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當初曾國藩和李鴻章擁兵自立,中國歷史會有哪些變化?


這個問題實際上有兩層意思:

一、曾李有沒有條件自立?
二、曾李自立會如何?
我認為曾國藩是有的,中堂大人條件就比較差了
試想,在咸豐西狩之時,如果曾國藩真有心自立,完全可以以湖廣自保之名,消極東進,湘軍故舊大多係數湘人,最初集結也不過是懷著保家衛土的一片赤誠之心,既然已經把太平軍趕出兩湖,太平軍也沒有實力真正威脅到湘軍的時候,兩軍之間的根本矛盾已然排除,完全可能被後世之歷史書冠以「民族矛盾上升成為主要矛盾之名」進行某種默契

1861年的中國是什麼情況?
咸豐西狩,英法聯軍佔據北京,燒殺搶掠,中央政府控制力空前減弱,在慈禧太后發動祺祥政變之時,即使不用反清復漢一類的旗幟,曾國藩甚至有「清君側」的理由可用
太平軍,發生分裂,雖有三河大捷的局部勝利,但是對曾國藩根基兩湖已經失去威脅,目前正與曾國藩爭奪浙江等江南財稅行省
石達開,領兵由桂入川,只能說曾國藩控制的中心區越來越遠
中原地區,捻軍退出東南戰場,正準備跟僧格林沁這隻滿清最後的嫡系武裝展開一場運動戰,皖北蘇北正處於一團亂麻之中
外國勢力,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總人數不過1.7萬人,在輪船大面積推廣之前,歐洲列強(除了俄國)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對遠東進行大規模部隊投放以干涉中國內政

再看其他漢人集團
曾國藩與李鴻章有師生之義,1858年李鴻章還僅是曾國藩府中一名幕僚,當時有記載:

咸豐八年(1858年)冬,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他生活散漫,晚睡懶起,曾國藩教訓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言訖拂袖而去,李鴻章「為之悚然」。

如果沒有坐鎮浙江的曾國藩支持,一個漢人書生以35歲的年紀,以湘軍幕僚的身份,李鴻章哪來的機會指揮淮揚水軍,操練淮軍成為後來的中堂大人?1861年,李鴻章初掌兵權,正是曾國藩讓他往東他不敢往西的年紀
曾國藩與左宗棠的關係,@王言他兄有所言,左宗棠直接對曾國藩有勸進之意

這個時候曾國藩,有足夠的機會和空間自立,甚至可以說,湘軍外沒有任何人有機會阻止他,至少有機會與太平軍達成默契,達成割據西南壓力不大

說到底,曾國藩還是一個文人,一個忠君愛國的讀書人——可惜啊

如果曾國藩自立,首先在太平天國、曾氏湘軍以及滿清政府的三國演義中,湘軍是很有機會笑到最後統一中國的,無他,漢人龐大的主流人口而已——
沒有了滿漢制肘的國人大概有很強的機會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末班車,
地方軍閥下克上,並趕上工業革命的末班車,你會想起哪個國家
——日本
一個佔據世界人口40%的大國順利完成世界近代化,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如果是中德意會怎麼樣?
世界近代史對於中國人而言可能會溫柔很多,也許也會血腥很多


請參考東南互保:

在清室尚未向各國宣戰之前,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郵政大臣盛宣懷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借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測,當由李鴻章出任總統支撐局面。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1]。當時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時,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而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2],此一電報也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時局日益糜爛,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3]李鴻章幕僚劉學詢並去信孫中山謂:「傅相[4]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5][6]

隨後,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往後李鴻章北上議和,由德壽署理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另外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持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帝敕令是拳民脅持下的「矯詔、亂命」,「亂命」一詞是李鴻章精心選擇的政治術語,李鴻章深知「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故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在東南各行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以為「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東南互保


曾國藩拼了一族的身家性命,最後解散湘軍只換成了一條滿清忠誠的狗。這不僅是他自己的賤,也是整個中國的恥辱和悲哀。

曾國藩要反,當時也就是振臂一呼的事情。千千萬萬中國人被韃虜奴役了300年,有幾個是心甘情願的做賤民的?苦的就是沒有人帶頭反而已。光復會、同盟會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地盤沒地盤,他們可有曾經想過時機?一腔熱血為拯救中國還要等個時機?

看看先烈們就憑藉意志和決心,數百人規模的暴動,連續幾次就把滿清推翻了。時機是用中華兒女的鮮血拚出來,而不是等到的。說到底滿清之不得人心,天下皆有反意,只不過中華沒有一個可以號召天下的英雄而已。

當時的曾國藩手握半壁富饒江山,驍勇的湘軍和太平軍,還有天下的期望。時機?失敗了又如何?再反就是了,中華還怕反不出一個統天下的豪傑?

實在是羞恥於討論曾國藩,我們換個話題。

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的時候連個王都不是,他手上甚至還有蒙古的詔書,名義上和曾國藩一樣都是奉詔剿匪。但很簡單,和陳友諒、張士誠一樣,朱元璋是誅元之璋,擊敗同胞是步驟,絕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祛除蒙元拯救中華於水火之中,任何一個配得上中華英雄的,都是有這樣的決心和意志的,如果不反元選擇當一條蒙古狗的話,朱元璋就不是朱元璋了。

彼時朱元璋,面對的是一個橫跨歐亞的蒙古,勢力隨時可以擊敗世界上任何一個軍事強國。你要說時機未到,比較滿清中後期萬國來操的樣子,還真特么的應該再等個幾千年了。但是中華能被奴役這麼久么?你說反蒙古會丟失西伯利亞和俄羅斯的土地,不要說那裡的土地了,就算是你腳下的土地是你的么?你不過是個奴隸而已,謝謝你口氣別這麼大好不好?

