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琴演奏中如何正確地應用踏板?
曾經有一名教授對我說,鋼琴演奏的靈魂在於踏板。自己練習的時候也下意識地注意踏板的應用。 但是感覺自己對於踏板究竟是用來幹什麼、演奏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時候踏板的應用究竟有什麼不同的理解非常粗淺。 詢問老師未果,所以希望大神能夠指點一下,感激不盡(′?ω?`?)
謝謝各位大神。。。
QAQ大概是問題沒有闡述清楚。。。語死早。。。
換個說法。。。就是踏板在整個作品中的地位是什麼QAQ
以及延音踏板究竟該如何使用(並不是那種看見符號就踩的,而是說怎樣看待它在整首作品中的正確的使用方式。除了一個和弦換一個,必要的旋律連接,是否還能有其他的理解)。
學琴十五年,一直到本科才意識到踏板的重要性(#?Д?)
跪求大神帶我飛QAQ
卸腰,踏板是我軟肋,我只知道理論的演奏方法但我實際做的並不好。
這裡只提專業技巧。普通的流行曲目或者簡單的通俗曲目那種一小節給一腳的就不提了……
踏板一共有三種(立式鋼琴中間那個「擋布踏板」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左側的的弱音踏板,中間的延長音踏板和右側的延音踏板。右側的延音踏板基本大部分人都知道怎麼用,左側的弱音踏板和中間的延長音踏板非高端曲目用的其實並不多,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中間延長音踏板是幹嘛的。弱音踏板本質是通過少敲一根弦(三角)或減小擊弦器與琴弦的距離(立式)來降低敲擊的音量,但要記住這個踏板大部分的情況不是用來減小音量而是用來改變音色。所以這個踏板並不是在譜子寫著「P」或者「PP」的時候踩的,我只在德彪西的曲目里偶爾看到過弱音踏板的使用,通常這類踏板會標記成「UNA CORDA」(好像是一根弦的意思)。在表現不同聲部的共鳴或者意境改變的時候有可能會用到。而延長音踏板的運用基本上也很少,但是作用效果卻是無可替代的,它的作用是鎖定住已按下的音產生延音踏板的效果而對之後彈奏的音不產生任何效果,說白了就是「延長特定的音而不是所有的音」,比如低音一個重和弦給一腳,然後和弦音保持延長而左手可以繼續彈奏其他聲部的音同時讓這些音保持清脆的跑動而不會被延長導致混亂。這個踏板運用好了會對曲目的細節演奏質量產生極大的提高,但由於使用起來過於需要技巧性和難度,所以即便是鋼琴家也有相當一大部分人用不好這個踏板。很多曲目在構架上通常會避免特意需要利用這個踏板,所以說這個玩意大家懂得理論知識就好,硬要學會使用的話其實有點吃力的。
大家最常用的還是右側的延音踏板,這個踏板的作用大家都比較清楚,只是很多人時機掌握的不好。首先說一下這東西啥時候踩:在譜子標記的音彈奏的同時就可以踩下去,但是換踏板的時候務必要看清標記,有的是要在下一組音彈奏之前要鬆開(這類踏板通常在鬆開處標記個小菊花),有的是要下一組音彈奏之後短暫的鬆開並再次踩下去。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奏跑動類型的旋律音的時候(比如韋伯的《邀舞》)盡量不要使用這個踏板,會很影響聽覺效果,具體的使用時機我舉幾個例子:
1. 以低音組和聲為節奏的使用
這是肖邦的《降A大調英雄波蘭舞曲》一個小片段,可以看出下面的踏板標記以一組和聲給一腳。這種情況是大部分包括通俗流行曲目所常見的踏板使用方法,只要抓准和聲然後踩的時機準確,根據琴譜在和弦音還未抬起或下一組和弦音還未開始彈奏的時候換踩就可以基本達到演奏的效果了。
2.以劃分旋律音和伴奏音時使用
