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年《拆彈部隊》勝過《阿凡達》奪得奧斯卡?

什麼才是一部好電影的標準?


首先,《阿凡達》是一部科幻/奇幻電影,你知道歷史上有過幾部科幻電影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么?告訴你,答案是0!連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奇愛博士》都被PK下去了,連《銀翼殺手》《終結者2》《星球大戰》《外星人E.T.》《禁忌星球》等科幻經典都沒拿過奧斯卡,《阿凡達》怎麼可能拿到?

除了技術類獎項,科幻電影基本在奧斯卡都是顆粒無收,幾乎沒有演員因為在科幻電影中的表演而得到提名,男女主角幾乎全沒有。更沒有導演因為科幻電影拿到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奧斯卡評委對科幻電影是無愛的,這是歷史原因,目前無解。
(註:這段話有點不太嚴謹,補充修正一下,西格妮·韋弗曾憑1986年的《異形2》獲得過最佳女主角提名;亞力克·吉尼斯憑1977年的《星球大戰》獲得過最佳男配角提名;彼得·塞勒斯憑1964年的《奇愛博士》獲得過最佳男主角提名;桑德拉·布洛克憑2013年的《地心引力》獲得了最佳女主角提名;阿方索·卡隆憑《地心引力》這部科幻電影拿到了最佳導演獎,這也是第一次有導演憑科幻電影拿到此獎項——再說明一下,我這篇文字寫於2013年之前)

再說詹姆斯·卡梅隆,他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型商業片導演。連斯皮爾伯格都假模假式地拍了《紫色》《太陽帝國》等幾部藝術片,而卡梅隆從來就是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除了《泰坦尼克號》拿到過一次奧斯卡最佳導演——因為片子正好是奧斯卡還比較喜歡的史詩加愛情路線,卡梅隆基本不是奧斯卡那杯茶。

再來看看那年的競爭狀況:

《阿凡達》《第九區》是科幻基本不用考慮了,昆汀的片子也沒戲,《飛屋》這種動畫片自然也是炮灰;剩下《珍愛》《在雲端》《成長教育》《弱點》《嚴肅的男人》和《拆彈部隊》!

除了《在雲端》和《嚴肅的男人》,其他幾部片子都很弱,格局較小,也沒什麼獨特的藝術特質。而《嚴肅的男人》在科恩兄弟的片子中也只能算中下等,屬於小品式的。《在雲端》儘管不錯,但它仍然缺乏一種奧斯卡最佳影片需要的那種壓倒性力量,它同樣是有輕喜劇感覺的小品式電影。

在奧斯卡之前,《拆彈部隊》已經橫掃了製片人公會獎、導演公會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金衛星獎和哥譚獨立電影獎等等,併入選美國電影協會年度十佳榜單、《時代》雜誌年度十佳影片、法國《電影手冊》的年度十佳等名單。風頭極其強勁。拿到奧斯卡絲毫不出意外。

為什麼《拆彈部隊》如此大受好評?如果你非要說這是美國主旋律電影,迎合政府態度云云,那我覺得你真是被美國政府洗腦了,因為好萊塢從來就不是個給政府拍馬屁的好地方。《X檔案》把政府和FBI黑出翔你注意到過么?好萊塢大片里不拿總統、政府、特工部門、五角大樓等開涮的就不是好blockbuster!美國電影中可以說只有主流價值感,沒有主旋律。

何況《拆彈部隊》完全不是為政府和伊戰背書的!影片最開始的字幕就說明了這一點:
  The rush of battle is often a potent and lethal addiction, for war is a drug.

  戰鬥帶來的快感往往能讓人上癮,它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爭就像是毒品。
(感謝@火車stranger指出我的翻譯錯誤!)

