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衛?芬奇的《十二宮》?

在我個人看來《十二宮》後面的《返老還童》《社交網路》都是水平很高的作品,反倒是《十二宮》像白開水一樣,可是為什麼很多人對《十二宮》反倒提起的比較多


非常喜歡本片!貼一篇我寫的影評吧,我認為此片被低估了,絕對是非常出色的電影,不過因為劇本完全來自格雷史密斯的書,導致在真實性和客觀性上有所不足——但奧利弗·斯通極其偏執的《JFK》不一樣是經典么!(btw,這是多年前寫的東西,有點不夠沉穩)

潛入無盡的黑色海洋

   一直在期待《十二宮》,當然因為喜歡大衛·芬奇。這是一個能從各方面都能滿足你的導演:他具有強烈的批判性,能挑逗起你的憤怒,你深藏心底的恐懼和不安, 讓你從他那裡找到回擊現實的話語;他善用隱喻,在精巧的故事外表下總要埋藏著紛繁的象徵,指引你在意義的迷宮中巡遊;他玩弄技巧,實驗性地去創造新奇的鏡 頭感,但特效在他手裡,不是斯皮爾伯格或者彼得?傑克遜那樣的趣味玩具,而是能發出巨大雜訊和能量的電聲吉他;他展現暴力與瘋狂,不帶一點欣賞或者鼓吹, 只投射去冷冷的審視目光。

   這一次,大衛·芬奇讓喜歡他的人驚異了。《十二宮》完全不同於他以前的影片。這個關於連環殺手的故事,完全沒有驚悚暴力的場景,所有殺戮的鏡頭都會適時的止步切換。除了臨近結尾時傑克?吉倫哈爾在地下室一場戲,你幾乎能感到大衛·芬奇在儘力避免讓觀眾進入緊張驚懼的心理狀態。影片也沒有了大衛·芬奇招牌式 的炫技鏡頭——你一定對《搏擊俱樂部》開頭那個從人體內一直拉出來的鏡頭印象深刻,還有《戰慄空間》片頭華麗的字幕特效。在《十二宮》里,你一點也看不到 那種在樓房管道里快速推進的鏡頭,預告片里用CG製作的金門大橋俯視鏡頭在片中其實只是一閃而過。當時fans都在說這個鏡頭表現出的特效水準平平,現在 看,顯然導演心思不在這裡。大衛·芬奇那種主題先行式的意念和象徵也不見了,你很難用這個電影套入「導演通過……表現了……」這種句式。可想而知,影片的 故事性也就不會像《七宗罪》、《心理遊戲》、《戰慄空間》那麼緊湊好看。

  158分鐘!大衛·芬奇用這個連史詩片都未必能達到的片長,拍了一個毫不熱鬧,毫不深刻的故事。他到底在想什麼呢?看到30分鐘,你大概就會 感到,導演這次採用的是非常寫實或者可以說平實的手法。不要追車,不要槍戰,甚至不要與罪犯的鬥法,不要主角的機智過人、靈光一閃,所有情節都在緩慢艱難 地向真相邁進,然而真相卻似乎總在離你幾尺遠的地方飄蕩。所有演員,小羅伯特·唐尼也好,傑克·吉倫哈爾也好,馬克·魯弗洛也好,非常恪盡職守地完成了表 演,然而沒有地方可供他們發揮,沒有恐懼沒有憤怒沒有對抗,只有吉倫哈爾的妻子平靜無力望著他的眼神。在這個多線鋪陳式的故事裡,主角被摒棄了,表演也被 摒棄了。大衛·芬奇在想什麼呢?

   我想到了另一個曾以風格著稱的大衛,大衛·柯南伯格。2005年,他的《暴力史》也是大異往昔之作。也是放棄了一貫張揚兇猛的另類手法,用非常寫實的成熟 手法來講述故事,也是儘力克制在影片中彰顯自己的主觀情緒和主觀思想。沒錯,刻意的剋制,這正是大衛·芬奇在《十二宮》里所作的。雖然影片里仍然包含著大衛·芬奇對體制的批判,比如影片用了很大篇幅來表述破案過程中,各個警察機構是何等的無法合作,各行其是。也仍然有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黑暗氣息的描述,包 括吉倫哈爾平淡乏味的家庭,小羅伯特·唐尼宿醉難醒的人生,馬克·魯弗洛屢屢被粗暴打斷的睡眠。但更重要的,我感到是大衛·芬奇對這個案子本身深深的迷戀,他想展示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理解,甚至是重建歷史的努力——就好像奧利弗·斯通在《刺殺肯尼迪》里所做的一樣。當然,奧利弗?斯通在「JFK」里塞進了 太多慷慨激昂的口號和漂亮的思想,多少有點令人厭煩。

