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業人士如何拍攝一部小型紀錄片?
想拍一部小型的紀錄片,描述身邊的一種現象。完全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也沒有器材什麼的。包括流程,需要什麼器材,文案要怎麼寫,怎麼將自己的想法與場景相結合,以及專業的技術指導,請推薦有指導性的視頻,書籍等。
----------11月10日更新,增加調整了一堆信息。
PS:看了題主的私信,是一個認真的對紀錄片感興趣的人,我特來補充答案,不知能否幫到你。
新手做紀錄片,不妨從簡單做起,身邊做起,器材永遠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想知道該怎麼拍一部紀錄片,請先拍一部紀錄片,然後才能明白。一部手機一台電腦,足夠。
~~~增加一點亂說的,請高手補充。
第一步,看片。
做紀錄片,我想很多人都會同意,最好從看紀錄片開始。我想你可以先靜下心來,不加限制的列出五部或者更多自己喜歡的紀錄片。如果沒看過什麼感興趣的紀錄片,現在就開始吧。
列好了再看下去。
第二步,關注點
找找它們的共同點:是題材,手法,娛樂性,製作或者別的什麼。這樣就找到了自己的關注點。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掌握你最感興趣的東西,順應自己的內心會起到特別好的作用,絕不會越做越擰巴,而是變得開心和有成就感,支撐你把這個繁雜深刻的東西做完;換個角度看,人只有在他熱愛的方向上才能產生足夠創造力,創造力決定作品是否出彩,所以尋找關注點挺重要的。
第三步,題材
從這個關注點出發,結合你能夠拍攝的題材。題材也就是內容的準確方向,它一定是你所了解的領域,如果還不是,就要加強了解加強了解加強了解。紀錄片導演一定對題材有足夠準備,成為半個專家,才能開拍。不管你要拍一隻貓還是國際政治,這都是必須要做的。
關注點,也就是你的興趣所在,一定跟題材結合起來。
PS:題材調研一開始挺枯燥的,要看很多東西。但是越看越覺得有意思,等你覺得這題材非拍不可、不拍是罪過,就可以下一步了。
第四步,故事線
已經成為半個專家的你已經走的很深,一定已經發現不少好玩的有力量的東西,可以成為片子的靈魂,但難以取捨就成了流水賬。自己覺得還行,別人看不下去也沒效果。
用什麼吸引觀眾呢,這是最難的一關。從專家再回到普通人的視角吧,再次審視這個題材,想想怎麼講一個好故事,讓所有人能跟你走到片子的最後,最好中間都不想去廁所。把有意思的點挑選一下,再排個序,故事線是不是出來了。
第五步,大綱
大綱就是搭個架子,要簡潔。
把故事線落實一下,看看哪個能拍到,哪個拍不到(有時拍不到的可以用其它方式彌補,例如情景再現、動畫、採訪等等)。然後就成為大綱。大綱就是用儘可能少的文字說清整個故事,對於四十分鐘的紀錄片,只要二百字以內就夠了,簡潔簡潔簡潔。
手裡有綱,心中不慌。
第六步,文學故事腳本
把大綱擴展成一個文學故事腳本,這個腳本是紀錄片創作的重點。
紀錄片腳本就是一篇好故事,它涵蓋紀錄片所有的故事細節,盡量用視聽語言來寫。
例如:
文學語言:老人心中充滿困惑,他彷彿獨自一人遊盪在精神的荒野,孤獨的探求著真相。
評:這句話基本沒法拍。文學語言太感性,很難操作。
視聽語言:燈火闌珊的城市背景中,過街天橋。老人緩緩走向畫面中心停住,轉頭望向涌動的車流,背對著鏡頭留下孤寂剪影。
評:容易拍是不是,不用擔心觀眾看不懂背後的情緒,只要剪輯得當,他們會聯繫前後獲得感受。紀錄片是視聽創作,它的語言使用畫面和聲音去表達,旁白只是個補充手段而不是必須的,否則就跟長篇大論的電視專題片一樣無聊。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紀錄片要寫腳本呢,真實記錄不就行了嗎? 其實不是的,拍攝紀錄片與故事片在流程上沒有根本的差異,一個好的腳本,是一部優秀紀錄片的基礎。也許有的導演工作習慣不同,拍攝足夠素材後才寫腳本,但相信我,他在心中一定早早的擬出了好看的故事,並嘗試向它接近。
