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被大众视为英雄的代表?

个人感觉,项羽以领袖地位率领联军做掉秦朝,然后立了个义帝,尼玛你问人家怎么分封,人家回了个“如约”,然后你就急眼了?后来还给人弄死这事就不提了。史记里面我记得范增跟他说,弄死刘邦,没记载他的回答,但是联系前后文和后面项伯报信这事能看出来应该是应允了。这上面两件事说明起码项羽不符合寻常意义上的英雄定位。但是你说你要弄死刘邦你就果断点啊,人家一下跪你又心软了。。。这也不符合枭雄定义。。我只能用后会无期里面那句“早知道你不是好人,没想到你连坏人也不是”来形容了。。。不知道为毛项羽受到古代那么多人的推崇。。。


回答:汉语中“英雄”的原始定义,为才能勇武出众的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做出了重大之事,即可称为英雄。并无关其道德、亦无关其品行。
从这个定义而言,项羽当然是无可置疑的英雄。
他既有着华夏冷兵器史上最强悍的勇武、更有着华夏古代战争史上顶尖的战术指挥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国的首功之人,亦是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两场历史上兵力悬殊以少胜多战役的指挥者。
这样的人若不是英雄,煌煌几千年华夏史,还有几人能配得上?
首先,史书中项羽事迹描写的真实性考辩
千百年来公论,《二十四史》中,评价之高从来莫过前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而前四史中,评价之高莫如《史记》。
通行流传的《史记》,是经过汉武帝亲自审阅删剪,之后宣帝时又由其外孙杨恽进献汉廷,被大汉朝廷当做最重要文献珍藏,连诸侯王想借阅都要朝廷特批,而绝非司马迁一家之言。

汉朝官方史书《汉书》,更大量参照了《史记》的相关记载,同时亦根据汉王朝官方的记录,加以各种补充。
《汉书》作者班固本人对司马迁颇多批评,认为他【是非颇谬于圣人,其论术学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即不尊从儒家圣贤之道,反而大力刻画儒家批判的商人、游侠,推崇黄老之术。

同样对比《史记》和《汉书》的《高祖本纪》,可以看到班固补充了大量篇幅、细节,写得感情洋溢,精彩纷呈,从各方面论述了刘邦不愧为伟大政治家,出色的军事统帅,文治武功奠定汉朝基业。
而对比《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项羽传》,可以看到班固在直录项羽的各类勇武和征战表现同时,亦对项羽多加贬词,批判了他的许多恶行和错误,阐述了对其为何失败的评价看法。

然则作为千年以下并称的古代良史之典范,司马迁和班固在记述细节有取舍,个人情感有偏好,但绝不会去自行改造与发明历史。会这么想的多半是以己度人。
莫忘记班固是受汉明帝的叮嘱,以弘扬“汉德”为己任来修官方版《汉史》,若司马迁真有将开国皇帝的最大对手、大汉帝国的头号公敌肆意夸大、虚假赞美的行径,他敢跟着照录么?

在没有确凿证据与相关史料的前提下,想仅仅依靠《史记》亦或《汉书》本身的词句,或是个人的凭空想象去推翻一些确凿无疑的史实记录,是完全天方夜谭的事,否则真当两千年来无数华夏精英都是瞎子不成?
对自己不喜欢、不接受的史料记载,一概斥为史书编造,不论讨论何人何事,都非正确的论史态度。

其次,项羽居历史顶级名将之列,在军事学上更有开创性贡献
作为正史记载的中国史上最强猛将,项羽最被忽略的其实是他在军事上惊人的指挥才能,甚至很多人受大众通常印象的影响,误解他只是个倚仗个人武力和江东精兵的一勇之夫。
勇战重将道,谋战重奇谋,作为历史上兵法勇战派的最杰出代表人物,项羽每每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凝聚士卒之心令之奋然效死,正是冷兵器时代将之正道,绝不可以寻常勇夫视之。

项羽既有史上无双的武勇,更具有无与伦比的战场嗅觉,每次大战都是冲锋在第一线,既对麾下士卒有最大的士气鼓舞加成,也能时刻在第一时间把握到战局的发展情况,做出相应判断,因此方能大量击杀歼敌,甚至达到破坏对手战略全局之功。

如以5万楚军击败四十万秦军的巨鹿之战,项羽在战场呼声动天地,令麾下将士士气大阵,人人以一当十,方能九战九捷,将秦将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20万人一举歼灭。
这支横扫六国、驱逐匈奴的秦军最菁华部队的覆灭,也令当时作壁上观的几十万诸侯联军,人人胆战心惊,战后更纷纷俯首臣服,共推举项羽为联军主帅,声威遂振四海。
随后项羽总合诸侯联军,连续出击,历时数月,迫降章邯军团的20万秦军,一战歼灭了秦军全部主力,令秦帝国彻底覆亡。

【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又羽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莫不怖惧。于是既破秦军。羽见诸侯上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者。由是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羽焉。于是羽威权遂振四海。初。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当王离与羽大战时。精兵四十万众,并章邯军故也。】——《前汉纪·高祖皇帝纪》

又如史诗般的彭城之战,面对刘邦率领的汉军并诸侯联军五十六万,无惧盟友背叛,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孤军深入,兵力悬殊等种种危机,

项羽丢下步兵为主的大队人马,仅仅以骑兵为主的三万精兵从齐国火速回师,乘着拂晓雾色强行突击汉军主阵地,在楚军如暴风雷电般的攻势下,刘邦本部的战斗意志只抵抗了半天便告崩溃,而反楚诸侯联军的指挥中枢也因此瘫痪,在溃退中被楚军一路驱逐并歼灭,被杀者超过十余万人。

刘邦南撤至彭城南部的吕梁山区,想凭山地地势抵御楚军骑兵,岂知道项羽军攻势太迅疾猛烈,汉军新败之余根本难以扎营立足,又被迫一路溃逃至睢水上,被楚军驱赶入河,被杀者溺死亦十余万人。楚军将刘邦军残部重重围困,若非大风突起冲乱阵势,令刘邦率数十骑趁乱逃遁,则后来的大汉高祖皇帝绝无生理。

这一战太史公描写不过寥寥数十字,却足以想象当时战场是何等惊心动魄。项羽所率楚军是攻!攻!攻!杀!杀!杀!而刘邦和他麾下那众多谋士猛将,却只有一门心思的逃!逃!逃!难怪连老父和妻子都被俘虏,难怪连一儿一女都恨不得丢他们下车,实在是狼狈到了极致,险死还生到了极致。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觳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一生征战八载,自言“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一生歼敌人数破百万,(巨鹿之战,新安之屠,歼灭秦军超过四十万;平三齐,歼灭齐军十数万;彭城战役歼灭汉军三十万;二破荥阳等战役等诸战累积,歼灭汉军亦超过十万;)
以歼敌人数而论,在古代史中唯秦国军神武安君白起可比。如果在中国古代军事史评选历史前十的以少破多大会战,巨鹿和彭城这两次精彩绝伦的会战势必无可争议的双双入选。

《汉书·艺文志》,留下了兵法《项王》一篇和《韩信》三篇,分别记述了两人生平用兵精髓,虽然现在已经散轶,但该兵法当不大可能出自项羽本人之手。
而《汉书·艺文志》亦提到韩信被解除兵权后,与张良共同序次兵法,所以猜想《项王》的作者最大可能是韩信,毕竟这个世上,再没有比担任过数年执戟郎中、后为头号劲敌的韩信,更能了解项羽用兵的人。

而其后征讨匈奴的霍去病,用骑风格同样迅如雷电,每战皆给予敌人大量杀伤,与其舅父卫青大相径庭,反与项羽颇为相似。(卫青七征匈奴,一共斩首五万余级,其中三次战功不及战损,着重在于大量掳掠牲畜; 而霍去病四伐匈奴,一共斩首十一万余级。)

其三,根据目前正史史料,项羽确系整个华夏冷兵器时代单兵战力最高的武将。

重瞳瞋目,威震当世,项王神勇,千古无双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

根据《史记》《汉书》相互印证,项羽的突出勇武表现有三次,一次是夺取会稽郡时,独杀郡兵数十人;一次是乌江突围,二十八骑战汉军骑兵数千,杀数十骑;

最突出一次,在那之后下马短兵步战,独杀汉军数百人,自己亦身被十馀创。亦是华夏冷兵器史上最强的勇武表现,后世无数勇将,并无一人能及。

【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 ——《史记·项羽本纪》
【籍遂拔剑击斩守。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惊扰,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与其骑会三处。汉军不知羽所居,分军为三,复围之。羽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两骑。】
【乃令骑皆去马,步持短兵接战。羽独所杀汉军数百人。羽亦被十余创。】——《汉书·陈胜项籍传》

附加一个〖霸王之写轮眼〗的记录:

【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荥阳之战时,曾有汉军楼烦神射手,连射楚军挑阵勇士三人,却被项羽瞠目叱之,吓得目不能视,手不能发,仓皇回阵。刘邦闻知大惊。

此外,会稽杀殷通时,项羽没有任何“力战、被创”的记载,可见在布衣、步战、短兵状态下,可以无伤轻松斩杀近百人;
而《史记》中汉军诸勇将,破秦、平叛、击匈奴时各种先登、陷阵、人斩表现,但与项羽所部楚军作战时,没有一次类似勇武发挥,足见其阵前威慑。

其四,项羽的失败无损其英雄威名
后世的君主,谁有自信自己能胜过布衣起家区区七年便成帝业的汉高祖刘邦?
后世的将领,谁有自信自己能胜过驱市人为兵、不停被刘邦抽却精锐主力、带领几十万新兵还能多多益善百战百胜的韩信?
后世的谋士,谁有自信自己能同时胜过张良和陈平的智慧?
后世的文臣,自信自己才干能胜过两汉第一相萧何的,怕也不出十人之数。
韩信评价刘邦充其量能带十万兵,岂不知后世多少乱世争雄,能带好十万大军还能攻必克战必取的,竟然都寥寥可数。

