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階段,去哪裡學建築建築更好,歐洲,日本,還是美國?

赴美大潮把許多留學生卷了進去,很多同學學建築都去了美國讀本科,但縱觀主流建築雜誌,感覺更多精緻出色的作品,無論蓋在哪裡,更多的是出自歐洲日本的設計師,本人對此提出疑問。


謝基友邀。全篇皆為個人感受,隨便亂說。利益聲明,國內本科,美帝建築碩士在讀。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兩點:你喜歡什麼樣的建築,和你想過什麼樣的建築師生活。


關於第一點,很明顯,就像在雜誌上看到的那樣,歐洲和日本主攻精緻,力求在已有的設計方法和建造技術上精益求精,更注重歷史的傳承和場地環境的考慮,對比例和空間氛圍比較講究。而美國卻經常簡單粗暴,以新奇的形體點子強推各種大型特種建造技術。這和他們的文化環境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歐洲多古建,對於設計和場地的一致性的規範要求及其嚴苛。很多設計院校都是延續古典的訓練方法,以手繪和模型的製作來從古典建築比例訓練起,逐步將形體、材料放開。這時候學生已經將傳統建築的比例和尺度熟記於心,對各種古典原型了如指掌,做出的設計自然比較有歷史感。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由於大家熟知的建築多為西方古典建築,所以感覺這些歐洲學生設計的東西更加地厚重。加上歐洲學生的渲染風格,自然各種高大上。除了歷史影響之外,教學對學生的束縛其實是不大的,更多是潛移默化的環境影響。
而且在歐洲旅遊多方便啊,不像日本一點點大,又不像美國去哪兒都得飛機。
AA,UCL這類學校在歐洲絕對是異類。比起歐洲建築他們的設計更加政治化。而攪局者庫哈斯的出現,在荷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也造成了更追求建築形式和空間以外的東西的趨勢。

日本由於地少人多,審美追求枯寂,日本人普遍習慣於小尺度的房間和(相對別國)比較不方便的生活方式。(這點不絕對,各種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部分日本人還是喜歡寬敞豪華的西式洋房的。從另一個側面來說,不管哪國建築師主推的審美趨向都不太是大眾審美取向啊。)加上和室的「隱藏生活痕迹」的傳統,日本設計師及其擅長在有限的空間里隱藏各種瑣碎生活功能,僅展示戶主所希望展示的生活中「高大上」的部分。這導致了日本的住宅對於相似佛教文化的中國人來說非常有深意。(但這種收納-取出的麻煩的生活方式大概只有日常生活「儀式化「程度比較高的日本人才能接受的吧。比較極端的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自然是住吉的長屋那個連接餐廳和卧室的露天的橋了)。
而且與歐洲相似,日本建築師極端強調傳承,各個當代建築師都是早期現代主義運動時大師的N代弟子,建築教學也極端強調聽從師訓和不解釋的不斷練習和自我揣摩,教出來的學生大多都會被歸納入既有的設計方法中(師承的設計風格及其明顯),對其進行比漸進式的改進。教學方式也經常非常簡單粗暴,辱罵和刁難比較常見,類似新兵入營,目的就是讓學生完全認可老師的設計方式。(僅僅認識不多的日本名師學生,如有偏頗請多指正。)對此想要追求日本設計風格去日本留學的同學需要仔細考慮。

而美國,不愧是歷史淺短的國家……(大部分東西海岸的學校)天天就是想著怎麼顛覆傳統,或者試驗個新技術新方法,來搞個大新聞。基本上和我國強推電動車想跳過內燃機的發展劣勢的思路是一樣的。而對(新)理論的熱情,也大概是出於想掌握奧義一通百通的心理。而庫哈斯的出現,他對於program、尺度的理解和指明建築早就不是單純的建築的尖銳觀點,更是給資本主義強國美帝製造了沒事就試圖顛覆的借口。精緻是罕有的,一方面是因為新理論帶來的新形式常常挑戰成熟的建造技術手段,另一方面是提出新理論的經常是年輕的建築師,缺乏足夠的建造經驗去完善全新設計的細節。對於學生來說,大部分學校本科還好,還是追求紮實的設計基本功,力求培養合格的普通建築師,而碩士就被當作實驗品,力圖榨乾學生所有的創新性來尋找下一個可能的理論、技術突破口。因此經常出現只為了求新求異而設計的東西。而新奇也經常會凌駕於美之上,經常感覺來讀書就是來當小白鼠。而國內主動學設計的都是比較清新風格的人,對此經常不能忍受。而大部分美國普通住宅業主的審美水平,也還是新古典主義那一套,用的卻是輕鋼龍骨氣球結構。想要美國人在小尺度上精緻起來,基本沒有那土壤。但個人覺得各種新設計工具的發展不管好不好都超出了建築本身的意義。

在小尺度空間質量上,不得不承認美國非常落於下風。但當涉及沒有歷史可循,遠超人類自然尺度的超高超大型建築,三個地區就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線上,美國人死磕建築理論和技術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世界上的超高層和大型綜合體,基本上是美系建築師的天下……設計得好不好見仁見智,但沒有人做得更好了。

關於第二點,建築師的生活……咳咳,很簡單粗暴,我們來談時間和收入。
歐洲一般事務所:有時間沒錢。
歐洲明星事務所:極難進,沒時間沒錢。
歐洲大型設計公司:不了解,可以吃嗎。

日本一般事務所:沒時間沒錢。(工作十年還得對老闆點頭哈腰各種打雜年薪3萬美元真是醉了)
日本明星事務所:沒時間沒錢。(來賺我經驗還想我給你錢?)
日本大型設計公司:不了解,你確定在日本學了設計要去做標準化設計?

