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家大劇院版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2017年8月下旬,國家大劇院的大製作《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閃亮登場,買了惠民票坐在池座里欣賞29號最後一場演出,驚異於現代的九宮格船艙舞台設計,聽不清主演的聲音,第二幕場景設計是在軍艦控制室以及彈藥艙,加上時不時出現的巨型雷達掃描圖和奇幻的燈光,有一種在看科幻片的感覺,類似宇宙飛船題材之類的太空大片。經典作品用如此創新的設計去演繹好嗎?國外從經典劇目一寫出來就一直在上演,經歷了無數版本,演到現在來點創新無可厚非,可是作為國人,都沒有看過經典原版就來這麼一個創新版會不會有點突兀,沒學會走路就想跑。藝術是需要創新,另外創作一個新的歌劇愛怎麼創新怎麼創新,何必拿瓦格納的東西來塗塗改改呢?


卸腰。

沒看過這個製作,寫一點個人感想,純粹當做題主在問題描述中的一些觀點的回應吧。

題主提到,經典歌劇,在西方歷史上已經演過無數版本。正因為這樣,所以當代西方世界演出經典歌劇,才有資格創新。而中國沒有經歷之前的傳統演繹,所以應該以傳統的方式來演繹,不應該盲目創新。

這個觀點,我個人是不贊同的。因為,任何藝術形式,在不同時期,都是會有形式上的演變。一成不變的藝術形式,遲早會被淘汰掉。每一個時期,都有每一個時期的表達方式,如果說不經歷傳統的方式,就不能用當下流行的方式去表達藝術的話,那中國的交響樂團,估計得把現在手上的樂器都砸了,得重新弄一套古樂器來,比如說銅管樂器都是沒有按鍵的那種,而且要把樂團規模限制在20人以內。因為,最開始的交響樂團,就是這樣子啊。按照題主的觀點,按現代規格標準和編製進行組織的交響樂團,中國也是沒有資格來組建的。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這。。。這不是瓦格納嗎????題主說,「另外創作一個新的歌劇愛怎麼創新怎麼創新,何必拿瓦格納的東西來塗塗改改呢?」但是。。。這。。。。不知道題主對瓦格納有多少了解,瓦格納他本身,最重要的貢獻,或者說他的歌劇(其實他的作品不叫"歌劇opera「,而叫」樂劇music drama"),最重要的觀念上的革新,就是突破傳統歌劇形式,而建立了音樂、戲劇、詩歌、舞台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啊。學過音樂史的童鞋們都知道,瓦格納有篇重要的文獻叫做Das Kunstwerk der Zukunft,翻譯成英文就是The Artwork of the Future,還有一篇叫做Zukunftsmusik, 翻譯成英文就是Music of the Future,討論的就是未來藝術形式啊。瓦格納的創作,自始至終都是觀念非常超前的。知道拜魯伊特的瓦格納音樂節伐?知道為啥在那開嗎?因為瓦格納當時自己寫出的樂劇,因為舞台布景等等方面太複雜宏大了,傳統劇院搞不定,所以他專門在拜魯伊特設計建立了一個可以滿足自己樂句演出的劇院。所以,瓦格納要是生在21世紀,看到這種太空科幻片似的設計,不僅不會覺得自己作品被改殘了,反而會超級喜歡吧。如果他真的生在21世紀,自己寫的作品,那他的「未來藝術」「綜合藝術」的討論,肯定會包括各種多媒體的表現形式的。

現在國內外很多傳統歌劇的新製作,的確有時候新得怕人,有時候看某些特別傳統守舊的作曲家的歌劇作品的現代製作,的確會有些不習慣。但是瓦格納的作品,在製作觀念和手段上不論如何超前和突破傳統,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本來就是瓦格納的本意。

而且,歷史上的歌劇演出,只要劇院有錢,那麼布景設計上一定都是盡量豪華和創新的。那時的人們去看歌劇,也是喜歡看各種花里胡哨的舞台設計的啊。題主現在覺得之前那些舞台設計是傳統,那是以為是以我們現代的視角在看。再過一兩百年,那時的觀眾,可能也會覺得現在這種太空大片版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太傳統」了。


瀉藥
看的第二場 坐在池座最後一排.大劇院的舞台效果這個沒啥可說的 製作費用這麼高 機關布景確實是高級 現場還蠻震撼的.古代的故事改編成現代的版本 也算是比較常見的導演手法 實話實說 舞台製作的沒毛病.

