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司馬懿10萬軍為什麼不派一支百來人的偵察連進空城勘探一下反而掉頭逃跑?
是不是司馬懿害怕狡兔死良狗烹故意不滅諸葛亮?
看到你們一本正經的分析一個不存在的事件。。。
不請自來。
先實名反對「史書上並未記錄空城計」之說:
(這句話中的「這個」指代不明。如果把這句話當作存現句理解的話,他應該說的是「空城計」在《三國志》中不存在)
其他網站上也有類似說法:
先不說「假的」和「沒有邏輯」是否構成因果關係,我們好像連是不是有「假的」這個前提都沒弄清楚。
請允許我我先反駁某吧吧友提出的「空城計是小說,正史並無記載」這一論證。
正史是指以紀傳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 ,《 裴松之注三國志》正在此列。 正史的代表史書有《二十四史》 ,《 裴松之注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 裴松之注三國志》中的《蜀書》裡面的《諸葛亮傳》有以下記載:
郭沖三事曰: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偪,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
很明顯,「正史並無記載」這一論證不成立。
請允許我再反駁某知友「空城計在三國志中不存在」這一論證:
依然是《 裴松之注三國志》中的《蜀書》裡面的《諸葛亮傳》里的這段話。
眾所周知,《三國志》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是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 。 宋文帝劉義隆認為《三國志》記事過簡,於是讓裴松之作補註 。 裴松之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 ,為《三國志》做了補註。我引用的這段文字,正是這本《三國志》中記敘空城計的文段的一部分。
很明顯,這個論證也不成立。
不過,我引用的這個正史雖然記載了空城計,但並不旨在論證空城計是存在的。我以上駁論也只針對「空城計在正史中沒有記錄」,而不針對「空城計不存在」開展。
關於我對空城計的真實性所保留的態度,我會在後面的立論中講。
————————————————駁論告一段落—————————————————
認真答問,下面是立論。
我見過的《演義》讀者對空城計的質疑,總體上分為以下兩種:
人們常常會把《演義》中的故事視作真人真事,進而進行分析。但《演義》出於文學藝術的需求,對歷史有許多虛構和誇張。有的人把誇張過後的故事以真人真事的形式進行分析,往往會覺得故事不合情理。要想尋求合理的解釋,還要從事實出發。
有的人看到其不合情理之處,便認為「空城計完全沒存在過」,這有矯枉過正的嫌疑。(題外話:有人怪小說作者運用了誇張的手法。然而試想,如果完全取消了這些誇張,《演義》的戲劇效果又有多少)
立論包括兩部分:空城計是否存在
空城計的可行性
————————————————————————————————————————
空城計是否存在
從諸葛亮空城計本身(個體)來看
實際上,《三國演義》中描寫的空城計是有所本的,也就是我上面提及的《 裴松之注三國志》中的《蜀書》裡面的《諸葛亮傳》。
這個材料的原始史料的敘述者郭沖是魏晉時期的人,晉太康年間,他和其他士大夫一起評論諸葛亮。它記錄了「條亮五事」,有三件事是證明諸葛亮智謀的事例。
(這三件事都被裴松之轉述引用,《三國志》中轉述空城計時將司馬懿稱為「晉宣帝」,這個「晉」字是明顯裴松之加的,郭沖不可能這樣稱司馬懿。)
而裴松之引用郭沖這些事例,並不是為了論證空城計等事例的存在。相反,裴松之將郭沖的記錄作為反駁的材料,用來質疑空城計等事例的真實性,仔細閱讀裴松之在《三國志》中的補註,我們不難發現他引用郭沖的記錄後,都會在後面加自己的按語對史料進行駁難,比如空城計:
難曰:案陽平在漢中。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就如沖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傳云:「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己才用之不盡也。」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如沖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且沖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雲「扶風王慨然善沖之言」,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裴松首先之直接以「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來質疑郭沖言論的真實性,接著又表示讓步(shows a concession),說"就如沖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while this is true),駁難到這裡也是有理有據,邏輯清晰。但裴松之又立馬筆鋒一轉,開始抨擊郭沖的個人品格,論證就比較片面了, 他對郭沖舉措的評價感情用事,過於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有主觀臆斷的嫌疑 。