其实如果要批判项羽,和刘邦韩信一样,批判他的政治、战略和用人就行了; 当然还有他最大的污点,一生屠城杀俘无数;
千万别黑他的军事才能,否则是对整整一代大汉开国元勋,包括刘邦韩信萧何张良陈平们数年协力生死搏杀成果的恶意贬低。

项羽之缺陷,并非在军事,而是在政治;归根结底,正如他对手刘邦总结的那样,在用人方面,得韩信、陈平而不能用其才,反令之出走归属刘邦。

因而导致其集团严重缺乏战略保障能力,如荥阳之战中,正面攻击刘邦,则没有人能替他守住粮道;回师剿灭彭越时,没有人能替他守住荥阳。

面对韩信扫荡北路诸侯,四个多月荡平四国,项羽欲出击却无人替他守住后方,交给麾下首席大将龙且,岂料此人因之前击破英布,盲目自大,一败葬送二十万大军。

此后腹背受敌,粮草匮乏,刘邦则据荥阳、成皋坚守不战,同时大司马周殷叛投刘邦,导致楚军后方尽失。剩余十万楚军疲食已尽,终遭天下诸侯六十万大军围攻于垓下,而敌军总指挥用兵能力同样已达化境,再不可能靠指挥能力去扭转危局。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张良陈平谏曰,今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汉,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不如因其几而取之。】

整个楚汉战争中,韩信策划北上迂回大战略,刘邦张良陈平们在荥阳正面数载苦战,几次险死还生,萧何竭关中之力后方支援;彭越在后方游击断粮,不让楚军有片刻喘息机会;同时费尽周折,阴谋阳谋尽出,分裂离散西楚国的人心军心,整整一代开国群英群策合力,这才将之陷入绝境。

狐言论史专栏:两千多年前,史上阵容最强大的组团围杀!

历朝推许汉高为开国君主第一,明人才认为明祖可与之相比,相比秦皇长期被认为暴君,近现代地位才抬高起来;
历朝推许韩、白为名将第一,韩信更后来排序居白起上;
张良被唐宋官方评为武庙亚圣,仅次姜尚,作为兵家的排名更高于孙吴韩白;
而良、平之谋是历代对谋士最高的称许;
萧何亦是历史级名相地位,和春秋先圣管仲并称管、萧之才,为历朝对名相极高的称许;
《二十四史》文字俱在,足以说明汉初开国君臣在史上的崇高地位。

打败一个西楚霸王,便成就了历史上能力排名前三、功业稳居前十的传奇开国帝王;成就了稳居历史前二名将、谋战无双的一代兵仙;成就了一代谋圣、兵家亚圣和另一位智谋历史前五的稀世鬼才;成就了历史保十争五的千古名相。 那么请问,这个同时成就了这么多无可争议大英雄的超级反派大BOSS,他该有多强?

其五,关于项羽的重大道德污点(屠城与杀俘)
必须明确一个三观正常人们的公识,不论经历几百年一千年,暴行就是暴行,反人类就是反人类,长平如是,新安如是,官渡如是,嘉定扬州直至南京亦如是;
这点是非道理,正是华夏文明之所以不同于纯粹弱肉强食之游牧文明的关键所在。
并非仅仅是接受人道主义教育的现代人要批判此类恶行,数千年来华夏历代先贤同样一致批判此种行径,为不可赦罪恶。杀神白起临死亦为此悔悟,感慨杜邮之诛是自己的报应。
因此新安杀俘、屠灭三秦,确是项羽的重大道德污点,斑斑青史,无可辩驳。

再明确一个事实,关东六国并非是五代十国亦或王世充窦建德那种军阀政权,而是有着少则两百年如三晋、多则八百年历史如楚燕、有自己统治精英集团、形成了自己民族意识的真正国家,货币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
是以在兼并战争中,才能动辄出兵数十万(战兵+辅兵+民夫),打得出类似近代国家的残酷总体战。
因此才足以彰显秦始皇功在千秋的伟大,竟能将其混同为一,车同轨,书同文,其统一功绩亦是远远超过后世王朝那种平定乱世的统一的。——这是从整个华夏民族的立场上评价。

然而不到二十年时间,天下大多数人都还根本没有做好成为统一国家国民的心理准备,关东诸侯复起而秦二世而亡,恰恰证明了始皇施政的过于超前。

列国中历史最悠久,非楚国莫属,他们早在殷商后期就已独立成国,首领鬻熊为周文王之火师;甚至在立国之前千年,夏商时期就以部落形式存在于荆蛮地区,而并非真正属于西周分封诸侯的一分,
仅仅是周王朝以封爵形式追认了他们存在。在西周后期亦多次和王室交兵,春秋时就率先称王,自外于“中国”。因此,他们恰恰是关东六国中民族意识最强的一个国家。

秦灭六国战争,两次重大失利,一次是桓齮十万大军攻赵,被李牧全歼;一次是李信蒙恬二十万大军攻楚,惨败于项燕。其后秦国更举国空甲士,举六十万大军灭楚;论亡国之惨烈,论抵抗之坚决,以楚为最。
对绝大多数楚人而言,秦帝国就是灭亡了自己国家的侵略者。要复国、要报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的信念写进了楚人的血液和骨髓。

所以率先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是楚人;其后作为反秦主力军的项梁项羽是楚人;并不和其他各国一样满足于恢复疆土,而是一心要打进秦关灭此朝食的还是楚人。
哪怕在项梁刚死楚军惨败的危急情势下,楚君后怀王就豪情万丈许诺“先入关中者王”,派刘邦率偏师直取秦国本土,并将剩余五万精兵强将尽数派往赵国,直面秦军主力决战。

秦国对项羽而言,既有国仇,又有杀害他两位至亲(祖父项燕、叔父项梁)的家恨,再加上其本身暴烈的性格作风,是以导致了他对秦军士卒和秦朝治下百姓的滥杀。
他并非不懂政治策略,亦可以为了情势需要赦免秦军主帅章邯,甚至封其为王,然而这就和他分封天下只为驱狼吞虎一样,纯系权宜之计。

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屠灭三秦、火焚阿房,令秦国王室贵族无遗类,当然是人道主义的重大灾难,而从项羽和楚人的角度,亦是为杜绝秦国政权死灰复燃可能,令其永久消失于历史舞台的必需。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人性之恶就难以抑制,以为屠杀能一劳永逸达成目的,因此在攻灭田荣时,楚军亦对三齐百姓进行滥杀,岂知适得其反,反而陷入民众自发反抗的泥潭,
更让刘邦借此良机还定三秦,收得关中民心,占据了战略,经济,体制甚至人才上的极大优势,全盘继承了故秦帝国的军国动员能力。
才会有仅仅一年时间就从汉中三万兵马,一路速推攻陷彭城,啸聚诸侯联军五十六万的史上奇观。
甚至经历损失超过三十万人的彭城惨败之后,刘邦仍能迅速得到关中的萧何输血,集结一只总兵力不亚项羽的大军,与之长期相抗。

因此,项羽的滥杀暴行,不但令他在历史上有了无可争议的道德污点,同时亦是他最后事业之所以失败的重大原因之一,是必须否定的,无论以古今何种价值观。
评价项羽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并不科学,既肯定他的能力和业绩,亦批判他的罪恶,方是相对客观公正的态度。

ps:关于项羽鸿门宴时的相关政治决策,可参看本人另一个回答: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 狐狸晨曦的回答


蟹妖,因为项羽无比霸气,又光明正大。。

当年有个邀请我的问题叫做历史上有没有光明磊落的人成就一番事业?
我就写的是项羽。。。

重新排版放在这里。。

项羽的性格秉性,你说是鲁莽,刚愎也行。你说是光明磊落也对。。。尤其还有刘邦衬托着。。虽然最后没有统一天下,但不可否认绝对是题主所说的成就一番事业。

简单举例如下。

1.巨鹿之战,宋义不肯进军。项羽矫诏杀掉自立为假上将军,然后直接回去报告怀王,逼迫怀王册封为震上将军。——虽然很暴力,但不可不谓之光明磊落。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2.还是巨鹿,对章邯。各路诸侯作壁上观。项羽自己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敢为人之不敢为,用势而不用计。不可不谓之光明磊落。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閒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3.刘邦先入咸阳,项羽直接破关而入。——依然是用势而不用计。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于戲西。

4.最出名的鸿门宴,可杀而不暗杀。——不乘人之危,不设计陷害。不可不谓之光明磊落。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珪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5.还有一个更典型但不那么出名的,就是《鸿沟和约》。刘邦派人游说项羽和谈罢兵。划定楚河汉界,分东西而治,并约定楚方归还刘邦父亲与妻子。项羽如期履行约定,率兵打道回府。而刘邦在得到亲属后,瞬间撕毁和约(张良太狠了),举兵东进。在垓下追上并围住撤退的项羽军。——和谈之约,历史上很多人都不遵守,远如刘邦,近如希特勒。但项羽却彻彻底底履行了《鸿沟和约》,不可不谓之光明磊落。

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復見。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6.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乌江。而且临死还送了故将吕马童一个人情。。——可渡江而不渡,皆因对不起江东父老。见到故将还以人头相赠(老实说,如不是自刎,项羽战到力竭而亡的话,就不只是司马迁所说的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了。)不可不谓之光明磊落。。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羽为人刚愎自用,傲气凌人,而且杀戮成性(太史公那么推崇他,还在史记中记载了他六次大屠杀)。平心而论,即便统一天下,也绝不是长治久安之主。但项羽之光明磊落,绝对史上少有!

