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建築行業和十年前相比真的不景氣嗎?

現在在美國讀建築 大三,最近好多人跟我說國內建築業很不景氣 是真的很不景氣 還是各類人說法不同


我上班時間看完了所有評論。


他處看來一句話:當一行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培訓時,你就該注意了,這行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如今GSD的學生都開始這麼做了,你說呢?


首先,必須承認現階段建築行業確實不景氣,很多公司破產、被收購,很多項目停工、降價也賣不動。但僅僅因此就完全看空未來建築行業的發展,則是有失偏頗。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中國城市化率剛過半,而且還是有水分、質量不高的城市化率。

如果說過去十幾年建築行業的爆髮式增長,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那麼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解決的就是好不好的問題。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是這樣,先解決有無,再提升質量。從這個角度來講,目前這種程度的不景氣只是暫時的,隨著整個經濟形勢回暖,業內普遍預計建築行業2018年前後應該會有所好轉。但必須提醒的是,好轉後的下一個發展周期的特點註定會與過去十幾年那種的模式大相徑庭。

  • 過去的開發模式--跑馬圈地、野蠻生長

在過去的那一波熱潮中,住宅開發商基本屬於憑關係拿到地,甚至都還沒有開挖房子就已經銷售一空了。商業呢,基本就是萬達那種每蓋一個萬達廣場,哪怕主力店的吊頂上方都還在漏水,就已經被前來購物的人擠得水泄不通。你覺得這個行業正常嗎?

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正常最簡單的方式:如果所有企業都在賺錢或虧錢,那這個行業肯定不正常。一個正常的行業肯定是有虧有賺、優勝劣汰,不然怎麼進化?至於之前房屋的質量嘛,只能用呵呵來形容。發展到現在,中國大部分住宅開發商的水平也就剛剛算解決好不漏水、不掉灰、不垮塌等最基本的問題。公建開發商也就算解決了老百姓有沒有商城可以逛、空調冷不冷和熱不熱、燈光亮不亮等問題。至於住起來舒不舒服、逛起來體驗好不好,以我個人有限的了解來看,也就只有業界龍頭的那幾家在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剩下的那些開發商嘛,基本還停留在這種層面:住宅靠搶工期、快速開發、快速回籠資金,商業則還是地下車庫、超市,首層化妝品、珠寶,二三四層服裝、零售,頂層餐飲、美食廣場那種非常out的業態規劃。

  • 未來的發展方向--精細化、差異化

隨著房子越蓋越多、消費者的眼界越來越高、口味越來越挑,過去的那種跑馬圈地、野蠻生長的模式註定適應不了下一個周期的行業發展。現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尤其是以成都、重慶、瀋陽等為代表的二線城市)的商業嚴重過剩,三四五線城市的住宅嚴重過剩,好多縣級城市的房地產泡沫實際上已經破而不滅,因為有地方政府強撐著。以後的領先企業必定要靠精細化、差異化求生存。

那種動不動就漏水、掉灰的住宅肯定賣不掉了,未來真正高品質(表裡如一的,而不是向萬科之前的那些狗屁精裝房)的精裝房應該會很有市場。而且精裝房為了滿足各種各樣的客戶口味,也不排除直接按客戶需要訂製裝修的可能性。想想每套房子的裝修都不一樣,是不是也更多地需要設計師來配合做設計呢?

還有那種業態萬年不變的商業,你還有興趣去逛嗎?至少在我所在的城市,因為商業飽和、空置率下降,好多新建項目的開發商已經在絞盡腦汁做與眾不同的產品和業態規划了。像溜冰場、兒童樂園這些業態都已經算很low的了,屋頂花園搞一個認養式的家庭農場,把裙樓屋頂和周圍塔樓某一層連通做一個五顏六色的空中跑道這類的新玩兒法都已經出現了。諸如此類的這些都需要腦洞大開的規劃和設計人員來配合、來創造。

上面說到的可能主要和建築專業有關,至於建築機電方面嘛,其實精細化、差異化的空間更大,只是功夫更多是花在普通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而已,比如系統的合理性、節能降耗運作模式等方面。要想了解更多的朋友,請戳這裡:暖通專業在能耗中的地位是什麼,暖通可以為節能減排做些什麼? - 某人的回答