後來司馬光作《資治通鑒》,也並沒有提及《三國志》和裴注史料中的這一情節,沈玉成老師評論這件事時表示這表明了司馬光同意裴松之的看法,而我並不這麼認為。《通鑒》對《三國志》及裴注史料有大量忽略,《通鑒》不講並不能證明司馬光同意裴松之的看法。(但不管司馬光對此的態度如何,歷史不會以其意志為轉移。)
《通鑒》、《裴松之注三國志》都有各自的主觀立場。在以上史料中,我們不容易判斷郭沖的記錄到底有多少合於史實。
既然直接史料具有爭議,我們不妨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史料裡面去,看看各種史料中類似諸葛亮」空城計「的戰例。從主流來看。
這樣的戰例在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左傳》就記錄了子元在魯庄公二十八年的戰例:
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於桔柣之門。子元、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為旆,斗班、王孫游、王孫喜殿。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子元曰:「鄭有人焉。」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
在三國之後的南北朝,用的人就多了。像《南齊書》里的《高帝紀》里記載了齊高帝蕭道成的父親蕭承之在宋文帝(就是那個讓裴松之寫補註的宋文帝)元嘉年間抵禦北魏軍隊,就用到了類似計謀
別帥安平公乙旃眷寇濟南,皇考率數百人拒戰,退之。虜眾大集,皇考使偃兵開城門。眾諫曰:"賊眾我寡,何輕敵之甚!"皇考曰:"今日懸守窮城,事已危急,若復示弱,必為所屠,惟當見強待之耳。"虜疑有伏兵,遂引去。
這裡的別帥是指北魏的別帥,皇考當然指的是蕭承之。
那時《三國志》還沒有裴注(裴松之還在湘州體察民情),蕭承之未必知道郭沖三事,但他還是用處了和郭沖描述雷同的辦法,也許是不謀而合。但這可以作為空城計可行度的旁證。
梁武帝大同九年,東西魏交戰也有類似戰例,《北史》裡面的《王思政傳》就有這樣的記載:
高仲密以北豫州來附,周文親接援之,乃驛召思政,將鎮成皋。未至而班師,復命思政鎮弘農。思政入弘農,令開城門,解衣而卧,慰勉將士,示不足畏。數日後,東魏將劉豐生率數千騎至城下,憚之,不敢進,乃引軍還。於是修城郭,起樓櫓,營田農,積芻秣,凡可以守御者皆具焉。弘農之有備,自思政始也。
(這個戰例的史實交代的比較含混,王思政究竟有沒有守城迎敵的能力,記載中並未明說。也許此戰例是」實城記「。)
不論郭沖所言是否符合歷史實際,空城計在多次被實踐中歷久彌新,經受住了實踐的考驗。「諸葛亮用空城計」雖然不一定符合史實,但至少不違背客觀規律。
————————————————————————————————————————
空城計的可行性
要討論空城計的可行性,一定要符合客觀規律。
我想到了我之前聽過的一個故事:
一位京劇愛好者十分喜歡「空城計」,有一次他想去聽戲,又沒有在家人看屋,於是就在自家唱起了「空城計」,把自家點得燈火通明,敞開家門拂袖而去,回來後家裡果然安然無恙。
又一次他想聽戲,家裡還是一樣的情況,他就再擺了一出「空城計」,結果遭遇了小偷光顧。
這位京劇愛好者沒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知道空城計連用兩次就不靈了。
那為什麼上述那麼多空城計都達到了設計者的目的了呢?想要了解這個問題,便要談論到本部分的正題:空城計的可行性
宏觀上有一種與空城計對立統一的一種計謀,叫實城計
《北齊書》中的《薛修儀傳》有以下記載:
修義還據晉州,安集固守.魏儀同三司長孫子彥引兵至城下,修義開門伏甲以待之.子彥不測虛實,於是遁去
同一本書里的《祖珽傳》記載:
齊祖廷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陳寇,百姓多反。廷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座街巷,禁斷行人雞犬。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廷復令大叫,鼓噪聒天,賊大驚,頓時走散。
祖珽這一戰例也許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
如果輕率派人去撲城,很可能遇到實城計。遇到了實城計有損鋒芒,即使不會像《 晉書 》里《 謝玄傳 》講的「 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 」那樣,也很影響士氣。
有了實城計和空城計對立統一,兩者互為對方的前提。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肯定的屬性,使空城計保持自身統一。
無論是中了空城計的司馬懿,還是中了實城計的陳軍,都是在虛實莫測的賭博中犯了錯誤。
這樣的賭博在三國時期是比較常見的,曹操就曾在用空城計後再用實城計。
司馬懿為什麼會賭輸呢
