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日本建築師群體反對扎哈設計的東京日本國家體育館項目這件事?

看到新聞:199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日本建築師槙文彥召集伊東豐雄、隈研吾、藤本壯介、山本理顯等日本著名建築師,反對扎哈·哈迪德設計的2020年奧運會主會場—東京日本國家體育館項目


[翻譯]關於反對東京國家體育館項目的討論會
這是楨文彥牽頭的那場反對Zahha Hadid設計的東京國家體育館項目而進行的討論會。當給上面各回答的一個補充吧:)

這是譯者在開頭說的:
關於這次的事情,我自己的觀點,大致還是贊同幾位先生的,另外,正如槙先生所提到但沒有深入的,資源的浪費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為了所謂的「明星建築師」的設計,花費納稅人的辛苦錢,耗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和土地資源,冒著破壞文脈和文化財的風險,到底值不值得是一目了然的。如今建築保護,甚至是建築設計都和整個地球的生態、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關係日漸密切起來,在這樣一個時代,這種反對的聲音是多麼地可貴!

文章有些長,看下來,他們主要討論的一個是文脈,一個是尺度。
摘取一些:
文脈方面
」這個地區內,內苑,明治神宮,新宿,外苑等,從青山到赤坂,在東京是個綠地非常多的場所。另外,這裡的歷史文脈也非常地濃厚。從圖上看出,在建設(體育館)的時候,旁邊有一個主要的繪畫館。這裡當然也有一些市民用的體育設施。「

尺度方面:
」看了方案後,在看這個對比圖,可以知道這個新國家體育館的方案是相當大的。其它的建築物,比如倫敦,悉尼等,觀眾席有8萬或者更多的也有,建築面積10萬平米或12萬平米,東京巨蛋是116500平米。而新方案則是近3倍的建築面積,再看體積的話,其實並沒有大多少。比如,悉尼的體積有新方案的近2倍。這麼說來,為什麼要建設這樣的東西,應該考慮一下。

國立新美術館是46000平米,東京國際論壇大樓則是145000平米,差不多正好是新方案的一半。「


」看圖能夠明白,70米的高度,前面沒有廣場,會有怎樣的距離感。金澤(?)【原文是問號,難道是金澤21世紀美術館?我也不知道】主幹道有60米,比那個在高1/4就是75米。「


景觀方面:

關於這個方案,還有特別不可思議的地方。不止是對於重要的景觀問題沒有涉及,沒有模型,只是從上面看起來好就行了。

我們(做建築設計時)一定會製作模型,大家也許有類似的經驗。大的現場的模型也沒有做。我曾做過日本國際論壇大樓的審查者的時候,做了很大的模型,希望大家能夠了解建築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吐槽競賽本身方面:(國內這種現象遍地都是好么,吐槽一下)

接下來的問題是:這裡寫了這次競賽的參加條件。必須是得過一些著名建築獎項,並且有設計過1.5萬人以上體育場的項目的人才能參加。這個實在讓人費解。大部分的建築師都是不符合這兩項條件的。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對待呢?沒有任何說明。大概是希望有名的設計師參加吧。

大家也應該知道,悉尼歌劇院和蓬皮杜藝術中心,都是當時默默無名的建築師所設計的。我作為審查員參加亞歷山大港的競賽時,入選獎宣布的時候,來的5個設計師,看上去都是嬉皮士一樣的人。但這不就是國際競賽的有趣之處嗎?!打高爾夫球的時候,也沒有關於個人選手的兩個審查要求,而建築則不一樣。大阪的市長曾說過,這樣做不是也挺好的嗎?結果他自己落選了(?)。真是不可思議的規則。


後面還有很多其它人的討論,不一一摘錄了,大家有興趣自己去看吧:)


ps:

銘蔚在文章里說的:這個事件是單純的日本建築師在本土的護食嗎?繼倫敦奧運會游泳館增容部分視線考慮不周的退票鬧劇後,這是日本人再一次的落井下石?其實關東一系詰問的對象非常明確——組委會錯誤的任務書安排,這後面的派系矛盾就是直指評委會主席的安藤忠雄。以東大為主力的關東軍陣容不可謂不強大,可是有礙安騰在社會上的超然高度一直低上一頭,如果這次伊東豐雄獲普利茲克可以算是一次加持,如果槙文彥的老倌被取代而取代方案又恰恰有可以攻訐的硬傷,那麼遮一次討伐就極有必要了。

很好奇其中爭鬥啊~有什麼資料推薦么?求八(><)


讀了事件起因的槙先生的原文《新國立競技場案を神宮外苑の歴史的文脈の中で考える》
鏈接轉給大家《JIA magazine 295/ 2013.8》 jia.or.jp 的頁面 (PDF,日文,在第12頁)

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來,這篇更像一篇小論文,著重闡述了槙先生自己的一些想法:
槙先生在30年前有參與這次東京新國立體育場旁邊的東京體育館的設計(就是ZAHA作品旁邊的小圓形建築),他以當初做該項目時,如何下功夫既保證使用性的同時又不影響周邊景觀環境開始,介紹了該地區的歷史、景觀以及對東京的意義與重要性;特殊性。然後一點點闡述了自己對這個方案對周邊環境·景觀的影響,自己對建築與人互動性的看法(這裡還舉了哭牆和鳥巢的例子,呵呵)最後小抨擊了下這次國際方案競標的流程,和解決方法的建議。

個人猜測喜歡在明治神宮附近散步的人應該都會贊成槙先生的觀點,前提是這個人對東京舉辦奧運會的關心與否。(當然現在已經板上釘釘了)。
我本人很喜歡明治神宮外苑聖德美術館前那條銀杏路,當初看到ZAHA的鳥瞰圖時第一個想到的也是」它應該會破壞那條路的效果吧「,槙先生的文章里也有提到那條路,也分析了體育場建成後會破壞東京市中心為數不多的景觀道路,(如圖,左邊為銀杏道,盡頭是美術館。右圖是體育場建成後的效果圖,右下角是美術館。。)

實在是遺憾。

就ZAHA的設計來說,其實我覺得這個體育場如果是建在東京灣岸地區,台場啦,豐州啦就不會有這麼多異議了,主要就是地點的問題。

槙先生文中主要表達的意見也不是針對ZAHA的設計,而是覺得她並沒有了解那塊地域的文化歷史特點,並對設計與周邊建築景觀如何結合進行說明,僅僅以幾張效果圖且沒有製作模型檢證(效果圖看上去和她在其他國家的作品風格差不多),也就是說完全不接地氣的方案居然中標了這件事表示了對組委會的質疑。
這點我也蠻贊同的,不過仔細想想,選擇這個方案的目的應該還是為了東京申奧成功吧?所以也就不奇怪了。


這件事說明了日本人、日本建築師對於尺度的敏感。

我認為,他們反對扎哈的設計主要不是因為她的形式,而在於這棟建築超人的尺度.
日本對於形式的容忍度是很高的。日本不乏形式先鋒的建築,比如隈研吾的淺草文化觀光中心(雖然也有爭議),伊東豐雄和藤本壯介也做過很多形式上不拘一格的作品,所以扎哈的曲線對他們來說肯定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對形式的容忍建立在尺度依舊親切的基礎上(對比妹島的曲線),親切的尺度可以讓形式變得不那麼有侵略性。從另一方面來說,在較小的尺度上,形式做的比較自我,對周邊的建築環境而言破壞性也不那麼大。
然而這座體育場的尺度如此巨大,再用如此張揚自我的形式,那麼對於周邊的環境而言破壞力就很驚人。