美國一般事務所:有時間錢還行,但是不夠花(大城市物價太貴了)
美國明星事務所:沒時間沒錢
美國大型設計公司:加班不那麼嚴重,設計標準化程度不一,錢還行但不夠花,加薪途徑相對暢通。

但在任何地方,想要成為大師都得有犧牲自己平常人的生活的決心。還基本很難成功。

因此很難直接回答去哪裡更好,更要看你追求什麼樣的設計,能忍受什麼樣的教學缺點和壓力。和最終想要追求建築一生還是過個普通人的生活。剛上本科經常雄心壯志,我也曾經發誓不成大師自絕天下,現在也看清了自己不是那塊料,也沒有犧牲生活的意志。也曾經抱怨自己做錯選擇求學美國,現在想來就我這樣的心態和毅力,在哪裡學習其實沒差,將自己當地的設計環境里,成為最基礎的建設人員一分子罷了。

最後灌口雞湯,擇校什麼都是次要的,堅持磨礪自己對於建築的理解,而不是簡單接受學校教導的東西,在哪裡學習,甚至自學都能成為大師。(泥垢了)


@SophistiCATe說的已經差不多了,我做一點補充:

"關於第二點,建築師的生活……咳咳,很簡單粗暴,我們來談時間和收入。
歐洲一般事務所:有時間沒錢。
歐洲明星事務所:極難進,沒時間沒錢。
歐洲大型設計公司:有這種東西嗎?"

歐洲大型設計公司:極難進,沒時間很沒錢。

歐洲大型設計公司,我只在德國範圍有了解:
GMP:GMP不能算是明星事務所,就算和國內的事務所比起來也算是很大的。總部在Hamburg, 在德國範圍內有Aachen, Frankfurt, Berlin三個分部。在每個分部都有相應的合伙人。對於剛畢業的新人進入這個事務所除了要有出類拔萃的效果圖表現能力還要有強大的人際關係。

HENN, WULF ARCHITEKTEN, AUER WEBER, KSP, AGN etc. 都是大型的事務所。進入也是很難的。也是自己能力不足,不夠優秀。

總的來講大型事務所分工完善,人員飽和。新人沒有工作經驗,千辛萬苦進入了以後也是在競賽部門,並且一直在競賽部門,沒有做實際工程的機會。我認識一個在WULF ARCHITEKTEN的同行,進入一年都在做競賽,受不了了換了事務所。我和同事(德國人)有聊起過這個問題,競賽部門的人員流動性很大,新鮮的Idee壓榨完了就換人,還有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實習生)補充進來。實習生都是做完實習走的,沒有辦法留下。這位同事比我年長10幾歲,他的同學中就有去了大事務所的競賽部門,最後做了競賽部門的負責人,從業10幾年沒有做過實際工程(我覺得這個有誇張,不過同事描述就是這樣)。競賽部門核心的就是那麼兩個負責人,不會變動。別的人員變動性很大。

大型事務所給的工資往往很低,可能名聲在外,不怕招不到人吧。

在中國有項目的大型事務所如gmp等對中國員工的需求已經飽和,這批員工都是拿Diplom學位的,德國從2010年開始就取消了這個學位,改以Bachelor, Master。也就是說對中國員工的需求大致在5年前就已經飽和了,可能更早。

我在畢業之後有考慮過去各個國家的事務所實習,不過前後衡量了許久還是放棄了。我思考的是自己需要什麼。的確這將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經歷,經歷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認識一些人,說起來也會覺得挺牛的,讓人羨慕。但是,它能帶來的好處也就僅此而已了。因為短時間的實習只可能認識人,不可能深入的結交朋友,只可能粗淺的知道這個事務所接什麼項目,不可能深入的從設計到施工都有所了解。重要的是極有可能只實習留不下。所以相比於這種快餐式的體驗我選擇了快速且真正的進入這個行業。

我個人對德國建築行業的體會:很精細,考慮的很周到,大樣都是精益求精。我認為好的想法還是要通過精細的構造來體現的。

建築師首先是個技術人員,而後才和藝術搭邊。

我有點跑題了,這只是我的一點個人感受,如有不正確請指正。樓主還是需要先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再做決定的好。

................................................................
考慮到畢業後的工作問題,再補充一點:
在德國畢業後可申請18個月的找工作簽證,即Aufenthaltserlaubnis zur Jobsuche, 找到工作後可換工作簽證,Aufenthaltserlaubnis zur Erwerbst?tigkeit,