  • 建築設計行業何去何從

題主人在國外,而且剛上大三,可能不了解過去設計行業的從業人員三教九流、魚龍混雜到什麼程度。就說一個我聽說過的吧:本地某以住宅為主的小設計院,老闆那高中畢業、參軍兩年退伍回來的小舅子,被安排去畫建築圖,技校出身、學過幾天CAD的表弟居然敢讓他去做空調通風設計(當然剛開始都是有人帶)。不要以為這很誇張,都是真人真事。現在行業下行,那家小設計院不出所料地最先死掉,小舅子、表弟當然也不可能再找得到建築設計的相關工作--他們就被淘汰出去了。

這個例子說明了行業下行也不一定是壞事,至少可以對那些原本就不屬於這個行業的南郭先生形成擠出效應。換個角度來看,周期性的波動也正是一個行業的自我凈化功能。我個人是比較相信,經過這個下行周期的大浪淘沙,整個行業會越來越規範。沒有了南郭先生們的濫竽充數,沒有了那些無底線的小設計公司的價格戰,設計費價格會回歸到一個合理的水平。死掉了一批野蠻生長的小開發商,剩下的一些甲方也開始慢慢學會尊重設計師的想法和創意,給設計院相對合理的利潤和相對充足的時間,做出一些真正的精品項目。

當然,前面描繪的都是一副美好的未來畫卷,但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你必須能撐到那個時候,你不能成為大浪淘沙被淘汰的那一個。對於題主自身的實際情況,個人建議首要任務肯定就是先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把基礎夯實了。然後在假期去找一家靠譜的公司實習,目的在於了解真正的工作需要的是什麼,自己在以後學習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重點關注的,然後再回過頭來對自己之前的方向和重點糾偏。最後,建議題主可以考慮不要一畢業就回國,先在國外混幾年經驗,等國內行情好起來的時候再回來。現在在國內,只有海歸學歷已經不吃香了,但海歸工作經驗還是挺有市場的。

對於即將進入和剛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新人的一些建議:如果你沒想好要轉行,或沒有行可以轉,或立志於在這個行業深入發展,定要先修鍊好內功,想辦法成為比你身邊的人都更優秀的人,再去認識比你更優秀的人,然後超越他們。

最最重要的一點:做設計千萬不能複製、粘貼,一定要知其然知其所所以然。不懂的問題也不能只問你的上司、師傅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知識結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哪怕是他個人甚至你們公司堅持了很多年的做法或習慣也不一定對。哪怕是規範上規定的東西,也要敢於質疑,對專業問題一定要抱有刨根問底的態度。多問幾個人 ,說不一定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一定要注意問問題的技巧,不要同時當著幾個人的面問,要分開問,問完你心裡有數就行了,不一定非得告訴他們孰對孰錯--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面子比對錯重要一萬倍。如果能夠堅持做到這一點,你的春天將會和這個行業的下一個春天同時來臨時。

在期待下一個行業春天來臨的同時,也很期待我們所有的建築設計人員都能腳踏實地,少一些像這樣讓亂扣帽子、甚至讓空調背上所謂誤導建築史發展方向黑鍋的嘴炮:空調是不是一個很差的發明? - 某人的回答


大部分的建築企業今年只完成了目標的40%不到,資金支付情況極度緊張。
但我認為這個市場和經濟是一樣具有周期性的,有起有落。這輪低谷過去,會有很多好公司生存下來的,淘汰的都是競爭能力差的單位。
行情好的時候,雞犬升天;壞的時候,哀鴻遍野。
但有能力的、有水平的,有競爭能力的,不管什麼時候都有施展的空間的,所以真才實學很重要,加油吧,學弟。

------------
有不少人點了贊,想想再補充一些個人關於後面幾年的展望。
以下是個人的一些分析:
建築行業在前面黃金十年,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都是在堆人頭和堆量,浮躁而急功近利的時代,適合的是各種大,壕,奇的項目。找工作和創業得奔著這個方向去。
後面的市場,我認為人們在滿足基本的建築需求後,會越來越關注個性化設計,更高質量的產品,越精緻的細節處理。

建築師會慢慢直接和最終住戶接觸,直接了解終端的需求,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並將其實現。這時就需要建築師擁有精通設計,材料,施工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最終,這類模式會替代現在的規模化複製的模式,為大量新生代的建築師提供巨大的市場和生存空間。
適應市場需求就是努力的方向。