影片的主題包括了反戰、人道主義、自我認知困惑、戰爭對人性的扭曲等等,比之一般的戰爭片,無論角度還是手法以及思想表達都有一定的新意。影片的風格很硬朗,整個採用紀錄片風格的手提拍攝,非常真實震撼。節奏處理和鏡頭剪輯都可圈可點——當然,其實我個人認為凱瑟琳·比格羅後來拍的《獵殺本·拉登》更出色。影片沒有特意去突出或解讀一個主題,其再現內容遠大於表現,基本上,這就是一部獨立電影的拍法。只不過凱瑟琳把她爐火純青的商業類型片手法融進去罷了。

影片在細節和一些主題上確有缺欠,主要因為劇本的源頭是克里斯·赫奇斯,一個長期關注中東的自由派作家暨《紐約時報》記者的文章。這個作品本身就不夠嚴謹和厚重,導致後來很多EOD(軍用爆炸物處理,就是這些拆彈專家)出身的人吐槽細節。但我還是要說一句,凱瑟琳·比格羅是非常出色的女導演,放在好萊塢眾多導演中毫不遜色。我很早就看過她的所有作品,一直認為她是顆遺珠,一定會發光的。

補:關於很多人說《阿凡達》劇情簡單老套的問題,我在《阿凡達》的觀後感中有過分析,貼到這裡來說說我的理解: 我完全不認為阿凡達的故事陳舊、簡單或者不夠深刻云云。如果用文學來類比一下,阿凡達跟星球大戰一樣,其實是民間文學,是童話,而不是小說——當代的很多電影觀眾太習慣於小說式的現代敘事了,他們已經習慣於從複雜糾纏的故事中去尋找形而上的意義以及啟示性的價值判斷,喜歡那種充滿著矛盾和衝突的情節,以及背後隱藏著無數可能的所指的故事。但阿凡達和星球大戰一樣,是「源故事」式的故事,極其簡單、原初、類型化的母題。民間故事或者評書就是這樣,它們的思想不可能像博爾赫斯的小說那樣複雜深刻,但完全不能說它們淺薄或者沒有感染力。整個阿凡達的敘事是非常乾淨清楚的,節奏相當不錯——泰坦尼克號的節奏前半段其實倒有些沉悶遲緩。隨著故事推進,你會非常自然地站到na"vi人的立場上去——這就是類似民間故事那樣正邪分明的好處,否則觀眾的立場會變得非常猶疑混亂。


這裡有我一篇關於《拆彈部隊》的小影評,寫得一般,僅供一哂。
細紅線 (拆彈部隊 影評)
還有一篇從《末世紀暴潮》談凱瑟琳·比格羅的文章,多少寫出了一點東西吧。
末世狂情 —
另外一篇是比較八卦的,講卡梅隆的情史,其中重點說了說凱瑟琳。
獅情畫意——詹姆斯?卡梅隆情史暨凱瑟琳?比格洛小傳


奧斯卡的得獎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因素,我覺得以我的認知層面去猜測得獎內幕就是白費精力

阿凡達我是在電影博物館看的iMax早上七點多就到了,還排了一小時的隊,但是看的過程中睡著了兩次(大概)

技術的突破在當時肯定是超前的,也算在電影技術史上留名的電影,但我一貫的個人標準是難片未必就是好片

裡面的情節老套尚可忍受,商業電影么,但具體的設定之老套我是覺得有點離譜了,任何生物、武器、打法的設定之毫無想像力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如果不看畫面只聽設定的話放在8090年代都沒有新意,更覺得這麼牛逼的技術浪費在這種設定里實在暴殄天物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拆彈部隊就是主旋律,而且我都不知道他們說的主旋律有幾個意思

如果因為反思戰爭就是主旋律,那麼這個主旋律有什麼不對的?況且拆彈部隊用了不一樣的角度來反思戰爭,至少在之前的電影里是少見的

畢格羅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導演,包括後面的獵殺本拉登和之前的point break。她導演的電影都有一種「過剩的焦慮」,蓄力而出的強烈情緒卻能把握在一個很微妙的尺度,爽而不濫,就像喝酒喝到八分醉的感覺。

拆彈部隊和獵殺本拉登一樣,雖然寫的是關係錯綜複雜的戰爭,但極少介入意識形態,基本都是寫一群在這個大背景下為了個人價值觀而活著的人。如果這是一部反戰的電影,那也只能說反思的是「戰爭」而不是「伊拉克戰爭」。