這是李斯特十二首超練中第七首《英雄》中後半段的大高潮中的一個小片段。前一個小節第一個和弦是主旋律音,後面的八度琶音是伴奏音,所以這小節每一組音踩一次踏板。而為了強調出主旋律音所以在末尾的時候並非使用連續踏板而加了個小菊花以斷開每組音。但第二小節後半段的那幾組八度音都是主旋律音,所以這組音菊花出現的非常早以非常清晰準確的表達出後面的八度主旋律音而避免跟伴奏的八度琶音混為一起。
3.在利用伴奏連接持續時間較長的主旋律音時使用
好了有人該罵我說弄那麼複雜這麼高端的曲目做例子太蛋疼了……我這回拿個誰都聽過的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來說……大家看前兩個小節時會發現踏板其實並沒有踩完一整小節,而是在右手出現新的旋律音之後馬上停止。這種方法可以讓長拍的主旋律音不會顯得很單調很突兀,用踏板把伴奏流暢的銜接到旋律音上。而新的旋律音出現後為了避免踏板影響旋律音的質量於是乎被菊花叫停了。同樣大家也可以看到後面兩小節彈奏快速的旋律音時並沒有加入踏板也是這個目的。
寫到這裡的時候我發現雖然說了這麼多好像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現在的譜子被翻來覆去瞎折騰的根本就沒有幾個標記踏板的……大家在演奏古典曲目的時候,最好去找正規出版社出版的譜子。網上自製的翻印的瞎寫的胡編的很多情況下會影響演奏和學習效果。如果真的是沒標踏板的曲目,最好還是別踩踏板。用踏板製造的混音來掩蓋自己水平的缺失其實是挺自欺欺人的表現……
踏板在樂曲中的重要程度不亞於音符
李斯特把踏板開發到了非常bug的程度,類似全踩,半踩,震踩之類的,這混蛋在鋼琴中給人的感覺就像牛頓萊布尼茲和拉格朗日在高數中給人的感覺一樣:研究成果很偉大但是使用起來很噁心……
同一首曲目不同的踩法能踩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鋼琴家有時會以自己的風格習慣來演奏。
多圖預警!
謝邀,在德國學鋼琴的來答一下。既然題主也是學了十幾年的專業人士,那就不細講最簡單的,主要說一下大多數人不知道的用法/踩法。
首先要講明的是,在不同的鋼琴上,不同音響效果的房間里,踏板的踩法要隨之改變,具體要通過耳朵聽到的效果來控制,具體在下文會提到。第二個要清楚的點是,左踏板和右踏板都不僅僅是踩和不踩的區別,踩多少有很多講究,尤其左踏板!並且右踏板換的快慢也有講究。
先從右踏板開始,相信所有人都知道要根據和聲,低音來換踏板,要先彈,再換,而不是在最後一個音上抬,在第一個音上踩。肖邦降E大調夜曲Op.9 No.2:
如果您的老師是這樣教的,請立馬解僱他/她!我遇到國內大多數業餘的學生/老師都是這麼換的,90%的人都換得太早,在德國有一半左右的業餘學生也是這麼換……
在彈的時候踩一下,也叫重音踏板,在古典樂派很常用,當某一個音/和弦需要強調,或者需要豐富的音響的時候,在彈這個音/和弦的時候同時踩,很快放開,什麼時候放開要根據情況而定。比如海頓降E大調奏鳴曲Hob. XVI:52 第一樂章:
貝多芬G大調奏鳴曲No.16 Op.31 No.1第一樂章:
在開始彈之前踩,這種情況一般適用於很輕,很柔和開始的曲子,比如貝多芬降A大調奏鳴曲No.31 Op.110:
第三樂章:
肖邦第二敘事曲Op.38:
第四敘事曲Op.52:
中間部分:
各種夜曲:
對於較弱的長音,尤其單音,彈完之後再踩會讓這個音有些許的漸強感,其他琴弦一起共振也讓音色也不單調。貝多芬G大調奏鳴曲No.16 Op.31 No.1第一樂章:
莫扎特c小調協奏曲KV.491第一樂章:
古典樂派很常見的一個踏板的用法,尤其莫扎特海頓,就是一組音最後一個音用一點點踏板,這樣不會太干。莫扎特c小調奏鳴曲KV.457第一樂章:
莫扎特c小調協奏曲KV.491第一樂章:
莫扎特D大調奏鳴曲KV.576第一樂章:
大多數現代鋼琴都是踩下右踏板,前半段止音器沒反應,再繼續往下踩一點需要比之前更大的力,再踩一點止音器抬起來一點點,再踩得深一點再抬起來一點點,踩到大概3/4左右止音器全部抬起來。半踏板根據不同情況,需要踩一半以上,具體多少視情況而定。遇到踩一點止音器就抬起來的琴,和雖然踩下前半段止音器沒反應,但是再往下踩不需要多太多的力道止音器就可以起來的琴,要小心的使用半踏板和震動踏板。
不踩:
踩一般多一點點,讓止音器抬起來一點點:
全踩:
震動踏板在彈音階或者快速跑動的時候比較常用,踩的時候只踩一半多一點點,腳不停的抖動,不要求和手保持一樣的頻率,不用每一個或者兩個音都換一下。古典時期需要慎重,只有彈協奏曲,有樂隊或者另一個鋼琴伴奏的時候才可以用,或者在一個非常大的音樂廳彈獨奏曲的時候。浪漫派用的多一些,比較宏大的曲子,在某處只有音音階跑動的時候可以用來幫助產生豐富的音響,讓聲音不會突然很乾。肖邦練習曲Op.25 No.11:
勃拉姆斯諧謔曲Op.4:
半踩踏板根據不同情況,需要踩一半以上,具體多少視情況而定。用到的比較少,具體也沒有什麼規則,目前只想到了兩個比較合適的段落。肖邦練習曲Op.25 No.10:
舒伯特a小調奏鳴曲D.784
說了這麼多怎麼踩,再說一下怎麼抬。抬的快慢也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換踏板需要儘快的換,尤其在低音離其他伴奏音符比較遠的地方,彈完了低音馬上換,否則低音沒有被收到踏板里,整個樂句的和聲也沒有了根基。但是有的地方如果慢一點換,慢慢過渡到下一個和聲,效果會更好,讓人有種花苞慢慢綻放的感覺。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2:
兩個音帶連線,但是又不需要很清楚的分界,也可以用。德彪西前奏曲No.22 交替三度:
有些地方需要保持和弦,但是又需要漸弱的地方可以鬆開琴鍵,或者松一半,踏板相對慢的抬起來,抬到需要的音量為止。貝多芬c小調奏鳴曲悲愴Op.13:
或者是需要聲音一點點消失,而不是嘎然而止,比如德彪西前奏曲沉沒的教堂:
長踏板,很多時候踏板是按照和聲換的,而不是小節,節拍,或者低音,很多人習慣這樣換,在很多時候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錯誤的!肖邦各種各種夜曲的開頭,結尾,一個和聲的就別換了,否則氣氛都破壞了:
前奏曲:
包括幻想即興曲:
貝多芬時期延音踏板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延音踏板之前就有,但是效果不明顯,並不是貝多芬時期才有的!貝多芬經歷了可以說是鋼琴製作史上第二次重大革新,其中延音踏板的完善是最重要的革新之一,但是此時的延音踏板和現代鋼琴還不完全一樣,由於材料,技術的限制,那時的英國鋼琴踩下延音踏板之後彈了一個音並不能保留得像現代鋼琴,尤其是好琴這麼長,所以貝多芬寫的踏板標記不是100%適用於現代鋼琴。比如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貝多芬寫了「」意思是全程踩踏板,不換!在現代鋼琴上顯然行不通,但是按照和聲換又會不尊重原作,換踏板會讓音樂中斷。正確的做法是踩一半稍微多點,讓止音器只抬起來一點點,一直保持這個深度,如果聽起來有點不幹凈,輕輕的,只換一半,動作必須很小,讓聽者很難察覺。
很多浪漫派的曲子,尤其俄羅斯作曲家的,追求豐富的音響,在一個和聲之下,無視和弦外音,可以一行甚至幾行都用一個踏板!但是在不同的鋼琴上和音樂廳里,要仔細聽其效果。斯克里亞賓練習曲Op.8 No.12:
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Op.23 No.2:
肖邦練習曲Op.10 No.4結尾也算一個:
李斯特這種追求樂器極限,挑戰最大音量,豐富聲響的當然也不例外。匈牙利狂想曲第6首:
有些長踏板是作曲家要求的,很多看起來應該換踏板的地方,或者應該用中踏板的地方,卻不應該換,一般會分三種方式標記。所以再次重申第一次學習一首曲子買「原作版」Urtext的重要性!否則不知道這個踏板記號是作曲家寫的還是整理譜子的編輯加的(抱歉由於條件有限,本文很多譜例並不是原作版)。
第一種是普通的踏板記號,比如貝多芬著名的兩個宣敘調,分別在d小調暴風雨奏鳴曲Op.31 No.2第一樂章:
降A大調奏鳴曲Op.110第三樂章。
第二種是作者寫了一個長音符,但是這個音符完全無法用手保持,這就代表要用和這個音符時值一樣長的踏板。比如拉赫瑪尼諾夫練習曲Op.33 No.7:
中間部分
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Op.23 No.5:
中間部分
舒曼蝴蝶Op.2
最後一段著名的長音符
第三種是小節線之間有連線,表示之前的和弦應該一直保持,怎樣保持呢?不換踏板!這個在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中比較常見。德彪西前奏曲阿納卡普里的山丘:
沉沒的教堂
梅西安Petites esquisses d"oiseaux(國內貌似叫小鳥的素描?不是鳥鳴集,而是梅西安晚期的一個套曲):
額外再講一下巴洛克時期的踏板踩法。巴洛克時期的琴沒有延音踏板,並不代表我們不可以用,畢竟我們在使用現代樂器演奏,那麼就要充分發揮現代樂器的優勢,不然我們也沒必要利用現代鋼琴的特性漸強漸弱做句子,彈賦格的時候突出主題。下面主要說一下巴赫,亨德爾,斯卡拉蒂三個人的踏板用法,雖然三個人都在1650年出生,但是鍵盤作品的風格非常不同。
巴赫的用法和古典作品差不多,而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樣能少踩就少踩,很常見的用法就是重音踏板和長和弦踏板,為了更豐富的音響,在彈一個重要的音或者和弦的時候踩一下。古爾德經常彈4分/8分音符的時候每一個音都踩一下右踏板。平均律第一冊降A大調前奏曲BWV 862:
大多在非常歌唱性的曲子里,連接和弦,或者需要連音,但是手指做不到的情況,可以踩。但是要注意,不可以全曲一點踏板都沒有,個別幾個地方突然用了幾下踏板,這樣會非常突兀,並且除了結尾或者很長的和弦,一般情況下踩也是半踩。平均律第一冊降A大調賦格BWV 862:
在非常歌唱性的曲子里,也可以像貝多芬的踏板那樣踩,但是可能有些人不喜歡。平均律第一冊f小調前奏曲BWV 856:
哥德堡變奏曲:
二部創意曲No.6:
右踏板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人更好的理解和聲,在一些風格不是那麼跳躍,不要求每個音符都清晰的曲子里,可以用半踏板,根據情況快速換或者抖動。比如平均律第二冊b小調賦格BWV 893:
斯卡拉蒂的踏板用法基本和貝多芬差不多,雖然那時鋼琴剛剛發明(很多奏鳴曲在鋼琴發明之前就寫出來了),但是斯卡拉蒂的作品非常超前,有些時候甚至可以用類似浪漫派的方式處理。
亨德爾介於兩者之間,他的作品也有很多浪漫的成分,很多琶音,和弦,都可以放心的用很多的踏板。其他部分的踏板和巴赫的用法差不多。琶音用踏板的例子,d小調組曲,HWV428:
關於左踏板的原理以及運用: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421473/answer/74401686
雖然不想說我是花了兩百多買了正版吧
巴洛克:不踩踏板
古典主義時期:盡量少踩,莫扎特的盡量別踩
浪漫主義時期:貝多芬的看著踩,肖邦的大部分都踩,李斯特的把腳好好釘在踏板上,別人的悠著點來
20世紀音樂:踩不踩一個屌樣,就是屌
————————————————分割線~
說到踏板地位,這個我不是很清楚,因為我也不是大神(居然有74個贊!!!)實在是受寵若驚!!!