我是結構研究生,記得當年我跟同學說一直這樣下去到咱畢業還有多少房子可設計啊?他信誓旦旦的跟我說,中國還要大興土木50年,最少三十年。不過我讀研的時候還是認為大興土木的時代過去了,所以選擇了一個加固改造的方向,我認為前景會不錯。我認為建築行業不是步入低谷,而是艱難的轉型期,之前的太多年建築行業看似蓬勃發展,其實不過是房價很高,建的很多。首先大量建築的質量根本得不到保證,其次技術根本沒有太多發展,再其次沒有太傑出的國內設計的建築出現。現在設計院設計,結構都直接用pkpm,真的安全嗎?我不確定。但我感覺結構師不是軟體員。而且我感覺建築質量怎麼樣,不是體現在平時住上,而是體現在地震等特殊情況。如同車的質量好壞,出車禍的時候更能體現。我還在這個行業攀爬著,看書,跟老師去工地。我自己淺陋的認為,這個行業正在進行著艱難轉型。註定有很多設計院和公司被淘汰,如果說是不景氣的話,我自己感覺不過是他們沒有正確的定位和認知。我自己感覺決定一個行業的應該是市場,應該是群眾。我的意思不是說應該不停的降低房價,而是給出一個合格的房價以及一個真正安全的房子。花著買賓士車的錢開QQ,誰都不願意。還有群眾應該有安全意識,不是能住人,不倒就意味著房子安全。最後給所有的同行的學子一個建議吧,掙錢多少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設計,施工能夠真的過關。對得起自己良心。大學裡好好學習專業知識才是王道。


關於這個話題,我們最近剛好做了個採訪,有興趣的可以進我的專欄里看看。(鏈接:訪談 | 建築業步入新常態,設計機構將在合理去產能中謀發展! - 馬良行mlhang的文章 - 知乎專欄

採訪的對象是北京中聯環建文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前任總經理孟偉康。北京中聯環建文建築設計有限公司作為首都規模最大、擁有建築工程設計甲級、城市規劃甲級和風景園林設計乙級資質的股份制設計公司,曾經擁有800多名員工;現在員工總數降至350人左右,其中建築師140人。

孟偉康針對近兩年建築行業層出不窮的問題,進行逐一解讀,包括行業現狀、樓市去庫存壓力、設計機構發展問題、城鎮化發展、電商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未來增長空間、中聯環建今年的目標、建築類學生就業及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

Q1:您好孟總,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想了解一下,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建築行業轉冷?

整個建築行業在2007年至2013年是最輝煌的時期,從2014年開始整個行業逐步下行。每家公司對於行業調整來臨的感受會有差別,但差不多是這個時候。

Q2:您覺得建築業在今年會站穩嗎?以後行業還會變回以前的蓬勃發展程度嗎?

今年應該會企穩吧,恢復從前那種輝煌是不可能了,因為二、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壓力還是比較明顯。

Q3:行業不景氣,市場上哪類設計機構受到影響最大?國企、民營還是外資?

國營的、歷史業績很好的設計企業應該還不錯,它們享有行業老大的地位。但是比起行業最輝煌的時候,業績也應該是下滑了,至少30%。民營和外資應該說是基本處在同一水平上,都受到了較大的響。

Q4:有一段時間外資事務所和外國設計師在國內接了很多大項目,受到了很多關注?

對,但是後來有一段時間不是說不要讓中國成為國外建築師的試驗場嗎?所以現在外資和民營受到的衝擊應該是差不多的。

▲MAD組織的國際青年建築師設計的CBD建築方案,因怪異的造型被稱為「妖怪般的建築」。

Q5:哪些類型的項目下降得最快最多?

過去10年里資金集中流向了哪類項目,現在那類項目就減少得最多,比如住宅和商業類。住宅項目以後應該也不會再有大增長了。城鎮化過程需要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來驅動,建設規模需要合理地去對應市場需求。

商業類型未來還有一些改造項目要做,比如像中關村、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搬遷這種。現在電商的發展對實體經濟影響很大,有些商業項目需要整合、變性,但這個過程是逐步的,短時間內不會形成很大的規模。

Q6:那未來哪些項目會有增長的空間?

主要看資金流向。除了「鐵公基」外,目前還看不出建築業中有哪些板塊受到資金的親睞。

Q7:今年中聯環建的目標是什麼?準備怎麼應對這種冷淡的環境?

今年我們公司的目標就是維持生存,把項目做精做好,在項目減少人員收編的現狀下提高效率、設計水平、和服務質量。

Q8:聽起來行業的勢頭不太好啊。現在國內有建築學專業的大學大概有200多所,每年畢業的學生非常多,設計機構根本不可能消化這麼多的學生。您現在還建議新人進入建築行業嗎?