來看看印度的賤民們,他們就是人類歷史上創造出璀璨不朽的古印度文明民族。為什麼他們至今還被奴役被迫從事屠宰撿垃圾倒馬桶的工作?就是因為他們人人都認為復興的時機還沒有到,等著等著,幾千年就過去了。世界這麼大歷史這麼久,我還沒有看到過有那個被征服後的民族能夠等到過一個什麼時機的。時機?呸!

正因為中國,有不屈服的意志和決心,洪武皇帝,閃電般的擊敗蒙古軍勢,那不可一世的蒙古,一樣被逐出中國,揮揮手帶不走一個鐵鍋灰溜溜的回北邊去牧羊,過其本來的原始部落生活去了。

離題了,

-&> 問題還是曾國藩是否應該擁兵自立。
回答是——不應該。絕不應該!

收編了太平軍,佔據江南之後,曾國藩本應該封刀,停止屠殺江南軍民的。整編好太平降軍修改一下太平討滿檄,下一步應該是效法洪武皇帝了,曾國藩絕無擁兵自立的理由,他的責任應該是討伐滿清。

他本應該是立刻揮師北伐,驅除韃虜,重建中華的。

彼時世界處處都在革命,各國凡革命沒有不成功的,這是天時;坐擁江南富可敵國,這是地利;天下人300年的夙願和期望,這是人和。

手中握住天時地利人和,一個簡單的選擇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還是選擇做一條卑賤的狗?曾國藩沒有猶豫,他選擇做了一條滿清的狗。他沒有北伐沒有血洗北京,而是血洗掠奪了江南。

慈禧的表情應該是這樣的。
【呦~~~,這個漢人咋這麼賤呢?】

曾國藩被封嚼,死後被滿洲封謚號文正。滿洲和大英帝國,給予此人高度評價,曰,中國近代最完美的人。無獨有偶,數十年後,大日本帝國也封汪精衛為中國最完美的人。中國人必自辱,然後才會被侮辱。


-----------------------修補政治之正確-------------start
數十年後,為了不再遭受踐踏,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再次用頭顱和熱血換來了革命的成功。而他們才是英雄——真正的人民英雄。

圖為太平天國之金田起義,出處為人民英雄紀念碑。

周恩來飽飲茅台後題詞,"近百年來為復興中國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修補政治之正確-------------end

最近評論曾國藩,屢次被刪,曰政治不正確。
我倒是不忌諱政治不正確,但是奇了怪了,曾國藩的政治還正確了?

曾國藩也根本不是儒家子弟,說他是犬儒的,我只承認他配得上犬,但絕對配不上儒。所謂儒家思想,四書五經,條條都在述說華夷之別。曾國藩怎麼評論都是滿清之賤犬,儒這個字絕對和他無緣。

--------------------亂筆答評論,實在無理取鬧的,舉報,拉黑加刪除。何必呢?意見不合,你自己去寫一篇歌頌曾國藩的文去好了。寫得好,我也會點贊的。

感謝大國師的評論,回答大國師的評論,也順便夾帶一下私貨。
一直以來,我心中的中華是孔子定義的中華。

中華是,
1, 土之國
2, 夏之邦

中土之國,相對於東夷南蠻西番北狄,也就是文明地區的土地才配得上中土之國。
華夏之邦,「禮儀之大為華,服章之美為夏。」沒有禮儀的是夷狄,放棄服章即為韃虜。只有中土之國的文明才配得上為華夏。

出處是春秋和左傳,儒家代代相傳之經典。

如今被滿洲篡改的50幾多花兒的不是中華,而是「種花兒」。別放一起對比了,我心中的中華是光輝是榮耀是不朽,你那「種花兒」是腥臊是無恥是污穢。

-----------------亂筆答國師。其他不一一作答了。謝謝評論。

【完】


之前在《這個天國不太平》里看到過一節討論曾國藩自立的背景和時機的分析,也談到的確有不少人勸過曾國藩自立,貼在下面了。(李鴻章就先不說了)

咸豐七年初 ( 1857 年 ) , 曾國藩父死 , 正在江西指揮作戰的曾國藩接到父喪的消息 , 立即回鄉奔喪 , 並上疏請求守制三年 。 前曾國藩母死,未曾制滿,即被咸豐 「 奪情 」 ,下令其在家鄉興辦團練,成為清四十五個團練大臣之一。經過近五年的戰爭洗禮,湘軍逐漸勢大 ,並成為太平軍的最強勁對手。這時,正值太平天國內訌後,江西 、 湖北一帶太平軍兵力薄弱 , 湘軍乘機收復大片失地 , 東南半璧的形勢有所好轉。
曾國藩藉此上書 , 一是理學大家必須遵循的禮制 , 二也委婉表達朝廷對自己不信任的不滿。
戰局的好轉,使咸豐皇帝感到,東南局勢並不是非曾國藩不可 ,何況讓漢人掌握軍政大權太過危險,就順水推舟 , 批准了曾國藩守制的請求。湘軍畢竟由曾國藩手創,湘軍將領有不少雖然級別上遠超曾國藩 , 但關係他親手培養 , 一貫只讓曾國藩 , 別人很難統一指揮 , 他的作用別人也很難代替。
因此,在曾國藩居家的時間裡,湘軍將領時刻想著讓他出山 。 但隨著江西 、 湖北 、 安徽等省湘軍的節節勝利 , 讓其出山 , 似乎理由不夠充足。【415】(這裡談到樓上也有人說到的官銜問題)