司馬懿沒有兵臨城下,城中兵力不足的情況,是通過偵察兵獲知的。
作為熟讀兵書,深通戰策的將領,司馬懿一定讀到過《孫子-計篇》中的「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司馬懿不敢撲城,歷史上也有其他事例作旁證。
至於有人說到他是故意放諸葛亮的,我認為司馬懿不會那麼做。歷史上魏陣營用司馬懿可不是專註對付諸葛亮的(就算是魏陣營要他專註對付諸葛亮,他故意顯得這麼不高明也是一個抹殺自己存在意義的做法)。
看看曹操的空城計吧。
魏書曰:二年春,襲定陶。濟陰太守吳資保南城,未拔。會呂布至,又擊破之。夏,布將薛蘭、李封屯鉅野,太祖攻之,布救蘭,蘭敗,布走,遂斬蘭等。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時太祖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
於是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里。明日復來,太祖隱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獲其鼓車,追至其營而還。
1、面對不確定性,看看呂布的表現。
曹操的這次與諸葛亮相似的是所在的城池都是作為對方的戰略目標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家大老遠過來就是為了滅你的,所以不存在規避的可能,那麼我們看看呂布在感覺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後的表現是什麼呢?而且還是因為附近樹林的「樹林幽深」像是有伏兵而不是擔心城裡有伏兵,然後呂布的處理方案是「引軍屯南十餘里。」這在我看來是一個正常人的反映,而不是像司馬懿那樣帶著大軍到人家城下來聽演唱會,聽完就散了,不帶走一片雲彩……
2、呂布中伏。
呂布這一退,其實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打探曹軍城裡的虛實,這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呂布原來獲得了情報表明曹操身邊沒有大部隊,但是到了這裡發現城頭士兵不少,因此懷疑情報的準確性,一種是呂布事先不知道,因此不知道城裡面到底什麼情況,我個人覺得應該是前一種可能,否則如果沒有比較準確的情報,呂布這次出來就有點太倉促了。
所以題主的問題其實從這個例子中可以解決了,在真實的歷史上,遇到不確定,呂布會選擇後退十里紮營,而不是馬上撤退,那麼為什麼要後退十里紮營而不是撤退呢?因為需要時間了解對方的虛實。
可是令我比較不理解的是,就算頭一天曹操城裡兵不足,但是畢竟過了一夜,到了第二天,作為呂布應該考慮到事隔一夜有多少曹軍會回歸建制的問題,而從第二天呂布的行為來看,我覺得此時的曹軍應該人數不多,也就是說一夜過去曹軍也許並沒有全部回到曹操這裡,或者也有可能,可能曹操手下此時的兵力本身就不多,總之,此時曹軍的實力理論上應該弱於呂布,這是呂布進攻而不再考慮埋伏的前提。
只有在呂布通過偵查表明曹操兵力不足或者說無法在短時間內匯合大量部隊的前提下,呂布才會有些得意忘形的進攻,忽略了自己昨天懷疑有埋伏的樹林,而曹操則先通過輕兵誘敵,再盡起伏兵進行圍殲,可以說是大獲全勝。
這你得問羅貫中,問司馬懿都沒用,畢竟連司馬懿都不知道有這事兒。
諸葛死後,司馬就沒用了,曹睿會處理了他,曹家之所以留下司馬,就是為了抵禦諸葛。從曹操開始到曹睿一直是建議慎用,慎之又慎,狼顧司馬曹家防了三代啊~司馬深知這一點,配合諸葛演了這齣戲。但是歷史上沒有這段。
《空城計之一~~~~~~如果我是司馬懿》
背景知識:
止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四門大開,用作20軍士,扮作百姓,掃灑街道。孔明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憑欄焚香操琴。
司馬懿十五萬大軍,看畢大疑,往北山路而退。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必有埋伏。」
亮大笑,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以令興苞二人等候。」
眾皆嘆服。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司馬懿必將復來。
另:電視劇版的空城計一回,司馬懿聽罷一曲,良久,退兵。
多了聽曲這麼一說。
如果我是司馬懿,那孔明必定是隊霸這般選手。
我有十五萬人,街亭,列柳城得手,向西城而來。
隊霸有多少人,兩萬五死在街亭,
據後來統計,自有一萬五,其中六千給了興苞二人,五千搬糧草,自己還有二千五。
我一來,就看到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琴,
城門大開,只有幾個不像是農民的農民在掃地。
那我為啥子要跑???
第一反應,有埋伏,速退。
第二反應,速退?看來這就是諸葛亮要的結果,有詐。。。那我就包圍他,看他彈得到好久
第三反應,我等?看來這又是諸葛亮要的結果,爭取時間?不是有埋伏,而是等援軍。。。還是要退。。。
第四反應,還是退?嗎麥皮,這才是他最後的結果,那我還是等到,包圍之,聽歌之。。。。等等!