新人如果是特別喜歡建築,有專業能力的話,投身建築行業還是可以的。建築行業想重現以前最輝煌的時期是不可能的,但行業還是會在合理規模的狀態下穩定發展的。估計今年50%以上的畢業生會出現就業難,因為公司招聘意願在降低,同時畢業生也會面臨與工齡長的建築師的就業競爭。

Q9:如果新人現在想要從事建築行業,您對他們的建議是?

在現在這種情況下還想入行的話,我建議一是要進入強勢的設計機構,放低姿態努力工作,通過項目積累經驗。二是不要只盯著項目設計本身,在把項目做精做好的同時,還要了解行業的發展趨勢,研究建築業在互聯網和智能化時代將要發生的轉變。

Q10:您剛剛提到的建築行業的切入點是什麼?

年輕人會對互聯網思維比較有感覺。我認為建築設計行業的未來會因互聯網、識別及智能手段等領域的發展而改變。


我把以前的別的問題的答案轉過來的,在答案中我並沒有仔細地描述建築行業的細節特點,和景氣不景氣,而是和別的行業進行了比較。首先我同意高票回答中的一些信息

加州,僅說加州,建築行業的工作機會還是有很多的。但是

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這個和國內一樣,工作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或者設計師也就60-70K一年,亂七八糟扣掉1/3,還剩個40-45K左右。每天要不在辦公室畫圖,要不跑現場。哪個都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賺錢的工作; 這種情況和中國一樣

下面開始正文

========================================================================

我把工作和行業分為四種類型

行業分為開放性行業和封閉性行業

工作分為線狀工作和網狀工作

上述兩兩結合,則可以產生四種工作類型

====================================================================

先說行業

從個人規劃而言,我覺得

行業&>&>公司&>職位-----------------------注意箭頭的不同!!!

====================================================================

先說行業,比如兩個人,成績都差不多,一個學習互聯網數據分析專業,一個學習建築行業

畢業後一個進入了某頂級互聯網數據公司,一個進入了某頂級建築設計公司

兩個都一樣的累。但是前者比後者累的有成就感,為什麼這麼說。

這是行業的不同屬性所決定的。

互聯網既然是互聯,既然是大數據自然說明其有這種大數據來互聯使用,也就意味著從業者可以從更高的層面來考慮問題,分析問題。對宏觀廣泛的現象作出思考和應對。

國內來看,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做的都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具體就不展開了。從這一點,中國的十幾億人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方式和消費意識都已經被幾家大公司掌握了。我就以阿里為例:

======================================================================

下面幾段略微有點跑題

阿里通過支付寶,就已經控制了國人的所有日常消費

從線下到線上是阿里的原始積累的階段,這個階段是阿里打壓線下商店的過程,通過燒錢的戰略把線下商家的份額都給吃掉,讓其活不成。只要燒足夠多的錢,就可以把對手滅掉。這種方式在之後的其他幾家公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相同的策略。

在其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後,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工作,即再從線上返回線下,通過和現在風光不再的線下商家的合作,不管這種合作是線下商家自願的還是非自願的。商家都意識到不合作就得死,合作還有可能活的道理,開始了無現金城市的項目的起錨。說白了,就是支付寶線下支付。不用現金。進一步蠶食銀行也就是金融對手的業務。

當然我現在作為事後諸葛亮說說很容易,但是初期的阿里人也是日以繼夜的奮戰的。不管是IT技術人做系統做架構,還是市場銷售人一家家去跑商家跑企業,還是金融優化人去不停地和銀行談判和國家高層談判,都是白天黑夜的工作,但是工作的有結果,有成績,有收益,有獎金。最後還控制了老百姓的錢袋子。

因為對於老百姓而言,不就是衣食住行嗎!

我們清晰地看到,阿里的路線是引導消費者

從線下到線上淘寶---從線上返回線下支付寶--線上線下都被阿里控制,

這種行業就是和生活密切的行業,我定義為開放性行業,針對阿里我僅僅是舉個例子,大家可以自己找相關的類似行業

======================================================================

再來看看建築行業,建築行業和C2C互聯網不同,其是單體的,不是互聯的。

即每個設計單位或者工程單位的工作對象就是某個單體建築,你再牛逼,你也只能在1-3年的時間裡面,面對著一個對象在工作,並且建成物的影響對廣大百姓來說是極其有限的。

比如一個萬達中心,最多只有一個城市的一個臨近區域或者兩個臨近區域的百姓來使用,並且這種使用和建築設計施工單位還基本無交集。因為一旦項目做完了,就做完了,老百姓如何去逛這個購物中心和某個設計單位或者施工單位並不產生日常密切聯繫。