这样一个人,既非常符合儒家主流思想,又具有莫大的悲剧色彩。。被推崇为英雄,太正常。。


项羽和诸葛亮一样,能这么耀眼都是因为背后有个伟大的小说家为他们摇旗呐喊。

项羽平心而论,只能算一个比较成功的军阀。从他的行事来看,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贪生怕死一样都逃不了。当然,以当时的道德标准,这算平均水平,不好也不坏,但怎么样离英雄的标准还是差了很多。

从打仗角度来说,他打的败仗一点都不少。他并非孤胆英雄,输了也光荣的那种类型。他一开始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都是要大于刘邦的,最后被刘邦打到败亡,怎么都不能算成功的军事家政治家。

对老百姓,刘邦比项羽要仁慈那么一一点,刘邦和他的马仔也比项羽和他的马仔能打那么一一点,要论英雄,怎么也是刘邦更英雄一点。那为什么在后人的心目中项羽反而成为英雄的标杆了呢。因为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小说家司马迁老师是项羽的脑残粉。

司马迁老师文字功夫又好,又很擅于春秋笔法,又很喜欢穿越时空去偷听人家的悄悄话,又很讨厌割了他蛋蛋的汉武帝,又很讨厌汉武帝的祖宗刘邦,所以抱着敌人的敌人就是好朋友的心态,发挥所长,热血沸腾地写下了《项羽本纪》,让日后千千万万后世小朋友们也看得热血沸腾。

但就是这篇把项羽描写成神一般存在的《项羽本纪》中,我们其实仔细看,也能发现一些不实和矛盾之处。

1.项羽的死基本是他神话的最高潮,也是大家赞美最多的地方。司马迁在这里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死命夸项羽,人一旦感性太多了就没法讲逻辑了,所以这一段也是破绽最多的地方。

咋一看这一段,他宁死不逃,英雄豪胆,武力过人。但是揣摩细节,几乎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

比如史记里说道:“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普通一看,没啥。但是要知道被围在垓下是整个项羽军。也就是说,项羽扔下了他的步兵,后勤,老弱伤残等死,自己率几百精锐骑兵突围逃跑的,他无脸见江东父老,倒是有脸扔下几万大军逃命的。司马迁为了不伤害他的偶像,对项羽扔下大军逃命的事实避而不谈,仅仅说了一个驰走,多用心。

然后史记说:“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看,偶像就是逃不掉也要给他找个好理由,不是偶像腿短,而是坏人太多,多贴心,唯一有点小疑问的是你司马迁是咋知道这个事的?难道这个农夫也姓司马?

然后史记又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前一句项羽还想乘船逃,然后亭长说快逃快逃,然后项羽突然良心发现不逃了。辛辛苦苦扔下大军,辛辛苦苦一路打打杀杀逃到乌江边,突然不想逃了,是项羽有毛病还是司马迁有毛病?还是项羽被追上包围了根本逃不出去?

逃不了了就要开始战斗了,司马迁也展现出他才是历史上最早的武侠小说家:“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偶像一个人持剑杀了几百人,直接无双模式,司马迁写到这里的时候基本也高潮了吧,也基本忘了没蛋蛋这回事了吧。

纵观整个项羽本纪,这种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所以还是把项羽当做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去和虚构人物对比吧。这样的话,我觉得莱因哈特·罗严克拉姆更英雄一点。


不认同项羽,不认为他是英雄。不怕死和英雄是两码事。搁到民国,这样的货色一把一把的。
首先这货没定性,学啥都不长久,而且学万人敌的目的居然是为了满足自己杀戮的欲望。但即便如此,兵法也是学得皮毛。出于个人支配和独裁的行为,再怎么奇迹,也不过是变态而已。这样的货,你说他是英雄?
第二这货是没落贵族,举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恢复自身既得利益,与平民百姓的福祉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样的货,你说他是英雄?
第三这货不择手段,卸磨杀驴。用得着的时候拿怀王说事,背后就骂人家放牛娃,后来更是一杀了之。曹操也不过是挟天子而已,这货的行径与之相比,判若云泥。还拿着刘邦老爹做要挟要炖肉汤。这样的货,你说他是英雄?
第四,这货极其反动。攻城屠城,投降杀俘。占了咸阳还要大掠数十日,带不走的一把火烧掉。之前只有犬戎攻占镐京才这么干,这货直接与蛮子无异,也开了以后屠城掠民放火的先例。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对八国联军进北京烧杀掳掠的行为很痛恨,到了项羽这里就选择性失明了?这样的货,你说他是英雄?
第五,这货有眼无珠,失韩信,丢英布,逐范增,自断臂膀。这样的货,你说他是英雄?
第六,这货空有万钧之力,缺少杀伐决断之果敢。鸿门宴,妇人之仁;乌江亭,旷妇之怨。好面子,宁愿自杀都不敢尝试卧薪尝胆。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做生意赔了本抱着老婆哭,连二次创业都不敢的家伙,这样的货,你说他是英雄?
第七,这厮人缘不好。乌江宁愿自刎,为何不回江东?非不想,实不能也。刚愎自用,目中无人,杀人如草芥,持才傲物到几近疯狂。他给江东父老带来什么了?他能给江东带去什么?若无项梁、范增,他有再起的资本么?这样的货,你说他是英雄?
第八,作为一个男人,连保护自己老婆的勇气都没有。不打算保护老婆杀出重围,反而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姬虞姬奈若何,那意思是什么?那就是:老婆啊老婆,我实在没招了,但我又不愿意你跟别的男人,你看这咋办?好了,虞姬自杀,他心安了,带着八百子弟毫无负担的冲出去了。这样的货,你说他是英雄?
综上,在我看来,项羽,一介屠夫而,谈不上英雄。秦汉两朝,豪杰并出,英雄无数,蒙恬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卫青是英雄,霍去病是英雄,类似的名单可以拉出一串儿来,因为这些人要么戍卫边疆对抗蛮夷,保卫华夏疆土;要么平乱勤王,谋大一统。
唯独,项羽不是英雄。


因为死得惨。

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都是因为死得惨所以加分——美其名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非横死不足以重于泰山,晓得伐?


我总算是看见高祖粉丝的强大了……单纯的分析一下大家为啥喜欢项羽都能变成对司马迁以及项羽的人格批判……

为了不让高祖粉丝集体喷我,我还是先吹一顿高祖再吹项羽好了。

高祖被人说是一种痞子气息,但是实际上哪有一种痞子能像高祖一样百折不挠?他虽然做事仍然有很多市井气,但他遇到什么事都能做到坦然处之,从善如流,他的将领能随便拍他肩膀称他兄弟,历史上还有哪个开国帝王有这种让人如沐春风的能力?万事皆不能让他动摇拘泥,他的大风歌那种飞扬的神采在历史中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我简直能想象刘邦的眼神,那一定是很明亮的眼神。你可以说他品行有缺陷,但是他的人格魅力精神态度肯定是独特的。他天生就能团结人,就能让人信任,我想他会说,我一个小小的亭长怎么就成了汉高祖呢?然后他诙谐一笑,默默喝茶。

项羽则不一样,他是一个贵族,他身上背负的东西是沉重的,那是一种天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逼迫他这么做,你不能说他小时候喜欢胡闹就否定他在成长后的作为,曹老板还不是长大后改头换面?诸多联军面对暴秦,是谁先冲上去的?是哪些人在作壁上观?他这人的性格沉闷而暴烈,虽然贵族的身份要求他待人接物都要有贵族气息,但是他本质里是看不起在座的所有同仁,他自矜于自己是个真正的贵族,所以干了很多傻事,比如不想放权,恪守条约,不做联盟等等等等。

但这不能说他不聪明,彭城之战高祖拉了一堆盟友组成了五十六万的联军称项羽在外偷袭彭城老家,项羽得到这个消息时还在战争状态,放在很多人身上这根本就是无解的死局,但是项羽凭着骑兵机动性绕了个圈子轻轻松松就掏心一击打溃了联军,这种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压倒性优势使得项羽完全鄙视那些反抗他的诸侯们,我想在他心中他是孤独的,高贵的,以至于是自恋的,所以他才会做出垓下歌,那种对女人宝马的依恋和对自己的哀悼都能看出项羽的精神上的孤独和自恋。

我们为什么喜欢项羽?

因为项羽他的那种自命不凡,他反复鄙视这个世界,又反复认定这个世界必须要由自己来拯救。

在项羽的世界观里,世界分为四种人,项羽,废物,仇人,父老。

他最后凝聚在史书上的形象,是西周人。


纵观项羽的一生,从二十三岁会稽起兵到三十一岁乌江自刎刚好属于人生的青春时期。他这短暂的一生无论是辉煌还是失误都与青年人的性格息息相关,他的一生是年轻冲动的一生,是热血求美的一生。


我们普通人在年轻的时候身上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冲动浮躁、敢想敢做、自以为是、好勇斗狠等等。这些特点利弊共存。所以对于年轻人就需要约束,管制。一旦当一匹烈马甩掉束缚他的缰绳的时候,他就注定要一番疯狂。所以当这些特点和充满国仇家恨、一身蛮力的项羽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就会被异常放大,他会比一般人更冲动,更浮躁,更好斗,更自以为是。


一、年轻气盛

项羽年青,作为一个将军,他勇冠三军,无愧战神。项羽从起兵到结束身经七十多战,无一失败。多次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在军帐里,他果断自负,敢想敢做,从不瞻前顾后。在战场上他以一当百,血染战袍,英勇无比,从不临阵退缩。他的士兵都是热血男儿,都愿意跟随他血洒疆场,死心塌地建功立业。不禁让人感慨,男儿英雄,立世当如此。 但年轻往往伴随着率性,率性往往伴随着自负,自负往往伴随着骄奢。这一点在年轻的项羽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对项羽而言,支撑他战斗的唯一信念就是复仇,国仇家恨让他双目怒火冲天,杀尽天下秦人成为他宣泄仇恨的手段。所以在他英勇作战以少胜多的同时,会下达这样的军令:凡见项羽帅旗不降者,破城之时便是屠城之日,襄城一战毫不犹豫射杀五千秦兵以壮声威更是血誓。而唯一可以制衡他的便是叔父项梁,但定陶之战项梁被杀之后项羽就像脱了缰绳的烈马,成为军队主帅之后更加肆意妄为。一方面武力上疯狂求胜,另一方面穷兵黩武使得他愈发自负不可控制。大败章邯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兵有他无可奈何的成分,但从结果来看何尝不是变相的泄私愤呢!长期的胜利让他更加坚定了强大的武力才是征服天下的唯一手段。所以项羽自恃武力强盛,不屑阴谋诡计,鄙视权术巧诈,最终导致兵败自杀。
项羽年青,作为一个领袖,他少谋独断,自负吝啬,不能用才容人。

