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話劇演出為什麼不能拍照攝影?

作為一個話劇愛好者,朋友圈裡有好多好友都是一樣的愛好者。經常看到他們分享各種觀演劇照,同時卻又困惑於每次觀演前,雖然有廣播或者工作人員明確指示不能拍照,卻仍舊屢禁不止的現象。演出過程中拍照,真的好嗎?


近期在保利演出,如鯁在喉。

保利的工作人員已在崩潰的邊緣,「演出謝絕拍照,謝謝配合」這句話十分鐘內起碼說了五次。

在舞台謀生上已十年了,觀眾素質其實是有提高的,記得2008年滿場飛奔尖叫的小孩給過我極大的刺激。現在這種情況的確是少多了。而且,曾經包場贈票是常態,現在的確是花錢買票的越來越多。

可是,觀眾養成了一種消費主義的習慣,把話劇行業當作了服務行業,「老子花錢買票,進了場,想幹嘛就幹嘛!」。去年在某地一處極現代化極豪華的劇場演出,演出開場有觀眾拍照,工作人員用激光筆照射他的屏幕以示提醒,結果這位先生暴走了,起身大罵,幾乎導致演出的中止。以我的涵養很難不想衝下去揍他,可是幾分鐘後還要上場。但此時的所有演員的情緒已經難以平復,後面的演出幾乎是心猿意馬的演完的。我很懊惱,因為其他觀眾看到的不是最好的演出狀態。

劇場拍照影響的不只是演員,還有其他觀眾。

今天的演出,因為有幾位明星,底下的粉絲們差不多陷入了瘋狂的狀態。黑暗中閃光燈此起彼伏,演員們一直被干擾,有比較年輕的女演員甚至委屈的紅了眼眶。甚至有人衝上台來強行合影。

你這不是愛你的偶像,這不是演唱會,你的偶像在台上扮演著別人的人生,而你在黑暗處陶醉於明天能發一個朋友圈裝逼,實在是讓你的偶像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

閃光燈影響演員情緒這種事我就不多說了。哪怕不開閃光燈,你那5.5寸大屏幕的亮光同樣會讓台上的演員分心,當然也會影響到你周圍的其他觀眾。

我去過許多國家演出,在這裡就不提國內外觀眾素質的差異了。只是每次我看到台下的觀眾們興高采烈的大聲討論劇情然後拿出各式各樣的手機此起彼伏的閃爍著相機,我已經不再感到憤怒或者無奈,而是發自內心的羞恥。

舞台上下本應是一體,現在雙方各自一端,任重道遠吧。


因為你們這些拍照的,會打擾到在旁邊安心看劇的我。

人家話劇團隊,辛辛苦苦調整燈光、音樂、氛圍,就是為了給我一個良好的觀影體驗,尼瑪你非要點亮手機屏幕變成劇院里最亮的星,你咋不上天呢。

何止不該拍照,你連微信都不應該聊,何止話劇場所,連電影院里也不應該開手機,就算我去看《長城》,我都不想被你打擾,畢竟饕餮比你萌多了。

我家住的離廣州大劇院不遠,經常去看看錶演。廣州大劇院號稱世界十大歌劇院,又是地標項目,找了國際團隊設計,硬體上基本沒得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表演的高潮,而是大幕合攏,等待著第一聲音樂響起的時候,整個大廳都陷入一片黑暗和安靜,所有觀眾都屏息寧神等待演出開始,這時候,如果回頭去看,你可以看到大廳中漂浮著一千張被手機屏幕照的蒼白的臉。

然後表演開始,大家紛紛拿出手機,工作人員制止,隔老遠拿著激光筆指向屏幕,觀眾頂住壓力,繼續拍攝。一時之間,紅色激光穿過全場,猶如夜店鐳射舞台,我還以為我在動作諜戰片場,觸發了天網激光防禦系統。

這屆觀眾不行。

悉尼歌劇院,這麼老的建築,看硬體裝修比廣州差遠了,進去是混凝土吊頂,還舊,它家的老式電梯頂棚是開的,一抬頭能看見電梯井在上面延伸,感覺隨時要倒閉。

然而在悉尼,看完一整場歌劇,身邊沒有一個人拿出手機拍的,全程也沒見誰把手機拿出來,大家都沉浸在表演里,這就叫這屆觀眾行。

我尊重了劇院規定,進場之前調成靜音,手機放好不拿出來,這是我對身邊觀眾的尊重;誰不尊重我,我就罵誰,只要在我身邊拿手機,我都當面直斥。

在我前排很遠我罵不著怎麼辦?

哎,只能回家攢錢,坐在前排,把燈光留在身後,深藏功與名。所以在我朝,前排的票不僅貴在離舞台近,還好在不用看後面的手機屏。

何況,你拿手機拍,工作人員會拿激光筆照你屏幕,這種情況下,你能忍住激光筆照射堅持拍完照片,這種過硬的素質也令人嘖嘖稱奇。看到別人被照了,你還堅持拍照,這種前仆後繼的精神也是令人敬佩。

這種行為說白了,就一句話:不遵守規定。

在劇院里不顧規定拍照攝影的,就跟在排隊不顧規定插隊的、街邊不顧規定隨地大小便的、在圖書館裡拿個手機嘮個不停的都是一個素質,都是不遵守規定,誰也別洗地了。你說「我拍照不就是想紀念下么」,人家隨地大小便的也可以說「我不就是想釋放下么」,何況,人家隨地大小便的,如果只是拉在花壇里,還能給植物施肥,比你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更神奇的是,你自己拍了也就拍了,自己留著回味下算了,竟然有人還發朋友圈。

這到底有啥好秀的,不懂話劇的,看了你的照片,只會覺得你在裝知識分子,假裝陽春白雪;懂的,又會知道你low的不行。這不是兩頭不討好么。

放個地圖炮,我微信朋友圈裡,放話劇觀影照片的,通常素質都不咋地,一抓一個準。他們平時還喜歡轉發咪蒙的勵志文學、馬雲的成功學篇章,以及發發什麼「2017一起努力」,下面配的圖裡一群人穿著不太合體的正裝站成一排,每個人都對屏幕豎起大拇指。而且,他們發出來的朋友圈照片,也不會是太前排的好座兒。(統計概率,未必全對)

劇院是公共場所,此前在汗青老師的一篇答案中,他表示,對於公共場所,身邊很多人給理解為了「這是公共場所,不是你家,所以你怕被打擾你可以回家」。然而正確的打開心態是「這是公共場所,不是我家,所以我要謹言慎行不要打擾別人」。

與我心有戚戚焉。

the end


6.1過不了兒童節,前來更新:
============================================================
上個星期(5月25日)回答後引起反響不小,現在已經有超過500個贊同了,謝謝大家。
這段時間在評論里和不少人陸續展開了一些論辯,有些觀點確實難以認同,但是不少朋友的補充也給我很多啟發。在這裡統一回應部分觀點,以後評論中類似觀點也不再回應了。

@asneves 指出我的答案「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開始答題」,我回顧了自己的答案,確有這個嫌疑。當初行文之時,確實帶有批判色彩,原因之一是對劇場拍照行為深惡痛絕,因此難免有失客觀公允之態度。 @ting sting 也指出我行文不夠客觀。在這裡向大家道歉。
不過因為涉及行文邏輯,不方便做大幅修改。我試圖調整部分語句,但似乎無法表達原文所指的觀點,因此最終決定不做修改。之後其他人讀及此文,如感冒犯,還請海涵。