電影主要描寫的是戰爭對人心智的異化,苟活者和佼佼者似乎只有在戰爭中才能找到僅有的尊嚴、快感和存在意義,戰爭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最強烈的毒品,一生都將在戒斷和依賴中糾結,渾渾噩噩地等待著被毀滅的時刻。

總之拆彈部隊我個人挺喜歡,時不時會重溫一下,阿凡達如果沒有必要的理由,這輩子我不會想看第二遍


就憑這劇本,阿凡達要拿最佳影片太難了。

拋開畫面技術不談,阿凡達的故事內容是一個典型的"Sorry for colonizing"的類型片。而同樣題材、故事更豐滿、塑造了突出的主角性格上更加精巧的「與狼共舞」(背景是美國人對印第安人的殖民)已經在1990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7個學院獎。為什麼還要頒獎給一部把印第安人換成藍皮人,故事情節和角色塑造卻弱化到讓觀眾記不住男主角的名字的remix呢?

人家導演自己也說了,阿凡達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太空版的與狼共舞:

James Cameron: Yes, 『Avatar』 is 『Dances with Wolves』 in space. . .sorta

http://herocomplex.latimes.com/uncategorized/james-cameron-the-new-trek-rocks-but-transformers-is-gimcrackery/


題面問爲什麽,現在回答有點馬後炮。也不想比較兩部電影誰好誰不好。(你問這樣的問題難道不是心中已經有預設嗎?)

至於什麽算是好電影。用上好油墨列印出來的書算不算好書?如果算的話,可現在一本書已經不需要油墨了不是嗎?第一部彩色電影是不是好電影?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不是好電影?最後一部黑白電影是不是爛片?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是不是爛片?


媒體總是熱衷在每屆國際電影節頒獎典禮前夕,弄出一系列一廂情願的影片對決噱頭來吸睛無數,而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與其前妻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在金球獎和奧斯卡的對決無疑是最有意思的。曾經有一個傳言奧斯卡這幫評委受賄的段子是這麼調侃的:之所以「拆彈部隊」在奧斯卡上抱得「進人」歸是因為在喬布斯出席的那屆奧斯卡提名影片中,只有它的鏡頭裡出現了IPhone。

不過玩笑歸玩笑,成本僅為「阿凡達」二十分之一而票房不及百分之一的「拆彈部隊」一舉拿下了第82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重量級獎項在內的六項大獎,但在金球獎中卻面臨顆粒無收的慘狀。不想討論金球獎和奧斯卡代表了普通觀眾和美國電影工業內部態度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這部豆瓣評分7.7的影片也的確吊起了喵喵不小的胃口,比如擅長拍男人戲戰爭戲的女導演又帶來了什麼驚喜啊,或者是什麼樣的故事能如此打動專業領域的老爺們。

侵佔不少噱頭的影片陣容

影片導演凱瑟琳·畢格羅的名字無疑讓本片侵佔了不少噱頭,畢竟在憑藉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之前,她最有名的頭銜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不過人家在和卡梅隆同床共枕將近600天的時間內卻觸類旁通的切磋了不少技藝,直到現在兩人依舊互用資源。據說此人在好萊塢混的人緣並不太好,但如果沒有略帶偏見的字眼來看,舉著話筒高喊「開拍」和「停」的她的確是位以技術見長且偏愛血漿飛濺、刺激殘酷風的導演。2002年的影片「K-19:寡婦製造者」便是其執導風格的代表,只不過該片投資1億卻只換來在全球6500萬的票房成績,在投資人眼裡無疑是失敗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於同為好萊塢製作的「壯志凌雲」「變形金剛」這些替軍方賣力宣傳的徵兵廣告大片不同的是,並沒有老調重彈所謂反戰的思想,且與此前的戰爭片相比更偏重在技術上。據說影片使用了4台以上的16毫米手持攝影機進行拍攝,而該片的片比是100:1,也就是說拍了100分鐘的素材只有1分鐘是有用的,而這個比例的瘋狂程度已經超出了弗蘭西斯科波拉那部著名的超支影片「現代啟示錄」。