他的性格是在从小被灌输仇恨的环境中,在不败的战场上形成的。少谋是因为他不屑用谋,独断是因为他具有天生的军事才能,自负是因为他对武力的极度自信,吝啬是因为别人在他眼里不配,不能容人用人是因为他出身贵族骨子里的那一份骄傲。


不适合做一个领袖终究还是因为年轻,他的这些特点都和他的年龄息息相关。因为年轻,所以经历的少;因为经历的少,所以纯真。项羽勇猛过人,打仗从不失败,所以不会体验到挫折,便不会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为没受过委屈所以不知道包羞忍耻,不知道忍辱负重,不知道能屈能伸,所以他看不清。 刘邦爱给予别人荣耀不是因为大方,而是因为别人对他有用,有价值。而项羽认为“他的荣耀只给予他认为值得的人!”什么样的人是他认为的值得的人?那就是和他一样的英雄才配得到他的荣耀。他把章邯当做自己的对手,所以在章邯率兵来降的时候给了他对手的荣耀,封章邯为雍王,营中带兵。司马欣义薄云天为救项羽叔侄以身犯险,所以司马欣来降时给了他荣耀,封他为上将军,带兵做西进的先锋。董翳劝降章邯功不可没,所以项羽将他留在军中带兵。在坑杀二十万秦兵后独独留下了他们三个人,在项羽定都彭城分封天下的时候,更是让着三人分别为王治理秦地。 而在项羽分封天下之时,十八路诸侯均是当初在联合灭秦过程中有功劳的人,不论身份地位,荣耀只归有功者。这看似公平合理,但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秦灭六国,六国对秦人是一样的痛恨,无不渴望恢复故国。现在暴秦已处,按照六国百姓的愿望,恢复旧制,迎立故主,才是项羽作为天下之主应当给予他们的公道。而独夫项羽自恃武力之强,迁旧主于蛮荒,王佞臣于故都,这使得六国百姓怨声载道。有功之臣背弃旧主,独自为王,六国礼法不能得以遵循,又如何能治理长久呢?而六国贵族此时对项羽之恨怕是丝毫不亚于对暴秦之恨吧。武力控制得了一时,却不可能统治他们一世。另一方面作为和项羽一起联合抗秦的功臣却很少有能够得到丰厚奖励的,他们为王也是有名无实。因为项羽对这群在巨鹿作壁上观的小人深恶痛绝,你们不该得到我的荣耀,所以给你们一个王,领一点封地各自回家吧。只要英布、蒲将军这些功勋卓著的楚将才得到了应有的奖赏。所以当汉王封坛拜将,举义旗出陈仓讨伐项羽之时,诸侯云集景从,自然见怪不怪了。
二、美学追求
项羽的一生,他极尽英雄主义,信奉行为艺术。很多人都在贬低他,讽刺他,说他幼稚病,说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说他注定失败,还有人为他不肯卷头重来而惋惜。但我认为恰恰这样的项羽才是真正的项羽,有血性,真性情,大英雄,好汉子。 真英雄不屑阴谋诡计项羽不屑用计不善用人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另一方面就是他对自己人格完美和内心追求的维护。他认为英雄要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要不贪生不畏死,要敢做敢当,要有尊严有骨气。我项羽英雄一世绝不与小人为伍。在实践中他从来不肯降低心中英雄的标准,时时刻刻以一种完美主义来约束自己。
“如果赢得不光彩我宁愿不赢”,“与其狡诈取胜不如慷慨面对失败”。这就是项羽的美学。所以在鸿门宴上他选择违逆范增心愿也迟迟不下杀令,最终放刘邦一条生路。不是因为他优柔寡断,不是因为他被刘邦的小伎俩迷惑了,而是因为他彻底看清了刘邦的小人嘴脸,你不是说我听信谣言吗?你不是说我滥杀有功之人吗?好,我就放你一马,看你这小人能掀起多大的浪来,任何时候我都可以很轻松地灭掉你。这天下是我项羽打下来的,你刘邦终究只是一个卑贱的蝼蚁。 锦衣夜行归故乡项羽兵进函谷关攻占咸阳之后,想的最多的事就是衣锦还乡。此刻仇雠已灭,天下太平,是百姓享乐的时候了。他不顾范增反对,执意离开咸阳,分封诸侯之后回师彭城。此时有一个叫韩生的秦人,给项羽献策。

韩生说项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韩生。

韩生劝说项羽道:“关中依恃山川河流为屏障,是四面都有险要可守的地方,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称霸。”项羽却一方面看到秦王朝的宫室都已焚烧得残破不堪,一方面又惦记着返回东方的家乡,便说:“富贵了而不归故乡,就如同身穿绵绣华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啊!”韩生退下去后说道:“人们说楚人像戴上帽子的猕猴,今天一看,果然如此!”项羽听到这话后,即将韩生煮死。 韩生所言正是范增所虑,也本该是项羽进一步建立帝王霸业的大好时机,然而项羽有自己的考虑。皇帝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想着大仇得报功成名就应当及早返乡,与乡人同乐,还百姓太平。至于皇帝算了吧,我不想在秦人的土地上逗留片刻。这也说明了项羽根本就志不在天下,但自从叔父去世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束缚他了。放弃皇帝霸业一心求归故乡,也只有项羽才有这样的胸怀和艺术了。 天之罪非我无能

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退至乌江,为了彰显自己的行为艺术,东城快战最后一击最为壮烈。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十八人被数千汉军包围,此时项羽还是没有放弃逃生欲望的。另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无愧战神称号,捍卫自己的荣誉,他决定最后一搏。你们都看好了,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紧接着突围、斩将、砍旗,他用事实行为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但后世有人说项羽至此尚不知自省,一味顽固不化,穷兵黩武,可悲至极。反过来想,如果项羽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放弃武力,活用计谋对策,重用贤能之士,和刘邦一样“公平”角逐天下,结果真的会不同吗?在退一步,楚汉之争项羽打败了刘邦坐拥天下,他又能做什么呢?历史会怎样说呢?天下兴亡自古以来以民心为重,项羽的杀降、屠城、火烧秦宫早已经在百姓心中种下了魔鬼的种子,民心所向即为天下,赢了又如何?只不过是让百姓在经历一个暴秦王朝,仅此而已。杀了一个刘邦,不久之后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刘邦,武力再强盛又怎能和民心相抗衡。 如果项羽忍辱负重,放弃操守,摒弃荣誉,不择手段,注定要变成一个统治天下的魔鬼屠夫,那么赢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项羽还会有人去歌颂去铭记吗?这样的项羽你会喜欢吗?但好在历史不容假设,项羽对人格荣誉的捍卫,对美学的追求使他注定成为一个英雄,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永远不朽的神话。我们应该感谢项羽选择了悲壮的坚守,所以我们才会有英雄去缅怀。不过这一切秉性使然。 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逃至乌江边上,项羽此时还是有逃生欲望的,但是亭长的一席话使得他彻底放弃了逃生的机会。返回江东,重整兵马东山再起,即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有什么脸面在回去呢?八千子弟随我征战,消灭暴秦本该衣锦还乡,如今大家死伤殆尽,剩我一人独还,我哪里还有颜面见父老乡亲?项羽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顿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不畏战场,向死而生的伟大注定了他是一个英雄,足以万世流芳。这一刻他生命的终点成了他追求美学的最高点。
三、清者自清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诗人北岛的这句诗就是对社会道德沦丧,规则遭受破坏,小人得势,君子遭殃的深情揭露。刘邦和项羽的较量又何尝不是卑鄙和高尚的较量呢!只不过结局早已注定。对项羽而言,我宁愿我的墓志铭振聋发聩一些也不要低声下气卑躬屈膝的苟延残喘。如果世道注定要卑鄙的人才能畅通无阻,那就让我项羽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美学的殉道者吧! 在项羽短暂又漫长的31年生涯中,他对自己英雄主义行为艺术的标准从来没有放松过,这就导致了他在面临重大机遇和选择的时候只坚持自己的,只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把是非对错结果评价全部交给了时间和后人。

也许在范增喊出“竖子不足与谋”时,项羽只是心领神会:哥的世界,你不懂。

微信公众号:浅夏听潮 (qianxiatinchao)


