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教序》里有些字東倒西歪的,我很難理解其中的美感,但是許多人推薦初學者臨摹它,為什麼?

比如一開始的「王羲之書」的「書」就是歪的,「二儀有像」的「儀」左小右大間距又大。這些字還算好的了。雖然藝術作品不能用印刷體的標準來看待,但是東倒西歪的,毫無美感。
作為初學者的我應當如何看待,來幫助我學得更明確?否則看不懂優點,我都不知道學什麼。
謝謝!


謝邀。
題主首先要明白,聖教序是怎麼來的?聖教序有兩個,一個是褚遂良的楷書,另一個就是題主說的,全名叫《懷仁集聖教序》。所以題主明白了吧,這版聖教序是懷仁和尚拿王羲之的字一個一個拼出來的,並不是王羲之親筆書寫的。

那王羲之寫過這麼多字?

答案是木有。懷仁在集的時候,有的是拿王羲之的原字,有的則是拿已有的偏旁部首,大的縮小,小的放大,歪的扶正,正的放到,等等。反正就是這麼P啊P,用了20多年的時間才完成。

所以聖教序等於是懷仁根據他對王羲之書法的領悟和發揮,用王羲之的字再創造了一件作品。

懷仁是怎麼領悟發揮的?先看這個而,第一筆就不是平的,而是向左下甩

第二筆豎還是往下壓,這樣下去字肯定是歪的,所以橫折就開始往右上走,裡邊倆豎也是盡量靠右,左邊壓的越厲害,右邊上揚的越厲害,這就是書法中最牛逼的,所謂動感之中取得平衡。

其也是,底下的右點整體偏右,但是收筆卻是往左,這樣就像有股力量把整個字往左拽,這跟平常的寫成八字點不一樣的。

左右結構的,本來左小右大的處理成左大右小

應該左大右小的也進行相反處理,放大了右邊。這樣處理,無形中把字的張力放大了很多。

仁字,一般我們寫的時候右邊兩橫會寫的長一些,因為要把空填滿,但是,懷仁卻放大了中間的距離,處理成短橫,並且橫之間還有呼應,把字勢做足了。可見,字的氣勢不在乎筆畫的長短。

聖教序中還有很多這樣的處理,就不一一列舉了。這裡要說,為什麼懷仁要這麼做?其實目的就是要脫離俗格,達到奇趣的目的。那麼,懷仁這麼理解對嗎?

這個是王羲之喪亂帖中的毒字,不用我說大家也能看到,上下兩部分根本不在中軸線上,上邊左傾,所以下邊就調整為向右傾斜,這樣的處理,都是為了達到在動感中取得平衡的目的,是不是比平常的寫法高級多了?

所以,懷仁的集字,為我們理解王羲之打開了一扇新窗戶。當然,也正是懷仁太好奇,也有人提出了批評,說懷仁這樣處理,失去了王字平淡沖和的味道。

所以,我們看待聖教序應該有全面的認識。但不可否認,聖教序還是很精彩的,尤其對於學王行書的,是一個很好的入門選擇。

由於我們都是看印刷字長大的,學書法又一般從楷書入手,所以一看到這種非常規的寫法就難以理解,這其實是我們學書法很大的障礙,讓我們的視野變得太狹隘。又,學書法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相信題主隨著學習深入,對書法的理解也會深入,並不是歪就是不好,歪中取得平衡,才是書法的精髓。

書譜雲,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這才是學書法的套路。


瀉藥
懷仁集聖教序對於初學者來說,您提的問題有普遍性,我最遲接觸看到時也是這麼想的,怎麼這麼亂,東倒西歪的。
書法的美感是平衡的美。
一類是比如我們看到許多楷書的作品,洛神賦,黃庭經,多寶塔等等,每一個字都是平衡的,這個我們比較容易理解這類的平衡美。
另一類是在打破平衡中尋求平衡感。這個就是聖教序,發揮到極致的是王鐸行草。
這類在打破平衡中如何尋找平衡呢?首先是字形的不平衡通過內部的筆畫張力和輕重來平衡。其次是字與字之間互相幫襯來實現平衡。
您仔細觀察一下聖教序,或許會有感觸。


書法史洋洋千載,流派眾多,風格迥異。要欣賞書法的美,是需要自己的修為和悟性的,即使我在這費盡口水寫個千文,不能欣賞還是不能欣賞。

我也一樣,對某些路數的流派也無法欣賞。但有一點,很多以前不覺得怎麼樣的字現在覺得非常好,這是水平和眼力的提高所致,需要一個過程。

最後,我不認為初學者適合寫聖教,即使是二王響塌帖,尚且不容易,更別提集字還有拼字而成的聖教。我現在正在臨聖教,越來越覺得某些字精妙無比,如衣帶臨風,氣度絕世,無一定功力的人去學,怕是練的一手板俗。