第五反應,到底是退還是等,且慢,我想先回答一個問題,「如果我是他。。。。。。」
如果我是孔明,我一生謹慎,從不弄險,
今天擺這麼一個空城陣,如果不是冒險,而是有計劃的埋伏,那也就是為了把司馬懿搞痛一次,
也就是為了伏擊司馬懿,
因為司馬懿率軍輕入,以為空城就是空城,中個小埋伏,死個萬把人,也就只能這樣啊。
那反過來,想讓司馬懿死個萬把人,應該不止這一種辦法,
再說,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死個萬把人,有什麼影響?
而且,司馬懿生性多疑,世人皆知,這種思路來對付司馬懿,絕不是,對,絕不是這種思路。
否了。
那既然誘敵深入的計劃否了,那就是說,這空城是真的空城?
那就是說,孔明確實沒人了???
為了嚇我,知道我多疑,擺個陣,能有什麼結果呢,
其一,拖點兒時間,等待援軍。
其二,嚇退我,他好跑路。
那麼相對來說,第一個結果,我司馬懿很難接受,援軍的實力,人數,我一概不知,
但是,我也很好對付這個思路,
方法就是速攻之,調一萬精兵,攻城,半個時辰之後,起碼可以探出城內守軍虛實,
若多,時間一到,速退。
若少,一萬精兵,足以攻下該城,十五萬大軍入城重新部署,援軍來了也遲了。
而且關鍵可以拿下諸葛亮。
第二個結果,嚇退我,他好有時間差跑路,
這個結果,我也很好對付,就是包圍之,時日一長,沒有不透風的牆。
其實對於孔明來說,我司馬懿只有兩條路,退或戰。
第一,如果他的一切動作,只是為了嚇退我,這本身就說明,他是虛的。
第二,如果他只是為了伏擊我,那他的這一切動作,都有點兒莫名其妙。
因為如果真的要伏擊我,起碼要留一支像樣的部隊,在城下牽制住我的十五萬大軍,拖住我,跟我打一場,
然後,埋伏的部隊再趁勢從身後或兩翼乘亂圍攻我,這才是正確的方法。
而現在的情況是,他在樓上彈琴。。。。。。沒有任何其他信息。
那我幾乎可以瞬間就判斷,諸葛亮,你狗日的今天死定了。
綜上所述,如果我是司馬懿,我的最佳方法,是拿出十五萬大軍中的老弱殘軍,湊夠五萬人,直接攻城。
其一,探明虛實。
其二,打亂了對方的部署,因為當我拿出五萬次兵攻城的時候,我的十萬上兵還在安全的位置觀戰。
那你的埋伏,到底是出來呢,還是不出來呢?
出來的話,那對我的十萬上兵來說,埋伏不成埋伏,
如果不出來,眼睜睜看著我的五萬次兵攻城,雖慢但亦有殺傷。
關鍵是,你的諸葛亮同學,在城樓上!!!殺他一個,當五十萬大軍。
其三,剩餘十萬上兵,就地以逸待勞,修建工事,就算有援軍來,也能欺其長途行軍之勞累,好整以暇。
。。。。。。。。。。
其N,總之,我不會跑。
我憑啥子要跑。
另外,關於電視劇版的聽曲之後速退。
大意就是司馬懿想聽出歌曲中的破綻,
如果心神不寧,說明緊張,說明害怕,說明孔明確實沒有人了,那就可以速攻。
但是司馬懿聽完一曲,絲絲入扣,沒有一丁點兒的破綻,大駭,速退。
我覺得這個邏輯搞反了。
意思跟前面的一樣。
如果我真的在聽諸葛亮彈琴,那麼,如果真的沒有破綻,我一定會攻城,因為,
當你的對手是諸葛亮這種級別的時候,你還懷疑他的心理素質,那隻能說,你就是一個傻逼。
他只要想彈好,就算是火箭筒對著他的臉,他也能彈好。
你能看到的他的破綻,都是他想讓你看到的。
你沒有看到,是因為他不想給你看而已。
所以,如果他沒有破綻,那正說明,他不想讓我看到他的緊張,說明,
他本身緊張的要死,說明,他是虛的,他是空城!!!
相反,如果其中有一個破綻,那我一定,不需要聽完,馬上就退兵。
而且,這個破綻越隱蔽,老子退的越快。
因為,越隱蔽,就越真實,就越容易騙到人,對付我司馬懿,你不拿出看家本領,我還真的不會上當。
最適合的破綻,就是要符合你諸葛亮的一貫風格的破綻,那,必定是非常微小的。
如果你來一個大破綻,司馬懿反而會覺得,過了,假了,一假,
就又要N+1了,本來退的,這次就必定會攻。
所以,不管是電視還是書,我覺得,這個環節上,你把我司馬懿,寫的有點兒憨了。
愛人些,你們說呢?
