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高適和李白的關係?
12-19
高適一度和李白交往密切,一度「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後來李白入獄後託人向高適求情也未果,兩人交情何以至此?
哪怕政見不同各為其主,個人友誼也不是不可能繼續延續,私人又沒有深仇大恨,雪中送炭那麼難做嘛?
李高杜三人關係曾經很好,安史之亂以後李白與其他二人越走越遠。究其原因,還是高適從根本來說是武將是政治人物,而李杜是詩人。
戰亂爆發前,高適也不怎麼得志,困頓了半輩子。戰亂爆發後,高適處在鬥爭的第一線。當時他跟隨哥舒翰守潼關。潼關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適直接領導沒了,就親自跑去見唐玄宗,痛陳失敗原因,表現的慷慨悲壯又信心滿滿,鼓勵玄宗再戰。有意無意得他有了得志的機會。唐玄宗那時算是人生低谷啦,有高適這麼個人出來,再不濟也是個心理安慰。而這時候的李白在長江秋浦附近(手機作答,根據印象寫,錯了會更正),北方亂起來之後,李白安頓妻兒準備去避難。兩人雖然都有志於仕途,但關鍵時刻人生選擇就有差異了。
李白高適雖然都習武,都去過邊塞,都文采飛揚,但是高適祖上都是將軍,祖父伯父爹都是帶過兵的,他本人又在邊塞軍營多年。而李白本質上就是個俠客。
這是一。
二來,高適比李白會站隊。唐玄宗帶著高適入蜀,為了平亂,玄宗打算讓三個兒子分頭帶病,高適反對,說你這樣搞有可能會分裂。玄宗沒聽,結果永王李璘果然反了。這時候太子李亨沒和玄宗在一起,帶兵的太子已經宣布玄宗退位自己登基,奪了老爸的皇位。即位後李亨對高適高看了一眼,相信他的政治眼光,讓他任淮南節度使討伐李璘,結果兵不血刃李璘投降。
這時候,李白在李璘麾下做幕僚……李璘一敗李白就因為謀反被逮起來了。具體忘了李白是怎麼被李璘勸說加入的,但是詩仙老爺子的政治眼光真的太讓人捉急。雖然說當時的主要敵人是安祿山史思明,但也不能亂跑啊,站玄宗或肅宗(李亨)那邊都比永王政治正確。王維杜甫也曾被抓到安史叛軍那邊當官,但他們的結局都比李白強,有時候屈服於陌生的敵人不能投靠皇帝的兄弟。
三,導致李高破裂的直接原因是李白被抓後給高適寫信求救,高適置之不理,李白夫人去高適府里拜訪,高適閉門不見。李白覺得高適飛黃騰達了,把他看成是累贅,好辣,絕交!死就死!爺不靠你了!!!!
謀反是大罪,李白自然要竭盡所能自救。但先說當時高適該不該救李白。
從政治而言自然不該,首先新皇帝上台還沒兩天,對這種謀反的事情最為敏感。加上高適又是淮南節度使,扼住了京杭大運河和淮南富庶之地的錢糧鹽鐵,這都是唐帝國的命脈。這個關鍵之地的關鍵職位本身也是個燙手山芋,一旦發生誤會很容易惹火燒身。安史之亂不就是節度使叛亂么?所以後來高適做了兩年節度使就被肅宗召回了。
當時高適已經年過半百,印象中那個時候應該有五十三四了。前半輩子都是不得志,好不容易有個崛起的機會。高適和李杜不同,高家是一個經歷過沒落的政治家族。祖父高榀(應該是單人旁一個品字,手機打不出來Orz)是開國元勛武將,死後跟著皇帝葬入皇陵的。後來伯父父親叔父那一輩就開始家道中落,好不容易高適這裡有點起色。他是家族的希望,如果和謀反有了任何牽扯,他們整個家族政治上再也無指望。
再來看高適有沒有能力救李白。應該是沒辦法的。畢竟李白犯的不是一般的事兒。而且高適是有政敵的,他曾經得罪過宰相李輔國。當初永王拉開李白就是利用他的名氣,誰讓你名氣大的,李白也不是一般人啊。如果高適明著救李白,那就會讓政敵抓住不放,更不利於李白。還不如這樣維持現狀或許有生機,省得被人把李白揪出來作為反面典型殺雞儆猴,那時候李白才是死透了。後來看看,一個參與了叛亂的社會名流沒有死,被流放已經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吧。
救李白的確超出了高適的能力之外。不過高適對杜甫還算是照顧,任彭州刺史和劍南節度使的時候也接濟一下杜甫,杜甫也經常給高適寫讚美詩。但也僅此而已。杜甫那個時候在政治上也迂腐的要命,和皇帝關係差,居然上奏罵肅宗糊塗是桀紂,也是沒誰了Orz……杜甫也挺有意思,一面給高適寫讚美詩,一面給李白郵寄同情詩。而李白高適兩個人誰也不理誰,全然把以前在長安一起醉酒一起說大話的日子徹底格式化了。
情敵關係。杜甫跟李白的那些糾葛想必你也聽說了,高適作為一直陪伴陪伴在杜甫身旁的好基友,什麼仇什麼怨可想而知。
推薦閱讀: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到底有多弱,配得上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吗?
※《資治通鑒·唐紀》中的為野人所殺是怎麼回事?
※電影《楊貴妃》中的「了事帕」是怎麼一回事?
※「唐太宗問於李淳風」是否確有其事?何書記載?
※如果蒙元興起的時候,遇到的不是南宋,而是鼎盛時期的漢或唐,那麼蒙古人能不能完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