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公正的評價武則天的治世?

如題。以及與唐朝的許多治世有方的君主相比,武則天處於怎樣的水平呢?


武則天女皇是隋末初唐過渡到盛唐的關鍵人物。
華夏第二帝國的曙光在高祖太宗的金戈鐵馬壯烈開國和貞觀文治之後,經高宗武后二人守成進繼,終於在玄宗手上,盛世如開元,開華夏數千年由內自外民族大恢宏氣度,睥睨天下、雄吞四海,如日中天!
(大一統王朝四世五世時,開國前期文治武功基業已就,前朝民丁凋零,此時正常運行治理有方恢復,人口財賦國力大爆發)


我們從初唐那個十四歲入宮的少女所處的時代背景開始說吧。

唐初全盤繼承隋制,自此唐代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文化人文氣度、社會氛圍特點幾乎就是隋代的延伸。
更加重要的是唐朝皇室出身於隋朝皇室親戚(隋煬帝和唐高祖是姑表兄弟,二人外祖父都是北周柱石獨孤信),上層建築沒有動過,楊家李家都是北朝關隴軍事集團新貴族的重要成員。
也就是說,隋唐易代之事,改朝換代就是在相同利益團體中的兩個成員換了位置繼承繼續。
那麼,隋代面臨的社會問題,在唐代也還在繼續面臨著。
兩朝皇家更替只不過是因為前任皇家在處理問題失敗後,被踢出局換了玩家。
楊家為什麼失敗了?他面臨什麼問題?唐代也將面臨什麼問題?
門閥政治!
具體隋朝興亡和集權舉措還有門閥政治的來龍去脈,請看這個答案。
如何評價隋煬帝這個隋朝末代帝王? - Agoni 的回答

前代幾百年大分裂養出來的世家門閥舊貴族,軍功貴戚新貴族,一個控制了吏治仕途文官系統,一個掌握了軍隊實權,皇帝在這數百年門閥政治里,就是幾個大家族聯盟組成的上層建築領袖,向心力不強,地位鞏固度低,損害了一個巨頭的利益,幾個家族聯合起來馬上就能改朝換代。

隋朝根本滅亡的原因,內部高度集權打壓門閥政治,國力用盡被門閥趁機改朝換代。

隋代中間管理層和決策高層合夥乘著底層受眾動亂(農民起義)之機,要求更換至高層皇室一家。誰也救不了!

好,既然大家知道了唐代也是和隋代相同的關隴軍事集團新貴族出身,利益相關,但接替了楊家的李家,也同樣要掙脫和楊家一樣被門閥控制的束縛,集權,所以全盤繼承隋制。
因為楊家做了大半,簡直就是經驗包,高祖開國後,太宗吸取經驗,天縱之才,選賢用能,殫精竭慮、勵精圖治集權治國。

在門閥這個問題上,有太宗繼承恢復隋代科舉制時的那句得意名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和隋煬帝一樣意在藉此衝擊門閥勢力,打通寒門通往上層建築的通道,改變文官系統管理決策層、政治體制結構。

太宗還做了很多,比如貞觀氏族志。當時門閥兩大勢力,舊貴族世家大族(代北、關中韋裴柳薛、山東崔盧李鄭還有江左南朝滅亡後衰落的王謝)和新貴族關隴軍事集團,利用自己關隴軍事集團出身,拔高新貴族地位打壓根深蒂固數百年的世家舊貴族,上層建築大洗牌,次序位置互換,新貴族和皇家綁定,皇家權勢高漲,君權鞏固打壓舊貴族。(太宗別的行政舉措在這先不提了,具體看這個答案唐太宗的集權舉措是什麼? - Agoni 的回答)

但是和皇家君權綁定的新貴族在舊貴族失勢後,兩者勢必會分裂再相爭鬥
這接下來的集權事業打壓新貴族關隴軍事集團的任務事程擺上了太宗繼承者的檯面上

出場吧,天皇天后!

這第一件功業是和高宗一起做的:

1:打擊門閥第一步:剷除關隴集團!

高宗年幼登基,朝中大權被新貴族門閥關隴集團長孫無忌、褚遂良一黨把持,他要集權,勢必要除掉這個朝中三十餘年的長孫黨(元勛定策親舅也沒用,這時候就是障礙)。
長孫黨幫助早期的高宗處理掉吳王李恪為首的宗室勢力之後,高宗既然鞏固了君權馬上和相權的長孫黨分道揚鑣。
高宗借易後的時機和當時想走向後位的武后一拍即合。情投意合的革命伴侶啊!並肩作戰集權乾死相權把持者長孫黨為首的關隴新貴族。(藉助扶植科舉提拔的寒士庶族許敬宗、李義府等人新勢力)
長孫黨知道易後不是家事那麼簡單,就是借著由頭沖自己來的。性命相關,拚死抵抗。長孫黨內部文官和軍隊,軍隊李勣叛變投靠君權王黨。長孫黨全軍覆沒。
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韓瑗、來濟、高季輔、張行成全部被廢,關隴軍事集團被結束了統治地位。
(這也是中國古代皇帝貴族一體的政體的結束。王與馬共天下,再也不會了。
也有不良作用的一點,這一步的集權也有弊端,關隴軍事集團是隋唐立國之本,此時覆滅更改上層建築政治結構,青黃不接,開科舉的寒士庶族還沒有掌握全局,所以唐廷消除了門閥隱患集權高漲的同時,帝國機制內部出現裂痕,軍事開始衰弱,有擴張機制受阻停滯的風險。但知友 @趙知新 說的導致藩鎮,這個蝴蝶效應沒那麼大,更多還有別的綜合原因


2:打擊門閥第二步:姓氏錄
這是武后後來稱帝自己做的,但都是打擊門閥,一起說。

繼承加深太宗氏族志政策,再來一次上層建築大洗牌,在幹掉關隴新貴族之後,進一步削弱世家門閥舊貴族。


隋文帝、隋煬帝和唐高祖、唐太宗借勢懷柔、奮力強壓,兩對父子四代人手段使盡,自魏晉四百年九品中正制獨霸上層建築的門閥政治,終於在高宗夫婦手上君主集權突破上升大功告成!

(門閥勢力大減,不再主宰上層建築。和新興的寒士勢均力敵。分割相權。唐代中晚期的門閥寒士互相制衡,開始了黨爭。如牛李黨爭。這樣的情況,已經沒有佔有絕對優勢的官僚集團威脅君權了。)


在和高宗並肩作戰幾十年開疆擴土後,高宗鞠躬盡瘁了,所有權勢在高宗末期漸漸由武后全盤繼承。武后易後時已與寒士庶族結成利益共同體,籌備北門學士時開始組建權力網。高宗駕崩前兩人一起治國三十年,已有為君之能。廢立中宗試探打擊朝臣底線,平徐敬業大勢在握。

(代唐的言論謠言公案,如唐三世後、女主武王這些話,肯定在此時被炮製了出來,引導輿論,增加政權合法性。後來還以佛教理念衝擊男權的儒家思想,所以後人說武后信佛,其實只是為了鞏固合法性找到新支持理念。)

正式遷都洛陽擺脫唐臣密集控制地。
最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登基稱帝!

建明堂(萬象神宮),以此為權力中心,正式開始全盤主導行政:

3:武后為了稱帝集權大殺李唐宗室,地方實權派的高祖太宗子孫傷亡殆盡。
在鞏固地位的同時也為朝廷集權加強起了作用。

4:大開科舉,重用寒門。
鞏固帝位後,武后開始接著進展集權事業。
新舊貴族門閥在朝堂好不容易挪出了空位,把隋煬帝和唐太宗的科舉制發揚光大,啟用狄仁傑、婁師德等名臣,提拔姚崇、宋璟(玄宗時與太宗房杜並稱的盛世治國宰相)等年輕寒門士子進入朝廷中樞。
充塞代替門閥大族失勢後留下的大部分決策管理層空位。
新開制科(皇帝臨時設題破格提拔快速升遷)和武舉。
這些寒士經四百年門閥政治黑暗不得有一展所長的舞台,這時屬於自己的時代終於到了,利益關聯之高,絕對死心效忠於君權皇室!
武后一朝號稱君子滿朝。

5:重用酷吏,開啟告密恐怖監視傳統。
目的很簡單,女子登基為帝,和上述行政舉措的君主集權至高作用一樣,這之外,還承擔了鞏固武后一人權勢的作用。

6:經濟上,"勸農桑、薄賦役"。
施行自己當年的建言十二事,加強地方吏治,大力扶植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結構,經濟平穩上升,為之後開元盛世打下基礎。

7:軍事上。
鞏固初唐前期擴張的疆土,維繫國際上的天可汗體系和國內的州縣二級制。
因為前期稱帝集權殺了一堆宿將,均田制此時也在正常進展中衰落,搶救無效,府兵制府兵減少開始瓦解。
對外擴張機制處於即將停頓轉變政策防禦的時期。
在北方無力強制直接控制蒙古高原的胡族(突厥、回紇、契丹等,唐時漠南漠北民族複雜多樣),以胡制胡,讓後突厥政權復國臣服藩屬。
西北吐蕃勢力增大和睦關係轉為競爭關係,為了西域控制權這個天可汗體系至關重要的據點強力打擊吐蕃。
東北契丹初綻頭角,打壓控制。
所有軍事舉措武后在時勢把握上都很高明正確的處理著,沒有大錯。

我對武后行政治世的評價:
大戰略方向稱職高明,無大錯。為求鞏固自身帝位,經營三十年,登基前一系列政治行為,引導輿論、強權打壓、反覆試探、恐怖監察、衝擊舊觀念等,步步為營力求穩妥。在鞏固自身帝位的同時,集權上升,君權高漲,文官系統大換血行政機制清明,為玄宗留下一整套人事好班子和基業。稱帝時為了上位損害朝廷君權下的宗室勢力動搖了統治,但完全掌控局勢很快走回正軌,無關痛癢。
總體來說,武后四五十年的行政舉措都很英明。縱有小過,瑕不掩瑜。)

神龍政變,女子在父系宗法社會要立廟享祭還是要把權位正統還給兒子。

她違逆不了整個世界的運行規律,但她畢竟贏了一次,做得不能更好了,武后就是女子在文明世界步入父系社會後在君主制農業社會裡的最高峰,沒有第二人能超越。

60多歲登基,80多歲走了。年輕貌美時見過華夏數千年來不世出前五的英主雄主,當過他的妃子,繼承了他的事業和他的兒子一起戰鬥,而後繼承衣缽,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在自己孫子手上實現了人文氣度和文明強度的華夏最高峰、最強音。


(高祖太宗開國,文治武功。高宗武后繼往開來。四世五世後玄宗如日中天。

世人皆漢唐並稱,文景武宣之功業,起承轉合,唐家繼之矣。)

還有什麼遺憾呢?


