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濃硫酸濃硝酸這類被稱作什麼?

網上查到說稱硫酸為綠礬 我覺得不準確


硫酸、硝酸和王水據說都是八世紀的阿拉伯化學家該柏(Geber,或稱Jabir賈博)發現的,此人全名很長,據說有這麼幾種寫法:

  1. Abou Moussah Dschafer al Sofi
  2. Abu Musa Jaberibu Hayyan the Sufi
  3. Abu abdallah Jaber ben hayyam al Kufi

他在書中詳述了蒸餾明礬(17世紀德國化學家Johann Rudolf Glauber用的是綠礬)可得硫酸,用硫酸與硝石反應則得硝酸,加硝酸於硇砂(Sal ammoniac,氯化銨,NH_4Cl)則得王水。

但也有人認為公元七世紀唐代《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卷之九》記載的狐剛子「鍊石膽取精華法」是世界上乾餾法製取硫酸的最早記錄?

以土墼壘作兩個方頭爐,相去二尺,各表裡精泥其間,旁開一孔,亦泥表裡,使精薰,使干。一爐中著銅盤,使定,即密泥之;一爐中以炭燒石膽,使作煙,以物扇之,其精華盡入銅盤。爐中卻火待冷,開取任用。入萬葯,葯皆神。

蒸餾石膽(卽膽礬、五水硫酸銅,CuSO_4cdot5H_2O)可得硫酸及氧化銅,這裡產生的「煙」就是水和三氧化硫,「精華」則是生成的稀硫酸。唐人所輯《太古土兌經》中曾提到「硇砂、石膽皆具蝕氣」,可見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稀硫酸的腐蝕性。

具體生成過程如下:

【乾餾】

CuSO_4cdot5H_2Ostackrel{	riangle}{=}CuO+SO_3uparrow+5H_2Ouparrow

【冷凝】

SO_3+H_2O=H_2SO_4

所以中國古代對硫酸的稱呼很可能是「膽精」或「礬精」之類。


【補充】

關於「青礬」的記載

明 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七·金石類·礬》:

洋船貴青礬(硫酸亞鐵,FeSO_4cdot7H_2O),以能制龍也。青礬廠氣熏人,衣服當之易爛,栽木不茂,惟烏桕樹不畏其氣。

關於「?(硇)水」的記載

明 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七·金石類·?水》:

有?水者,剪銀塊投之,則旋而為水。傾之盂中,隨形而定,復取硇水歸瓶。其取硇水法,以瑠璃窯燒一長管,以煉砂取其氣。道未公(湯若望)為余言之。崇禎庚辰進《坤輿格致》一書,言采壙分五金,事工省而利多,壬午倪公鴻寶為大司農,亦議之,而政府不從。今日番硇甚少,但有氣硇,真番硇則能幹汞矣。

記載了制硇水的方法,硇水可以溶解銀,和硝酸類似,但不知道這個砂是單單硇砂,還是添加有其他成分。

裡面提到的《坤輿格致》是由李天經主持,湯若望、楊之華、黃宏憲等翻譯的一本礦冶書籍,原著是德國學者阿格里科拉(G.Agricola,1494-1555)的《礦冶全書》。《礦冶全書》共十二卷,是歐洲礦冶技術的一部經典著作,書中介紹了各種金屬的分離、製取和提純方法,也詳細介紹了各種無機酸的製法,包含有許多重要的化學知識。崇禎十六年(1643)十二月,思宗在戶部尚書倪元璐《請停開採疏》上批示戶部將《坤輿格致》分發各地,「著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採取,仍據實奏報」,並命湯若望「赴薊督軍前傳習采法併火器、水利等項」。由於次年三月明朝滅亡,因而這項有利於傳播西方化學知識和礦冶技術的措施未能實現。?

