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觀得自在?

已觀察到自己當下的情緒,也察覺到它的來源,但卻剎不住車,像看著傷口流血一樣止不住。問進一步該如何觀得自在?


謝邀吧。
著名哲學家馬邦德曾經說過: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
自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者說,學佛在一定時間之後,你就要有一種意識了:自己現處於,並將長期處於,不自在的境地。
自在分兩種——內心的自在和身體的自在。
內心的自在需要什麼?需要你徹底通達無我、空性的智慧。什麼是徹底通達?並不是說你讀了一遍佛經,看到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然後大概想像一下的那種理解,而是真真正正的、清晰明了的證得空性、無我以及佛經中的每一句話,證得祖師們走過的每條路,對佛所說的語言和境界再不懷疑。只有這個時候,你從前所在意的那些控制不住的念頭,那些你從前賴以為生命的執著才徹底的煙消雲散,否則一個以「我執」為基礎的生命體,不可能不被「我執」所奴役和煩惱。
而身體的自在呢?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業力中畫地為牢。就像曾經知乎上一個小朋友和我討論,如果我身處地獄,但是並不在意,那麼是不是地獄對我並沒有影響?我說,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當環境極端惡劣的條件先,你想安逸,但是並不一定安逸的起來,就像我希望自己成為白富美,但是我的業力讓我成為矮窮挫,雖然我接受了,但是我依舊被這種業力束縛。比如玄裝法師的老師戒賢論師,他的修行非常好,但是在受到病苦折磨的時候依舊痛苦不堪,甚至祈求佛菩薩讓他早點死掉,他那麼高的境界,按理說應該自在了,但是在業力的束縛下卻並非如此。
佛教有時候說「自在」,好像就是強調內心的解脫,但是其實環境、身體的自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達到一定水平之前,我們清晰的感受到傷害、痛苦,我們需要陪伴和安慰,而這些問題並不是通過坐在凳子上閉上眼睛觀察呼吸、觀察念頭能夠解決的。
內心的自在需要智慧,身體的自在需要福報。
如何得智慧?學禪的去念經打坐,學密的去祈禱上師,學凈土的去念佛,還沒找到路子的去找個好師父帶上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意識到的事情是,學佛不可能在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讓你的內心發生某個啵零~啵零~的變化——當然了,如果你是某個大德或者佛菩薩轉世,biu~的一下馬上開悟了的話,那就當我放屁。
清明綿柔、沒有雜念不是我們生活的常態,習氣、念頭、煩惱才是常態,但是隨著學佛日久工深,雜念會慢慢減少,清明的瞬間會越來越多;脾氣會慢慢變小,身心會慢慢變得柔軟輕安。但這一切需要功夫和時間的雙重熬燉,就像煮一鍋老湯,急不得也慢不得,掌握好火候,其他的交給時間。
這個時代下,打坐的方法隨便度娘一下,就有幾百種,內觀、禪修、止觀...這些方法只要你覺得舒服,都可以去嘗試,但是沒有一種方法,能夠讓你五分鐘忽然沒有了雜念,如果追求沒雜念,倒不如打一針安定。就像我在開頭說的,我們現處於,並將長期處於,有煩惱、有雜念的境地,這些東西與我們的生命如枝蔓一般頑固的纏繞著,但是只要慢慢梳理,慢慢修行,隨著功夫的加深,早晚有一天,他們會如燃盡的灰煙般脫落。
求自在是好的,就像我們會在夜晚仰望月亮,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該求踏實、求進步、求不懈怠...就像一位哲人說的:假如生活束縛了你,你就鼔悠~你就鼔悠~你就鼔悠~


謝邀。

這個問題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

大而化之的說,就是那句話: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觀察自己的心念並不難,這只是一種堅持訓練就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技巧」。但是,為什麼要這麼去做,支持你這麼去做的動力什麼,察覺到自己心念的問題之後用哪一種法門來指導後續的觀察和抉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前者是術,而後者才是道。

所以,如果沒有正確的佛法的見地,只是基於世俗的觀念來進行禪修,觀心等行持的時候,就難免會發生這種剎不住車的問題。甚至更嚴重的情況也會有之,這一切的一切說到底,還是因為基礎有問題。

不會有一個農夫不帶著鋤頭就下地幹活。
不會有一個廚師沒有準備調料就炒菜。
修行這樣大的事情,難道不需要準備嗎?

每次實修之前都應該象準備下水的潛水員一樣,檢查一下自己的裝備,出離心,菩提心,甚至空性見,你都做到了嗎?如果沒做到,最起碼準備好去接受它們了嗎?

在藏地,一名正統的修行人在正式開始禪修之前,要花費十幾年的時間學習經論。只是為了建立正確的觀念,為實修打好基礎。

而大部分實修中遇到的問題,往往都是因為理論基礎沒有打好,或者因為知識面不夠,或者因為觀念有錯誤導致。

所以,還是多讀些書,認真學習一下經論。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步驟錯了,觀心念處滅貪嗔是向二果的修行次第。

應該從身念處開始起手,沒有證得初果就想對貪嗔下手,是沒有勝算的。


想好得好。


一切現象就是剎車!還更求什麼「剎車」?遠離諸相,離想離觀,便得自在。。。


覺照當下,心寬福大。德厚行真。

心動了,行動力,駕馭力,覺照力是觀自在的重要本能力量。


觀到已經是自在了,流血就看它流,該流的堵不住。但也不要給它添油加醋。修行就是知道而不涉入。

意志力只用在控制身口,不做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夠了,其他時候就交給覺知。不用壓抑貪嗔痴,只要知道它們,智慧自然會來的。有意識的覺知時把目標選為身體感受或呼吸更容易。


多做,少分析,轉移注意力,看長遠。彆強求,死不了人的。


謝邀。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虛雲老和尚禪修開示(原畫)可作參考


去觀察自己是如何被外界影響以至於慢慢不再觀察自己。
這個可能涉及到遞歸和反覆博弈,所以對一個人是否有靈光一閃的力量比較有要求,請用直覺進行這個活動。


首先,不要痴迷佛條。。。先從眾生看

蟹在盆里,推他一下,它跑但會停,我可以說它自在
而在水裡,它跑的不見蹤影,他是自由,但它不是自在,因為它「丟了魂」地跑

自由,自在兩者在問題面前更多是獨立關係,守得住心就是自在,而自在也不是一種智慧。
人往往會自尋不自在而追求智慧和自由

佛家可能會說我這不過是小自在,但大自在是讚美別人的話卻不可自求,小自在足矣不也是一種自在?
也或許,環環相存也是【大自在】存在的一種形態


觀得自在需要每天有打坐。


四個字,明心見性!勿妄求遠,先明心再說吧


推薦閱讀:

冥想與發獃有什麼區別?
面對痛苦時如何保持正確的禪修態度

TAG:情緒管理 | 內觀 | 修行 | 禪修 | 正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