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秦始皇?


衛庄:嬴政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蓋聶:他是一個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人。
衛庄:這算什麼結論?
蓋聶:他是一個自古不曾出現過,未來可能也不會再出現的人。
衛庄:你對他有這麼高的評價?
蓋聶:這不是我的評價,這當是後來史官的評價。
衛庄:歷史是勝者書寫的
蓋聶:嬴政和他的帝國會失敗。
衛庄:為什麼?
蓋聶:因為他只是一個人,卻做著超越人的事情
衛庄:那他就不能繼續超越?
蓋聶:他只是一個人,這個龐大的帝國因為他一個人而存在,但也只有他能做到。
衛庄:所以他如果死去的話?
蓋聶:他會死去,因為他是人,沒有人能夠不死。


千古一帝,對中華功不可沒,主要有如下功勞。
1,在領土上統一中國
經過秦國近半年的努力,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他摘了最後的桃子。秦始皇做了那個年代幾百年來無數人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情:統一中國。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戰爭已經夠慘烈了,所以說是春秋無義戰。但是畢竟五霸會盟都要給周天子面子,對周的名分還是有所畏懼的;到了戰國,已經沒有人鳥周天子了,戰國時期,不論是戰爭規模、國家組織方式、還是人的心態,跟春秋時期,差距太大。
第一個崛起的是魏國,然後魏國衰落,秦國與齊國崛起(齊國好像一直都很強大),此時天下的局勢是齊國、秦國、楚國3家強大,各具一方,誰強大誰就向中原發展,擴大土地和勢力範圍,中原3國基本成魚肉;
第二個明顯崛起的是秦國,然後連橫合縱,開始向中原發展;趙國胡服騎射,也稍微彪悍了一次,但是長平之戰,趙國被打趴下,從此基本沒有哪國野戰能打得過秦國,不論單挑還是聯盟。
楚國在戰國時期表現不佳,主動出擊的大規模戰爭鮮有獲勝,只能是貪各種小便宜,今天佔個城,明天佔個縣,而且楚國很像今天的俄羅斯:領土廣闊,卻仍貪於領土,但是對國家的治理卻總是落後於其他國家;齊國雖然從未弱小過,但是確實是無大志啊,給他個原子彈也不會用。
燕國和韓國從來就沒有過崛起的資本,只能當別人的附庸,依附於大國,比如今天的韓國、日本;趙國崛起的太晚,而且還裝上了早就牛逼起來的秦國,杯具。
但是請注意,在春秋時期,估計沒有哪個王相國統一這件事,最多就是想想稱霸、佔地。但是到了戰國,魏國、齊國、秦國,這幾個先後強大的國家,應該都是想過統一的。其中戰國前期的魏國和前中期崛起的秦國,是真正有機會統一中國的國家。最終是秦國統一天下。
中國今天的版圖是由秦始皇那時慢慢發展來的。
此後的任何一個國際,對於任何一個君主,如果領過超不過秦始皇統一的領土,那就不算統一,還是分裂。中國後來雖然無數次分裂,南北對峙、東西對峙,但是最終只有統一這一條路可以走。
到了今天,依然這樣。

2, 統一了文字等,為文明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文字的統一使中國的文明徹底的融合在一起,奠定了整個民族此後兩千年統一的基礎。戰國時期,文字已經有分化的跡象,七國的文字都逐漸變化的不一樣,如果任由發展,恐怕今天的中國有可能是第二個歐洲。文字的統一使得中國幾乎再也不能永久的分裂,短暫的分裂後總要統一。

3,軍事
待補

4,制度
有好幾個很大很有用的貢獻。
其一是高度的中央集權。

其二是用郡縣制統治整個國家,為後來的所有統一國家都做了制度上的示範。楚國發明了郡縣制,隨後各國效仿,最終秦國統一後,也是用的郡縣制。雖然漢朝曾有短暫倒退,採用分封制,不過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春秋戰國700多年的分封制,不是秦國說變就能變的。雖然秦國能滅掉六國,統一全國,但是分封早已為幾乎所有人所接受,深入人心,不是在幾十年內就能轉變過來的,秦朝末年造反的人也都是沖著當王封侯去的。一直到了漢朝,分封制也沒有徹底取消,經過近100年的拉鋸戰,在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才大大削弱了分封制,隨後,經過漢朝幾百年的統治,分封制基本滅絕,郡縣制深入人心,為人民所接受。後世的晉、隋、唐、宋、元、明、清幾乎都是以郡縣製為主。

5,習俗與各地文化的融合
待補

多謝大家的關注和贊,現在又有了很多的心觀點和想法,主要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文化、科技方面,最近會有更新!