(圖片來源:網路)
看鳥瞰圖就知道,這個超大建築對周邊基地基本沒啥關照,自顧自從天而降,旁邊的居民們每天起床從窗口就可以看到這個龐然大物。很靠近體育場的地方甚至貌似還有一棟有一定年代的老建築。(未調查證實)
於是非人的尺度+不顧文脈的形式 = 不可接受反觀國內,對形式的容忍度不高(對知名建築師此條不算),對尺度的容忍度倒是超高,出現了各種超人/非人的尺度的建築和規劃,有些建築以老年人的體力簡直都要無法使用了。。。


尺度的爭論永遠不會停止,大尺度地標和小尺度文脈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個問題底下肯定會出現很多炮轟扎哈破壞城市肌理的答案,我就不多嘴了。

另外,建築體量的大尺度和內部的小尺度不矛盾,這外觀和無障礙設計不是一個尺度量級的事情,老年人的使用大概不太適合在這裡拿來說事。

依然身在建築行業的同窗中,有人看了方案細節,認為老哈的交通流線組織得很好,外加評委會主席是安藤,這事情可以當作是日本本土建築師的派系爭鬥,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扎哈被當槍使。我沒看方案而且我覺得我建築品味基本丟差不多了,這個論調但作一說。

-------------------------------------------

在扎哈相關問題底下我想說的是,總有人針對扎哈建築造型的形式意義來質疑扎哈的建築邏輯,和功能無關啊,浪費資源啊,云云。那扎哈形式的意義在哪裡咧?前幾天看wallpaper上報道扎哈新設計的那艘船的文字,有點恍然大悟的感覺。

...the architecture of Zaha Hadid has gone beyond the parametrically-driven creation of new forms and entered a new phase of cultural domination.

引自 Zaha Hadid designs superyacht for Blohm + Voss

嘛??我目前對扎哈的理解大概是,當你們開始琢磨「這東西有啥邏輯?/這東西沒邏輯啊!」的時候,你們的腦子已經先被扎哈踢了一腳,那些巨大建物意識層面的意義大於形式本身??明星建築師可以破壞一些遊戲規則然後牽著別人鼻子走,扎哈是比較典型的一個。


看看這強大的反對陣容,而且都是在這個行業甲方乙方身份自如遊走的一群人精,其實就反映著一個內涵:方案的不認同應該僅僅是一個導火索。


首先的,中標方案更(修)改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不扯遠的,就說奧運會主會場。2008年的鳥巢中標後被要求修改結構精減造價,雖然很不喜歡aiweiwei那句「對於一個藝術品省這一兩個億是沒有意義的」,但的的確確精簡結構後的體育場就有種太日常生活的氣息;

(感覺蠻舒服的)

四年後的倫敦主會場主打節能減排,用鋼量上piapia地打北京的臉,但是弗一開始也是各種媒體唱反調一點也不給Peter Cook面子,為啥?08年北京閉幕式上,官氣財位滿溢的晚會最後英國人避重就輕的用一輛紅巴士引入的倫敦奧運宣傳片里的那個猶如鳳凰展翅,暗合肌肉骨骼結構的拉轟會場怎麼就變成一個碗了呢?

(宣傳片里的原方案,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HOK的倫敦碗……由鳥巢飛出金鳳凰的故事變成馬桶圈圈配個碗的橋段,這是英國人對我們深沉的愛)

回到東京2020上來,這次由關東派靈魂人物帶隊的反對活動準備充足,要求合理。前有槙文彥的學術講座有板有眼,後有藤本壯介這樣伶俐後生一半狠話一半軟話的暗示不是與人為敵只是希望一次對原有城市肌理負責任的修改。


這個事件是單純的日本建築師在本土的護食嗎?繼倫敦奧運會游泳館增容部分視線考慮不周的退票鬧劇後,這是日本人再一次的落井下石?其實關東一系詰問的對象非常明確——組委會錯誤的任務書安排,這後面的派系矛盾就是直指評委會主席的安藤忠雄。以東大為主力的關東軍陣容不可謂不強大,可是有礙安騰在社會上的超然高度一直低上一頭,如果這次伊東豐雄獲普利茲克可以算是一次加持,如果槙文彥的老倌被取代而取代方案又恰恰有可以攻訐的硬傷,那麼遮一次討伐就極有必要了。


