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好在哪裡?

RT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題主讀這首感覺如何?
都是很小的詩,寫的不是壯美的山河,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全是平凡人家的小生活。它寫的是我們不屑一顧的廚房,和糙制的小爐,它是凡俗人家中的小意境。
可能同題主所欣賞的美不在同一頻道,不好揣摩題主喜歡什麼,可能是《春江花月夜》可能是《洛神賦》,那些壯美的山河景色,大談古今的哲理,華美的辭藻描寫的是驚若天人的美人……固然是美,且是大美!
這首詩寫的是平凡百姓甚至山野村夫的生活,是日子,當日子裡加入了一種自然真誠的情懷,它開始變得有意思有韻味,想像一下山野中有戶人家,寒冬里有旅人趕路。可能是故友,可能是陌路相逢,山野村夫溫好了自釀的米酒,自顧自邀請他一起來喝一杯,沒有嬌柔造作,就是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的。一次相逢,坦然相邀,大寒天里窩一小屋,喝著渾酒,烤著小爐,隨性而侃,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情懷,豈不美哉?
再說全詩的用詞,有紅有綠,有酒有爐,錯落鑲嵌,畫面感一下子就出來了,好像還能聞到酒香,感受到火爐帶來的暖意,看看外面寒冷的天,再看看主人的盛意邀請,一切自然落成。詩文沒有寫後來的情景,卻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最後盛情難卻,對坐而飲,說些新聞舊識,天色暗下,小屋火光搖曳,深山天地茫茫,大雪紛下……
這就是這首詩的小美!

題外話,一直覺得「晚來天欲雪」是主人用的套路
→_→


這首詩正是我平生最愛的一首五絕

毫無雕琢、毫無矯揉、毫無扭捏

全詩如下:

《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新釀的米酒綠濃,小小的泥胎爐燒的殷紅。日色將沉雪將至,能否喝上一杯?

全詩重在哪?竊以為全在酒里。

第一句提酒的香醇,第二句是提酒已經暖上了,不過只燒起了你我二人的小火爐,第三句是提大雪夜正是飲酒的絕佳之境,第四句偏偏不提如何相邀,而是像酒桌上端起酒杯請問——能飲一杯無?

豈不美哉?美也!

這隆冬大雪,又是夜裡深寒,燒起紅泥小爐,暖上新醅的米酒,靜候,片刻「吱呀」門開,老友相見,淡淡道聲「冬安」,拍拍身上雪片,入座相視一笑,斟上米酒,淺酌幾杯,聊到「忘形到爾汝」,不亦樂乎?

說到這裡,我只恨無三五好友在側,好立即放下紅木桌,尋一壇老酒,飲個酣暢再說。

我輩嚮往不已,令人心折。


高票答說核心意象為綠酒,有一定道理,但瞟了一眼好像沒人提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紅就給人帶來了暖暖的色調,而泥又平添了一番小家氣息,一個小字就知道是小爐溫小酒。

你我萍水相逢,這萬千宙宇,現天降大雪,這小屋間竟只容得下你我,天冷身寒,又許是多年未見,讓小火爐來為你我溫一杯酒,也暖一暖你我。

說實話,很平凡樸素的場景意象,但平凡的深入人心,樸素的想起身邊多年未見的你我,一讀起這首詩,哪怕現在身居炎下,也會想冬日臨來時,能否邀你一起與我共飲一杯否?暖暖的小火爐等著你喲(=?ω?)?


明亮的期待,直接的人心,這註定是一首不朽的五絕。


正因為它的膾炙人口,以至於許多不讀詩的人也能讀到,有的人(並不是說題主)體會不到,沒感覺,很正常啊。就像有有些好詩講真其實我也沒什麼感覺。

或者到市場拉個擺攤的大叔,隨便問他一句詩,大概他也是沒啥感覺的吧。(此處沒有鄙視的意思,大叔們也知道很多我們感覺不到的東西。不要強調大叔也有可能讀詩,我只是打個比方。)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喜歡一首詩或者一首詞,是因為有「共鳴」。

有些詩歌之所以流傳廣泛,想來是共鳴的人較多。比方說「舉頭望山(明)月,低頭思故鄉」,能讓很多離家的遊子想念起故鄉情景啊。

當然我們不排除某些小眾的,未經流傳的,同樣能夠令自己共鳴。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綠蟻酒就是濁酒,古人詩詞中嘗嘗見到,「潦倒新停濁酒杯」,「濁酒一杯家萬里」,因未過濾所以顏色發綠,綠蟻和紅泥,從顏色上來說就十分鮮活了。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快要下雪啦,這麼冷的天,不如一起來喝一杯吧!
就像我們大冬天總想吃點熱乎的,煮個小火鍋,溫了酒,招朋引伴,一起吃一頓,多有意思。