關於「鏹水/強水」的記載

明 徐光啟《造強水法》手稿:

綠礬(硫酸亞鐵,FeSO_4cdot7H_2O)五斤,硝五斤。將礬炒去,約折五分之一。將二味同研細,聽用。次用鐵作鍋,約乘葯外,尚有空。鍋口稍斂,以承過筒。另用內外有油大壇一具,約乘四五十斤者則不裂。以玻璃或瓷器為過筒,一端合於鍋口,一端合於壇口。鐵鍋置炭爐上。壇中加水如損綠礬之數,如礬折一斤則加水一斤也。次以過筒接鍋壇二口,各用鹽泥固濟。鍋下起火,初四刻用文火,漸加武火,滿二十四刻滅火,取起冷定,開壇則葯化為水,而鍋亦壞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黃金不化水中,加鹽則化。化過它金之水,加鹽則復為砂,沉於底,惟黃金不能成砂必以酒靛之。……強水用過無力,或有它物雜之,仍用前之器制,則復為水,滓留於鍋矣。盛水壇下宜置一缸,恐一時迸破,水猶在缸也。

清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

鏹水以真硇砂合五倍子水而成,可爛銅鐵。

1855年,合信(Benjamin Hobson)《博物新編》一集:

磺強水(又名火磺油)
制有二法,一用瓦甖一個,甖頸鑲以長玻璃筒,內青礬於甖中,以火煏之,卽有磺強水由玻璃筒滲出。又法以鉛作一密爐,爐底貯以清水,焚硝磺於爐中,使硝磺之氣重墜入水,然後將水再行蒸煉,一如蒸酒甑油之法,務使水汽盡行升散,則所存者是磺強水矣。其質如油,以清而無色為貴,味極酸辛,力能傷肉爛物。
硝強水(又名火硝油)
製法用火硝一斤、硫磺一斤,同放於玻璃瓢內,以炭火炕其瓢底,卽有硝磺汽由瓢蒂而出,接之以礶,使汽冷凝為水,是名火硝油。其性烈甚,滴物卽焦灼黃色,力能溶化水硍。
鹽強水
製法用清水、生鹽同放於玻璃瓢中,另用玻璃管貯蓄磺強水,使其滲漬而落(因人之太急,恐瓢體迸裂),以慢火炕炙瓢底,令其化汽升出,冷而凝水者是也。性味最烈,可化五金。

《清季台灣洋務史料》:

購磺強水(硫酸,H_2SO_4)一百六十四磅(每磅價洋一角二尖五瓣)、鹽強水(鹽酸,HCl)四十磅(每磅價洋五角)、硝強水(硝酸,HNO_3)一百磅(每磅價洋四角),共洋八十圓零五角。

---------------------------

參考資料

? 趙匡華,狐剛子及其對中國古代化學的卓越貢獻,《自然科學史研究》 , 1984 (3) :224-235
? 中國通史,第九卷,中古時期 明時期


硝酸叫強水,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西洋人所造,性最猛烈,能蝕五金。王怡堂先生云:其水至強,五金八石皆能穿漏,惟玻璃可盛。
濃硫酸不知道。


瞎扯綠礬是七水合硫酸亞鐵。
我不知道是不是古稱,但是濃硫酸俗稱壞水。濃硝酸也有,叫什麼忘了。


硫酸在古代被稱為綠礬油:
生產硫酸最古老的方法是用綠礬(水合硫酸亞鐵)為原料,放在蒸餾釜中煅燒而製得硫酸.古代煉丹士稱硫酸為」綠礬油」就是由此而得名。

硝酸在古代被稱為鏹水:
公元八世紀,阿拉伯鍊金術士Jabir ibn Hayyan在乾餾硝石的時候發現並製得了硝酸,這是目前人類關於硝酸最早的文字記錄。


綠礬不是硫酸亞鐵么……

在中國,礬一般指的是各種金屬的硫酸鹽的水合物。

白礬、明礬——硫酸鋁鉀

綠礬、青礬——硫酸亞鐵

膽礬、藍礬——硫酸銅

皓礬——硫酸鋅

當然也有例外

紅礬——三氧化二砷或者重鉻酸鉀

原本礬指的貌似是鋁土礦……也不知道怎麼著就指了這麼一堆東西……

反正古代化學就是個笑話……分類不合理很正常……


至於硝酸或者硫酸。

硫酸被稱為「綠礬油」(所以你看到的答案也許少了一個字……),因為古代制硫酸靠加熱硫酸亞鐵(綠礬)使其分解為Fe2O3、SO2、SO3、H2O,把SO2,SO3通入水中就得到了硫酸。因為濃硫酸滑膩,似油,所以被稱為「綠礬油」。

硝酸的話……貌似古代中國並沒有造出來……


不是叫綠礬油嗎


推薦閱讀:

如何使閱讀文言文跟閱讀現代白話文一樣流暢,有沒有一套學習方法?
還有像這樣的兼顧搞笑與文藝性質的表情包沒?
中國古代邀請函怎麼寫?

TAG:文言文 | 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