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清華附小的學生用大數據分析蘇軾的詩詞?

看到北京清華附小的六年級學生,已經開始利用大數據研究蘇軾的詩詞了,有的孩子把蘇軾所用的高頻詞做了統計排列,有的算出了蘇軾代言景區的具體品牌價值,我覺得這是不是階層固化的體現?教育資源差距太大了,會不會寒門再難出貴子?


本身想從數據分析角度來分享我的觀點,但看了諸多回答以後我覺得有必要換個角度。

1. 孩子到底該不該這麼早接觸數據分析?這是不是揠苗助長?

我認為這要取決於孩子他自己是否樂在其中。大部分人都說該讓孩子由著自己的天性去玩,但作為網友我們信息有限,並不知道是不是孩子自己主動要求爸爸幫忙來做數據分析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如果孩子樂在其中,很享受這個過程,這有什麼好批判的

這樣的孩子其實並不少見。我小的時候就是這樣,別人去網吧我喜歡去書店,從家裡的存錢罐「借錢」全買了童話書,即使逃課也是去新華書店樓上的1元閱覽室。周末我都纏著我爸陪我一起做奧數題,了解一些老師沒講的技巧可以在小朋友面前炫耀,我非常樂在其中。從大部分人角度來看,看書非常枯燥,但懂得其中樂趣的人自然懂。從思考中獲得快樂和年紀無關,小時候讀到一個好故事和現在想到一個新的演算法模型一樣讓我感到快樂,甚至睡不著覺

因此不要用我們的價值觀來衡量別人,畢竟世間百態。

2. 這算不算數據分析?有沒有技術含量?

從技術角度看,肯定存在諸多瑕疵,但這都不重要。這些項目的目的又不是要發論文,試問我們五六年級別說寫報告了,議論文都寫不好。能夠流暢的把自己的思路和流程很好的記述下來,並進行一些分析,這很了不起。這幾位小朋友了不起,贊

從技術上分析這個報告價值不大,藉此批判一番更沒有必要。對待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慾,我們該做的不是打壓和挑刺,而是鼓勵。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

3. 這和階級固化是否有關係?我們需要悲觀嗎?

這個和知乎風氣有關,任何話題最後都要歸結到階級固化。誠然,任何成熟的社會都存在階級固化,意識到意識不到都不會有本質的改變。孩子在爸爸的幫助下做了一個大數據分析,很多人就說完蛋了社會階級固化了。如果是孩子在木工爸爸的幫助下做了一個好看的鳥籠,大家還會這麼說嗎?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做一個好看的小鳥籠並不比做大數據簡單。孩子的父親也可能只是一個技術領域的從業人員,用自己的所學幫助孩子實現想法,從本質上來說和幫孩子做小鳥籠性質無差。

但我當然理解這種憂慮的來源,鳥籠屬於我們能想到但不會做,但大數據對於很多家長根本就無從下手,甚至都沒想到過或者壓根就沒聽過。種種憤怒,都是我們對自己無能的發泄,對自己無知的痛恨,我們想把這種差距的責任推給社會,這種無力感讓我們感到痛苦

我們不否認人和人之間、家庭之間都有很大的差距,生而不平等,後天努力也很難改變。但正如羅曼羅蘭說過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與其替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感到擔憂,想要訴諸於社會不公、階級固化,以此來麻痹自己,還不如趕快努力擴展自己的眼界。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為所愛之人提供更好的條件,哪怕只是給他一個好看的小鳥籠。


我小時候曾很多次拿著這玩意百撕不得騎姐,為啥這玩意能入侵白宮?


在朋友圈、知乎上看到很多酸葡萄,還有北大叫獸寫的。說什麼揠苗助長之類的。這些人大概沒讀過韓愈的《馬說》吧?那我就複製上來。

《馬說》 韓愈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那些酸葡萄的人自己就是只驢子,自己只能吃一斤,所以非常擔心人家千里馬吃一石糧食會撐死。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網上很多文章說「為什麼中國學生缺乏創新能力」。上面這段話就解釋得很好了。中國的千里馬多得是,但是教育者卻不給喂夠糧食,到頭來還抱怨中國學生創新能力不足。

我小的時候充滿了求知慾,什麼都想學,精力非常旺盛。可是沒有人指點,也沒有學習資料,只能按部就班跟著課本學。我本來能吃一石糧食,卻只吃到一斤,人生也就註定平凡。比起這些清華附小的學生,我只有羨慕的份。

最後吐槽一下「大數據」。能放進一個電腦的內存的數據都不是「大數據」。蘇軾的詩詞散文加起來也就幾個MB吧,離「大數據」差了起碼 10^4 倍。


這年頭怎麼什麼都能往階層固化上扣了,幾個無產階級青椒在家教教小孩都階層固化了?

「做什麼」比「怎麼做」的確重要的多。而父輩優秀的認知能傳遞給你的就是「做什麼」對你的將來最有意義。但是怎麼做,大部分時候你還是得自己解決,因為父輩的知識是上個時代的知識,很多時候不能幫你解決這個時代的問題,最多人脈上抬你一手。

而真正的固化,是你既不用考慮做什麼,也不用考慮怎麼做,就能繼承父輩的資產。上個時代的知識放在這個時代可能一文不值,上個時代的地皮呢?原始股呢?廉價國企呢?