年少禁宮裡情竇初開,
青年感業寺晨鐘暮鼓。
中年朝堂上天后威儀,
晚年大明宮九五之尊。

千秋萬代,四海列國,
華夏就只有這一個武則天女皇。

任人評說。

無字空碑。

PS:我最近迷上了寫帝王將相功業敘述評價,哈哈。
最後再哀怨一句:去年在西安去了始皇陵沒去漢唐帝陵,實在可惜!


另外,我在用近期的幾個答案,挑選關鍵人物事件制度等,把大部分答案組建成知識網路。
如這個答案,和隋煬帝,唐太宗,藩鎮聯結成隋唐歷史進程,以微見著。
很多答案可以連續著看互相補充。

如何評價隋煬帝這個隋朝末代帝王? - Agoni 的回答
唐太宗的集權舉措是什麼? - Agoni 的回答
唐朝藩鎮割據有多亂? - Agoni 的回答

這篇文有些朋友質疑。
我自認才疏學淺,言語有失偏頗。
近期的大部分答案隋煬帝,武則天都是在大家戲說的環境氛圍下盡量客觀還原。爭議本就很大。唐代藩鎮中晚唐更是大眾視野空白,不才志願填補。
我把這些無人問津的問題憑藉自己的答案文章頂上了動態讓大家看到,我其實很得意。
但既然有些朋友有反對意見,大可在問題下新開個答案闡述觀點。
我也會去新答案的樓里和朋友們討論。
節省大家在我這樓里提出意見不能解決的問題,謝謝大家。

看到樓下一些朋友補充了我文中瑕不掩瑜評句里武后瑕疵的部分,謝謝大家。

尤其是知友 @穆清韶,提供了一些語之不及的知識補充,並且願意和本人花費時間討論,向這位朋友報以真摯的謝意。


武后之功,Agoni 已經說得比較全面了。
但是褒善諱惡未免有失偏頗。評價前人,既要看到其功業建樹,也要觀其所行之失,才能不偏不倚,也可以作為後世的借鑒。
任人唯親、重用酷吏、興告密之風,這是內政之失。任用武氏、男寵,是開其知人善用的倒車。至於酷吏和告密之風,所謂「苛政猛於虎也」,任用一個酷吏足以禍害上百戶的百姓,三五個酷吏就足以禍害州縣了;武后的本意固然是鞏固自己的地位、打擊異己,但是只怕像安金藏這樣的無辜入獄的人會更多吧,最終是得不彌失。
外政方面,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了。安西四鎮之事,不得不說太草率了。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對毗鄰異族應對失當,邊禍迭起,西引吐蕃滋擾,北啟突厥復國,孫萬榮、李盡忠之亂致使契丹、奚族落入突厥懷抱(自南北朝興起的突厥,經過隋文帝分化瓦解的策略,太宗便橋盟誓、以安其心,李勣千里行師擊破東突厥,蘇定方等討滅西突厥,好不容易打消停了,但是一夜之間又以頑強的小強姿態出現滿血復活了)。高宗全盛時的疆域縮水不少,這個可見 kklvsy Lully 的答案。
綜述起來,對於武后的評價,我認為是功大於過、瑕不掩瑜的,比起充斥歷史的庸君、暗君還是很優秀的,但是距離一個完美的君主還是有不少距離的。畢竟以上幾點都不是在暗處而是在明處,過於嚴酷的風格和使賢而不能盡賢祛庸的狀態招致了不少非議。但是武后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從太宗妃嬪到高宗皇后到一代女皇再到退位的則天皇后的傳奇生涯,也給她增添了非比尋常的魅力。
以上。
———————————————————————
至於酷吏一事,酷吏在早期確實指執法嚴酷、冷麵無情的官吏,司馬遷曾在《史記》中專門立傳。所謂酷吏、循吏,只是單就其施政理念而言,並無褒貶之意。酷吏是好是壞,還得從其施政所為、吏治得失來評價,既有像郅都、董宣這樣不避權貴、敢於執法的官吏,也有像義縱、馮當這樣殘酷暴虐、君子不恥的惡徒,故而史遷評述道「其廉者足以為儀錶,其污者足以為戒」。(當然,後來酷吏基本趨向於貶義)
時代向後推移,漸漸地貶過於褒。 一則文化方面,因儒學佔據主流、佛學北傳等因素,仁政、寬和的理念愈加風行,法家的嚴酷越來越被時代所拋棄(法家的法治、權術未丟失市場);二來辭彙內涵方面,廿四史的酷吏傳本來記載的多是不通儒術、秉公執法的官吏,但是後來歷代尊崇儒術,所用多為儒士,儒臣嚴於執法多歸類於諍臣、良吏等,司馬遷時代以郅都、張湯為代表的酷吏基本已經很少了,而酷吏多不通儒術這一點又得不到修史的儒臣立場上的支持,因而歸到酷吏傳里的大多就剩一些殘暴虐民、聲名不佳的人,」酷吏「這一辭彙也就愈益偏向於貶義了。
武周時期的酷吏,當然也有徐有功這種你沒聽說過的不濫殺、不妄斷的酷吏,但更多的是索元禮、周興、來俊臣這樣濫殺良善、羅織構陷的小人。
索元禮「訊一囚,窮根柢,相牽聯至數百未能訖,衣冠氣褫」;
來俊臣「按制獄,少不會意者,必引之,前後坐族千餘家」;「每有赦令,俊臣必先遣獄卒盡殺重囚,然後宣示」;撰《羅織經》,構陷無辜;
周興「自垂拱已來,屢受制獄,被其陷害者數千人」;
張光輔討平越王貞之亂,「士庶坐死者六百餘人,沒官五千餘口」,狄仁傑都看不下去,堅決反對……
以上就足以可見這種嚴酷之風下對無辜百姓的侵害了。
但是酷吏盛行,終究是統治者的意志使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正因為武后決意大逞殺戒,不惜妄殺千人也要誅除一異己,所以這群宵小之徒才會跋扈橫行,甚囂塵上,羅織構陷無所不用其極,殘破家室絲毫無安民之心。故而歐陽修嘆道」嗚呼!非吏敢酷,時誘之為酷。「
「苛政猛於虎也」,雖然在我們看來酷吏的危害最終就是一串數字報告和逼刑案件報告,多少人入獄、多少人被刑訊逼供、多少人殘肢斷體、多少人一夜斷頭,但是當它真的降臨到你面前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無辜的民眾在苛政之下是多麼倉皇無助、絕望可悲。


我認為單純評價治世對武則天不大公平,畢竟她的工作開展難度要比其他男性皇帝大的太多。

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背景,想要做男人的事情,她必須比男人更加優秀。所以武則天無疑是擁有優秀的才能的,如果生在現在怎麼也是希拉里的層次。但她比較慘,封建社會沒什麼人真願意幫她,那時候誰願意幫一個女人稱帝治國呢。所以我認為她的才幹並沒有太發揮出來,她基本都在殘暴的鎮壓反對者以保衛自己主權。就在這麼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她依然能有政績,太不容易了。她的是非功過史書有記載,我只為她驕傲,或許她這一生還有許多遺憾,但她活的夠漂亮。我作為女性無條件崇拜她,就這麼任性。

縱觀國內外,即使是在女權高漲的今天,女性領導或女官員也是鳳毛麟角的存在,第一集權的女性領導人更是不要提。而在當年那個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一個女人居然能有野心從後宮走到前朝,同時有能力登上帝位治國理政,而且講真,很有見地。我認為這簡直是不能用常人理解…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都是狗屁。
武則天天下獨一份的女皇帝,那確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要說她治政如何如何偉大,那吹的不要太大。
武則天有一項技能無人能及,就是政治手腕,也就是玩人。玩的朝廷雞飛狗跳,宰相都可能朝不保夕,武三思武承嗣這種庸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周興來俊臣這種缺德街頭小流氓一下子成為誰都敢整的酷吏;玩的子孫死大半,武將死絕,本來穩妥妥的安西四鎮,搞丟了再費日天力打回來,美其名曰「武功」;玩的薛小寶這種江湖賣假藥的都能領兵打仗當大將軍了,二張這種小白臉敢呵斥群臣頤指氣使。
隋留下的、太宗攢下的豐厚家底何須到了唐玄宗才爆發,但凡有些政治才能,懂的休養生息的皇帝,都可以遵照太宗遺風持續發展國力直至最巔峰。武則天政治才能在歷朝君王中也算是出類拔萃的,但是她大部分的政治精力都用來玩人了,都用來當上、當穩皇帝了。猜忌心重,與官斗其樂無窮,與世俗斗千古女皇。最亂莫過武周,最奢莫過武周。
所謂的抑制門閥,大都是打擊關隴軍事集團,他們是從龍新貴,開國功臣,這幫人最影響她當皇帝而已。關隴集團幾乎覆滅之後,直接當面的影響就是無將可用,軍事反而壓不住邊境了。深遠的影響就是沒有人能夠制衡老牌門閥了,所謂的「七望」越來越活蹦亂跳,安史之亂後處處可見他們的身影。

讓本來可以一路高歌猛進直至巔峰的大唐發展之路出現了幾十年的停滯甚至倒退,何來的「治宏貞觀」,給大唐埋下不平衡的隱患,又何來的「政啟開元」。

歷來史書評價武則天多有差評,稍有讚譽者也不過是功過參半,頂多算個中評。唯有近代以來,兩位「賢人」給出極高評價。一位是當朝太祖:「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我們暫且認為這是高評價,也不過是關於「玩人手腕」的惺惺相惜。
另一位則是頗有政治嗅覺的郭沫若,給出了「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的評價,對仗工整,評價之高,無以復加。但是結合當時的情形,我們忍不住會想,難道有誰想當女皇帝了?

