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製作人員是否對巴赫有特殊的愛好?

本人已經至少三次在日本動畫里聽到巴赫了;EVA中碇真嗣的大提琴,冰菓中無處不在的BGM;死亡筆記中後期更是頻繁出現巴赫的音樂。巴赫的音樂在這方面有何優勢和特點?


首先ZECY已經說了,那不叫製作人,只能叫製作人員,一般是導演。

其次你看到日本動畫里用了什麼古典音樂,往往不是導演很喜歡某大師,而是導演跟風導致的。跟的是電影和電視劇的風,影視界可是很早就開始裝B了。
我聽到過的最多的貌似是藍色多瑙河,不用想也知道是模仿2001漫遊太空。

其實巴赫只是眾多民工級大師中的一位,真正被濫用的還是貝多芬。如果有統計的話,我相信動畫中古典音樂的名單分布一定和民工大師在日本民眾中的知名度差不多。就算導演有多高的古典音樂修養,找出一堆冷門大師觀眾不認也白費。


巴赫有很多經典作品流傳於世,所以也常常在動畫中被運用。不過別的作曲家的作品也很多,比如貝多芬的(我古典樂聽得少,貝多芬相對來說聽得多一點認得出來一些)。對巴赫的特別偏愛大概不存在。


據我所知,這些細節上的東西通常和「動畫製作人」(アニメーション プロデューサー / Animation Producer)無關。動畫製作人的主要工作是動畫製作過程中的統籌管理,包括募集人員、分配經費、管理進度等。作品中使用的音樂和音響的使用通常由「導演」(監督)、「單集導演」(演出)和「音響導演」(音響監督)決定。


你們忘了大明湖畔的貓和老鼠了嗎?忘了迪斯尼的幻想曲了嗎?
第一次聽胡桃夾子你別說是在柴可夫斯基的精選CD里!
濫不濫用?
拿那首巴赫無伴奏大提琴Prelude來說,第一次EVA里聽,那還只是大提琴獨奏的孤獨與憂傷;看完冰果再拿出來聽,已經是那種隱藏在平靜下隨時噴涌而出的青春躁動。

冰果音響監督是鶴岡陽太、音樂是田中公平,這兩位的名號需要特意靠巴赫來提升B格?
翻翻冰果的OST,除了2支巴赫的,其他都是原創的曲子,說是偷懶也不成立吧

音樂擁有畫面感是非常美妙的事情,這個時代編曲方面稱得上大師的,幾乎都是靠影視配樂上位的。古典樂這方面有先天劣勢,而每個人對於古典樂的畫面感有不同理解,音響監督的水平自然有高下,但喜歡拿來用也沒什麼好責怪的。

置於違和感,唉,人家編個故事講高中生們輪流著毀滅世界再拯救世界再毀滅世界,大家看著都沒違和感,怎麼配個貝多芬巴赫就違和感滿滿了?


如果你看的動畫夠多,就不會覺得巴赫出現偏多了。還有一種可能是你對古典音樂不夠熟悉,其他的作品聽不出來


巴赫音樂的熵很大,普適性高,可以生成不同感覺色彩的音樂,所以使用的面也很廣。。e.t. 和外星生命通話和驅趕吸血鬼(電影裡面說的哦~)


開噴的似乎噴的都差不多全面了,我說點兒其他的吧。比如說在這方面是不是真的有優勢和特點。

當然,我首先想說,難道用的最泛濫的(不局限於動畫但動畫也沒少用)不是帕卡貝爾的卡農么,濫用到很多人都以為卡農是曲名了。

再來說巴赫的曲子。巴赫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極高,古典主義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甚至可以去掉之一,巴洛克音樂的巔峰。有種說法是他的音樂風格對於後面接上來的浪漫主義音樂具有啟迪作用。海頓、貝多芬、莫扎特這些浪漫主義音樂代表性人物的作品,相比古典主義時代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差異就是用音樂表達情感的奔放程度。此前的器樂以服務教會、宮廷為主,講究華麗的編曲和演奏手法,而且對於作者的情感包裹的十分嚴密,可以說在表現力上講究技術和曲式華麗程度的極致追求,而且目的明確對於作者本身的藝術創作情感表達有著明顯的壓制。所以巴赫也好,維瓦爾第也好,他們的作品大多聽起來精緻華麗,旋律的美感也相當出色,在技術上登峰造極。但是你要說找到一種情感共鳴,其實很難,你需要一層層的剝開仔細體會也才能找到那麼點兒感情元素。哪怕是「四季」這種接納程度如此通俗的作品,和貝多芬、莫扎特的那些代表曲目比,那種作者源自創作激情的強烈情感表達,其實是很難體會到的。這就有一個好處,旋律誘人,但卻不容易對片子的情感造成偏差。簡單說就是適用性很強,我覺得這也是有大量後來的作曲家樂意重新演繹這些大師的作品的原因之一。本身都是極好的作品,但是又沒有那麼強烈的原作色彩給人形成固有的印象,反而可以更方便的融入自己的元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再創作。