都是領死工資的,本來就是一個階層,哪來的固化?


瀉藥,我小學時候曾經有一個很要好的玩伴,一起上了初中,不過不在一個班。後來就再沒見過他了,聽說他初一的時候就被家裡要求輟學回家了。

長大後剛開始工作時,同事裡面有很多富二代,那會彼此聊的也比較來,我忽然發現,他們好多人是不參加高考,而是直接去海外留學的,有的高中就直接去了國外。就我本人來看,這部分人的總體綜合素質也是偏高的。

你瞧,如果真要比的話,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從出生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寒門真的難出貴子,就整個中國教育發展而言,教育資源是不平衡的。

說句題外話,當年還沒減負的時候,我母校還是出了不少考上名校的好學生的,包括我們和後一兩屆。減負後,母校基本廢掉了。而我們很多高考考出省外的同學,工作後相當一部分算是徹底離開家鄉了。

假設我現在回到小學,再去看你所說的這些學生,我會很羨慕他們的,不是因為他們會做這些事,而是因為他們在同樣的年齡,卻看到了比同齡人更廣闊的世界。


你們能夠體會一個上幼兒園之前就會自己讀書的孩子的心情么,是不是覺得肯定被逼著背唐詩,然後傷仲永之類的?

然而不是,你根本不知道一個喜歡恐龍的孩子看著恐龍圖片,讀著那些化石發現的故事時有多麼開心。他不需要玩,因為他讀書本身就是最大的快樂。

上小學後,他的書櫃中總是有著最新買到的百科全書,從太陽誕生到物種起源,圖片栩栩如生,從世界著名地標簡介到如何燒制玻璃,他周末拿著書一讀就是一天,然後晚上出去和鄰居小朋友一起在院子里玩捉迷藏。他沒參加輔導班,考試成績也不會低於95分。

階層固化了?他父母家中幾代都是農民,他母親村中只有一所小學,學校中只有一個教室,他父親上學幾十里山路。但是他們咬牙堅持下來了,最後考上大專。所以他們知道教育和學習的重要。他們無私給我提供上面這些條件,也感慨過現在教育條件的進步,我小時候從未主動要買過衣服,只是愛逛書店,雖然父母工資微薄,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對買書說過不。

也許你們覺得看到了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我卻看到別人家的父母。你們天天叫囂階層固化,但是捫心自問,階層固化的是你們這些還能刷知乎的人,還是他們:

嫌輔導小孩子累的,捫心自問。你們多出的時間是為了去看看電視劇,玩玩王者榮耀?還是像文中家長一樣輔導這個大數據分析的課題?

說什麼孩子應該多玩的。這難道不是你們口口聲聲想要的所謂素質教育么,高考不是扼殺天性么,素質教育到你面前了你怎麼卻葉公好龍。

不是說孩子不應該玩,但是家長不能就知道讓孩子瞎玩,有多少學生想要「電子競技」,又有多少學生到高考了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幹什麼,這難道不是家長和學校的責任?

種種憤怒,都是對自己無能的發泄。但是很抱歉,現在已經沒有自怨自艾的時間了。

——————————————————————————————————————————

如何評價 DeepMind 發表在 Nature 上的 AlphaGo Zero

——————————————————————————————————————————

看看上面這個鏈接,你應該想到,現在的學生,今後的棟樑,他們面對的世界將於現在有著天翻地覆的不同,他們不會再需要司機,不會再需要翻譯,有多少職業以後都會消失。人類很大可能將和機器,和AI爭奪崗位。現在你的孩子玩的開心,今後有什麼資本來適應這樣的變化。

許多人都不懂,就像這次上面批評的這些人一樣,你們不懂為什麼現在需要種上這樣一顆種子。清朝也不知道會被怎麼樣轟開大門。


回答中很多人說父母上陣,也許真的小看現在的小學生了,大約15年前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轉到帝都的某附小,班裡就已經有一個孩子每次課前都將網上搜集整理列印好的上課內容交給老師。那個時候貌似是非典之後,而我還不知道電腦是什麼,更別提互聯網了。很多大人應該也和當時的我一樣吧。現在有個小學生學會了大數據分析,你們家的孩子做不到,你做不到,就不代表不可能吧。
至於階級固化,也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吧


我是一位大學生支教志願者,大後天我要給四年級的孩子們上一節關於溫度計使用的課,可我到現在也沒有為他們弄到溫度計,他們可能只能通過書上的圖片去學怎麼用溫度計。

世界不公平,大概是最傷感的一句廢話。

--------------分-----------------------------------割----------------------------線----------------------------------

首先,感謝那些支持支教的小夥伴,也感謝為我支招的小夥伴,至於我為什麼不在網上買,或者問醫院借,我之後將回答。

非常抱歉,之前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知友關注,故沒有講的太清楚,這裡是南華大學雨母校區旁邊的一個小學,想知道的可以搜一下,講真,如果沒有這個大學,這裡可能真的沒有快遞點,其實不要說西部,就是中部的大部分鄉村地區都沒有快遞點,之所以有人誤認為快遞網已經遍布全國,我想也許是你壓根聽不到沒快遞點的地方的人的聲音。