排名第一的答主質疑我的回答,沒有舉例作證,缺少細節點評。
感謝@兩江總督兄的辯證和素材提供,省卻不少麻煩,一併列下:
1、黃永年 《唐史十二講》第二講:武則天真相
2、如果唐史十二講找不到,可以百度——黃永年《評郭沫若同志的武則天研究》。


劉仲敬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我稍微歸納下,其實就是一句話,是個暴君,用暴虐的手段改變了政權的性質,並且影響到了後世。以下為劉仲敬原文,感覺說得很到位,故而冒昧引用。

「 沒有武則天的唐朝只是北魏北周的自然延續,在各方面都非常像清朝。武則天摧毀了草原武士的余脈,把政權交給了南方的科舉文人,根本上改變了朝代的性質。然而科舉文人是沒有戰鬥力的,因此番將必須取而代之,藩鎮只是時間問題了。由於武則天的任務完成得非常冒險和僥倖,也就是說唐太宗留下的武川集團本身並沒有明顯喪失統治能力,因此換一個才能較差的人可能不會成功,所以她的確改變了歷史路徑。一個放大版的北魏士族-武士政權只會把科舉當做點綴,宋明士大夫社會和今天這種中國人大概不會出現了。

 女人干政的問題在於,這是違反習慣的。違反習慣的政權必定構成覬覦者的目標,必定遭到異乎尋常的阻力,因此不做暴君,就只能做失敗者。女人只有在符合習慣的情況下執政,才能不做暴君。例如在《撒立克法典》範圍外的歐洲,女王是符合法統和習慣的。她或許有能力親政,或許任命攝政或大臣,都無關緊要,只要符合繼承法的慣例即可。其實女人兩個字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任何違背習慣的統治多多少少都是僭政。

  定理是根據公理證明的,而公理是無法證明的。只有次要事物才有好壞之分,因為次要事物必須依據基本原則裁決。基本法沒有好壞之分,只能信仰或者拒絕信仰。如果周孔之道是基本原則,那就沒有什麼糟粕,因為糟粕的定義就是違背周孔之道。如果儒家有糟粕,而且不是錯誤理解或錯誤注釋造成的,那就說明儒家不是基本原則。所以這種問題已經回答了自身,提問者不信仰周孔之道,所以儒家當然是糟粕。如果他信仰周孔之道,就會問:這樣那樣不合理的現象難道不是違背先聖的本意嗎?不應該根據先聖的基本原則去糾正嗎?」


想要評價武則天的功績,還得從關隴貴族集團說起。
一、關隴貴族集團的勃興

關隴貴族集團是中國封建王朝中一個特殊的現象,與中國傳統的一姓一國不同,而與西方封建王朝頗為類似,這與北朝的朝代更迭頻繁、戰亂連年導致軍閥做大有很大關係,也與北朝政權(包括後來的隋唐)由少數民族建立,受秦漢以來的集權傳統較小有關,還與受到魏晉以來中原王朝門閥政治的影響有關。

北魏孝文帝改革後,北方以是否支持全面漢化分成了兩派。拒絕支持全面漢化尤其是遷都洛陽的一批鮮卑人——大多出生於關隴地區——被孝文帝安排戍守北魏北部的六個兵鎮。這些人對定都中原的北魏政府不滿。我們不妨將這兩個體系稱為關隴體系和中原體系。

523年,關隴體系的六鎮士兵爆發了反對北魏政府的大規模起義,由於北魏政府承平日久,被六鎮起義軍打得落花流水,只有把胡人爾朱榮的勢力引進來鎮壓。然而,這樣做無異於引狼入室。527年,靠鎮壓六鎮叛亂起家的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幾乎屠盡了北魏的士大夫階層,北魏自439年太武帝統一北方後歷經幾十年取得的漢化成果幾乎喪失殆盡。

面對共同的敵人爾朱榮,關隴體系和中原體系攜起手來。但是,在除掉爾朱榮後,雙方分歧立即凸顯,造成534年的北魏分裂為東魏(中原體系)和西魏(關隴體系)。後來,東魏實際控制者高氏和西魏實際控制者宇文氏先後代魏稱帝。577年,關隴體系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滅高氏北齊,關隴貴族集團統一北方。

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是西魏實際控制者宇文泰冊封的西魏八大柱國。八柱國建立的王朝,有西魏、北周、隋、唐4個。八柱國既是政治金字塔頂端的官員,又是軍隊領袖,還是最大的財閥和社會上最有名望的家族。這種資源集中於貴族之手的體制,或許有利於戰爭,卻絕不利於中央集權。

關隴貴族集團掌權時間從534年北魏分裂一直到7世紀中期的李治-武則天時代。儘管這段時間內先後出現了開皇之治和貞觀之治,但不可否認,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皇帝權威較弱,政治較不穩定的時期。

581年隋文帝代周繼位,隋文帝的父親是梁武帝時因受排擠而投奔西魏的將軍,後來因戰功赫赫,得到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賞識,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的兒子楊堅,所以隋文帝是北方百餘年來第一個漢人皇帝。值得一提的是,獨孤信的另一個女兒——八柱國之一的李虎的兒媳——是李淵的母親。隋文帝一方面繼續政治上的關隴貴族集團統治,一方面在經濟文化上全面按照北齊體制(中原體系)進行改革。589年南北統一,但隋文帝由於其父曾被南朝驅逐,並不重用南方體系的士人。隋文帝以後的歷代君主,都做過意圖結束關隴貴族集團統治,以強化中央集權的努力,征伐高句麗是這些努力的重要一部分。

二、隋煬帝時期:通過融合南北和征高句麗打壓關隴貴族集團

604年隋煬帝上台後,一是大量提拔南方體系的漢族士人軍官,稀釋關隴貴族集團在隋朝政軍系統的比重,科舉制應運而生。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中原體系在隋文帝晚年站到了與隋煬帝爭奪帝位的廢太子楊勇一邊,而隋煬帝是關隴體系支持的,因而中原體系得不到隋煬帝重用。二是通過將都城由關隴貴族集團的大本營大興遷到關東的洛陽,並在原南朝統治的揚州興建江都,實際上做了將洛陽(中原體系大本營)和江都(南方體系大本營)分別作為南北政治中心的打算,並通過修築運河和自己多次巡遊南方,加強南北雙方的聯繫。當然這些工程搞得太急,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是隋朝畢竟和秦朝不同,隋煬帝搞建設的時候已經有了開皇之治的積累,和秦始皇在統一戰爭一結束就大搞建設不同。當然,隋煬帝明白光靠這些還不夠,自己要通過軍事上的勝利,真正掌握軍隊的控制權,才能搞掉關隴貴族集團。

當時,對外戰爭的傳統戰場是西北的突厥、吐谷渾等國,這些地方與關隴貴族集團的大本營接壤,在這裡發動戰爭,反而會讓關隴貴族集團做大。隋煬帝的目光投向了東北邊境的高句麗,這裡離關隴貴族集團的根據地很遠,並且隋煬帝認為高句麗相比強大的突厥來說容易對付,因而輕敵。哪知,由於隋軍缺乏在東北作戰的經驗,在西北草原上馳騁的騎兵無法在高句麗的山間展開,習慣平原作戰的步兵缺乏山地戰經驗,以及由於當時東北地區的軍事基礎設施薄弱,補給線過長,導致三次征伐均以失敗告終。當然,隋煬帝也盡量想辦法挽回,他將高句麗戰敗的責任全部推給關隴貴族集團背景的文臣武將,而以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南方人替代他們。
隋唐打高句麗的主要原因,主要不是因為高句麗有多嚴重的外患。因為隋唐時中國政治中心依然是長安—洛陽這條軸(東西擺或曰黃河軸),和宋以後由於大運河的開鑿和黃河水患加劇興起的北京—南京(宋朝是汴梁—臨安)這條軸(南北擺或曰運河軸),高句麗對隋唐政局的實際影響比明朝時後金的影響小得多。