老百姓並不會天天手裡拿著一個手機或者移動端,去購物的時候,和設計院或者工程公司互動,

說我在購物中心看到

你這個末端試水裝置漏水啦,

你這個風口安裝不合理,應該改成旋流,

你這個消火栓箱門被堵住了打不開,

你的購物區的照明照度太低了,沒有300Lux

你這個板式排煙口一看就沒有密閉,關不嚴

你這個智能燈控怎麼沒人了還亮

你怎麼沒有貼緊急逃生路線圖啊

你怎麼這個中心的一個逃生樓梯被堵了,不符合消防規定啊

你怎麼AHU的機房就在試衣間旁邊,太吵了

你這個區域怎麼濕度這麼高啊,太不舒服了

為什麼不會呢,因為和老百姓的生活並不相關,他是去買衣服的,不是去看你的工程案例的。因此行業本身就決定了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和融入。

這種行業專業性程度一般都較高,但是均為封閉內環,不和大眾的日常生活展開聯繫,我定義為封閉性行業。封閉性行業就很多了,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建築行業就是典型的封閉行業

=========================================================================

最終的結果是

某一些行業對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更大,某一些行業對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更小。這個和行業本身的技術高低沒有關係,和你本人掌握的技術水平也沒有關係。僅僅和這個行業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有關

開放是指和大眾聯繫緊密,封閉是指和大眾聯繫匱乏。

同樣是累,一種累能產生價值感,這是開放的行業;另外一種累則有一種孤獨感,這是封閉的行業

這裡產生孤獨的原因也有技術和生活相脫離的原因存在

比如互聯網技術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老百姓的任何問題都能立刻反饋到應用層面上,做到及時反饋及時修正及時優化及時產生效益

而建築行業的反饋首先是滯後的,經常是晚了3-6個月。且使用和用戶體驗不是密切相關的,是小圈子的,封閉的;是不產生效益的,但是產生成本的。

因此我個人建議是,去選擇能夠和現實的社會生活產生密切聯繫的行業,也就是能夠讓別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想到你或者你們的行業。這種行業產生的價值感更大。當然競爭也更加激烈

========================================================================

說完了行業選擇再說說工作職位選擇

我把各種工作類型分成了兩種,網狀工作和線狀工作。

網狀工作的特點是: 你的工作會和很多人產生交集,你的工作網路就像是一張網,你只是網上的一個網結Knot,你的四面八方有許多的別的結通過繩子和你產生關係。

典型的網狀工作就是工程項目,一個工程人在工作中會和周圍的幾十個部門或者個人產生關聯。而且我要強調的是,這種關聯是不確定的,時間,發生事件,發生頻率,解決方法全部是不一樣的。而且經常會可能在某個下午突然出現10餘件關聯的事情,把你忙得暈頭轉向。

網狀工作的特點是,

1.一天當中需要你操心的事情較多,而且分為技術性和非技術性

2.事情的發展好與壞以及方向不是由你一個人能夠決定的了的。

3.事情的發生有時也比較著急

即網狀工作的結果是由一個複雜的工作網路一起實現的,這個在我的LIVE-2

建築工程行當項目甲方那些事

中有明確的說明和講述

線狀工作的特點是:兩點一線或者三點一線。你的工作網路就是連接上面一根線或者下面一根線。

比較典型的線狀工作有

教師:通過講課和學生兩點一線

會計:通過賬目和收支表兩點一線

編程:通過電腦和某個IT產品兩點一線

總而言之,線性工作是一個點對一個點,總體的事情按部就班,線條較少

當然,真正意義上的線狀工作是沒有的,教室,會計,編程僅僅是典型的偏線狀的工作。

工作職位而言,則沒有優劣之分,這個選擇和個人的性格和選擇有關

=================================================================

至此我總結出

1.行業有開放的和封閉的

2.工作類型有網狀的和線狀的

因此最終的工作選擇有四類

開放的+網狀的----比如互聯網行業的產品經理;比如消費端的市場拓展

開放的+線狀的-----比如IT行業的程序員,線上培訓行業的講師

封閉的+網狀的----比如工程項目的項目經理 施工經理

封閉的+線狀的---比如工廠裡面的工程師

按照道理說,選擇哪種行業或者哪種工作職位應該和個人的愛好等有關,但是實際的工作選擇則受到很多約束,比如對我而言

我是個比較散漫的人,不太喜歡受到拘束,也不太喜歡這種強制規定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太喜歡搞複雜的網狀工作,因此對於我而言,選擇線狀工作是比較合適的;同時對於喜歡經濟學的我更加喜歡和生活貼近或者大眾相關的趕工作,因此我應該選擇開放性工作

