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Johann Sebastian Bach 沒有寫過歌劇?
由於歌劇是一個相對綜合的藝術形式,創作一部歌劇需要作曲家、腳本作家、演員、樂隊、舞美等等一大波人員。巴赫所服務的地區尚未形成對歌劇的喜好,經濟上也並不富裕,歌劇演出並不多,並不像後來的義大利或者維也納那樣有大量的作曲家都有寫歌劇的機會。
J.S.巴赫在當時並不是特別知名的作曲家(其重要地位大約要到門德爾松時代才得到認同),不會有來委託一個不知名的人來為這樣一個重要的演出譜曲。
巴赫同時期相近地理位置的泰勒曼寫過很多(印象中50+)歌劇,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萊比錫或者漢堡上演。巴赫來到萊比錫之前,萊比錫的聽眾們就已經在欣賞泰勒曼的歌劇了。可惜巴赫不夠有名,更沒有寫歌劇的經驗,因此不會有人給他這個大買賣的。
而這樣一個大型作品,如果沒有人委託,極少會有作曲家會自發進行創作的。因為他們也得吃飯,不會花數個月的時間寫一部不會上演沒有意義的作品;歌劇也顯然不是一個好的自我表達的體裁。因此巴赫完全沒有寫一部歌劇的動機。
從巴赫創作的其他作品來看,個人覺得他其實是有寫好一部歌劇的潛力的。他相當多的聲樂作品,無論是獨唱還是合唱部分,都體現出了相當強的情緒把握能力,並且對於音樂戲劇性的營造也有獨到的地方。
最根本的原因是巴赫志不在此。
當然也是有客觀原因的。歌劇在當時的德意志基本上還是王公貴族的娛樂,而巴赫的貴族僱主們都不是資財雄厚的大貴族,沒有實力,或不願意支付高昂的費用排演歌劇,因此他們也沒有委託巴赫創作歌劇。後來巴赫到萊比錫時,是在教堂工作,自然沒有創作作為世俗音樂的歌劇的義務和職責。
但是,這些客觀原因完全是可以克服的。以巴赫的音樂天賦,他完全可以像亨德爾一樣往歌劇方向發展,但是他沒有選擇這條道路。這一方面是由於巴赫本人的音樂風格偏向復調,和以主調風格為重的歌劇不同,另一方面是由於當時德語歌劇在和義大利歌劇的競爭中節節敗退,幾近滅絕,而巴赫是一個很有民族氣節的人,很難想像他會去創作義大利歌劇(泰勒曼在德語歌劇的大本營漢堡歌劇院倒閉後也停止了歌劇創作)。
不過巴赫的很多宗教音樂明顯是有受到歌劇影響的,比如兩部受難曲,b小調彌撒,還有很多康塔塔等等,把它們當歌劇聽未嘗不可。
最後,假如巴赫真的寫了歌劇,聽起來會是怎麼樣呢?題主可以去找一下Johann Joseph Fux的作品,他的歌劇是當時最復調化的,有些段落還挺有巴赫的感覺的。
謝邀。
首先,需要聲明的是,巴赫本人並沒有對自己沒有創作歌劇給出任何答案,所以我的回答是基於他的生平和音樂理念以及當時的條件限制所作的推測。
1. 巴赫作品的大部分都是宗教音樂,除了少數世俗作品外(如《勃蘭登堡協奏曲》等),但我相信,以巴赫的能力而言,如果真去創作歌劇也不會差的。這就是他個人音樂理念的原因了,根據他的學生的回憶,巴赫經常說(大意上)音樂的惟一目的是為了讚頌上帝的榮耀。而歌劇,在當時絕對是世俗的音樂,所以從此我們可以推測,巴赫本人是不屑於這種音樂創作的。