至於高句麗的性質(漢人割據政權)是它被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可是,隋煬帝低估了關隴貴族集團,隋朝速亡還真不是主要由農民起義引起,而是隋煬帝征伐高句麗失敗後引起軍隊內部關隴貴族集團對隋煬帝的集體反對從而破壞上層建築的穩定性,一直到隋煬帝死,隋朝中央政府還保持著對起義軍的絕對優勢,618年,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之一——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政變,隋煬帝被迫自殺。宇文士及和宇文化及是被隋文帝取代的北周宇文氏之後裔,宇文士及隨即稱帝,把自己塑造成劉秀那樣的人物。雄踞山西的另一位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李淵——趁群龍無首之際控制了關中這一關隴貴族集團的老家,扶植了楊家的傀儡皇帝,打著隋朝的旗號號召天下共誅宇文兄弟,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隋末農民起義這個時候才集中爆發。李淵發現,由於隋煬帝親征高句麗得罪關隴貴族集團太多,打著隋朝的旗號反而不好團結大家,於是在演了一出老套的禪讓戲後,李淵乾脆自己做了皇帝。而由於另一方關隴貴族集團代表宇文兄弟是在南方的江都起事,南方體系對隋煬帝一改其父重北輕南的國策感恩戴德,隋煬帝死後,南方哀悼聲一片,很多南方的農民起義甚至是打著為隋煬帝報仇的旗號爆發的,反隋起義集中於隋煬帝忽視的中原體系地區。這也說明了隋亡於隋煬帝暴政的說法站不住腳。

宇文兄弟根本無法立足。而宇文兄弟手下的士兵都是關中人,見此情景,紛紛萌生了回關中的念頭。宇文兄弟只好倒向控制關中的李淵。真正的全國戰爭是在唐初而非隋末發生的,實質上是以李淵為代表的關隴貴族集團對農民起義的成功鎮壓。不能因為瓦崗寨的那些農民起義軍領袖的赫赫戰功,把漢革秦命的模式簡單代入到唐革隋命當中,實際上恰恰相反,起義軍領袖之所以能被擺進凌煙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跟對了人——先是正確地選擇了李淵(因為瓦崗起義領導人李密是八柱國之後人),後是在唐朝內部正確地選擇了李世民。李世民其實更多的是中原體系的代表,當時的關隴體系首選的是太子李建成。

三、唐太宗時代:關隴體系和中原體系的微妙平衡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會打江山又會坐江山的皇帝,他並沒有在打下江山後反覆折騰、急躁冒進,而是以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促進經濟復甦。唐太宗知道,不顧客觀事實,急於求成,就會招致和隋煬帝一樣的結局。

今天我們應當明白,貞觀之治,包括之前的開皇之治,首先是指政治上的相對穩定和開明,而不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因為關隴體系下的貴族政治比起中國傳統的皇帝一人獨裁還是有溫情的,但是,貴族體制無法實現政治的穩定高效、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繁榮昌盛。

627年唐太宗上台後,一直試圖鞏固與關隴貴族的聯盟,所謂唐太宗虛心接受魏徵意見,最重要的是因為魏徵儘管生於關東,卻是李建成的手下幹將,是關隴體系的代表。事實上,魏徵死後僅僅半年,唐太宗就找借口廢掉了魏徵家族的爵位。唐太宗的很多做法,例如弱化關中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地位、推動科舉制、疏通運河,與隋煬帝如出一轍,或者說,隋煬帝為唐太宗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兩京制的問題上,唐太宗比隋煬帝走得更遠,他宣布,自己在長安(關隴體系)和洛陽(中原體系)處理政務的時間五五開,把洛陽的地位升到和長安一樣。當然,迫於關隴體系和中原體系的聯合壓力,唐太宗儘管多次試圖提高南方體系的地位,卻還是投鼠忌器。

儘管由於突厥的做大,唐軍不得不予以還擊,進而奠定了「天可汗」的地位,但由於與隋煬帝同樣的原因,唐太宗對西北戰場其實並不積極。當唐軍打得西北少數民族滿地找牙的時候,唐太宗竟下令撤兵,主動與西北少數民族議和。也是由於與隋煬帝同樣的原因,唐太宗親征高句麗。還是由於與隋煬帝同樣的原因,唐太宗兩次征高句麗均失敗。一生沒有打過敗仗的唐太宗身心受到沉重打擊,第二次征高句麗失敗後,關隴貴族集團勢力回潮,唐太宗的努力功虧一簣。原太子李承乾被廢以後,唐太宗希望的其實是主張對關隴貴族集團採取強硬態度的李泰接班,但關隴貴族集團卻希望扶植看上去很好控制的李治接班。當時李泰的封地在吳越地區,李泰是南方體系的代言人,而李治的封地在現在的山西。李泰一旦上台,就會像隋煬帝一樣構建中原體系和南方體系聯合的局面,這無疑是關隴貴族集團的噩夢。征高句麗失敗後,病重的唐太宗擔心回潮的關隴貴族集團與李泰之間勢均力敵卻勢同水火,國家可能再次陷入動亂,於是將政權交給了李治。

四、武則天的崛起

649年,年輕的唐高宗繼位。面對一手把自己扶上來的關隴貴族集團,只得忍氣吞聲,尋找時機。當時的皇后王氏是關隴貴族集團出身,唐高宗並不喜歡王皇后但為了實現與關隴貴族集團的政治聯姻,只好接受。但是兩人一直沒有孩子,反倒是與唐高宗從貞觀晚期就暗送秋波的武則天給唐高宗先後生下一女一子。與王皇后不同,武則天的父親是生於關東的小官僚(中原體系),母親是隋朝宗室(關隴體系),並且實際上在南方長大(南方體系),自然不討關隴貴族集團喜歡。唐高宗先是立即把自己襁褓中的兒子立為太子,655年,他又借自己早夭的女兒做文章,聲稱王皇后出於嫉妒害死了他和武則天的女兒(一說認為武則天的女兒是武則天自己害死的,因為當時武則天的兒子已被立為太子,武則天的女兒政治地位已不那麼重要),進而宣布廢掉王皇后,立太子的生母武則天為後。

朝堂之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曆數武則天的種種不是,但當輪到老將李勣回答時,他淡淡地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李勣本來是關隴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但征高句麗時,不管是真心為唐朝考量,還是料定唐太宗將取得勝利,李勣是少數支持唐太宗的將軍之一。征高句麗失敗後李勣因此被邊緣化。唐高宗初年,李勣雖然沒有實權,但卻在官場和軍中享有崇高聲望。長孫無忌本來認為同為關隴體系的李勣會支持自己,不料他倒打一耙。連李勣都說自己不能在皇上廢皇后的問題上多嘴,下面的官員也只有紛紛閉嘴。當年唐太宗征高句麗時種下的種子,此刻終於破土而出。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之後,立即展現出她傑出的政治才能。應該說,至少在太子李弘死去之前,唐高宗和武則天在政治上的合作還是相當融洽的。唐高宗身體不好,於是將具體的繁雜的事務交由精力過人的武則天負責,自己則負責把握大方向。武則天先是通過重用李勣穩住軍隊,因為軍隊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根,軍隊的控制一失去,關隴貴族集團就沒有任何獲勝的希望。接著,武則天又借王皇后的案子搞牽連,徹底清算關隴貴族集團,並進而廢掉了為世家大族做牌坊的《氏族志》,結束了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當時的政治體制,實際上還不是我們後來說的三省六部制,只能說是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制。皇帝指揮中書,中書決策、門下監督、尚書執行,這是一個串聯電路般的體制。而六部只是尚書省下的六個辦事機構,沒法跟三省並列。關隴貴族集團長期把持門下省,就可以通過阻斷決策和執行的聯繫,杯葛改革。武則天通過將中書省的決策權部分切割給尚書省,使中書省成了一個顧問和秘書機構,又宣布發給尚書省的詔書由皇帝直接發出,沉重打擊了門下省。當然,武則天也不希望門下省完全退出政治,門下省依然有監督和糾偏之責,但想杯葛皇帝是不可能了。這種體制是穩定的三角形體制,皇帝處於三角形的重心,尚書省居於官僚集團之首,三省六部制由此形成,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唐高宗和武則天同樣清楚,要想徹底把關隴貴族集團送進歷史的墳墓,光靠政治清算是做不到的,只有通過對外戰爭的勝利,才能建立他們對這個國家的牢牢控制。他們和隋煬帝、唐太宗一樣選擇了高句麗。此時,唐朝在東北的經營使後方補給能力大大增強,比起前兩次征討,此時軍隊的實力也大為增強,而此時,高句麗內部也出現了動亂。663年,儘管付出了巨大代價,但唐朝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全國上下看到唐高宗和武則天把「戰神」唐太宗都沒有打贏的仗給打贏了,他們的威望就真正樹立了起來。

五、極盛的武則天時代在高句麗戰火中發軔

我們來看看勝利後唐朝的變化:

  • 政治上,由於關隴貴族集團倒台,大量出身平民卻有能力的官員,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狄仁傑、張柬之、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被從基層提拔起來。武則天大幅擴大科舉制的範圍,將原來僅限於世家大族的科舉制擴大到幾乎所有人,寒士們通過自身的努力也可以改變命運,通過鐵腕手段,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就此被送進墳墓,中央集權大幅加強。由於武則天身為女性掌權,長期受到種種非議,因而武則天在用人上,反而更加不拘一格降人才。駱賓王造武則天的反,檄文把武則天罵得狗血淋頭,武則天看到後的第一反應竟是惋惜地說:「文章寫得這麼好的人得不到任用,這是宰相的失職啊。」武則天還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信訪制度——匭檢制。
  • 經濟上,關隴貴族集團倒台使掌握大量土地的門閥在政治上失去依靠,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真正惠及底層農民,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荒地被大量開墾,糧食產量大幅增加。在武則天去世的705年,洛陽附近的洛口倉因為糧食堆得太滿,竟導致許多糧食發霉。關隴貴族集團被清除後,武則天得以更大力度的開發南方,加強南北聯繫。安史之亂後北方長期陷於藩鎮之亂,但是憑藉運河,南方的糧食依然得以運達長安,唐朝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撐了150年,也就是說,把五代十國甚至比五代十國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動亂延後了150年。
  • 文化上,關隴貴族集團的倒台,平民的大量從政,加上武則天自己對詩文的愛好(實際上武則天的詩寫得相當好),使社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鬱郁文風,甚至「三歲小兒,恥不言詩書」。真正的唐詩(絕句和律詩)是在武則天倡議下定型的,唐詩真正興盛也是從武則天時代開始的。魏晉以來讀書人消極避世的陰霾真正被掃除,士人重新煥發出對政治的熱情。武則天作為女性,為了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大幅提高女性地位,並對文化採取寬容態度,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此受到歡迎。以宗教為例,李世民時代唐朝為說明自己的正統,自稱老子(姓李)之後人,把道家放在第一,儒家放在第二,佛家放在第三。歷史上玄奘西行並沒有像《西遊記》里說的得到了李世民朝廷的支持,相反,朝廷一度阻撓玄奘西行。即使後來玄奘回國後,李世民給了玄奘很高的禮遇,但那主要是因為李世民想讓玄奘給唐朝提供西域各國的情報。而李治和武則天夫婦則親自拜玄奘為師學習佛法。玄奘圓寂時李治輟朝三日以示哀悼,這是宰相級別的大臣都未必能享受的殊榮。
  • 軍事外交上,關隴貴族集團的倒台使武則天沒有了開拓西北的後顧之憂,唐朝是在武則天時代確立起對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控制的,也是在武則天時代把突厥趕到中亞去的,遣唐使制度也是武則天建立的。武則天讓長安成為全球化前世界上第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但是,關隴貴族集團是依靠府兵製做大的,府兵制類似一種戰時體制,武則天時代府兵制逐漸衰落,加之文治的昌明和社會自征高句麗後承平日久,唐軍戰鬥力顯著下滑。到開元年間,唐朝不得不改行募兵制。兵員的緊缺難以應對唐朝在北方為維持其霸主地位所需要的兵力,唐玄宗只得一面將內地的大量軍隊調到邊疆,致使唐朝國防外強中乾,另一方面大量起用安祿山等戰鬥力強的胡兵胡將。為了在內地兵員缺乏的情況下維持社會穩定,唐玄宗在地方執行節度使制度,將地方行政權與軍權綁定,終於埋下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禍根。

六、武則天的女皇之路
676年太子李弘去世後,武則天次子李賢被立為太子。此時唐高宗也已病重,一度無法處理政務,遂下令由武則天而非傳統上的太子監國。有人說唐高宗「愛美人不愛江山」,其實不然。因為太子李賢能力很強,聲望很高,也對皇位摩拳擦掌,唐高宗擔心玄武門事變又將重演。而武則天監國,完全是出於他的旨意,他既然能給,也就能收回。反正朝廷里不滿武則天監國的人不在少數,他要收回武則天的權,這些人肯定支持他。並且,武則天當時已經和唐高宗一同處理政務20多年,武則天的能力已經得到檢驗,武則天接手也會無縫銜接,這次只是給武則天一個正式名義。而太子李賢畢竟初出茅廬。但是,李賢卻對此深為不滿,他糾集那些不滿武則天的大臣杯葛武則天執政。武則天出於對玄武門之變重演的憂慮,以李賢謀反為由廢掉李賢,另立武則天三子李哲(即後來的唐中宗李顯)為太子。
683年唐高宗駕崩後,李顯與武則天的矛盾迅速凸顯。不到一個月後,武則天廢掉李顯,立自己的四子李旦為帝,並宣布自己垂簾聽政。690年,66歲的武則天逼迫李旦禪位給了自己,建立武周。

為了摧毀關隴貴族集團和打壓李氏宗族,以及考慮到洛陽比長安在地理位置上更能協調東西南北各方的發展,武則天一度遷都洛陽。當然,後來由於考慮到定都長安更能幫助唐朝穩定西北局勢,控制絲綢之路,以及考慮到洛陽無險可守,武則天於701年將都城遷回長安,可此時的長安,宗族勢力早已沒法做大了。當時人們對武則天是傳位給武家子弟還是被自己廢掉的李顯猜測紛紛,武則天知道,儘管自己稱帝得到人民接受,但那是因為自己之前執政成果豐碩,但人民心中的「正統」依然是同樣深得民心的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後人。於是武則天於698年將之前自己廢掉的李顯重新立為太子。

摧毀關隴貴族集團的問題,本質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問題。唐朝自貞觀以來的生產力發展是東漢末年以來數百年未有的,使得門閥—軍閥政治下的大地主經濟的生產關係無法滿足生產力的要求,由此觸動了關隴貴族集團乃至整個門閥統治。關隴貴族集團體制,脫胎於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游牧民族的政治體制,無法滿足高生產力的要求,在戰時能發揮作用,可在和平時就不行。武則天順應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期望進行改革,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加之當時社會風氣開放,人民也就接受,甚至是支持武則天當皇帝。705年武則天駕崩時已因政變而退位,唐中宗也只是按皇太后的標準來給武則天辦喪事,甚至刻意低調。後來的開元名相姚崇帶著一干官員,跑到武則天棺材前痛哭,有人說,姚崇是向武則天的侄子,後來一度得到重用的武三思表忠心。這個因素可能有,但是更大的原因還是因為武則天深得人心吧,實際上,當時民間很多人按照皇帝駕崩的禮製為武則天守喪。

現在提到唐朝,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但是,武則天時代才是唐朝GDP增長最快的時代,又是中國封建社會很罕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齊頭並進的改革的時代,大家普遍對國家未來抱有希望(從當時人的詩文中可見)的時代。貞觀之治主要是就政治的穩定和相對開明而言的,由於關隴貴族集團還在,貞觀時代的經濟發展並不快。有人說武則天搞酷吏政治,但是,武則天的酷吏政治主要是針對關隴貴族集團和李氏宗室,甚至可以說沒有武則天對這批人的殘酷鎮壓,唐朝就沒法由貴族政治走向文官政治。實際上武則天在對待民眾時全面繼承了唐太宗時代寬鬆的法律和輕徭薄賦的政策,對文化也採取寬和開放態度,相比於後來的康乾盛世,武則天時代沒有一起文字獄。
七、武則天時代與唐玄宗時代的過渡時期:動蕩時局中的盛世之光

即使是在武則天和唐玄宗中間的七年(705~712),唐朝在發生四次政變,換了五個皇帝的時候,社會依然興盛,這在中國封建社會幾乎獨一無二

705年(武則天神龍元年)武則天的兩個兒子李顯、李旦,女兒太平公主,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下台。唐中宗李顯複位。唐中宗複位後,為了壓制李旦、太平公主、張柬之等政變後的新貴,重用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唐中宗本人無心政治,但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卻對政治十分熱衷,一心想當武則天第二。可惜這兩人有武則天的心,辦事能力卻比武則天差得多。處理日常政務的活,落到了曾長期在武則天身邊工作的上官婉兒的頭上。上官婉兒是曾反對武則天為皇后的關隴貴族集團重要任務上官儀的孫女,武則天殺掉上官儀後,上官婉兒被收入宮中,成為宮女。但出身於書香之家的上官婉兒一開始就表現出超乎常人的聰穎,武則天發現到上官婉兒後,並沒有因為她是自己仇人的孫女而排擠她,反而將上官婉兒帶在自己身邊,將她撫養長大。上官婉兒後來成為武則天的重要助手。

707年(景龍元年)太子李重俊因不滿這樣的政治局面發動政變(景龍政變),政變以失敗告終,但李重俊卻成功殺掉了武三思。此後,韋皇后借處理政變剪除異己,擴大權力,李旦和太平公主為求自保,只得韜光養晦,靜待時機。710年唐中宗駕崩,韋皇后立未成年的李重茂為帝,垂簾聽政,為了掩蓋自己的野心,韋皇后假惺惺地改元唐隆。韋皇后想做武則天的事,卻沒有武則天的聲望,激起了人民尤其是軍隊的一片反對。被韋皇后重用的上官婉兒自知凶多吉少,但自己已經上了韋皇后的賊船下不來了,只好跟著韋皇后一條道走到黑。唐中宗駕崩兩個月後,李旦和太平公主聯合發動政變,這是唐朝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政變,雙方軍隊激烈交戰,最終,李旦之子李隆基率軍攻入皇宮,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都在亂軍中被殺。李隆基對上官婉兒的死十分惋惜,後來李隆基上台後下令厚葬上官婉兒。