說來也巧,最近在看《古禾雜識》,正好就看到這麼一句:「隆冬曉寒,置暖爐招客……冰雪積地,開門即拼一醉……」當時腦子裡就自動浮現出「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句來啦。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很多人喜歡追求小眾,覺得「我喜歡的要和別人不同,一旦泛濫了,和大家一樣,我就不喜歡了。」
所以知乎上很多類似「哪些小眾的詩歌」,「哪些還沒有流傳的好詞好句」,關注的人會有許多吧。

不過,這話我沒立場,因為我也喜歡小眾。(但是有些大眾的我也依然喜歡,啦啦啦~)

至於為什麼被捧得那麼高……我們來看看以前的詩評是怎麼說的吧。(轉自搜韻)

《唐詩快》:豈非天下第一快活人。
《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梁》:氣盛言直,所謂白詩「婦孺都解」也。
《唐詩三百首》:信手拈來,都成妙諦,詩家三昧,如是如是。
《唐詩評註讀本》:用土語不見俗,乃是點鐵成金手段。
《詩境淺說續編》:尋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筆不能達者,得生花江管寫之,便成絕唱,此等詩是也。末句之「無」字,妙作問語,千載下如聞聲口也。
《唐人絕句精華》:讀此二詩(按指本詩與《招東鄰》),知白居易之好客,有酒則呼友同飲。

然後話說回來,這首詩本身是很觸我的,我也一直很喜歡。
以前還專門寫過一首詩,厚著臉皮放上來。

《十六夜的雪》

風從亘古吹來
我們相識在北方的盡頭
萬籟寂靜的時候
請記得溫一壺米酒
我們小酌或痛飲

等你之時必將落雪
飄落在孤燈心間
再沒有更遠的遠方,你一去不回
我夜夜讀詩:晚來天欲雪
卻無人把酒言歡

要拍請務必輕一點,怕疼。


拋開詩詞的本身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可以說是離我們不遠前依舊發生的事情,人對於歷史特別是自己尚可以去觸及的歷史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醅酒、紅泥、火爐等是我們很多人在孩提時代依舊接觸過的,所以這些要素可以讓人產生一種共鳴,去懷舊那些以往的歲月,人很奇怪,以往的歲月總是更加美好於現在,這句詩寫出來的不僅僅是一番景緻,更是抓住了現在人們想返璞歸真的心。
其次,就當下而言,我覺得這句詩在某些情感上是與前不久很火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有契合點的,雖然一個寫的是生活中的微著,另一個是對遠方的憧憬,但這都反射出了現在的人們對於簡單生活的渴望,我生活在上海,可以說上海的一天有15個小時以上都是轟鳴的噪音污染,想出門又不得不去面對擁擠的交通和嘈雜的人群,很多人們擠在出租屋裡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這個城市的每一張面孔都似乎刻著奮鬥及疲倦,外界給一個人帶來的影響太大太大,但是,我們又首先是一個人,我們有人性,人的本質是存在,也就是生活,這句詩就突然戳住了我們對簡單平凡又安逸生活的嚮往,這種嚮往絕對不是文藝青年那種自我構造出來的對遠方的嚮往,而是實實在在人性裡面的,所以一句簡單的共鳴,讓我們都愛上了這句詩。


不是您的境界太低了,是現代人活的太累了。需要這麼個精神寄託。

良辰美酒,知己二三。窗外飄雪,屋內紅泥小火爐。

這麼個景象與現代都市繁忙的生活節奏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是大多數在奮鬥中的都市青年所嚮往的。


門外風聲颯颯。
屋內三五好友聚在一處談天說地。
天色漸暗。
風聲愈來愈大,彷彿快要下雪的樣子。
你們關上門,點上燈。
有人提議:天這麼冷,不如晚上吃火鍋吧,也別回去了,今晚一醉方休。
於是 大伙兒忙活開了。
這個捧出新釀的桂花酒。
那個擺好古樸的小火爐。
還有幾個去準備食材了:嫩嫩的小青菜,肥肥的蘑菇,滑滑的水豆腐,尖尖的小蔥,還有薄薄的羊肉等等等等。
再配上幾蝶醬油,芝麻油,辣椒醬等佐料。
一頓忙活之後。
大家一起舉起酒杯:
哥兒幾個,走一個~