2. 從客觀上講,創作歌劇絕不僅僅是作曲那麼簡單。在17和18世紀的巴洛克時代,巴洛克正歌劇(opera seria)的中心是在義大利(威尼斯和那不勒斯),以及維也納、柏林、倫敦這樣的大都市,因為這些地方有能夠上演歌劇的劇院,還有能消費得起歌劇以及懂得欣賞歌劇的階層,如皇室、貴族、新興的中產等。而且,幾乎當時所有的歌劇作曲家要麼是義大利人,如維瓦爾第、波爾波拉,要麼是在義大利有過學習的經歷的外國人,比如亨德爾、哈塞。顯然,以巴赫的個性,是不願意長途跋涉到宗教氛圍淡薄的威尼斯學習歌劇創作的。另外,歌劇即使在現在也是一項非常龐雜且耗費金錢的運作,而且需要作曲家在一定程度上無視個人的音樂喜好,去追逐當下的音樂潮流,巴赫一直堅守復調音樂,不關心外面流行的是巴洛克還是洛可可風格,連他自己的兒子和學生都覺得復調音樂是陳腐的音樂。還有,當時全歐洲最好的歌手都是義大利人,尤其當時是閹伶的黃金期(這個時期最為著名的閹伶有法里內利、塞內斯托、卡列斯蒂尼、卡法萊利等),很多歌劇角色的音樂就是作曲家專門給某位閹伶寫的,而要想搜羅到包括閹伶等大牌藝人,必須親赴義大利或高價聘請獵頭在義大利尋找合適的歌手。這些都需要雄厚財力的支撐,即使最後歌劇順利上演了,還要面對虧本的巨大風險。比如亨德爾,這位與巴赫並列巴洛克雙子星的作曲家都曾遭遇歌劇不賣座虧本上千英鎊的失敗例子。所以,巴赫沒有這樣的財力,以他的個性,也不會為了寫歌劇而去巴結投靠哪位金主。還有一點極為重要的是,巴洛克正歌劇在18世紀中期達到頂峰後便迅速急轉直下,很多歌劇團體和劇院迅速破產或解散,而巴赫一生為之服務的教會卻任由潮流變換,一直存在著,也許這也是一生求穩的巴赫不願涉足歌劇領域的一個原因吧。(請注意我的語氣,以上均是推測)
但是,巴赫還是創作了不少聲樂作品的,其中與歌劇比較接近的是清唱劇(oratorio),只不過腳本都是宗教題材,也不需要歌手在舞台上表演,很像去掉舞台背景和戲服的opera in concert。總之,巴赫這位作曲家內心是極為宗教的,可以算音樂界的聖人了。即使他沒有創作歌劇,也毫不影響他的地位,因為除了宗教音樂,他的世俗作品也是相當成功的。
最後補充一個有趣的地方,雖然巴赫對歌劇不感冒,但他的一個兒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卻創作了不少的歌劇,而且還頗為成功,在歌劇史上被看作是亨德爾和莫扎特兩位歌劇大師之間重要的過渡期人物。
德國中北部信奉新教Lutheranism即路德教,對世俗音樂(歌劇,芭蕾,小提琴器樂)一直抱有拘謹古板的態度,巴赫本人也是虔誠的教徒,繼承德國宗教音樂的傳統,而且為教會工作,作品(如宗教Cantata)是用來向所在教區佈道而創作的。要知道這種音樂形式在義大利是用來歌頌愛情或者描述歷史的。
謝邀。⒈在巴赫的時代,作曲家更多是以器樂合唱作品(清唱劇,康塔塔)來顯示自己的水平(複雜的復調,結構)而不是歌劇。⒉巴赫一生並沒有特別出名,因此巴赫對於像歌劇這樣的世俗體裁沒有創作需求(公眾沒有要求,區別與亨德爾),而繁重的日常工作(一星期一部康塔塔,以及一些如勃蘭登堡協奏曲的世俗作品)也使得巴赫並沒有太多時間將目光投向教堂之外
⒊就興趣而言,巴赫更像一個老學究,潛心與對位法與賦格創作(音樂的奉獻,賦格的藝術)對於取悅與公眾的歌劇則沒有多少興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布索尼改編的鋼琴版巴赫《夏空舞曲》(Chaconne in D minor, BWV 1004)?
※喜歡巴赫和亨德爾的音樂,希望有天也能自己彈奏,作為音樂零基礎的成人應該學什麼樂器?
※哪個版本的J.S.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錄音值得一聽?
※巴赫的所有作品都是寫給羽管鍵琴的,而羽管鍵琴本身沒有音量變化,為何現代鋼琴彈奏巴赫作品要體現強弱?
TAG:歌劇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