有一種事情幾乎每個新人都接觸過:拍了一大堆東西,拍到一半感到無所適從,最後剪輯噩夢。這就是失控。作為一個新人,最好把案頭功夫做好,才不會失控被帶跑了,無數精力換來一堆廢素材,悶。所以別偷懶,寫吧!寫完了再拍,會輕鬆很多。(每天拍回來的東西都仔細看看,想想能用在故事裡的什麼地方,完全沒用的下次別拍。)
當然腳本也不是鐵板一塊,有時候你會發現,正在跟蹤的故事有了意想不到的進展,甚至走向負面,這時就及時修改腳本或者提綱,最終目的仍然是一個好故事。好故事不意味著好結局,壞結局也有力量。還有開放式結局(故事還沒完,留個念想)。
紀錄片需不需要分鏡頭腳本呢? 有時的確會用到,新手可以嘗試把某個段落寫成分鏡頭腳本,有助於拍攝意識的成長----能不能實現,看情況不必強求,否則把拍攝對象搞成演員或者道具,可能失去記錄的意義,權當是個提醒吧。
第六點五步,故事手法
還需要補充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故事手法。還是那句話,紀錄片同樣需要加工,精緻的東西更吸引人,更好傳達你的思想和題材本身。許多專家和導演都會探討到紀錄片的真實性問題,一般多數人認同紀錄片是有限真實,而非絕對真實,因為攝影機本身就是主觀的,你選擇了記錄一個畫面而不是另一個,這本身就是主觀。但這種主觀是必要的、無法避免的,並不妨礙思想性和真實性的展現(坑,躍。)我建議新人把故事按照小說來架構,發現或者期待一個結局。
在故事裡,一樣有劇情片的曲線、衝突矛盾、包袱懸念,大多數時候我們自己選擇的題材自帶特效,但也不是每個片段都那麼精彩,這就需要加工和取捨。無關痛癢的一年可以用一句話帶過,關鍵的一秒也許能做出十分鐘的段落。
紀錄片講故事的工具很多,例如情景再現、敘事結構或解構(故事發生順序與剪輯順序的錯落對應),間隔小高潮、誘發矛盾、平行敘事什麼的,任何一條用好了都能讓影片更精彩更專業,觀眾也更喜歡。
簡單而言,多思考怎麼講好一個故事,尊重真實性同時(紀錄片的節操),還能讓別人看得帶勁兒。
所謂創作,我認為就是各種靈感在前後期累積,把意義從單調的現實中提煉出來。案頭工作靠譜了,片子也不會差。
第七步,拍攝計劃
從列拍攝計劃開始,你可以從剛才的策劃階段,進入前期籌備階段了。
有些題材例如成長故事,需要按照時間順序拍,每件事都會按照順序發生。而有些就可以跳著拍,甚至倒著拍。這是根據對象而決定的。拍攝計劃最重要的就是可執行性,讓你能夠順利完成拍攝才行。所以提前考慮到所有環節,把該打的電話打了,把該聊的人聊了,盡量打通所有關節確保你的拍攝可以完成。計劃要有足夠的寬容度,有些事情定不下來沒關係,有大概的替代方案就行了,可以邊拍邊確定,儘力壓縮不確定性。
有時需要做展望,預知一些事情的發生,讓事情在關鍵的節點上與拍攝計劃發生交集。例如生孩子,或者母子相認之類的,錯過在彌補遠不如抓現場。有時需還要對事件施加一些調控,讓它發生在鏡頭中。
第八步,器材籌備。
PS:直接跳到這一步的,如果沒有紀錄片製作經驗,原諒我的鄙視,粉末倒置。攝影師和紀錄片導演是兩個職業,雖然有時候兼顧,但絕不是好機器=好片子,絕不是好畫面=好片子。看看各個傳媒專業的學生作品、gopro和愛瘋官方宣傳片,還有一些所謂的「微電影」就知道了,攝影師或者器材控未必能幹好導演,一般的器材用好了也一樣能成功。
拍攝紀錄片用什麼器材,沒有一定之規,根據需求。
1,如果你是個人短紀錄片,練手之作,以後也不想著播出、拿獎什麼的,就是給朋友老師家長看看,那保證拍清楚就行了。最基礎就是一部(加上三腳架的)鳳6搞定,小米也不是不行(可能得配兩個燈)。
2,如果想以後參加展映或者播出,就要講究一些。攝影新手可以直接用小型高清攝像機,索尼松下佳能都有很多選擇,目的是使用它們比較強的自動模式,減少干擾。
買的話八千到三萬之間,或者借、租用都可以。配上三腳架和外置話筒,加上三個led燈,價格還可以不太高。