辛酉政變
在此之前 , 咸豐皇帝逃難熱河時 , 曾下詔讓湘軍鮑超部帶兵北上「 勤王 」 。鮑超部為湘軍主力,起救援機動作用,時曾國藩與陳玉成爭奪安徽 , 兵力處處捉襟制掣 , 祁門之戰如無鮑超部快速趕到 , 曾國藩早已身首異處 , 所以曾 、 胡不舍鮑超北上 。 兩人密商後 , 認定北上「 勤王 」 於事無補、勞而無功,因為皇帝已經 「 北狩 」 ,早無戰心,剩下的只是和議一途 。 同樣 , 英法聯軍駐兵北京郊外 , 不是為了土地而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 , 而這隻需一紙 「 和議 」 就可成功 , 非一部湘軍可解決 。 帶兵北上只能分散兵力 , 給太平軍以可乘之機 。 但不帶兵 「 勤王 」 畢竟罪名太大 , 不是一個臣子可以擔當的 。 曾 、 胡當即想了一個兩全之計,由曾國藩、胡林翼聯銜上疏,認為 「 勤王 」 事大 ,非鮑超一部可以承擔 , 請朝廷從曾 、 胡兩人中選擇一人親自帶兵北上掃夷勤王 、 以 「 雪敷天之憤 」 。 曾 、 胡的算盤是 , 在公文一來一往間 ,京師的局勢已經大起變化 , 一旦和議一開 , 便不需北上 。 果然奏章一到熱河,咸豐批複 「 和議已開,毋須北上 」 。這樣的結果兩全其美,既不因兵力分散損兵失地 , 又可免不帶兵勤王的罪名 。 不過 , 曾國藩一直心中惶恐 , 畢竟這是在肅順主政時期做的事情 , 其中難免有肅順的翰旋。現在幼主繼位,兩宮 「 垂簾聽政 」 ,東南戰局未定,前程禍福難卜。
何況 , 曾國藩本人和湘軍可說與肅順淵源甚深 。 據說 , 曾國藩在京城任侍郎時 , 一日咸豐皇帝命人傳曾國藩入宮 , 卻將他撂在紫禁城(一說圓明園 ) 中某閣內一天也未召見 。 晚間 , 曾國藩滿腹疑惑地歸家,發現肅順早已在他家中等他。問及召見情況,曾國藩如實回答 ,肅順聽後,道 : 「 此閣中乃刻有大清歷代皇帝之詩作,萬歲必定要第二天還要召見你,問你詩作之事 。 」 曾國藩才如夢初醒,肅順立即從身上拿出花重金請人從該閣中抄出的全部御制詩交給曾國藩 , 果然不出所料 , 由於有肅順的暗中幫助 , 曾國藩也對答如流 , 得到了咸豐皇帝的好感 。 此事雖只見於野史 , 曾國藩得到重用是跟肅順的竭力推薦是分不開的 。 肅順一貫主張重用漢人 , 對曾國藩的才華更是非常欣賞 ,在曾國藩辦團練後 , 肅順屢次向咸豐進言 , 希望給予重用 , 無奈朝中反對勢力太大,咸豐對漢人也不放心,致使曾國藩陷於尷尬的境地 ,咸豐九年前 , 其部下已有不少將領官封巡撫 、 提督 , 曾國藩本人還只是一個侍郎之身 。 直到咸豐十年 , 太平軍大破江南大營 , 兩江總督何桂清被革職 , 咸豐皇帝以東南大局不可收拾 , 才任命曾國藩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 。 不久 , 委實授兩江總督 , 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這裡面,委實有肅順一力推薦的功勞。
當然,肅順也是想拉攏曾國藩,所以當 「 曾國藩授兩江總督 , 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 」 的上諭還未下發時 , 肅順早已派人快馬加鞭把消息送達 , 此舉的目的 , 當然是希望曾國藩承情 , 從而成為自己一派 。 不過 , 曾國藩此人極為聰明 , 他熟讀史書 , 精通謀略 , 做事情一向謹慎 , 他深知肅順只是歷史上的權臣 , 仗著皇上的寵幸得罪不少滿蒙親貴 , 一旦皇帝歸天 , 恭王以及在他身後的滿蒙親貴 , 在朝廷中勢力很大 , 與他們相比 , 肅順勢孤力單 , 必然身敗 。 所以他沒有不給肅順寫感謝信 , 真的上諭來了 , 也只是按規矩辦事 , 給皇帝上謝恩,沒有與肅順私下聯繫 。 幸好 , 也就是這一點明智 , 使曾國藩置身事外 ,且更為兩宮太后所倚重。
肅順與左宗棠也有間接的關係 。 左宗棠出任湖南幕府 , 恃才傲物 ,連許多帶兵大將也不放在眼中 。 由此得罪了永州總兵樊燮和湖廣總督官文,官文、樊燮同湖南布政使文格聯合彈劾左宗棠為 「 劣幕 」 ,咸豐皇帝令官文 「 一經查實,就地正法 」 。肅順早聽說左宗棠有大才,聞之此事 , 便聯合曾國藩 、 胡林翼等官員上書力保左宗棠 , 並邀請深受皇帝信任的吳地才子潘祖蔭寫下了 「 下不可一日無湖南 , 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 之語。此後又在咸豐帝面前力薦左宗棠,給予重用 。此後左宗棠也官運享通 , 歷任兵部主事兼四品軍務幫辦 , 太常寺少卿兼提督江西學政 , 浙江巡撫 , 閩浙總督 、 陝甘總督等職 。 不僅為擊敗太平天國保下了一名幹將,還為帝國抗擊沙俄而將新疆列為帝國行省,抗擊法國三戰三捷提拔一名不可多得的統帥。
