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倒眾人推是一種破窗效應嗎?
突然想到兩者之間有些聯繫,但不太確定是否為一類。求高手解釋!
群體中,共同批評一個人可使批評者之間獲得一種親密的鞏固關係,他們通過批判一個共同的敵人,使自己和群體建立聯結,並讓自身的身份得到保障。由於此種規律的存在,使得群體總是在(集體無意識的)暗中物色一個可以被合法批評、侮辱的對象,然後把集體內部「隱藏的焦慮」轉化成一次狂歡與麻醉。
今天剛好做了 @秦友團 微信賬號的練習,就來回答一下。
「破窗效應」是環境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環境的形成常常始於一個起點的引導,導致過程的惡化。這裡的「牆倒」可以視為一個起點。這樣的起始點從很多現實狀況中可以體現出來。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個完美的角色,一些一念之間的決定,或者是無意中的行為就有可能成為別人效仿的源頭。古人說「有不盡者,亦宜防微杜漸而禁於未然。」就是這個道理。
「破窗效應」的形成也難免於推波助瀾的一雙雙手。一些帶有個人利益一己之心的行為源頭往往會成為其他從眾者的追隨理由。所以「眾人推」。首先,這個行為對自己是相對有益的。人都有私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莫忘初心」的信念。有時候我們告訴自己不去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但大部分人都想爭取自己的利益。其次,這種源頭行為給人一種心理安慰。並不是人人都有勇氣去打破常規,但是當環境驅動的時候,我們往往也會攻破自己的行為準則。一個群體行為可以減輕個人的負罪感,當這個群體越來越龐大的時候,也就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現象。
所謂「破窗效應」理論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進行的一項試驗。試驗過程是這樣的:詹巴斗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擺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放在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他把停放在布朗克斯街區的那輛汽車的車牌摘掉,把頂棚打個洞。結果這輛車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羅阿爾托的那輛車擺了一個星期仍完好無損。然後詹巴斗用鎚子把那輛好車的玻璃窗敲了一個大洞。結果僅僅幾個小時後,這輛車也被偷走了。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沒有得到及時修理,人們就可能受到這一塊破窗戶的暗示而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
一個小小的「破窗」,如果不及時修補,「破窗」便會越來越多。
推薦閱讀:
※「待宰人群」理論根出何處?為何中國屢有發生?
※「中國人的體質不適合喝牛奶」這個說法有依據嗎?為什麼?
※以環渤海為代表的黃種人身高在未來20年能否達到歐美白種人水平?
※中國最權威的微表情培訓機構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