傳統的中國歷史家一向在褒貶品評人物。在臨到秦始皇頭上時則覺得題材之大,牽涉之多,不容易隨便處置。他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譴責?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這樣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一個思想周密的讀者可能因秦始皇和他的隨從的野蠻行徑而感到困惱,可是在另一段文字里,又為他不斷地努力企圖實現他超過匹夫匹婦所敢於想像的計謀,甚至冒著無限的危險,不折不撓地執行而感動。

歷史記載中的始皇,顯示他虛榮心重,有時尚且行止古怪。在當日一般情形之下,所述迷信的趨向很可能是事實。史書中提及他有一次因風受阻而不能渡湘水,歸罪湘君女神作祟,於是遣發三千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樹木以資報復,可見得他在和超自然的力量作對,而不是震惑於超自然的力量。他以黑色代表帝國之色彩也是超時代的獨創。從他所樹碑文看來,他除了重視域內長久的和平之外,也極端注重性道德,認為與全民的休戚有關。他有二十多個兒子和至少十個女兒。史籍上除了提及他多夫的母親之外,對他一生有關的女子隻字未提。始皇帝遊歷極為廣泛,他不僅履足於市塵,而且遍歷名山大川,他曾在夜間微服巡行國都之內。雖說始皇愛征伐,他卻從未統帥三軍。此外他是一個不畏疲勞的工作者,他預定每天必須過目的竹簡,以重量作進度,不到目標不得休息。在有關國家大計的場合他總先諮詢下屬,可是最後的決策,始終出於他本身。可能最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鐵腕統治全國12年的時間,從未發生重大的事變。這是一個泱泱大國,前後遭兵燹(xiǎn)幾十載,而且追溯到以往的震蕩局面,尚可以包括幾百年。

他遺留下的位置,沒有人能接替。他剛一去世,丞相宦官和皇子以陰謀和政變彼此殘害。一年之內,全國各郡里揭竿而起的叛變不知凡幾。又3年後秦亡,始皇帝的親人和重要的隨從也全部喪生。

--《中國大歷史》

如果這個搬運的知識能給你啟發,那就不要吝嗇你的贊吧 O(∩_∩)O


從夏的部落邦聯,到商的方國聯盟,再到周的分封制邦聯,它們並不是真正的統一中國,由於中央對於地方的相對弱勢,他們不能有效管理地方,更不能對地方的分離做出有效的反應。

而秦則不同,秦以一套全新的制度——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真正意義上統一了中國,為當今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奠定了基礎。

但是,長久以來,人們都在問:秦朝究竟是什麼樣的?秦朝是《史記》《漢書》里的那個人間地獄,還是明朝李贄口中那個大變革的盛世?始皇帝是郭沫若筆下的暴君,還是司馬遷《史記》中介於明君和暴君之間的皇帝,亦或是毛澤東、李贄稱讚的千古一帝?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翻閱無數的典籍,去搜尋歷史中那個秦朝的真正模樣,所以我們不得而知,秦朝是什麼樣子的。

但是更多史書典籍的深入研究和更多考古發現,秦的缺點,秦的優點,秦的社會生活,民生民俗,政治風貌,秦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終有一天會有血有肉地展示在我們後人面前。

始皇帝開創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皇權是不斷加強的,皇帝對於整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掌控能力是越來越強的,但是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剛剛確立的秦朝,始皇帝對國家對臣工的控制力遠遠不及後世皇權不斷加強的皇帝們,至於和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滿清相比,更是遠遠不及。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在剛剛確立以及初步發展的時間裡,對國家的利大於弊,主要作用大於負面作用,對國家的影響主要是積極向上的,它維護了自給自足且分離傾向強的農耕帝國的統一,更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保護和促進農耕帝國經濟的發展,它奠定了今天我們這個統一國家,我們這個世界大國的基礎。

最後,請允許我用一段話讚頌始皇帝:
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興修水利,造福萬民,萬里長城,護佑華夏,南征百越,北擊匈奴,并吞八荒,威震四海,開萬世不朽之功績,奠世界大國之根基,開天闢地,千古一帝。

始皇帝開創的大秦帝國從歷史長河中走過,它掃過了落後沉悶的邦國時代,開啟華夏雄居東方的帝國時代,它如同漫漫長夜中照亮黑暗的第一顆閃亮之星,它從黑暗中閃過,雖然只是一瞬,卻照亮了整個黑暗,從它之後,是繁星點點的璀璨星河!