在此答一下那位想去支教的同學,在下是參加的學校的青年志願者部門,其他支教途徑我也不知道。

其實,有快遞點我們也不可以自己掏錢為孩子們買東西,要層層審批。(部門規定,參加過學校支教的小夥伴應該知到)。

醫院的是體溫計,刻度是35-45℃(大概),我們用來測氣溫......有點困難,而且裡面是水銀,所以,你懂的。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本來,支教總部開會的時候說,教具他們有,要的時候可以在他們那裡拿,可直到我上課的前三天,我問他們要溫度計,他們說,往年他們是不用溫度計的。

當時,我只是有點小苦惱沒溫度計這課怎麼上?直到晚上在知乎上看到這個問題,才猛然發現差距可以這麼大!於是有上文。

「何不食肉糜」(允許我無貶義的使用一次)的本質是信息缺失,現在解決了,誤會但願也解除了。

不要說溫度計,孩子們的科學課本都湊不齊,三個人共一本書,一個班幾個人?呵呵,九個。

九個!!!7塊錢一本的課本,九個人的都湊不齊!!據說去年就是這樣,那麼課本缺失至少一年為什麼沒人上報?!

這窮的不是物質,是認知。

就是這樣一個什麼都缺的學校,倒有一樣東西不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這是他們校園裡最現代化的東西,工工整整的貼在牆上,迎接領導的創文創衛檢查。我十分的欣慰,快遞點雖然沒有普及全國,可是,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了!

我有些擔心他們,因為,如果他們的家長關心他們的教育,一定不會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一個只有9個人一個班的小學,這不是什麼中國最窮的地方,一個普通的小鄉村小學,我只看到了9個孩子,我不敢下什麼結論,可我總是隱隱在想華夏還有多少這樣的小鄉鎮,還有多少這樣被遺忘的孩子。

說句偏激的話:每個中國人的可以隨時坎出幾句教育的重要性,可真心把教育當重要的乾的領導有幾個。

我在這些孩子們身上看到了科學家般的好奇心,畫家一樣的創造力,我看得到他們無限的未來,我對他們有信心。可我也知道,更大的可能,他們會像我的那些小學同學一樣,高中不到就輟學,成為混混,成為那些物質,認知雙貧窮的人。

如果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有人墊底,愛誰誰,真心希望不要是他們。


在北京,從側面說說
首先報道里有照片,看房子,這孩子家庭應該不是富二代,也就是北京普通中產吧。
沒錯,北京研究員和大學老師也就普通中產的收入水平。收入不算高。所以你們提階級固化還太早,北上廣深的中產是最焦慮的一群,因為一不小心就會階級掉落,所以拚命往孩子教育上砸錢或者精力。


這些孩子應該是五六年級
也就是這些子弟吧(清華子弟上清華附小,直升清華附中)現在可以自由的做這些。

其它同年級孩子應該為了小升初,假期在上課外班,刷題準備杯賽等等,或者補習特長打算走特長生。沒有這麼多額外的精力和時間。就算最後出論文了,也百分之八九十是家長代筆。

比如曾經帶孩子去個書法課外班,幾個家長一起討論怎麼提高成績,學而思和高思哪個好?點招等等。
只有旁邊一個家長悠悠說自己崇尚快樂教育,不讓孩子參加那些競賽,不搞那麼累,學點特長就好。
問她孩子哪個學校,附小的!
呵呵,果然,也只有直升的敢這麼幹了。

但是一旦點招和本校子弟進入同一個中學,差距立馬拉開了,子弟大部分遠不如點招。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知識份子抱怨,清華北大的子弟考不上清華北大。
所以叫喚階級固化的還是不用擔心,有句話說遺傳智商會回歸均值,進入中產沒那麼大壁壘,多用點心,多花點錢培養孩子才是正經。


補個原文鏈接:(來自 人民日報 微信號)
【薦讀】當小學生遇見蘇軾

答主們可以先讀讀看,我就不多放圖了。

這份報告中多處提到了"爸爸",也就是藉助長輩的能力來更好地完成實驗,這個行為本身沒什麼問題。我們大可以為他們與時俱進的思維模式喝彩。答主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還在花式玩PPT呢,根本沒有接觸這類信息的層次。

這些孩子能在能力夠了以後,自然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曾經寫過的 OCR識別/語義分析 等概念。

不過也希望他們能夠記得,把自己觸手可得的教育資源,在未來回饋給社會中更多的人。


高技術職業所形成的階級是很難固化的。

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項目,知道碰到什麼問題需要怎麼解決,分數不夠高學校沒考好,都意味著畢業之後很難找到同樣高端的技術職業,而如果不能繼續做高技術職業,就存在階級掉落的可能性。

當然找不到,也不一定就階級掉落,還可以從事非技術性職業,但如此一來父輩所積累的高技術職業領域的優勢就喪失掉了,需要和其他人站在同樣的起跑線競爭,這種情況下不掉落階級,階級的固化也失去了。

