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中的韻律 節奏 到底是什麼 如何表達?
最近重新翻看了伯里曼的人體結構 最後一章這樣寫到:
畫面中若沒有一種若隱若現,細微精妙的對稱性線條川流其間,線條的安排和皺褶的面積便不是完整的和諧調的。
在繪畫的輪廓,色彩,光線和陰影中都存在著韻律。所以,為描繪形體的韻律,我們可以把運動的一面與沒有活力的一面進行協調。總之畫面應該富於含蓄的,微妙的對稱性。
這段話該如何理解,如何把音樂的節奏和繪畫聯繫在一起,或者如何用欣賞音樂的方式欣賞一副畫中蘊含的韻律?
音樂繪畫中的韻律這個屬於類比,不能強硬理解。
我舉個很小的例子說吧,邊緣處理的節奏感
林冉大手的早年練習
這個的邊緣處理自然不能跟很多世界名畫比,但是處理的很成功,有典型性,就是動感活潑,同時沒有破壞掉外形。有很多模仿林冉畫照片的畫邊緣會用過度的動感模糊,以為看起來很帥,其實形散了。
說回上面,頭髮和背景的分解處於半模糊狀態,同時頭頂那一塊實形卡的很主觀很有效,有喜歡實驗的同學可以試試P掉模糊掉那一塊,馬上頭頂會崩。縮小了看人能從背景出來,放大了有事很曖昧的關係,這很清真~!林冉推薦過---藝術與視知覺這本書(名字不一定對),講的就是各種視覺心理量的變化,值得一讀。
對比下圖這種已經很藝術化的攝影處理,還是上面的邊緣更有趣味性。
從唯物的角度來說,兩個東西不是鏈接的,自然就是斷開的狀態,所以邊緣一定會鋒利乾淨,這個其實在概念設計里是個很好的方向,但是在繪畫里會顯得生硬,包括上圖中人臉的輪廓就是例子,如果是沒有分辨能力,按照這個邊緣強度去畫,臉會平。
具體到布褶這些,更多時候都是畫家人為臆造的產物,真實性無從考據,但是走勢非常有味道。也再一次證明繪畫並不是一味的還原客觀,至少不是唯一的標準。
這個方向是鑒賞方向,能說的太多,說不過來,如果有興趣還是推薦看藝術史的書籍。
純藝不太懂,但這些年的經驗總結大概是:「虛-實-虛-實,疏-密-疏-密,視覺中心。」
如果用音樂來比喻應該就是,高潮需要前奏鋪墊和襯托吧。
推薦閱讀:
※各位好,有沒有專業人士幫我看看我畫的如何,缺點是什麼?
※哪些國畫大師畫過猴子?
※怎麼訓練形准?
※畫畫的人是想到什麼就能畫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