新皇繼位後,政局如何變化,還不可知,曾國藩只有坐待安慶 ,坐觀待變 。 自曾國荃攻克安慶後 , 曾國藩的大營也隨之從獨流移駐安慶 , 住進了英王府 。 但心裡總是忐忑不安 , 朝廷發生了這麼大的變故 ,湘軍集團如何應對,無疑是事關湘軍前途命運的問題。
彭玉麟勸進
不少湘軍將領主張乘此幼主繼位 、 人心未定之際 , 請曾國藩取而代之 。 早在曾國藩移駐安慶前 , 他的門生 、 水師大將彭玉麟就有此勸進 。 彭玉麟與曾國藩關係非同一般 , 咸豐三年 , 時丁憂家居的他應曾國藩勸邀,創辦水師,自此於湘軍的命運聯為一體。由於多有戰功 ,一路由同知 、 知府 、 道員升為按察使 , 咸豐八年 ( 1858 年 ) , 陷九江後,加布政使(從二品)銜。咸豐十一年( 1861 年 ) ,創飛劃營 , 抬划船入湖 , 協同陸軍在菱湖一帶攻破太平軍營壘 。 陷安慶 , 授安徽巡撫 ( 正二品 ) 。 其後 , 三次上疏力辭巡撫一職 , 清廷以其 「 真實不欺 」 ,遂改任為水師提督(次一品 ) ,復授兵部左侍郎。清時,巡撫權重,雖為正二品 , 卻比次一品的提督地位要高 , 此可見彭玉麟的高風亮節 。
當安慶克複時 , 彭玉麟剛剛被任命為安徽署理巡撫 , 其時 , 咸豐皇帝已經一命歸天 , 朝政由肅順等主持 , 國家政局未穩 。 他派人去迎接曾國藩東下,到安慶主持大計,就在曾國藩座舟還沒登岸之際 , 彭玉麟便派一名心腹手下將一封密信送上船來 。 曾國藩展信一看 , 只見上面只有彭玉麟親筆寫的十二個大字 「 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 曾國藩深受儒家教育 , 早在咸豐六年湘中才子王闓運勸其自立不成後已經篤定心思 , 無復有覬覦之志 , 所以面色立變 , 口裡抱怨 「 不成話,不成話,雪琴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 」 ,說完,當即把信撕成了碎片,囫圇吞進肚子里去,以免貽人口實。
其實,此時勸進已經是人心所向,如果曾國藩有意,大事可成 。湘軍擁眾十數萬,除太平軍李秀成割據蘇南一帶,在江南再無敵手 。江南百姓為太平軍戰亂所苦,人心歸屬湘軍。再從湘軍內部來看 , 曾國荃是自己親弟,彭玉麟、鮑超異常忠誠,李鴻章還在曾國藩幕府 ,左宗棠地位尚低,而且所帶湘軍盡聽曾國藩指揮,與後期的湘、楚 、淮三軍互相牽制大為不同。(時機。)
胡、左
不僅彭玉麟,連胡林翼、左宗棠等其他湘軍將領也頗有此意。
八月二十二日 , 曾國藩進安慶後 , 湘軍將領齊集帥府 , 共慶克複安慶 , 由於國喪 , 曾國藩只准各將自撰一聯 , 以示慶賀之意 。 湘軍將領李元度先成一聯 , 「 王侯無種,帝王有真 」 。曾國藩見後當即撕毀 。不久,胡林翼來到安慶,胡系湘軍第二號人物,又是曾國藩好友 , 兩人談起話來更無顧忌 。 在議論了一番朝局後 , 胡林翼從袖子里掏出一封信,信為左宗棠所寫,上面赫然一聯 , 「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 」 曾國藩一見,便對左宗棠以寫對聯為名,行勸進之心瞭然於胸 , 一時無法措詞 , 只得沉默不語 。 胡林翼見他不說話 ,以為心動 , 又從身邊掏出一副對聯,說道 , 我也有一副對聯 , 不妨一起請教。曾國藩接過一看,只見上聯是 「 用霹靂手段 」 ,下聯是 「 顯菩薩心腸 」 。 曾國藩也不揭破 , 一個勁的連聲稱妙 。 胡林翼心裡暗喜 ,忙問 : 「 妙在何處? 」 曾國藩道 : 「 九弟攻破安慶城,殺了一些長毛 ,心中頗為後悔,你這聯定如良藥,可治心病。 」 原來,曾國荃見攻安慶辛苦 , 為激勵士氣 , 許諾城破後湘軍可大肆劫掠 , 果然湘軍士氣大增。城破後,湘軍把兩萬多太平軍與一萬多無辜居民後殺個精光 , 城內金銀細軟搶劫一空 , 人人大發其財財。 過後深怕大哥責怪 , 連忙做出一副懺悔狀 。 卻不想此舉正合曾國藩本意 , 曾國藩對會黨起義、 農民暴動以及土匪的鎮壓一貫絕不手軟 , 特別是對深受拜上帝教義影響的太平軍一律殺無赦,被太平軍與反對者稱為 「 曾剃頭 」 。這就是所謂的 「 用霹靂手段 」 ,而曾國藩一貫自許此舉為救國救民、拯救名教的 「 用霹靂手段 」 ,而曾國藩一貫自許此舉為救國救民、拯救名教,即是 「 顯菩薩心腸」。當然,這番意思說出來已與胡林翼的意思大不相同,胡林翼的用意是要讓曾國藩在這變亂之年,乘主少國疑之際 ,行非常手段 , 取非常地位 , 以達平亂安民目的 。 可惜曾國藩拘泥之心太重,不肯做這非常之事。兩人既為好友,如何不明白對方心意 , 當下不再提起,一笑而過。