甚至都不用等到下一代,高技術職業所帶來的是高薪,而高薪被課了稅之後,很大一部分的錢都無法拿到手中,造成的結果就是財富的積累速度其實沒有稅前工資給人的印象中那麼快。而同時從事高技術職業的人員,當年紀增長技術輸出無法匹配其高薪後,確實存在被裁員的風險。所以哪怕在同一代,階級掉落都是可能的。

其實這個例子反而說明,看似高大上的工作內容,其實只要有資深的高技術員工帶領指導,連小學生都是可以完成的。。而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公司其實可以進一步切分高技術工種,留下資深人才,然後招收低端人才組合著完成本來需要更多高薪高技術人才才能完成的工作,從而降低成本。更別提這些小學生做的活,是否存在類似程序的反覆使用呢?如果是那連低端人才的錢都可以省下來,因為不同公司可以共用外包的程序。

同時個人對這種學校項目不是很感冒——因為裡面小孩子所貢獻的比例實在太小了,基本上項目質量的高低取決於家長,而小孩子學到的東西,在以後工作中都能學到——但這個年紀恰恰應該學習以後工作中不方便學的東西。這種項目搞多了,容易造成小孩子喜歡華而不實的東西,反而無法專註學習相對更枯燥很多的基礎知識,同時這個年紀做的東西,再好也無法和成人參與的項目相提並論,所以又進一步損傷了獨立思考和開放探索的能力。


我想先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然後試著回答一下,是不是階層固化了,如果是,應該怎麼辦。

論文里使用的大數據技術非常粗淺,我相信大部分小學生都有能力理解使用這個技術。

但論文裡面使用的科學研究方法非常正規,知道並能正確使用這個方法有很高的門檻。我在大學裡也沒完全掌握這個技術,是在工作中慢慢學會的。

文中也說到,是在爸爸的幫助下完成的論文。我想本科學歷以下的父母,都沒有能力教會孩子這個思辨和調研能力。一般小城市或者農村的老師恐怕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這就形成了一階的碾壓。

除了大數據分析高頻詞還有另外一個論文,分析了蘇軾詞對旅遊業的影響,使用的同樣是這些科研的基本技術。

理工科都是這個套路。

但我覺得文科和藝術方向的可能有點不同。我作為理工科父親,我知道可以學習技術,比如遣詞造句的技術,對顏色,聲音的認識學習。

如果孩子不想當科學家,想當藝術家,想當銀行家,只學習這些技術肯定不夠。接下來做什麼呢,不知道。能不能花大價錢請別人教呢,可以。但是,我沒有能力判斷別人教的水平。

理工科的科研技術可以囊括一切技術性的知識和能力,但在那種需要實際的行業經驗的方面,就無能為力了。孩子想當畫家,你知道典型的職業畫家成長路徑么?

這就形成了二階碾壓。

這把家長可以給孩子的輔助分了三個層次:一、什麼都不會,沒有任何有益的輔助,孩子只能學到老師教的東西;二、家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任意的理工科技術。也就是題目中的情況;三、家長不僅有科研能力,而且知道行業內幕,而這些內幕網上找不到,書上看不到,花錢買不到。

如果你要去樓下賣麻辣燙,第一種家長會說,麻辣燙不錯,我看很多人都愛吃,肯定賺錢;這是信息。第二種會說,我有兩個技巧教給你,怎麼做麻辣燙最好吃,怎麼進貨成本最低;這是技術。第三種會說,孩子你儘管賣,警局的王叔和我家世代交好,把其他人都關停了,你自然生意好;這就脫離知識技能範疇了。

這樣看確實階級固化了,家長之間跨越鴻溝可能性很小。

應該怎麼辦我以前在一個問題下回答過。我的觀點不變:如果你家長是第一種情況,那你就不應該後面兩種情況里擅長的行業。而應該去做那些不太需要背景資源,也不太需要科研能力的行業。

以前我舉的例子是計算機和英語行業。這兩個行業的特點是,你只需要花很小的代價,就有機會做到行業頂尖。現在我還沒想到第三個行業。


沒想到這個回答有這麼多評論,不乏各種反對的聲音。我不喜歡和人爭論,就我說的一些話做個解釋。

「什麼樣的年齡該做什麼樣的事」,這句話算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如果實在想不明白,可以這樣理解,「做只有你這個年齡能做的事。」用更俗的雞湯來說,就是「有些事,現在不做,你再也做不了了。」我才20來歲,遠不到可以暢談人生經驗的年齡,也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人生。我希望我的弟弟妹妹(我家三個孩子,妹妹剛上幼兒園,弟弟剛上初中)以及我未來的孩子,在他們還小的時候能夠多玩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看一些有趣的動漫,有一個快快樂樂的童年。並不是說,我想讓他們成為一個普通人,過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生,「普通」與「偉大」本來就是很難定義的,沒有人說得清到底怎樣的人生算成功。有段時間,我一直在迷茫,其感覺就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知乎真的很神奇,一會兒說「年薪百萬起步」,「浙大是三本」,一會兒「剛畢業就月薪過萬」這種問題又火了起來,我沒工作過,沒拿過月薪,但我經常生活費上萬。。。

一直以來,我都信奉著「做我這個年齡該做的事」,不然過了這幾年就做不了了。所以,高中時我拚命讀書,也意識到了自己能力的局限,我考不上清北,考不上一流名校,但還是得認真學習。高中一畢業我就不顧父母朋友反對去騎了川藏線,後來又騎著單車或背著背包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偶爾出國出境,體驗不同的生活。我會很多技術,很早就有人想拉我一起搞工作室創業什麼的,但我不想搞,我覺得這個時候我應該學習,掙錢的事以後再說。我愛騎車,愛車協,幾乎花了整個大二在管理車協上,我無怨無悔,因為我深深的明白,我畢業之後不可能再找到第二個這樣的群體!