當然,近幾年的電影總是演員的吸引力大過於電影本身,比如為了湯姆·克魯斯看「碟中諜」為了馬特·達蒙看「諜影重重」,亦或是為了各超級英雄的扮演者看「復仇者聯盟」,而也就少不了沖著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來看這部「拆彈部隊」。此人依靠在「碟中諜4」中和阿湯哥演對手戲,在「復仇者聯盟」中展示了一手好箭法,又在「諜影重重4」中接替馬特達蒙出演主角而吸引了不少人氣。此片中的的出色表演更是讓他火得一塌糊塗,憑藉對男主詹姆斯不怕死以及在戰場近乎瘋狂的舉動,拿下獨立精神獎的男主角提名以及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此外,號稱是最搶戲的黑人演員安東尼·麥凱(Anthony Mackie)在此片中飾演負責聯絡的士官桑波恩依舊賺足了眼球,戰場上對意氣用事的威廉姆斯的反感以及任務結束後的動情大哭都演出了味道。

與以往好萊塢大片的套路完全不同

美國近年出產伊戰題材的電影作品有點類似於諜戰片在國內影視劇的架勢,戰爭片、愛情片、紀錄片、喜劇片都不乏代表作品卻也充斥著大批粗製濫造的主旋律片子,而此前這部名為「伊拉克惡狼谷」的土耳其電影幾乎顛覆了整個電影界所有描寫這場戰爭的作品,幸好侵略者的國家還是誕生了「拆彈部隊」來澄清誤解。影片截取美國攻佔伊拉克後,駐紮在巴格達一個美軍專業拆彈小組38天的生活工作片段。

而影片在故事的講述方式上也有著同以往血性方剛男導演完全不同的兩個明顯特點,首先就是所呈現的整體氛圍與其他戰爭片的宏大場面相比則顯得相對平和。如果你根據中文譯名而理所當然的認為本片始終都會講在伊拉克的美軍拆彈技術兵如何應付一次次的爆炸危機,然後隨之成長之類的故事那你就錯了。一開頭的字幕「在戰鬥中狂飆突擊往往能上癮,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爭就像是毒品」,就直截了當的告訴你影片的寓意絕非告訴你怎麼拆彈。

當然,如此一個平和的猶如紀錄片一般的戰爭片卻讓人看起來一點都不無聊,還要歸功於它的第二個特點:由始至終看不到針鋒相對的敵人。在影片中,隨處可見的的便是看不見的恐怖分子以及搞暗殺、埋炸彈的小動作,各種在垃圾堆不引人注意的雜物處放炸彈有時還會徒生不少人體炸彈的情節設置無疑讓觀影者跟隨男主完成一個又一個類似防守的拆彈任務中,依舊能從種種的不確定中找到戰爭片的味道。

拆彈組的第一個任務是通過耗資數億專門研製的拆彈機器人來拆除發現的目標炸彈,可惜準備爆破的機器人走一半就壞掉了。於是主演了「時間機器」「記憶碎片」等影片的知名演員蓋·皮爾斯所飾演的拆彈專家出場了,可惜他並沒有像美國以往的大英雄一般百戰不死,或是救了戰友拯救了國家拯救了世界然後抱得美人歸,而是在給觀眾演示了一把正確的拆彈程序後,就因一個伊拉克人打手機引爆炸而命喪黃泉了。

隨後,傑瑞米·雷納飾演的這位膽子大到經常用「嚴重違規」手法拆彈的男主,開始替補上陣完成接下來的任務。在男主拋棄機器人親自穿防彈服上陣,並通過扔個煙霧彈聲東擊西的辦法搞定一次拆彈任務後,便遇上了四個伊拉克打扮的英國人按照撲克通緝令來抓人。出演「辛德勒名單」范恩斯大帝的拉爾夫?范恩斯飾演了這票人頭目的角色,可惜他依舊沒有延續「怎麼打也不死」的好萊塢思維,而是被伊拉克人一槍狙中心臟而壯烈完成了客串歷程。