   「十二宮」是美國歷史上最離奇最複雜的懸而未決的案件,就好比是英國的開膛手傑克。網上一直有專門的網站討論分析,試圖破解真相。它本身就像一塊巨大的磁 石,擁有強大的吸引力。大衛?芬奇大概深知,加入華麗的技巧,加強故事性,真實就會隨之變形。然而說到底,真實是什麼呢?芬奇不過是嚴格依照原作者格雷史 密斯,也就是影片中吉倫哈爾扮演的漫畫家的觀點來講述故事。換句話說,大衛·芬奇最多忠實於了格雷史密斯的真實。很多對這個案子感興趣的人都指出,影片有 不少與事實不符的地方,比如受害者達琳的妹妹在監獄裡說出的名字不是「阿瑟?利?艾倫」的「利」而是「凱恩」;結尾處見過「十二宮」的男人實際並沒有那麼 肯定地指認阿瑟·利·艾倫的照片等等。所以,進一步說來,大衛·芬奇大概想要的只是《十二宮》的黑暗底色,是這個故事背景中,恐懼不安的七十年代(其實影 片還是運用了不少特技,復原當年的舊金山景象);是影片中所有試圖尋找真相的人絕望的努力——就算吉倫哈爾找到的是真正的兇手,他也只能望著對他說「我能 幫你什麼忙么?」的惡魔,說句「不需要」然後靜靜離開。生活可能就是我們的「十二宮殺手」,你知道一切都沒有結局,沒有希望,但你仍然瘋狂地想拼起所有碎片,呈現所謂完美的真實。

   如果說,《七宗罪》和《搏擊俱樂部》所展現的,是生活的海洋中泛起的黑色大浪,那麼在《十二宮》中,大衛·芬奇則帶你潛入了深深的黑色海洋。這裡沒有空氣和陽光,只有無處不在的恐懼、黑暗、絕望與混亂,因為身邊一無所依,你也就根本無處躲藏。


直接上一篇我六年前寫的評論(好一盆洗澡水!——說說《十二宮》 (十二宮 影評))

好一盆洗澡水!

《午夜場》上早早就登出了《十二宮》的影評,但是等到看完影片,我才抓來翻翻,提到《法國販毒網》算是想到一塊去了,因為這部《十二宮》實在太獨特了,我想了半天,才覺得恐怕就《法國販毒網》的味道與之最為類似。但是,也只是感覺類似,認真追究一下的話,《十二宮》的特質真的是獨一無二的。

最值得說的是它的去戲劇性。想起《法國販毒網》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紀錄片風格,確實,那部電影的超寫實風格給人這樣的感覺,那麼《十二宮》也能說成是紀錄片風格嗎?我覺得不然,因為,從頭至尾,儘管它表達上非常的簡省和樸素,但是和紀錄片所努力要做到的讓觀察者消失的感覺不一樣,《十二宮》的效果恰恰是因為太強調一種冷靜,而越發讓你感覺到觀察者的存在,連觀察的角度都是嚴格限定好的。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習慣的芬奇式長鏡頭那形同鬼魅般的游移看不到了,在"Panic Room"中那個對房子全景式的描述是相當令人拍案叫絕的,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中景和全景,幾乎沒有特寫和很絢麗的長鏡頭跟鏡,而且給你的感覺是,他就始終壓在那裡不動。以湖邊雙殺橋段為例,最平常的談話,突然被一個逐漸走過來的殺手打破沉寂,對殺手的推進,給的機位幾乎沒有變,就是受害者視角,在談話同時的幾個平穩的切換中,可以看見兇手按正常步速走過來,然後亮出手槍——這簡直不像一部描述懸案的電影中的兇殺場面,就像描繪一次上街購物一樣平常,到後來雙方對峙的時候,仍然是中景和近景的切換,平緩得不得了若不是對話里天然的緊張感甚至顯得有些冗長,到兇手開始動刀都沒有一點點變化。如果是一般警匪片怎麼拍?肯定是不停地在受害人和兇手間做快速切換,當兇手制服了兩人,開始行兇的時候,有可能就是希區柯克式的舉在半空的刀--受害者驚恐的臉的特寫--手臂揮舞的動作--飛濺的血(視分級考慮是否保留)--受害者亂晃的四肢……具體方式或許不同,但用快速切換來營造緊張感是幾乎不會少的。如果是紀錄片式的拍攝法,怎麼拍?雖然紀錄片也喜歡用定機位,也喜歡鏡頭保持不動,但對於這種場面,更可能的方式是手提,晃動,也許切得可能不會太多,但高速運動中那種真實或者模擬的模糊感,還是讓你感覺到緊張,比如《伯恩的霸權》。可是,無論哪種拍攝法,雖然製造的緊張和刺激都要比《十二宮》強大得多,但在《十二宮》這樣又遲緩又冷靜的鏡頭裡,看著兩個人似乎有點希望但很快被撲滅所有希望無助地被害時,那種真實的絕望感是其他拍攝法無法比肩的。我想這才是芬奇這樣「壓抑」鏡頭欲的原因吧。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他只是最大限度地將敘事技巧中主觀加入的戲劇化去掉,凸現出事件本身,從手法上來看,並不能說是紀錄片式的。

