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與老子的「平衡之道」相悖嗎?

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但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表述了平衡之道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兩者是否相悖?


強者逾強弱者愈弱,註定是不穩定不持久的。拿當前的社會現實來說,其就是馬太效應的例子,所以最高領導人要改革,用他的話說不改就要「亡黨亡國」,這話是真誠的。馬太效應下的諸種不平衡問題,不說大家也都明白,也都能理解這樣下去肯定出問題。
再比如社會學家一致推崇的穩定社會結構,是紡錘形的——中間大兩頭小,即中產階級的比重最大,最富的和最窮的都佔小部分;馬太效應下的社會結構則是漏斗形的,因而被看作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是因為一個穩定,一個不穩定。
也就是說,馬太效應只能是短期內的局部表現,它不是一條規律,而是一個問題。
如果把考察的範圍放大了看,乃至一直到達時空的無限呢?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既然長久,那麼就必然不是不穩定的,也就是不受馬太效應主導的。主導的是什麼?便是馬太效應的反面——平衡之道。
以上,馬太效應充其量只能算一種現象描述和局部解讀,老子之平衡方為大道。馬太效應就如同經典力學,後來則出現了具有更大適用性和更深解釋維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但所有理論仍非能解釋所有的最終,老子平衡之道則就如同愛因斯坦和很多科學家竭力追尋的大一統理論——只要向時空之無限維度推演,最終必是抵達這裡,其它局限性的認知則會鑲嵌於不同的範圍和階段。
放在人身上來說,不說別的,只說任你曾是王侯將相還是貧民卑奴,最後不也是「塵歸塵、土歸土」,在死亡中同一而平衡了么?


?_?為何我看著是同一個意思……

只不過老子的加強前半句,主要是指「流通」 ,就像很多杯子里的水倒來倒去,天法道,所以天之道最接近自然循環,或者說是自然循環的一種最明顯的體現?古代氣象學和天文我不太懂……

馬太效應是指就是「損不足,奉有餘」 的人之道,看《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就能體會到了……


馬太效應與老子的「平衡之道」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辯證統一。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云: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用現代大白話說就是:

大同理想社會的法則,不就像開弓射箭一樣嗎?

瞄準目標高了,就把它壓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

力道大了就減小一些,不夠就補足一些。

理想社會的法則,是減去有餘的並且補上不足的;

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就不是如此,

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

據此看來,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

與馬太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驚人吻合!

既然大同理想社會的法則與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相對應,

那麼,有沒有與馬太效應相對應的相關效應嗎?

有。老子已經告訴我們,

只是未被現代人發現、命名而已;

2014年5月2日,張弓智庫創始人林茂盛先生,

在知乎網站正式命名、確認,就是老子的張弓效應。


張弓效應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馬太效應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

是哲學、社會、文化、經濟等領域的一對範疇;

馬太效應有效率,贏家通吃;

張弓效應講公平,機會平等。

市場的馬太效應高效機制與政府張弓效應的公平機會,二者發生完美結合進行社會政治經濟運行的聯合機制,是解決「政府失靈」、「市場失靈」針鋒相對矛盾,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雙劍合璧的中國方案!

張弓效應機制追求的是發展機會的公平,那是社會組織者以及政府制定政策和裁判市場行為該乾的事兒;馬太效應追求的是財富積累和市場要素配置的效率,那是市場的事兒。理想的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政府機會公平的張弓效應與市場效率的馬太效應的和諧統一,才是我們追求的大同理想社會。

所以,張弓效應是對馬太效應的必要補充和修正。


除了巴菲特暫時表現了強者越強外,其他摩托羅拉、諾基亞、泰森等好像都不是這樣。
世間規律,大概是生、住、異、滅,不自滿並能不斷吸收新東西的,可能適應的久一點。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領導人和管理者要關注的事;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或者說馬太福音,這是參與者的事。
形象一點,後者是遊戲玩家,追求個人或小集體在整個遊戲者群體中的地位,前者是遊戲開發和運營商,要不斷調整遊戲版本和內容,防止佔據數據大多數的普通玩家離開,造成遊戲人數下降,遊戲終止運營的情況。遊戲者本身可能會意識到這一點,但其只會努力提升或維持自己的地位。
尤其是地球online這個全球就一個伺服器的沙盤遊戲,除了刪號的誰又不是如此。


正反饋負反饋的問題,正反饋的時候體現為馬太效應,負反饋時體現為平衡。在微分方程中僅僅正負號的差異。


人道十年,天道百年,現代人生命時間長,如果活到80歲的話基本會碰到一次天道。當然一個個體的天道可能會是另一個個體的人道。


兩個的尺度不同,馬太效應相對於道德經是微觀的,道德經是宏觀的。
個別的案例和時間點上是馬太效應。但是,馬太效應的結果是極端不平衡,這最後將導致推倒重建。


即使是最有權勢的人不還是屈服在大自然面前


其實這兩者的意思是不矛盾的。馬太效應,指的就是老子所說的後半句:「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馬太效應,主要反應生命之間的差別。比如動物,細菌等,總是消耗外界能量和物質,來維持自身。但生命體,總是有壽命的。大象壽命50-80年,蜜蜂只有1年。政權是百年,公司一般難超過3年。天道,則是通過競爭和淘汰來維持整體系統的平衡,可持續。


推薦閱讀:

《古文觀止》中有哪些篇目你覺得值得反覆觀看甚至是背誦?
唐宋八大家為什麼沒有杜牧?杜牧的散文地位如何?
是應該像孔子所描述的「君子」一樣坦蕩蕩的做人,還是應該活得靈活圓滑一些?

TAG:心理學 | 國學 | 社會學 | 馬太效應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