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確有名為《聊賦病海棠詩遙寄太宰治君》的文章嗎?
在網易雲看到這樣一條評論:「願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著,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秋海棠。 ——魯迅《聊賦病海棠詩遙寄太宰治君》」
但這段文字在網上查到出自於《病後雜談》,但網上很多人以上述標題引用這段話,所以到底有沒有以《聊賦病海棠詩遙寄太宰治君》為題的文章
也曾有過和題注類似的疑問,第一次見到這句話是在微博上,感覺不像魯迅先生的作品。後來查了下,也沒有得到十分確切的答案,只把我總結的資料擺出來,僅供參考。
關於 聊賦病海棠詩遙寄太宰治君 網上一搜 全部都是出自豆瓣微博之類,沒有原文,僅僅是題目中的兩句話
「願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著,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秋海棠。 ——魯迅《聊賦病海棠詩遙寄太宰治君》 」
再去查找文章內容,正如題主所言,這幾句話應該就摘自魯迅晚年所作的《病後雜談》
原文段落
「 我曾經愛管閑事,知道過許多人,這些人物,都懷著一個大願。大願,原是每個人都有的,不過有些人卻模模胡胡,自己抓不住,說不出。他們中最特別的有兩位:一位是願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另一位是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著,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秋海棠。這種志向,一看好像離奇,其實卻照顧得很周到。第一位姑且不談他罷,第二位的「吐半口血」,就有很大的道理。才子本來多病,但要「多」,就不能重,假使一吐就是一碗或幾升,一個人的血,能有幾回好吐呢?過不幾天,就雅不下去了。 」
《病後雜談》最早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二月《文學》月刊,後收錄於《且介亭雜文》(順便一提,且介亭雜文同時還收錄了初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中國人失掉自信了了么》以及《拿來主義》),我查看了《且介亭雜文》的序言以及附記,沒有找到有關,《病後雜談》改名的信息。因此,可以說魯迅並沒有寫過題為「聊賦病海棠花遙寄太宰治君」的文章。
另外,關於太宰治,很多人可能聽過看過他的作品《人間失格》,他本人也曾經寫過以他所整理以及YY 的魯迅為主角的小說,名為《惜別》(據說題目源自魯迅在一張日本留學期間照片上的簽字)。太宰治經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整理,於1945年出版,而1936年魯迅就病逝。很難說魯迅與太宰治有什麼交集。雖然魯迅家一直與日本人很親密,但沒有證據顯示魯迅與太宰治有私交,更不用說為其寫文了。
多數幾句,其實讀一下《病後雜談》原文,可以發現魯迅所表達的情感與《聊賦病...》中摘錄的部分差別還是比較大的,魯迅先生可以說又為非主流子背了黑鍋。。。
另外,魯迅的《病後雜談》記錄了他得小病後 可以偷閑的樂趣,而本文發表後不足兩年,魯迅就因病逝世,讓人唏噓....
魯迅死於1936年,讓我們看一下此時的太宰治君在做什麼。
1936年,為治療藥物中毒,進入芝濟生會醫院接受治療,四月,於《文藝雜誌》發表《陰火》。5月,於《若草》發表《關於雌性》。六月,首部文集《晚年》出版。期待已久的第三回芥川獎落選,備受打擊。後接受井伏鱒二的建議,至江古田武藏野醫院治病,一個月後出院,撰寫《二十世紀旗手》、《HUMAN LOST》。
那時的太宰僅僅是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可能因為幾次芥川獎事件在日本國內有了一定知名度,但不至於知名到讓中國大文豪魯迅聽說。所以我從看到題目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它是後人偽造的。它的意象選自魯迅《病後雜談》。
《病後雜談》共四節,第一節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文學》月刊第四卷第二號,其他三節都被國民黨檢查官刪去。全文收錄於《且介亭雜文》中。
第一節第二段摘取:
「我曾經愛管閑事,知道過許多人,這些人物,都懷著一個大願。大願,原是每個人都有的,不過有些人卻模模胡胡,自己抓不住,說不出。他們中最特別的有兩位:一位是願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另一位是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著,懨懨的到階前看秋海棠。……」
其後就開始引出自己吐血的病情,便是引入主題「病後雜談」了。
這不是病後雜談嗎
推薦閱讀:
※如果魯迅活在今天會成為怎樣的人?
※如果魯迅活著,他能否得到茅盾文學獎?如果茅盾活著,他能否獲得魯迅文學獎? 文學獎評價的標準是什麼?
※如何評價魯迅《而已集·小雜感》中關於看見短袖想到私生子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