天終於完全黑了,大雪悄然而至,村民們都關燈睡覺了,只有一個小屋內依然燈火通明……


因為詩是一個整體,還是要看下兩句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在冬天的傍晚,天陰沉沉的,你的心情大約也好不到哪去。這時,你造訪到一位朋友家裡。掀簾一看,喲,新釀的酒,色綠香濃,火爐紅碳,赤焰正高,好像正等著你來一般。你的心情豈不是要豁然開朗許多。而這時,你的朋友趕忙起身相迎,「來,坐!能喝一杯么?」此刻,你的回答大概是要說,「要的。一杯怎麼夠啊!」
情味十足,好么?太好了,想想都覺得妙極了。
這基本是純內容來說。藝術上,我覺得,也是相當不錯。
一是,簡單、平實。給你的感覺,就是朋友間的感覺。幾個詞,交心、貼肺,幾句簡單的話就成。這種語言的感覺是非常配合文字內容,可以說是文質相合。
二是,顏色。你看這兩句,每句都有一個顏色。一個是綠,一個紅。這是什麼顏色啊,春天的顏色,綠葉紅花。春天的顏色情緒是什麼?是溫暖。
三是餘味。就是有意在言外。這首詩的餘味在於你可以看到人情味,朋友的味道,生活的味道。而且,詩裡面沒有說,詩人今晚是不是要跟朋友敘敘舊啊,談談心啊,是不是要不醉不歸啊。
所以,這首詩是極好的,而前兩句看似無心,卻是大手筆。
若君仍無感,我不禁想問,君對什麼詩有感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也是簡單易懂,重要的是一種共鳴。藝術源於生活,這些詩詞雖然不像,將進酒,赤壁懷古那樣豪氣。藝術價值可能也沒有那樣高,但是這些詩詞好在一個返璞歸真,不管是鄉野村夫,還是王侯將相都覺得簡單易懂。可以感受到一種最原始的情感。假如說像將進酒這樣的是山珍海味。這首詩就顯得別具一格,像餐桌上的清茶淡飯。跟貼近生活。使人更加容易產生共鳴。
歡迎指正。請多多指教。


我來說一點具體的吧。

不知道有沒有看過《乘風破浪》,我尤為喜歡片中羅力的故事。

羅力是「蘿莉」的諧音,不知道是否預示這個男人的柔軟與天真。

他不是什麼好男人,混街頭的小子,跟著李榮浩演的老大。

為了摯愛Ktv綁架了董子健,但又無法消除自己的罪惡感,於是對董子健細心照顧,待遇遠超其他人質。

跟女友車震被打擾了,第一反應是把女友的高跟鞋拿下來穿好,怕老婆嚇著。

最動人的一幕是他因為松子喜歡日本,能力有限的老公羅力在自家小小的一方天地為她布置了日料店的場景。

他和女友對立而坐,為老婆斟酒,說以後有能力再帶她去日本。然後給女友唱了一首《一方天地》。

愛人啊,我只能給你一方天地

這一方天地屬於你

你不要看四周,四周差的有點多

愛人啊,給我一點時間吧

我拿下河流,你就是潮汐

我拿下KTV,你就是媽咪

其實,羅力的故事又何嘗不是我們的故事。

百無一用是深情,不屑一顧最相思,陳奕迅的一句歌詞很應景:我以為要是唱得用心良苦,你總會對我多點在乎。

看完這部片子,我真的不太記得鄧超和彭于晏的戲份了,我被那個說著「大家都是小人物,別說什麼大話」的羅力感動了。

這世間何其遼闊,命運又如何周折。

這樣靜坐著陪你喝酒吃肉的日子,真的不太多;

這樣願意與你共飲一杯酒的人,也沒那麼幾個。

不去管什麼打家劫舍功成名就好不好,只要這一方天地,只要有你,有酒。

我想這正是這首詩的「小」,而體現出了感情之「大」。

再回頭來看這句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沒有過多的情緒,不知道是什麼人,只知道有酒,大概是初冬。大概是有人要來,大概是心愛的人。

只有這一方天地,只有這一片情意。

我是非常喜歡把場景具象化的人。

像「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江湖氣滿滿,不問來處;

像「願逐月華流照君」,一腔真情,不問緣由;

大概是過度解讀,但也的確是看到詩時映上心頭的場景。

分享給你們。


境界沒有高下之分,卻有大小,前提是有境界可言。

詩詞這東西有別於其他文藝,是掛靠在政治之上的。當然有純粹的詩人,但很少,而且內部評價時總不免要引入別的詞來定義,譬如李賀的詩歌。

白居易有一篇同類題材的作品
《招東鄰》

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床。能來夜話否,池畔欲秋涼。

這一首也是簡單的問話,但情味看起來淡很多,遠不如綠蟻,紅泥那麼有強烈的色彩和畫面感。三四句與《問劉十九》恰恰相反,先問後言天氣,不如先說天氣,再問話。差別在哪裡呢?差別在說到天氣之後,鏡頭就是遠景了,而先說天氣,就是設定了遠景的氛圍,再來一句情語,情味要濃厚很多。在整個內容的飽滿度和隨意性上,《問劉十九》也要完勝《招東鄰》。

白居易這一篇並不是勝在境界,而是日常。日常的東西而別具審美,評價的人自然會特例的讚賞,其實跟詩者本人寫作的狀態並無多大關係。日常而具妙境,是偶然的靈感,有可遇不可求的意味在內。