我剛進大學的時候,遇見一個很聊的來老師,我們聊的最多的就是我的父母。她最後有些驚訝的問我,大概意思是:如果我一直以來都是父母慣著我,我想要什麼給我什麼,那我怎麼沒有變成一個「壞孩子」?我說,這應該是小時候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吧,小時候就開始明白,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應該做。。。

(由於我的見識實在短淺,所以對我說的不要太在意,不喜歡的笑笑就好。)

還有,赤壁賦真的不算詞哈,是散文。。。好吧,這個只能用自己是個習慣了代碼的工科生來開脫了。。。

==================================

說實話,剛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是很扎心的。和很多人想的一樣,我也想過了什麼階層固化啊,教育差距啊,但是這麼多天來,我一直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值得認真思考。

我弟弟今年剛上初中,他不懂大數據,不懂編程,對電腦的概念就是打遊戲,也許讀過一點蘇軾的詩詞,但他已經比我小的時候幸福很多了。小時候我家在重慶很偏僻很偏僻的一個小山村,以前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買不起手電筒只能打火把,渴了就喝牛腳印里的水。那個時候沒見過電腦,沒聽過互聯網,以為能發簡訊的手機就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了。我還記得,有一次,老師上完了七子之歌,澳門那篇,然後說,「隔壁班有個同學在網路上查到了全部7篇的七子之歌列印了出來,我來給大家念一下」,那個時候,估計全班都不知道「網路」是個什麼,只知道蜘蛛網。

當我進入初中,到城裡上學(我好像是我們那個村第一個到城裡念初中的孩子),我意識到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城裡孩子很多都參加過培訓班,有特長,比如鋼琴油畫什麼的,而我呢,會爬樹算嗎?說實話,不自卑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很反對大學生短期支教的主要原因)。這種情況一直存在,所以我和初中同學的關係不大好,其實現在想想當初的我自己,真的挺邋遢的,我也不會喜歡。還好我成績一直不錯,老師挺喜歡我的。這種自卑沒有人引導的話,真的很難走出來。大概高一的時候,有個當老師的親戚發現了我的這個問題,和我促膝長談,總之就是鼓勵我積極的去融入城裡孩子的生活,不要讓自己被隔離。於是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學習怎麼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城裡孩子,像他們一樣去電影院,去ktv,去旅遊,等等。。。當然,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努力付出,他們提供了最可靠的經濟保障,讓我可以無所顧慮的騎行、旅行、攝影,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我弟弟去上學前,我也給他講過一些,希望他不要像曾經的我一樣。我把山地車當生日禮物送他,給他玩Surface,Mac,單反,鼓勵他一個人出去旅遊,給他買任何想看的書...並且不得不說,弟弟確實比我厲害,各方面都遠遠超過當年的我。

在剛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是很替弟弟擔心的,因為「城裡孩子」們玩的東西又升級了,他們居然開始玩我大學裡才學會的大數據了,居然這麼小就知道探討品牌價值了。。。

技術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如果我弟弟要做一個大數據分析李白的詩詞,我給他提供技術性的支持,也是能做出來的。但問題是,我弟弟根本不會想到這樣一個東西,他或許根本不知道大數據,不知道古詩歌可以這麼玩。。。這或許就是地域的差距吧

北大教授批清華附小學生研究蘇軾:老氣橫秋 讓人擔憂

推薦這樣一篇文章,應該很多人都看過了。特別是看到清華附小校方說什麼「人人都有一個課題」,我覺得既好笑又可悲,什麼樣的年齡就該幹什麼樣的事,把一群成年人該乾的事強加給小孩,除了校方作秀之外真的找不到其他合適的理由了。

突然覺得自己小時候只會爬樹也是挺好玩的。

大一的時候上課,老師就給我們嘲諷,「以前對大數據的定義是1PB,現在什麼人拿個幾十M的數據搞搞分析就到處說大數據」。。。

蘇軾是我最喜歡的詞人,真的,沒有之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幾句一直是我心中對於「豪放」的最直觀最形象的定義,他的赤壁賦我也一直掛在我的個人網站上(http://www.xiaomaidong.com),因為這首詞真的為曾經迷茫的我找到了一個方向。。。


我覺得這篇大數據分析蘇軾的論文反映的是教育本身在被科技馴化。

我自己不是家長,但是如果從家長的角度考慮,我能夠理解這樣一篇帶著大數據色彩的小論文帶給其他家長的焦慮,因為看上去這些別人家的孩子已經在非常小的年齡就接觸甚至初步掌握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前沿科技。如果我是家長,也會產生一種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