從敘事方式上來看,這種去戲劇化就更加明顯了,最大體現在避實就虛上。每當遇到一個值得去大書特書的情節時,芬奇總是很令人覺得意外地一筆帶過,之前做的鋪墊越多,就越是草草一筆了事。比如解開十二宮密碼的時候,那個歷史老師的解謎過程忽略不提,只是在她剛打算介入的時候提一下,然後迅速在傳媒上宣布解謎成功。這個還算小的,《午夜場》上提到的那兩處更為典型,老記者去會見線人,還有受害者母女(洋人名字記起來總是很麻煩,相信看過電影的都知道我說的是誰,大家見諒啦)逃脫魔爪,這兩處極具戲劇性的場面,都僅僅在開頭後迅速給出結果,過程被完全忽略,這是一個反懸念,如果按照希區柯克那個經典的桌子下面的炸彈來說明的話,這就好比,剛剛給你看到桌子下面有定時炸彈,下一個鏡頭就切到火車被炸毀的廢墟上警察們在勘測現場,對於受過希區柯克式的懸念訓練的人們來說,甚至帶著調皮的挑戰意味:當你已經做好準備按照慣例將信息預設的受害者猜成兇手並打算在展開的情節中一步步逼近你的目的時,答案被直接揭曉,不管你是否猜對了,你都會覺得像被愚弄了一樣,因為人家根本就沒打算讓你猜……希區柯克的理論是經典,但經典和俗套往往只有一步之遙,芬奇的敘事效果無疑是成功的——這種成功恰恰建立在人們對希區柯克技巧的熟悉上,雖然那本身是打破思維慣例的,可是現在自己也成了慣例。毫不誇張的說,芬奇完成了一個飛躍。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往的懸念電影中,觀眾們所關注的問題,也恰恰是主角所關注的問題:兇手是誰?動機如何?而在這部電影中,芬奇卻要打破這樣的集中,兇手是誰確實很重要,但那是幾個角色關心的問題,芬奇用這種反懸念儘力地打破觀眾對此的關注。而這種顯得非常刻意甚至有些強行的剪切,又跟影片一直的平緩顯得有些不對,但這並非風格的不統一,而恰恰是通過這種不一致來打破所謂的紀錄片假象,真實地傳遞著芬奇自己的意圖:我不讓你們跟著兇手跑,你們應該關心的是這些人,這些跟著兇手跑的人。

這樣就終於涉及到了芬奇的主題,他這樣做是想表達什麼?這是個很不好回答的問題。我們不如首先看下這部電影中的十二宮殺手。按照一般犯罪片或者懸念片里的方式,要麼是將兇手全知全能化,站在幕後,無比強大,但總會在結尾被主角神奇地制服,要麼就是將兇手人性化(這個尤其是近些年來的風潮,本來是新玩意,結果也要臭街了),偏寫實風格,有些討巧。芬奇的se7en有些前者的意思,只是兇手最後牛b到將傳統的正義一方制服。而按照十二宮案件來看,如果按照前者那樣拍,也絕對會很炫的。但芬奇不然,他不僅突破了自己,也沒有使用第二種方法的俗套,他所做的,是將兇手去魅,不讓他明星化,這點是很重要的,這麼多年來傳媒的宣傳,讓十二宮成為了不亞於開膛手傑克這樣的神話級人物,首先將那些無良媒體覆蓋上去的東西去掉,還原為一個普通人,這是芬奇要做到的,通過前面幾次對謀殺過程的冷靜描述,我們已經看到了,這個所謂的神秘殺手,不過是個心理有些變態動作不酷想法也並不天才的傢伙而已,光環消失了。但芬奇也絲毫沒打算做什麼人性化處理,他只是打算去魅,同時這個兇手基本上就不被當「人」看了,只是賽狗中那隻誘使狗跑起來的假兔子,芬奇要表現那群奔跑的狗。