3,單反,是個更高(未必更好)的選擇,有攝影基礎的人會如魚得水,有非常大的創作空間,長焦、淺景深、微距神馬的都能實現。機器的話從7D到5D3都是不錯的選擇。鏡頭爭取覆蓋大一點,例如一般工作室會更多選擇一個16-35廣角頭,一個24-70常用焦段的變焦頭,一個70-200的長焦頭,俗稱大三元,覆蓋了日常應用。有能力再配一個100mm微距頭,就OK了。加上機器和附件,全套5萬-6萬預算。租用的話400-800/天這樣。再配三個鎢絲燈或者led燈。這個預算可能超出大多數新手的能力,但效果非常好,可以滿足比較精緻的製作,一般電視台播出或者參展沒問題,網路傳播更是不在話下(cctv9下過個文不讓用單反,不知現在如何,暫時除外)。
如果選擇便宜的方案,一台70d加上18-200的鏡頭,要求不太高的話也能滿足需求,加上燈、麥和架子等附件,全套一萬就夠了。單反操作確實麻煩點,需要一點攝影基礎。
4,C300、FS7或者更高的RED艾麗莎等機器,雖然影像質量極高,但經濟上或操作上不適合新手,暫時不做討論了。
5,輔助拍攝器材,例如gopro有很大的操作空間,配合無人機能上天,配合潛水員能下海,還能找到很多絕佳的角度,逐格高速玩得起來,價格低廉畫質達標,是非常好的輔助機器。但它不能外接話筒音質比較差(不如愛鳳,更比不了70d),自動光圈很難配合燈光,焦點和焦距沒法控制,所以即使預算少也最好不要獨立使用。一些錄音機配合槍麥可以挑桿或者手持收聲,一些老式dv帶紅外夜拍功能,等等。動動腦筋,有很多辦法。這年頭大家都不喜歡大量採訪加上資料的平鋪直敘,九套和discovery國家地理也有大量小器材在使用,不擇手段讓視覺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是王道。
11/7更新
第九步,實驗
前期拍攝要為後期打好基礎,幕後功夫大於前台,即使是拍攝期間也是一樣的(吐槽一句,明星的片酬占影片投資比例那麼高絕對不健康,畢竟他們只是參與創作一小部分)大多數新人沒有師傅,也沒機會參與專業的紀錄片製作組(電視台和公司也並不一定專業)。但只要你熟練掌握手裡的器材,並可以熟練的進行紀錄拍攝,這並不妨礙結果。為了彌補不足,無論用手機還是單反,初次拍攝的新人必須進行拍攝實驗。這個實驗不僅僅是針對攝影設備,還有對燈光、聲音、理念和後期的全面控制,否則素材報廢的幾率是非常大的。
說在前面:攝影坑比較深,這裡的目的是明白基本原理,再掌握幾個技巧就行了。
採訪
首先,你應該看過足夠多的影片,知道自己想要的畫面是什麼樣的。
然後,請家人、朋友來做主角,先做一個採訪。採訪是基礎的紀錄方式,但對攝影技巧要求比較高,可以當做一個小小的挑戰。
選擇一個位置,請主角坐下。把機器固定在三腳架上,調整好角度,然後調整燈光和聲音。(經常有新人會問,為什麼同樣的場景,我拍的就像家庭錄像,人家拍的就那麼精緻呢?一般問題都出在構圖、背景和燈光上面。)先把構圖確定好,人坐在什麼地方,背景是不是豐富有層次,主角面向哪裡,都確定好。
然後開始打燈。採訪一般來說可以用四燈法則,一盞燈作為人物主光,一盞輔光,一盞輪廓光(逆光),一盞背景光(或底光)。有這四盞燈,即使在全黑環境中也能造出滿意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紀錄片燈具都以四盞為一套,影視攝影老師也經常用四盞燈講課。現在市場上有一兩百元的led燈,可以使用照相機鋰電池供電(有的也可以接市電),非常適合新手練習和拍攝用。也可以只買2、3盞燈加上自然光或室內生活燈光幫助解決問題。高手可能用只一兩盞燈就製造出好效果、甚至不用燈(新手還是不要盲目追求這個比較好)。
講燈光的書很多,知乎上也有許多高手的硬磚軟貼,我就不班門弄斧了。但有三句話給新人:
1------ 有明有暗才好看。打燈的目的絕對不是把所有東西打亮,而是要打出層次和對比。
