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巴黎聖母院》原班人馬錶演的英文版,和法文版相比如何?
在大麥評論區看到有人說,法文版可以給滿分,而英文版大打折扣。(http://club.damai.cn/review/39218-1-2-1.html)
但是,英文版不也是原班人馬么?那麼這次來華巡演的英文版值得看嗎?
終於在知乎找到一個能讓我充滿信心來回答的提問了!!!謝謝題主!我2011年看了兩遍英文版《巴黎聖母院》。帶著骨灰粉絲的心態和觀察,以及半專業音樂人的批判精神,當時寫下詳盡劇評,具體分析了英文版(AB角)和原卡司DVD版的優劣,並附上許多視頻鏈接用以佐證並與該劇粉絲分享。現稍作修改,如下:
作為十年的骨灰級粉絲,寫一篇《巴黎聖母院》劇評是我當仁不讓的責任。然而,彷彿是羞於表達愛意的初戀者,我醞釀多時卻難以下筆,怕是寫出拙劣的文字而愧對這部鴻篇巨著。
對於這次英文版《巴》劇的評價,總的來說,本來也沒報以過大希望,因此失望也在該有的限度之內。
在此,先獻上98原版《Notre Dame de Paris(巴黎聖母院》)視頻。
用力吐嘈!開始!
法語原卡司/英文中國巡演卡司 - 演員評點:
詩人Gringoire詩人一直是整部劇以及小說中我最最喜愛的角色,這個時而瘋癲時而正經的人,狂熱地愛著自己的人生角色,卻又能不時抽離塵世冷眼旁觀,既純粹又複雜,既魯莽又細膩。我甚至年輕的時候專門將書中描述詩人的部分一句句調出來看,為他寫過人物評論。
詩人的原版扮演者Bruno Pelletier一開口就震懾全場。他魅力四射地橫掃一切。在官方攝像版即98年的巴黎首演版中,Bruno出場的幾句演唱幾乎沒有任何肢體動作,他就這麼站在幕前,拋媚眼、挑眉毛,用辨識度極高的聲音和適時的喘息換氣,娓娓道來。僅此而已,卻已霸氣外漏(詳見以下鏈接)。他的這般演繹,風頭趕超主角卡西莫多。很多人看完齣劇場後一路哼著《Le temp des cathedrales》(即著名的開場曲及返場曲《大教堂時代》,此版Bruno版本)回家,不是沒有道理的,歌聲久久縈繞不能退卻。但是你看完英語版還哼回家,個么,……,好吧只能說獅子頭(即本劇作曲Richard Cocciante)寫得太好了。
反觀本次來滬的英語版的AB角兩位詩人,硬是把最有魅力的詩人演成了一個瘋癲的戲子,沒有哪怕一丁點詩人的城府和氣質。相交於Bruno出場的淡定從容,英語版的詩人簡直像是打了興奮劑的猢猻。那位號稱「帥哥詩人」的A角Dennis,僅以一個標準動作來表達一切複雜情感:雙腿屈膝、雙手托舉。配上瘦骨伶仃的身材,此人活像一個快要散架的起重機,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音樂愛好者》雜誌對其的評述很到位:「詩人的扮演者將《大教堂的時代》唱得支離破碎,本應一氣呵成卻被莫名斷句,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頓時蕩然無存。這位雨果的化身,在四百多年後彷彿置身於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中,而不是恢弘的巴黎聖母院。」原本,我以為《巴黎聖母院》劇中七角色最難以替代的是卡西莫多,卻不料在詩人這兒遇到了滑鐵盧。
聽一下B角詩人Tim的糟糕音準:《Où est elle》英文版 對比一下《Où est elle》法語版。對比時另請注意,這段中由於法語唱詞發音的關係,詩人的高音其實唱得很彆扭,但是Bruno神奇地完成了!英語版的都是大開口音,音準還這麼爛,無法忍受!
再獻上98原版Bruno演唱的《Lune》,驚天地泣鬼神!然後你會明白來滬英語版的AB角簡直是臭狗屎。順便說一下,視頻中Bruno的烏黑長捲髮是真的,另外不要再說他像邁克爾傑克遜了。
為證明Bruno13年後實力不減當年,我沒愛錯人,再獻上2011年Bruno在《巴黎聖母院》原版卡司告別演唱會上獻唱片斷《Lune》 。依舊驚天地泣鬼神啊!