唐隆政變後兩個月,李旦逼自己的侄子李重茂禪位,自己坐上了龍椅。李旦和李顯不同,對權力十分渴望,但他面對的,卻是太平公主的做大(七位宰相五齣太平門下)。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本該被立為太子,但李成器無心政治,推薦父親立自己庶出的弟弟李隆基為太子。太平公主十分不情願,因為李隆基的能力被李成器甚至李旦強得多,李隆基上台勢必對太平公主不利。可是李成器自己主動讓賢,太平公主也沒辦法。面對太平公主的做大,李旦也惴惴不安。於是712年,他乾脆宣布禪位給李隆基,自己當太上皇。這樣一來,李隆基有名分卻沒權力,太平公主有權力卻沒名分,雙方都要爭取自己這個太上皇的支持,李旦趁機攬權,這一點從李旦給李隆基定的年號「先天」(唐朝「先」有父親的意思)也看得出。李旦的做法激起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雙方的不滿,同時在李旦挑撥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更加激化。太平公主於是發動政變(先天政變),意圖趁李隆基外出之際伏擊李隆基。不料,太平公主身邊的一些人看到,如果太平公主政變成功,國家將會繼續陷於政治動蕩,只有李隆基執政才能結束國家的動蕩局面,於是向李隆基通風報信。李隆基得到消息,連夜回京,趁太平公主的人被大量調出去伏擊自己的時候,逮捕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被迫自殺。李隆基由此控制了軍隊,並借處理太平公主餘黨的契機,將李旦在朝中的勢力也一網打盡。李旦被迫向李隆基交權。
八、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武則天的無字豐碑
713年,李隆基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廢掉「先天」年號,改元開元,確實李隆基由此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開元盛世。
摧毀關隴貴族集團的問題,本質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問題。唐朝自貞觀以來的生產力發展是東漢末年以來數百年未有的,使得門閥—軍閥政治下的大地主經濟的生產關係無法滿足生產力的要求,由此觸動了關隴貴族集團乃至整個門閥統治。關隴貴族集團體制,脫胎於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游牧民族的政治體制,無法滿足高生產力的要求,在戰時能發揮作用,可在和平時就不行。武則天順應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期望進行改革,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加之當時社會風氣開放,人民也就接受,甚至是支持武則天當皇帝。

關隴貴族集團的倒台和武則天對老李家的大清洗,使宗族勢力和文官系統脫鉤,皇帝換了,但大臣還是那幫大臣,制度還是那個制度,百姓基本不受衝擊。當李隆基一穩定高層政局,開元盛世就水到渠成。開元盛世,基本上就是從政治、經濟、文化上全面享受武則天改革紅利的時代
。有人說武則天養男寵,可是,中國古代的男性統治者哪位不是後宮佳麗三千呢?武則天的私生活如何,比起她為唐朝做出的貢獻,太微不足道了。
以上。


武則天在啟用寒門方面功勞是有的,不過沒那麼大。主動啟用寒門子弟,和無人可用是兩個概念,說得不好聽武則天只是要養兩條狗而已,狗不聽話了就殺掉。武則天用的只是聽話的寒門,光講武則天給玄宗留下多少賢臣是沒用的,唐朝吏治自武朝敗壞,她也給玄宗開了一個相當壞的頭,皇帝濫殺官員,武將文臣如草雞,謀反事件遍地。武則天借著貞觀的餘威外戰一塌糊塗內政任人唯親還能維繫整個帝國,玄宗開元初年還能迴光返照,等武朝之前的老臣都死了,剩下的都是只知道附和媚上,唐朝也就到了頭。


水平不夠評價,只想說 題主已經說武則天時期是「治世」,那就是定下調子只讓誇了嘛。


親手為門閥貴族敲響了喪鐘。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她的時代里,真正變成現實。


糾正一下某個回答。

某些人說隋煬帝征高句麗是為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得罪關隴貴族集團,這實在是錯的嚴重。

關隴集團(關隴貴族集團)這個概念,只是歷史學界部分人(陳寅恪)提出的,而歷史學界仍然有很多人不認可這個概念。 即使歷史學家裡認可這個概念的那部分人里,還有認為關隴集團在隋煬帝初年就已經解體的,還有認為關隴集團在隋文帝時期就解體了、退出歷史舞台了的。例如歷史學家雷依群的《論關隴集團》指出,隋文帝時關隴集團已經退出歷史舞台

楊廣登基為帝時,關隴集團早已無力推翻隋朝。關隴貴族的成員反而要討好隋煬帝楊廣,一旦引起楊廣的不悅,就可能被殺或被貶。前期楊廣很容易殺了高熲、賀若弼、宇文弼;中後期楊廣殺了李敏全軍,也沒費什麼事;甚至最後天下大亂時楊廣仍然能廢了蘇威,而蘇威卻仍然忠心於楊廣,勸楊廣深固根本。 反倒是百姓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唐朝才做到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而隋煬帝沒做到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也就沒法用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

隋煬帝打高句麗損失的,是國家與百姓的兵與民夫。而不是關隴貴族的私兵。
早在開皇初年,隋文帝就已經把府兵收歸國家與皇帝了。而且隋煬帝征高句麗,不僅用了國家與百姓的府兵,還從百姓里徵募更多的軍隊與民夫。
隋煬帝打高句麗,絕不是為了消耗關隴集團的實力。隋煬帝打高句麗,消耗、損害最大的是國家與百姓。

隋煬帝重用宇文化及、周護、韋匡伯、侯莫陳毅、豆盧寔等等貴族。
隋煬帝自己就是關隴貴族門閥出身,家裡的親戚也是各種貴族,母家、姑父家、姨夫家、姐夫家、女婿家、兒媳家,全是貴族……

楊義臣、宇文述在征遼中慘敗,卻沒有被楊廣嚴懲,而只是被免除官職或爵位,而且不久就恢復了官職與爵位,楊義臣甚至進位左光祿大夫。楊廣如此庇護,何談得罪、打擊貴族階層?

隋煬帝的猜忌導致楊玄感造反,仍然是貴族內鬥,不是貴族階層反對隋煬帝。還有那麼多貴族站在隋煬帝這邊呢。楊廣整治某些貴族,仍然是很多朝代都有過的貴族間內鬥,遠遠沒有到得罪、打擊貴族階層的程度,更不是打擊關隴集團這個整體這個階層。
如果這算是打擊關隴集團,那麼按這荒謬邏輯康熙除鰲拜就成了康熙打擊整個旗人集團了。可見那打擊消耗關隴集團的說法多麼荒謬。
貴族之間內鬥,某些人就不要幻想那是楊廣為了寒門打擊貴族階層了。
隋朝被隋煬帝折騰的大亂了,關隴集團的重要人物蘇威仍然忠心耿耿地勸隋煬帝返回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之計」,但是隋煬帝卻不聽。

隋煬帝征高句麗,損失最重的平民百姓,最先被逼的起義的也是平民百姓。
隋煬帝征高句麗不是為了打擊門閥階層。 隋煬帝這動搖國本徵高句麗,平民百姓受到最大的損害,然後,如果勝了,那麼貴族門閥通過戰功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敗了,則危及整個國家,隋煬帝雖然是暴君加昏君,但還不會腦殘到為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而就去動搖國本徵高句麗。

隋朝的迅速滅亡,主要原因正是隋煬帝過度殘暴統治導致的大量百姓農民起義,而不是關隴貴族集團。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起義軍多次勝利,消滅郭絢、薛世雄、張須陁、劉長恭、宋顥、陳稜等大量隋軍,根本不是某些人所謂的"隋朝中央政府還保持著對起義軍的絕對優勢",反而是消滅大量隋軍,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隋煬帝楊廣失去希望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了。

隋煬帝過度殘暴的征斂導致一征高句麗時,隋朝就開始出現百姓農民起義,而且無論怎麼剿滅,都不斷出現新的起義,

《資治通鑒》:「大業七年辛未,公元六一一年……  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隨獲斬決;然莫能禁止」

楊廣曾經猜忌楊玄感,結果楊玄感在楊廣二征高句麗時起事,但是楊玄感這貴族起事很快就被楊廣平定了。之後楊廣還進行了第三次征高句麗。
楊廣三征高句麗,數年的過度殘暴征斂導致大量百姓農民起義,最早爆發的是百姓農民起義,最後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的也是百姓農民起義。
早在李淵起兵之前,真正的隋末百姓農民大起義已經爆發了。
李淵是在隋朝已經被百姓農民起義搞的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之後,才起兵的。
而且李淵起兵前夕勢力並不大,只有太原一地,甚至連太原都不全,還被人監視。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自己臨時招募的3萬軍隊,地盤、軍隊都很少,後來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才擴張佔據了龐大的疆域。
隋煬帝親征高句麗得罪的最嚴重的是百姓平民,沒怎麼得罪關隴貴族集團。
隋煬帝活著的時候,其過度殘暴統治導致中原與南方都爆發了大量農民起義,南方的大量農民起義正是為了反抗隋煬帝的暴政而爆發的,而不是某些人幻想的打著為隋煬帝報仇的旗號爆發的。隋亡於隋煬帝暴政的說法是站的住腳的,有證據的。

--------------------------------------------------------------------------------------------------------------------------

隋煬帝征高句麗,既用北方士兵,也用南方士兵。
《資治通鑒》記載:

「先是,詔總征天下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
「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供載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發河南、北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四方兵皆集涿郡」
「詔征天下兵集涿郡。」

隋煬帝征高句麗,既用北方士兵,也用南方士兵。而南方士兵的損失、死亡率還很高,一征高句麗南方士兵「死亡太半,骸骨不歸」(太半,是三分之二,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一為少半。「);二征高句麗,徵兵於南方時,造成了逃亡與劉元進等人的起義,起義軍很快達到數萬人。

《隋書 列傳第三十五》:【
會帝復征遼東,徵兵吳會,士卒皆相謂曰 :「去年吾輩父兄從帝征者,當全盛之時,猶死亡太半,骸骨不歸;今天下已罷敝,是行也,吾屬其無遺類矣 。」於是多有亡散,郡縣捕之急】
劉元進起義,【三吳苦役者莫不響至,旬月眾至數萬】。

--------------------------------------------------------------------------------------------------------------------------

各種頻繁的徭役,青壯年勞動者離開了生產崗位,這是對生產力最嚴重的破壞。「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生產力遭到破壞。《隋書·食貨志》說:「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疆場之所傾敗,勞敝之所殂殞,雖復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比屋良家之子,多赴於邊陲,分離哭泣之聲,連響於州縣。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飢餒,婦工紡績,不足以贍資裝..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不僅如此,更加「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以致「百姓困窮,財力具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群盜」。這就是說,在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平民百姓為了不被凍餓而死,只有相聚起義了。