比起此前男主「赤膊上陣」拆彈的驚險橋段而言,接下來的情節則充斥了「散漫感」。因總在軍營附近賣盜版DVD而與男主熟識的小男孩貝克漢姆,被武裝分子做成了屍體炸彈放於男主突襲的窩點。痛苦萬分的男主卻在情況危急之時依舊堅持拆掉其肚子里的炸藥,並不惜在為其尋找親人的過程中忍受一個操著一口阿拉伯語女人的暴打。

好在確定了一切都是誤會後,迎來了男主這一小分隊離開伊拉克之前的最後一個任務:用兩分鐘的時間解綁一個不想做「人體炸彈」的伊拉克民眾。但是,情節再次偏離了觀眾的經驗,套路般的最後一秒剪斷紅藍線救下人質然後軍民大聯歡的局面沒有出現,人體炸彈終究伴隨著「時間到」被炸成粉末。

戰爭就像毒品一樣,戒不掉

影片的結局無疑有點「大跌眼鏡」的味道,從伊拉克回到家中的男主詹姆斯在超市面對幾百種麥片以及幫妻子準備晚飯的生活中無所適從。於是這位把戰場的經歷講給毫無興趣的妻子聽,又對著還是嬰兒的兒子說著「越長大喜歡的東西越少,而我喜歡的只剩下一樣東西」的拆彈英雄穿著重達百磅的防護衣重回戰場,開始了新的365天。至於如此選擇的原因,其實影片開頭的字幕就已經給出了答案,「在戰鬥中狂飆突擊往往能上癮,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爭就像毒品。」

你會發現,雖然男主對妻子解釋他想要回到伊拉克的原因時試圖給出一個能夠接受的意義,但是那其實並非為了拯救或者和平,而是中毒頗深的後遺症。如果沒有隊友對其不顧安危的抱怨,沒有搞錯了屍體炸彈的小男孩,以及沒有最後回到和平生活的迷茫,男主角確實是一個勇敢無畏且的拆彈專家。但一路看下來你又會發現男主其實也是在戰爭迫害下,扭曲得最嚴重的那個,因為他在面對炸彈時的無畏不是因為努力去保護和平,而是用這種方式才能感覺自己生存的價值。

詹姆斯的兩位隊友,一位曾經想用誤爆除掉他以防自己被連累丟掉性命,另一位則一直處在對死亡的恐懼中,最後大腿斷成幾段而終於能離開戰場才得以嘗到心情的才放鬆,其實都可以看做是戰爭的犧牲品。而男主求刺激拒絕拆彈機器人的幫助,反對引爆脫下防護衣,甚至不惜拿隊友的生命一起冒險的行為,以及一臉滿足地回到戰場走向炸彈的不怕死表情,就真的如一個癮君子吸食毒品後一樣興奮。不能保證他在以後的任務中依舊能繼續死裡逃生,但死亡對於家庭不幸福又很難融入伊拉克當地文化的他來講其實根本無所謂。

就像吸食毒品的人一樣,即便在清醒的時候會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即將要完蛋了,但當毒癮上來的時候還是會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己,而上癮最可怕之處就是閾值會不斷提升。所以這樣看來,影片又一波戰士衝上戰場的結局並非是美國為戰爭洗脫罪名的表現,反而是隱喻的表達了「反戰」的思想。單憑這一層「政治正確」的深意,就知道其完勝「阿凡達」的幕後真相了。

ps,有人說這電影其實就是導演寫給自己前夫卡梅隆的情書,也有人說是對那個才華橫溢卻無法安於家庭並過正常人平凡生活的卡梅隆表達出的憤怒。但無論是深情還是不滿,想必只有理解與認可丈夫的才華橫溢,才敢在電影中加上這樣一個無奈的結局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專註於各式影片毒辣點評

關注「金融界追劇喵」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題主問的是最佳電影這一項嗎?