先是集中一點,之後行萬里路


我給你推薦一下美國的建築你可以看一下,希望能幫助到你。目前美國各大學的建築學專業一般設有兩級研究生學位:建築學碩士和建築學博士。各所大學建築學專業和學位均由美國國家建築學鑒定委員會(NAAB)組織評定,對其專業和學術資格進行嚴格的認證。


美國建築設計專業申請注意事項

1.學校的培養目標:美國的建築專業,有的學校注重工程建築方向與圖形架構,有的學校偏重圖形設計,有的則兩種課程兼備,由學生自己自由選擇。學校的網頁上有時會表明傾向,而且你要好好的看一下課程表,里的專業與你現在所學習有有什麼聯結點,或者說是不是自己以後想從事的。


2.重要課程的授課教師:必修的基礎課,或者你最想修的那幾門課,想辦法檢索授課老師的工作經歷,創作經歷與成果,如果可能,深深的了解一下他/她的作品風格和論文專著,從中不僅可以看出一個老師的創作設計方向,創作能力,還可以了解他/她的工作態度,個人風格。


3.課程的質量:建築專業很大程度修行在個人,但基本還得掌握好,所以要看好課程之間的關聯度。務必做到核心課程的基礎理論和技巧,能夠及時得到深化和拓展。


4.實習交流的機會:建築設計學制比較長,而且設計是注重實踐的學科,所以學校為學生提供的實習交流經歷非常重要。


美國建築設計專業作品集


最好了解各大學的設計流派與風格,作品集最好是蘊含著深層的文化主題與實用性,可以先看學校並比較各種類型的設計風格,各學校在表現形式上會有什麼不同,現代與傳統結合,形式與功能的認識深度,從而去尋求作品的設計思路與表達方式,最好能與相關教授陶瓷。作品要列印精美,頁數要少而精。你的設計的項目安排四、五個為好,你的設計意念(concept)要表達明確、具體,不宜太長,三四句就夠了,美國建築學校很注重意念,思想要鮮明,張揚個性。


2015年排名


1、Harvard University(MA)哈佛大學


2、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學院


3、Princeton University(NJ)普林斯頓大學

4、Columbia University(NY)哥倫比亞大學


5、Yale University(CT)耶魯大學


6、Rice University(TX)萊斯大學


6、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6、University of Virginia弗吉尼亞大學


9、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大學


10、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美國很多設計的學系對GRE並不是很看重,所以portfolio就成為申請最重要的一環,最好按照你申請的學校相對修改作品集。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設計流派。詳細的看一下學校建築系的網頁,一般都有學生教授的作品,然後在設計你的作品集時就相對那個流派的特點來設計。


學建築在哪裡都可以的,但是因為建築學習信息量過大,基本一個人不可能掌握所有技術和風格,一般會在某個方向有所深入,因此選擇去哪學建築完全看個人愛好和未來打算。你如果熱愛小尺度建築設計去美國發展肯定沒前途,哪怕你做的再好。建築設計是服務業,歸根結底是要適用市場的;建築設計也是個花費巨額財富的工作,想和畫家一樣自由發揮更是不可能的。
各國的基本差異SophistiCATe兄說的大致不錯了。但是和其他行業一樣,平台是最重要的,找一所名校加入明星事務所的機會就大很多,在明星事務所積累過經驗和人脈,在未來建築圈子裡才有可能做自己的設計。縱觀建築界各位在世的大師,都是在名校教書或者在早先的大師事務所裡面干出來的。說沒有傳承都是假的,對於一個評價標準難以量化的行業,沒有雄厚的資歷基礎誰會給你設計的機會哪?


作為一個建築史的業餘愛好者,斗膽過來說兩句,如果不對就主動刪帖,這不是什麼客氣,要尊重專業。

個人見解,歐洲是建築源流,適宜讀本科;美國是建築技術與革命之地,適合讀碩士;日本蘊含了不少東西方建築思想,適合讀博士。

也算個三重樓喻吧


日本不了解,但直覺不推薦

想正經學點東西去歐洲非英語區+AA UCL本科

想回來迅速裝逼去美國名字唬人的學校 (教學質量嗎。。。接觸過幾個美本,感覺水平遠不如國內老八)

想就業移民去美國


德國比較好


如果國內能上老八校,推薦本科畢業之後去歐洲或者美國。不然的話越早出國(歐美)越好。日本不了解,不評論。


西班牙 巴塞羅那


設計的話建議美國。


日本。


老八校就挺好


推薦閱讀:

BIM 會代替現在的 CAD 出圖嗎?
混凝土梁箍筋抗剪的受力機理是什麼?箍筋抗拉能力跟梁的抗剪能力有什麼關係?
靜定結構受到不均勻的溫度變化時是否有內力?
風水學在土木、建築等專業里也是課程之一嗎?原因是什麼?
建築中可以允許的誤差是多少?

TAG:設計 | 建築 | 土木工程 | 留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