看待一位歷史人物,本人基本不去指摘他私人的一些方面,而是去看他對歷史的發展,對後世的影響如何。
以下整理自張金光先生的《秦制研究》:
關於秦始皇,至少可以總結為九個根本方面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具有長期的作用和幾乎永久性的功績。
1、開創了行用兩千餘年的皇帝制度;
2、開創了國家大一統的政治傳統,自此後,統一為常態,分裂為變局,分久而終必合;
3、開創了行用兩千餘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在中央與全國地方推行官僚政治;
4、奠定耕、戰、防相結合的邊防戰略,創立了完整的長城邊防體系,並開創了別具特色的長城文化帶;
5、秦始皇的統一標誌著我華夏民族共同體自形成而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既標誌著漢民族的形成,同時又是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大中華民族的開端;
6、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的統一,以及行同倫,為大一統國家的管理提供了數字化基礎和共同文化心理基因;
7、秦始皇統一奠定政治邊疆所表現出來的外向精神,對一個以農業立國的民族來說,是最為可貴的,同時在世界歷史範圍內第一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永久性影響,國際社會至今仍相沿以秦作為對中華的代稱;
8、恢宏博大的氣度,尚法治精神;
9、秦始皇不僅對中國古代土地國有製做了普遍的高度的發展,而且也由其第一次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開啟了土地私有制發展的歷史長河。


一首詩足矣……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君王所謂殺:
一,誅盡功臣以免分權;
二,屠戮富豪以得財貨;
三,翦妻兒以定繼承人;
四,推過於人而固民心。

殺到整個國家的食物鏈除了臣服的全部崩潰,自己再重新建一個,才是開國。

一切手段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秦始皇做到哪一條了?他除了法令嚴格點真心算個仁君。

要知道那幫人是怎麼添油加醋傳他和他媽謠言的,擱普通人,能只殺那麼點兒?

再翻歷史書也無法否認大多數有名的開國皇帝比他殺的多。

——————————————

我對歷史不熟,但站在宏觀的角度上看,開國皇帝都得心狠手辣,整理功高震主的功臣以免惡性競爭,整理整個官吏系統把權力歸於自己,整理所有敢於反抗的平民以免造成混亂死掉更多有用的人。像農民給田地下百草枯六六六那樣毫不留情。


通常他們都會找一個理由,弄幾個牽連甚廣的冤獄(當然會有冤枉的,繼任者可以根據王朝利益需要,來選擇給他們平反,或者繼續踩),殺,使勁殺,殺得越多,王朝的實際統治時間越長,能維護的和平發展期越長。


因為是符合天道合理合法的殺人,所以開國皇帝殺人最多反而威望最高。比如永樂皇帝殺得其實遠沒他爸多,但明清時期更多人說他殘暴,誇他爹勤政。

這是每個開國皇帝應盡的義務,做不到的反而會給國家帶來隱患,搞不好像秦始皇那樣,一身盡而天下烽煙再起,百姓又蒙戰火。


所以我愛和平。我愛和平*3。反正人類還沒進化到可以違背之前歷史規律的程度。


評價秦始皇,只需要一張中國地圖就可以,或者一本漢語字典。

沒有他,現在的中國就是歐洲一樣的分裂,不會有一個統一的中國的。也不會有統一的漢語,語言至少幾十種吧。


前兩天看紀錄片《東方帝王谷》,第一集提到秦始皇曾刻石紀功。
一塊石碑上提到,他統一六國,其中一個原因:六國為黃河水征戰不休,自己統一天下,使生產資源得到了合理分配,減少動蕩紛爭,減少農民的苦難。(我的大概理解)
突然心中一動,如果這樣理解,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錢幣,對於民俗民生,實在是有極大貢獻的。

何謂民俗?各地民間風俗習慣。
這些風俗,與不同地域環境有關。一種特產的植物,一個特別的地方,某種獨有的地形,都可能產生故事,形成一地獨有的民俗。

在幾天以前,我曾以為民俗是呈現我國地大物博異彩紛呈的直觀表現,是值得記錄和發揚的。
有些民俗留給我們許多遺產,有些蘊藏著傳統文化理念,有些可提供旅遊的熱點,有些可提供新鮮的體驗。
至少在我和燦(化名)聊天之前,是這麼認為的。