《空城計之二~~~~~如果我是孔明》
我覺得孔明有點兒憨,也。
就如同上篇司馬懿裡面分析的,孔明不應該整這種事情出來。
後來聽說,空城計這一回,都是杜撰的,恩,也有可能。
那既然我們要分析,肯定還是先承認,空城計本身的真實性,是有這麼一出歷史事件的。
但是其發展本身,倒不一定完全按所謂的事實本身來進行。
如果我是孔明。
我只有2500個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就在門口。
我不跑,不跑還能爪子?
第一反應,跑,管求他追不追,套用馬洪追捕SCO的那句話,「因為他總是在我們前面一步。。。。。。」
第二反應,如果跑是常規路線,很有可能司馬懿已經有其部署,兵分幾路,已經有包抄,
而且就算沒有包抄,2500人還有很多文官,還真他媽的不一定跑的過司馬懿的輕騎兵。
那,不跑?
第三反應,不跑?不跑到底能幹些啥子?不跑我必須要干點兒什麼吧,不然我留在這裡沒有任何意義。
首先就是人數差距太大,打是不可能的,首先就不能打起來,無論如何。
好比你一個人面對五十個人,肯定首先是打電話喊人,
或者先穩住對方,拉拉關係,報一報門戶,能遲點兒挨,就遲點兒挨,萬一又是親戚了呢,
或者,哎,夜長夢多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要能拖,就是利好。
因為只要一打起來,分分鐘都要不到,就結束。
那我不跑,又不打。能做點兒什麼,才能達到這個效果?
只有使詐。
咋個使詐?
虛張聲勢!
慢慢地,似乎我們的思路也走到了擺空城計的這個方向。
似乎也都到了危險的邊緣。。。。。。。
為什麼?
因為不跑本身,說不定就是一種思維定勢!
大家可能以為跑才是思維定勢,以為不跑反而還比較港。
但是可能沒有人想過,你們為什麼會這麼覺得的???
憑啥子不跑?
不跑,首先就把自己置於99%的死地了。而且,那1%還由不得你!
跑,起碼你所有的時間優勢,還是存在的,就如同越獄,不跑,完全是把警察當成弱智的玩法。
而,我們大家都清楚,警察往往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聰明很多。
連一個貝里克,獄警,都能比FBI的破案高手馬洪更快的找到SCO,你能說警察都是傻逼嗎?
只要你這麼想,你就永遠都無法擺脫被抓的命運。
所以,作為普通人,我覺得我們目前有一種致命的思維定勢,就是,在某些問題上,覺得只要穿上了一件叫做「港」的外衣,整個人就能立刻變「港」。而絲毫都沒有意識到,這件叫「港」的外套,只能是本身就「港」的人來穿,才會體現出那種味道。一般人穿了,完全就是小丑一般,乞丐畫一個煙熏妝,他覺得好港好菲星,哪曉得,別人只是覺得他更日龍了,飯不飽不說,連睡眠時間都無法保證。
回到空城計,大家的思維定勢肯定是,不跑,說不定要港些。
那我想問,港在哪裡,你如何把這個港用出來,不跑可以,你沒跑,
然後呢,司馬懿看到你沒跑,他就跑了??
所以,
傻逼跑,和高手不跑,都是一個意義的港!
傻逼不跑,和高手跑,都是一個意義的傻逼。
那看來,起碼從目前的事實來說,孔明是把自己當高手來看了。因為他選擇的是不跑。
那麼有兩種可能。
第一,他其實是傻逼,他以為自己是高手,不跑,其實是傻逼。
第二,他其實是高手,他也確實沒跑,他港。
我們首先分析第一點。
他其實是傻逼。不跑,很愚蠢。
其實他不跑,唯一的理由,三國演義原文中,就是,2500人加文官,而且跑了不一定跑得過,必定被追上。
就這麼一條。
就這麼一條理由,他就留下來了?!
干!
我在想,他是不是夢見宇航員兒了?
我的理由如下:
如果跑的話,空城仍然可以擺成。誰說過空城計,必須是要諸葛亮本人在樓上彈琴???
換個人彈,為什麼不行?
不要人彈,為什麼不行?
就直接留一座空城,為什麼不行?