卡西莫多Quasimodo
原版中卡西莫多的表演者Garou有著獨特嗓音和1米92的身高,彷彿就是為卡西莫多而生的特型演員。Garou本人又是個帥哥,因此即使扮得再丑也擋不住撲面而來的帥氣。
這次英語版的AB角卡西莫多外在條件都沒有Garou適合這一角色,AB角的演繹方式也稍有不同。A角Matt不怕自毀聲帶地刻意模仿Garou的「煙斗嗓」,精神可嘉。然而一到高音區就露了餡,人家Garou這是渾然天成的音色,無論在哪個音區聽上去都是一樣的嘶啞而慘烈。而Matt辛苦地憋了半天煙斗嗓,一到高音區要麼憋著唱不上去要麼就原音畢露。並且,Matt的身高和臉蛋都差了Garou不是一個檔次,導致被困在大轉輪上的時候,腳都是騰空的,像小丑而不是怪物。沒辦法,這是硬傷,只能吃悶虧。B角Nigel的演繹倒是可圈可點,沒有嗷嗷地學Garou,雖然不能堪稱經典,但至少很自然。
看一下Garou的身高和身板,1米92不是吃素的。多有存在感的卡西莫多!英語版的小個兒卡西莫多,像是吃了愛麗絲仙境裡面的縮小魔法葯一樣的,短了一圈。
聽一下Garou的原聲,就是啞啞的,低頻特別得特別。獻上《巴黎聖母院》花絮片斷(絕對珍貴資料,我忘了當年怎麼下到完整版的了)。讓我們一起見證卸妝後卡西莫多撲面而來的帥氣吧!!!
再獻上Garou演唱會視頻,簡直是帥死了。
艾斯梅拉達Esmeralda
很多人不喜歡原班人馬中演繹艾斯梅拉達的Helene(她並不是最初入選的演員哦)。號稱法語樂壇流行治癒系天后的Helene,實在沒有傳統音樂劇演員的嗓音,演唱實力在這七人演唱班底中墊底。在《巴黎聖母院》花絮中,僅有她被獅子頭Richard Cocciante糾正了發音和唱腔。因此,後來者要超越Helene的艾斯梅拉達,不是什麼難事。
難就難在,你遇到了我們這幫骨灰粉絲。
英語版的艾斯梅拉達Candice,除了長相一般外,其他先天條件都優於Helene。唱腔上較之Helene奔放許多,一些Helene用假音的地方她都能輕鬆大嗓門放出去。但是唱歌不比嗓門大,老是大嗓門吼,韻味都被她吼掉了。在表演上Candice有個很慫的點。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迎合中國市場還是怎麼地,硬是將波希米亞風情演成了東北大秧歌。《波希米亞人》前的那段舞哦,扭得極其彆扭,配上艷紅的燈光配上翠綠的裙子,手裡再揣兩塊紅手絹就能唱二人轉了,之後還有一聲淫蕩的笑。相較之,Helene姐姐這段表演雖然比較平靜,跳舞的部分只是粗粗帶過,但是一叉腰,一走步,一眨睫毛,波希米亞風就吹起來了。客觀地說,Candice的表演也不至於很差,但無功無過,讓人討厭不起來,也喜歡不起了。二字:無感。
另外,純粹個人癖好:討厭英語中「Esmeralda」這個發音,對比法語發音,英語裡面Esmeralda的「r」捲舌得很膩味。
小百合Fleur-de-lys
原版的百合是個17歲的小姑娘,聲音尖銳而純凈。雖然唱段不多,但是表演精準到位,唱方面也沒有什麼讓人挑刺的地方。在跟艾斯梅拉達合唱〈Beau comme le soleil〉(容我私心,這段從1分鐘開始,之前是艾斯梅拉達和詩人的床戲,這段也超多人愛,小巧精緻,表演傳神)時,蓋過了艾斯梅拉達。兩人音色極其不同,但由於艾斯梅拉達的二聲部聲音較弱較柔和,因此和聲卻極為和諧。在英文版里,兩個女聲都很強勢,和聲時兩聲部像在搶戲,相衝。
英語版中,小百合,音準音色都在艾斯梅拉達之上,發揮比較平穩。比較喜歡的是她唯一的一段獨唱〈La Monture〉,表演方式跟原版大不同。為了顯示百合的性情轉變,英語版中小百合為愛爭風吃醋,居然爬到了Phoebus的腿上,蹂躪其胸進而調戲他,盡情展露出兇殘和誘惑的一面,更有戲劇張力,確實是不錯的改編。
至於微博上有網友說小百合唱得爛同時說愛死詩人的,我就無法理解了。要麼你把角色搞錯了?
