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逃避無聊,無聊會導致什麼行為和感受?動物會無聊嗎?


無聊狀態可以幫人們對自己過往的行為進行反思和總結,為今後的發展作出階段性的緩衝和準備。同時,無聊也可以作為判斷工作任務對自己是否有價值和意義的標準。當人們不再屈服於無聊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時,無聊狀態將會轉變成迎接未來生活挑戰的動力。國內外關於無聊的定義和理論解釋多種多樣。


儘管如此,研究者們都一致認為無聊是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認為它所帶來的消極作用遠大於它所包含的積極意義。這可能也是人們逃避無聊的原因,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無聊與注意

簡單來說,注意力渙散的個體容易產生無聊感,而具有無聊傾向的個體也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此外,無聊感還會直接影響個體的認知活動。例如,有研究者認為,高無聊傾向的個體會對自身行為做出更為複雜的歸因。也有研究者認為,無聊狀態會導致個體認知需求的下降,越多體會到無聊,越不喜歡思考。

2. 無聊與負性情緒

這一點應該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內容。無聊與抑鬱、焦慮、孤獨感有更多的聯繫。失望、挫敗感、沮喪、焦慮和抑鬱是無聊傾向個體的基本特徵。


3. 無聊與個體行為

無聊會降低工作效率並增加職業倦怠感,使個體在職場表現出更多的漠不關心;也會對學業產生負面作用,使個體在學業方面產生更多的衝動、拖延行為;無聊與過度飲食、賭博成癮、逃學輟學、犯罪行為等都有顯著相關。此外,高無聊傾向的個體往往缺乏健康適度的社會交往,他們總認為社會刺激沒有意思,對交往活動缺乏興趣,難以簡歷穩定良好的人際關係。

我們為什麼會感到無聊呢?

大概包括兩個方面的原因:

  • 外部因素:周圍環境中的新異刺激,任務的難易程度以及人們對新鮮感、興奮感、掌控感的渴望程度。

  • 內部因素:自身的調節和控制能力、內在動機等等。

=======================================================================

動物會無聊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小研究~

有研究者觀察兩組貂,一組生活在刺激豐富的籠子里,一組生活在小小的、空空的籠子里(無聊環境)。給它們呈現相同的有吸引力的刺激物和不受歡迎的刺激物。


結果發現,生活在狹窄籠子的貂,會更快的接近刺激物,即使是那些通常會讓貂感到害怕的刺激物(背後的理論依據是:無聊會增強對外界任何刺激的興趣)。它們還會吃更多的東西,在沒有測試的時候躺在地上,或者無所事事。


因為動物無法告訴我們所知所想,我們只能夠通過外部的一些指標來進行判斷。但它們的表現,的確和感到無聊的人非常相似。

參考文獻:

周浩, 王琦, 董妍. (2012). 無聊:一個久遠而又新興的研究主題. 心理科學進展, 20(1), 98-107.

Rebecca K. Meagher. (2012).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Reduces Signs of Boredom in Caged Mink. PLOSONE, 7(11): e49180.

====================================================================

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因為喬布斯曾說過:「無聊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

轉載自煎蛋:地球上沒有新鮮事

煎蛋小學堂:我們為什麼會無聊?

@pwwpcheng 翻譯

本期小學堂來自YouTube Vsauce頻道。

總體評價:

語 速:☆
辭彙量:☆
知識量:
難 度:視頻封面煎蛋小學堂:我們為什麼會無聊視頻

小姿勢:

1. Arthur Schopenhauer 亞瑟·叔本華
來源:維基百科
亞瑟·叔本華(德語: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意志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

2. Giacomo Leopardi 賈科莫·萊奧帕爾迪
來源:維基百科
賈科莫·萊奧帕爾迪(義大利語:Giacomo Taldegardo Francesco di Sales Saverio Pietro Leopardi,1798年6月29日-1837年6月14日),義大利詩人,散文家,哲學家,語言學家。他是義大利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他的早期作品如《致義大利》、《但丁紀念碑》充滿了愛國熱情,之後以《回憶》、《暴風雨後的寧靜》為代表的田園詩和以《致西爾維婭》為代表的抒情詩被認為是繼彼特拉克之後最有魅力的一批詩作,但他的生長環境和體弱多病又使他有著強烈的悲觀主義,他將悲觀主義哲學融入了以《無限》、《一個亞洲游牧人的夜歌》為代表的詩歌和《道德小品》、《雜記》為代表的散文中,使作品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憂傷情調。