因此從我上面的定義來看,先上培訓行業的講師應該是對我而言一種比較不錯的選擇。

大家應該可以根據我的建議來自行選擇和判斷,如果您看了還是覺得建築行業好,可以聽聽知乎裡面的一些建築行當的LIVE了。

======================================================================

最後,給我的LIVE一個鏈接

我覺得我的這個LIVE還是不錯的,不過是偏建築行業的,喜歡的可以聽一聽

暖通專業學生的求學與擇業


送走了房地產的黃金時代,目前叫不景氣的話(白銀時代),未來只會更加慘淡(青銅+破銅爛鐵時代),下面只說說個人看法。

個人命運和發展要和國家發展和時代趨勢聯繫起來,大勢所趨,該來的總會來,沒什麼可爭執的。

先看看咱們的中國首富思聰爸爸在2013年是怎麼說的:

「房地產業在任何國家都不是百年行業,發展期只有40至50年左右,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80%以上,房地產業就會大幅萎縮。中國山地多,我估計城市化率只能達到75%左右,房地產業發展期更短。中國房地產業已經發展20多年,再有15至20年左右,這個行業就會萎縮。」摘自 2013年8月- 大連萬達集團官方網站

2015年8月,胡潤研究院發布《2015瀚亞資本·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王健林以2600億人民幣的財富取代李嘉誠成全球華人首富。

在2017年有了如下表態,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房地產不是萬歲行業,當城市化率到80%,自有住房率超過80%,這個行業就基本萎縮了,萬達2020年就不是房地產公司了,房產比重會降到50%;

應該沒有人會比靠房地產起家並成為華人首富的王總, 更關心房地產行業的未來。而他所說的,也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歷史的進程,是必然的趨勢。

再看看中國的城市化率:

根據中國大陸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六次人口普查,城市化率依次為12.84%,17.58%,20.43%,25.84%,35.39%和49.68%,而截至2011年,已經首次超過50%,達到51.27%。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4.77%,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6.1%,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目前,中國正處在城市化進程的最快時期,城市化率以每年1.25%的速度遞增。摘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amp;amp;>amp;amp;>統計數據

根據現有數據,咱們就做個簡單的估算,按照每年1.25%的增速(在未來10-20年內,假設增速不會降低,否則會引起經濟下行和大規模失業和社會不穩定,政府會努力刺激和控制,比如四萬億、特色小鎮政策等,但也就將風險向後延遲,但該來的總會來。)

2025 城市化率68.6%

2030 城市化率74.85%

2035 城市化率81.1%

15年後中國的城市化率就會達到75%,20年後,中國的城市化率就會達到80%。

再看一下世界各國在2008年的城市化率,德國74%,法國77%,加拿大80%,荷蘭82%,美國82%,天朝的城市化率若能達到75%,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10億中國人都已經居住在城鎮,地產行業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已經很小。

再看看國家住宅自有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國家住宅自有率列表

這個表應該是總體數據(不要問我,我也不知道為啥天朝2006年就這麼高)

再看看滙豐調查:中國千禧一代住房自有率達70%, 在9個國家當中排名第一 。

滙豐調查:中國千禧一代住房自有率達70%

再看一下生育率:

中國千禧一代(1981年至1998年出生) ,這代人屬於中國第三次生育高峰,能看出一個明顯凸起狀曲線,這代人的住房自有率也已經很高了,隨著98年以後總體生育率的降低,即使有放開二胎的政策,隨著房價、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高企,能維持在1.5左右就不錯了,但這個指標也基本是低谷,低於美國和印度, 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2.1,已經非常接近國際上公認的1.3的「低生育陷阱」 。00後的數量有限決定了其購房需求也很有限,屆時城市房價也達到高位,住宅就是剛需小戶型。


再看一下宇宙第一大地產公司——萬科的核心高管們的看法:

郁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調控政策的變化不會立刻使市場好轉,但中國房地產行業未來十到十五年仍將保持增長。未來10-15年仍是房地產的白銀時代。

此前萬科董事局主席王石在8月指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白銀時代」到來。在郁亮看來,城市化進程會帶來很大的機會,白銀時代對比青銅爛鐵時代還是好時代。但與黃金時代相比,白銀時代的競爭更加激烈,毛利率肯定會更低。

