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到自主地推遲滿足感?
本文2191字,建議閱讀4分鐘。
【先上結論】
人厭惡不確定的東西,而未來往往是不確定的。因此活在當下、及時享樂是人的天性;
不確定性由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組成,我們能調整的只有主觀因素。
1.未來是不確定的
這是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誰都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
你說今天咱們不吃這斤大米,把它種下去,明年可以收穫1000斤大米。但明年指不定會發生什麼事情,很有可能,明年一斤大米也沒長出來,連被當做種子的這一斤大米都沒吃到。
未來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有兩部分組成,一種是主觀因素,另一種是客觀因素。
2.主觀因素
每個人都喜歡確定的東西,對未知則有種天生的厭惡。當面對無法完全掌控的局勢時,就會從心底生出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是如此的讓人難受,以至於所有人都想躲著它走。躲避它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接觸未知的事情,拒絕未來,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這種及時行樂的生活方式非常符合人性。
只不過,不同人對「即時行樂」的渴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能控制住這種渴望,他們就會更容易相信未來,更容易擁抱未知。因此,他們感知到的未來的不確定性就越弱。也就是說,在不同人眼裡,同一件事情的不確定性是不同的,這便是主觀因素帶來的影響。
大概很多人都聽說過」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實驗者給小孩一個棉花糖,說我現在要出去一下,如果你能等到我回來再吃這個棉花糖,我就會再給你一個。所有小孩都喜歡棉花糖。有的小孩能克服暫時的慾望等一會兒得到更多,有的小孩忍不住就把棉花糖吃了。結果過上多少年再看,那些當初忍住沒吃棉花糖的小孩,不論學習成績還是生活質量都比那些忍不住的小孩要好很多。
針對這個現象有不同的解釋。其中有一種解釋,就是想像力。科學家說,這些孩子的想像力不一樣。那些想像力強的孩子,對「多得到一個棉花糖」這個場景,會想像的更美好,會帶來更多的快樂,這種快樂遠遠超過「只吃一個棉花糖」的快樂感。因此,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們能夠把需要長時間堅持才能得到的獎賞看得很大、很重、很具體、很明確。
不論真正的原因是基因還是想像力,都會起到「降低未來不確定性」的效果。
除了對「及時行樂」的渴望外,年齡也是影響「不確定性」的因素之一。同一個人的80歲和20歲相比,80歲時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就比較強,20歲時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就比較弱。這是因為年輕人身體好,患病風險小,更相信自己能「活到」更久遠的未來。
3.客觀因素
環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客觀因素。兵荒馬亂的年代大家覺得未來不明確,看不到未來。因此「古董」這種隨時間增長價格升高的商品便鮮有人會收藏;「黃金」這種隨時可用的物品便成了硬通貨。而那些生活在和平環境里的人,他們看未來就看得比較遠,會更喜歡收藏「古董」這類商品。「盛世古董,亂世黃金」正是因此而生。
二戰時期中國的飛行員都很花心,胡亂搞女人。這就是因為當時飛行員的死亡率非常高,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會不會到來。所以,抓緊時間傳播基因便超越了結婚生子,成了更重要的訴求。
除了大環境,家庭環境也十分重要。
比如一個人決定儘早結婚,還是晚幾年再結婚,跟家庭環境關聯很大。
在美國,穩定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孩子,青春期來的晚,結婚生子也晚,壽命更長。而如果家庭環境不好,家裡經常有人來了又走,比如媽媽經常給他換」後爸」的話,這種家庭出生的女孩青春期就來得早,會很早生育。
為了驗證環境因素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後來有人重新做了一遍」斯坦福棉花糖實驗。這一次實驗人員還是跟孩子說如果你不吃等我回來就再給你一塊糖一一而不同的是,這次有的分組裡實驗人員回來說哎呀對不起,我搞錯了,沒有第二塊糖了。經歷了這種失望的孩子,再給他做一遍棉花糖實驗,通常三分鐘就不等了。
換句話說,孩子對於未來是否充滿信心,自己的主觀因素只是一方面,環境因素起到的作用會更大。