覺得不好看的字就不學,找裡面自己喜歡的字來練。

時間久了也許慢慢會覺得工整的似乎缺點味道,好像能接受稍微歪一點、結構誇張點的了,這時候差不多基本上對「平衡」「險絕」「造險」這些書法常見評論用語有比較感性的認識了,而且會潛移默化成一種追求。一步一步下去,一步有一步的歡喜。說得掉書袋一點,就是孫過庭《書譜》所言「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當然,如果一直接受不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覺得不好看就是不好看!跟時尚圈一樣,不同的圈子,不同的審美,但審美的基本邏輯是一致的。練字啥的,歸根到底,要自己願意、自己高興。這比成名、成大家重要的多了。

再者,裡面有些字的確丑。比如題主說到的第一句「晉右將軍王羲之書」的繁體「書」字,我覺得他丑不是因為所謂「歪」(通過不同橫畫的不同傾斜角度讓字擁有強烈的動感,這個很值得玩味學習),主要是裡面那個「曰」的最後一筆,化橫為點,像個小尾巴從字裡面拉出來,而下面已經沒有其他內容了,談不上所謂連帶或者氣韻,而且很俗氣。我看來就是個敗筆。總覺得這個地方的「書」字,找一個下面封口的會好一些。


《聖教序》里有些字東倒西歪的,我很難理解其中的美感,
==============
書法在技術層面,有四個審美系統,其中之一是視覺審美,題主所說的東倒西歪,恰恰是視覺審美項下的一種感受。試想,一個有著四個審美系統的藝術,而我們只看到了其中一個,而且還不是這一個的全部,部分而已,如何能夠真正理解其真正的美呢?
況且,這四個審美系統並不是個個分享彼此獨立的,彼此間有著內在嚴謹的邏輯關係,這些邏輯關係必然導致即他三個系統會對視覺系統中的內容有影響,會讓字變得不「正」。而這種不「正」偏偏是合理的、必然的、而且是美的,而一旦變得所謂「正」了,反而味如嚼臘索然無味缺少生命力。但是目前暫時無法理解怎麼辦?答曰:繼續臨寫,把注意力放在手上,不要放在眼上,讓你的手拿著筆去感受美不美,而不是用眼來感受歪還是正。書法、國畫(尤其是國畫中的寫意畫)與西方繪畫在技術上非常不一樣的一點在於:書法中手上引發的感覺是第一位的,通過眼睛引發的感覺是第二位的,但遺憾的是一般來說眼睛引發的感覺往往被書法愛好者、書法感覺平常者或書法厭惡者放在第一位。這也是為什麼呆板無味甚至「裝模作樣、弄虛作假」的形式主義館閣體、毛筆美術字容易受書法群體中水平處在中、下、底層的追捧,而以看起來很醜為顯著標志的丑書則易受到無理的不公正對待,其實丑書和形式主義工工整整的館閣體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母胞好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但是許多人推薦初學者臨摹它,為什麼?
====================
其實這個還是很不錯的。雖然推薦的結果是可理的,但推薦的理由不一定合理。一般來說,就個人所見所聞而言,之所以推薦集字聖教序,也許在很多情況下與推薦者不能或沒有很好的用抽象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有直接關係。舉一個我見過的理由,大概意思是:集字聖教序中的字,都不是很有個性,是右軍常規的寫法,抓住主體去學肯定比抓枝節學要好,所以學這個比較好。。。。說實在的,這算什麼理由?這是典型的哲學沒學好的具體表現。這是把平常的風格誤當作共性,把比較出奇的風格誤當作個性,在具體現象的層面考慮問題,卻沒有突破現象,深入本質抓住不可見的抽象規律,這也表現出一般書法學習和研究中的一個問題:學習書法前沒準備好科學先進的學習方法,研究書法前沒有擁有研究的有力武器。這個問題很嚴重啊,非常非常嚴重,為什麼下功夫多年就是達不到理想的境界,與這個問題有深刻的、比較根本的關係。

比如一開始的「王羲之書」的「書」就是歪的,
=============
這樣才讓我感覺有動感啊!!!寫的好!!!真精彩!!!