另外 @爾朱霖 補充手機信號可能會對舞台麥克風的信號造成干擾。對此雖然沒有科學的論證(不知道兩者信號是否有關聯),但是確實有演出的全程屏蔽手機信號的。小劇場演出雖然可能不用麥克風,也會用到音響設備。因此如果遇到沒有屏蔽的劇場,能關機的話最好還是關掉手機全身心地享受表演最好。


@唐煊赫 補充有的劇團演出鼓勵拍照。 @james Tsoi 也提到香港有導演開場時一本正經「鼓勵」拍照的事情。我覺得這是可能的(自己沒遇到過)。前者也許是比較實驗先鋒的戲劇形式,後者可能帶有一些反諷。不過本文探討的是普適性法則,也就是在沒有被允許的情況下,觀眾是否能拍照。
而我的觀點是最好不要拍,雖然你要拍也沒人能把你怎麼樣。(真的,我只能起到勸諫的作用,沒有任何強制性,也做不到強制性)。

接下來是一些不同意的部分,就不點名了。

A、有很多人提出,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關閉閃光燈,靜音,拍幾張照也無可厚非。也有人說可以適度拍照把握好一個度就就沒關係。
這個觀點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是深究起來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大家所說的「不影響其他人」「適度」的出發點都是自己,也就是「【我覺得】不影響其他人」「【我覺得】適度」
對不對?你們自己覺得沒有影響其他人的時候真的有徵求對方的意見嗎?
但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可取的,確實能夠保證拍照和觀劇兩全其美。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全程專心致志觀演,對有的人來說,拍照也是觀劇的目的之一。
那所帶來的問題是,如何把【我覺得】變成更客觀的方式呢?
我認為方法如下:
1、提前(鑒於演出前工作人員比較忙碌,至少提前1個小時為宜)來到劇場,找到劇場工作人員,表明自己意圖,徵得對方同意。
2、在對方同意的前提下,請對方安排一個不影響其他觀眾的位置,並詳詢拍攝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如聲音,光線之類的)。
我有理由相信這是最不影響他人的方式了。

B、也有不少人提出,拍照就是單純地想要分享,不是我行文提到的諸多心理。我的觀點是:
小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台玩具小汽車,我拿出來跟弟弟妹妹一起玩。這是分享。
小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台玩具小汽車,我拿著對弟弟妹妹說,看,我有一台小汽車。這不是分享,這就是炫耀。
那些真心想要分享的人,請給你的好朋友們都買一張票,請大家一起去劇場里欣賞話劇。能帶上我就最好了。

C、與分享理論相應的,另一種說法是,拍照就是單純地想要記錄。對此,我的觀點是:
記錄行為本身無可厚非,我也並不反對這樣的情懷。確實有不少人只是為了自己欣賞,甚至將看過的話劇照片做成相冊好好珍藏。記錄美好的東西是人們本能的追求,但是如果這一切必須要建立在破壞他人的美,未免玷污了自己的情懷。
因此,如果確實有這個需求,請參見上文A意見的回答。如果覺得太麻煩,不妨嘗試換種記錄方式。比如回到家第一時間寫一篇劇評,回顧觀演的同時也能提出更多改進的意見。這對自己喜愛的劇組也是很大的幫助。

D、還有人提出拍照發朋友圈是幫助劇組宣傳,有助於票房提高。
這個觀點有些太自以為是了。這麼說的話是不是你的朋友來看戲,劇組還要給你宣傳提成呢?
首先,對於那些演出前已聲明禁止拍照的演出(前文提到的鼓勵拍照的不算),這種結論明顯是矛盾的。劇組不可能一邊禁止拍照,一邊又希冀觀眾的劇照吸引更多的觀眾。事實上拍照的行為對劇組來說一定會是弊遠遠大於利的。
對於那些鼓勵拍照且不是反諷唏噓的,我毋寧相信(沒有看過,所以只是揣度)觀眾拍照本身也是設計之中的劇場表現手段,通過與觀眾的互動行為達成某種舞台效果。劇組應該不會從一開始就期待通過這種方式來宣傳,因為觀眾的拍攝結果是不可控的。他們不可能保證觀眾所拍下的劇照一定能起到正面的宣傳效果。不知道觀眾會從什麼角度,在什麼時間節點按下快門,再加上一般觀眾的設備都是非專業的,並不適合劇場的現場條件,即便是腎六+美顏相機也替代不了專業設備和專業人員拍攝出來的劇照。如果真的需要劇照宣傳,劇組一定會選擇後者。

E、還有一些拿機密說事的,說什麼習大大也沒禁止拍照。我本覺得無需回應,但竟然不止一人有類似觀點。
首先,習大大大部分工作時間也是禁止拍照的,能夠接受媒體和個人拍照的場合也都是官方許可的。否則說這話的人去中南海拍照試試
其次,全文沒說過這是機密工作,所以不讓拍照跟機密無關。你洗澡也不是機密,為什麼不讓拍照?
再次,評論里有人強調拍照是自己的權力,是自由的。我不知道他哪來的自信,事實上他不存在這份權力。只要劇場有聲明禁止攝影,拍照的行為就是不對的。就好像你站在貼著「禁止吸煙」的標識跟前,你就不存在吸煙的權力是一樣的。

最後補充說一下,我沒有拿所謂的「藝術」說事兒。因為自己搞的只是非職業戲劇,一直覺得「藝術」是高不可攀的東西。
另外我也沒有說拍照就是沒素質,不拍照就是有素質這種話,大家都這麼想,是因為有這樣的共識。
我最初行文的初衷只是解釋「為什麼不能拍照」這個命題,我希望從多個角度去分析拍照的壞處和不拍照的好處。僅此而已。

====================================================================
以下為5月25日原文,一字未改。


本人是一名民間非職業戲劇工作者,提出這個問題之前,想起了前一段時間在圈子裡分享流傳的一篇知乎問答。
怎樣當名好的話劇觀眾? - 周祚的回答
這篇回答基本上寫的很全面,我們在朋友圈裡流傳的時候也是給予正面支持。但似乎大家也只是看看而已,喜歡拍照的還是會拍照。我曾經在一個朋友分享的劇照下面評論說請勿在觀演時拍照,引起了對方極大的不滿,以至於對方刪除了該條帶有我評論的朋友圈又重新發了一遍。

我想說,為什麼大家喜歡拍照呢?