3. 心流 Flow
來源:維基百科
心流(英語:flow)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人與動物非常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人有意識!個人認為,自我意識的產生在人類進化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沒有意識前,人類依然是依據本能行動,與環境是融為一體的。當某個時刻,基因的變異讓人類產生了自我意識,他或者她的整個世界就與前一秒完全不一樣了!雖然還是站在原地,雖然客觀的環境沒有變,可是對這個人來說,世界對他(她)已經是天翻地覆的質的變化了——原來以前水裡看到的那個傢伙是我啊,原來天上的那個東西會發光啊,原來站在水裡和離開水感覺很不一樣啊等等!意識會讓人思考,於是,人有一個不同於動物的本能就是:會追求生命存在的價值!可這是一個千古命題,不是容易找到答案的!無聊會讓人感覺空虛,感覺不到存在的意義,於是選擇迴避!動物是否無聊取決於你對「無聊」的定義吧,個人認為「無聊」也是一種高級情感,可愛的動物們達不到「無聊」的條件!


無聊=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動物也會,曾經養過貓,小雞,小鴨,鴿子做寵物。他們會主動找人類玩,一旦沒人理他們就獨自一個到窗口曬太陽。


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他將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並提出,只有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

從現實來看,在物質得到基本滿足的時候,人們的慾望則大部分被轉移到精神層面,然而精神上慾望的滿足,在現實層面里實現的困難程度遠甚於物質。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在現實層面上,其精神的慾望很難得到滿足。於是從人類的早期開始,精神上的慾望便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被寄托在一些「虛擬」手段上——戲劇、音樂、繪畫、書籍等等。隨著電視電腦手機的出現,人們滿足精神需求的途徑就更多更快捷方便了,我們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勞動,甚至不需要走出家門,就有電視節目、電子遊戲、網路文學、網路社交等等供你消遣,消磨掉你那些不知道該如何打發的時間,但這一切無不應驗了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所做的預言:我們今天文化的一切都帶有著娛樂性,我們的文化逐漸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同時這也帶來了另一個嚴重的後果:人與人之間更深層次的隔離與孤獨。
所以還是勸你走出家門,多與人打交道,多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心理學是這麼解釋無聊的:一種注意力傾注的對象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時的心理體驗。

為什麼會感到無聊呢?

第一,說明你是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你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

第二,你沒有可以真正交心的朋友,如果你有可以交心的朋友說說話就不會無聊到在網上提問來問這種問題了;

第三,你沒有學會獨立,一個獨立的人是不會無聊的,因為他對生活時時刻刻都充滿激情和活力;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別人而活,而是為你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無聊感的產生有很多原因,但是歸納的來說,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環境的刺激,一是自我情緒的調節能力。一般來說,積極的人很少會覺得自己無聊,而消極的人因為不清楚自己的目標與人生意義,沒有一個追求,往往會出現無聊感。

無聊影響身心健康

英國心理學家發現「無聊感強烈」者與感覺充實者相比,因心臟病或中風致死的可能性高出2.5倍,無聊因而可能是個「折壽」心理因素。研究人員對7524名公務員進行「無聊感」調查,追蹤他們20多年後的健康情況。發現當年感覺「格外無聊」的死亡可能性比感覺充實者高37%。

爸媽在線心理專家建議化解無聊小貼士:

一、要充分正確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就算沒有,也要抓緊時間培養。比如看看書、聽聽音樂、看看漫畫、玩玩遊戲、看看電影和朋友出去逛逛街都能幫打發無聊的時光,同時也讓自己有些收穫。

二、以適當的體育鍛煉來疲勞身體,轉移心理的注意力,最好參加一些競技性運動來獲得一定的精神滿足感。

三、通過與人的感情交流獲得精神滿足感,對其他人進行關心與幫助,人類情感的交流與互動具有很好的精神滿足性。

四、以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信仰這個活動的過程本身來獲得精神的滿足感。


無聊、與睡覺有相似功能的。
無聊是身體健康的表現,平和體質。
如果不感覺無聊就是身體有某種傾向。


因為單身……做刺激的事情……村子裡那隻母狗無聊會和公狗玩、母貓會在晚上叫……


推薦閱讀:

為什麼常常把好消息表達出壞情緒?
為什麼做不喜歡的事會特別累?
傷心難過時,應該關注情緒?還是該轉移情緒?
為什麼「說自己考試發揮失常」是情商低的表現?
總是很害怕自己做錯了事讓別人討厭,服軟討好,即時自己覺得委屈,要如何控制這樣的想法?

TAG:心理學 | 精神分析 | 情緒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