第二天 , 胡林翼要回武昌 , 曾國藩前去送行 , 他拿出左宗棠的那副對聯道 : 「 季高 ( 左宗棠字季高 ) 之聯 , 我已改動一字 , 請你轉託 。 」胡林翼接過一看,句中的 「 似 」 改為了 「 不 」 變成了 「 神所憑依 , 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不可問焉 」 。一字之改,意思完全相反,意思不言而明 。 不幸的是 , 不過幾日 , 胡林翼因病嘔血死於安徽軍中 , 死後 ,謚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王闓運勸進
彭 、 胡 、 左碰壁 , 湘軍中自然無別人敢提這天大的問題 。 卻不想 ,卻還有一人來拜訪曾國藩 , 這就是前文里於五年前勸曾國藩自立的王闓運。五年前,王闓運投入肅順門下,被肅順引為心腹,非常敬重其奏章也大多由王闓運代為起草 , 久而久之 , 連皇帝也知道肅順門有個大才子 , 因而王闓運雖然沒有做官 , 卻早已經名滿天下 。 肅順倒後,王闓運怕連累自己,連夜出京,徑奔安慶。
對於王闓運的到來 , 曾國藩當然極為重視 , 王闓運不僅道德文章皆是一流 , 深為其感佩 , 且對曾國藩有恩 , 前次曾國藩 、 胡林翼要營救左宗棠 , 轉託的就是王闓運 , 靠著王闓運和肅順的關係 , 才使得左宗棠轉危為安、安然無恙。
王闓運來自京城 , 對京中政治鬥爭內幕自然爛熟於胸 , 又對歷史典故極為熟悉。一開始,他就指出 , 「 縱觀史冊,每有女主臨朝,國必大亂 。 」 此言有些危用聳聽,曾國藩心中不喜,卻絕不表露,只是正襟危坐 , 一邊一食指蘸杯中茶水 , 在几上點點劃劃 , 一邊側耳傾聽王闓運侃侃而談 。 談到最後 , 王闓運曾國藩為指出兩條路 : 一是擁湘軍重兵 , 入靚北京 , 申明垂簾聽政有違祖制 , 而行顧命之制 。 二是在東南舉起義旗 , 為萬民作主 。 曾國藩雖為國運擔憂 , 卻無擁兵自重與自立之心 , 因此不作一言 , 默默枯坐 。 片刻後 , 曾國藩起立到後室更衣 , 王闓運站起看視 , 只見几上一片狼籍 , 依稀可見 「 狂妄 」 的字樣 。王闓運搖頭苦笑,遂不告而別。
既然無心做皇帝 , 便只有等待一途 。 江南是離不開湘軍與曾國藩的,這無論是朝廷還是曾國藩都是心知肚明,但自大清開國以來 , 漢人掌握如此重兵的罕有其人 , 也必遭滿蒙貴族猜忌 , 前途如何還不可預料。
幸好 , 不久便傳來好消息 , 首先是 《 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 》 被批複 , 接著 , 在安慶陳奏開辦內軍械所的奏章通過 , 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生產器械的工廠,標誌著洋務運動開始推行。曾國藩大為心安 。 更大的喜信還在後面,九月下旬,兩宮太后以皇帝的名義發布了上諭 ,命曾國藩以欽差大臣、兩江總督之職督辦四省(蘇、皖、浙、贛 ) 軍務 , 其巡撫 、 提鎮以下悉歸節制 。 此舉 , 無疑是一個大手筆 。 對於曾國藩來說 , 也是喜從天降 , 皇恩浩蕩 。 擁有欽差大臣 、 兩江總督之職方有與太平天國名正言順的決戰權 , 而督辦四省軍務 , 其巡撫 、 提鎮以下悉歸節制的銜頭 , 更是厲害 , 簡直是以天下過半財賦與大部精兵盡付曾國藩一人之手 , 連為大清開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吳三桂也無如此權重。慈禧作為一年輕婦人,力排朝臣眾議,賦予曾國藩如此重任 ,可謂極有政治膽略與政治眼光。
接到上諭,曾國藩感激涕零。
隨後 , 清庭又採納了曾國藩的提議 , 對四省的官員作了重要調整 。由湘系將領直接擔任的有:李鴻章為江蘇巡撫,沈葆楨為江西巡撫 ,這二人都出自曾國藩幕府,左宗棠為浙江巡撫,李續宜為安徽巡撫 ,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 。 再加與湘軍關係密切的地方大員 , 如四川總督駱秉章 、 廣西巡撫劉長佑 、 湖南巡撫毛鴻賓 , 東南數省 , 基本上成為了湘系的地盤。曾國藩躊躇滿志 , 決心全面對太平天國用兵 。 其時 , 正是李秀成退回浙江,進攻杭州、迫近上海時期。曾國藩定下三路軍進軍之策 :曾國荃在專門負責圍攻金陵(天京 ) ,左宗棠帶招募的楚軍五千人進浙江,江蘇事務專屬李鴻章,命李鴻章自出招兵,組建淮軍。
接下來的幾年,湘軍基本在此框架內作戰,直至太平天國滅亡 。【416-427】
(擁兵自立的話,還是時機最重要,就像上面提到的辛酉政變時,政局不穩,幼主繼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庚子拳亂,東南互保;1911,袁大頭逼退清帝;日本入侵,太祖xxxx)