是的,那群人,他們才是影片想表現的。我本來以為這和棒子拍的《殺人回憶》一樣,是一部借案件來展現社會全景式的電影,結果我錯了,除了一部和案件有關的"Dirty Harry",影片幾乎沒有任何跟社會背景相關的內容。對警察局間配合效率低下的諷刺,對新聞媒體過分投入的冷眼,都只是略微提及,故事稍一展開,就按順序聚焦在大記者、警察和小記者身上,並且通過他們輻射到了所有跟案件相關的人們。這時候,芬奇的野心才暴露出冰山一角,一個懸疑故事,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一個有哲理的懸疑故事,他也早就玩過了,一個折射歷史的,似乎也有先例,為什麼就不能單純關懷這個案件本身,為什麼不能單純關心跟案件相關的人們,探查一下,一個案件,到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怎麼說得都有點老馬丁的味道了,像,但又不全是,因為芬奇所做的,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它從頭到尾保持著冷靜,既沒有傳統真相大白的解脫,也沒有那種"JFK","Rocky"式的「失敗者的勝利」那樣的感動,那些都有些俗套了,他只是將這些很內斂但有取捨藝術地忠實地告訴你,波瀾不驚(注一)至少我看到最後仍然會有一種被打動的感覺,或許是人物的執著,但我更覺得是整部影片一種沉默的力量感。

最後給個評價吧,有人說這是芬奇最好的電影,有人說芬奇不憤青了而且背叛了自己,其實,我覺得評說下或許可以,但蓋棺還太早了。這部還遠遠算不上芬奇最好的電影——無論是就他過往作品的質量還是對他將來的期盼來說,而從風格上講,只能說影像上或許不像過去那麼先鋒,但骨子裡仍然保持芬奇一貫的探索和創新,我個人覺得,這部雖然算不上大師級的傑作,但可以看成是芬奇一次堪稱偉大的實驗,在主題上的曖昧,使其表達時多少有些模糊,這是它的缺憾,但芬奇卻展現了他比過去更純熟的掌控力——如果說過去的激進張揚是燒開水,那麼現在這樣內斂平穩更像是燒洗澡水,得不冷不燙,尺度拿捏上要更小心,但又不能中庸,基本上,他做得很到位。與其說他轉型了,不如說他根本不給自己定型,在繼續探索,有理由去期待芬奇會有更傑出的表現。

注釋一:整部電影中唯一帶有戲劇化味道的情節就是小記者去見線人,地下室驚魂那一段,但我們可以看到,那一段對案件的推進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就整個案件來說,這個情節是無關緊要的,這是為進一步完善小記者的人格形象服務的。


《十二宮殺手》是大衛芬奇重要的轉型作,他的創作風格從此進入到一個相對較為成熟和穩定的階段,一直到最新的《龍紋身女孩》,都維持著基本相同的創作風格。

抱歉我也沒能找到@雲中 的影評。但我記得看過,還是有請他本人來回答吧。

手機打字,改天換電腦上鏈接,以及展開細說。


追求真相的過程長且無比艱辛,甚至當你解出謎團後,卻苦於沒有證據而無法將兇手繩之以法。但是,這些為真相孜孜不倦付出的人們值得尊重,因為
他們尊重了生命。

162分鐘的長度都無法拍出追求真相的路漫漫,但大衛芬奇拍出了那份堅持不懈。跟《殺人回憶》一樣的經典,卻始終被人低估。

沒有波瀾壯闊,只有平靜如水的敘事及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不同於很多懸疑驚悚連環殺手電筒影,本片沒有槍戰,沒有抓捕犯人的刺激場面,甚至沒有太多犯罪鏡頭,但是卻是看過的最驚心動魄的犯罪電影之一。


