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2016年電影票房只比2015年增加了3%,而前幾年都是30以上的增長?

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勉強超過2015,今年感覺還可以的影片,與去年同等感覺的影片票房要低不少。以前虛假票房過大,還是其他原因?


該!


主要是今年總局管了一下《葉問3》的票房作假,明年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


這是一個好事情,它將是促使中國電影開始改變的一個契機。如果中國電影市場一直保持著前幾年30%以上的高增長,爛片橫行的局面根本不可能改觀。


先回顧一下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歷史。現在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是超過400億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了,然而這不過是短短十年間發生的故事。誰能想得到,1994年國內開始有準確票房數據開始,年票房收入不超過10億人民幣?而且是連續10年票房不到10億,是絕對的市場冬天。一直要到05年突破20億(恢復1992年的市場水平),隨後大踏步前進,2010年突破百億,然後又今天的局面。

在中國電影幾乎要完蛋的時候,沒有幾個人進電影院看電影。張藝謀為什麼要拍《英雄》?很簡單,就是為了救市。吸引更多的觀眾進電影院看電影。所以,從那時起,中國電影要想賣座,《英雄》就是一個典範,再加上好萊塢大片幾年的市場培育,人們逐漸形成了一個觀念,去電影院一定要看大片,特別是場面夠大的大片,這樣花的錢才划算。


這樣的觀念一直到今天都還有效。

這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電影最能賣錢的產品,就是大導演,名演員,你看從2002年以後的票房冠軍,無論是《英雄》、《無極》,還是《赤壁》,就算是《建國大業》也打群星牌,就是要自帶話題,電影先不管質量怎麼樣,明星一定要夠多,話題度一定要高,觀眾才要去看個熱鬧。久而久之,給電影宣髮帶來一個習慣,就是話題度第一,知名度是王道,這樣才賣得出去。反而電影質量不是第一位的。這種觀念是後來爛片橫行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是市場大了,什麼妖精都出來了。由於2010年以後,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好。拍電影越來越成為一種賺錢的事情。導致了大量資本湧入,泥沙俱下,良莠不齊,所以爛片越來越多。

為什麼呢?這個現象,打個比方:中國電影市場就好比一個餐館,觀眾就是來吃飯的顧客。原來顧客少,大廚也就那麼幾位,勉強經營著。突然,餐館的生意變好了,湧進來太多的顧客,優秀的廚子卻遠遠不足,怎麼辦?只好先拿不怎麼樣的廚子先湊合著,先讓顧客吃上飯再說,至於口味你就別想太多了。

試想一下,中國電影靠譜點的導演有幾個?真正內地背景的電影人,那就更少了。要不是有大量香港電影人撐場面,每年拍出來的電影夠不夠用還是個問題。

市場擴大了,從業人員的素質根本跟不上來。這樣的情況下,沒有爛片那才是活見鬼。

所以,歸根到底,這就是個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中國電影這幾年爛片橫行,就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有人說怪觀眾?說是觀眾慣出來的,觀眾品味低,爛片也能賺錢,所以品味提高不了。這都是胡說。觀眾難道喜歡看爛片,還不是沒有好電影看。也不要老是拿那些獲獎的電影說事,比如《推拿》、《大明劫》這樣的。大眾文化消費需要的就是娛樂,就是要起點文,觀眾愛看的是娛樂大片,你整這些思想性的藝術片,無論好不好,都不會有太多的票房的。世界上任何國家,電影票房的大部分都是由商業娛樂電影貢獻的。

有人說怪總局?審查制度導致國產電影沒有前途,似乎有點道理。但怎麼解釋好萊塢大片佔去了小一半的票房?好萊塢大片,這可都是經過總局審查的,他們能拍出來都沒事,你怎麼怪總局?

有人說怪從業人員太爛。這個嘛,從業人員素質不可能短期提高,這是客觀事實,沒法改變的事情。

所以中國電影目前爛片橫行,是全方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觀眾固然有問題,從業人員也有問題,總局自然也脫不了干係。誰都有責任,但這是一個發展階段必然出現的問題。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在市場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永遠也無法解決。如果市場還高速增長,投資方無論怎麼拍都能賺錢,爛片也能賺錢,他們才懶得改變。在一個行業野蠻生長的初期,總會有一個相對混亂的過程。只有當中國電影市場高速增長的時期過去,那些不尊重市場規律,粗製濫造的電影再也不能賺到錢,他們自然會主動消失。而決定這一切的,就是廣大普通觀眾的口碑。

在這個過程中,顧客們吃多了口味不怎麼樣的飯菜以後,他們中的一部分會發聲,最終絕大部分會不滿,這才是餐館開始改進的時候。

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增長勢頭終於停了下來,觀眾口碑對電影票房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爛片再也無法輕易賺錢。這些在我看來,是大大的好事。

為了以後的長遠發展,必須要把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掉,讓中國電影更好發展,這絕對比維持前幾年快速增長的數字要重要得多。