未來是不確定的,這是世界的現實。正像一句話所說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不確定性中的「客觀部分」,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主觀意識」,選擇相信未來,推遲享樂。
我永遠相信一句話:最重要的東西,只有在時間的維度上才能發揮它的價值。
4.小結
- 人厭惡不確定的東西,而未來往往是不確定的。因此活在當下、及時享樂是人的天性;
- 不確定性由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組成,我們能調整的只有主觀因素。
掃描文末二維碼,或搜索「五分鐘成長學堂」即可關注
http://weixin.qq.com/r/A0WnvwTE-1mArUDc9xAR (二維碼自動識別)
第一次接觸「推遲滿足感」的說法是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作者認為「推遲滿足感」是一種自律的技巧。
要自主地推遲滿足感,首先要找出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原因。作者重點提到一個觀點,童年成長的家庭環境能否給予孩子安全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成年後面對問題會不會拖延、願不願意推遲滿足感。家庭環境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是情感條件,兩者的作用存在差異。良好的物質條件讓孩子能得到部分安全感,不必過分擔心物質缺乏對生存的威脅;充滿愛的環境能在精神上給予孩子安全感,即使在物質條件不夠優越的情況下孩子也能感受到被保護。相對於從小生活在安全感較強的環境中的孩子,那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不願意推遲滿足感,他們因為害怕未來失去當下擁有的安全感而放棄為了更美好的未來的奮鬥,畢竟,奮鬥是需要付出努力承受痛苦的。
如果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原因主要是我上述的,那接著就需要對症下藥,重新找回安全感。要讓自己潛意識裡認識到,我放棄暫時的享受和安逸,未來會有更大的幸福等著我。一開始不要樹立過於長遠的目標,今年我要怎樣怎樣,而是今天我要如何如何,要讓自己的行動及時得到肯定,完成目標的滿足感會推動自己完成下一個目標,更要讓自己知道,我推遲滿足感能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我的導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有問題的存在,就會有解決的辦法。拿出面對問題的勇氣,尋找解決的辦法,拖延是個死循環,行動才是真愛!
我們延遲滿足感,只是為了達到小小的目標。每次我們再忍耐一點,再等待一會兒,或者再積累一下,我們就可以離我們的目標更近一點。如果總是為了獲得衝動型的滿足,我們將隨時被外界的誘惑所羈絆,從而忘了我們身在何處,又將去往何方。我們本是動物,奈何為身體所擾,原始慾望撲朔迷離,往往因為暫時的誘惑,我們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原初的夢想。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忍耐與所有的等待,只為積蓄全部力量達致我們小小的目標與小小的夢想。然而,彙集這所有的力量於一點,絕非易事。我們用一生的修行也未必能做到極致。和尚的戒律,道士的清修,隱士的獨處,皆是斷除妄想,凝神一處,方能化繁為簡,顯現出處事之大智慧。斷除不合理的慾望,根除煩惱,看似寡然無味,實則至簡至明,清爽怡人。
這個和小時候餵奶方式有關
1餓的嗷嗷叫才給奶吃
心理飢餓,安全感弱,能吃就立刻吃
2不顧孩子的反饋給奶吃或強行斷奶
受挫感,破罐破摔,反正主觀能動性沒用最後奶還是會有或沒有
3餵奶不規律,抱一頓俄一頓
誰知道這次吃完了下次什麼時候有,能吃的時候吃個夠吧,吐奶也要吃,根本停不下來
導致的是嬰兒情緒紊亂和整合情緒能力底
推遲滿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備的能力,也是需要掙扎和鍛煉才可以習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只有極少數人最終掌握了這個能力,也因此使得他們與眾不同。
最有效的方法也許是分散注意力,遠離即時滿足的誘惑。
另外,
Just do it.
去養成這個習慣。
《少有人走的路》
推薦閱讀:
※身邊的不婚主義者過得怎麼樣?
※為什麼要早生孩子呢?
※一個人吃飯是什麼心情?
※為什麼在北上廣打拚的人會有一種價值上的優越感?
※通宵到早上跟早上起床的人的早晨有什麼區別?
TAG:時間管理 | GTDGettingThingsDone | 生活方式 | 心理調節 | 自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