我看完了這篇論文的全文,有幾個點我覺得可以拿出來探討一下。

第一個,文章的一個關鍵詞 爸爸。這個「爸爸」貌似帶給家長們很大的壓力,看上去就是別人家的爸爸。這個爸爸看上去比較像程序員或者數據分析師一類工作的人,或者說至少有一個類似從事這類工作的長輩進行了指導。我想了一下,要是從我爸從事的職業角度來做這個題目的研究的話,大概就是《蘇軾的詩詞幫你進一步了解宋朝進口的農作物》,看起來比這個小學生的還有意思。

打個比喻吧,大數據就像鹿晗,是現在都關注的熱門領域,而蘇軾作為一個「名詞」就像關小彤,突然大家以前覺得沒啥關係的兩個領域突然放在一起了,其中一個還是明星領域,當然會看個稀罕。跨界研究看上去很炫酷,但是極難,因為必須找到本質上的東西才能做好。看看流行的《量子佛學》、《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樣的書,大家有沒有發現都是一個原本被認為是文科的領域搭上了一個理工科領域的研究,就像這篇論文,它們真正反映的是文科的學術自由正在被理工科侵蝕。肯定有人說,這樣的跨界可以拓展文科的研究範疇,帶來新的觀點和發現。問題是那些加入科技元素的文科論文並不是真正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東西,而是在迎合日益被科技主導了的趨勢。

第二個,大數據分析。我現在的工作每天都在接觸所謂的大數據,但是目前的大數據不是萬能的。大數據分析是一種手段,而且並不是必要的手段。作研究首先要明確的是在這篇論文中我要解決什麼問題,大數據分析是可以從什麼角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的。我看有的評論說這篇小論文已經採用了科學研究方法,我是不同意的。我不知道理工科的研究方法是什麼,但是文科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都是一致的,讀一手文獻、讀二手研究,讀完一本書單再來討論你想研究個啥。這篇小論文的開篇就排列了一堆數字,蘇軾有多少詩詞、唐宋有多少詩詞,那麼這篇小論文寫完後,有多少是這些孩子真正讀過的並且思考過體悟過的呢?沒有幾首吧。整篇小論文看下來通篇都是炫技,結論是一個在網上一搜都能知道的結論。這叫科學研究方法,逗我呢。原本大數據只是研究方法,結果成為通篇主角,看上去就像是在對大數據進行頂禮膜拜,對數據大躍進一樣的狂熱心態去試圖實現一個龐大的項目,最後發現結論是個次品,也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本末倒置。

第三個,小學階段的詩詞教育應該回歸到詩詞原本的樣子。我小學的時候在暑假也做過類似的研究。當時老師的要求是研究一位歷史詩人,去找他的詩,自己認真讀,自己做分析。我選擇了白居易的詩。原本老師立意是很好的,但是還是很遺憾。但是在開學後上交研究結果後,老師只點名表揚了一位同學,因為在那個電腦和印表機並不發達的年代,只有那位同學是用電腦寫的作業,並列印成了小冊子,而我們都是手寫的。這種對於形式如此重視,甚至已經超過內容在今天已經是隨處可見了。我和朋友討論諮詢公司有多大的必要把PPT做好看,我們的結論是並沒有什麼必要,因為當你去跟你的客戶講你的研究的時候,重要的是你的研究思路和你的發現,PPT本來應該只是背景,而那個展示的人應該是主角的。但是可視化和數據就是主流,就是大家默認的展示方式,你已經沒有餘地去改變了,如果你不用PPT去展示,你跟客戶說,請大家看著我,我來給大家講清楚,你的客戶只會覺得你在坑他們的錢。

我覺得小學生的教育早晚都要進入到科技統治一切學科的狀態,這未必是好事兒,小學階段,如果連詩詞都要如此理性地去分析,在成長中,情感的體悟會被極度弱化。古典詩詞誕生在一個科技不發達的社會中,裡面蘊含的情感很細微,其實對於詩詞的欣賞本身是在體悟那些亘古不變的人性和情感,豐富自己的語言,也是在豐富自己的思維和想像力。有人說,那些成功的人是洞察了人性的人,古典詩詞就是濃縮了人性本質的經典教程。但是很遺憾,詩詞的教育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極慢,也許一生中都不能凸顯出來,只是潛移默化,至少不如大數據等技術那樣在極短的時間就能看到效果,也許我們的時代已經不允許大家慢慢來了,但是我覺得至少在現階段、在小學生階段,回歸到詩詞內容上去,與其大數據研究蘇軾3458首詩詞,不如背誦並欣賞蘇軾3458首詩詞。