獻上98原版小百合的獨唱《La Monture》,沒有英語版那麼放蕩。各有千秋。
主教Frollo
原版主教Daniel大人絕對是功底深厚。98首演後14年的今天原版人馬再度獻唱。已經是花白頭髮老爺爺相貌的Daniel大人,聲音依舊渾厚紮實。更可怕的是,他會分裂術。將聲音關掉,你會發現他活脫就是一個慈祥的老爺爺,在演唱會上一直保持咪咪眼微笑著。閉上眼睛聽他唱,又活脫一個陰暗扭曲的主教形象。
在此,隆重獻上劇中最最最有名的唱段《Belle》(原卡司演唱會版本)。大家可以看到卸妝的卡西莫多、主教和Phoebus。三個男人,兩個190+的人加一個185+。注意看Garou的胸毛,我頭一次不討厭身上長毛的男人哦!而且覺得這身毛特別適合他,長得恰到好處。
有個網友點評的極其到位:卸下妝容,三人印象大逆轉!怪人挺拔而清秀,神父眼帶慈愛,腓比斯頹廢的外表下仍是一股清亮的嗓音~!不過我最愛的還是不知姓名的吟遊詩人~
額 不知姓名……好吧
英語版的主教,唱得真的不錯。除此之外,就是長得比較陰暗,沒有Daniel那麼喜慶溫暖,不過這角本身也不需要喜慶臉。由於他的演唱水準遠高於其他幾人,因此合唱時又顯得不和諧了。特別是他跟詩人合唱第二幕開場曲《Florence》,慘不忍聽。英語版這兩個詩人的破功底,哪裡是主教的對手。甚至沒有主教的幫忙,B角詩人調都有點抓不準了。搭上個不怎麼地的對手,真是對演員的考驗啊。
在此獻上98原版《Florence》,完美的和聲。然後看過英語版的你會徹底把英語版詩人打成炮灰。另,這段歌詞意味深長:聖經摧毀教堂,而人殺死上帝。
菲比斯Phoebus
原版Patrick是個標準男高音,這人本身就喜歡炫技,長的也有一點浮誇,所以角色跟他契合度很高。英語版的Phoebus,音色也是很浮誇的,高音唱段也能勝任。《Dechire》就表現得不錯贏得滿堂彩。然而,細節才見真功夫。Phoebus跟艾斯梅拉達的那段床戲《La Volupte》才是真正的考驗。不出所料,英語版Phoebus在處理「Destiny」這個高音的時候,走音明顯。Patrick厲害就厲害在,十幾年來,在雜七雜八的場合演繹的《巴黎聖母院》唱段找不出一點毛病,而且每次都要炫技,每次還都炫得不一樣。
在此放上原版的Patrick獨唱段落&
有功底,才有資本浮誇。
另外,純粹個人癖好:討厭英語中「Phoebus」這個發音,對比法語發音,英語裡面Phoebus的「u」發得很山寨。
丐幫主Clopin
由於這個角色本身就相對不是非常重要和出彩,對本來的演員也無太大感情,因此無法有過多評論。但總體來說這次的兩Clopin還是遠不及原版。當唱段的旋律性不是那麼強時,英語版Clopin就露了馬腳,由於找不到音準他們幾乎是在念唱詞。這個嚴重的問題同樣發生在詩人身上。特別是B角詩人,在唱〈La Fete des fous〉之時,簡直是沒有音準可言。讓初次聽的人,以為這段就是念白而已了。這種水平有點爛出底線了。
另外,英語版Clopin也沒有像法語版的小黑黑那樣,到處飈高八度。
對卡司的總結:
與我同去的一朋友,看了半場,走了,說沒什麼好聽的。如果之前沒有十年對該劇的了解和喜愛,如果不知道《巴黎聖母院》能夠被演繹到怎樣的高度,估計我也不會給這部劇打高分。以此來看,要完成一部偉大的劇,真是哪個環節也不能疏漏。縱然獅子頭和墨鏡兄(本劇詞作者:Luc Plamondon)搞出那麼贊的東西,如果演員差一點,那整部劇就砸了。也難怪此劇後無來者,原版的功底和詮釋都太過完美又太有個性,定下了後人難以模仿和超越的基調。對於心中烙下原版刻痕的骨灰粉絲們來說,新的演繹的確較難以接受。就像你跟你爸媽生活了十年,突然有一天小區里一對老倆口操起一口外語認你做兒子/女兒,你怎敢認親爹親媽呢。
有水準的吐糟及無尺度的花痴部分結束。
下面是有關該劇除卡司部分的一點討論,以及其他對音樂、音樂劇及舞台藝術的疑問和思考:
為什麼原版和聲那麼和諧而翻版那麼挫?