然而,在我們這些專業學者去粗取精,熱忱記錄、遴選和保護優秀民俗時,鄉親們卻可能因此受苦。

燦的寶寶才40多天,從懷孕到帶娃,她不得不在家呆著。在我和她聊天之前,我以為鄉村家庭都是一體的,後來我突然意識到,她的老公和公公,屬於本地,而她的婆婆、奶奶屬於另一地,加上她的娘家,一家人來自四個不同地方。
①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就拿孩子的滿月酒來說,她和婆婆、奶奶家的風俗各不一致。
她娘家習俗在滿月那一天做酒,於是娘家人訂了那天的票回來參加;而公公堅持要算日子,又沒有提前告知媳婦(鄉村很多矛盾在溝通不足),於是導致燦的娘家親戚慌忙改請假改簽票,甚至當天無法趕到。燦為此備受埋怨,心裡也很委屈。

②滿月酒當天,趕來的娘家人送了七件美麗的嬰兒背帶(水族馬尾綉背帶堪稱藝術品)。老人在背後議論說,送那麼多背帶有什麼用?還不如送錢。

③送來的背帶供在祖先牌位前,客人走了,燦就把背帶收起來。婆婆不樂意了,這邊的風俗,背帶供3天,這麼快收起來做什麼?

④燦生育之後,需要補充營養,而僅僅爺爺奶奶兩個人,吃飯的鹹淡辣椒胃口都不一,新媳婦摸不準家人口味,又覺得他們吃得沒營養,自己特殊情況需要補足營養,於是單開小灶自己吃。
奶奶沒有考慮到她的身體情況(歷史上水族女性地位不高,估計她那一代不重視坐月子),很不滿她常獨自吃飯,於是總是拐彎抹角說吃獨食沒好報的故事。觀念不同,無法溝通,她心裡很堵。

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主要包括民俗觀念不同,造成的誤會。民俗在這裡是「以為大家默認都如此,結果發現只是自家地區的風俗」。
這些小事,就像鞋裡的砂子,看似不起眼,卻讓人不舒服,長年累月,就積累起一大堆無法解釋的矛盾。

這個故事和秦始皇有什麼關係呢?
秦始皇統一車乘、馳道、文字、度量衡,實際上也就是無形中減少了許多家庭甚至家族的摩擦紛爭。
千萬個地區原本封閉的地區開始互通有無,移風易俗,各地區增加了信息往來和婚姻流動,人們眼界逐漸開闊,對於事物的寬容度也隨閱歷增加。
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統一,高效的生產工具迅速普及,生產資源得到優化分配。這也是今日少數民族地區仍保存傳統文化的原因。
統一文字更不用說,我們現在能認識幾千年前、全國各地的文字,能擁有統一的文化體系和思想基礎,也是我們共同民俗的源頭。
總之,從民俗的角度來說,秦始皇的功績卓著,前無古人。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二者都與民俗有關。
祭祀,關乎信仰,關乎民俗儀典;
戰爭,關乎政治和生產資源,同樣也涉及到民俗觀念是否相容。(這一點暫且擱置,仍需找合適的例子)


思路先寫出來,慢慢調整。

……………分割線……………
@懶笨饞的老大 的評論十分精闢,點出來我想表達的精髓,特推薦在這裡,供讀者參考:
同意你的觀點,我也是秦粉。我認為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舉措是第二次統一中國。(第一次就是打下六國)這些舉措帶來的影響我覺得要比單純的統一天下來的更加深刻 ,這些舉措真正將中華文明達成了統一,讓思想精神開始溝通,把中華文明的影響傳播到更遠的地方。我覺得精神上的對於中華一家的認可要更難能可貴,不然中國可能會像歐洲那樣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這個時候人們才漸漸形成了大一統的觀念,這也是中華的脊樑。這是我的一點拙見,有不當的地方,還請指出。