另外我覺得這篇小論文是否反映階級固化是個偽命題,因為階級已經固化了,這個問題看看中國的歷史就知道了。


我的小學……
1-3年級在鄉下讀 某老師曾不避諱地說 我很笨 沒什麼出息
4年級 老媽不顧奶奶和其他一些人的反對 找關係讓我到鎮上讀書。那時候寄宿在學校,沒有手機 沒有電腦,和一群優秀的很照顧我的學長一起學習。那時候沒什麼誘惑,沒什麼娛樂活動,只是一心學習,雖然那個時候並不明確認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只是覺的不能對不起那些為我付出犧牲過的人。那個時候每到周五便獨自一人從學校走到西環坐半個小時公交車回家。周末在家也只是看電視 做作業 並無其它。只記得當時小學升初中英語100 數學100 語文94 那大概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考滿分了。那個時候 雖然沒有機會接觸到前沿科技 沒有機會參加各式比賽 沒有頂尖教育資源 但我記得我的小學還是過的挺開心的 (o^?^o)
雖然我的小學 初中 高中 甚至到現在 一直很平凡 但我從未放棄掙扎。
寒門難出貴子……
但 寒門必須出貴子
信念不能被磨滅
我一直相信並追求著李開復老師說的 讓世界因我而不同


感興趣可以點擊我的公眾號 查看文章清華附小的蘇軾研究報告,真的適合學生嗎

首先,研究課題屬於探究性學習,這並不是一個新生的事物。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這個著名的隱喻暗示了教育的啟發和誘導性,而不是灌輸、強迫與教化。杜威在他的書《我們怎樣思維》中確定了探究作為思維模式之一,需要五個階段,即創造情境、確立問題、產生解釋、建立假設、實驗。這個過程反映了科學研究的步驟。探究性學習在21世紀,又延伸為項目學習(Program-based learning),需要創造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人類世界的複雜性在於,問題並不是條理清楚、步驟明確如數學題一樣。問題都是複雜變換的,由於真實的情境,多樣的條件要求我們從背景中抽離出問題本質,在大腦中選擇可以利用的知識,解決問題。

我們來看看清華附小的學生報告,校長說今年是蘇軾誕辰980年,因此給學生確定的題目是蘇軾,通過大數據讀懂蘇軾、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分析,老師一下子把幾年前的古人拉到了現代,讓書中的人物生動鮮活了起來。學術報告也很明確的按照杜威的科學研究的步驟,一步步得出結論。不論這個結論如何幼稚或簡單,讓學生經歷了研究過程本身,就是塑造思維的過程。因此相信,清華附小的學生,經歷了課題研究,以後在人生中,也會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但是,學術問題來源於生活,也要回歸生活。如果我是清華附小的老師,在研究的最後,我一定會去引導學生反思「研究對於真實生活的意義?」,比如大數據,的確是二十一世紀科技進步的結果,但是科技本身,在啟發人類的同時,也在限制人類的思維。數據分析的蘇軾,還是我們課本中認識的蘇軾嗎?數據分析有什麼局限性?人們認識的蘇軾,和歷史上真實的蘇軾,真的相同嗎?解構蘇軾的過程,你的感受是什麼,和讀詩詞的過程一樣嗎?這些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Self-knowledge),不斷質疑和思考,甚至擺脫權威(家長、老師)對他們的影響。

其次,研究課題需要老師、家長的專業支持,難以推廣。清華附小的學生,在十一放假的時候,沒有出去度假,而是完成一份如此格式規整、內容詳盡的研究報告,肯定需要成人的支持。但是現實情況是,並不是所有學校的老師都有如此深厚積澱的學科知識基礎,家長也不一定都有如此較高的教育背景,來協助學生完成研究。研究只是形式,重要的是思考本身。即使是在普通的課堂內,我們也可以通過多樣的評估手段,達到探究性學習的目的。 在Grants Wiggins 《Understanding by Design》這本書中,就介紹了評估學科重要思想或核心課題的時候,可以利用情境任務(Performance Task)。

比如關於蘇軾。我會留以下幾個任務:

1. 假設你是蘇軾,你在被貶黃州後,請給家人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感受。

2. 假設你是一名餐廳的老闆,你要推薦餐廳的創意菜——東坡肘子,你該如何給自己的顧客介紹蘇軾和東坡肘子的關係?請利用網路資源,寫一份菜品介紹。

3. 今年是蘇軾誕辰紀念日,學校要舉行蘇軾的紀念活動,請分小組設計一本關於蘇軾生平的手冊,利用文字、圖片、視頻、音樂等多種手段,讓你的手冊豐富多彩。完成後,老師會把各組成果展示出來,邀請家長、全校師生來參觀。

你有沒有發現,這些活動,看上去比研究更有趣,更易執行,也更能激發學生參與的樂趣?因為並不是每個學生都對研究感興趣,有些人天生就對文字不敏感,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可能是優美的音樂旋律、是斑斕的色彩與圖形、是連續的故事與影像……這些情境任務,能展示學生自己的才華,是差異化教學(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的體現。還有讓學生假設一個身份,也創造了成人世界的真實問題,比起課題研究,更貼近生活。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小學生啊,比起無數篇幅的論文,一份份五顏六色、造型多樣的項目展示,不是更符合兒童的品味與志趣嗎?