1、簽到心理。
中國人(或許不止是中國人)都有一種簽到心理,詳見各大名勝古迹上的「到此一游」。與這種全球聲討的「不文明」行為相比,那些自以為相對文明一點的行為就是拍照。在膠捲時代隨手拍還顯得有些奢侈,然而數碼相機以及智能手機的發展使得拍照簽到成為舉手之勞。人們到一個有意義的地方,或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都希望以某種方式去記錄下來。於是以前有」齊天大聖到此一游「,現在便有了自拍神器和定位。那些」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中國旅行團似乎覺得到一個地方只有拍了照片才算到過那裡,卻不願意停下腳步去享受異域風情。
扯得有點遠,回到主題。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看一場價格不菲的現場演出,享受一次文藝觀演,多少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就符合拍照簽到的必要性。其實有不少人拍照發朋友圈僅僅是為了博取一堆贊而已。


2、偶像膜拜。
話劇近幾年變得越來越大眾化,這得益於一大批話劇工作者的努力。現在無論是不是真的了解話劇,在很多人心裡,孟京輝、賴聲川這樣的人物已然與一線明星無異。再有黃磊、何炅、陳喬恩等等這些本來就是一線明星的人物積極投身於話劇表演中,對於很多人來說,觀看話劇與觀看演唱會、參加簽售會等一樣,都是粉絲膜拜偶像的行為。
這種行為本來並沒有好壞之分。客觀上,明星效應可以促進話劇的發展,這對整個行業來說都是有利的。然而粉絲直面偶像去拍照,似乎也是一個天經地義的事情。尤其是這些觀眾是沖著明星而不是沖著舞台去觀演的,要求那個群體去尊重舞台似乎有些強人所難了。
積極的一面是,有素質的明星在這種場合可以起到好的引導。曾經在烏鎮戲劇節觀看青年競演決賽,一個晚上連續五場小戲。黃磊老師就坐在觀眾中間。每場演出開始之前,黃磊老師都會自發的提醒觀眾,將手機關閉,不要拍照。雖然還是有觀眾舉著相機手機拍攝,但閃光燈確實沒有出現過。

3、給朋友捧場。
因為自己一直在做非職業戲劇,而非職戲劇觀眾中經常會有前來給自己朋友捧場的粉絲團。這些人首先也許對話劇本身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單純只是因為好朋友在台上演出,所以前來站腳助威。那樣,捕捉下自己的朋友在舞台上精彩瞬間,似乎反而成了自己的分內之事。
我曾經在觀演時,旁邊就坐著台上演員的好友。一直在聊天不說,拍完照還說完成任務了,都拍下來了。我相信他們回去以後會分享這些照片,無論是觀眾還是演員都不會意識到這個行為是在冒犯劇場。

4、佔有慾。
並不是每一個戲劇人都會有文明觀演意識,比如上一條的演員。我曾經與同樣做非職的朋友探討過拍照這個行為。對方表示,看到美好的東西本能地希望捕捉記錄下來。其實可以理解為,對美好的瞬間,人們是有佔有慾的。舞台表演經常會有震撼人心的瞬間,因此有的觀眾為了不錯過任何一個瞬間,還會開啟攝像模式。其實我相信拍下來的照片和視頻也許不會再回顧,但在按下快門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充滿滿足感。彷彿只有拍了照片或者錄了像才對得起自己花出去的票錢。

————————————————不—會—用—分—割—線————————————————

那拍照攝影攝像這個行為是不是就像上面說的那樣情有可原了呢?我認為不然。

1、著作權:
著作權是最沒有說服力,卻也是演員最無奈的告誡觀眾的手段了。現在幾乎所有商演之前都會播放「因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演出過程中請勿拍照、攝影……」,但是這段話對絕大多數觀眾來說都是沒有制約力,因為雖然他們拍了照攝了像,但即便是傳播也只會是在小範圍朋友圈內傳播,即不會獲得利益也不會引發訴訟。
法律上「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又無法律上的依據,使用他人作品或行使著作權人專有權的行為」都構成侵犯著作權,然而只要照片和影響沒有大範圍傳播並且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劇場工作者不可能去走訴訟的渠道。
劇場播放這一段話無非是劇場工作者自我保護的底限而已,就是說,如果因為你拍照或者攝影傳播開來,導致劇場工作者損失了(比如說因為劇透了,之後的演出沒人來看)。那他們可以走法律渠道索賠。也正是因為這樣,雖然這段話聽起來很嚇人,卻對觀眾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沒有普通觀眾會自信自己的影響力能有這麼大。
然而接下來要說的,只能停留在道德層面,屬於你不聽我也沒辦法。也正是因為這樣,劇場廣播里只能放第一段,就算說我接下來說的內容,也沒什麼意義。

2、尊重劇場:
在現代傳媒發展的今天,舞台表演仍舊葆有自己的價值,就是因為舞台表演的現場性是各類媒體無法替代的。沒有兩場演出會是一模一樣的。老戲迷聽戲就為聽一句高腔,整場戲都能背下來了還願意坐在園子里聽戲,就是因為現場聽戲有著任何錄影錄像都無法替代的樂趣。
去年還是前年某知名衛視趁著各類選秀節目異軍突起之時,希望把話劇表演也用電視傳媒的方式進行競爭演出,結果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事實上,如果話劇表演能錄下來反覆看,他的魅力一定會大大降低。也正是如此,除非是老藝人的經典作品(例如北京人藝),市場上幾乎罕見舞台表演的正版影像作品。視頻網站上那些授權的錄像點擊率也遠不如那些為視頻而生的作品。
所以說,作為觀眾,走進劇場的一刻,就需要對劇場抱有無比尊重的心態。不要把自己當做花錢買角兒的大爺,那種高高在上的心態並不適合劇場。一直以來,尊重都是相互的,你尊重劇場的獨特屬性,劇場也會反饋給你最大的享受。

3、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
劇場表演中,工作者需要設計每一個細節,包括燈光、音效。一出表演不僅僅發生在舞台上,更發生在整個劇場空間。燈光設計師會設計哪個地方亮,哪個地方暗。音效設計師會設計什麼時候在劇場中響起什麼聲音。然而,這些往往會被觀眾的一個簡單的行為破壞掉。
前幾年觀演的觀眾有人喜歡開閃光燈,有時候因為劇場比較暗,相機或手機的閃光燈自動模式會識別為需要打開。這就導致一出表演常常會在不該亮燈的地方閃爍一下。雖然只是一閃而過,無論是觀眾還是演員都有可能因為這一瞬而齣戲。整體的演出氣氛都會被破壞。
即便沒有打開閃光燈,手機屏幕的亮度往往也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小劇場,星星點點的手機屏幕如同熒光棒一般閃爍在劇場內。即便是大劇場,對演員來說,觀眾席本該是漆黑的,卻閃爍一些不明的光源,對於表演來說往往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咔擦咔擦的快門聲音也是可怕的。劇場除了工作者設計的聲音以外,應當是安靜的,否則特別容易破壞設計好的情境。你能想像羅密歐向朱麗葉表白時咔擦咔擦是怎麼回事嗎?你能想像白娘子許仙漫步西湖邊突然傳來嘩啦啦的塑料袋聲音是要表達什麼嗎?
觀眾也許覺得自己的行為只是一個小動作,卻往往破壞了劇場工作者辛勤努力幾個月的勞動果實。將心比心地去考慮,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勞動會被別人破壞吧。

4、尊重其他觀眾:
尊重重來都是相互的,觀眾坐在劇場中,就已然是劇場的組成部分之一。上一條說,表演發生在整個劇場空間,也包含這個意思。
我們的觀眾很少有人會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在劇場中,往往做著與劇場毫不相干的行為。事實上,設想一下,當你拿出手機在對著前方拍照,你手機屏幕上的光線會不會干擾到後方的觀眾;當你發出奇怪的聲響,會不會影響周圍的觀眾;當你把相機高高舉起,會不會分散其他觀眾的注意力;當你來回走動,會不會讓周圍的觀眾感到不悅。
劇場里,每個觀眾都是一樣的,你的行為影響別人的同時,別人的行為也是一樣影響著你。

5、對得起自己:
最開始我說,對很多觀眾來說,看一場價格不菲的現場演出,享受一次文藝觀演,多少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回過頭來看,當你走齣劇場時,你享受了嗎?
如果你在劇場里,在乎的是你照片的質量,在乎的是你朋友圈裡的評論,你憑什麼說你看了一場演出呢?就在你拍照的時候,就在你發布的時候,你同時錯過了無數個不會重來的瞬間。我想,單憑這一點,就需要坐在劇場里的觀眾全神貫注地欣賞表演的每個瞬間。如果是這樣,恐怕根本不會有時間想起其他不相干的事情來。

如果以上理由還不夠充分的話,愛拍就拍吧。


我在台上,你在台下。
你看我哭,你看我笑,你看我跟姑娘抱,
你看我跑,你看我鬧,你看我大嚷大叫,
每一秒,
我都得對得起你買的那一張票——
在 戲 里,不 能 跳。
咔嚓一下閃光燈。
嚇我一跳,這不切個鬧???!!