連那四座城門掃地的二十軍士,我都不留。
唯一的唯一,城門大開,這是必須的,把勢做起來。。。。。。。。
其他人,使勁跑你們的。2500人,分作500精銳保護核心系統比如諸葛團,剩下2000軍士,按照從前到後的順序,200,400,600,800,的分布,分段阻擊追兵。殿後的最末一隻部隊為八百人,最靠近核心的部隊為200人。分別沿途尋找有利伏擊的地形,進行伏擊。
本來司馬懿就多疑,追兵必然不敢輕進,再加上安排的伏擊人手,追擊速度會大大減低,甚至大敗而回。
再加上,我設置的「偽空城計」,不一定效果就比真空城計的效果差,
以司馬懿的多疑程度,以及我諸葛孔明歷來的行事風格。
這種思路,加上諸葛亮的隨機應變,細節處理,要逃出生天,不是什麼難事。
那他為什麼不跑???
按原文的敘述,他嚇退司馬懿之後,說「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說明他也曉得司馬懿還會來,然後就迅速撤了,就是說,整個空城計的唯一效果,就是爭取了一個時間差。
不至於司馬懿立刻攻城。
但是,其實這個時間差是存在的啊,
司馬懿還沒到門口的時候,就十幾次飛報入內,完全有時間撤,擺出一個空城。
事實上,空城是不需要「擺」的,你只需要把人撤乾淨,大門敞開,
這就是他媽的最港的空城陣。
而且越是狼狽,越好,越是丟三落四,越好,越是真實的撤退,越好。
根本不理司馬懿的燈兒那當。
那為什麼沒跑呢????
冒了那麼大那麼大的風險。。。。。。。我覺得不值。
除非是,我上文的分析,有大援軍來到,諸葛亮不走就是為了拖住司馬懿,甚至還可以臨陣喊話,為了大援軍來一舉圍殲司馬懿。
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啊,根本就沒有什麼大援軍,該死的都死完了,不該死的也死了。
不走,不跑,冒如此大的風險,沒得到什麼東西,沒有啊,沒東西的嘛,除了一段佳話。
所以,有人質疑空城計的真實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麼,第一點分析,諸葛亮是傻逼,確實是的,他沒跑,然後,司馬懿更是傻逼,退了。
這種邏輯是符合事實情況的,但是,但是,這他媽的是不是太扯了???
否了。
第二點分析,諸葛亮是高手,他沒跑,是有後手。
綜上分析,這句話,只有一半我們承認,就是前半句,至於後手,那只是浮雲而已。
那麼諸葛亮是高手,該跑沒跑,演了一齣戲,他到底是咋個想的???
我是這麼分析的:
很多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就在於他們在面對最危急情況的那一刻,能迅速做出一個決定。
注意,是做出一個決定。而不是做出一個好的決定。
為什麼這麼說,難道高手不該做出一個好的決定嗎?
是的,好的決定,當然是他媽的人人都喜歡,都想做。
但是,這個要求,就算是對高手來說,也似乎有點兒高了。
那麼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在於,他無論做出的是一個什麼決定,都可以把它變成一個好的決定。
這才是諸葛亮贏的關鍵。
他狗日的。
應該這麼說,不管他是跑,還是不跑,他都不會被抓。
為什麼這麼說?
他跑,他有跑的計策,保證他能跑得脫。
他不跑,他有不跑的計策,保證他嚇得到人。
由前所述,跑的話,其實成功幾率很大。
不跑的話,照我們普通人的思路來說,確實是一步險棋。除非諸葛亮能完全吃透司馬懿。
或者,諸葛亮在接到線報的那一瞬間,做了一個夢。
夢見什麼呢,沒有人知道。
只是,作為高手,作為一個在當時當之無愧的戰術大師,他似乎也會有他的思維定勢。
他的思維定勢就是,我俯視你們所有人,我俯視你們所有一切,劉備,曹操,孫權,周瑜,都是浮雲。
這其實不是一種剛愎自用,不是一種狂妄自大,也不是一種恃才傲物。
因為,他確實是古今第一人,他確實有這個實力來支撐這些各種各種。
所以,在這種跑是百分之百安全,不跑是百分之九十九危險但是一旦成功這種對敵人的心理打擊是致命的。
的情況下。
諸葛亮,
永永遠遠的戰略戰術大師,
選擇了他一貫以來的方式,什麼方式,傳奇色彩最濃,最容易越傳越邪乎,對心理影響最大的方式,
老子就是要嚇一嚇你!
如果碰到的是一個傻逼,或者司馬懿那天的智商驟降為零,攻城了,我孔明被擒被殺,
沒問題啊,
我是這樣死的,
我是這樣輸的,
若干年之後,會有一段文字,
「有這樣一個人。。。。。。。。。。。」
這種結局,甚至比原文的空城計嚇退司馬仲達,還要港,還要神。。。。。。
所以,所以的所以,
孔大師,孔老師,孔子,明哥,選擇的是最危險但是心理打擊最大的一種思路,
嗎麥皮,分析到這裡,
老子都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上帝都點頭了,
司馬懿,
你狗日的還不退????
