些諸侯沒爭皇帝的心氣和眼界不說,自己的地盤都不安穩,對他們而已,與其管皇帝,還不如把自己的地盤鞏固好,如劉表,劉璋,張魯。
得說迎,不能說搶。這樣才有大義的名份,搶過來不但沒用,反而要擔不義的名聲,成為眾矢之的。當然,還要有實力,不然名份也沒用。
屠龍寶刀,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沒有孟德注孫子兵法,就算手握屠龍寶刀,只能死得更快,要不然就學學謝遜抱著屠龍刀躲到冰火島,沒錯,天下人都在找你要屠龍寶刀,畢竟可以號令天下!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相。
倚天劍也是如此,它本質是九陰真經,靠著凌絕天下的武力,便可以拿著倚天劍招搖天下,武功不錯的峨眉派的倚天劍不也成趙敏家傳寶物嗎?袁術拿著玉璽稱帝,死相比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些傢伙更慘,別說爭鋒,吃醋都沒你份。
事實上大家都在爭地爭人擴充實力,沒人真在搶天子搶玉璽。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沒本事,悠著點兒!
天子有啥用?劉備說:我是官封的皇叔,皇帝是我侄子呢!別急,我還有我侄子的衣帶詔呢!孫權認定曹操實為漢賊,孫權一副正義的嘴臉:吾與漢賊勢不兩立!我估摸袁紹發兵官渡一定是為了清君側。曹操挾了天子令得了誰?曹操不會忘了他們勤王之事吧。勤啥王啊?王不是好好在董卓手裡嗎?為毛袁紹曹操孫堅這幫人都不聽董卓傳出來的皇帝的號令呵!
不過對袁紹孫權沒用的漢帝,對曹操還是有點用的,畢竟曹操為寒門,那兩位可是世家,為了不讓更多世家反感,曹操供起了漢朝最大的世家,像曹操的子房荀彧,那可是一輩子的漢臣啊,曹操這挾天子,值了!推薦閱讀:
※張郃和張遼誰更強一些?
※在遊戲界,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題材的成功作品相比,為何《水滸傳》題材的成功作品要少很多?
※如何判斷裴松之注是否靠譜?
※兩個少時認識的兄弟,一起打天下,感情會不會說沒就沒呢?
※三國時期誰顏值高?還有哪幾人能稱為"絕倫"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