手辦狂人


設想一下,法國在其連續幾屆總統的努力下成為歐洲第一強國。在歐洲合縱連橫,滅德意志,滅意呆利,滅英吉利,滅芬蘭,滅瑞典,滅挪威。

在歐亞大陸邊界上修長城把俄羅斯人趕到西伯利亞放羊,

拿英俄的核武器放煙花表演編收歐洲所有坦克融鑄成巴別塔,

坑殺綠綠讓土耳其火雞人民用法語背聖經頓頓紅燒肉,

在西蠻之地西班牙葡萄牙設鬥牛郡東夷之地希臘設雅典郡,

派遣紳士郡吉祥物女王英哀宗率八千蘿莉正太到揚州求長生不老葯。

這就是秦始皇乾的事。

千古一帝。


狼虎藏尻不可親,
酸儒多事枉經綸。
秦皇欲廢詩書盡,
廢盡詩書更滅秦。


從碼農的角度來說就是,搭了個框架,後世全部都在這個框架內進行內容的填充。高度之高,無愧千古一帝。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 我行我素

關於秦始皇的故事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因為我們從自小接觸電視和上學後接觸歷史以來,秦始皇總是作為中國歷史中的第一個人物形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對於他,自古以來褒貶不一,功過評說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這裡,我本人無意向大家闡釋關於他的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也無意對他個人的功績與過失做任何點評,更不想探究他作為始皇帝個人的恩怨情仇、歷史謎團,或是對整個中國封建史的影響。只是想通過目前自己已經具有的思維方式和歷史知識簡單的說一說我自己對秦始皇這個人和他在當時的歷史格局中的種種選擇做一個剖析。所以,想了解他的故事和功過評價的請去百家講壇,去找史記,去找學術著作,或者去看影視劇。

  • 回歸簡單

首先,我要還原一下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無論歷史怎樣變化,無論文學作品影視小說內容有多豐富多吸引人,我們在學習或者研究某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們都要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理性心態,撥開迷霧,去除表象,把每一個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當成是在特定條件下和某種特定機遇的結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除偉人頭頂虛妄的光環,摘下他們的神秘面紗,將事實和真相暴露在陽光下。此時,我們或興奮,或淡定地嘆一口氣:唉,也不過如此嘛!

關於秦始皇,見諸筆端的作品似乎只有《史記》,而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總是夾雜著很多文人、詩人的浪漫與感性,太偏或者是太隨性。例如:李白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一句話就描繪了秦王掃六合那麼多事,而且還是一個形容詞。再看賈誼《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似乎始皇帝的功績是秦王朝六世奮鬥的必然結果,而且還只是一個籠統性的介紹。所以不要試圖從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去了解一個歷史上的未知真相。

很多人覺得秦始皇很神秘很殘暴,或者是很偉大很牛X,在他們心中簡直是魔鬼一般的人物。比如有人認為他殺父囚母;有人覺得他濫殺無辜;有人覺得他掃六合奠定了中國版圖;有人覺得他帶動了歷史進步,將中國推進了封建帝制社會……有這樣的認識在正常不過了,不過我還是相信只要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是不斷進步的,總有一天他會認識到歷史人物根本沒有那麼多的好與壞是與非的區分和界定,他們都不過是歷史格局中的一個小人物,只不過歷史選擇了他,僅此而已。所以不要對任何一個人盲目崇拜,即使他是十全十美的偉人。

  • 歷史的選擇

說到秦始皇,他作為歷史選擇的對象,在兩千多年前的歷史進程中主要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將春秋以來550多年的動亂局面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統一起來,並且儘力維繫新的體系的正常運轉。就是這樣,不管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也不管後面會發生什麼,你所承載的使命就是這個,你的使命完成了,你就要退出歷史舞台。後面的戲由後面的人來演。


在秦始皇完成歷史賦予他的這一使命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新鮮事。我們主要是簡單地看他完成這一使命的路線是什麼就夠了,此外所有的事件都是路線的副產品。就好像釘釘子,歷史要他把釘子釘進木板,他是歷史選擇的作為這個過程的主導者,圍繞他所發生的事都是他為了釘釘子找來的或者創造的外力。

  • 創建宏偉帝國

秦始皇為了完成這一使命,他首先選擇了 「掌權——合力——出擊」這一模式。
他13歲即位。父親(庄襄王)、祖父這兩代核心持續時間非常短,因為正直國內動蕩時期。他即位後受到相父和母后的壓制,直至22歲才行冠禮(男子20行成人禮),開始親政,名義上算是正式掌權。