轉自國家大劇院微信公眾號戲劇我是外行 但舞台不同部分演繹不同的情節 全場暗示的瞄準鏡、對於光與暗主題的對比 我個人呢認為很有意思也很用心.
瓦格納的審美情趣卓爾不群 他的歌劇體現了德國的哲學思想 在表現上 相較於威爾第 風格常常會相對陰暗一些.《漂泊的荷蘭人》中全篇都是灰暗的主題 而這種灰暗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光明代表著刺眼和嘈雜 代表著戀人之間的分離 而黑暗則是戀人的港灣 靜謐的王國.這樣的審美是少見的
.而最終男女主角也通過死亡 去往了夜之王國 安靜而美好 靜謐而永恆.
但這次大劇院的製作中我認為這一點把握的非常好.具有科技感的舞台能夠擴大戲劇衝突.第一幕戀人在船底正纏綿時馬克國王駕到 舞台上部所代表的船甲板瞬間亮起 瞬間就擴大了戲劇衝突.同樣的情況在第二幕第三幕體現更甚.
瓦格納把調性音樂發展到了崩潰的邊緣 《特》這部歌劇中體現的也是非常明顯 無論如何發展 就是不解決到終止和弦T上 所以總是會有緊張感 無論在樂隊片段還是唱段中.其實從一開始就預示了作品的悲劇走向 第三幕結束時總算是完滿終止 作為聽眾的我深深舒了一口氣.不得不說瓦格納作為音樂家控制戲劇和音樂的能力 這近乎於偏執 但確實是無比偉大的作品.
說回到這次大劇院的製作上 國內製作歌劇大劇院應該算是最成功最專業的一家 主演的能力無可置疑 我不是特別懂聲樂 但就演出效果來看我認為都非常出色 從主演到配角 都是非常厲害的專業的歌唱家 無論唱功還是演技.大劇院的歌劇一直以來都被詬病說表演上和真正優秀的歌劇院有差距 那我坐的遠 在現場真的也是沒發現.(前幾年《參孫與達利拉》的時候我確實覺得國內合唱演員演的沒有那麼好 唱的很棒但總是感覺差那麼一點入戲 )當然 《特》這本歌劇登場的演員也並不多 歌唱演員幾乎沒上台 所以沒有可以對比的 外國主演包括大劇院駐院歌唱家無論從演唱還是表演都非常具有戲劇張力.
當然也不是沒問題 我個人認為這次比較水的是樂隊.客觀的說歌劇時間長 而且主要聽唱段 樂隊的排練相對於音樂會肯定會比較粗糙 這個可以理解 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樣的.這次呂指呂大神很敬業 全程雙手指揮 清晰無比 事無巨細的服務樂隊和演員 但樂隊還是會有錯誤的情況 弦樂感覺有點水 管樂也有冒泡的情況發生.甚至一段solo英國管起音呲了 我個人認為 對於職業的演奏家來說這是不應該出現的失誤 當然oboe和horn專業客觀來說穩定性沒有那麼好 也不是不能理解
最後我要吐槽一下觀眾 全場演出是在無休無止的 咳嗽 咳嗽 咳嗽中聽完的.還有後入場女觀眾強烈的高跟鞋聲 弄塑料袋的聲音 孩子說話的聲音 這些嚴重影響體驗.這屆觀眾還需要加強吶…
ps 領簡餐的時候碰到了葉小綱老師 貌似很多大拿都去了.中場休息出音樂廳的時候還聽到前排一位老師在給身邊的人講特里斯坦13和弦…


看題主說塗塗改改真是笑死我了,怕是平時不太關注瓦格納吧?
其實國內的歌劇迷多數不是靠現場建立的,在坐的現場觀眾多數網路資源瀏覽無數,為什麼國內一定要演古裝版來照顧少數的新樂迷呢
建議搜索
梅塔 指環
卡斯托夫 拜羅伊特
2017 彼得聯科 唐豪塞
看看截圖,估計對現代製作就不抵觸了


沒去大劇院看,不過看過這個製作Met的HD轉播,不喜歡這個製作。Regietheater本身沒問題,但是也分好的regietheater製作和不好的。這個製作在德國和美國演的時候,導演是樂評主要吐槽對象,對歌手樂隊指揮以讚揚為主,好像到北京情況反了過來?


那麼,既然在中國演,乾脆改成中國背景算了,畢竟類似的情節在古代發生過,大概還挺常見的,都有個專門的詞叫「聚麀」了(《詩經》里好像也是有相關的詩的)。這樣又省成本,又接地氣,題主覺得如何?