補充一條,話劇是即時表演的,場景、道具、服裝化妝、表情、動作都不如影視劇成片精細。話劇的好看在於完整的表演,中間的瞬間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時候才好看(舞蹈也是這樣),其餘大部份的瞬間都不好看,經不起你隨便拍個照片下去給別人評頭論足,這極有可能讓不了解話劇的人誤以為話劇不好看,讓創作者和演員覺得難受。

這就跟女人不願意讓你隨便抓拍照片一樣的道理。


1,尊重著作權。
演出照片和錄像都是有版權的,不可隨便傳播。這是砸人飯碗的行徑!
2,破壞演員情緒。
演員習慣當眾孤獨,結果閃光燈一亮,瞬間齣戲。
3,集中注意力。
看戲不是游山逛景,需要投入情感和思考,到此一游式心態永遠無法獲得審美的愉悅感。
4,影響別人。
每次看戲我前邊有人看手機和拍照,都非常影響我集中注意力,這是沒公德心的行為。


來來來,這問題我話匣子就開了。


這是一個整體觀演群體的素質問題。這個素質的核心在於「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行為」。

我在台上的時候,你打開手機的時候……你以為亮的只有你的手機嗎?


我在台上說著台詞,燈光晃著我的眼,我的眼前是一片黑暗,可是我可以感受到你們的呼吸,情緒,眼神……然後……一張慘白的臉隨機出現這片黑暗之中。我告訴你們,嚇得我都能忘詞。


這一場是我和對手的感情戲,我們為了愛情用盡了自己的全力,我們瘋狂,我們反叛,挽留,痛哭。在我即將說出那句最關鍵的台詞,將情緒像釘子一樣打進觀眾的心房。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忍住自己擺Pose的衝動。戲是什麼?我只在乎他有沒有幫我美顏。


我在跳完一段單人單車舞蹈之後,以撞車結束了這段舞蹈,接下來是我間離出來要說一段獨白,我需要從地上醒來,慢慢站起……一切都很順利,我撞車倒地,暗光,舞台監督衝上舞台把道具拿走,遞給我下一場要用的道具。那是一個手機,我的褲子很緊,手機很大,不過還好,聽著音樂的進度,我還有大約7秒的時間讓我躺下,足夠了。我為了迅速將手機塞進兜里,我坐在地上,腰部用力往上頂,兩隻腳還在地上,一個胳膊肘支著地,另一隻手拿著手機往兜里塞。

此時,一束刺眼的燈光,照亮了我,不是很亮,但也不是很暗,充分展示了當今智能手機的多功能性。

於是在觀眾的眼中,就成了這樣:一個男生在帥氣地騎車,然後撞車倒地,然在黑暗中,他用下體對著觀眾,做了一個漂亮的鐵板橋。

圖侵刪


話劇沒有開場,或者在中場休息的時候,是允許拍照的,工作人員不會阻攔。(所以大家多半是曬票,曬話劇名,而不是曬話劇的表演過程。)等到話劇開場再去拍照:

1. 創作者和表演者當然希望你在欣賞過程中能夠專註表演本身。

2.拍照是其一,換成錄像會好理解些,知識產權和劇透的問題。

3.閃光燈和快門會影響演出(當然可以取消閃光燈,開靜音),但是手機屏幕亮起的微弱燈光會非常影響旁邊的人。

至今沒有遇到過在表演中途拍照的人,但是會偶爾有人掏手機看時間等等,就已經相當影響觀劇體驗了。

Ps. 又看了很多人的答案……覺得好奇怪,不讓拍照難道是什麼難理解的事嗎?很多舞台劇話劇都很看重燈光和舞台設計這個部分,許多劇觀劇時處在一個黑暗的環境中,你突然掏出個手機是想當熒光棒還是怎樣?你看電影的時候,亮個手機都招人煩的吧。


「話劇觀眾須知二十則」
1.在觀劇之前,務須傷風,以便在劇院內高聲咳嗽,且隨地吐痰。
2.入劇場務須攜帶,甘蔗,桔柑,瓜子,花生,以便棄皮滿地,而重清潔,最好再攜火鍋一個,隨時「毛肚開堂」。
3.單號戲票宜入雙號門,雙號戲票宜入單號門,樓上票宜坐樓下,樓下票宜坐樓上,最好無票入場,有位即坐,以重秩序。
4.未開幕,宜拚命鼓掌。
5.家事,官司,世界大戰,均宜於開幕後開始談論,且務須聲震屋瓦。
6.演員出場應報以「好」聲,鼓掌副之。
7.每次台上一人跌倒,或二人打架,均須笑一刻鐘,至半點鐘,以便天亮以前散戲。
8.演員吸香煙,口中真吐出煙來,或吸水煙,居然吹著了火紙捻,必須報以掌聲。
9.入場就座,切勿脫帽,以便見了朋友,好脫帽行禮。
10.觀劇時務須打架一場。
11.出入廁所務須猛力開閉其門,開而不關亦佳,以便臭味散出,有益大家。
12.演員每說一「媽的」,或開一小玩笑,必贊以「深刻」,以示有批評能力。
13.入場務須至少攜帶幼童五個,且務使同時哭鬧,以壯聲勢,最好能開一個臨時的幼稚園。
14.幕閉,必須掀開看看,以窮其究竟。
15.換景,幕暫閉時,務須以手電筒探照,使布景人手足無措,功德無量。
16.鼓掌應繼續不停,以免寂寞。
17.觀劇宜帶勤務兵或僕人數位,侍立於側。
18.七時半開戲,須於九時半入場,入場時且應攜煤氣燈一個,以免暗中摸索。
19.入場切勿攜帶火柴,以便吸煙時四處去借火。
20.末一幕剛開,即須退出,且宜猛摔椅板,高射手電筒,若於走道中停立五六分鐘,遮住後面觀眾,尤為得禮。——老舍