歷史沒有假如,這個標籤很贊。

歷史上的人物,在進行抉擇時,都會有他們不能逃脫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的思維定式存在。因此他們的決定,他們的行為,都是歷史的必然結果。
如果我們假設曾國藩和李鴻章(且不說兩人一屬湘派一屬淮派,且一先一後是繼承關係,不可能同時擁兵自立)可以造反,
那麼必須也得讓他們拋棄為清朝效忠的心思;
那麼就得讓他們放棄組織鄉勇抵抗太平天國的做法;
那麼就得讓太平天國亂軍放棄橫行鄉里的做法;
那麼就得讓太平天國放棄暴力農民起義的做法;
那麼就得讓洪秀全科舉中榜,而不是名落孫山;
那麼就得讓洪秀全懷著革命的心進朝當官;
那麼就得讓洪秀全選擇民主革命或者君主立憲;
那麼就得讓蘇格蘭人傳教士馬禮遜給中國帶來英國的《權利法案》而不是《聖經》;
那麼就得讓英國的清教不傳基督教而傳君主立憲;
那麼就得讓亨利八世開始立憲革命而不是宗教革命;
那麼就得讓亨利八世深愛他的妻子,而不是為了離婚而跟羅馬教廷反目;
那麼就得讓亨利八世娶個英格蘭人,而不是阿拉貢的凱瑟琳;
那麼就得讓亨利七世跟西班牙鬧翻;
那麼就得讓玫瑰戰爭的結果不是都鐸方取勝,而是理查獲勝。

那麼好吧,我們將在一個英國和西班牙早了幾百年開戰,英國人不信仰國教而信仰君主立憲,洪秀全任朝中大員主導君主立憲革命,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沒有借鎮壓太平天國而上台的機會,曾國藩在北京任禮部右侍郎,李鴻章求仕途未成回家繼續當地主 這樣的世界裡,討論:

如果一個在北京的文官,和在合肥有良田二頃的地主,分別擁兵自立了,中國歷史將會有哪些變化


突然想要做一個維多利亞2的Mod來推演一下…


呃,曾文公的靈魂深處,就算有這樣一閃的念頭,也會自刮三百耳光吧?


沒有可能成功。湘軍是秀才將軍,是受慣了忠君教育的,而且曾國藩手下大多官至巡撫、提督,已是二品大員,比曾國藩只差一級,對曾國藩的忠誠不如對皇帝的忠誠,畢竟官位還是清廷給的。只有曾國荃這類的是和曾國藩一條心的。李鴻章的淮軍類似。
清廷在重用曾國藩的同時,也在分化湘軍。再加上湘軍勝利之後,大多金銀滿屋,回湖南當地主去了,戰鬥力大不如前。當時戰鬥力還比較強的是淮軍和楚軍,都和曾國藩不一條心。


從勢與人兩方面來看:

當初周武王伐紂,第一次會盟諸侯時,說了句時候還沒到,就回去了。直到幾年後,商紂完全不得人心,才一擊成功。太平天國造反的時候,清室的根基並沒有完全動搖。湘軍與淮軍,從財力上仍然需要戰區各省的支援。雖然曾國藩到後來總督幾省,像江西巡撫沈葆楨這樣的,說不聽他的也沒有辦法。

從氣場方面來說,曾國藩的強大,除了自身外,有名義上正統的朝廷在背書,打的是精忠報國的口號,有士大夫階層的支持。而當時整體的人心所向,在湘軍之外,還沒有到能支撐起他自立的程度,弄不好就是吳三桂第二。

太平天國北伐軍的失敗也是影響形勢的一大問題。如果太平軍能夠進逼北京,讓湘軍趁勢將勢力發到到京畿,這時也許還能創造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形勢,但是很不幸,戰火一直在東南。曾相做不到啊。

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幾個人,個個都是人精。這些人里,如果要自立,曾國藩是第一人選。曾國藩其人,作為受正統科班教育多年、久經考驗的幹部,他的心裡還是會有檻的,而且這裡的風險,他應該已經盤算過很多次。雖然李鴻章算是曾國藩的門生,但是在這樣生死成敗的問題上,靠的住么?左宗棠就不用說了,更是個不穩定因素,也許會選擇支持老朋友曾國藩,也許,會反過來將一軍,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這幾個人之間的博弈很有意思。如果曾動,李與左不動,就有好戲看了。如果曾不動,李與左一定不敢動。而曾國藩的儒家教育又讓他傾向於選擇一個最能保晚節的方案。他們陷入了囚徒困境,智能選擇次優解,而不是合作取得最優解。

如果真的發生了,可能會有什麼變化?