除了已被吐槽過的音準失准問題,音量的問題也值得探討:兩聲部時,旋律聲部一般要更強一些。三聲部時,譬如三音和弦do mi so,mi就要輕一點。但是不知道唱歌的人喜歡搶戲還是怕自己不唱響點會被帶走,總歸要飆音量。媒體宣傳時總喜歡用「飆歌」一詞,殊不知多麼業餘。還是那《巴黎聖母院》舉個例子,前面的那段《Belle》是正面的,現在聽個反面教材的《Belle》和聲,是韓國版的,卡西莫多出來會比較驚悚,而艾斯梅拉達不停自摸隆過的胸。男女老少都有個心理準備。
現場版比DVD版看起來爽在哪裡?
由於原版的烙印過深,因此即使是原班人馬的再度演繹,骨灰級粉絲也會挑出不少刺來。這就是舞台上的演繹能經久不衰的原因。所有的細節——一個尾音、一個撇嘴、一個手勢、一個迷眼——都是劇迷們往返劇場、再三品味的不二原由。舞台擁有電影無法擁有的現場感和未知數,以及隨之帶來的緊張和驚喜。這也是為什麼舞台劇作可以經久不衰演繹十幾二十甚至幾十年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電影翻拍周期很長,還需巨大的精力和財力。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音樂劇和一切舞台藝術一樣,每場演出都是一次重新演繹,都需要再創作,也需要觀眾的不斷欣賞和點評。有人批評所謂的骨灰級粉絲無法擺脫成見而接受重新演繹的版本。作為資深粉絲來說,對劇作被再演繹和再創作的寬容底線在哪裡呢?
又為什麼很多人覺得DVD反而比現場好看很多?
透過最近觀看的幾個演出(DVD以及現場),突然意識到現場拍攝和剪輯藝術對演出的美化效果實在是太厲害了。之前在Maolive看一場showcase,就是普普通通一個五六人的band,場面不大,主唱也嫩得很。但是從搖臂裡面一看,現場感和貴氣程度立馬提升好幾個檔次。在現場看《巴黎聖母院》也是一樣,由於劇場太大,看不到很多表演的細節,特別是坐在山上的朋友們。即使帶著望遠鏡也難以捕捉埃及眼線、青筋暴起和小蘭花指(愛詩人的人們你們懂的)。
因此,這就引發了對於「還原演出真實」的問題。有人問,說一場音樂會,或者一首錄音,怎樣的修飾才是最好的?答案很難說,有的人就喜歡修得沒有瑕疵,但是音樂界普遍推崇的是對原聲的還原。這我也認同,但問題是,原聲是什麼?歌者自己聽到的音色和你我聽到的都是不同的,在廁所唱和在錄音棚唱也是不一樣的,在劇院的每個角落聽到的也都是不同的。那麼什麼才是對聲音的還原?同理,什麼才是對一場演出的真實還原?拍攝和剪輯到底是對演出的美化還是徹底還原?
為什麼《巴》劇翻版口碑差且沒有法語復排版,而《劇院魅影》卻正相反?