【1】在朝堂內外清除外戚勢力

但是他比任何人成長的都要快,在最短的時間內消除了國內最大的幾股外戚勢力。


比較典型的是趙國,趙姬、嫪毐、呂不韋等人作為趙國人,在秦國內部具有極大的政治影響力。其次是楚國,昌平君、華陽夫人、包括傳說中的始皇后,扶蘇的親娘,作為楚國外戚,深刻地影響著秦國內政。最後還有魏國,齊國等其他與秦保有聯姻關係的貴戚。這一系列的六國外戚勢力成為了秦始皇掃六合的第一障礙。誰也不會放一隻大老虎在身邊然後去偷它的小虎仔吧,被歷史選擇的秦始皇還是知道這一點的。

前面提到的殺父囚母,在這裡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呢。而且,他不可能殺父,因為呂不韋之所以成為始皇帝的父親大多情況都是影視劇和人們街頭巷尾口口相傳的結果。仔細想想,在一個那麼看重血統的時代,在一個王位繼承人的大是大非面前,稍不留神就會鑄成大錯,怎麼可能會讓一個血緣模糊的人承繼大統呢?

在秦始皇殺文信侯的時候,很有意思,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在準備誅殺呂不韋的時候下達了這樣一個公文:「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鴆而死.」你有什麼功勞,竟然得到侯爵的封賞?你有什麼資格,竟然敢號稱是我的仲父?從這裡是不是可以看到始皇帝與呂丞相從邯鄲到咸陽,從同父子到君臣,從統一霸業到消除外戚勢力的種種奇葩糾葛和無可奈何?不是不忍殺,而是不知道該怎麼殺,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2】打破貴族掣肘

清除六國外戚之後接下來第二步就是打破貴族掣肘。從商鞅變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秦國隴西老氏族對變法威脅既得利益的強烈抵抗,最後在秦惠文王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斬殺商鞅換取政治支持。而且要知道秦國老氏族作為家族根深蒂固的贏氏子孫,他們是捍衛自身利益的勇士,作為一個國家的正統貴族,他們是長期存在的。而且在其他六國也是同樣存在的。這些貴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國家動亂,社會不穩的情況下發揮著衝突制動閥和矛盾減化劑的作用。同時也是王者一統天下實現霸業的拖拉者掣肘者。六國無以滅秦,不是無良將,不是無改革,而是貴族對戰爭和霸業的掣肘遠遠超過了改革力度。到這裡,是不是很佩服始皇帝的手段呢?事辦成了,目的達到了,也沒有對老貴族有啥大動干戈嘛!當然統一後的廢分封行郡縣是個例外。

始皇帝完成這兩步之後,自然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了。遠交近攻也好,個個突破也罷,這只是局部的小戰術。養兵屯糧也好,爵位封賞也罷,這只是局部的小手段。只要知道始皇帝解決這兩個問題之後,他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大秦帝國就可以了。

  • 「指點」江山

後面的部分,都是始皇帝對自己的帝國的調整與鞏固,當然也包括一些勞民傷財的工程建設、好大喜功的吹噓炫耀和對虛妄縹緲的長生追求。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又是一部小的上下集。和拋物線一樣,他的軌跡先升後降。真應了一句俗話: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膨脹。帝國亦如此。

為了維繫這個新體系的正常運轉,始皇帝多少顯得有那麼一點辜負了命運的選擇。這一次他的路線似乎完全偏離了自己理性控制的範疇,太多的私慾,太多的隨心所欲。他走的路線是這樣的:「帝國大換血——高端大氣自我標榜——帝國機器的殉葬品——過度浮誇——崩盤」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廢分封行郡縣,這些東西被看做是一個帝國要正常運轉所必須的。而北築長城、建阿房、修馳道被視為是不顧民生勞命傷財加重百姓負擔的惡舉,雖然對一個帝國的形象很有利。建驪山陵寢、巡遊天下、求長生不老則只是個人私慾的無限膨脹,只是誇耀武功盲目自大自我滿足的狂妄罷了,只是始皇尚不自知。焚書坑儒則是單純的對知識才智的蔑視以及對自我過度肯定的浮誇,對知識人的一場浩劫。

就這樣,他的使命完成了,不,不是使命完成了,而是被歷史拋棄了。周人確立了天命的思想,而這一思想的源頭最早來源於上古時期人們對神靈的信仰與崇拜。在周時天命的思想就發展的很成熟了,例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敬德保民」;「天命靡常」;「以徳配天」 等等,這就是說天命是會轉移的,只有有德的人才配得到上天的庇佑。這在本質上還是強調統治者要自我約束,善待百姓,愛惜民力,不要暴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權力制約嘛!