看其他人大多都是從傳統藝術角度回答的,那我就從本科學來的知識里找出一點原因吧。

著作權。

沒錯,又是它,我想多數人可能會覺得這沒有什麼,畢竟演員們表演,我只是想收藏所以拍拍照攝攝影,也不影響他們,我也不拿出去販賣啊什麼的。

但是話雖這麼說,卻不能這麼簡單的想。

演員,在著作權法上的意義就是表演者。我權且當做他們表演的節目要麼是自己原創,要麼是取得授權,要麼是時間太久遠過了保護期。那麼他們當眾的表演就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這麼排版容易讓人有『那是不是只要他們表演的是侵權作品就可以拍照攝影了?』這樣的誤解,我解釋一下,不是的,著作權領域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與君分享。『侵權的未必不是作品,作品未必不侵權。』)。

他們有不少權利,拍照攝影如果沒有其他限定或者後續動作那麼至少就侵犯了他們的一項叫做『首次固定權』。他們是現場表演,因此自然有權利決定讓誰來『固定』自己的本次表演。

說是『固定』可能會有點玄乎,說穿了也就是將表演『複製』到有型載體上。而拍照或者攝影,在做的恰恰就是這樣的行為。

順便說一個本人的經歷,有一次去漫展,一個圈內還算有名氣的組合在台上唱歌。周圍都是激動的粉絲,也有不少人拿出手機拍照攝影,甚至還有拿出相機的。

後來中場主持人出來暖場,臨走前說道:請各位不要拍照攝影,若再有下次將不再出席此類場合。

欣慰的是相機沒了,手機少了。


怎樣當名好的話劇觀眾? - Phil 的回答


因為我在工作,而你拍我「工作照」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和光線會影響到我的工作。讓我無法繼續工作。就是這麼簡單。


拍照會影響演員,影響周圍觀眾甚至影響自己看劇
有些也涉及到版權之類的
這沒什麼不好理解的

不管想拍照的人是什麼心理
既然有些場館規定了不準拍照就不要拍照唄
互相尊重嘛
觀眾尊重演員乖乖看劇
演員尊重觀眾好好演戲

就像高鐵上不準抽煙就別抽煙
公共場所不準隨地大小便就別隨地大小便
考場不準作弊就別作弊
劇院不準拍照就別拍照唄~

不能因為劇場沒有懲罰措施就硬要拍對不……


會被鄙視的。


大部分舞台演出的時候,觀眾席都是全黑的。
從觀眾的角度,你旁邊的人拿出手機點亮屏幕,哪怕啥也不幹,手機光線也會直接分散你的注意力。
從演員的角度,手機的燈光、閃光燈都會干擾演出,影響情緒是小事,甚至可能造成危險。


前幾天在保利看《如夢之夢》,應該是下本中場休息的時候,燈光已經全部暗了,我坐在一層10排,然後我們就看到蓮花池裡一片光明,全場大笑。還好演員們還沒開始演。不過從中也能感受到些許失望,這麼美的劇,那麼多人忙於拍照,實在是可惜。

首先對於觀眾自己來說,拍照往往讓你時時齣戲,難以全心全意欣賞話劇(這個達不到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吧……)。其次對於後排的觀眾來說,不管你把亮度調多小,都會造成很大影響。作為一個窮學生黨,時常坐在後排看劇,體會尤為深刻,前面只要有人開手機,後面就會有明顯的干擾,因為劇場除了舞台上都很暗。
而且很多人拍照的時候都忘記關閃光燈,一拍照一道大霹靂般的光照亮整個劇場,對台上的演員都會產生很大的干擾。

有的人拍照的目的是,所謂"到此一游",回去或者就在現場發個朋友圈,哎呀今天來哪哪哪看了場話劇,誰誰誰的演技還不錯,那我們也不能說什麼。有的觀眾是看到了愛豆忍不住拍了下,這個也可以理解,但還是希望至少能關掉閃光燈,畢竟,如果影響到愛豆演出,似乎不符合你愛護他的本意。

說到這個,真的是有很深的體會。記得有一次在中間劇場看《李爾王》,學生專場不查學生證,結果場里,恕我眼拙,有不少"學生"實在太成熟,讓我想叫叔叔阿姨甚至是爺爺,這是劇場的鍋。我也不是諷刺,但廉價的學生票或許讓一些人不懂得珍惜,於是拍照的、攝影的,開著閃光燈拍照的,什麼都有。最厲害的是有個女生一直在拍,工作人員一直拿激光筆提醒她,結果旁邊的男友站起來扭過頭去朝工作人員豎起了中指,我當時的反應就是,woc,好特么恩愛,對女朋友那麼好,搞的我都刮目相看了。

據說人藝的觀眾素質一向評價算是北京數一數二的,記得上一次去看《萬尼亞舅舅》的時候,坐在最後一排,前面是一幫小孩,由老師帶著。我當時想,老師的本意不錯,帶著孩子們看話劇,但是這劇對他們來說畢竟太難懂。演出的時候,突然一道閃光划過,亮瞎了我的眼,一看,是老師在拍照,我當時真是,為人師表啊。其後的孩子們不斷說話打鬧,講真我知道不怪他們,有那樣的老師,自己都不懂觀劇禮儀還帶著一幫孩子來觀(zhuang)劇(bi)。

看到過不少有關評價某個劇的回答,圖文並茂,很不錯,但我真得說您吐槽劇如何如何不好,不對您的口味的時候,配圖明顯告訴我您在演出的過程中拍照了。首先我知道您不懂基本觀劇禮儀,其次我也得懷疑您是否用心看劇了,更深的如果您都沒有按照基本觀劇禮儀看劇就說如何如何不好的話,我覺得真是不大禮貌的。

有很多粉絲那麼喜歡自己的愛豆,也都是等到最後謝幕的時候拍個照,真要給這些粉絲鼓掌,這才能讓別人對你們的愛豆加深好感。

不管怎麼,還是覺得這個規定作為基本的觀劇禮儀,劇場最好儘可能地執行,雖然會得罪一部分觀眾,但這無疑是對更多觀眾的尊重,也是對台上演員和藝術的尊重。


問題:為中國人在公共場合都有哪些陋習?

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我在9gag看到一些圖片。他們喜歡在地鐵里撒尿、吐痰、蹲在馬路上、忽略一切指示牌、在公共場合大聲談話。


創意總監Evelyn Hussain回答了這個問題:

你的大多數回答我都同意,但是你不能僅僅憑几張照片,而且是9gag這種站點的照片對中國做出全面判斷。即便如此,也不能因為我們盲目的愛國心和外交需要對一個國家的負面形象視而不見。


我在中國住了已經有十多年,對於你提到的很多「陋習」我可以肯定,這些確實存在,其中有一些尤為常見。但我的觀點是,我們應該把這些看成文化差異還是陋習?你還問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如此的舉動,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在地鐵里撒尿

這種情況我一次也沒見到過。不過我倒是看見過一些商業區建筑前的水池裡有人洗手洗臉洗狗。鑒於我曾經目睹過許多人在公共場合大便撒尿,也許中國人在地鐵里撒尿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這種情況不是經常會發生,而且肯定也不是中國獨有的。


蹲在人行道上

對,這種情況很常見。因為中國人的社區社交很頻繁,中國人喜歡在商店外面或家門外下象棋,有的也會帶椅子坐在外面,有的也會蹲著。中國女人閑聊的時候會蹲著,吃街頭小攤、洗菜洗魚、洗碗洗筷子、在馬路上切蔬菜的時候也會蹲著。夏天的上海最高溫度可以到40°C,家裡太熱,人們只能出來,因為開空調太貴有的人乾脆睡在外面。