巴赫是巴洛克音樂的巔峰,實際上也是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轉變發展中承前啟後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恰好在嚴格依據曲式結構嚴謹創作基礎上,比前人在感情表現方面更加開放,卻又遠比後人更加保守。這種微妙的特徵,個人覺得很方便拿來複用。

當然,使用古典音樂的動畫實在是太多了,你要覺得違和感強,乾脆看金色琴弦得了。


逼格高
不要錢
效果好
辨識度高
監督喜歡
劇情需要

冰菓還用到Faure Gabriel的西西里舞曲;
EVA還用到Beethoven, Handel, Giuseppe Verdi;
自新世界用Dvo?ák;
京吹部用Dvo?ák, Offenbach;
四月用Beethoven, SaintSa?ns, Rachmaninoff, Chopin, Kreisler;
交響情人夢用Mozart, Beethoven, Tchaikovsky, Rachmaninoff, Gershwin, Ravel, Strauss, Chopin, Brahms, Kreisler, Bizet, Debussy, Liszt, SaintSa?ns, Schubert, Stravinsky......
更別提有一大票動畫完全不用古典樂的了.

題主衹是對JSBach的音樂印象比較深而已, 日本動畫裡面還用到很多其他的古典樂的.


說個冷門的吧:火影里大蛇丸的主題曲是用的「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喜歡大蛇丸大人好多年了,第一次發現。


不光是日漫,現在的趨勢是歐美文藝片里不配兩首巴赫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裝逼只是一方面,馬勒布魯克納斯特拉文斯基之類的逼格也不低但是當作配樂總會覺得喧賓奪主,這時候巴赫音樂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我想,是的。

EX也很喜歡巴赫,她業餘愛好是彈琴,說彈著彈著很容易落淚。我不相信她是為了裝逼才落淚的。

作為配樂來說,巴赫的作品並不喧賓奪主,違和感低。又,對於昭和~平成時代的東方人來說,巴赫的音樂(提琴,鋼琴)有一種鏗鏘的冷峻感,契合我們對人生生死觀的態度,是一種柔細的bgm。

具體到風格,比如吸血鬼題材,比如大蛇丸,比如eva,當初不關心配樂,只關注劇情和情緒,只能說巴赫的作品,在動畫中用的好的話,確實很震撼,能傳遞一種情緒,或者塑造角色的人格。

sorry,不懂樂理,講不出太多的科學性的東東。
關於動畫配樂中違和感,我感受最突兀失敗的例子,可能是《星空清理者》中使用二胡的段落。
與之對比,你所列舉的三部使用巴赫的例子,都是很成功的。


巴赫是音樂的爹, 李斯特肖邦都喜歡用他寫的旋律,動畫里用的多有啥奇怪的?


巴赫的middle name叫塞巴斯醬…唉…看完我覺得這問題也是不用答了


用巴赫不用花錢


  1. 你看日本動畫還太少
  2. 你看歐美電影也太少
  3. 你聽古典音樂不夠多
  4. 其實卡農才是20世紀最惡俗樂曲並且極可能繼續到22世紀我會亂說?(姚明臉)

巴赫本來就挺百搭的……


我是來歪個樓的,我才知道巴赫的全名是叫做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其實是日本大和民族對歐洲文明推崇的一種體現


事實上如果對巴赫的作品有較多了解,會發現不光動畫片,很多日劇的插曲也偏好巴赫。也正是因為那種層次感,經常會在戰爭,心理鬥爭,快節奏行動中作為背景曲。


別的沒看過,說一下冰菓,正好昨天在b站翻視頻看了一下冰菓13年的首映會採訪部分,對於巴赫的事情,田中公平說是和原著的米澤穗信溝通時米澤穗信要求的,而且也並不是照搬了巴赫,而是做了一些改動的。


別多想,只不過預期經費不夠買別人的版權罷了,而且日本又是一個很注重版權的國家。

你叫他們放斯特拉汶斯基試試,你問他們敢嗎?


推薦閱讀:

屈原投江有什麼意義?
「這個膀子要長在林妹妹身上 或者還得摸一摸 偏生長在他身上」,曹公此文何意?
到底什麼能維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變得很融洽,使其維持很久?
愛情在哪個階段最美?

TAG:心理學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動畫製作 | 人文 | 日本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