問題是,數字不好看,有關部門恐怕面子上掛不住。所以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票房注水越來越泛濫。真希望總局能夠正視問題,徹底把這些膿包戳破,讓中國電影健康發展,


10月的時候寫過一篇專欄:知乎專欄
昨兒又寫了一篇專欄:知乎專欄
花幾分鐘讀完,應該就能解答題主這個疑問了。


去年九月份電影局就發話,過去大陸高票房的影片,票房無一不是虛假的。四月份葉問三厚無顏恥地大規模買票房作假,電影局一怒之下下令擠掉泡沫後,票房迄今連續七個月環比下跌。十一月份,眼看今年的數字能不能跟去年的保持一致都成問題了,總局突然決定加大引進批片的數量(包括暑期檔常規的國產片保護月沒有了)。馮大導演的『注水蓮』連續半個多月,無論是工作日或者是周末,每天都很固定的五百萬票房,天天像中雙色球一等獎一樣,注水近一個億,虧得馮大導演和范BB還在微博沾沾自喜,每天看著注水蓮的票房統計,都感覺侮辱了我的智商,總局一馬甲在微博上說,如果葉問三放在十二月份上映,總局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領導為了保增長不難堪,以及各大製作公司背後涉及的經濟利益,豈是你我一般人就可以看透……按照12年習近平和好萊塢簽訂的協議,明年是好萊塢電影引進大陸的合同年,到時將會簽訂新協議,批片和分賬片的引進數量必會大幅度增加,同志們,努力吧,好日子不多了!


1、首先,來看Cobb-Douglas生產函數是經濟增長理論的一個公式:

其中Y是產出,A是技術水平、L是人力資源、K是資本投入;α、β、μ可以視作一些係數。
其意義在於表明經濟的產業受到主要受到技術、人力、資本的影響。
2、決定電影票房的因素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看,有如下公式:
供給:電影總票房=單銀幕產出×銀幕數量;
需求:電影總票房=觀影人次×票價

1、 所以影響票房的因素都可以歸結為技術、人力和資本三方面的原因,而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對票房產生影響。
2015年的票房同比增速超過40%,主要影響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 2015年全年票補約50億元。資本(K)因素

對供給的影響——增加單銀幕產出

對需求的影響——增加觀影人次

2、 影院的建設速度持續增長,影院數量同比增長20%。資本(K)因素

對供給影響——增加銀幕數量

——單銀幕產出持平(新增銀幕以三線以下城市為主,拉低票價,但3D銀幕佔比上升,總體影響相互抵消)

對需求影響——觀影人次增加(銀幕數量增長帶動了潛在需求);

—— 平均票價下降(新增銀幕以三線以下城市為主,拉低票價)

3、 在線票務平台的興起。技術(A)因素

對供給影響——增加單銀幕產出

對需求影響——增加觀影人次

上述分析符合實際的票房結果:銀幕數量大幅增加(34%),單銀幕產出小幅增加(10.9%);觀影人次大幅增加(51%),平均票價略有下降(-2.08%)。

2016年票房增速大幅回落到3.7%的主要原因可以做如下解釋:

1、2016年票補大幅下降,預計在15億元左右。資本(K)因素

對供給的影響——單銀幕產出下降

對需求的影響——觀影人次下降

2、影片質量低於預期,爛片雲集。人力(L)因素

對供給的影響——單銀幕產出下降

對需求的影響——觀影人次下降

3、 影院的建設速度持續增長,影院數量同比增長10%。資本(K)因素

對供給影響——增加銀幕數量

——單銀幕產出持平(新增銀幕以三線以下城市為主,拉低票價,但3D銀幕佔比上升,總體影響相互抵消)

對需求影響——觀影人次增加(銀幕數量增長帶動了潛在需求);

—— 平均票價下降(新增銀幕以三線以下城市為主,拉低票價)

上述分析符合實際的票房結果:銀幕數量增加(30%),單銀幕產出下降(-20%);觀影人次增速大幅降低(8.8%),平均票價略有下降(-4%)。

2017年電影市場主要影響因素的變化預計有:

1、服務費加入票房統計——增加總票房的5%左右

對供給的影響——單銀幕產出上升

對需求的影響——平均票價上升

2、國外分賬片數量大概率增加,知名IP續集湧現

對供給的影響——單銀幕產出上升

對需求的影響——觀影人次增加

3、電影級網劇、短視頻等新興娛樂形式興起

對供給的影響——單銀幕產出下降

對需求的影響——觀影人次減少

4、影院建設速度繼續增長

對供給影響——增加銀幕數量

對需求影響——觀影人次增加(銀幕數量增長帶動了潛在需求);

—— 平均票價下降(新增銀幕以三線以下城市為主,拉低票價)


綜合,各影響票房的因素主要變化趨勢是:

銀幕數量小幅增加;

單銀幕產出小幅上升;

觀影人次繼續增加;

平均票價穩定。

可以估計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在450-600億之間,較為中性的假設估計得到的票房是500億左右,同比增長9%。

具體測算和假設見下表:


16年沒怎麼去電影院看過電影,沒想到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


假設2015年刷的假票房佔比20%
2016年真票房仍然保持30%增長率
2016年真票房增長至104%
假設打擊刷票房很有成效,假票房降為0%
所以2016年總票房只有4%增長

如果2016年刷票房沒有被抑制,那麼2016年的真票房則是下跌的,這個可能性不大,畢竟屏幕在增加,觀影人群基數也在增加,片子也沒比去年更爛。

所以最大可能是,真票房還在增長,只是增長率稍微降低,假票房得到了政策抑制大幅降低。

如果我猜對了,假票房持續被抑制,2017年還會有20%左右的增長。


擠水分:光線董事長王長田估計,2015年票補金額40-50億元,2016年減少到1/3,這就減少了二三十億元。因為電影市場總的盤子不算太大,全年454.9億,減少二三十億票補就是減少近10%。這點對增速數字影響很大。

增長潛力:前兩年有個數據,各國人均觀影次數排名,前幾位是:韓國,人均觀影次數4.12次;美國,人均3.88次;澳大利亞,人均3.75次;法國,人均3.44次。

比照這一演算法,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極限:以6億城市居民,年觀看3次,單次人均30元計算,總票房540億元。這是近幾年可能實現的目標。

當然,如果你以13億中國居民,年觀看3次,單次人均30元計算,總票房1170億元。這可以算是理想中的目標,因為經濟發展水平限制以及中老年人觀影習慣問題,真要達成恐怕比較難。

所以中國幾年內電影市場盤子最多就在100億美元多一點。10年、20年後經濟再上一個台階,可能達到前述發達國家年人均觀影3-4次水平。前提是,到時虛擬現實還沒有取代線下電影院的話。

中美對比

美國電影市場龜速增長。北美電影市場近年一直在100億美元徘徊:

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一直年均30%以上驚人增長率。2016年雖然增速降低,但幾年內仍有可能超越北美:

電影基礎設施方面,中國已超過美國。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2016年中國銀幕總數已達到41179塊,成為世界上電影銀幕最多的國家。

資本也在密集布局。萬達、阿里巴巴在電影市場都有很多動作,最近融創150億入股樂視,也是看中了這塊市場。

都說消費升級,不僅是物質產品升級,還有精神文化升級。想想三倍於美國人口的中國市場,對諸如遊戲、音樂、電影的精神需求井噴是什麼樣?就是現在這樣。所以中國電影市場仍被長期看好。


看看暴走看啥片多了多少素材你就懂了…


因為我們不好騙了


活該!
拍的跟屎一樣讓人怎麼繼續看下去?
明年還這個德行的話估計票房要下降


按官媒說法,這是影評人乾的……然後他們成立了國字頭的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網路影視評論委員會,試看今年票房會不會翻番……


一、之前票房注水太多,擠出一點就成這樣了

二、電影大環境太爛,廣電總局太爛,投資方找到背鍋俠後更是放心大膽的拍爛片,真的太爛了,真的是太爛了

三、這屆觀眾終於忍不住用錢投票了,觀眾總會是越來越行的

四、其實我更想知道知乎的口紅經濟學家怎麼說,嗯。
票房飆升,這是由於口紅效應,說明中國經濟不行了。
票房衰退,這是由於人們消費不多了,說明中國經濟不行了。
沒毛病。

中國經濟是有問題,但我希望看到正經的分析,而不是從什麼角度都能扯到藥丸。


王健林在公開場合回答過這個問題,前幾年30%的數據充水太多,現在的市場增長才是相對真實且健康的


只是不想被喂著吃屎而已


一句台詞: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數了下自己電影院看的電影,2015年有近50部,16年20部多一點。
是大多數人的真是狀況吧。
開始看著導演、演員名單、ip去看電影,讓國產電影從業者產生了一種拍什麼都能賺錢的錯覺,越來越沒有底線。
現在是完全看電影質量、市場反應,不好堅決不看,沖個會員看個很想看但一直沒時間看的老電影,也不去電影院找罪受。

很多人可能一樣,都累了,罵不動了,懶得吐槽了,不去電影院又不會死,為什麼花錢給自己找罪受?
至於票房注水之類的,真的都不是問題,拍出平均線以上的電影(雖然平均線有點低),害怕觀眾不買賬?中國目前這麼多屏幕,這麼多人,幾百億的票房算什麼?電影質量吧觀影環境,習慣搞壞了而已。


前兩年甚囂塵上的一個說法是,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票房就會快速增長。看到這個問題描述,我想問,是不是經濟又好轉了?


我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意願要看國產電影 或者要到電影院裡面看電影


一個比一個爛

小鮮肉越多越爛
明星越多越爛


豆瓣,來把這口大鍋背上


推薦閱讀:

被身邊DC粉安利去看《蝙蝠俠大戰超人》的你,以後還會聽身邊DC粉的建議去看華納的DC宇宙其他電影嗎?
如何看待國漫《大護法》的票房問題?
《尋龍訣》大賣,本物天下霸唱知名度為什麼會比南派三叔低?

TAG:電影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