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中太史慈為何和劉繇士燮一傳?
答案直截了當:因為太史慈曾為一方之主。
裴松之在《荀彧荀攸賈詡傳》中說的明白: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
照方抓藥,劉繇、士燮有何相類處?很顯然,二者均為一方諸侯,而終為孫吳所並。太史慈呢?
慈當與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太守。是時,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涇以西六縣未服。慈因進住涇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討,遂見囚執。
很顯然,在劉繇敗後,太史慈曾經自立門戶,成為一方諸侯。雖說規模有限,旋興旋滅,卻已發生質變。放諸東吳群臣,有此經歷者再無二人,太史慈又不存在獨立成傳的條件,也只能與身份相類的劉繇、士燮合傳了。實名反對另一條答案。(心疼我慈的討論度)
太史慈是在過劉繇手下,但是劉繇逃亡豫章的時候太史慈就和他分道揚鑣了,他跟劉繇最多也就幹了幾個月,自己干倒是幹了兩三年,你能說他是劉繇小弟??
關於題目這個問題,三國志集解里就可以看到很多古人在討論,的確也是不理解的人居多,也有人給出了一些解釋:
1.太史慈傳里敘述的事情和劉繇傳里的事情關係密切,所以直接接在劉繇傳之後。
2.吳書里的人都是孫家的臣僚,但太史慈本是敵人(意思是太史慈能算作割據群雄,也就是他自己就是老大不是給人打工的,他雖歸附但不能和那些打工歸附的同傳,類似魏書張綉張魯)。
3.太史慈雖然歸附孫策,但並不是純粹的臣屬,有些類似合作關係。(我猜測這個看法是因為孫策給了太史慈豫章六縣。因為當時孫策手下所有拿實地的郡守除了朱治都是孫策的家裡人,但朱治是吳郡太守,孫策本人無戰事時都是在吳郡的,實際誰主事還有待商榷,但這半個郡實際是全權交給太史慈自理了,有點像三國志13里的都督委任吧~然後後來孫權也是「遂委南方之事」,同樣全權交給太史慈自理)
這三個看法我覺得都有道理,但是似乎都又不是那種可以給人一種「就是它了」的感覺的答案。
1.太史慈傳超過一半的篇幅是他早年間的傳奇故事,並且繪聲繪色,後面和孫策有關的事已經簡略多了,和劉繇的就更簡略的沒法比了。
2.我其實覺得這個是最有可能的,但是又覺得並不能完全這麼說。因為太史慈傳的風格有些特別,1裡邊也說了,太史慈傳大部分篇幅是他早年經歷,陳壽為他立傳很可能是因為他個人的品格的閃光——他欣賞太史慈的信義篤烈、古人之分,可能還存有用太史慈借古喻今之意。那麼在陳壽的眼中,他的身份是一個單獨的人而並不是吳臣,只是因為活躍在吳地才放在吳書中。在這一點和劉繇、士燮相似,因此將他與這兩人合傳。
3.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強行了,無論孫權時代還是孫策時代都沒有記載他表現出多強的自我主張,都是君主怎麼安排他就怎麼做的。而不是像士燮一樣占著地稱臣納貢。
再補一句,孫吳早期人物(意思是死得早)一般都是沒傳的,很可能是因為記載缺失之類的問題。赤壁前死的還有傳的除了孫家人,太史慈好像是根獨苗苗,所以陳壽把他放在這個位置也是情理之中可以理解的~
太史慈是劉繇的小弟。外加死得早。
劉繇盤踞揚州,士家盤踞交趾。
吳傳就那麼二十傳。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卷四十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文臣)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文臣)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統帥)
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江東將領)
卷五十六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江東將領)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除了和他老大一傳,還適合和誰一起?
推薦閱讀:
※治理蜀國時按照法正的從寬而非諸葛亮的從嚴思路,會怎麼樣?
※為什麼崔琰、毛玠在民間和演義里沒名氣?
※三國時期河東地區在做什麼?
※孫權稱帝時順利嗎?有反對的人嗎?
※如果三國時期人物全部是一個國家人物,那麼當時會昌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