隨地吐痰

中國人有句諺語:「吐出來比吞下去好」。甚至在游泳池裡也能見到吐痰的人。對於他們而言這太正常了。你覺得是讓他們重塑自己的行為,還是應該我們習慣這種文化標準?中國人看待隨地吐痰不像我們一樣會迷惑。


吃飯很大聲

這也是享受食物的方法。你會聽到中國人喝湯或者吃面時發出刺溜刺溜的聲音。現在我住在中國知道這樣能讓湯和麵條涼下來,對於我們來說,飯桌上發出這樣的怪聲音是粗魯的,但是中國人不覺得。老實說,每次聽到這種刺溜聲和嘴發出的聲音我就噁心想吐,但是住在這裡總要習慣。


不排隊

這可能是中國共產主義時期留下的病根,在那時候,你如果不搶食物,你就要挨餓。排隊對中國人來說還是很新鮮的東西,城裡人和鄉下人都一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


在公共場合穿睡衣行走

許多中國人都居住在狹小老式的巷式公共住宅里(上海叫弄堂,北京叫衚衕)。雖然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小屋,但是洗漱區卻是公用的。他們已經習慣穿著睡衣在公共場合走動了。所以他們也不覺得穿成這樣去超市和附近小店有什麼問題。


對我們西方人來說,有些人直呼父母的名諱,但是中國人看來這是粗魯的。對於西方人來說,穿著鞋子進屋是很正常的,但是中國人會覺得這樣很不衛生也不尊重人。你在提問中說「他們喜歡在地鐵撒尿」,你絕不覺得這只是你的一種無禮猜測?我想說的是,我們西方人判斷禮貌和行為的標準和中國人是不同的。


你要記住這個國家剛剛從文諽中走出來,公社心態依然存在,對於他們來說西方的社交行為是全新的。中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文化,不過在文諽中已經被系統化剷除。知道這些,我們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行為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而且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為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自古以來,中國人注重修身養性,對個人道德、社會公德十分看重,「禮儀之邦」的美名也傳遍世界。

  但近些年,國內外不斷出現的負面事件,反映出一些中國人的道德水平出現了大的滑坡。他們素質不高,在公共場合的不雅行為屢教不改,甚至在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

  令人堪憂的低下素質

  今年,國民素質引起廣泛爭議,和一起海外旅遊有關。5月24日,一位在埃及旅遊的中國網友發布了一條微博,微博里盧克索神廟浮雕上赫然刻著中文「丁某某到此一游」。微博發出後短短一天,評論就有一萬多條,不斷有網友加入人肉搜索行列,並很快搜出了丁某某是南京一所中學的學生。這件事很快在全社會引發國民素質的大討論,批評之聲不絕於耳。事後,中學生丁某某感到壓力,其家長也向社會公開道歉。

  實際上,中國遊客在境外不文明舉動引發的爭議一直不斷。不久前,泰國國家旅遊局公共事務處處長素格立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就說,隨著中國來泰國遊客數量的急劇增加,泰國民眾對中國遊客的投訴也達到高峰。中國遊客留給泰國人的負面印象主要有三個:不守秩序、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不尊重當地習俗。前兩個已經被大家「熟知」,不尊重當地習俗有時讓泰國人更無法接受。比如,中國遊客進入寺廟不脫鞋,偷著躲著穿鞋進入,這被認為是對當地人宗教信仰的極大褻瀆。

  無獨有偶,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在埃及也曾目睹過中國人不脫鞋引發的尷尬。按照伊斯蘭教習俗,進入清真寺的人都要把鞋脫掉,放到門口小木格里或整齊地放在台階上。在開羅的一座清真寺,一位隨國際學生夏令營參觀的中國學生不顧勸阻,穿著鞋就跨進了清真寺。直到工作人員追上,他才極不情願地脫掉鞋子,並轉手扔給了同行的黎巴嫩學生,讓人家拿著。這種無視他國禁忌的行為顯得非常沒有教養。

  出國旅遊的遊客代表了中國形象,稍有不慎,就會讓中國把臉丟到國際上。

  在歐美國家,中國遊客表現同樣不佳。湯普森在美國的一所大學工作,他對記者說:「中國遊客素質參差不齊,有的人會在公共設施上亂塗亂畫,隨地吐痰,上廁所不沖水。」而在法國,當地人最不能容忍的是中國人的急性子。在法國,去教堂都要穿著整齊並脫帽,同時禁止拍照。但中國人去教堂參觀時總是急急忙忙,不注重自己的儀容,還隨意拍照。

  法國媒體不久前報道,一名中國旅行團導遊今年8月持假門票參觀法國盧浮宮,8月14日和19日又發現有中國旅行團使用假門票。盧浮宮是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這也是盧浮宮史上首次出現假票,法方的重視程度自然不小。事發後,法國媒體對中國遊客又是一頓狂轟濫炸,大加指責。也有媒體說,持假票的中國遊客有可能也是受害者,但事件一出,很少有人再聽辯解。近日有媒體報道說,比利時海關8月底也查獲了裝有3600張景點假門票的中國包裹。造假直接表明了做人的誠信有問題,加劇了歐洲人對中國遊客的排斥。

  在國內,媒體曝出的各種低素質事件也讓人瞠目。9月4日晚10時,上海地鐵11號線上,一名男子到車門附近給孩子把尿,有乘客提醒勸阻,這名父親不僅絲毫沒有歉意,反而大打出手,孩子的母親和舅舅也加入了打人的行列。就在十幾天前,上海地鐵3號線上也發生過小孩隨地撒尿,尿到一位女乘客身上。小孩家長同樣拒絕道歉並飛踹女乘客,還打電話要喊人。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上述事件發生的時候,其他乘客都在圍觀,沒有一個人出面制止,人們的冷漠盡顯無餘。

  除了狂躁、冷漠,不少人心中還積累了太重的戾氣,誰也不願克制,誰也不願謙讓。去年9月,在瑞士飛往中國的航班上,兩名中國乘客的座位一前一後。坐在後面的乘客因為前面的乘客將座椅後傾,感覺自己的空間太小,與對方發生爭執,兩人很快扭打在一起。雖然在其他機組人員和乘客的制止下兩人被分開,飛機卻因為鬥毆被迫返航。

  也有比扭打更為嚴重的。今年4月,復旦大學一位博士生因為與室友合不來,下毒毒死對方;6月,廈門BRT公交上,對自身處境不滿的市民陳水總公然放火,燒死近50條無辜生命;7月,北京丰台一男子因為與一位推著嬰兒車的年輕母親發生口角,竟當場把嬰兒車裡的女嬰舉過頭頂摔死;7月,在北京首都機場,山東農民冀中星因為有冤無處伸而不慎引爆了自製炸彈……這些小事最終釀成了惡性事件,同時也讓人看到,再不注重提升國民的道德水平,提升人們的素質,社會必然要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一個泱泱大國,禮儀之邦,國民素質為何會跌落到如此地步?