證明你看的少啊,看的多的早看膩了標準化造型了……
當然國家大劇院的歌劇有一點你概括的很好「驚異的舞台設計,但聽不見主演的聲音」


我原本也認為這是一部非常現代的製作。看過四、五遍之後覺得並沒有覺得太過現代,反而視覺上相比歐洲舞台上比較流行的符號化的製作,這一版的視覺元素其實很傳統,船艙、沙發、油桶跟平時能見到的東西都差不多,觀眾不用花太多時間猜看到的東西都代表著什麼意思。與其說這是一個很現代的製作,不如說這是一個對於國內觀眾而言很新鮮的製作。


水蛋的樂隊、請的男女高音可能或多或少都有問題,但這次在戲劇這一塊真的很可以,做得很漂亮了。這個版本是聯合製作,確實是國際味兒。

就像紐倫堡的民歌手裡唱的,藝術萬古長青。對於一個作品可以有多樣的開放的解讀,拘泥於原教旨反倒是辜負了藝術不朽的生命。


我看的是29號的那場,坐在第三排池座,視野還是很棒的,不得不說這個導演對於光與影的掌控十分到位,非常成功!!!我在下面看的也非常震撼,整個演出的基調是陰暗的,有一些些壓抑的氛圍,和沒有解決的特里斯坦和弦還是很好的融合的,這是一部現代的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服飾,燈光都有一種宇宙大片的即視感,歌劇是聲音的藝術,也是視覺藝術,巴洛克時期的歌劇演出經常富麗堂皇,有的還運用先進的機關設計就是為了達到炫目的效果,現在有了更先進的光影技術,留著不用,不給觀眾展現,難道還要拿出19,20世紀的機關來演出嗎?我大清自有國情?容不得這奇技淫巧???

最後說下我的觀感:全場MVP馬克國王

這個劇實在是太長了,5個小時對演員是考驗,對觀眾也是體力的考驗,我正在有些微笑中透露出一絲疲憊時,馬克國王超大共鳴的聲音一下子把我炸起來,因為他就在離我幾米的正對面,這個雄厚的低音真是太棒了,聲音渾厚有力,非常完美。

男高音特里斯坦感覺這個演員演了太多場可能,聲音狀態很疲勞,高聲區我一直擔心他會把自己憋住…還好他沒有,尤其和馬克國王對峙的那幕,聲音上被完全壓制,雖然聲部不一樣,但是完全壓制是沒有疑問的,而且他和女主一起唱的時候經常聲音也被女主壓下去,不過總算安安穩穩唱下來了!

女主伊索爾德中規中矩吧,非常棒的女高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部分,一個是她和自己的僕人在第一幕搶奪魔法藥水的時候,全身都是戲……戲精上身

另外就是最後一幕她倒在地上唱「愛之死」的一幕,這是全劇的最後,她的弱聲技術完美無缺,唱的特別感動。
謝謝


其實這部戲去年十月北京國際音樂節期間就在保利劇院上演過穿著鯨骨裙撐的簡裝版本,算起來這都還沒到一年,批評說還不會走就要跑,那是樓主自己不關注、看的少,建議以後多從自身找原因。瓦格納的很多歌劇近年都有先鋒製作,很多戲其腦洞之大、尺度知寬令人咋舌。大劇院聯合製作的這版特依調度豐富、也增加了些場景,但只能說是現代,遠遠談不上先鋒,相比北京國際音樂節來過的《帕西法爾》導演處理已經很通俗了。如果看到《帕西法爾》啞劇女演員光著膀子、男演員穿丁字褲怕是樓主有退票的心吧。


強答~

第一場演出的時候我去看了 但是我在三樓座位 基本上看不清演員的面部表情
為了可以更好的欣賞 提前看了電影《王者之心》

確實是很酷的演繹方式 舞美方面設計的很精巧 演員唱的也不錯 我處於歌劇的入門探索階段 覺得不敢說過什麼好與不好

連續看了幾場歌劇電影 相比而言 瓦格納對於情感的刻畫是非常細膩的 劇情發展節奏很慢
大劇院等空調開的大到把我凍感冒現在還沒好

2217+B4RB8PKW94XYPWRX0YC0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可能以後歌劇最起碼在舞台設計上都會運用現代科技的吧 更加真實酷炫
我去看邕劇到時候人家都已經弄的酷到沒朋友了

五點半開始 十點半結束 中間還發了晚餐

感覺瓦格納真心是纏綿悱惻~~~


推薦閱讀:

用sai的朋友們是如何提高繪畫技巧的呢?
在當代,堅持西方傳統造型是否有前途?
有哪些看起來萌萌噠的油畫?
為什麼古希臘人體雕塑水平遠超同時期的其他文明(如中國東周至西漢)?
如何理解畢加索立體主義時期的繪畫?

TAG:藝術 | 歌劇 | 古典音樂 | 國家大劇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