對於《巴黎聖母院》粉絲來說,最殘酷的事情是,在略顯山寨的英語版演出同時,法語原班人馬在巴黎的Bercy體育館舉行了三場《巴黎聖母院》的告別演唱會,以宣告這個經典版本的《巴黎聖母院》永遠成為回憶。
有去現場膜拜的愛音客傳回了視頻和照片。十餘年過載,儘管詩人Bruno已年過半百雙鬢泛白,但聲音依舊磅礴而妖嬈,絲毫不減當年。但原版過於華麗並非是後繼無人的理由。這體現的恰恰是法系音樂劇產業相對紐約和倫敦的不成熟之處。相較之,韋伯的《劇院魅影》在這點上就似乎無人能及。《劇院魅影》經久不衰近三十年,每個劇院的每一任魅影都是角兒,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創新之處,不少魅影得到了全世界樂迷的普遍認同。在2011年的《劇院魅影》25周年紀念演出最後,居然有五位魅影共同登台獻唱,老中青三代,幾乎不分上下又各有千秋,實屬不易。不愧為世界四大音樂劇之首。
如何評價媒體和非骨灰級觀眾對此次英文版《巴黎聖母院》的評價?
從再創作的角度上來說,此次英語版的《巴黎聖母院》絕對算不上成功。雖然它得到了一些在我看來比較門外漢的觀眾的認可。也正是中國起步晚、不成熟的音樂劇市場,使得二三流的劇團也倒能夠征服一批觀眾,只要馬腳不露得大到絆人摔跤,都能得到褒獎。不過其中水分多少,各自心中有數。
在主流媒體中也未見到任何切中要害的劇評,因為發的都是公關稿,你們懂的嘛。
對該劇真正到位的劇評都在民間。
大言不慚說,就在這裡。
此「原班人馬」非彼「原班人馬」。
原班人馬翻譯自:original XXX cast 比如original broadway castoriginal london cast 等等。主辦方宣傳什麼「原班人馬」的概念,也就是打個擦邊球吧,要看「原」的是「哪一班」。
最著名的那版法語版:Original Paris Cast主要演員:
Hélène Ségara / Daniel Lavoie / Bruno Pelletier / Garou / Patrick Fiori / Luck Mervil / Julie Zenatti
還有好多版本的「原班人馬」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tre-Dame_de_Paris_(musical)
對不起我沒看過現場版的《巴黎聖母院》(以下簡稱NDDP),但我還是厚顏無恥地來答題&> &<
這裡我只談英文原卡與法語原卡的錄音專輯版比較。沒錯,幾乎是原班人馬。
首先,我回答這個問題,是帶有鮮明立場的——
我認為,那些說「英文原卡版不如法語原卡版有味道」的,50%在裝B,50%是確有感觸;而那些說「英文原卡版遠比法語原卡版差」的,90%在裝B,9%有自己的欣賞偏好,1%……總有1%的神人我們解釋不了0.0
而我個人關於兩版的觀點是,英文版的確不如法語版「有味道」;但如果要我評價孰優孰劣,甚至只向人推薦一版,這兩者是不分伯仲的。
第一,關於「有味道」。
我私以為這與語言的優美程度有很大關係——法語真的是一種唱起歌來很美麗的語言……那些溫柔的母音,詞與詞之間的流暢,太適合譜進樂曲里了。尤其是NDDP這種以慢板行板抒情見長的劇。換作英語之後,給人一種一個詞一個詞往外蹦的不連貫感……當然,這是在法語的反襯下——試想一下德語版,那就不只是「蹦」了,簡直是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往外炸……0.0 這也解釋了為何德奧劇多為鏗鏘有力的曲風,符合大天朝人民的普遍審美喔啦啦~
另外影響了」味道「的因素包括:聽眾對音樂語言轉換後的陌生感,會造成」生硬「這一印象的判斷;以及,大部分僅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們,突然聽得懂歌詞了……
我是認真的&> &< 這點對詩人角色的影響尤其嚴重。而最最最嚴重的就是那首震撼的開場曲,《大教堂時代》。
試想,這樣一隻吟遊詩人穿梭在石像間吟唱的魔咒般的歌謠,這樣(翻譯成中文後)雄奇瑰麗的詩樣描述,突然變成了土掉渣兒的英文白話歌詞……還翻來覆去地「Live in glass and live in stone」……
……我反正是受不了這個反差。
再加上作為北美人,雖然是法語盛行的魁北克地區,詩人扮演者Bruno Pelletier的英語口音是真不怎麼優美。詩人的神秘氣質一下子就削減了。而且由於法英語單詞發音方式差異的緣故,突然出現的各種輕輔音令詩人的嗓音磁性大打折扣,變得平白而無趣,完全失去了法語版歌頌與誘惑同在的吸引力。
——所以說,我雖然很喜歡英文版,但對這首歌是懷有森森怨念的……
第二,為什麼說兩者實際上講「不分伯仲」。
——當然,以上以下僅僅代表我個人觀點。
在第一點裡,我有提到「聽得懂英語」導致了「曲目本身的神秘性打了折扣」對英語版「味道」的負面影響。但由於凡事普遍具有兩面性,英文歌詞「聽得懂」也有其積極意義。至於最後發揮出來的是積極還是消極,這個我認為要靠法譯英時的翻譯水準來定。
比如上文提到的負面典型,《大教堂時代》。法語我不懂,也許它本身歌詞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求別拍,只是「也許」……臆測,臆測&> &<),但它的英文版歌詞是令人聽著難受的那種爛——覺得如此歌詞,怎能配得上如此旋律呢?