但還是說說自己的看法吧,踏板起到最大的作用是潤色,是陪襯。但是這裡不得不說說現代的看法(應該說是我老師的看法),現在大部分人都認為,踏板更多是用於掩蓋自身技術的不足與作品演奏的錯漏。(一踩踏板管你國內國外大神呵呵呵誰能聽清楚)也許有人會說這個不好啦這個不應該啦blablabla的,但是!!!但是!!!
自身技術固然重要(廢話),但無疑踏板可以掩蓋作品的不足,可以讓作品聽起來更悅耳(前提是踩了正確的踏板),既然好音樂就是好聽的(又是廢話),那 踏板 的作用豈不是舉足輕重嗎?再說,踏板本來在音樂的發展道路上所呈現的重要性就是越來越強的(參考我分割線上答案),多踩踏板,未必就是不好,用以掩蓋演奏上的不足,也並非完全不對。總之,踏板就是一個讓作品感情色彩更強烈,使作品演奏更完美的工具,所以切忌過度依賴(工具就是工具,代替不了技術),也不能過度排斥。
首次點贊過50!!!好開心!!!謝謝大家哈還有還是希望有大神能給出自己專業的意見,別讓我這種無名小卒魚目混珠了……
————————————————
有幾位朋友說我把貝多芬歸到浪漫主義不太對,其實我的意思是——他偏向古典風格的作品就跟別的古典作品一樣踩踏板就好了,至於後期帶有浪漫色彩的作品,明顯的有踏板增加的痕迹。而對於他老人家到底得歸哪個流派,我想誰也說不清楚,所以大家就參考我之前看過一本書對他的評價吧:
「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者,浪漫主義的開先河者」
古典與浪漫兩個時期承上啟下,確實沒有明確的標誌,中間都是非常模糊的過渡,但要把貝多芬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過於偏向無論哪一邊,都是不正確的,這就是我的論點,謝謝大家啦。身為一個樂盲的我,對玩鋼琴的俊男美女們懷有無限崇拜。看了這個問題才知道,原來鋼琴有踏板……然後腦海中浮現出馬克西姆猛踩老式縫紉機的畫面……有點破碎感。
哎。。。
第一名的答案說得比較正確,我再補充幾點
首先,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不踩踏板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那個時候的鋼琴和現在是不一樣的,它根本沒踏板這東西……
大家也可以自己找找當時的琴譜看看,可以說是非常繁複華麗的(這也是因為琴本身局限性)
至於莫扎特,盡量別踩說得有點籠統了。主要還是看曲子吧。奏鳴曲什麼的盡量別踩,像我最近彈得幻想曲一類的,適當加入踏板還是不錯的。
然後我看形容貝多芬的是看著踩〒_〒,怎麼說呢…也對吧,我最近彈悲愴第一樂章,用的地方還是不少的,回去我把譜子拍下來大家可以一起看一下談論。
然後就到肖邦了,大部分都踩是!真!的!
如果沒有踏板很多曲子完全就是兩樣有沒有!踏板萬萬歲!