原因之一:形同虛設的素質教育

  「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說,一個人不學「禮」,就沒辦法在社會中立身。而「學」的前提是教育,是老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朝思想家韓愈把為人之道的培養,放在「師者」職責的首位。現實的情況是,中國從孩子的教育開始,就出現了嚴重問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應該說,中國人目前普遍存在的道德問題,和很多家庭忽視道德教育有密切的關係。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看來,整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屢屢被突破,社會風氣必然會影響到家庭,影響到每個人。他表示,全社會的重利輕德正讓孩子從小就忽視道德培養,他們進入學校或社會後,反過來進一步惡化整個社會風氣,形成惡性循環。

  本來,學校可以培養孩子們正確的道德觀,但當前的應試教育卻把這一培養推進了死胡同。一位中學老師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說:「應試教育帶來的問題大家都知道,老師和家長說起當前的素質教育,十人評價九人搖頭,但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學校強調升學率。升學率上不去,學生恨你,家長罵你,領導批評你。」在她看來,現在學校有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素質教育課,但它指揮不動、調動不了學生,也不構成對學生的整體評價。「學生一般的調皮搗蛋根本不被重視,只要他們不出格,還是看成績。我們現在的辦學像是辦奧運,比什麼我們就練什麼。道德水平這東西考不出來,也不是念念書本就能提高的,我們重視也沒用。」

  而在中國的大學,雖然已經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濃厚的功利思想依然讓素質教育無從談起。不少學生為了獎學金、評優名額等暗中較勁;一些老師把自己的課題扔給學生,再給學生一點好處,師生關係變成了僱傭關係。大學雖然一直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但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還是很差。就業時,不少人找不到方向,自暴自棄,隨波逐流。有人對比內地和香港學生時發現一個現象,香港學生在求職做自我介紹時,常會自豪地介紹自己做過多久義工,參加過哪些公益活動;而內地學生會「驕傲」地列舉自己拿過幾次獎學金,在競賽里得過什麼名次。相比之下,後者明顯沒有把社會公德心和責任意識放到一個應該放的位置。

  原因之二:不重視公共意識培養

  除了教育,當前社會公共意識缺乏,是人們道德淪喪的另一個原因。

  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何懷宏認為,近三四十年的社會轉型對中國社會的人倫道德影響巨大。「當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個人也以求利為追求,但求利多少算夠?即使手段、方法都合法,它的終點在哪裡?」在所有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又互不相讓時,不正當的手段便迅速蔓延,道德底線不斷被突破。

  從某種角度看,逐利也無可厚非,但前提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不能冒犯他人的利益,為此,必須相應地提高公共意識。上海社會科學院國民精神與素質研究院院長孫抱弘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表示,缺少公共意識,是目前國人素質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孫抱弘看來,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地吐痰,穿睡衣上街等行為,都是缺少公共空間意識的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強調個人修養,但缺少一個系統的公共理念,即『承認他人』。現代社會中,『他人』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任何人對其他人來說,都是他人。只有相互承認,社會才能良性運轉。中國人過去重視人緣、血緣、親緣聯繫,重視身邊的『熟人社會』,現在我們要進入一個公共關係錯綜複雜的陌生人社會,這會面臨大量的公共問題,僅靠個人無法支撐,你有修養他沒有修養怎麼辦?大家都沒有修養怎麼相處?這會讓社會運轉與管理捉襟見肘。」

  公共意識的流失,在於對人們公共意識的培養走入誤區。「我們的文明教育,多是從個人行為規範的角度切入,比如學校教孩子要講文明,懂禮貌,誠實守信,卻沒有強調這麼做的原因,也沒有讓孩子們看到不這樣做的後果。學校都沒教好,社會中更難以有人幫你補上這一課。這樣一來,人們常認為個人修養就是個人的事,做則高尚,不做也無可厚非。於是,中國乘客會在飛機上打架,會在飛機起飛前攔截,還會在文物上刻字。他們都沒有考慮到,這樣做會對整個公共空間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也沒有為此付出足以警示自己和他人的代價。」孫抱弘說。

原因之三:傳統文化不斷流失

  其實,中國有著深厚的「文統」和「道統」,向世界貢獻了孔孟老莊等數不清的思想大家。「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這些蘊含著豐富精神養分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如果被繼承發揚下來,完全能彌補與抵禦目前因為社會變化帶給人們的精神迷惘。但實際上,它們常常被忽略或者拋棄了。對此,國學大師馮其庸顯得更為憂心、痛心。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他表示:「當今各種不文明現象反映出的,是一些中國人內心世界的浮躁和虛空,這份空洞源於傳統文化的缺失。」

  馮其庸經歷了中國社會的種種跌宕變革,對傳統文化在近代的盛衰有著極為深刻的體會。馮老向記者回憶起小時候學習國學的情形:「小學五年級失學後,我在家讀《論語》、《孟子》,裡面說『民無信不立』,這句話讓我理解了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因此懂得了自己不喜歡的,不應強加給別人;說『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我明白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要害怕改正錯誤。這些話日後自然而然成為我的人生信條。」如今,這些古籍古訓離人們越來越遠,它們不再是家庭的案頭書,也不再是學校的必修課。

  「『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化運動的一些積極分子為了反封建文化,把中國很多傳統文化一起否定了。『文革』中,傳統文化被衝擊得很厲害,很多有價值的思想、禮俗等都遭到破壞。」在他看來,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頂天立地的柱子,是無形、強大的精神長城,也是國人堅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原動力。「一旦傳統文化流失,民族就沒有根底,精神不振,素質低下。」馮其庸說。

  提高國人素質,傳統教育首當其衝

  導致國人素質低下的原因是複雜的,遠不止上面提到的三個方面。但也並非不可捉摸,提升人的素質也有章可循。其中,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重視傳統文化教育。

  上世紀50年代,馮其庸先生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那時的社會氛圍,對古典文化還比較重視。我當時教授《中國文學史》和《古典文學作品選讀》兩門課。為什麼要學這些課?因為這些作品裡,集納了大量國學精華,學了確實可以凈化人的身心。現在的大學教育,不管文科、理科,考上大學後,都不再學國文,很多大學甚至都不開大學語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雖然興起過一陣國學熱,但時間不長。前些年有人提倡國學,也很少接觸到精髓。我認為,這個時代的大學教育,需要重新重視傳統文化課程。我特別提倡開設基礎課大學語文,工科、理科都應該把它列為必修課。」馮其庸說。

  在馮其庸看來,我們這個時代雖然崇尚科學,科技也越來越重要,但歸根結底,科技由人來掌握。如果人的道德修養、文明素質不夠,現代化早晚會毀於一旦。所以,在培養各行各業人才的同時,必須加強文化修養教育,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東西,能讓人受益終身。

  在馮老那裡,很多看似與個人利益無關的品行修養,都是鍛造一個優秀個人的必要條件。「腹有詩書氣自華。傳統文化可以提升個人修養,讓人更加優雅從容。比如,你愛自己的祖國,具有民族自豪感,你會心懷坦蕩,落落大方;反之,你對國家的榮辱興衰無動於衷,自身氣質就會是麻木與自私的。」馮老回憶起上世紀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中國時的情形:「當時的老百姓都覺得,日本人雖然強大兇殘,但我們早晚會把他們趕出去。當時流行一首民謠,叫《甲申乙酉定干戈》。我都不明白什麼叫甲申乙酉,老人們說,那就是年份,歌里唱道,也就是十五六年,我們就能把鬼子趕出去。我們聽了,沒有人認為沒有根據,而是充滿信心。那種信念和凝聚力多麼可貴!現在和平時期,但這樣的愛國精神依然重要,這樣的傳統依然重要。」