而NDDP中另一支傳唱度極高的名曲,《Belle》,則是(我認為)英文版高於法語版的正面典型。當然,若單純論文本的優美性,這個《Belle》的英文歌詞也不怎麼出色——我估計著翻譯劇詩的同學大概並不擅長Literary的語言……但《Belle》這支唱段與《大教堂時代》的性質不同,它算是敘事+抒情,與其說追求文本的詩性,不如說重要的是表詞達意——所能傳遞的情感是否足夠動人。
與《大教堂時代》的神秘恢宏使人疏離、景仰相反,《Belle》需要使聽眾有強烈的代入感。三位主人公,卡西莫多、副主教、腓比斯,他們不僅僅是在歌頌著美人的傾世容顏,更是在各自表述著情感激烈涌動的內心。
法語版,是啊,還是那句話,可以看中譯歌詞;但那是視覺與聽覺生硬的湊合,無可避免地會導致一定程度上歌詞與旋律情感的不同步,聽眾需要動用理性去將脫節的二者結合,代入感不免大打折扣。
而英語版呢,好吧我承認我英語口語很糟糕,但畢竟追了這麼多年的英語文學、影視、音樂作品,聽到英文是會有種半母語的親切感的……怎麼說呢,一句歌詞殺來了,不需要在腦子裡把它先過一遍翻譯成中文,而是直接能理解其表意,接收其情感——我覺得這是一種很直接、很純粹的生理反應,而我又一向認為藝術帶給人審美的愉悅,就是與簡單粗暴的生理反應直接掛鉤的……0.0
總之當我聽到卡西莫多低吟著「And run my fingers through her hair, Esmeralda...」時就彷彿能觸摸到敲鐘人對美麗的那份卑微而又虔誠的溫柔;聽到副主教將自己的慾望壓抑在對埃斯梅拉達的譴責中:「And does she bear the cross of all our human sin.」時會對他自欺欺人的絕望產生憐憫;聽到Phoebus吶喊的「My promised one, please let me one time be untrue, before in front of god and man I marry you.」時能夠全然理解衛隊長身為一介凡人在慾念與忠誠之間的無益掙扎……而這些,都是我聽了一百遍法語版,裸聽、歌詞聽、視頻聽,怎麼聽都無法catch到的。這些感受不是我分析出來的,而是英文歌詞鑽進耳朵直接刺激出現的。很神奇,原理大概……跟色情電話服務差不多吧……(
這是英文版相較於法語版的優勢所在。加上詩人、卡西莫多、副主教都與法語原卡相同,很多人眼裡最重要的仨貨都全了好么!他們三位的演唱也基本與法語版水準相近。至於女主埃斯梅拉達的變更,英文版不只比法語版好了多少倍,法語原卡的那位Helene唱功實在爛得我都忍不下去,嗓音條件也弱,每次稍微高一點的音就像是要弔死背過氣去……而小百合的人選,由法語版的未成年少女變為絕對女王氣質的熟女,聽起來略有不對勁,好在專輯裡只收了一首她的獨唱《坐騎》——而且實話說,拋開原著小百合年齡的限制,英文版演員唱得很棒,對情人不忠的憤怒、對情敵的嫉恨、在怨懟中生出的野性與高傲,全都平平穩穩端出來了,表現得甚至比法語版要更為全面。
如果說演員哪裡我不滿意的話,那隻能挑衛隊長了。英文版那位也不是不好,那麼高的音他都輕鬆完成了;只是法版Patrick Fiori的音色過於耀眼,是接近於鑽石的那種質地,反襯得英文版演員音色相對蒼白無趣。夾帶點兒私貨,三年前高一音樂課上老師給我們放NDDP,被《大教堂時代》深深吸引後,我印象第二深的曲目就是百合與埃斯梅拉達合唱的《君似驕陽》——看著兩位花痴的模樣,我也在腦補英俊非凡魅力四射的衛隊長,結果PF那張大臉一出現……orz我對法國帥哥的好感全掉地了。但後來卻發現長相不行聲音完全可以補,毫不誇張地說,PF在NDDP里的表現,是我聽過的音樂劇中最優美的男高音,一聽就是那種相貌英俊氣質高貴的年輕男子,很符合Phoebus的外在形象。……但是我也不明白PF個人專輯裡的聲音就格外奶油且娘炮了&> &<
