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建築和唐代建築有什麼聯繫?
------------2/19更新----------
為什麼沒有人看呢,鬱悶,另外第二個階段的「變化的空間」應為「物化的空間」,原文中用詞為「plastic」,此處指有強烈空間存在感的,有實體感的,和其後的抽象化,平面化的空間相對應。
明天還要上班,有空的話作詳細的舉例吧
我同意 @袁為和 @R2D2的答案,我的就是補充吧。在Space in Japanese Architecture(井上充夫,Weatherhill, 1985)這一書中,作者將日本建築,從空間的主導主題上分為了四個階段,
1,物質性佔主導的空間
2,變化的空間
3,景觀的空間
4,內部空間的發展
其中,四個時期分別對應的是(繩文,彌生,古墳),(飛鳥,白鳳),(奈良,平安),(鎌倉,南北朝,室町,安土桃山,江戶),而在此之後,日本建築便進入了現代時期。
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作為線索,便是世俗的「人的空間」,對於神秘的「神的空間」的侵犯
作者認為,神的空間不可侵犯,這是日本特有的概念,而人的活動的空間在宗教場所中的出現,是由大陸,也就是中國傳來的外來概念。
所以,日本建築空間的歷史,也就是這一人的空間這一外部概念,侵入神的空間這一日本本土概念,並與之混合,發展的歷史。
好,講到這裡一定有人覺得不清楚。讓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神的空間」被認為是日本特有的空間概念。
日本的本土宗教是神道教,神道教是一種animism(不是動畫的anime啊!)的宗教。animism就是相信萬物皆有靈。這一點讓日本的神靈非常的具象化(我說的不是萌化和娘化!)。在早期的神道教儀式中,人們會建一個真實大小的小木屋,在裡面擺上傢具,然後通過儀式將神」請進來「,然後模擬吃飯,洗澡,睡覺等一系列的生活動作。在這個時候,神靈是真的被認為」住在這個房子裡面的「。因此,神道教的內殿被認為是」神的居所「。神的居所,自然人是不能隨便進出的。
那為什麼人的空間被認為是來自大陸的外來空間呢?作者在這裡所指的」大陸文化「,主要是指發源於印度次大陸,由中國傳入日本的佛教文化。相比相信萬物有靈的神道教,佛教是一種建築在理論和世界觀上的,抽象的宗教。寺廟的大殿相比神道教的大殿,與其說是神明的居所,更像是人與神溝通的場所,因此充滿了人的活動,是」人的空間「。
好的,必要的背景介紹完了,那麼唐朝的建築和日本的建築怎樣發生關係的呢?
日本學習唐朝文化的重要節點便是大化改新(645),確定引進大陸的體制,並且推廣佛教。但在此之前,中原的建築形式已經開始影響日本了。這一影響的重要結果便是儀式性迴廊的形成。迴廊的概念原本來源於用於確立神的空間和人的空間的藩籬,比如伊勢神宮的這個
日本典子公主訂婚:伊勢出雲陰陽兩界的再次結合
藩籬是嚴格的界限,越往裡面只有越重要的神官才可以進去,而最裡面的內殿,只有天皇本人才能夠進去。
本來要是區分空間,藩籬就足夠了啊,但是,人對於神的空間的侵入產生了迴廊。迴廊為人的各種儀式提供了場所,這個時候人可能還不能進到迴廊所環繞出的院子里,但是迴廊本身給想要進入神的領域的凡人提供了庇護所。其中一個比較早的例子,就是建於早於大化改新的593年的大阪四天王寺:
四天王寺の歴史
但是隨著對於唐文化的系統學習,佛教傳播的深入,人對於神的空間的侵入越來越厲害。在588年的飛鳥寺中,空間本身有著強烈的存在感,建築物呈中心對稱: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3%9B%E9%B3%A5%E5%AF%BA
但是到了8世紀的東大寺,大殿已經被擠到了迴廊所圍繞的庭院的一邊:
http://hana1104.pixnet.net/blog/post/24800174-2009%E7%B2%89%E6%AB%BB%E9%97%9C%E8%A5%BF-%E7%AC%AC%E4%BA%8C%E5%A4%A9%EF%BC%9A%E5%A5%88%E8%89%AF%E5%85%AC%E5%9C%92%2B%E6%9D%B1%E5%A4%A7%E5%AF%BA
到了11世紀,這種大陸文化的影響到達高潮,這一影響包括佛教的影響深化。這一時期出現了鳳凰堂平等院。
日本建築風格變遷史――平等院鳳凰堂(上)
鳳凰堂體現的大陸影響主要分為兩方面:
一,鳳凰堂體現的是佛教的分支,來自大陸的凈土宗對於天堂的想像,描繪的是抽象和想像的佛教概念。
二,鳳凰堂的空間有著強烈的方向性和平面性,參觀者被要求從一個固定的方向觀看(正立面)。
此時的日本建築強調的已經從四天王寺這種通過序列,秩序,對稱強調三維空間變成了強調視角,構圖的二維空間。