「二儀有像」的「儀」左小右大間距又大。這些字還算好的了。雖然藝術作品不能用印刷體的標準來看待,但是東倒西歪的,毫無美感。
===================
用手去體驗美,不要光用眼。手是第一位的,眼是往後排的。實在不行你閉上眼去感受手上的美。

作為初學者的我應當如何看待,來幫助我學得更明確?
===================
讓眼下去,手上位。


否則看不懂優點,我都不知道學什麼。
==================
去摸優點,不要看優點


謝謝!
===========
不客氣的


王羲之能被封為「書聖」,而且流傳上千年,那絕非浪得虛名。大王筆法的精妙,猶如C羅那出神入化的腳法一樣。但是,對於一個從來不踢足球的人來說,哪裡懂什麼腳法、配合,只會在進球的那一刻,嚎叫一聲:「看了尼瑪一個小時了,終於進球了!」,所以,我建議你別想那麼多,現在就開始練習吧!

推薦學習: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基本筆畫動態圖


當你自己臨摹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其中的美感。


問題你自己已經說出來了,初學。
但是也不能因為人人說它好而去逼自己覺得它美,最重要的還是真正的體會到它的美,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心手並運。
初學還求平正,不建議直接上手行書。建議先從楷書或者隸書入手,篆書也行。


聖教序字形變化千萬,也只有王羲之能夠寫出如此豐富又不失美感的字形。多看古帖 提高欣賞能力


王羲之的字特點

1,活 太規矩的行書會呆板,所以王羲之突破了呆板,很靈活,參看 "高"字,有飛高的感覺

2,險 有的豎千萬別太直了,比如"聖"字,如果這個字都把豎寫垂直,太平淡了,於是就最左邊豎左傾斜,最下面的豎右卸一點,即平衡了前面的左傾斜, 又產生了驚險之美感

明白了嗎?

特點省略,自己總結,呵呵


東倒西歪是指單字還是全篇?

全篇的話,可能由於是集字的關係,整篇氣勢章法略有不連貫吧

多看看居然覺得挺順眼的qaq


你看出來是歪的,有時候是一個筆畫引起的,我們平時寫的時候寫歪了也不用怕,只要把字撐住,和前後左右呼應就是好看的。
聖教序單個看可能會覺得不好看,但是你通篇看看,根本不影響,一樣很好看~


你所謂的字歪,只是字體結構的變化,像楷書平平整整固然整潔易辨,卻缺少變化和動感,而王字有些字的結構便是差一分嫌不夠靈動,過一分易倒,建議理解一下呼應、錯落、疏密、分割、相背、相向、順勢、傾斜的結構特點。記得我們書法老師說過,有些字粗看很醜,越看越有味道,應該就是你看的字不僅只是字而已了。


多看,多品,多比較,只有看到《聖教序》裡面的含蓄之美、優雅之美,才能將自己的審美水平不斷提升。


朋友,觀察的很精細啊!
但朋友只看到了單個字,而沒見到整片森林。
《集字聖教序》是行書,它就特別講究筆勢。你可以對比一下王鐸所臨聖教序,它能明顯的區分一段一段的字組。《集字聖教序》的字組感很不明顯,因此也就比較中和簡淡。然而,它也有字組。
一個字組內部,第一個字的造型確定了,那麼接下來的字的造型也就順著筆勢而產生了。第一個字傾斜,第二個字稍微把這個斜勢加強或削弱,第三個字順著前兩個字的勢又發生變化。依次往複,直到毛筆沒有墨。由此,再來看單個字的造型,有的很誇張,有的又很中正,千姿百態。
因此,單個字的造型要還原到字組、章法這個森林中去。這樣看,就通了。
字組與字組之間也有這種勢的關係,由此,章法的變化也就出來了。
另外,小楷,隸書,篆書如同上小學時集合列隊。隸書通篇著重表現波勢,篆書為縱勢,小楷像立正。
書法,在古代是精英分子玩兒的。他們把中國傳統哲學給融入進去了。因此用現在西方的審美標準來看,怎麼看怎麼怪異。
書法的美,在於求變。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書法的美,在於順勢。一筆成一字之規,有了第一筆,往後的所有都順勢而為,因勢利導。
書法的美,在於中和。千變萬化,千奇百怪,執兩端,趨於中,致中和。


推薦閱讀:

王羲之喪亂帖最後兩個字頓首為什麼這樣寫?
兰亭序里哪个字最差?
中國古代書法中的「三」字的每一橫的長度是逐級遞增的嗎?
《蘭亭序》先後經過誰人之手?
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備受推崇?

TAG:書法 | 行書 | 毛筆書法 | 王羲之 | 書法等級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