最後,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六年級學生正處於從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身體快速發育的同時,認知能力也在進步。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這一時期的兒童學會利用形式運算的方式,進行推理和命題思維(propositional thought),因此引導學生用研究的方式學習,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但是,一些證據也表明,很多人在很晚的年齡才能掌握形式運算能力,有些人甚至一生都沒有獲得這種能力。青少年在使用形式運算時也有差異,一個較高難度要求的任務,有些學生可能完成不了。而且青少年新近發展的元認識能力讓他們產生了自我中心主義(adolescent egocentrism),他們很容易想像別人思考自己,認為全世界都在注意自己,也可能發展出所謂的假象觀眾(imaginery audience)。青少年喜歡去批判、質疑他人,通過相對而非絕對的方式看待世界。他們也會面臨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對朋友產生過渡依賴。

一個研究課題,如果家長、老師「引導」成分過重,支配孩子思考,其實壓抑了孩子作為自我中心的天性。而且課題完成的有差異,學生會產生社會比較,也會影響自尊心的發展。如果我是老師,我會更關注在學習里,各個學生如何發揮優勢,學會與他人結交友誼、分工合作,積極的認識自我,而不只是通過單一手段,限制學生髮展。因為,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要成為研究學者,社會的進步需要多樣的角色和人才。過早樹立「學者」的形象角色,對學生潛力的挖掘,實在有限。

參考文獻:

Chu, Samuel Kai Wah, et al. 21st Century Skills Development Through Inquiry-Based Learning :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Springer Singapore, 2016. ProQuest Ebook Central,

Feldman, R. S. (2016).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Pearson.

Wiggins, G. McTighe, J.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n d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關於清華附小學生的蘇軾研究,

您有什麼好的想法呢?

歡迎您的轉發、評論和留言

喜歡可以關注我,查看更多相關文章


如果以大數據作為階層固化的標誌,就讓他固化好了。
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寫的什麼玩意兒,研究蘇軾的詩詞居然連一句蘇軾的詩詞都讀不到。
反正在知乎,大數據是絕對正確。
你工資高你了不起。


想到了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一開始想寫的是用數據挖掘的方法來分析建立某類型商業店鋪的選址模型

準備搞個爬蟲結合人工搜集方法搜集某地的交通數據(附近百米之內的有無地鐵站、公交車站等)、小區數據(小區的建成年代、房價數據、等)、周邊商業圈數據(店鋪類型、數量、商業圈的房租水平)、人口流量數據等等,對數據進行預處理,並且運用數據挖掘工具對數據進行分析,來建立一套商業選址模型,分析該地的商業經濟價值,挖掘工具就選用了R語言和SPSS,然後就把這個寫成了方案交給了論文指導老師,以為指導老師會誇二句,然後發生了如下對話(大意,不要在意細節):

指導老師:你的想法很好

我:謝謝老師

指導老師:但我們學得是管理專業,論文最好從管理學角度去寫

我:我論文中會把我們上課學的管理學內容作為模型的要素加進去的

指導老師:那你的論文是要體現數據挖掘技術還是要體現學的管理學知識?

我:管理學

指導老師:那數據挖掘是什麼?你準備怎麼用?

我:..................(解釋了一堆)

指導老師:這樣是不是任務量很大?

我:是的,但老師,我有信心去做,我要拿優秀論文...

指導老師:你是準備寫本科畢業論文還是研究生畢業論文?

我:本科生,研究生畢業論文層次還達不到..

指導老師:你的方案寫研究生論文都足夠了,對於本科生來說難度大,浪費時間..(以下省略一堆話)

老師的意思總結下就是:一個本科生畢業論文,腦子不好了,寫什麼數據挖掘..

聽完老師的話,茅塞頓開,也想明白了,對呀,我只是寫個本科畢業論文,幹嘛折騰費那麼大勁,腦子不好了,然後回去改了下,用SWOT分析XXXX..恩,花了一個星期時間一萬字的論文搞定

回到問題中,還是佩服人家的小學生的,都能用大數據這麼高大上的手段了,而且貌似還作出成果了,想想當年的自己,還是多了一絲敬佩。


無論大家怎麼罵,區別是別人的孩子已經體驗了一遍數據處理分析的方法,而你的孩子在幹什麼?


瀉藥,說小孩子應該多玩的,這種人明顯和我一樣沒啥建樹。

我認為小孩子應該聽任天性,而不是你嘴上的玩,快樂是第一的,我幼兒園的時候想念小學,接觸小學數學的時候我覺得我是快樂的,並不一定玩泥巴等於快樂。很多人點贊,就是不明白玩是什麼意思,不懂玩的目的,如果學習快樂,成績上碾壓他人可以快樂,那麼何樂而不為呢?如果你玩泥巴的時候天天被欺負,你會快樂嗎?這種所謂的玩樂有必要被鼓勵嗎?小孩子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算了,活了2-30年還不懂,那是太不應該了。

知識改變命運,然而現實中知識為什麼改變不了我們的命運,我們應該多反省一下自己僵化的思維,為什麼總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為什麼龍鳳都是不群的


推薦閱讀:

下列圖表可以說明全球變暖是因為海盜減少而引起的么?
這類信息圖是怎麼製作的?大概用到些什麼軟體?
國雙數據中心的《2015 汽車行業報告》中的圖表是用什麼軟體做出來的?
怎樣提高數據敏感性和數據的分析能力?
互聯網分析師是幹什麼的?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統計學 | 數據分析 | 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