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
激動了,激動了,恩,如果我是孔明,如果我真的是他,那,確確實實,我不會跑,
確確實實,
空城計,是真的。。。。。。。。。。。
完。
《後記》
諸葛亮必定是藍。
必定是天蠍座。
藍的原因:
我甚至不認為諸葛亮當時彈琴的時候,會緊張。
因為,這一天,可能他在若干天之前,接受馬謖的軍令狀的時候,就已經預見到了。
他在接受軍令狀之後的所有的業餘閑暇時間,老子猜,他狗日的都在一刻不停的練琴。
至於彈琴的時候,為什麼會絲絲入扣,毫無破綻。
除了刻苦的訓練之外,
最關鍵的,也是我常說的,對於藍的人來說,「不出預料」,是最大最大的成就感。
失街亭?空城?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
一切的一切,
他早就已經有過考慮,
當這一個噩耗真的傳來的時候,
噩耗在戰術大師眼中就只是一個觸發信號而已,
觸發的是下一步,
空城計的使用。
天蠍座的原因:
他狗日的還似乎喜歡賭。
按理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天蠍座的孔老師,對任何人都不會保持絕對的信任,
每一次選擇,都是他媽的在賭。
賭馬謖,輸了。
賭空城計,贏了。
諸葛亮在接受馬謖的軍令狀之後,分別派了姜維,魏延,對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進行補救。
你說他是,用人不疑,但他用了,還是疑。
你說他是,疑人不用,但是疑人,還是用。
賭,
一個字。
交給命運。
「我算計了一切,如果最後的結果,還是輸,我認。」----------------------諸葛孔明
而命運之所以公平,就在於,只要你算計了一切,輸了也認,
你就一般都不會輸。怕來不及跑啊!
古人打仗還是挺講究讓對手死個明白的,比如孫臏就提前立過一塊牌子:龐涓死於此樹下。然後愣是等小兵看過以後,層層上報直到主帥龐涓親自過來看,確認本人看過牌子之後,才下令埋伏了老半天的弓箭手放箭。
本來司馬帶兵過來的時候,心理肯定是戰戰兢兢,生怕哪兒有埋伏,好不容易殺到了城下,發現孔明這個老奸巨猾的對手居然親自出現,心理的第一想法當然是:尼瑪藥丸,彈完搞不好來一句:司馬仲達--這是獻給你的鎮魂曲。
下了這個判斷以後,總不能留在原地等諸葛完事了再喊『放箭』,於是第一時間便溜了。。。
說正經的,戰爭本來就講的是一個時間差,38軍萬歲之名,就來自那次奇蹟般的14小時70公里和提前十五分鐘進入防守陣地,否則朝戰記錄可能還會改寫,所以於情於理,一個足夠理智的將領,面對足夠實力的對手,怎麼都不回耗上十五分鐘派兵偵查或者聽個小曲兒的。
易中天品三國的時候說過。
難道司馬懿就不會找個人把在上面彈琴的諸葛射下來嗎
我聽的評書還說孔明在城上撫琴,幾里外的司馬懿聽到了皺眉沉思,我當時就在想,這得什麼級別的演唱會擴音系統。
只有對不確定的事才需要試探。
對於(自以為)肯定如此的事情,有什麼試探的必要嘛……
養寇自重。
提問題的是易中天老師吧~
人在對自己的判斷有所懷疑的時候才會試探,西城下的司馬懿非常肯定自己已經「中計」了,所以忙著逃跑,而不是進一步試探一下。
如果真的是埋伏計,他等小分隊回來報信的工夫,已經被包了餃子餡了。不從歷史看,單單從演義看,出現了若干次某某主將一猶豫然後伏兵大起,戰場上時間就是聲明,司馬一直輸心裡有壓力再加上首先帶入諸葛亮早有準備恐有伏兵,反應慢點說不定就被滅了再磨磨唧唧派人偵查恐怕偵察兵還沒到自己大軍就要領便當了。
小說家言,又不是真事。
養寇自重的道理司馬懿會不懂?