我不是來回答的,我是來偏題的。
因為想起了初中的一件趣事,大家看著樂。
我一直很喜歡鋼琴,可家裡條件不好,沒的彈。初中時就努力和老師搞好關係,然後拿到了音樂教室的鑰匙。
我沒事都在那練琴,逃課也去,所以班主任一般就在琴房和操場抓我。
一次偶然看到我在彈琴,他居然沒生氣我逃課的事,叫我把凳子讓給他,然後他上去彈了一首紅歌還是什麼的革命歌曲,期間不停地踩踏板,我覺得鋼琴都快被踩壞了。
上前制止「老師,你為什麼要這麼彈呢?」
他看了看我,得意地說「風琴就是這麼彈的阿!」
щ(゜ロ゜щ)
踏板是鋼琴的靈魂~所以還是懇求初學者不要裝逼踩踏板 ~本來還勉強能聽的曲子,加上靈魂的嚎叫實在讓人受不了(???;)
踏板踩得好對以後開車油門深度力度的感覺有很大幫助
培養好自己的審美(音樂會與大師錄音),然後自己用耳朵判斷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該用。再多的理論都不及自己的實踐與經驗。
現在很多彈鋼琴的都喜歡把踏板踩的比較糊,據說是可以掩蓋自身技巧的缺陷以及製造比較宏大的效果之類的。
有一個我比較贊成的原則就是在該用的時候用踏板而不是不該用的時候抬起來。就如同其中一個答案所說,這個問題好大,大的可以寫一本書了。
但是我要說,寫書也不見得能說得太清楚。
因此,老老實實的哈,
別怕花錢,找個好老師上課吧,即使你成了鋼琴家,按時找老師上課都是很有必要的。別學李雲迪,整天跟小明星混在一起當伴郎。即便是郎朗,好像已經沒有曲子他彈不下來,還是經常找大師上課。
別怕花時間,多練琴,除了找老師用正確的方式使用踏板,你的耳朵要多訓練,在平時練琴時用心聽每個踏板深淺快慢帶來的不同聲音。練琴才是真諦。李雲迪就不談了,貪玩的要死,有次別人採訪他的老師周廣仁先生,周先生批評他為什麼要開音樂會了連譜子都背不下來?記者把這段拿出來問他的時候,他說用練琴來判斷一個鋼琴家是很庸俗的(原話不記得了,回頭找截圖)。再來說郎朗,他和施坦威簽了協議,他走到哪裡,施坦威提供一台鋼琴跟到哪裡,每到一個城市,鋼琴就隨行搬到下榻的酒店。哪怕記者採訪之前的二十分鐘,他也會在另一個房間練琴。
(李雲迪也真是倒霉,有生之年遇到個愛琴不要命的郎朗,總被拿來比較)
不要了,大家睡吧!鋼琴中常用的踏板分中間踏板、左踏板和右踏板,這裡只討論右踏板(最為常用),起初右踏板的發明和使用為了「延續某些音」(單音就像單獨的水果,用延音把各種水果混合成水果沙拉才美味),但鋼琴曲目中和弦變化非常頻繁,於是鋼琴家用「換踏板」避免「和聲混濁」(每個和弦就像一道菜,湯汁混在一起會很難吃,於是用換踏板做和弦切割,以避免前一個和弦的聲音延續到下個和弦形成干擾),所以大家演奏的曲目通常是一小節換一次踏板(和弦)。
因為每個時代的人喜歡的口味不同,所以不同時代的音樂作品中踏板運用也不一樣。
巴羅克時代的復調作品要極少用或者不用右踏板(踏板才發明出來,用的人不多),以保持復調織體的層次清晰(沒有踏板用只能多堆點音,聽起來才不乏味);莫扎特的奏鳴曲要少用或精用右踏板,以表現風格的優雅流暢(踏板漸漸被作曲家接受,不過為了炫技和高大上還是靠手速和堆音,踏板只是輔助);貝多芬的奏鳴曲要用右踏板來表現對比強烈的宏大氣勢及沉思情意(踏板開始流行起來,恢宏的曲子加上踏板也能表現出「管風琴」的效果,貴族很滿意);浪漫樂派的鋼琴作品,在右踏板運用上有更為豐富迷人的藝術手法(作曲家開始隨意加,好聽就行)。
相關文獻可以參考:美國鋼琴家、教育家約瑟夫·班諾維茨寫的《鋼琴踏板法指導》(這傢伙超級胖)
我的答案簡明易懂:
延音踏板:
1.音前踏板:【踩-彈-放】-【踩-彈-放】-循環,放-踩 之間沒有按琴鍵,所以這段時間聲音會斷開。
2.音後踏板:踩-彈-【彈-放-踩】-【彈-放-踩】-循環,放-踩 之間有按琴鍵,所以這段時間聲音會連續。
柔印踏板:顧名思義
基本沒有什麼曲子可以用到音前踏板,因為音後踏板可以代替音前踏板的功能:
從最終效果上(物理學上)來講,音後踏板=音前踏板+聲音連續
兩者的區別僅僅是,音後踏板將前一部分的延音延續到後一部分,在後一部分剛剛開始的瞬間結束前一部分的延音延音並開始後一部分的延音。
而音前踏板前後兩部分無法銜接起來。
所以只用音後踏板,不想連在一起的時候提早放開就可以了。
只用在需要延音的地方。【即,不延音的話聽起來很單調呆板的地方,比如活潑跳躍的地方,比如土耳其進行曲開頭,久石讓summer開頭。】
在延音太多聲音快要亂起來之前要放開。【感覺差不多要亂了,就可以放了。理論的點可以通過和聲學分析出來,不過一般來說感覺就夠用了。因為和聲學本身就是建立在對人類對音樂的直觀感覺的總結分析上的。】
老師說你他娘別跟老子把踏板踩斷了就算你牛逼
還有我這種天生造反派的改良人士我巴赫也經常踩,效果夠勁夠刺激
鋼琴演奏的靈魂在於踏板?真的嗎?真是境界太高了啊!真的嗎?真的嗎?