此後,已經滅亡的唐朝隨著亂世的繼續,對於日本的影響式微。而相對的,日本也進入了幕府時期。從此時開始,日本建築空間的複雜性開始內化,同時仍然受到來自大陸的影響,但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建築基本走上了自己發展的道路,開始出現與中國建築明顯的不同。
這一時期發展的的例子之一便是二條城。
EXAM 2 - Geography 349 with Ostergren a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內部空間變得非常繁瑣而且多變。而作為內部空間高度發展的一個副產品就是空間的模數化,以榻榻米為單位的空間計算方式開始出現。
到此為止,日式建築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今日所認識的日本建築了。
(這一段於04242016修改):
但是有一點必須要提到的是,日本建築(飛鳥---平安時期)即便是參照唐代建築,由於工藝,材料的限制,其實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其中一點就是斗拱的做法。有一種說法是,日本的斗拱還是十分小氣,從其斗拱的做法便可看出:
http://andonglaowang.blog.163.com/blog/static/84487532201492555455831/
佛光寺的斗拱
http://you.ctrip.com/travels/nara1045/1703251.html
法隆寺的斗拱
在日本傳統建築中,唐風建築主要集中在佛教建築之中,而在神社建築以及貴族的宮殿建築中則依舊是日本風格,即和風
這一點正是因為,神道教雖然和佛教相互影響和融合,但其內核仍然是萬物有靈,所以無論怎樣都抱有神的空間,即便這個空間已經被推到了家門口(內殿的門口)。而本來就是外來宗教的佛教,當然與同屬於外來空間觀念的」人的空間「更好的相契合。所以,佛教建築更常見」唐風「。
中國建築技法式樣輸入日本並不限於唐代這個時間段,最主要的有南朝、唐、宋元這幾個時期,集中體現於日本各期的佛寺建築上。這種情況有些類似於日本漢字的音讀,吳音、漢音、唐音分別來自於南朝、唐、宋元明清等幾個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域。
重要的幾次輸入:
第一次是經朝鮮半島輸入的中國南朝木構建築做法,奈良法隆寺西院的中門、金堂、五重塔和法起寺五重塔等為典型代表,在日本建築史學界稱為「飛鳥樣」。
第二次是奈良時期唐代木構建築做法的輸入,如以藥師寺東塔為代表的「白鳳樣」、唐招提寺金堂為代表的「天平樣」,但這些遺構有些經過後世大幅度改造,尤其是草栿、屋蓋部分,面貌和做法較為蕪雜,初建時期應有的唐代風貌受到損害,需要甄別(如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唐代建築做法(主要是中唐以前)東傳日本後自平安時期以來又經過了長時期的本土化發展,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和樣」的重要建築式樣,晚期「和樣」建築在枓栱、瓦作、小木作等方面仍然還能依稀看出某些唐代特徵(如柱頭鋪作採用單栱偷心;沒有成熟的補間鋪作,補間只施枓子蜀柱、「蟇股」),但要注意其和歷史上真正的唐代建築做法、風格還是存在極大差別的;也要注意勿望文生義將「和樣」誤解成完全的日本本土做法。
第三次是宋元時期,最主要的有兩大類,一是由中國東南沿海地域福建一帶輸入的地方做法,日本建築史學界一般稱為「大佛樣」或「天竺樣」,典型代表如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和兵庫縣凈土寺凈土堂;一是源於中國今江浙地區做法,日本建築史學界一般稱為「唐樣」或「禪宗樣」(注意這裡的「唐」不是中國的唐朝),典型代表如鎌倉圓覺寺舍利殿、東村山市正福寺地藏堂等等。
在明清時期仍有中國木構建築技法東傳日本,如黃檗山大本山的京都萬福寺建築,就是源於明末清初中國東南沿海的做法。日本古代建築在發展上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繩文時期,大約處於石器時代的文化時期,當時的建築形式主要為日本列島的先民基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下,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產生的建築形式,建築沒有一個依從的具體風格。
第二時期是彌生時期,來自中國大陸是先民(戰國時期以及秦漢時期)經由朝鮮半島或者從中國大陸直接登錄日本的渡來人帶來的建築技術,這種形式的建築由於時期較早與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風格截然不同,但是依舊可以看出是東亞風格。