隋煬帝一征高句麗,就出現了王薄起義、瓦崗起義、孫安祖竇建德起義、張金稱起義、高士達起義、劉霸道起義等農民起義,
後來又有劉元進、杜伏威、輔公祏等人的農民起義,而隋煬帝不收拾他留下的爛攤子,卻跑到江都醉生夢死,
最終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

關於唐太宗征高句麗。唐太宗時唐朝兩次征高句麗均不是失敗,唐太宗也沒像某些人幻想的那樣因為征高句麗失敗而身心受到沉重打擊。

唐太宗時,一征高句麗是唐太宗親征,取得的戰果遠大於損失,因為「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而班師,因為沒有滅了高句麗,才說沒有成功,但也不是失敗。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百姓踴躍參軍,

《資治通鑒》:上曰:「……朕今征高麗,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
《資治通鑒》:有不預征名,自願以私裝從軍,動以千討,皆曰:「不求縣官勛賞,惟願效死遼東!」上不許。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戰果遠大於損失,

《資治通鑒》:貞觀十九年……凡征高麗(高句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

退兵原因,

《資治通鑒》:貞觀十九年……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

唐太宗時的唐朝第二次征高句麗不是唐太宗親征,而是派出李勣、牛進達、李海岸等攻打高句麗,都取勝了。

《資治通鑒》:
貞觀二十一年

李世勣軍既渡遼,歷南蘇等數城,高麗多背城拒戰,世勣擊破其兵,焚其羅郭而還。

秋,七月,牛進達、李海岸入高麗境,凡百餘戰,無不捷。攻石城,拔之。進至積利城下,高麗兵萬餘人出戰,海岸擊破之,斬首二千級。

貞觀二十二年

甲子,烏胡鎮將古神感將兵浮海擊高麗,遇高麗步騎五千,戰於易山,破之。其夜,高麗萬餘人襲神感船,神感設伏,又破之而還。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副之,率營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進。次南蘇、木底,虜兵戰不勝,焚其郛。七月,進達等取石城,進攻積利城,斬級數千,乃皆還。藏遣子莫離支高任武來朝,因謝罪。
二十二年,詔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將軍裴行方副之,自海道入。部將古神感與虜戰曷山,虜潰;虜乘暝襲我舟,伏兵破之。萬徹度鴨淥,次泊灼城,拒四十里而舍。虜懼,皆棄邑居去。大酋所夫孫拒戰,萬徹擊斬之,遂圍城,破其援兵三萬,乃還。

--------------------------------------------------------------------------------------------------------------------------

征高句麗不一定是錯的,但是像隋煬帝那樣不顧百姓承受能力、動搖國本去征高句麗,就錯的嚴重了。結果,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隋朝卻大亂滅亡,並且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實力。

隋煬帝接手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卻造成大亂敗壞了豐厚遺產,造成嚴重大亂,留下極其嚴重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嚴重削弱華夏,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隋煬帝既罪在當代,又禍在千秋。多虧後來其他人阻止了其禍在千秋。

至於隋煬帝楊廣的那些功績,實際上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具體說明在之後的段落里),而其餘的也是靠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力物力做事,結果造成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的實力。

隋煬帝接手北周、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但是隋煬帝楊廣造成嚴重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口戶口從約890萬戶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嚴重分裂內戰削弱了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dong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楊廣留下的是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李淵李世民等人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說李唐坐享其成,就搞笑了。 北周、陳留給隋朝豐厚的遺產,而隋朝留下的是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內外眾多強敵的爛攤子。
隋朝後期,吐谷渾、突厥倒是坐享其成了。 華夏被嚴重削弱,吐谷渾返回故地並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防禦不了,而突厥崛起「戎狄熾強,古未有也」,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留下的是要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亡天下的惡劣局勢,危害後世,不要因為後來李唐扭轉了這惡劣局勢就認為隋朝留下的爛攤子、惡劣局勢不曾存在過。

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通典》所說後周靜帝末授隋禪有戶359.964萬戶,實際沒有算上北周吞併北齊的大量戶口,而加上北周吞併北齊的戶口,則有約690萬戶,而且,這個690萬戶還仍然未算上北周「留給」隋朝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這絕大部分是北周、陳「留下」的戶口。 隋煬帝大業五年達到890萬戶,之後隋煬帝造成大亂,破壞嚴重,隋朝留下的人口戶口只有200餘萬戶。

至於某些人說」隋朝其實比唐朝強盛太多「,純粹胡扯,後面會說明。比較雙方的頂峰時期,唐朝的疆域、人口、經濟等方面遠超隋朝。
還有人信「終唐一朝,始終沒趕上隋朝」這謠言?
比較頂峰,唐朝的疆域、經濟、人口戶口等方面都遠超隋朝。

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但是,之後李淵李世民以及唐朝擊敗眾多強敵,自己擴張佔據了中原、南方等地,還自己擴張佔據了更大的外圍疆域。

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給唐朝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面積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人口、經濟等方面也超過了隋朝。

--------------------------------------------------------------------------------------------------------------------------

打突厥,楊廣戰績如何呢?沒有俘獲而返回。
《隋書》記載的楊廣「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虜而還」,無虜而還,沒有俘獲而返回。
隋朝曾經分化、整垮突厥的,是隋文帝、長孫晟、楊素,《隋書》評價長孫晟:「晟體資英武,兼包奇略,因機制變,懷彼戎夷。傾巢盡落,屈膝稽顙,塞垣絕鳴鏑之旅,渭橋有單于之拜」,評價楊素:「摧驍騎於龍庭,匈奴遠遁」……而楊廣的「無虜而還」太可憐了點吧。

不過畢竟比後來楊廣被突厥圍在雁門以及楊廣造成隋末大亂突厥再次崛起強盛好,
《隋書》:「八月,始畢率其種落入寇,圍帝於雁門。」
「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皆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也。」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

滅陳,後有一代雄主楊堅指揮,中有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前有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真正在前線作戰,楊廣幾乎是個掛名的。

滅陳,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隋書》:「以熲為元帥長史,三軍諮稟,皆取斷於熲。」楊素給隋文帝進取陳之計《隋書》:「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進取陳之計。」 《隋書》記載,隋文帝下詔肯定韓擒虎、賀若弼平定南方的功績,「此二公者,深謀大略,東南逋寇,朕本委之,靜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數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業,天下盛事,何用過此!聞以欣然,實深慶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又下優詔於韓擒虎、賀若弼曰:「申國威於萬里,宣朝化於一隅,使東南之民俱出湯火,數百年寇旬日廓清,專是公之功也。高名塞於宇宙,盛業光於天壤,逖聽前古,罕聞其匹。班師凱入,誠知非遠,相思之甚,寸陰若歲。」《隋書》:「高祖爰應千齡,將一函夏。賀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長策,韓擒奮發,賈餘勇以爭先,勢甚疾雷,鋒逾駭電。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稽諸天道,或時有廢興,考之人謀,實二臣之力。」
滅陳並統一,真正的功績屬於楊堅、高熲、賀若弼、韓擒虎,甚至給隋朝留下豐厚實力的北周也有功勞。

而隋煬帝正是破壞了統一,留下嚴重分裂的局面。
看隋煬帝留下的是什麼,不是統一的「中國」,不是弱小的突厥。隋煬帝接手了外無強敵、內部人口眾多貯備雄厚的狀況良好的隋朝,留下的卻是破壞嚴重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極其強大「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突厥,突厥還曾一度把隋煬帝圍在雁門,隋煬帝至死沒報此仇,沒解決他造成的這些這些嚴重問題。

--------------------------------------------------------------------------------------------------------------------------

科舉制,
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同時反礹對以進士科設科年代作為科舉制礹度開始的時間。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礹試製礹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礹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礹試製礹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 明顯地傾向於唐代說,並首先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礹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礹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准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礹度正在萌芽之中。進入80年代,有學者著文指出:要確定科舉制礹度起源於何時,首先要把握住它區別於其他選礹舉制礹度的特殊本質,也就是解決什麼是科舉的問題。
何忠禮在《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個封礹建社礹會的科舉制礹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 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礹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通礹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礹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礹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至於史書所載隋代已有進士科的說法,也查無實據,因此,科舉制礹度正式形成的時間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至於將科舉制單純理解為分科取士之義,也不盡全面,因為分科取士僅僅是北宋熙寧變法以前之事,此後至元、明、清三代,科舉獨存進士科,就不存在分科取士的問題。
金錚在《科舉制礹度與中礹國文化》一書中重申了何忠禮關於科舉制礹度三個特點的看法,他列舉事實,重申:「科舉制礹度的正式產生是在唐代(而且在唐代尚有一個發展過程),而不是隋代。」也有人提出了漢代初創說。《歷礹史研究》1990年5期刊登了徐連達、樓勁的《漢唐科舉異同論》一文,他們依據漢、唐兩代的選礹舉都有分科取士和考礹試的情況,提出「漢代實為科舉的初創期,唐代則系其完成期」的主張,其具體理由是:「(一)在科目體礹系、組礹織步驟、考礹試環節三大要素上,漢代的察舉與唐代的科舉基本一致、故察舉、科舉、一也!皆朝礹廷統礹一部署下以按科舉士、考礹試進用為特徵的官僚選拔制礹度。(二) 與漢制相較,唐制以懷牒自投,舉、選相分、科舉與學校的緊密結合三端為重大的發展。但其在漢與明清科舉間承上啟下,從屬於按科舉士、 考礹試進用之制發展的總過程。(三)漢、唐科舉皆在不斷完善之中,科舉諸要素在漢代只是粗具,魏晉時期此制雖保持著發展的脈絡,卻在士人和軍人集礹團的雙重影響下處於低潮,故漢代實為科舉的初創期,唐代則系其完善期。」主張漢代初創說者,在國內似乎只是少數,但在國外學者中卻不乏其人,如Wolfrom Eberhard)在《傳統中礹國的社礹會階層流動》一文中,就有「從漢代下至1904年的科舉制」的說法。 另一方面,認為進士科創立於隋的學者,有認為是隋文帝時創的,有認為是隋煬帝時創的。對進士科創立於隋的時間岑仲勉《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和吳宗國《唐代科舉制礹度研究》都主張在開皇七年。韓國磐《關於科舉制礹度創置的兩點小考》根據《舊唐書.房玄齡傳》載房玄齡「年十八,本州舉進士」的時間推算,認為「進士科必須是在開皇十五或十六年時已經出現」。《中礹國官制通史》的作者說,開皇三年到十八年隋政礹府頒布一系列舉人詔令,「這是隋代礹開科取士的開始」。而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礹治》在全面比較諸說後,做結論謂:「衡諸眾說,應以開皇七年之說較可信。」 此外,何忠禮《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否認隋代有進士和進士科之說,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書》和隋代文獻,雖然記載了開皇和大業中所舉的眾多科名,卻未見進士科之名,也未見進士科考礹試之實;二是在唐、五代文獻中所載隋進士有房玄齡、溫彥博、侯君素、孫伏伽、張損之、楊纂等6人,可是經過考證、除楊纂的進士身份,因文獻闕如,無從查考外,其餘5人不是查無實據,就是以時制比附古制,將隋代以秀才、明經科察舉為官,比附成進士科登第,唐代雖有進士科開創於隋的記載,但也有進士科開創於唐的記載,所以他認為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進士科也起源於唐。