我也算看過不少片子了,好電影的標準真是不太好總結,或許劃分為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相對容易一些,但是這樣的話每個人的結論又都會不一樣。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拆彈部隊的,它的故事本身和鏡頭,有著多絢麗的3D技術都無法呈現的現實感,殘破感和恐懼感。我記得拆最後一個彈的無奈和緊促,幾乎使我無法呼吸,使我看完了需要抽一支煙來平息。但那就是或許這個地球的某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情,你想改變嗎,你能改變嗎?

但是,娜美星在哪裡?對不起,科幻電影從這一點講是比較吃虧的。


1.說個比較見仁見智的問題:《阿凡達》中除了有技術的超前進步還有什麼?劇本本身平淡無奇,且無優秀的表演加持,如果除去3D這個大框架,那麼《阿凡達》無疑會遜色不少。學院那幫「老傢伙」喜歡懷舊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看看84屆奧斯卡《藝術家》和《雨果》的大放異彩),或者換種說法,學院的評委對於3D還未能完全接受,更何況《阿凡達》除了技術層面的領先外在電影的其他內核方面的表現實在是平庸。而《拆彈部隊》走的是一個傳統的電影路線,而且題材是學院本身較為青睞的戰爭題材,而且綜合質素比較高。更重要的是,《拆彈部隊》不是走的傳統的戰爭大片的反思路線,更不是為美國大兵拍攝的宣傳片,它只是一種客觀的展示,留待觀眾自己去評價。但是在這樣不置可否的態度中又包含了女導演所帶有的人性光輝,無疑是佳片。個人總結:《拆彈部隊》本身比《阿凡達》優秀。

2.再看兩者的前哨戰績,《拆彈部隊》斬獲英國學院獎、廣播影評人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導演工會獎最佳導演,製片人工會獎最佳影片,而《阿凡達》只斬獲了金球獎的最佳影片和導演。不能說金球獎完全沒有含金量,但是它跟前面說的那些悠久的影評人協會獎以及電影工作者工會相比簡直不值一提。而且可以看到,《拆彈部隊》那年完全是橫掃之勢,幾大重要的前哨戰統統拿下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兩項最重要大獎,奧斯卡想不給都難。

3.再從學院本身得獎情況來看,《阿凡達》和《拆彈部隊》都是9項提名,而《阿凡達》只拿下了三項3D視效大片通常都會拿下的技術獎:藝術指導、攝影及視覺效果。與之相比,《拆彈部隊》有技術獎項的斬獲:剪輯、聲效剪輯、混聲,更有重要獎項的斬獲——最佳原創劇本。這樣一看就很明顯了,因為一般各個部門的評委都會傾向於選擇自己領域表現突出的影片,比如你覺得編劇部門的評委在《阿凡達》和《拆彈部隊》里會選擇哪部做最佳影片呢?答案不言而喻。更何況,《拆彈部隊》的男主角傑瑞米雷納的表演有目共睹地優秀,而由於這屆影帝單元急於表彰第五次提名的傑夫布里吉斯,因此傑瑞米雷納只能抱憾了。不過這樣一來演員部門在最佳影片的補償票很顯然會流向《拆彈部隊》。而且《拆彈部隊》是能打動人心的優秀作品,相比來說《阿凡達》可以算是不需要演技的3D大片 ,那麼毫無疑問對於演員部門的評委來說,《拆彈部隊》是比《阿凡達》更佳的選擇。