----------------------------------------------------------------------------------------------------------------------------------
彌生與繩文二者的劃分,並不是依據於嚴謹的歷史時期,繩文建築主要是史前先民對於自然環境的搏鬥與維持生存而產生的基本物質需求,有著古樸純粹的外形樣式,和我國的半坡遺址之類相似。
而彌生則有著改造自然和文化沿襲的特徵。
而且日本人的相貌也大致可以分成彌生人與繩文人兩種。
------------------------------------------------------------------------------------------------------------------------------------
至於唐風建築則是伴隨著遣隋使和遣唐使進入日本列島。在日本傳統建築中,唐風建築主要集中在佛教建築之中,而在神社建築以及貴族的宮殿建築中則依舊是日本風格,即和風。
在日本的唐風建築,又可以稱為大佛造,沿襲了漢族大木大式的很多特點,斗栱、舉折、升起等等特點,但是日本結合其自身的特點在大佛造中添加了諸如唐破風之類的中國所沒有的構件。
日本傳統建築樣式主要指神社造,從神明造、大社造、住吉造開始一系列的造法樣式。這些傳統樣式雖然受到大佛造的一定影響,但是在根本上是區別於大佛造的,比如千木、鰹魚木等截然不同的構造形式。
中國現存的古建築主要是明清風格以及宋式,主要是流傳下來的《營造法式》以及《清工部營造則例》,具體造法有據可考,而唐風建築的具體造法已不明,當代的建築營造遠不如宋代完善,當時的建築力學結構也不如後世的建築,唐代官方頒布的繕則令現已不傳。
另一方面,在中國,建築的樣式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士農工商對應著相應的建築制式,在建築細節上,刻繪和裝飾的動物的種類和植物也是有著嚴格劃分,僭越是不被允許的。而在日本,大佛造的樣式在歷史的發展中則沒有大陸的嚴格的等級制度,廡殿、歇山、懸山等在日本冠以寄棟、入母屋、切妻等名詞,在發展過程中與日本的神社造法相互融合。由於沒有這種等級限制,所以在日本傳統建築中很少看到標誌著等級的裝飾(檐獸等)。在現在的日本傳統建築群中,往往可以看到神社中有著大佛造,而寺院中也會有神社造。
作為日本傳統建築傑出的作品—桂離宮,則可以很明確的反映了日本的審美情趣,布努諾·陶特將日本傳統中的侘寂之美與現代主義相對比,高度讚揚了這種審美在時空上的先進性。
布努諾·陶特將桂離宮比做是天皇的建築,而日光東照寺為將軍的建築。天皇在日本史的大多數期間內都是神權的象徵,而將軍則是世俗的領袖,現當代的日本建築史學家和評論家都認同這兩種建築歸屬於傳統日本風格。
總結而言,唐風建築的引入使日式建築更加多姿多彩,但是這種影響並沒有對日本的審美思想發生改變,神社造的簡約才是日式建築的審美核心。
第一次回答!
首先在受到中原建築影響之前日本已有自己的建築樣式。參見各類從山牆面進入的神廟。在明治維新之後,這類建築因為政治原因重要性被大大提高了。
其次 日本受到的中原建築影響據張十慶老師研究更多是南朝建築,而非唐代建築(建築可按年代分,也可按樣式分。前者是對某一時期內建築的概括總稱,後者則是有一定典籍規範的指導,如宋官式與《營造法式》。)這一部分被稱之為唐式。例如唐昭提寺。
此後 日本建築受中原影響有限,日本自身的文化也越來越成熟。本土發展的,受到中原影響的,受到影響後自己再發展的又都綜合了起來,相對於西洋建築的洋式,被統稱為和式。例如桂離宮。
至於你所說的日式建築卻是指代不明的。既可以說是當代日本建築,也可以說是和式建築。
繼承又有創新的關係
一方面很多人非得說日本學唐朝或中國的,另一方面日本強調只是受影響,並減少這種影響對後面風格起什麼作用。
我是覺得日本建築和中國建築兩碼事的同時卻受到中國建築決定性的影響。極其類似,結構上柱樑,卯榫基本相同,但日本建築偏小,偏簡單,偏實用。美的本質上類似現代日式簡約風格的錢包,藝術品等等
借題問一嘴,這是和風建築嗎??
我覺得日本好多文化都源於中國
喜歡建築,古代中國建築也好美,可惜今人沒有傳承到
日本京都古建築保留眾多,而日本故都京都模仿唐朝長安,洛陽兩都建造,規劃設計都高度相似,建築風格應有不少承襲。
被日本人「偷走」的洛陽城!-日本京都
在日本有一座城市,它的建築風格和中國的唐朝一樣,作為日本唯一一個千年古都,它有一個讓中國人感到詫異的名字——洛陽。
推薦閱讀:
※建築手繪效果圖如何畫?
※中國的建築行業和十年前相比真的不景氣嗎?
※外牆塗料、外牆面磚、真石漆、仿石磚、石材(濕貼)、石材(干掛)這六種外牆做法的工程造價分別是多少?
※道路施工中加鋪竹條是否有問題?
※如何看待每個學校對於建築教育的不同側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