再往深了就不了解了,只想說如果這樣的派系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日本建築師的多樣性的話,倒也真的比按資歷掛銜「大師」要有益處得多。還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果是這樣,有華山論劍總比黑木崖排隊領三屍腦蟲丹來得強。

我寧願回到投標這件事本身,這種國際標資金耀眼,大腕雲集,關注度自然高。在誰拔頭籌上容易起爭執,但是卻不一定真能說道出幾個遺珠之憾來,就這次來說,倒不好說Zaha的有多優秀,只怪同行們的幫襯了。。。別的不說,我真心不覺得做了一個巨型摩托羅拉商務機的伊東有資格鄙視哈迪德的方案,那麼巨大的太陽能板和出挑陽台的種樹把綠色建築做得是在急不可耐,就這兩個相比,我寧願選zaha的,至少那一個斜伸出去天橋還有點ET和你手牽手的意思。而實際上Zaha方也願意做出讓步,大概是覺著到嘴的肉不會飛,只是人日本人要求沾點wasabi再吃而已 Japan Scaling Down 2020 Tokyo Olympic Stadium

(伊東的體育館……想說愛你不容易)

(相形之下,我還真相信大媽在漸漸地不把周圍當粑粑了。。。)

而其實在我像沒頭蒼蠅一樣找倫敦宣傳片里的會場方案的效果圖而看到FOA(該會場意向的設計者,他們也是橫濱碼頭的設計者)這一對神奇夫妻檔離異及工作室擱置的消息的時候,整個情緒都被調動到別處去了。我甚至進不了他們的網站 http://www.f-o-a.net/ (是註銷了?還是網站自動生成時的錯誤?不清楚)。。。這種有如高中生失戀後將日記全部撕掉般的空虛感讓遠在霓虹國的瞎吵吵變得索然無味了。

二位,保重

所以,加了些八卦消息以及對FOA的緬懷放在了此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中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無端端的歉意 - 知乎專欄


進擊的巨人
扎哈是巨人 這建築只有巨人才知道是咋回事
看效果圖就知道將會給當地造成相當大的陰影


為何沒人說 扎哈的作品
圖紙上的效果遠遠好於建成的效果
近距離的感覺通常可以用不知所云來形容


扎哈 哈迪德作為後現代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設計東京體育館方案很好地反映了後現代建築語言的特色,但自然會和東京原有的建築群格格不入的,因為於此遭到本土建築師的反對並不奇怪。因為後現代的建築師們是不會考慮和諧的,而只為破壞一切現有次序而存在。

後現代建築的特點就是破壞原有的建築形態。引發對錶面次序隱瞞現實的不滿,思索新興的生活形態是後現代建築的起因。破壞和反對現代主義和其他過去的建築形態是後現代的語言。製造矛盾和引發混亂是後現代建築給沉悶的現代都市帶來的禮物。這點可以從解構主義的開山鼻祖Peter Eisenman的設計上得到體現,解構主義是後現代主義的主要分支流派。他為法蘭克福大學設計的生物學中心,把原本整齊排列的現代主義建築群進行大肆非理性的切割和穿插(圖1),但這些切割和穿插沒有任何功能上的理由,只是為了破壞現代次序,故意製造無序和混亂。目的是引發使用者對真實環境的思索。

但哈迪德不是一個純粹的後現代主義者。從純粹形態角度,她的設計中帶有古希臘美學的痕迹(圖2)。相比Peter Eisenman的強烈的解構風格,哈迪德沒有拋棄一切過去的形態。她的風格中大量運用曲線,表面上和Frank Wright的有機主義有關係。但實際上有機主義還是屬於現代主義的範疇,曲線的設計對功能講究多一點。而哈迪德的曲線是反功能的,帶有浪漫主義的特徵,尤其欣賞人體的線條美,大尺度上採用了古希臘雕塑的線條,線條充滿肌肉的飽滿和張力。仔細審視哈迪德的方案,不難發現和它的外形線條和人體膝關節的聯繫,同時也融合一部分小腿、頸部、和肩膀的肌肉線條(圖3)。另外這個立意也結合了運動的象徵含義。所以扎哈的風格特點是帶有古希臘浪漫主義美學特徵的後現代主義。