  • 性格決定天命

試想,連儒、道、法、陰陽以及百家的學說在始皇帝看來都是讀書人無用的說教的情況下,他還會信奉古人的天命觀嗎?在他看來江山是重要的,皇權是重要的,對下屬的管控是重要的,至於民力甚至天命或其他,就算了吧,迂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天命似乎真的是存在的。這就像是上蒼對始皇帝開的一個玩笑,一點都不好笑而且還很致命。

歷史上真實的秦始皇永遠不可能被人知曉,因為那些都是過去所發生的事實,即使證據在充分也只是對當時情形的間接反應,而這種間接反應都會夾雜很多人的主觀判斷。對於我們而言,能知曉最基本的常識就已經足夠了,要是有興趣的話加上自己職業性的一種推斷並自圓其說似乎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微信公眾號:淺夏聽潮【qianxiatinchao】


如果沒有始皇帝,我們或許會像歐洲一樣,分裂,小範圍的統一,但覺不可能會像中華一樣,從此,炎黃子孫有了統一的夢


???

最近在看黃仁宇老先生的《中國大歷史》。書不算長,才三百多頁,已將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興衰史捋得清楚。

黃老先生不提倡對具體的歷史人物進行道德批判或者過度褒揚,他認為每個人、每件事都只是大歷史環境中的一環,決定歷史的從來不是某個人或者某件事,而是整體的歷史進程。

所以,後人看待歷史的重點是去弄清楚,「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歷史會發展成這樣」,而不是以後人的眼光想當然以為「歷史應該這樣」,所以,「歷史人物應該怎樣」。

書中將朝廷政事、百姓生活寫得極其簡約,主要從經濟制度方面剖析朝代的興亡。本人歷史知識基礎薄弱,需要很多時間去消化,所以看得特別慢,對於作者提出的一些不同於歷史教科書記載的觀點,還得停下來去搜索比較。譬如,

為什麼桑弘羊、王安石會被稱為「穿越時代的金融學家」?

為什麼說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一個烏托邦,像大村莊多過於像國家?

為什麼鄭和之後再無航海業發展,而一百多年後的清朝,偏偏被英國、日本的軍艦打翻天朝的美夢?

它提出許多教科書以外的觀點。今天著重分享關於中國史上霸道總裁第一人秦始皇的評價。

???

說起秦始皇,離不開說他血腥、殘暴、無人性,其中後人翻來覆去舉的例子就是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兩件事,應該分開說。

焚書發生在秦朝統一中華的第八年,由當時的秦國丞相李斯提議。當時秦國江山初統,民心不定,他急需統一文化思想加強管理。

但在秦之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百家學說」,中華文化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程度,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同起平座,要在短時間內以其中一家統一其餘二三十家,談何容易。

而且,被秦滅了國的六國文官也不肯善罷甘休,他們反覆上奏,提倡遵從傳統,恢復土地分封制,實質蠢蠢欲動,密謀復辟。

這時,師從法家的李斯站出來說,不如燒毀百家學說,斷了六國百官復辟的念想。李斯這個提議體現了法家的主要思想:主張變革,強化法制;就事論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有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建議,燒毀了秦以外的歷史、古典作品和諸子百家哲學,保留了將會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幫助的醫用書、農用書。

值得注意的是,焚書事件之後,秦始皇沒有一家獨大,搞一言堂,而是接待了許多別國客卿,博採眾家之長。可以看出,他焚書並不是因為小心眼,不能容納他國的思想,而純粹是為了鞏固根基,樹立中央集團的威信。

緊接著第二年,發生了坑儒事件。秦始皇召集了一群占星學家和煉丹的術士,要求他們追求長生不老之葯。

其中兩人不但沒有儘力尋找,反是四處散布流言,說秦始皇為人暴躁,不符合長生不老的條件。在秦始皇追捕他們時,他們又四處躲藏。所以最後秦始皇抓來四百六十人。

這些人要麼是收留散布流言的術士的人,要麼是占星問卦、求神算命的術士,也就是當時半吊子的科學家,並不是後世傳說的儒家學子。

秦始皇是實幹家,在他管理下的秦國以追求業績為目的,他的部隊無形中需要進行業績考核,凡是考核不達標的,立即被淘汰。這四百六十人就是被業績考核不達標、行為作風不靠譜的豬隊友拖累而死的。