半個世紀後,人們只能從奧斯卡名單中想起拆彈部隊。阿凡達則不需要。奧斯卡還是留給需要它的影片吧


因為拆彈部隊的導演是阿凡達導演的老婆


奧斯卡向來歧視科幻片,去查查歷年獲獎記錄就知道了


說實話我覺得奧斯卡確實欠科幻電影一個小金人,但阿凡達真的不配。那些被虧欠的科幻電影是E.T,是星球大戰,是第五區,是我,機器人,是普羅米修斯……不是說阿凡達不好,而是阿凡達情節是硬傷。這種三流小白劇情的電影無論特效多麼酷炫,該得獎的都應該是技術獎而不是最佳影片。從情節上,阿凡達獲獎就是對最佳影片的侮辱。電影還原到最根本的還是故事。但阿凡達的故事主線真的讓人不忍直視。當時拆彈部隊拿最佳影片,美國根本沒多少人提阿凡達。調侃卡梅隆跟他前妻的倒是有。但幾乎沒有人認為阿凡達配得上最佳影片。因為阿凡達的故事情節確實是硬傷!!!你見過看完阿凡達的人討論劇情的嗎?反正我當時在美國是沒見過~
還是那句話,電影回歸最根本的,還是故事。現在的特效大片,再過十幾年,沒多少人會原因再看,或者看後也不會有多少好評了。可那些真正的好電影,幾十年前的老電影,依舊能夠感動觀眾。哪怕再過十幾年也是一樣。


說真的,詹姆斯·卡梅隆在好萊塢的人緣是極差的,學院獎的那幫傢伙選他前妻導演的《拆彈部隊》為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根本就是為了存心噁心一下詹姆斯·卡梅隆——當然,我猜的!


有人說阿凡達沒有情節沒有內涵只有畫面所以不能得獎,泰坦尼克笑了。

承認奧斯卡歧視科幻片有那麼難嗎?明擺著的事。


我想問所有回答過的人都真的安靜地看過<<拆彈部隊>>么?當年我高三,兩部電影都是在宿舍被窩裡熬夜用同學的P5看的。先看的<<阿凡達>>,說真的,儘管我看的不是巨幕+3D,但<阿>還是讓我無比震撼!我無法想像一個人腦怎麼幻想並"創造"出如此神奇的全新世界的! 當然,我也是懷著無比憤怒的心去看<拆>的,我始終不相信一部濫俗的戰爭片會打敗如此驚艷的<阿>! 但當我在被窩裡看完<拆彈部隊>後,我瞬間就懂了。<拆>不是那種會一下子就驚艷和震撼的電影,他的價值和勝出之處在於你看完電影會久久無法揮去的陰影!對,我說的就是陰影!那種似乎親身經歷過戰爭的陰影!也許你不信,就是這一部電影,讓我從一個對戰爭有著無比興奮之情的鐵血小憤青,變成了一個反戰的和平愛好者。我始終不會忘記片中那個小男孩被剖開肚皮放進炸藥的場景,沒有做過戰爭中的平民、難民的人,就不配叫囂要誰開戰!沒有真正上過戰場的人,就不配怪罪別人窩囊!為什麼我這麼說?請安靜地看<拆彈部隊>!