郁亮:地產「白銀時代」至少還有十年_網易上海房產頻道

這是2014年的看法,白銀時代將持續10-15年,也就是2030年上下,青銅爛鐵時代就該來臨了。


英雄所見略同,所以說2030年左右到來的破銅爛鐵時代,才是整個房地產行業真正的檻,當然在邁向這個檻的過程中,將伴隨十餘年的行業陣痛,大量公司和從業人員將會被擠出。

對於40歲以上從業者,人家也趕上了黃金20年,該掙的錢也掙夠了,有些水平的基本都是管理層,再掙十來年小錢,就干到退休了,也沒必要折騰啥。

對於大部分剛工作沒幾年的年輕人們,得好好考慮考慮,十多年後這個行業真不需要這麼多建築師、工程師和地產從業者的時候,你四十歲,上有老、下有小,到時應該幹嘛。

對於大多數人年輕人,路其實就這麼幾條,儘早轉行,或者等十來年後被動轉型或者失業。也只有少數行業真愛會留下來,繼續在青銅爛鐵時代,(和成熟發達國家建築師一樣,超高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低於社會平均的工資,玩著藝術和設計、改造加固,繼續在這個行業死磕)。


13年畢業,幹了兩年,覺得行業不太景氣,於是選擇了改行。我覺得行業不景氣,一部分建築師(行業大牛)還是可以拿到以往的收入,可能會更累一些。剛畢業的學生我覺得還是少一些抱怨,畢竟自己還處於學習的狀態,優勝劣汰的法則恆古不變,把更多的抱怨放在學習上面。當你覺得改變不了這個行業景氣不景氣的時候,你要考慮的問題是我要不要繼續干這行,如果要,那就收起抱怨的態度,不用覺得不去抱怨就好像不是建築行業的一樣,踏實做好份內之事。也不用拿別的行業時薪什麼來對比,看人挑擔子不吃力,把你放在別人那個位置你真的就不抱怨了么?
有人會說自己有建築情節,什麼學了五年,工作了幾年,放不下什麼的。都是扯淡,給自己的心理安慰而已。你放下了有信心去干一個能達到同樣收入的活?或者勝任性價比一樣的工作。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覺得你可以解決這個行業的痛點,請大膽的去做,也許你就是下一個大牛。如果解決不了,那就學會調整自己去適應它,生存下去。沒有永遠景氣的行業。隨波逐流的去抱怨吐槽,只會徒增煩惱,況且也改變不了任何東西。只有自己的生存能力提高了,方能在這個社會中有立足之地。
願所有建築師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願能給大家灌輸點正能量,一起共勉。


魯迅先生說過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而建築是乾的人多了,都無路可走了!


14以前中國地產是發高燒,即處於不正常的高速發展水平,可以說燒了十年。
14年以後可以叫回歸正常行業,即常態化發展。由於高燒時候所有地產及相關行業均高速擴張,即產能大大高於常態化水平。所以,從14年以後,地產及相關行業的主題是去產能化,估計全國該有30%-40%的企業及從業人員要被去產能化,即要麼轉行要麼倒閉及失業。
一線城市的地產還會陽光下去,二線城市大概永遠是常態化了,三四線城市幾乎要萎縮下去。
建築行業肯定還是個好行當,但不再是傻子也能混大錢的行業,只要有水平,還是可以行走天下。
另外,由於中式審美與施工質量的特色,中國建築很多過了N 多年,大概也到了該推倒重來的程度,所以,這碗飯真的可以吃到永遠。


我在一所國內還不錯的211高校讀建築,今年大四。我那年還是靠著幾乎全校最高的分數上的建築學,今年剛進來的小學弟有不少愁眉苦臉的告訴我們是被調劑來的。。。連沒入行甚至都沒開始學習的人都知道不景氣了。。。


已經兩個月沒發工資了,去年獎金還沒發,老闆開會,PPT開篇赫然八個大字: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問:該行業景氣嗎?


「人生有幾個六年?我要離開杭州了!」

寫在前面

樓下的外賣電瓶車一輛接一輛的呼過左耳。路邊的交談聲、小孩的哭聲、有時候還有婦女飆著讓人尷尬的罵街聲。關上窗戶,打開知乎,現在是晚上,八點一刻。

.......