原版法語版據說是聚集了全世界法語區最好的歌手來演繹的,包括法國著名女歌手Hélène Ségara,加拿大魁北克的Garou,海地歌手Luck Mervil等等。個人感覺主要演員完全是按角色應有的聲線量身選擇的,比如鐘樓怪人的沙啞撕裂,吟遊詩人的高亢和教父的低沉。2011年底有一個法國的團來北京北展劇院演了一個英文版,演員選擇基本按照原法語版演員聲音特色選的。只有鐘樓怪人的演員聲線明顯不同於Garou,Garou聲音比較沙啞,個人感覺唱起來比較費嗓子,在「Les Cloches」略感慢半拍,北展的鐘樓怪人聲音較亮,飽滿圓潤的感覺。此外,可能聽了原版n遍的緣故,聽到英語歌詞也感覺怪怪的。強烈推薦法語原版,不過有機會的話還是可以去看現場版的,現場版的整體效果肯定比看視頻更enjoy。
高中的時候看的原版法語現場的DVD(不是骨灰級),昨晚的時候突然想到了,又聽了一次belle。法語版本演繹的實在是太好,三個主角分別用不同的聲線演繹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卡西莫多的羞恥,主教的偽善,菲比斯的純情。英文版的至今還沒看過。
歌劇的經久不衰,不僅在於詠嘆調本身優美的旋律和宣敘調異域如詩的歌詞,還因為表演者們都是真正的歌唱家和藝術家!NDDP是我最愛的法劇!最愛的音樂劇之一!法文版絕對的滿分!法文的DVD版看了估計有500次了,裡面所有歌都會唱(在有歌詞的情況下,呵呵),但是看英文版的興趣真心不大。有些東西,就是原來的好,沒有辦法!
英文版的Belle雖然仍是Garou和Daniel叔唱的,然而就是比法文原版的Belle差很遠很遠。
然而Les Miserables就是英文版比法文原版要好,有時候就是這樣。
很多年前在人民大會堂看過,原版dvd看了很多次,區別只能呵呵
當年一氣呵成的評論,意猶未盡。
----------------------------
Dec 7th, 巴黎聖母院上海巡演
2011-12-08 08:55發表分類:隨筆日記 許可權:任何人可見
編輯 ┊ 刪除
一個月前就下決心買票,昨天終於實現了十年等待的願望。
愛斯美拉達演唱出乎意料得好,聲線與98法語版女主角幾乎完美吻合。整場演出完美無缺!大愛!
主教佛羅洛更高亢一些,也符合身份。原唱達尼爾更低沉一些,凸顯陰暗面;這次的禿頂老兄高亢一些,偏重道貌岸然模樣。不過獨唱「Etre Prêtre Et Aimer Une Femme」時候彰顯功力,雖少點自我壓抑的感覺,但表現內心鬥爭的外化表現更強勁一點,不錯。
卡西莫多煙槍嗓並沒有像原唱者嘎胡那樣從頭到尾地嘶啞,聽來卻也有特點,幾首抒情的歌發聲更還原「正常」一些,讓人覺得外表醜陋之下,內心獨白和常人無異。對演員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詩人果戈林年輕了點,表演中規中矩,浪漫感覺有了,但相比原唱布魯諾缺少些許「輕浮」之感。
乞丐王格樓潘,一直覺得這個角色不需要出彩,主要靠舞台音響的「煽動力」。不過昨天的演員對幾首歌有自己的處理,滑音、連句不時閃出亮點,讓人會心一笑。
出演百合的女演員功力也很了得,受角色所限亮點不多。獨唱處理沒有了98法語版原唱那種咬牙切齒,多一份少女味道。不得不說她與艾斯米拉達的合唱 Beau comme le soleil配合相當好,是昨天所有合唱曲目中完成最完美的一段。兩人特色都很好體現。
最後,不得不說最弱的衛隊長菲比斯,昨天唯一難以找出亮點的角色。每個唱句結尾的單詞弱音沒能很好處理,t,ts,聽得有點扎耳。更顯得不連貫。本該高亢嘹亮的唱句到半山腰就降下來,力度不夠!