阿凡達沒拿獎我一點都不意外,我意外的是【拆彈部隊】居然拿獎了

在我看來【拆彈部隊】真的很爛

後來我仔細看了一下,【拆彈部隊】完全是為了不讓【阿凡達】拿獎,才獲獎的

你要說它反戰,我是一點沒看出來

這部片子,感覺就像磕了葯一樣,充滿了畸形和混亂,情節,人物,全部都一塌糊塗

你無法理解主人公的行為和邏輯,也無法理解拍了幾十年戰爭片的美國人怎麼會把狙擊戰拍成這樣。

我覺得要是把整部片子理解成,一個上了戰場受了重傷的人,

在死前YY自己的一生,還能說得通。

現在看來,【無恥混蛋】過於荒誕不羈,再說昆汀本來也就不是為了沖奧而生的導演
【在雲端】根本就不夠提名的資格,
【阿凡達】是科幻題材

所以,為了不讓【阿凡達】奪魁,只能拿【拆彈部隊】出來頂缸了


不奇怪,當年我也曾經自己琢磨過這個問題,現在分享下我當年得出的答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阿凡達反對戰爭,反對侵略,暗諷美國四處侵略他國掠奪資源。從何可見?
1.大家看片子中的軍隊形象就是美軍的翻版,有木有,而裡面男主簡直就是個美國大兵形象。
2.裡面女主的星球充滿資源,而男主的軍隊為了掠奪資源而來,是不是和當時美軍侵略伊拉克是為了石油資源而戰的。
3.裡面的軍隊打著聯合軍的名義,是不是和侵略伊拉克的軍隊打著聯合國的名義一樣,有木有。
4. 再者,男主美國大兵受傷後意外接觸女主的世界產生反戰情緒,是不是和當年美國的反戰情緒一樣,戰爭後期美國國內爆發反戰遊行。
綜上所述,這部片子是徹底打美國政府的臉,可能獲得那些評委的歡心嗎?
再來看看拆彈部隊,說實話,非常無聊,比起阿凡達差多了,我都直接快進的,純粹是一部政治宣傳片。
片子講述的是也是美國大兵的故事,但確是正面的,美國大兵雖然在伊拉克戰爭中陷入泥潭,但依然不畏險阻,克服種種危機,圓滿完成任務,為了美國而戰,他們是光榮的。
比較兩部片子,一部嘲諷白宮戰爭政策給他國人民帶來災難,一部宣揚美軍侵略是為了正義而戰,美國大兵是為國捐軀,是光榮使命,你認為哪部片子能拿獎。
至於為什麼拆彈部隊最後拿獎,只能說,奧斯卡也是政治,娛樂也是在美國嚴格管控的,所以不存在什麼美好自由主義的國度,美國政治時時刻刻也在干預其他領域。


一方面《阿凡達》雖然很優秀,但是在影片上更傾向商業。(導演剪輯版好了很多)奧斯卡對於商業上很成功的電影,最多也就是提名鼓勵了。比如《震蕩效應》是沒有提名的。

另一方面科幻片貌似從來沒拿過最佳影片,當年《2001太空漫遊》都沒拿,《阿凡達》更沒戲。(注:記憶失誤《地心引力》拿獎了,是最佳導演。)

還有就是投票機制,電影各行各業的人坐在一起投票,最典型的就是最佳攝影,基本上當年都會有更好的作品,因為絕大多數不知道這個看起來很平常的畫面用了多大的心力。《阿凡達》的故事尤其是當年的上映版。就看一遍肯定會被故事所吸引,基本上不會去考慮什麼思想內涵。實際上故事還是挺有深度。

我依舊很喜歡《阿凡達》時不時還會再看看,《拆彈部隊》就很少了。一點拙見。


為美國在伊拉克的行為做反思,符合當時國內的主旋律(當然你也不能太黑,你看今年畢格洛的獵殺本拉登就悲劇了吧),說實話拆彈部隊挺爛的…

上面說阿凡達劇情爛所以拿不了的一幫…你們是沒看過之前最佳影片的名單嗎?奴隸起義和農民起義的劇情就比外星釘子戶有新意?

以及,一部電影讓人看完後覺得有趣在我看來就算是好電影了


真實反映殘酷現實給人強烈的人性的啟示的電影和雖是3D電影但劇情枯燥淺顯,電影人物塑造不飽滿……你說你會選哪個


好電影的標準有太多,應人而異。有的人覺得故事好才是好電影,有的人喜歡看好萊塢視覺大片,覺得那就是好電影,有的人喜歡看高深晦澀難懂的文藝片。歸根結底,電影是藝術和技術的產物,光有藝術不行,光有技術也不行。這就是為什麼《變形金剛3》票房超高卻還有金酸梅。說道《拆彈部隊》,當初獎項沒出來前就看了,差點沒睡著。但是後來發現很多的電影教程和學校講這部電影,是因為該片的很多技法和電影語言出眾。奧斯卡就是一場遊戲,得獎的人還需要很強的公司公關能力,《拆彈部隊》做得出色,並且是反戰題材,相比稍微故事薄弱一點的《阿凡達》確實勝算大一些。但好電影就是好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沒獲得最佳影片,不照樣在IMDB評分上常年第一嗎?自己熱愛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推薦閱讀:

張藝謀為什麼沒能獲得奧斯卡?
如何看待《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收割 7 個奧斯卡小金人?
有哪些非常牛的電影配角演員?

TAG:奧斯卡 | 影視評論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