軍閥時代加速到來,趕在日本崛起之前解決內亂,新的王朝崛起,會不會是共和制的?不好說。也許作為新的帝國會再存在一些年,最終在新的意識形態鬥爭中陷入瓦解。


歷史沒有假如。


這還不簡單,曾李敢自立,立刻被抓到北京「老臣萬死不能辭其咎,求太后贖罪」


曾國藩如果推翻滿清,哪被辛亥革命推翻的就是曾國藩了。
1840年之後,中國的問題以及不是皇上是漢人滿人的問題了,有皇上就是最大的問題。
曾看的明白,推翻滿清這事他能辦,但推翻滿人政權恢復漢人政權之後呢?該有的麻煩還是一樣不少,原本清廷背的鍋他才不會搶過來自己背。

至於李鴻章,東南互保的時候已經有最總理的念頭了,但火候還沒到。把完整的大清江山留給後來人一勺燴,要比他動手導致分裂強。李鴻章不動手就是功勞。

就像我家的東西在你家手裡300年了,我現在搶,搶回來的可能不是完整的,我在過幾年等你自己拿不住了再搶,更好。


當時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湘軍與淮軍在中國南方負責剿滅太平軍。清朝的地方行政體制決定了他們無法調動全國資源,只能自己建立民兵武裝,打了很長時間,最後才幹掉太平天國。這兩人的軍事力量與太平天國的力量(當時北方還有捻軍,另一波反政府武裝)勢均力敵,也許還不如。沒有國家和地方斷斷續續的支持,他們打不贏太平軍。

所以說,即使擁兵自重,中國會有3-4塊勢力,清政府、捻軍、左宗棠和李鴻章、太平軍,中國陷入分裂,北方捻軍也許會滅了滿人政府,南方左李和太平軍焦灼戰爭。最後也判斷不出來誰會勝出。

歷史無法假設,但推演起來,左宗棠和李鴻章不會投靠太平天國那種領導者是宗教狂熱分子加荒淫無度的傻逼創業團隊。他們自己的勢力又不能有勝券戰勝太平天國,剿滅捻軍,推翻清政府。所以還是做自己的封疆大吏吧,忠於儒家學說的信仰,盡忠報國吧。

至於平定太平天國之後的機會,可以見其他答案。


那是慈禧家丁跟軍閥的區別。你說呢?


曾文正思慮過度,有焦慮症,帶狀皰疹只是表象,不能承擔起事做主的繁重,九弟太殘忍,兒子太軟弱,無可用續,稱帝被滅門,不如福蔭後人划算。

李中堂乙肝大三陽。不多說了

當皇帝得體質通天,運氣過人;讀書泄氣,切記切記


短暫的分裂,清王朝提前覆滅。革命黨提前勝利。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智史 有更多晚清歷史文章

曾國藩為什麼不當皇帝?曾國藩想不想當皇帝?

這個問題是每個晚清歷史愛好者都無法迴避的。我本人也被問過無數次這個問題。雖然這個問題只有曾文正公本人清楚,但我們依舊可以按照史料分析,亦可以憑藉情理推斷,也屬於歷史研究範疇。

1864年陰曆7月19日,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南京)陷落,這也意味著湘軍在戰爭中取得完勝。這位早已晉陞為兩江總督掌握著四省軍政大權的曾國藩,和當年他「振臂一呼」來的數十萬人該何去何從,是每個人都該考慮的問題。


唐浩明的小說中,早在湘軍攻克安慶,左宗棠就勸說曾國藩稱皇帝——他通過胡林翼稍給曾國藩一封信,信的內容是一副對聯——「神所憑依,將在德焉。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意思就是,反了滿族政府吧,我平時老不服你,現在也認你做大哥。曾國藩的回答,是將「似可問焉」的「似」改成「未」,表明沒有此意。

這當然是小說家的虛構之言了,不足一辯——左宗棠那樣嫉惡如仇的性格,他要有寫信勸曾國藩稱帝的膽子,他多考兩回進士還穩當點。此外,梁溪坐觀老人的《清代野記》記載,彭玉麟(有的版本是胡林翼的信)曾經遞給曾國藩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東南半壁江山,老師豈有意乎?」 嚇得曾國藩趕緊把紙條吞進肚子,直罵彭玉麟「可惡,可惡」。

此外,楊度的弟弟楊鈞,在《草堂之靈》中敘述王闓運也勸過曾國藩造反,被曾國藩用手指蘸著茶水在桌子上寫的一個「妄」(還有人說「謬」「荒唐」)字頂回。湘軍攻克南京後,據說三十名高級將領聯名請求曾國藩與滿清分庭抗禮,曾國藩在玄武湖說出了有名的「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前幾位「小說家言」不必啰嗦,但史學前輩羅爾綱先生在《太平天國史》的五十七卷《李秀成本傳考證》中斷定李秀成為詐降,證據是曾國藩的曾外孫女傳述母親曾廣珊的話——「李秀成勸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肯」。

還有的例子我就不舉了。除了羅爾綱先生之外,這些「編造故事」的原因,無非就是那些對皇帝位子有著特殊幻想的人群,喜歡著陰謀論和成功學,覺得我想當皇帝,我還沒曾國藩那本事呢我就想當皇帝,曾國藩想不想當皇帝?哈哈,那我就猜猜他想並意淫著當年的情景,以至於越傳越廣,越傳越有人信。

曾國藩為什麼不當皇帝?你說曾國藩忠君愛國,不是沒有道理。你說曾國藩沒心思摻和清廷的權力糾紛,似乎比前一個還要高大上。但這勉強算是政治原因,要探究歷史原因,我們還要從曾國藩所處的歷史環境重新剖析。

曾國藩作為儒學名家、桐城派大儒,咸豐二年回鄉經郭嵩燾勸說而組織湘勇對抗太平軍的口號就是「忠孝節義」——太平軍到處砸孔子像,這的確突破了每個傳統的儒家士大夫底線。

經過曾國藩十幾年的努力,湘軍「以儒生帥鄉農」體系已經幾乎完美地成立。整個軍隊的奮鬥目標可以說就是「找回忠君愛國」——效忠曾國藩的前提是效忠朝廷。如果曾國藩宣布與清廷分庭抗禮,意味著親手將這個自己建立的體系毀掉,我們姑且不談湘軍此後的戰鬥力,只需要想一想,不到一百年後的段祺瑞和馮國璋,他們對袁世凱是什麼態度?會向袁世凱稱臣嗎?曾國藩若真冒這個險,又會有多少人支持他呢?