2------搞清楚畫面的主體是啥,想辦法讓它凸現出來。(採訪的主體當然是採訪對象,其它鏡頭的主體要自己辨別。)
3-------打光是千變萬化的,沒有規定,根據情況打,效果是王道。認真點的紀錄片採訪,打光要半小時以上才開拍,考慮的越多就越好看。
4,不打光行不行?行!如果讓拍攝對象緊張,影響結果,那就不打,想別的辦法。
這裡借圖舉幾個小例子。
例子1,
這是一個大柔光打出來的效果,配合淺景深還是非常不錯的,人物作為主體非常鮮明,其它東西被虛掉、暗掉、檔掉了。主光和背景光都靠柔光解決了,輔光(人物右臉的黑暗區域)來自周圍環境的漫反射。至於這個大柔光的光源來自柔光燈還是窗戶,那就要看現場情況了。大柔光的確能解決很多問題,新手如果對攝影沒興趣,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偷懶。但是大柔光不能解決一切,它只是手段之一。
例子2,
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訪談布光,新人看看就行了。記者和採訪對象都出鏡,這是電視台採訪常用的方法。所以有兩台攝像機做正反打,兩人身上的光也差不多,洋妞記者身上有畫面中央的柔光燈作為主光,右側攝像機上方的燈加上環境光作為輔光和背景光。拍攝對象有左側記者上方的大燈作為主光,自然光做輔光和背景光(這個記者身上光比拍攝對象還多,真心機)一般來說導演都盡量少出鏡,不必硬學這種電視台訪談光,看看即可。
例子3
這是一盞機頭燈打出來的效果,也就是攝像機上加一盞燈,它的好處是方便,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燈光生硬直白,看起來很不自然;不過有時候為了現實需要(時間、現場條件等),不得不做出讓步。以這個例子來說,如果加個柔光罩,燈位再斜一點,效果會好很多。
例子4
利用陰天時的環境光的採訪,不需要燈,因為整個天空就是一個巨大的柔光燈。一般的採訪這麼拍也無妨,比例子3好很多。(拍廣告時可能會遠處給個大燈做輪廓,近處再打一些高光和層次,但那太專業太昂貴了,pass)自然光有晴有陰,晴天陽光強烈反差很大時時,要加個反光板補一下,讓暗部變亮,可以避免人臉太黑或者背景太亮(減小明暗反差,也叫縮小光比)。反光板是個簡單方便的光源,買個黑(遮光)、白(反射柔光)、銀色(反射硬光或者遠距離使用)都有的摺疊反光板放在背包里,花小錢出大效果。
抓拍:
掌握了採訪實驗,再來掌握抓拍技巧。抓拍對攝影技術要求沒那麼高,很多時候只要拍清楚就行了。一般隨身帶一盞燈,加上機頭燈就可以應付大多數情況。新人練習時,可以試著記錄拍攝一件事情,例如做飯或者運動,然後簡單剪輯成小片子(剪輯技巧後面會講),再對比國外一些比較好的電視節目抓拍段落尋找差距(例如一些烹飪或者運動題材的紀實節目,國內節目參差不齊不太好借鑒) 。」想學拍紀錄片,請先拍一部紀錄片「就是這個意思。
抓拍看似簡單,要拍好也很不容易,需要很多經驗,需要繃緊的神經。這是考驗導演意識的過程,什麼該抓,什麼不需要,全憑導演決定。同樣跟拍主角一天,有些新人生怕錯過什麼,拍了四五個小時素材,能用的鏡頭沒幾個,到剪輯時頭會炸掉,看素材看得麻木,一不小心會把好東西錯過了;有些經驗豐富的導演選擇合適的時機才開機拍攝,半小時素材幾乎每個鏡頭都能用,剪輯時還能把故事講的清楚優美。(素材的可用性,行話叫「片比」,就是成片與素材的比值,越小越容易剪輯。一般紀錄片1:6是比較好的,1:10也算合格,大的項目一但不加控制1:500也是有的,我就曾經用過裝滿手推車的300盤磁帶做一集40分鐘紀錄片,頭大啊)。當然,改拍的還是得拍,別不夠用了。
怎麼保證抓到好東西呢?勤加溝通,預知事件,保持警醒,提前開機。
擺拍:
關於」擺拍「,看似是」抓拍「的對立面,雖然字面造成很多爭議,其實是紀錄片的常用手法。看看手機公眾號」二更「,三四分鐘的小片子用擺拍的方式,同樣可以把故事講好、也拍得精緻,並不影響真實性,反而凸顯出風格。即使是BBC和國家地理,都有大量的擺拍。人文紀錄片經典《北方的納努克》就是擺拍的,沒人否定它的紀錄價值。到底用不用擺拍,要看導演的個人愛好。用,或者不用,都有許多優秀的作品,打嘴仗就沒啥意思啦。