由於某些原因,文章已刪除。

已授權[ 計成 ]微信公眾號獨家轉載。

ID: jicheng-01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正在各位職業生涯最寶貴的這十年是不會景氣了


十年前搞BIM的人屈指可數,現在數以萬計。BIM是建築行業創新信息技術的代表,主要從國外引入,在國內落後的建築行業一直很難推行。

但是BIM這種爆發的樣子,完全不像是建築行業不景氣的結果,而更像是大繁榮(行業的產值已數倍增長)溢出的附加值的表現。


又是一個時隔快兩年的題目,這種問題通過時間的沉澱再去看往往非常有意思,當初的那些見解是怎樣形成,而事情的進程又是如何改變。經過2016的強勢去庫存,整個產業鏈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下半年以來,股票市場的基建類題材成了領頭羊,去年看到的不景氣忽然之間就一掃陰霾,觸底回升了。建築業降產能的聲音好像還在耳畔,全國各地的項目仍然在爭先恐後地開建,幾百個二線城市的規劃就是當初一線的翻版——軌交、CBD和居住區的高樓林立。一方面,城市化的進程遠遠沒有結束,一線城市的擠出效應反而提升的二線大規模建設的動力;另一方面,去年普遍較悲觀的預期有使得大規模向行業輸血,產生了溢出效應。用地成本高漲之下,房地產行業倒是無利可圖,建築業卻如魚得水。所以,當時的預期不僅僅是對那時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也影響了之後的發展方向,預期越悲觀,可能反作用力就越大。回顧往事總能似乎找到事情變化的蛛絲馬跡,就像你如今分析經濟走勢,就能判斷出2013年的貴金屬下跌,2015年的股災逃頂,2016年的房價翻翻,果真如此你豈不是早已腰纏萬貫。但無論哪個當下,每當你做出了預測,其實就已經如蝴蝶震動了翅膀,社會就會做出一些列反應,最終再形成新的市場狀態,所以任何預測都沒有準與不準之分,預測本質上不是預測,而是輿論。


設計行業的來講講。

現在國家去庫存,開發商拿地開盤謹慎,有項目做的公司設計費一壓再壓。我朋友他們院做恆大的項目單價已經低到9塊錢一個平方(在設計院工作的朋友一定明白這意味著什麼)。設計院趁著這一波重新洗牌,會淘汰掉很多中小型或者掛靠的設計院,這樣一來勢必造成進設計院的門檻變高:以前本科以後211985甚至碩士甚至要有職業資格證。從專業技術角度來講,BIM慢慢推行,對傳統的CAD+PKPM設計模式造成衝擊。

總之因為過去十多年房地產行業的飛速發展,造成從業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有很大一部分設計師其實只是繪圖員而已。拿住宅舉例來講結構形式梁板等結構構件的做法已經相當成熟,做過一到兩個完整項目以後其他都是千篇一律,技術含量相對較低。


行業洗牌。進來撈錢的會滾。最後堅守的會進入下一個白銀或者青銅時代。


先匿名吧~
利益相關~南禮士路~其中不錯的部門

今年走了好幾個同事,相處的都很好。大多數去向是甲方。沒聊過離職後收入,應該多半都翻翻。 留下來的同事們今年也加了點錢。今年比預期好點,不過比起當地院的同學來說,也沒多甚至還少。 只不過工作內容和項目本身更有趣,也多半符合個人追求。

行業如何才叫好,如何叫不好,定義的標準很多。 從建設量,項目量來評價,現在肯定是低潮期。 大浪淘沙,本身很多原先的小院就並沒有踏踏實實進行技術積累。 我們自己部門同事偶爾也有覺得力不從心的時候,好在同事們大多都積極向上,也有很認真負責的主任工們進行技術指導。
再說點個人體會,干工程本身就不容易,需要考慮的事情方方面面,想的再多 大部分時間也都是雞同鴨講。 在年少輕狂的時候也覺得大院出品的東西沒有國內外一些不錯的事務所作品有誠意,等自己真正身處圍城中,發現完全沒有那麼簡單。 現在依然還是能聽到很多孩子或者看到類似於一些建築評論網站下面把咱們當反面噴,大多數時間也都是一笑了之。
除去老主任工們,同事基本除了清華天大等一線院校,基本就是各國留學生...當然自己也是..現在想法就是 盡量多學多做多積累 等到咱們部門也完全不景氣了 可能咱們行業確實已經大革命了吧..

少想多做~~~~


推薦閱讀:

外牆塗料、外牆面磚、真石漆、仿石磚、石材(濕貼)、石材(干掛)這六種外牆做法的工程造價分別是多少?
道路施工中加鋪竹條是否有問題?
如何看待每個學校對於建築教育的不同側重點?
輕鋼結構住房有哪些優缺點?
建築專業,如何準備作品集及申請到不錯的牛校啊?!

TAG:建築 | 經濟形勢 | 建築行業 | 建築業 | 建築設計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