作者已經決定了,讓司馬懿來背這個鍋,司馬懿只好念了兩句詩……
司馬懿是考慮
殺諸葛1實權:自身地位下降,2獲利:不大(不如篡權)。
不殺1虛名:名譽下降,但可以2生死:麻痹魏主。
權衡下的選擇中計不殺。
司馬懿的兒子只考慮功勞,智謀的層次比較低。
所以先跑造成讓諸葛逃走的事實,讓魏主恥笑;
不給兒子貪功瞎出主意的時間;如火力偵察。
避免縱敵的嫌疑。
空城計事情的確不可信,不過宣王和武侯的對決始終是三國故事裡面赤壁後的一大看點,可以稍微分析一下。
其實有一點很明顯,不談治軍和治國,司馬懿軍事上的才能在正史上的記載勝過諸葛亮很多,大背景是曹魏實力遠勝蜀漢,直接原因就是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出眾,而且得到過孫權等頂級人物的肯定。
那麼空城計是怎麼來的呢?
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了郭沖「條亮五事」中第三件事,也就是空城計的史料,但是隨後裴松之駁斥了這種說法,因為事情緣起於諸葛亮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自己留守大本營。裴松之分析,因為宣王當時都督荊州軍事,曹真死後才轉鎮雍涼二州,和武侯基本上沒有正面交鋒;同時諸葛亮用兵不會讓魏延統帥主力而自己留守,這是軍事上邏輯不通之處,故而空城計是假的。演義裡面,結合上了失街亭一事,失街亭固有其事,但是郭沖的說法這是兩次不同北伐的事件。
如果放到現在網上估計會有人說郭沖是諸葛亮高級黑,因為以諸葛亮的才幹和謹慎,是不會讓自己陷於如此危險的境地的。
貌似易中天品三國就講過,晉武帝時期的郭沖是武侯粉,所以雖然「條亮五事」,說諸葛亮有幾件牛事,但是很多都有明顯漏洞,大體上不可信。陳壽沒有採納,裴松之雖然記載下來了,但是都批判了一番,認為很不可信。這是兩者的習慣使然,陳壽嚴謹,所以存疑的多數不採納,所以三國志喪失很多細節;裴松之注引了很多史料,有可信度高的也有可信度低的,但是很多都分析其原委,把他覺得不合理的地方也都說了。
郭沖是太康年間的,可以認為大致和陳壽同時。此時距離三國很近,空城計的出現有人說有原型,有人說沒有,但是又早於所謂真正正史記載的宋武帝劉裕空城計。所以僅僅有這一點爭議而已——郭沖說的事有沒有原型以及原型是誰。有說是曹操征呂布時急中生智用的,有說趙雲傳里裴松之引雲別傳里趙雲有空營計,也有說孫堅討董卓用過,甚至有說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楚國攻鄭。
如果單單打開晉書,宣王在西北用兵的描述基本上是戰略高明,戰術上屢有斬獲,心平氣和地打退了武侯數次進攻,武侯拿他毫無辦法。這種記述雖然不免過分宣傳之嫌,但是的確可以看出宣王的厲害之處,因為宣王在歷史上是蟄伏很久,一開始做秘書參謀工作,但是一旦開始受到重用很快成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做到太尉,軍事上的才能完完全全是自己朝廷談兵、在外用兵證明出來的。可見司馬雖然服膺儒教,家學談些無關緊要的《漢書》,但是學的東西很雜,比較實用,也不愧祖上是將兵的。
總結如下:
諸葛亮的才幹在治國與治軍。軍事上主要體現的是作戰的專業性,使得行軍打仗時軍隊進退有序,攻守有依,後勤補給和安營紮寨標準嚴謹,而且喜歡搞一些改良的武器和裝備,所以司馬懿稱他是當世奇才。但是單論智謀和心計,並不高出司馬懿,二人起碼是知己知彼的。加上蜀漢實力不濟,雖然諸葛亮最重視給養輜重,但是每次北伐幾乎都栽在此處,可見諸葛亮並沒有太大的舞台證明自己軍事上有多厲害。
司馬懿的才幹顯于軍事與政治。他一開始並不是重臣或者合伙人性質的,他是準備依附某個政權的士族的一員,甚至想觀望一陣,是被曹操逼出來做官的。從秘書類職務做起,最終卻成了曹魏倚仗的重臣,說明了他的出類拔萃。關於司馬懿的軍事才能,正史著重記載了平定孟達和公孫淵叛亂,前者是星夜兼程出其不意,後者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而後誅滅曹爽實在是曹爽政治白痴,曹家後繼無人。
可能司馬宣王平台大一些,機會多一些,自己又有足夠的耐心,只是少了些儒學的忠誠;而諸葛亮確實是臨危受命,加上益州疲弊,仍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兩個都是一時英傑。
鳥盡弓藏的道理司馬懿肯定懂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你首先是一個中國人」?
※戲曲正在走向沒落是不爭的事實,喜好的人越來越少,你是否支持淡化戲曲的國粹地位,取消國家的財力扶持?
※魯迅對共產主義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