项羽是贵族出身,是周朝最后的贵族。
秦国是个平民国家,从商鞅改革开始,打击贵族,鼓励平民耕战,调动了民力,最终灭掉了东方六国——贵族把持政权的国家。东方六国也进行过改革,但都不彻底,比如吴起在楚国的改革,最终人亡政息。贵族统治时间久了,必然腐败。像楚国的一班昏君奸臣,楚怀王和令尹子兰等人。这些人败给了谁?败给了张仪等平民出身的人。
秦灭六国,就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
但是秦朝建立后,二世没能继承秦国的一贯国策,变得腐化了。秦国历史上从穆公开始,似乎没有出过昏君,照贾谊过秦论的说法,几代传下来,一直在积极进取。但是王朝建立后,却出了个胡亥傻小子,最终葬送了百年霸业。我反对秦国暴政导致失败的说法,说暴政,不如说昏政。
贾谊过秦论认为秦朝亡在暴政:愚民、弱民、防民等措施上。我认为恰恰相反,秦朝的暴政暴得不够。愚民、弱民、防民做得不彻底。像张良项梁叔侄等六国贵族的后代,都是漏网之鱼。像张良刺杀秦始皇,竟然逃脱了。如果真正地贯彻了防民的做法,像商鞅当年作法自毙一样,张良能逃到哪去?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空话耳。真要是这样,恐怖分子张良插翅难逃。项伯也曾经杀过人,被张良包庇了。项梁叔侄在会稽竟然强龙压过地头蛇,还跟太守是好朋友。可见秦朝镇压六国贵族的工作做得是多么疏漏。最终秦朝就亡于六国贵族后代之手。张良项羽这两个当时最杰出人才为首的贵族后代,蠢蠢欲动,最终推翻了秦朝。
项羽灭秦,就是贵族的复辟。
刘邦灭项羽,则是平民对贵族的再次胜利。周朝贵族彻底消失于历史舞台。布衣将相之局的平民汉朝继承了平民政权秦朝。秦朝成了汉朝的先导、前奏。
历史是曲折前进的。平民战胜贵族是大势所趋。项羽灭秦,不过是历史的一次曲折。是贵族最后的回光返照。
贵族阶层往往腐败无能,但是也会出现杰出的人物,比如屈原、项羽、张良。
贵族阶层有其可恨可笑的一面,但是也有其可贵的一面,比如屈原的不同流合污,项羽的勇猛善战,张良的散尽家财图谋复仇。
而平民阶层的可贵之处在于充满生机与活力,灵活变通,能屈能伸。可鄙之处在于没有原则,生存第一等等。

项羽从小的人生理想就是做将军,当军事家,不愿意做学者和剑客,也对政治没兴趣。但他的作战风格又不同于韩信。韩信是谋战派,项羽是勇战派。但是以此来区分韩信和项羽,很不恰当。因为项羽打仗也不是单单靠勇,他对战局的判断,对战机的把握都是天才级的。有人说韩信胜在战略,项羽胜在战术。把擅长战略归在韩信头上,不如归在张良和刘邦头上。刘邦集团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很好。而项羽打仗主要靠自己,不善于利用盟友的力量。个人英雄主义。好像山中之王的老虎。而刘邦阵营好像是一群狼、狐狸、狗等动物的集团,擅长团队协同配合作战。
刘邦是典型的平民,没有操守,利字当头。他能团结一批人,建立统一战线,就是靠一个利字。韩信、彭越、陈平等都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来了。他们不是为了共同的信念、理想或气质、秉性。他们都是平民出身,都想飞黄腾达、宰割天下,都是拿生命赌明天的赌徒,都是机会主义者。
韩信陈平等人之所以在项羽阵营混不下去,是因为项羽阵营是贵族集团,等级森严,想靠军功平步青云,可能性不大,也没有机会。
张良是刘邦集团中唯一的贵族了吧。但是他却主动屈尊降贵,走近了刘邦。他的转变发生在何时?我以为就发生在博浪沙事件之后。此前张良散尽家财,雇佣刺客,图谋复仇,不计后果,完全是贵族做派。刺杀失败之后,他隐身民间,接了地气,看到了陈胜刘邦等人的生机活力,自此转变观念。但是他的贵族做派始终没有抛弃,汉朝建立之后,他隐居家中,辟谷修道,不问政事,对那一群布衣出身的统治集团保持着疏离的姿态。他知道这一群平民出身的家伙,不过是一群利益动物罢了。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的战术就是以多胜少、人海战术。所谓十面埋伏是也。当然人数不足时也能用智。所谓的智,就是诈。兵不厌诈。战国军事家孙武或许是贵族的后代,但其思想完全是平民化的。只要能胜利,无所不为,什么手段都能使。不再有春秋及以前的贵族作战的理念了。春秋时期坚持贵族做派的宋襄公成了笑柄。
项羽身上还不时流露出宋襄公式的天真的贵族做派。比如要求和刘邦单挑。
宋襄公也好,项羽也好,其实都体现了费厄泼赖精神,光明正大地较量。然而最后阴谋诡计占了上风。
美国影星约翰韦恩曾经拒绝让他的角色在背后射杀一名男子。他代表了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诚实、有个性、英雄主义。
当然米国人在对付敌人的时候,是会比敌人更狡猾的。
品质,还要加上智慧。否则就会成为受人欺负的老好人。而项羽则太单纯了。刘邦集团的人正面扛不过项羽,就动用智慧,比如彭越对项羽的游击、骚扰。其实就是无赖打法。当然在战场上这是允许的,是智慧的,是应该受到称赞的。
而在拳击比赛中,就不一样了。泰森的风格,帕奎奥的风格,就像项羽。但是泰森碰见霍利菲尔德,气得咬人。帕奎奥更是被梅威瑟调戏。如果说梅威瑟的打法更接近阿里,那么霍利菲尔德的搂抱式打法就只能叫无赖打法。人们普遍欣赏泰森,欣赏帕奎奥,和人们欣赏项羽是一个道理。
垓下突围集中体现了项羽的性格和精神。
垓下歌体现了项羽的儿女情长,他是个有深挚情感的男人。他不像刘邦那样没人性地把儿女踹下车去。
上面有个答主说项羽只带了800多人突围,其他的都抛弃了。我认为不叫抛弃。因为不走的人可以投降刘邦,刘邦也不会杀他们,跟着项羽走,反而是死路一条。
东城快战,体现了项羽的勇猛无敌。看得人热血沸腾。男人嘛,都是力量崇拜者。小男孩都喜欢吕布武松那样的人,谁他妈喜欢宋江唐僧以及哭哭啼啼的刘备?但是长大之后,男孩子们都开始崇拜阴谋诡计了。我认为这是一种退化、腐化。英雄主义精神不应该被抛弃。其实荷尔蒙决定着男人永远不可能彻底抛弃英雄主义情节以及力量崇拜。很多人只是压抑了而已。压抑自己,夹着尾巴做人,顺从,听话,讨好上级。自己给自己去了势,阉割了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且认识不到自己的可悲,反而自以为得计。像项羽那种人则叫做幼稚。
中国人大多崇拜成功者,不管他是如何成功的。或者说中国人有两种价值观,好像两条河流。英雄崇拜、贵族精神是一条时断时续的河流。权力崇拜是主流。成者王侯败者贼。
孔子还具有贵族精神,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有浩然之气。
到荀子,就甘当臣妾了。
孔孟、屈原、项羽、司马迁、嵇康阮籍、李白杜甫……
司马迁反抗汉武帝的强权,忍辱不屈。强权专制就是流氓精神,皇帝就是最大的流氓。司马迁之于汉武帝,就是贵族精神与流氓精神的反抗。对于司马迁这种不顺从者,汉武帝无法容忍,一定要打击之,阉割其阳具,就是要阉割其反抗精神。汉武帝阉割的不是司马迁的阳具,而是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阳具。从此知识分子就被去了势,一个个奴颜婢膝起来。天地苍茫一根骨,一根阳具。司马迁就是这一根让专制者如鲠在喉的阳具。汉武帝阉割了其身体上的阳具,却无法阉割其精神上的阳具。司马迁这根阳具塞进汉武帝的嘴里,堵住他的喉咙,汉武帝必然要咬掉它。
项羽也具有反抗暴政强权的精神,他反抗秦朝暴政,蔑视秦始皇的威势。
司马迁责备项羽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不效法古代帝王的统治术。其实这也正是项羽可贵之处,超出司马迁之处。司马迁本质还是儒家,只是时时流露出反抗精神。他的思想比较混沌。而项羽却靠其天然的秉赋气质,蔑视帝王统治术。所谓的古代帝王的统治术,三代圣主、周公那一套,就是王道,就是仁义,就是儒家那一套。早已被老子和庄子批判过。项羽自称霸王,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韩非子云: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我认为恰恰相反。上古争于气力。中世逐于智谋。当今竞于道德。
上古之人比较单纯,谁力大谁为王,跟动物一样。后来智谋者胜出。再后来智谋者更进一步,宣扬道德了。因为智谋者太多,会影响统治的稳定。周公就是宣扬道德的。
道德逐渐瓦解,春秋战国又讲智谋了,楚汉战争也是如此,韩信张良都是讲智谋。
汉武帝后又讲道德,儒家的仁义忠孝。东汉末年道德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动荡不安,儒家的道德被搁置一边。宋以后才又重新得势。
晏子二桃杀三士,就是智谋对力气的胜利。晏子是法家,是维护君权的,肯定要打击武士,一如后来汉武帝打击侠客。
与晏子同时的孔子,讲道德,成为笑柄。但是儒家和法家天然的有亲缘关系,早晚结合一起。他们共同的敌人就是竞于力气者。这也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理:蔑视四肢发达的人。正如孔子蔑视子路。儒家法家都厌恶恐惧四肢发达者。因为四肢发达者往往心灵也健康,也有勇气,不愿屈服、听话,不好管理。
讲道德的蔑视智谋,讲智谋的蔑视力气,讲道德和讲智谋的共同蔑视力气。最终导致我们这个民族阴柔、阴险、软弱、腐化,屡次被生气勃勃的少数民族击败。你不是专制吗,不是讲智谋吗,讲道德吗,为什么总被人家落后的少数民族击败呢?这就说明你有问题。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还沾沾自喜于少数民族被自己同化,吹嘘自己文化的强大,真是无知无耻之尤了。那些入主中原被汉文化同化的少数民族统统变得和汉民族政权一样,腐化堕落,软弱不堪一击。这就是汉文化的优越性。汉文化就是毒药!谁喝谁死,慢慢地腐烂,慢性自杀。辽国是这样,清朝也是这样。
道德自然是要讲的,但不是儒家的吃人道德。
智谋也是要讲的,但不是阴谋诡计。
力气也是要讲的,但不是奥运冠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口号真的好!这样的人才是健康的人!并且我认为体育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身体是一切的基础。身体健康、强壮,有助于心灵健康,有助于思想的解放,有助于培养独立精神。身体强壮了,我们还怕小偷吗?还会做缩头乌龟吗?还不敢反抗吗?城管还敢打你吗?抢包的抢你前也得掂量掂量吧。
看看项羽有多神勇,正常男人,带起子的,都会为之热血沸腾。
骑将夏侯婴率领的5000人,在项羽面前都是杂碎。跟项羽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项羽斩将搴旗易如反掌。项羽大喝一声,赤泉侯杨喜拨马就跑,跑了几里地才敢停下来。司马迁真是把项羽写神了。项羽的神勇是值得我们崇拜的第一条。真男人都想像项羽一样神勇,女人都希望被项羽干。