幾個主要合唱唱段,三位男主角的belle,沒能達到預想效果。似乎是音響混音問題,三個聲部不清晰。抑或是演員問題,卡西煙槍不夠,主教中音不夠沉穩偏高,但是最主要還是個人感覺弱爆的菲比斯完全沒有嘹亮的表現,甚至被另兩人蓋住。
第二場開幕的florence,兩人中規中矩地完成,還不錯。可能是坐的太遠的緣故,感覺兩人手勢、表情交流不夠。
意料之外的克樓潘加入的三人合唱 Où est-elle,有了亮點,各自特色表現充分。
不過合唱最完美的曲目還是前述兩位女主角的Beau comme le solei。
整個舞台舞美很到位,原作中舞美的精髓都完整保留,出乎意料的贊!!無論是燈光陰影的創作、卡西莫多綁在車輪上的創意、抽象舞者的內心獨白演繹——原汁原味!!!這才是整部劇的精髓,也是nddp區別於百老匯音樂劇而長盛不衰的真正秘訣!!!
文化劇場的舞台相比原作可能偏小,群舞片段略減了人數,小問題啦。開場前的舞台。
昨天的遺憾就是三樓二排4,6坐也有被遮擋的時候,主教「藝術化地」墜樓錯失了。卡西聖母院樓頂上獨唱有些許遮擋。
謝幕
主演謝幕,詩人帶領再次高唱大教堂時代!!
聽過法語版 英語版只聽過bruno自己唱的大教堂時代的 肯定還是法語的發音更適合這個劇 感覺好美 強行用英語唱的聽起來有點兒彆扭 看了這個音樂劇就入了法語的坑 順便想請問有這個音樂劇的中法雙語字幕嗎 現在下載的視頻要麼是中文字幕要麼是法語字幕 有沒有中法雙語的 想邊聽邊學~~~先謝謝啦
我覺得原版巴黎聖母院是我最愛的音樂劇!內心地位甩悲慘世界歌劇魅影幾條街!!然而看了英文版真心覺得 那麼動人的旋律就是為法文生的 英文唱不出這感覺 再加上表演者問題 哎!一想到法文版的再也沒了我就心酸!我的詩人!我的埃斯梅拉達!
原因很多吧,英文翻譯也是味道變了點~~但法語原版我最開始也並不喜歡總覺得每首歌都是一樣的調子一遍一遍重複又重複。直到我學了法語~~另外dvd跟舞台還是感覺上會有差異的,我舉個《河之舞》的例子吧,因為這個基本上是dvd與現場是同一製作同一班演員的,但現場會比dvd少看到一些細節的精彩。所以如果要比較也要兩者都看過現場才好比。。。
謝邀,但是兩版都沒看過,連視頻資料都沒看過。
一般規律是,如果有原文版推薦看原文版。所謂的original cast也就是一個階段演出的陣容,所以只要是巡演都是那個階段演出的original cast,只不過英文版與法文版想來不是同一個陣容(除非都是雙語演出)。
英文版應該也不錯吧,畢竟這些都是常演不衰的劇目,經歷了市場的嚴峻考驗,大麥的評論也不作數。推薦閱讀:
※2016年年底,法國有哪些音樂劇正在上演?
※想要看懂音樂劇《摩門經》需要了解哪些背景知識?
※如何評價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
※本來沒有接觸過音樂劇的 大二在讀學生 想畢業後申請英國的學校讀音樂劇會不會很難?
※百老匯演員是如何做到邊跳邊唱還這麼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