像剛才孤寂老人的例子,如果抓拍不到他的寫意鏡頭,就可以跟他商量去天橋上拍這個預定鏡頭,不妨礙什麼真實性,卻起到好效果。主角可能不知道為什麼你要拍他傻站著,只有導演自己知道,這個鏡頭可能成為影片中某個部分的重要抒情片段。
什麼時候應該擺一下,是憑經驗來的,剛開始不必苛求,只要你熟悉故事,就可以等待靈感自己冒出來。
總結一下,不要被攝影技術嚇到,儘力而為就好。 紀錄片不是劇情電影,紀錄片內容重於形式。
PS:再啰嗦兩句。假設你在拍家暴紀錄片,正和核心人物吃飯挖故事,突然他老婆衝過來揍他,你手裡沒有機器沒有燈也沒有三腳架,只有手機,拍還是不拍?當然拍!這時候誰還顧得上什麼技巧,拍清楚就行啦。而劇情片幾乎不會抓拍的,不管演員在排練或者試鏡時狀態再好,都得在燈光錄音攝像機布景服裝道具都到位後才能開拍。所以有劇情片導演評價紀錄片是」真正的拍攝「。如果你看到一部抓拍的紀錄片,畫面太美像劇情電影一樣,那攝影師已經達到了大師水準。
第十步,開拍了!
終於開始拍攝了,作為一個新人,身兼撰稿、策劃、製片、統籌、外聯、導演、攝影、燈光、助理、司機眾多職位......這就是為什麼新人一定要從小項目開始,不然一定頭很大、很失控。
1,怎麼紀錄?景別!
狀態!
溝通!
2,空鏡頭
3,場記的重要性
挖坑待續~
如果不能很理性地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做一部紀錄片,題主可否嘗試通過日常拍一些你覺得有用(符合你主題的)小素材,等經年日久,看看這些素材是否可以支持一個主題,然後再查缺補漏,看看還需要什麼,再有針對性地拍缺少又需要的東西,這樣是否省時省力一些,而且還有樂趣呢?
只不過日常拍素材的時候,因為你將來是要做一個片子,腦子裡要有數,對於畫面和內容,要有點選擇和把握。我覺得這有點像寫論文。
僅是外行人的建議。
PS:不管遇到什麼人什麼事,個人建議,切勿勸人死心。上面雕龍的回答已經很非常專業了,大神的答案對於新手來講可能難度比較高,我想從一個純業餘的角度來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議。
前些日子網上有喬布斯在日本的一段視頻,裡面的有一段話倒是讓我覺得很有感觸:
我能做到的其實也是我想做到的程度也就差不多這樣:把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用視頻的方式紀錄下來,然後剪輯成為一個小紀錄片,讓自己和一些朋友看了以後覺得很開心。這種水準當然與正經的紀錄片相去甚遠,基於我這種較為業餘的視頻製作水準,我想談談自己的製作心得,完全沒有專業學習背景,題主看看能不能有點幫助。
我在學生時代曾經和朋友一起去海南騎行,在此之前我拍攝過一些微電影積累了一點拍攝經驗,覺得可以拍出一個海南騎行的紀錄片,後來拍攝製作出來的效果的確也還不錯,獲得了一些人的讚賞,
我認為紀錄片的內容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記錄,一個是評價。選取比較火的《爸爸去哪兒》里的一個片段,這個真人秀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認為是記錄了孩子和爸爸們旅行的小紀錄片。選取的是軒軒在草原上跟蒙古族小孩摔跤,我們分析下這一小片段里都出現了什麼
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記錄發生了什麼事,這個是紀錄片的主題
鏡頭記錄下來軒軒一次次被摔倒和爬起,有中景和近景,也有其他人的表情舉動,本質上還是為了記錄清楚所發生的這件事。這裡的分鏡頭數量取決於經濟實力,像真人秀劇組裡有一大批攝影師記錄這件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我們如果沒有條件,用一個鏡頭好好記錄下自己看到的東西也是可以的。