《十二宮》是大衛芬奇到目前為止目前最好的電影。

《搏擊俱樂部》及其之後的電影,《搏擊俱樂部》大概和《社交網路》並列倒數第二,畢竟有《Panic Room》墊底。


………………割…………

最近挺火的bbc找影評人評出二十一世紀百大里,zodiac排在第十二,是芬奇最高的片子。可見一斑。


首先肯定十二宮是部好電影。它的魅力在於製造了一種看不見的心理壓力。如果從類型片的角度看它遠不夠精彩曲折。相反太過平淡。但是,這部電影不動聲色的敘事方式和對細節的把握自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陰森森的味道。它的場景運鏡都非常寫實。這個在芬奇之前的影片中沒有過。行兇場面一點也不刺激,破案進程進展緩慢。這些不討好的設計目的旨在服從影片寫實的風格。緩慢的節奏在一點一點增加迷團的力度。當然也在挑戰觀眾的耐心。影片用非常節制的運鏡營造了一種凝重的氛圍。花了兩個小時去製造一個迷。那些發生在平淡生活之後的兇案就是一團似有似無又真實存在的陰影。這正像真實事件本身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象。總之這部電影顯示了導演在講故事方面的另一種能力,即試圖依靠大量的細節來強化故事的真實感和現實感。而且他做得很好。


我給5星好評

一個追擊連環殺人狂的故事,故事持續幾十年,但驚悚暴力的場面幾乎沒有,158分鐘的片長會讓有些人覺得本片又臭又長,無聊至極,或許本片真的很無聊,如果你看了覺得無聊,千萬別罵我。但那種角色的糾結,絕望,觸手可及又永遠摸不到的感覺真的感同身受。每次看到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真的很感慨啊


又悶又長。在我看的芬奇作品算最不喜歡的。感覺當中影迷並不是常提起這部片子吧。倒是作為十二宮案件的影片被經常提到。


冷靜的敘事者也是動情的參與者

《十二宮》7.5

其實和《殺人回憶》相似,但《殺人回憶》成了韓國影史的極高峰,《十二宮》卻聲名不顯。

要說區別的話,大概是殺人回憶既見獰惡又見眾生,而十二宮且不說對時代的寥寥著墨,眾生不過幾個痴人,連一切兇殺驚怖都刻意地剋制住了。

關於殺人回憶的印象大概是,從死狀凄慘的女屍看開去,驚慌而好奇的人群穿過待收割的麥田徐徐在聚集,縣城來的落魄刑警和鄉下土包子協警正要相遇,漫長的篇幅里人物的際遇與時代交織糾纏。

而十二宮,講警察無能講媒體狂歡其實都很尋常,他要講十二宮懸案,便只專註於此,兩個半小時還多的時間不同的側重人物相繼登場,但我後來回想,腦袋裡面第一個冒出來的畫面竟是湖邊兇殺那一段,無論殺手出現或離去,陽光下都始終平靜且生機寥寥的水天,近乎靜止、凝滯。

這電影可以看做是大衛芬奇的一次突破自我的大膽嘗試,自縛手腳固然勇氣可嘉,但格局畢竟小了。

大衛芬奇講故事的能力毋庸置疑,他的標誌性套路大概是,精妙的剪輯串聯著大量有意無意的細節,一路奇崛跌宕,最後再來個爆發力極強的結局,於是輕輕鬆鬆收割膝蓋。

那麼十二宮其實很不芬奇。

他的細節太多,並且很多實際都無意義,因為真實的刑偵本就如此,即使時至今日,最有效的緝兇手法依然是海量排查與調監控,靈光一閃的真相只有一個?不存在的。

故事調度而言,無論剪輯還是節奏都太克制太均勻,聖鬥士畫十二宮尚且有主次點面之分,到這兒卻真如錶盤的十二個刻度般從頭到尾近乎平滑的曲線。所有兇殺死亡都被淡化,驚心動魄鬥智斗勇靈光一閃,全換成了漫長的煎熬,抽絲剝繭只得一團亂麻,甚至全片讓人提心弔膽的幾秒鐘都源自一場玩笑。

借用網友的一句評論,冷靜的敘事者也可能是動情的參與者。站在全局打量這電影,沉悶與冗長於是也成了值得反覆咀嚼的敘事元素,

倒也無怪乎這部十二宮在影評人那邊的評價要高出我等吃瓜群眾不少了,但誰叫庸人如我們,總愛驚奇呢?