--------------------------------------------------------------------------------------------------------------------------

把隋煬帝的「擴張」當歷史功績,問題就更大了。 看隋煬帝的擴張成果是否留給了下一任君主。

實際上,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開拓的疆土丟了,甚至他繼承的疆土也丟了一些,還造成中原王朝嚴重分裂、嚴重被削弱。

隋煬帝擊敗吐谷渾,設郡,耗費巨大,當時隋朝已經有大批百姓窮困。而且,隋煬帝設的那幾個郡,除了極短暫的控制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是否控制了還成問題。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餘眾,才到西平,就不能前進到達,不得不返回了,而附近設的幾個郡竟然沒反應。不久,吐谷渾返回故地,並且進攻隋朝河右,隋朝郡縣沒法防禦。

《資治通鑒》大業五年:自西京諸縣及西北諸郡,皆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及遇寇鈔,人畜死亡不達者,郡縣皆征破其家。由是百姓失業,西方先困矣。

《隋書 列傳第四十八》:帝立順為主,送出玉門,令統餘眾,以其大寶王尼洛周為輔。至西平,其部下殺洛周,順不果入而還。大業末,天下大亂,伏允復其故地,屢寇河右,郡縣不能御焉。

隋煬帝導致隋末大亂,而契丹、突厥、吐谷渾、高昌再次與中原為敵。
漢朝就控制過甘肅、青海、新疆,漢朝曾在青海設置郡縣。
隋煬帝開拓這些地區,並非前無古人,隋對西域的控制也只是控制西域東部的一小部分。而且隋煬帝僅僅控幉制這些地區幾年,就丟失了。
唐朝對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的控制範圍與控制時間,都遠遠超過隋煬帝、隋朝。
隋煬帝控制西域的範圍小,而且控制時間極短,很快就丟失了西域。
隋煬帝開拓的疆土沒能留給下一任君主。
隋煬帝留下的突厥極其強大,曾把隋煬帝圍在雁門,後來隋煬帝脫險後至死也沒能報此仇。隋煬帝搞的天幉下幉大幉亂,外族不再服幉從。隋煬帝留下的突厥,是極其強大的突厥,「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將東北、河西、隴右、甚至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唐朝打敗突厥、生擒頡利可汗,然後打服薛延陀,北疆才比較安定,隋煬帝對此無功,反而有過。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結果,高句麗還在,還俘獲了大量隋人,隋朝卻大亂滅亡,留下個破壞嚴重的爛攤子。
《隋書》:「大業七年,帝將討元之罪,車駕渡遼水,上營於遼東城,分道出師,各頓兵於其城下。高麗率兵出拒,戰多不利,於是皆嬰城固櫼守。帝令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者,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城將陷,賊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賊守御亦備,隨出拒戰。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於是班師。是行也,唯於遼水西拔賊武厲邏,置遼東郡及通定鎮而還。九年,帝復親征之,乃敕諸軍以便宜從事。諸將分道攻城,賊勢日蹙。會楊玄感作亂,反書至,帝大懼,即日六軍並還。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麗,高麗具知事實,悉銳來追,殿軍多敗。十年,又發天下兵,會盜賊蜂起,人多流櫼亡,所在阻絕,軍多失期。至遼水,高麗亦困弊,遣使乞降,囚送斛斯政以贖罪。帝許之,頓於懷遠鎮,受其降款。仍以俘囚軍實歸。至京師,以高麗使者親告於太廟,因拘留之。仍征元入朝,元竟不至。帝敕諸軍嚴裝,更圖後舉,會天下大亂,遂不克複行。」

隋煬帝數次征高句麗:
第一次征高句麗時,隋煬帝下達了錯誤命令,導致諸將奉旨不敢赴機,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隋朝大軍損失慘重。 來護兒之敗,隋軍精甲四萬損失慘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宇文述九軍之敗,30萬5千隋軍,只有2700人逃回,物資儲備兵器軍械巨以萬計,也丟失殆盡。這還沒算損失的民夫,以及之前數次大戰損失的隋軍。隋煬帝一征高句麗,隋軍慘敗而回,還因為過度殘暴的征斂導致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百姓農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攻陷城邑……

《隋書》:「大業七年,帝將討元之罪,車駕渡遼水,上營於遼東城,分道出師,各頓兵於其城下。高麗率兵出拒,戰多不利,於是皆嬰城固櫼守。帝令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者,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城將陷,賊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賊守御亦備,隨出拒戰。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於是班師。」
《資治通鑒》大業八年:伏兵發,護兒大敗,僅而獲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
《資治通鑒》大業八年: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失亡盪盡。

隋煬帝二征高句麗時,後方楊玄感起事。隋煬帝密召諸將,密令撤軍。隋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隋軍眾心洶懼,混亂的失去了部署劃分,諸道分散。高句麗守軍疑其有詐,不敢出擊,第二天才外出,向四面遠方偵查,仍然懷疑隋軍假冒撤軍。兩天後,高句麗出動數千士兵追擊,因為隋軍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經常距離八九十里,快到遼水的時候,知道御營都渡過了,才攻打後軍。隋朝後軍仍然有數萬人,高句麗跟隨抄擊,最後的羸弱數千人被高句麗殺掠。
隋煬帝迅速平定了楊玄感之亂。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時,隋朝國內已經大亂,高句麗王表面上遣使請降,囚禁並送回之前投奔高句麗斛斯政,但是高句麗仍然不放還俘獲的大量隋人。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隋煬帝下令征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王卻沒有來。隋煬帝下令將帥嚴裝,準備再次征討高句麗,但最後沒有成行。

隋煬帝對高句麗的數次戰爭,使隋朝大量軍隊與百姓喪生,損失了巨額物資,還擾亂了正常生產秩序、破壞了隋朝的經濟。過度殘暴征斂逼的百姓農業沒有活路,不得不紛紛起義。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大量百姓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徵高句麗,結果,隋朝大亂滅亡,分裂內戰嚴重削弱華夏,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不放還。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楊廣徵高句麗,結果,對華夏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


評價武則天時一般都把唐高宗永徽之治的功勞算給她,而把她自己執政時期的事忽略掉。


看了那麼多的回答,那麼多的回復,我不是學歷史的,也沒怎麼研究過唐朝,不過看這樣的知乎諸友的評價,我總算明白了那無字碑的意義,後人自有一說。這個帝王但是豁達得很。


女皇的影響上千年,弄得現在廣電總局的領導還要擔心看到武后真身,寧可裁掉胸部以下讓大家都看女皇大頭帖。


牛逼之人


1、丟了近一半的疆域。

2、唐之宗室戕殺殆盡(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不放過,比如活活打死孫子還讓懷孕的孫女看著哥哥被打死)

3、屠戮一堆文臣武將(新舊唐書里列的很清楚了)

4、毒流天下,貽禍邦家(這個評價太準確了)

5、無字碑是李顯所立,對弄死了自己哥哥老婆兒子女兒女婿的媽還能說什麼呢。


太宗高宗打下的赫赫武功全被丟到茅坑裡面去了。

翻翻唐朝戰爭史武則天那一段吧,看看跟太宗高宗時代的差距就懂了。


正:創立殿試,設武舉,使唐朝更繁隆昌盛 反:謀權篡位,殺了許多唐朝子孫,還害了許多良臣


竊以為「治宏貞觀,政啟開元」並沒有錯。


著實是政啟開元 治通貞觀


女皇陛下,確實對大唐帝國步入鼎盛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武氏至於大唐,如同「文景之治」至於漢武


推薦閱讀:

《哈利·波特》系列體現了哪些西方的歷史、文學和文化背景和知識?
為什麼寇準慫恿著宋真宗親征契丹人成為英雄,而王振指使著明英宗親征瓦剌就成為罪人?
近代史美國是不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嗎?
如何玩好十字軍之王 2 ?

TAG:唐朝李唐 | 武則天 | 歷史知識 | 歷史人物 | 如何客觀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