焚書坑儒事件後,極大地震懾了社會風氣,基本達到了秦始皇預期目的。在他鐵腕統治全國的十二年期間,國內從沒有發生重大的事變。

可以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政治威懾力大於文化破壞力。

近代康有為就曾經為秦始皇平反過。他說,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因為秦始皇焚書而失傳,中國儒家思想也沒有因為秦始皇坑儒而斷層。

魯迅也為秦始皇叫怨,他認為,秦始皇之所以被黑,是因為秦朝在第二個皇帝在位的時候就被滅了,統治的朝代太短,自己的歷史只能任由漢朝以及之後的朝代書寫。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項羽在準備攻秦之前,擔心軍隊里二十萬已投降的秦兵謀反,所以一夜之間坑殺二十萬秦兵。這件事更令人毛骨悚然,但項羽仍被後人尊稱為「鬼雄」、「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再之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這一出,等於完成扼殺了百家學說,僅僅留下儒學一家,這一事件影響中華民族兩千年有餘,令曾豐富燦爛的百家學說長期壓箱底暗無天日。但世人都認為漢武帝是一代明君,稱讚他的雄才大略不可多得。說他不是的鮮少有之。

論受害人數、論文化破壞力,秦始皇遠遠在項羽和漢武帝之後。後人卻總是抓住「焚書坑儒」來黑他。由此看來,秦始皇確實有點冤。

假如秦始皇多活幾十年,也許我們的歷史教科書里,就多了一位霸道總裁的正面故事。


???

歷史記載中的秦始皇,確實有行為古怪、虛榮心重、殘酷冷血的一面。但作為一個君主,秦始皇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

例如,有一次突然颳起了大風,導致他無法渡過湘江,於是他怪罪湘江女神在捉弄他,事後派了三千個犯人去砍掉湘江周圍山嶺的樹木,以示反抗。這一做法在後人看來固然迷信可笑,但也反映了秦始皇敢於和超自然力量作對的魄力。

另外,他利用黑色代表秦國的皇色,也是大膽地打破了傳統,並超越時代。

同時,他也是個非常勤奮並且自律的人,他以竹簡的重量來衡量當天的工作進度,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處理一百二十多斤的竹簡政事,不達目標絕不休息。

他也頗有遠見,修建長城和環城道路、統一量度、統一馬車的寬度等,為後人留下不少啟發和便利。

例如,他大興土木修建的環城高速路,為漢朝大將衛青、霍去病率兵出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儘管漢朝君主上位後就沒有停止過黑化他;

他採用了周朝的文字,也被後人代代相傳,至今我們還在使用;

他修建的長城,後世不斷翻修加建,現在仍然蜿蜒在八達嶺一帶;

他陵墓里的兵馬俑,規模龐大、設計宏偉、栩栩如生,讓中外嘆為觀止。

更重要的是,在秦國亡國之後,秦始皇留下的制度仍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兩千多年,此影響深深地滲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性格里。

他最偉大的功績是統一中國,而這個功績被漢朝迅速接手,後者因此統治中華民族四百年。

他建立的中央集權制,也被劉邦順手拿來使用。後世的君主更是視這種官僚制度為政權統治楷模,他們毫不例外地一邊責罵秦始皇殘酷獨斷,一邊照搬沿用這些制度。

中華民族的文化也是依照這些制度,不斷修正及發展,最終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可以說,秦始皇是統一中華民族文化的第一人,也是史上霸道總裁第一人。

中華民族後人卻片面地強調他的血腥和殘暴。

這就是歷史書籍的作用。

我們還需要更多優秀、客觀的歷史書籍,以及科學的歷史剖析角度,以幫助我們更接近歷史真相。

如果你讀過此類好書,請別忘了推薦給我。


告訴所有野心家:天下可以只聽我的;告訴所有人:天下就應該統一。
比較直接的是告訴劉邦:「嗟夫,大丈夫當如是也!」;告訴蕭何:照我的方法,然後改進一下,國家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逆天改命創世紀,孤身扛起這天地。


如果沒有秦始皇這個世界可能會多出幾十個個國家。


如果非、歐大陸上有帝王和秦始皇一樣、這個世界上的主權國家也許會減少一半。


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中國


推薦閱讀:

小說三國演義與真正的三國有哪些差別??
历史上有过哪些灵异事件?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秦始皇 | 秦朝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