功莫大於勤王,勛莫大於討逆。不要說支持,造反後的曾國藩,可以確定那些昔日的愛將部下就不會以「忠孝節義」的口號倒戈相向?


我們來看第二個原因。

在巨鹿之戰前被項羽殺死的那位楚軍將領宋義,被楚懷王熊心奉命為上將軍,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他打的小算盤正是秦、趙兩國撕得差不多了,自己便出兵一起收復二國。這正是古人「卞莊刺虎」的典故——兩隻老虎打得正酣,現在上去以一敵二未必佔得到便宜,等它們決出勝負,敗退的老虎自然遍體鱗傷,勝利的老虎也已經筋疲力盡。這個時候衝上去搏殺兩隻老虎,既不用費太大力氣,又能得到力大無窮的美名,這樣不是最好的辦法嗎?

熟讀歷史的曾國藩不可能不明白這樣的道理。自己造反了,無論占著多大優勢,誰又能保證哪一天不成為別人的墊腳石?陳勝吳廣第一個打出推翻暴秦的旗幟,在巨鹿滅掉秦軍主力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後來稱帝建立大漢的是江蘇沛縣的泗水亭長劉邦。第一個造反要推翻隋煬帝統治的是楊玄感,奪得天下的卻是唐高祖李淵。元末農民大起義的首義是韓山童和劉福通,與元朝政府決戰的入場券卻落在了明太祖朱元璋手裡。曾國藩這樣的官場老油條怎麼會想不到這一點,難道翰林院這麼多年的冷板凳,是白做的?

此外,不談哥老會在湘軍中的泛濫程度,否則又是一大篇論文。只說湘軍將士還想繼續作戰,是不可能的。建立了如此大功,每個人想的都是衣錦還鄉,沒有老婆的想著討個老婆暖暖炕,沒錢的只想著發財,官迷只想著讓長官推薦陞官。這樣的一支部隊,憑什麼還有理由相信他們依舊願意跟著曾國藩打著反旗冒險?


那麼現在中國的版圖可能沒有那麼大,甚至東北新疆西藏被其他國家劃為勢力範圍。
無論是曾國藩或者李鴻章,都沒有孫中山和袁世凱的有利局面,畢竟戊戌變法也有衝擊力。


李中堂割據基本沒戲,單論曾國藩。
私以為課本中常說的「人心向背「實質是指手下人怎麼想,中間勢力怎麼想,那麼問題來了,廣大湘軍怎麼想,其他各省怎麼想?
湘軍依靠宗族關係,師生關係建立軍隊,本質上來說是一隻近代化的封建領主軍隊。特點是保家園易,勤遠略難。因為中下級軍官,士兵來自於本鄉本土中小地主,小知識分子,佃農等。有人搶他們的地會拚命,再遠一點他們會顧慮會不會耽誤家裡春種秋收。
所以歷史上湘軍在兩湖作戰,敗而不散;攻打南京,步步困難,各種原因都有,但是湘軍戰鬥力離家越遠表現越差是個事實。
插一嘴,假如太平天國有個像樣的文官體系,會經營自己領地的話,就不怕湘軍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
曾國藩依靠這樣的軍隊,割據兩湖問題不大,席捲東南簡直要看對手菜到什麼程度了。
再看各地實力派,前有各地團練西瓜偎大邊,後有東南老哥幾個互保,可見喊什麼民主主義都是虛的,關鍵是跟誰混有前途。滿清再不濟也是中央政府,而且二鴉之前,旗兵還在,曾左多有齟齬,李鴻章後期自己單幹,估摸著局勢明朗之前,不會明顯站隊。
民族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影響力真的有限,可以參考太平天國檄文以及《告十八省豪傑書》,火藥味那麼強也沒多少波瀾。
最後洋人,曾國藩趕上一個好時代,19世紀60-70年代英法滿世界對著干,法國連蝦夷共和國那種草台班子都承認,大帥不愁國際上站不住腳。
說白了也就是軍閥混戰提前上演,不過好處是各方面為了增強力量,跑步近代化。滿清可能會國家主導引進一批工業,江南可能會提前思想啟蒙,YY一下結果。
曾國藩收太平天國余部,東南各省。滿清保有河南,山東,山西以北,安徽地區雙方拉鋸。北方滿清建立德國那種軍事貴族為核心的君憲國,南方法式君主國共和國交替,就這麼拖到一戰,北方加入同盟,南方加入協約。一戰結束,中華大地和正常時空的同期差不多,區別是日本沒正常時空那麼強。


歷史沒有假設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秦始皇?
小說三國演義與真正的三國有哪些差別??
历史上有过哪些灵异事件?

TAG:中國歷史 | 架空歷史 | 李鴻章 | 曾國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