總結,日本的反對者反對哈迪德的方案。本質上是反對後現代主義對東京現有城市次序的破壞,以及西方美學對日本傳統美學的侵蝕。

1. Peter Eisenman的生物學中心,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他用極其粗野的線條肆意切割原本規整的建築塊體,以激起使用者對現有次序和複雜現實的矛盾和挑戰。

2. 扎哈 哈迪德的設計中帶有人體肌肉的線條和機理,和古希臘推崇的人體美在形態上有一定聯繫,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3. 和圖2進行對照不難發現其建築輪廓融合了多處人體的肌肉和關節的線條。


超大體量的建築,都有權力審美的隱喻;對環境的壓迫感,更有專制的意味;尤其是對於日本這種崇尚精緻與內省審美的國度,更是如此。


首先我想說的是中標作品是比較出來的,建築設計沒有標準答案,能賦予一個建築她所代表的內容才是好的作品,她所代表的內容 從現代建築設計來講 功能是最基本的(沒有平面圖 不知道流線怎麼樣) 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她所代表的精神 其實分析起來 扎哈和安藤還是有相似的,他們都追求張力和暴動 可能安藤在比較了尺度的損失和運動精神後選擇了扎哈。

當然稹文彥對這個建築和這個地域投入的感情要比扎哈多的多,但是比感情 誰有扎哈對曲線建築投入的感情多呢 她可是41歲之前沒有一個項目建成(想想你等一個女孩等到四十一歲 那是怎樣的感情 開個玩笑 呵呵)不好拿感情說事的

我們應該懂得是 在功能 尺度 環境 精神中協調出一個好的結果
這次扎哈得到了 這是結果。
想說的還是 評價一個建築是多方面的,尺度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方面。當它的精神與尺度相矛盾時,她會選擇尺度妥協。


尺度確實大,我個人覺得這個方案超屌,也不是很有違和感。
日本這個國家本土保護意識很強。之所以日本建築圈反對聲音很高,估計是有了焦慮感,覺得有人來搶飯碗了。


不用反對了


貌似昨天決定推倒重來了。。再來競賽一次。。


這個方案可比鳥巢美觀N多了


太浪費=行不通。。。。。
告訴你們一個典故,古羅馬帝國後期,義大利中部的一個城市建了個體育館,很壯觀很牛逼,可同時容納30000人觀看比賽和表演。。。。但是直到2010年該市總人口 也只有26000人。。。。
這就是浪費的力量,也是胖子死得早的原因


看上去很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畢竟非建築專業的人都會覺得很特別。
但是真的適合日本嗎??
那個6平方米要住幾口人的國家?(記憶猶新的全能改造王)
那個說幾句話點頭哈腰的國家?
如果日本建築需要創新模式,那總覺得也不是扎哈的這種風格。
在資源土地匱乏卻人口密度極大的傳統文化的國家裡
我以為,簡單幹凈且必須實用才是他們的特色
是不是呢?


難道沒有人嫌花錢太多麼。。。現在預算漲了那麼多。。日本一般民眾都好反感承辦奧運的~


剛被氣死了,唉


話說任務書真的是八萬人體育館嗎?那麼這個尺度還有多少縮小的餘地?難道向下挖?


大倉飯店。pity。


推薦閱讀:

椅子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在那之前人們是怎麼坐的?
製作遊戲是越來越簡單了,還是越來越難了?
這樣的效果用PS如何實現?
如何用PS做這種紙質感的圖片?
請問如何解讀這張圖片?

TAG:日本 | 設計 | 建築 | 扎哈·哈迪德ZahaHad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