最后项羽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他不承认自己是被刘邦集团打败的,不认为自己是被张良韩信等人打败的。韩信的人海战术,彭越的骚扰,并不能叫高明,只是一种聪明罢了。正如足球比赛中的铁桶阵,虽然可以胜利,但很难叫做高明。项羽是勇战派,不搞阴谋诡计,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项羽的勇猛进击、费厄泼赖精神,是值得我们崇拜的第二条。
虽说和敌人打,不必费厄泼赖。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需要费厄泼赖,痛恨阴谋诡计。

像吕马童这样的人,背叛了项羽,无颜见项羽,项羽和他打招呼,他反而出卖项羽。然而项羽不计较,不恨他,反而要成全他,把自己的人头送给他,让他求取高官厚禄。这样的一个要自杀的人,反而能宽容理解一个背叛他的人的逐利行为。项羽的心胸何其宽广。
项羽好战,但是最后厌战了。他早就厌战了。争夺天下于他没意义,当江东王没意义,活着也没意义。他只是要为国复仇,要当一个大将。这些目标他早已实现。他不想再驱使江东父老为其卖命,以换取自己的王位。
项羽这种不愿宰割天下的精神,厌战反战思想,是值得我们尊重的第三条。

项羽自杀之后,一群人冲上来抢他的尸体,活像一群鬣狗在撕咬一只老虎的尸体。鬣狗,一种吃腐尸的肮脏可厌的动物。然而能打跑狮子,吓跑豹子。
争抢项羽尸体的人,一群可鄙的家伙,抢骨头的狗一样的人。司马迁实在是太高明了。看起来他只是在客观叙事。然而不动声色中已经肆意嘲笑了这一群杂碎。
项羽不是英雄,难道赤泉侯杨喜这样的人是英雄?难道韩信是英雄?难道刘邦是英雄?
韩信只是有智谋,刘邦是成功者,崇拜刘邦的人都是信奉成王败寇的人,都是成功学的爱好者。这样的人只要能成功——所谓的成功,也就是升官发财——做狗也愿意的。
项羽也有缺陷,残暴。杀宋义,宋义就是个阴阳怪气的小人,该杀。杀义帝,义帝有什么资格剥夺项羽的军权?杀骂他沐猴而冠的人,骂人,该杀,但烹太残酷了。屠城也太残酷了。除此之外,项羽还有什么人品上的缺陷吗?
一只无关品质的老虎已经足以让人崇拜。何况项羽呢。
一只老虎被一群狼、狐狸、狗打败了。我仍然认为虎才是英雄。
狗永远是狗,胜利了你还是狗。


项羽失败了,为什么却成为了英雄的代表?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那些成功者,比如开创汉家天下的刘邦,为什么往往不受待见?
《史记》中太史公写得最投入的几个人物,如信陵君、项羽、李广,都具有共同的特质——才气绝伦而结局悲惨,这种悲剧英雄的气质,最能激起人的仰慕和同情。
信陵君一救赵,二救魏,威震天下,但终其一生在政治上不得志,最后死于自毁。
项羽击破秦军,分封诸侯,衣锦还乡,建立不世功业,之后就是迅速的陨落。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在汉朝取得对匈战争的一系列胜利的同时,飞将军却不得封侯,自刎而终。
失败的英雄之所以更吸引人,是因为他们要么死在自身事业的顶峰,要么死在追求顶峰的路上。而作为他们对立面和映衬物的刘邦、卫青们,或许建立了更大的功业,且有一个过得去的结局,但从他们“成功”的那一天起,他们与“英雄”两个字就开始渐行渐远了。
刘邦晚年,有白登的耻辱,有杀功臣的骂名,更有保护不了自己心爱女人和儿子的无奈。
卫青虽然一生小心谨慎,谦和自守,却仍然阻止不了身后卫氏家族的覆灭。
在琐碎的政治泥潭中挣扎,与在才穷智尽时选择死亡,究竟哪一个才是更好的结局呢。

还有一点,在奉行丛林法则的时代,成功往往意味着懂权谋,有机心,这本身就是一种污点。刘邦能够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能够在项羽撤军之后迅速背约追击,卫青“以和柔自媚于上”,这些作为,自然不会被老百姓朴素的情感所接受。
而信陵君会为晋鄙的死哭泣,项羽能堂而皇之地说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这样的话,李广会为了不受刀笔吏的侮辱自杀。对于政治,他们或者不懂,或者不愿为,虽然因此招致自身的失败,但却更加可亲,也因此收获了大众的好感。


谢 @狐狸晨曦 邀

看来题主对“英雄”的含义并不明白,它的本义是:【聪明秀出,胆力过人】,(而且这个词是以霸王和刘邦为范例的。)①对霸王的一些做法也缺乏了解;其实英雄分为“能力英雄”和“道德英雄”,历史人物也有“历史形象”和“民间形象”,由于问题描述较多,我归纳了一下,分为四个问题来回答:霸王为何被大众视为英雄?(“被大众视为英雄的代表”这句话不妥:“大众”这个范围太大,大家心目中英雄的代表人物自然也不一样;所以只能说“霸王为何被大众视为英雄”。)霸王为何不杀刘邦?霸王为何要致命后怀王?后怀王说:【如约】,霸王“急眼”了吗?

一、霸王为何被大众视为英雄?

1、霸王的“历史形象”是标准的“能力英雄”,道德上有污点,但也有亮点:

先看【聪明秀出】:霸王天资极高,才气过人,在军事、政治上都有很大成就,军事上:霸王一生有钜鹿、彭城两大经典战役,前者一举摧毁了秦帝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使其实际上宣告灭亡;后者在自身陷入苦战、后方国都失守的极端不利条件下,率三万精兵长途奔袭,大破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扭转了不利局势;并在其后的追击中大量使用骑兵,让刘邦狼狈不堪,若非大风帮忙,刘邦几乎丧命!这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军事创举;因为此前骑兵从未成为战场主力,主要担任侦察、袭扰、拦截等任务,彭城追击战中骑兵的大量使用,标志着“突骑”(西方称为“重骑兵”)的正式出现,这是霸王的一大军事贡献。(有关钜鹿之战、彭城之战的详细论述,项羽吧曾有精品帖,我会在附注中贴出链接,这里就不多说了。)而且霸王不仅有出色的实战表现,还有自己的军事理论:霸王的兵法《项王》一篇,被《汉书》列入【兵四家】中的【兵形势家】类,可见霸王的军事能力、地位受到充分的肯定。②

政治上:霸王在灭秦后,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没有采用秦朝的中央集权独裁制,而采用了:【内郡县、外封建、郡国并行】的过渡性制度,并为汉朝所继承,这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做出的重要探索和贡献,所以《史记》对霸王灭秦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③,(《汉书》基本沿袭《史记》就不提了。)《后汉书》则明言汉朝分封制度源自霸王④ ;这是正史对霸王才智、功业的客观评价,此之谓霸王的【聪明秀出】。

再看霸王的【胆力过人】:霸王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候都是英勇无畏、气盖当世的,始皇帝巡会稽,大街上说要【取而代也】的是他⑤、郡守府中布衣单剑面对至少百余守卫,斩杀近百人的是他⑥、钜鹿之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是他、彭城之战三万精兵击败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杀得刘邦落荒而逃的是他、成皋对峙,一声怒喝吓走楼烦神射手的是他⑦、东城快战【嗔目叱之】吓退赤泉侯杨喜、轻松溃围、乂旗、斩将的是他⑧、乌江决死,四千余精骑包围中,步战短兵独杀数百人的还是他!⑨这等胆力威勇,又岂止【过人】而已?要我评价的话:霸王才智卓绝、军政皆能、胆力威勇、千古无二!如此人物若不是英雄,千古以来又有几人可算英雄?

霸王一生道德上虽然污点颇多:屠城杀降、烹人烹尸等,但也有不少亮点,如待人有礼,恭敬慈爱⑩、后期认识到百姓所受战争之苦,开始有怜悯意识?、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宁死不过乌江,表现了高傲不屈的气节等?,这也算是半个“道德英雄”了。

2、霸王的“民间形象”是比较标准的“道德英雄”:

所有广受民间喜爱的英雄人物,大多有这样几个特点:经历坎坷、成就较高、悲剧结局、道德上有突出亮点;比如关羽:云长早年即追随刘备,屡败屡战、颠沛流离,经历够坎坷吧?他曾经威震华夏,逼得曹公想迁都!成就够高吧?他最终兵败身死,结局够悲剧吧?他不图富贵,舍弃曹公的优厚待遇去找刘备,还斩颜良报答了曹公,忠义两全!道德优点够突出吧?霸王的“民间形象”也具备这些特点:霸王早年经历了祖国灭亡、祖父战死,家破人亡都全了,经历也够坎坷;霸王最终灭亡了秦朝,分封诸侯,成为天下霸主!成就也够高;如果以26岁这个年纪为限,甚至可说霸王是整个古代历史上军事、政治方面成就最高者!霸王最终自刎乌江,死时年仅30岁,结局非常悲剧;道德上除了上面提到的优点外,老百姓往往还把鸿门宴不杀刘邦作为霸王“讲义气”的表现,还有经过文艺作品加工、美化过的霸王与虞姬的“忠贞爱情”也算是道德上有不少突出亮点了。

二、霸王为何不杀刘邦?