真以境界妙理來說,王維才是其中的大Boss。但白居易這一篇就是恰巧避開了境界,轉入到日常。對於第一個吃螃蟹的名人,後世總會給予過分的誇讚。


是你境界太低了。回答完畢。


串已烤,酒正冰,速來。

滄桑盡歷,知交零落,盼今日同擼。

暢快?寂寥?舒泰?隱逸?皆有。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可我寫的別彆扭扭,人家寫的詩意盎然。這就是人家的水平啊。


等到冬天大雪的時候,外面凍上一下午,隨便做些什麼,回來晚上一個人燙上一壺花雕酒,調暗燈光開開電腦找到最喜歡的電影,再想一下這首詩,或許就明白它好在哪了。


我擦,這個問題下翻了半天,答案中的觀點我都認同,可是沒有說到很具體的賞析方式的。我來補一個吧,雖然這是老問題,但我太愛這首詩了。

先來總結一下:
這首詩是一首「小」詩。何謂「小」詩,是指詩中描寫的內容是日常生活中人人所能見到接觸到的事物。比如: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與之相對的是「大」詩,比如:疑似銀河落九天。

「小」詩的指向通常只有一個:觸景生情。通過描寫細微的事物來引起讀者細微的情緒。

這首詩的優越之處在於「畫面感」。本詩的畫面感甚至可以說是千年以降之最高峰。

首先有顏色:第一句是「綠」,第二句是「紅」。這都很直觀。第三句「晚來」一出,大環境的黑色也很直觀。而「天欲雪」三字代表著雪的白色。作者能做出「天欲雪」的判斷,一定是對這個天氣習以為常。地上應有昨日殘雪,心中也有降下之雪的景象。
頭兩句紅綠對比,後兩句黑白對比,畫面感就非常強烈與生動。而且中間還隱含了細微與宏闊的對比。
火爐是小器物,天地是大環境,都形成了一組對比。
此外中間還隱藏了室內的明亮與室外黑暗的對比。
這種手法我們叫「由近及遠,移步換景」。也構成了觀眾視角的邏輯。

另外,感官上的刺激本詩為最。之前提到的色彩是視覺傳達。而溫酒的酒香嗅覺,炭火爆開與呼喚友人的聲音是聽覺,「天欲雪」與炭火溫酒的溫度感知可以歸類為觸覺,新酒入口中還有味覺表達。五感全開的作品整個歷史上都不多。

最妙的是,時間流逝的感覺也體現出來了。一個人坐在家裡用炭火溫酒時時光凝固,與劉十九在外匆匆趕路避雪的急迫形成鮮明對比。無聊溫酒的白居易突然看見友人路過,整個心情都鮮明起來。用側面描寫瞬間表現出那種鮮活。

白居易寫下這首詩的時候是晚年在洛陽隱居時期。而劉十九是劉禹錫的堂兄(劉禹錫是劉二十八),是白居易在江州司馬任上結識的好友。如果讀過琵琶行,就知道當年白居易「紅燭昏羅帳」的意氣風發。後來詩人位高權重,與友人往來就少了。如今退休賦閑在家突然碰到年少時的友人,怎能不記憶起當初事業上升期的心情。

我相信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如今解析的這麼多,但是作為大詩人「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本是應有之義。


這不是境界問題,是心境問題。大凡男人過了四五十,都很想要這樣「雪夜無聲,心無掛礙,圍坐火爐,與知己共飲一杯酒」的心境。想想都覺得快活。

可以說這首詩是中年人的G點。

年輕人大多不懂,覺得熱鬧好,話多好,轟轟烈烈好,但經歷過就知道世事不過是「是否成敗轉頭空」,只落得身心疲憊,別無所得。那比得上悠悠野外清閑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你對自己的判斷正確了。繼續努力。


如果你有在冰天雪地里凍得瑟瑟發抖,就想喝口熱的,但是就是不行的體驗你就會明白這個意境了。


整首詩像是信手拈來之作,沒有刻意尋求對仗工整,意象小而具體,帶有溫度,從另一方面來說,就像老友間暢聊正酣時興起,便隨口吟出的一首邀酒詞。


推薦閱讀:

為何年輕一代研究紅樓夢幾乎只知周汝昌劉心武,卻忽視了其他的紅學大家?
你寫過哪些比較驚艷的情書?
福克納是否被過譽了?
如何用武俠文風來表白?
「夜。薄涼如水。穿亞麻質地的暗紅色蕾絲睡衣的女子,在他的身下,痛楚綻放。」——安妮寶貝。這女子到底穿的什麼材質的睡衣,是亞麻,還是蕾絲?

TAG:文學 | 詩歌 | 唐詩 | 文學評論 | 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