對於一個真實的案件,而且是沒有完全結案的案件,就拍成這樣子差不多了。
拍一個不敢亂安結尾的故事,芬奇做的最大的努力應該就是在每一種可能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了。

要是芬奇完全自己想個結局然後拍出來,不管結局拍的多好,最後都會被人罵,特別是萬一哪天那個案子結案了,那芬奇不就囧了,所以保險的作法還是把每一種可能的結果都拍到。


看這個片子需要真正進入到劇情裡面,跟隨著主角的處境走,然後你就知道在地下室的那一段是多麼攝人心魂了


很多時候,對於說這片是爛片一部的人,我真的很想對你說:我懶得跟你說。
很簡單,說了他百分百說你裝逼。


那好吧,在此,只裝一回逼。

大衛芬奇之前的懸疑片大傢伙基本都看過,無論是教科書級的七宗罪還是出人意表玩玩概念的搏擊會,都是一流的佳作,那麼,作為一個有追求的導演,再去複製的話。。那就算不上有追求的導演了,沒有追求的導演,絕逼拍不出七宗罪跟搏擊會。


那麼,芬奇的十二宮就勢必是一部不一樣的電影,換句話說,還浸淫在電鋸驚魂之類的結尾抖包袱的懸疑片的觀眾們,芬奇壓根跟你們不在一個頻道裡面,不在一個話語體系裡面。

什麼兇手是誰,他怎麼作的案為什麼作案什麼時候搞個大反轉(就像七宗罪裡面史派西自首,弗里曼打開包裹,搏擊會裡面諾頓發現皮特就是自己之類的)完全都不是芬奇要跟你聊的東西,這些玩意打希區苛克開始多少人玩過了,主人公人格分裂自證自己是兇手然後世界觀顛覆什麼的這種梗連國產電影都學到手了有沒有,還玩跌不跌范兒?

至於懸疑氣氛什麼,還不是芬奇想來就來的,傑克到地下室那場氣氛絕不絕,這點上大衛芬奇是隨手整的有沒有


說到這,提殺人回憶,因為有許多人拿這倆片對片,奉俊昊那是老老實實做好看的,能買座的東西,就有點像霸王別姬跟戲夢人生一樣,一個煽情動人,一個內斂沉著,但都是好貨。

而且,奉俊昊的個人十佳中,有一部電影離我們所處時代時間最近,那部電影叫做,十二宮。


最近還有個片,口碑極好,叫,囚徒。同樣片時比較長,但對比一下芬奇的視聽語言,就明白功力這回事兒了。

眼睛酸,不扯了。


這是一部恐怖片,最恐怖的地方就是影片的第一句話,帶著這句話往下看,你會一點點的掉入絕望的深淵裡。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

羅伯特唐尼答應男主傑克吉倫哈爾晚上給他電話通知案情,
而晚上傑克吉倫哈爾與妹子在約會,約會一半他就忍不住了,
跟妹子說我要回家等著接我基友的電話,
當時妹子就很不解,問他:這是你騙我去你家的方式嗎?

看這種全片都很無聊的電影,就像喝一杯白開水,
偶爾喝道一絲甜味,就會覺得猶如甘露,
其滿足感,遠超過喝一杯真正的糖水。
嗯我不覺得這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
不論是商業意義上或者IMDB評分意義上。


因為這是個真實的故事,而兇手還在逍遙法外!電影比較真實的從旁觀者的身份講故事,而在黑暗中兇手卻好像一直在注視著觀眾。等帶你來抓捕


橫向比遠不如<殺人回憶>,縱向比也是大衛芬奇的一部很一般的電影。不明白好些人為什麼寫那麼長的影評都不寫點細節,卻扯一堆亂七八糟的。


我是看discovery知道zodiac的,這是在電影《十二宮》上映之前好幾年了。
那支紀錄片比電影好看很多。


我恰恰喜歡這部電影的平淡,追求真相的道路本來就是漫長而艱難的,關鍵在於堅持。
羅伯和李最後那個凝視太經典了


個人傾向於乾清宮


這部片子貌似我整整看了一年半,每次都是看一半,停下,下次接著看.....然後再周而復始!結果到現在,具體的劇情我反而記不太多了,看來還得再看一次。


推薦閱讀:

求推薦一些意想不到、沒什麼知名度的好電影!?
為什麼《捉妖記》首映票房過1.5億?
張藝謀的《活著》、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田壯壯的《藍風箏》,這三部電影哪部更好?
《哆啦A夢伴我同行》為什麼評價如此之高?
如何評價電影《謀殺似水年華》?

TAG:影視評論 | 大衛·芬奇DavidFinc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