章邯投降后,六国世袭贵族复国的愿望已经实现:南方的楚有后怀王,东方的齐有田荣、田横兄弟,三晋也被赵王歇、魏豹、韩王成等六国世袭贵族重新占据,除了燕国被韩广占据外,六国中有五国都有世袭贵族势力存在。而霸王面对势力强大的六国世袭贵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

1、【诸侯上将军】是临时职务,为救赵攻秦而设,章邯投降后,秦的灭亡已成必然,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秦灭亡后,这一职务和相应权力都会失去。

2、霸王自己的职务低微、地盘儿狭小,仅为【鲁公】即鲁县的县令,自己的地盘儿仅有鲁县一地。?

3、霸王直属本部军队很少,救赵时楚军有五万人,?其中包括了英布、蒲将军的军队,那么霸王自己的军队大概不会超过四万,(蒲将军之后没有记载,他的部队也算是霸王的好了,但英布早在项梁时期就有自己的直属军队,作为先锋军队少于一万不太可能。)经过钜鹿之战的消耗,就更少了。钜鹿之战后至入关前,诸侯联军明确的增兵记载仅为新安的【三十余万】?和鸿门宴前的【四十万】?这其中的差额数万人,就是增兵的数量了。或许有朋友会认为这太少,但实际上已经不少了,秦军用于钜鹿之战的军队就多达四十万,诸侯联军三十余万,这已经是七十余万了,秦还留有部分兵力据守其原有国土,再加上之前的战争中消耗的军队,这少说也得有八、九十万人了,考虑到当时的人口数量(据说《中国人口史》的数据,当时的人口数量约两千万,不过因为家里没这部书,所以不好定论,不过大概也不会高于这个数字。这个军队数量已经接近人口总数的二十分之一,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比例了。)那么霸王就算在这数万人的增兵数量中拿到大部分,也不会太多,超过四万,大概五、六万,也就是极限了。

4、霸王此时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团队,历代开国皇帝创业时,身边都会有一个核心团队,如刘邦的【丰沛集团】光武帝的【二十八将】朱老八的【淮西功臣集团】等;而霸王在项梁死前并非项家的领袖,没有培养过自己的核心团队。

以上四个方面,使霸王和世袭贵族们相比,处于下风,根本不可能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仅凭钜鹿之战的军威就能登上帝位,或许还有朋友觉得霸王可以打败诸侯将,自然可以登位称帝。的确,霸王是可以打败诸侯将,但不可能全部消灭诸侯将,更不可能仅凭数万军队就统治全天下!霸王要对抗的,除了世袭贵族们现实上的优势外,还有历史上形成的贵族世袭传位的政治传统,霸王本身出自军事贵族家庭,即所谓“将门”历代皆为楚将,以军功封于项县。?祖上就没出过一个靠血统世袭上位的贵族,霸王如果要当皇帝,无异于一步登天!难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联合诸侯将这些军事贵族们,分封为王,打破世袭贵族靠宗法、血统上位的政治传统;然后徐图大业。

所以霸王封杀叔仇人章邯为雍王?,就是向诸侯将们许诺:“跟我混,有王当!跟后怀王混,只有你们的老大有王当。”既然如此,那么作为灭秦第二功臣,拥兵十万的第一实力诸侯将的刘邦前来谈判,明确表示服从霸王调遣;霸王就不能再杀他了,否则就说不过去了,霸王能杀刘邦,就能杀那些加起来分量都没刘邦重的诸侯将们;不杀刘邦,除了继续向诸侯将们显示自己承诺的诚意外,还能得到刘邦的支持,当时各路诸侯将,论军功、威望,以霸王为首,论个人兵力,则是刘邦称雄,一旦俩人合作,楚军就将成为诸侯联军中无可争议的第一强势诸侯!这对霸王之后的分封大计是有很大好处的。

当然,在整个鸿门宴过程中,霸王也是在反复权衡杀刘邦的利弊,所以才有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举,否则霸王作为千古无双的猛将,如此伎俩岂能看不出来?后来,樊哙闯帐,说的那番话才最终打消了霸王杀刘邦的想法:他先把刘邦的话重复一遍,同时称呼霸王为“大王”再次点出霸王称王需要诸侯将们的支持,并指出杀刘邦将让霸王的政治声望受到损害;于是霸王最终下决心不杀刘邦,使其成为分封计划的一颗重要棋子。?

三、霸王为何要致命后怀王?

由于后怀王和诸将的【关中约】当初霸王并没反对,所以霸王还是想在自己占据关中的既成事实下,试探一下后怀王的反应;如果他能答应由自己主导分封,那么分封自然更名正言顺,如果不答应,那么就甩开后怀王自己来分封!

四、后怀王说:【如约】,霸王“急眼”了吗?

要说霸王不爽那是肯定的,但应该不会“急眼”,因为作为一个君主,后怀王不可能更改自己先前做出的政治承诺,作为传统世袭贵族,他更不可能容忍霸王这样的新兴军事贵族崛起!这事关他的权力,也事关他的君王尊严!所以他明知会得罪霸王,依然回答:【如约】,表明了自己决不合作、妥协的态度;这些霸王也是能明白的,不过如此一来,就说明霸王和后怀王之间再也没有合作的可能,这也为后来霸王杀掉后怀王埋下了伏笔。(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个想法:如果当时后怀王将计就计,宣布把霸王封到关中,那就有意思了:那样的话,霸王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不答应则是违抗王命,因为是霸王主动致命后怀王,违抗王命带来的政治损失将由霸王自己承担;答应的话,先前封章邯雍王的政治许诺自然作废,更无法以此取信于诸侯将,这个政治损失就更大!总之霸王无论怎么选都是被动的。。。)

所以,无论是“历史形象”还是“民间形象”,霸王都符合“英雄”的标准,他被大众视为英雄也就理所当然了;不杀刘邦、致命后怀王是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后怀王坚持【如约】,霸王虽然不爽但也没“急眼”;题主读史书还是应该多加思考才是,以上。


PS1:

①、【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人物志·卷中·英雄第八》

②、【項王一篇。名籍。】——《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集解】:此时山东六国,而齐、赵、韩、魏、燕五国并起,从伐秦,故云五诸侯。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④、【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后汉书?志第二八?百官五》

⑤、【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索隐】:韦昭云:“浙江在今钱塘。”浙音“折狱”之“折”。晋灼音逝,非也。盖其流曲折,庄子所谓“淛河”,即其水也。淛折声相近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三家注本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⑥、【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索隐】:此不定数也。自百已下或至八十九十,故云数十百。一府中皆慴伏,【索隐】:说文云:“詟,失气也。”音之涉反。莫敢起。】——《史记三家注本·卷七·项羽本纪第七》(既然还有剩下的人,那么霸王面对的至少是百余人,他不仅布衣单剑,还要保护项梁,却依然能轻松斩杀近百人!这等武力表现,还仅仅是他的下限而已!)

⑦、【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集解】:应劭曰:“楼烦胡也,今楼烦县。”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出处同上。

⑧、【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正义】:卒,子律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正义】:期遇山东,分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羽处。括地志云:“九头山在滁州全椒县西北九十六里。江表传云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战,因名。”於是项王大呼【正义】:火故反。驰下,汉军皆披靡,【正义】:上披彼反。靡,言精体低垂。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正义】: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出处同上。)

⑨、【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出处同上)

⑩、【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集解】:音凶于反。【索隐】:音吁。呕呕犹区区也。汉书作“姁姁”。邓展曰“姁姁,好也”。张晏音吁。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史记三家注本?卷九二?淮阴侯列传第三二》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集解】:李奇曰“挑身独战,不复须众也。挑音荼了反。”瓚曰“挑战,擿嬈敌求战,古谓之致师。”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三家注本·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集解】:瓚曰:“在牛渚。”【索隐】:按:晋初属临淮。【正义】:括地志云:“乌江亭即和州乌江县是也。晋初为县。注水经云江水又北,左得黄律口,汉书所谓乌江亭长檥船以待项羽,即此也。”乌江亭长义船待,集解徐广曰:“檥音仪。一音俄。”骃案:应劭曰“檥,正也”。孟康曰“檥音蚁,附也,附船著岸也”。如淳曰“南方人谓整船向岸曰檥”。【索隐】:檥字,服、应、孟、晋各以意解尔。邹诞生作“漾船”,以尚反,刘氏亦有此音。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正义】:音奇。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集解】:张晏曰:“以故人故,难视斫之,故背之。”如淳曰:“面,不正视也。”指王翳曰:【集解】:如淳曰:“指示王翳。”“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正义】:汉以一斤金为一金,当一万钱也。邑万户,吾为若德。”】(出处同上。)

?、【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初。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当王离与羽大战时。精兵四十万众。】——《前汉纪?卷第一?高祖皇帝纪一》

?、【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第一》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集解】:孟康曰:“在新丰东十七里,旧大道北下阪口名也。”】——《史记三家注本?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索隐】:地理志有项城县,属汝南。【正义】:括地志云:“今陈州项城县城即古项子国。”】(出处同上。)

?、【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集解】:徐广曰:“二世三年七月也。”骃案:应劭曰“洹水在汤阴界。殷墟,故殷都也”。瓚曰“洹水在今安阳县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里。然则此殷虚非朝歌也。汲冢古文曰‘盘庚迁于此’,汲冢曰‘殷虚南去鄴三十里’。是旧殷虚,然则朝歌非盘庚所迁者”。索隐按:释例云“洹水出汲郡林虑县,东北至长乐入清水”是也。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虚,南去鄴州三十里”,是殷虚南旧地名号北蒙也。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出处同上。)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出处同上。)