媒體也要肩負起責任

  教育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來塑造人,而傳媒會在短期內影響人。尤其在當下,媒體的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在提升國民素質教育方面的作用難以估量。一位資深媒體人在接受本刊專訪時強調,如果不利用傳媒,不能旗幟鮮明地打出美與丑、善與惡的旗幟,全民素質的提升就缺了一條重要途徑。「我每天早晨上班開車時都聽央廣新聞。8點鐘他們會請一個權威人士來做公益報時,十幾秒鐘,幾句話,傳遞出來的卻是主流媒體倡導的一種價值觀。比如,民政部的官員會談扶貧,知名運動員會告訴人們怎麼鍛煉身體,學者會倡導人們珍視傳統文化……久而久之,聽眾就會被正能量感染,這就是潛移默化。」

  為了做到這一點,媒體應該肯作犧牲。「早晨8點是黃金時段,拿出來做廣告應該能掙很多錢。但如果媒體只想著經濟效益,忘記了自己的責任,那是很悲哀的,這個社會就沒救。」在他看來,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必須對大眾傳媒進行引導與監督,保證媒體都有一定的黃金時段用來進行公益宣傳,提高國民素質。「可以創辦一些固定欄目,發表文章或專題,告訴人們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要堅持下來反覆講,同時要貼近民眾。現在有些節目,要麼說教味太重,與觀眾隔一堵牆,讓人敬而遠之;要麼什麼都沒有,或是開著低俗玩笑的娛樂節目,或是演員飛來飛去的電視劇,這些東西對讀者或觀眾沒有任何教益,看了也不會讓人得到提高。媒體監管部門也應該做一個長遠規劃,規定媒體某一個黃金時段,不要競標,要想辦法為社會和民族做些事情。」

  另外,媒體人也要加強自身素質。劉小兵是北京一家廣告公司的文員,她向記者提到了央視一則讓自己感動的公益廣告。「廣告上一位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父親,自己什麼都不記得了,吃飯時還沒忘兒子愛吃餃子,把餃子裝進自己口袋,要給兒子帶回去,廣告語是『他忘了許多東西,但從沒忘記愛你。』這則廣告觸碰了我最柔軟的神經,讓我思念我的父親。一個好的公益廣告,能直擊人的心靈,自然就起到了凈化心靈的作用。這樣的優秀公益廣告太少了,媒體人如果自己都沒做到真善美,他們在宣傳真善美時都不投入感情,怎麼教化別人?」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則從傳播學角度講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傳播學中「意見領袖」和「自上而下滲透」都是強調榜樣的力量。社會精英階層可能成為全社會模仿的對象,並通過媒體傳播出去。因此,和媒體一樣,社會精英階層也必須肩負起對社會的責任。

  法律、制度還要跟上

  對於國民素質提升,看起來是道德層面的事,但法律層面的努力也不能忽視。長期以來,對於個人素質低下引發的糾紛,如打架鬥毆,很少在法律層面引起人們的重視。記者的一位警察朋友說:「這些事,有治安管理處罰法管著,我們接警之後大多是批評教育,做調解,雙方達成諒解了也就算了。如果事鬧大了,有的要拘留,出人命的會直接由刑事接管。一般的小事,哪有那麼多警力去處理?」

  而對於隨地吐痰、亂寫亂畫這樣的事,更是沒法管,常常只是當成「醜惡現象」進行「譴責」,這種譴責往往蒼白無力。記者在一個公園隨機採訪了一位管理人員,在他看來,在公園裡罰一個隨地吐痰、踐踏草坪的人現在也不容易,「弄不好還挨頓揍」。而且,到處講人情,不可能因為一點點事,把人都得罪了。「現在是制度在、法律在,但經常沒人給它們撐腰。很多法律制度也是抓大放小。實際上,大小都該嚴管。很多小事放任了,不管了,總會釀成大禍。吐口痰事不大,但人的惡習是相伴而生,這個沒管住,其他的也跟著冒出來。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放縱出一個惡人來。」一位律師告訴記者。

  好在,這一情況正在逐步改善。比如,今年國慶期間,針對旅遊行業頒布的《旅遊法》將開始實施。新的旅遊法規定,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遊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遊文明行為規範。如果不遵從這些規定,就違法了。對此,國家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張棟表示,旅遊法雖然只針對旅遊業,但這步邁得很踏實。「不管遊客是否能做到,作為旅遊產品提供者,這些制度必須要明文附在與遊客簽訂的旅遊合同中,出發前對遊客進行必要的宣傳教育,做到有法可依。這總比沒有強。」

  張棟同時認為,不僅在旅遊行業,國內許多公共場所都應該將文明素養條文化、法律化。比如,街邊草坪、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等,雖然也有一些保護規定,但常常是既沒有人監督,監督到了也沒有辦法嚴懲,最終流於形式。「在有章可依的前提下,還要做到有章必依,違章必罰。」當然,做到這一點很難。

  難也要做。中國要進步,提升國人的素質刻不容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28年前曾道出過這一點的重要性:「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28年過後,中國GDP超過日本,高速鐵路正迅猛地覆蓋著華夏大地,載人航天器和載人潛水器把炎黃子孫送到了太空和深海……我們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不斷提升的道德水準、個人素質,才能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只是國家經濟力量的強大,更是民族精神深遠、長久的延續。


1、出於對話劇內容的保護

2、不影響其他人觀看,演員表演

3、為了讓你自己好好看

http://weixin.qq.com/r/ZTR_ZkrE6BeXrQ4F92F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沒在國內看過話劇,但國外看話劇,以及其他現場秀基本都不允許拍照或錄影。原因很多,樓上的都說的很全面。我只想說說當時我的理解。

話劇給演員的好處在於,他們每晚都會給觀眾呈現他們角色/演技不同的一面。所以在一遍遍表演當中,這些演員也在不斷實驗不斷完善自己的表演。有很多話劇在固定一場會有官方拍攝之後製作成DVD,這種情況是事先和演員們說好/徵求演員同意後才做的。

試想你們去電影院看電影。所有的鏡頭都是經過一遍遍的重拍,剪接的事後製作,各種處理後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呈現給大家的。話劇不能經過同樣的處理,每個演員甚至幕後人員在每一場戲中都可能有自己不滿意的部分,所以除非有所有工作人員的同意,一般不會被保存下來。

這是從演員的角度來想這個問題。那麼觀眾呢,如果你只是想保存一個紀念,沒有傷害版權隱私的念頭,拍個照錄個影有什麼太大關係嗎?

我只能說,我們必須給他們應得的尊重。

我去看話劇也很想拍照留念,發到朋友圈炫耀裝逼。但出於對演員的尊重和敬畏(我一般都是奔演員去看話劇的),我只會在開場前抱有很大的罪惡感拍一張空的舞台圖,滿足一下自己的貪婪。


我覺得BC前幾天在《哈姆雷特》公演後的採訪,很能回答題主的問題——

覺得他最後一段話說的特別好,視頻在此,請戳【AllForBC-字幕組】8月8日哈姆雷特散場後本尼請大家擴散的信息


推薦閱讀:

舞蹈演員是依照什麼方式來記住跳舞的動作?
如何選擇北京表演藝考機構?
如何評價《那年花開月正圓》中陳曉的演技?

TAG:話劇 | 戲劇 | 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