看心情
1.踩的方法其實都是根據你內心對聲音和樂句的理解和內心想表達的東西有關
2.自然踩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種了
這裡說一下最基礎的:
1.踩踏板應該叫換踏板,意思是:踩和放是一個動作
2.踩的深度和你對共鳴的需要而定,不是踩到底
3.什麼時候換,這個問題很麻煩,最基礎的就是,一個和聲下換一次,但也不是絕對的,還要看旋律的層次
最後要說明一點
不要妄圖只靠踏板彈出「連」的感覺
手指的用力和準備方法才是首要考慮的
每段踩的時候,不要踩了再彈,要彈了再踩。然後後面就是練習,錄音自己聽,自己感覺。(適用於沒有踏板標記的譜子。)
踏板的基本應用應該是放踩,也就是第一個連接的主音,是音符演奏的同時放開,音符演奏後再踩。
如果是第一個連接的主音,與踏板同時踩,在音效上就會出現與之前需要連接的旋律斷裂的效果。
用放踩的方式去演奏,在音效上來說就是,樂句最後音踏板一直保持,彈到需要連接的主音時候放開,但是由於主音是演奏下去了,因此音樂效果沒斷,而因為放開,踏板使用中音樂髒的感覺被消除,在這個音沒結束的時候再快速地踩下去,又因為主音的保持因此在整個音樂樂句中依然保持了連奏效果。
與正拍節奏的對應,就是正拍,放踩,正拍,放踩。
然後李斯特和肖邦的全踩、半踩、震踩很多都是根基在上面所說的放踩的基礎上。
全踩會出現放大音樂音效的情況,對於比較短的踏板使用(不會出現太多髒的雜音效果),使用全踩可以產生很華麗的效果。
半踩是針對比較長的踏板應用(太長的髒的音效因為半踩所以會相對不明顯),但是使用上控制力要求比較高。
震踩主要是應用於,大跨度或者極限速度跳躍式甩手的解決。
關於這三種踩法的具體,你可以問問MR1900
肖邦和李斯特的曲目中,有很多大幅度跨越和跳躍式的甩手技術,也即是以大臂揮動的方式進行手的跳躍。這個時候如果不加以踏板,則會在連奏效果上出現明顯的斷裂。而因為需要處理的技術時限極小,因此踏板的使用感覺就好像非常迅速一下下。
比如,未跳躍前最後一個音踩下踏板,跳躍到音開始演奏放。
使用了正確的踏板可以將古典音樂推動到非常華麗的程度。甚至某些沒有踏板的樂曲,如果進行了極限話處理。比如600演奏速度提升到1200演奏速度甚至提升到1800演奏速度時候,都可以通過使用踏板來達成。
在控制力來說,最好是把踏板的動作與演奏動作對應起來,整和成一套動作。
任何練習都是需要千錘百鍊的。。。。
推薦閱讀:
※作一個翻譜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鋼琴最左邊的踏板什麼用?
※為什麼據知乎很多人說李雲迪場場車禍,實力很爛,然而他每年世界各地巡演,而且他的新專輯官方評價都是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