PS2:钜鹿之战、彭城之战的详细论述,见项羽吧的《自制钜鹿之战全过程》、《关于彭城之战的碎碎念及疑问,盼解答》两个帖子,下面是链接:

1、自制巨鹿之战全过程。

2、关于彭城之战的碎碎念及疑问,盼解答


司马迁并没有把项羽塑造成英雄。
司马迁如实记录了他背信杀宋义杀怀王,动辄烹杀人,记录他活埋秦卒,纵兵劫掠山东,等等,且看司马迁最后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承认了他近古未尝有,解释为什么把项羽写成本纪。然后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等等均不是什么好话。太史公可没有评论什么:”惜乎英雄时不予”之类的鬼话。

再来看看古人评论项羽的诗词,最著名的可能是这个: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爲人傑,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这首诗才是真正把项羽说成个悲剧英雄,不过这首诗更多是对南宋偏安一隅的指责。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两首都是从不同角度假设,其实并未褒贬什么。

还有一部分诗词是惋惜霸王末路,而更多的是批判的声音:

項羽廟災(宋·無名氏)
嬴秦久矣酷斯民,羽入關中又火秦。
父老莫嗟遺廟毀,咸陽三月是何人。

項羽(宋·張耒)
沛公百萬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

項羽廟(宋·李新)
空使秦人笑沐猴,錦衣東去更何求。
可憐了了重瞳子,不見山河遶雍州。

这是说项羽不肯定都关中,只想衣锦还乡,毫无政治家的胸怀

項羽(宋·錢舜選)
項羽天資自不仁,那堪亞父作謀臣。
鴻門若遂樽前計,又一商君又一秦。

这首的史观很对我的胃口,我就是认为,即使鸿门弄死刘邦,也会有其他人来拆他的台,项羽上台那些搞法,根本就不可能长久。

詠史(上) 其三 項羽(宋末元初·陳普)
牧羊義帝實妨賢,猶有三綱共畏天。
樹楚擊秦宜奮發,惡名何事苦爭先①。
① 自注:羽不知顧忌,於環視不敢下手之中而勇猛爲之,故不義惟項氏爲最。東萊呂氏曰:項羽弒義帝,是爲高帝做了不好事。

詠史(上) 其四 項羽(宋末元初·陳普)
倚强恃力却誣天,一樣人心萬萬年。
廣武十條逃得過,烏江政自不須船。

詠史(上) 其五 項羽(宋末元初·陳普)
梟性狼心亦有常,青齊仍復似咸陽。
遺黎到處無餘類,欲爲何人作霸王。

江北紀行十六絶 其五 烏江觀項羽廟(明·張吉)
天挺雄豪殄暴嬴,喁喁四海望更生。
却忍操脂投烈熖,自干天紀望何成。

狄梁公燬項羽廟(淸·鄭家珍)
題注:發表於1912年作
檄語森嚴付杳冥,拔山雄魄失英靈。
阿房三百成焦土,今日還君一炬青。

从历代诗词里可以看到,大部分诗人都对他持否定态度,至于英雄活在哪里,到戏里去找吧。

转一首朋友的《咏项羽》李庄
想见当年叱咤威,拔山力尽是耶非。
羞师越践江东渡,多少生灵脱险机。


太史公曰:因为我要黑刘邦。


孤胆热血武力值高的历史人物更容易让人崇拜,而且悲剧人物也更容易让人产生扼腕叹息悲悯之感。战国秦汉之际游侠及士这一阶层更是将义挂在嘴上,而后世儒家除了文安邦武定国之外,精神上崇尚的一个极高的层次就是舍身取义、明知不可为,但是直取道义,宁败也要为之这一追求,故而项羽、关羽、岳飞以及文天祥这一类失败的悲剧人物,比卫青霍去病这类成功人士更让人铭记。


霸王黑一贯的思维就是以自己的猥琐小人之心揣度司马迁编写史记背后所谓的动机,不过嘛,人心本肮脏,对某些人来说不靠键盘和嘴巴把主流推崇的一些英雄式人物打倒抹黑怎能抚慰他们那自卑扭曲的幼小心灵呢,人终归是有这样那样的劣根性嘛


我反对高票那位jo jo的答案,因为这个人就是个项羽黑刘邦粉,在多个答案里不停的骂项羽,你让一个黑子来回答粉丝的心理,不是缘木求鱼吗?

我自己是个项羽粉,这是有过程的。
小时候懵懂无知的时候,看鸿门宴这段课本的时候,书上将项羽称为英雄,将刘邦称为混混。
这是第一阶段,纯属被灌输的,是伪粉。
第二阶段,是便览网络各种项羽黑的文章,对于项羽开始粉转路人。
第三阶段,是通读史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我读到项羽事迹的感受:霸气侧漏。。。

如果有个小伙子现在23岁出来办公司,25岁将前首富的第一大将打服收编,26岁成为首富,整的前首富破产,其他大企业老总在他面前大气不敢吭一声。
后来所有公司老板都联合起来,连他的手下大将都有好几个叛变了,家里还有一个无间道,就这样,还是用了6倍的资金和他拼,对手也是个牛逼到没朋友的货色,最终破产。
就算这人30岁那一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乞丐,在人家面前你也不算啥。。。

这样的人物我们称赞崇拜又有什么不对?


大猫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很久了, @吐槽咪 不过感觉他和 @狐狸晨曦 的回答已经把“项羽为什么被视作英雄”这个问题讲的比较清楚了。最近又整理楚汉期间政治思想方面的东西,对没有回答清楚的地方有些粗浅的想法。也就是“项羽为何在汉代没有被污名化,其各种正面材料为何会保留下来”。

项羽本人的能力自然够得上“胆力过人,聪明秀出”,但“英雄”无论如何都是褒义的,是正面的。同样“手格猛兽,智足以拒谏”的商纣王被提起却都是负面的。

这个问题如果只盯着项羽,可能没办法想通,甚至有些人拿着司马迁的话反过来说司马迁都是扯淡。让我们把眼光暂且转移,往前看看,关注一下陈胜的评价

在汉代,陈胜的地位非常高。

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这里能与秦始皇并列,而且《陈涉世家》中更作“三十家”,地位比秦始皇还高。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五星占 土星行度》中记载诸帝王号中便有张楚的名号。又淮南王刘安打算反叛时,常常引陈胜、吴广以自比。足见陈胜在汉代是非常正面的。随之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延及后世。

如在《宋史卷第二百二 文苑五 苏洵传》中记载苏洵“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而《远虑》篇中苏洵言:“司马氏,魏之贼也,有贾充之徒为之腹心之臣以济,陈胜、吴广,秦民之汤、武也,无腹心之臣以不克。何则?无腹心之臣,无机也,有机而泄也。”将陈胜称之为汤、武,这种评价不可谓不高。

反观后世的赤眉、绿林、黄巾、瓦岗、黄巢、红巾,也曾推翻前朝,甚至诞生起更始、李密这种天下盟主,可评价并不太高。为何?原因有二:

1.陈胜推翻的“暴秦”
秦的倒行逆施使得“天下苦秦久矣”,一旦陈胜首事,天下从之,包括孔子的后人。后来得到话语权的儒生,自然盛赞陈胜。

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適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
孔子生伯鱼鲤,鲤生子思□,□生子上帛,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顺,顺为魏相。顺生鲋,鲋为陈涉博士,死陈下。《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2.刘邦继承自陈胜
为何刘邦这么重视陈胜?因为刘邦继承自陈胜。
对比一下陈胜称王与刘邦称帝,会发现惊人的相似。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原将军立为楚王也。”《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于是诸侯上疏曰:“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汉王曰:“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亡实之名,非所取也。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诸侯王皆曰:“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

具体可以参看我的这个回答。
项羽想建立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下? - 风尘遗梦的回答

与陈胜类似,项羽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没有被污名化。

项羽因为灭秦而一度“政由羽出,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天下归之。鲁国作为儒家的发源地,成为项羽的封地而为项羽守节。秦始皇不可得的方士安期生也曾见项羽。手下为避讳其名竟愿意改姓,终生不改。恐怕这都是灭秦而带来的结果。

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十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汉书郊祀志第五》
初,通善齐人安其生,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肯受。《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席,本姓籍,晋大夫籍谈之后也。谈十三代孙瓌,避项羽名改为席氏。《元和姓纂》

正如陈平所言“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正是这些廉节好礼之人对项羽多有好评,并大量进入汉朝廷,将这些正面材料保留下来。

硃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硃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综上,出于对暴秦的憎恨,陈胜、项羽灭秦之功成为天下所有人共同的记忆。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多次出现“楚”的名号,正表明当时人普遍认为秦王朝与汉王朝间存在“楚”这一历史时段和政权(蔡万进《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研究》研究)。正因为时人的认可,所以这两人的正面材料与评价得以流传,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符号。而项羽是真正灭秦之人,天下对秦之强记忆犹新,故更能衬托项羽的“英雄”气概。


因为他太霸气了,太厉害了,靠蛮打打出一个天下,首送故人,马赠亭长,怎么不算英雄人物。而且他是英雄,不是枭雄,在小时候就敢对着秦皇的车架说取而代之,到死都没低过头,你可以说其嚣张,可以说其鲁莽,可以说其兵败垓下,但就是这样成就了一个古往今来唯一一个英雄王霸如斯的人物,做皇帝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小气了些。


如果司马迁在史记里把项羽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那后世也没有那么多歌功颂德了,也没有所谓的“英雄”了。

其实都是司马迁一支笔的功劳。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英雄最让人钦佩的,是他身上宁折不屈的血性。

萧峰亦是如此。

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者,即为英雄。

在他们眼里,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气节,比如尊严。

不肯将就,不愿苟且。

仅此八字,藐视天下万万人。


美学的本质是孤独。


推薦閱讀:

大一統是特指漢武帝時期嗎?
陳勝吳廣為什麼要打扶蘇的旗號?

TAG:项羽 | 历史人物 | 秦朝 | 汉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