另一個部分就是評價,讓被採訪人對事情做出描述和評價,幫助觀眾加深對事情的認識。這裡是鄒市明對軒軒表現的評價
在評價時候如果能近景和中景交叉剪輯效果會更好些,比如這是中景
在作評價時候也可以插敘一些東西加強一下表達主題,比如這裡插敘了鄒市明自己打比賽時候的片段,本質上是為了增加評價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除了以上兩個主要部分以外,還需要旁白來解釋發生的時間地點,這些發生的背景比較難用鏡頭語言來交代,所以就需要旁白來解釋,比如片段里由村長來旁白介紹事件背景
好了,整個爸爸去哪兒都是由以上幾個部分組成的,這幾個部分已經能夠完整地記錄事情,並且擁有動人的力量。因此我認為一個非專業的小紀錄片只需要三個部分:
1,旁白:故事發生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
2,記錄:發生了什麼事情,
3,評價:這件事情是什麼樣的性質
首先最主要的是記錄,我們用相機或者DV記錄下沿途發生了什麼故事,誰也無法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只能用相機一直拍下去,拿到大量原始素材,一遍遍地看原始素材,然後挑選其中有意義的事件。這就像是我們寫日記,先在腦子裡把一整天幹了什麼事情流水賬一般過一趟,回味其中有價值書寫的事情,然後把那件事描述清楚。
值得一說的是鏡頭的穩定是很重要的內容,鏡頭是否穩定關係到後期視頻的可觀賞程度。我們騎行時候拍攝視頻很難保持穩定,儘管把相機綁在山地車上也無法避免晃動,這對沿途風景的記錄產生了影響。好消息是現在科技發展,佩戴式穩定器和運動相機都產生了,實惠一點的,飛宇科技的穩定器加上小蟻相機就能很平穩記錄你自己所見所聞。
接下來是評價,評價就更容易拍攝了,找一個安靜一點的地方,與當事人面對面坐下,將相機用三腳架固定好放到身側開始拍當事人,引導當事人描述和評價你想要放到紀錄片里的事物,當事人卡殼了或者沒有描述到點上那就再來一次直到說到你滿意為止。
旁白是後期要做的工作,這裡把後期工作全都說清楚。初學者用會聲會影剪輯,這軟體如PPT一般簡單易用,篩選出合適的素材,把記錄和評價剪輯到一起,然後再用一個稍微好一點的麥克風把旁白錄進去,調整下音頻位置,接著用隨便一個字幕軟體打字幕,輸出srt格式的字幕文件,用會聲會影載入到字幕軌上,最後放上自己喜歡的背景音樂,做一做音樂淡入淡出效果就可以導出來一個完整的紀錄片了。後期的工作沒有太多難度,對於初學者來說百度知道都可以解釋你所有的疑問,後期工作可以說是體力工作,會花上不少時間去處理。
一個業餘水平的紀錄片大致就是這樣的流程,相比起拍攝工作和剪輯,我認為器材可能重要一點,但也不是決定因素,我當時拍的時候只有一個三腳架,相機都是找人借的。決定因素還是自己願不願意認真去做這件事。
祝題主好運。
謝邀,也謝謝你的熱情。 紀錄片永遠是一個小眾的行業,它的本質決定你不可能籍此成名獲利。 高中生,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複習高考,未來的路取決於今天的努力。 如果要干紀錄片,那先考個好學校。 好了,該勸解的義務已經盡到了。
下面複製一段我對於類似問題的答覆。
————————
別干紀錄片! 別干紀錄片! 別干紀錄片!
擦汗……
當然愛好一下是可以的,就是愛好一下而已,做個好觀眾就足夠了。
既然說要拍個片,咳咳,那我們就說說。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想拍什麼。世間萬物,可拍的多了,你需要先確定主題。拍吃喝拉撒還是吟詩作畫,得心裡有個準譜。
然後是怎麼拍,確定影像風格。那麼多成功的或者你喜愛的紀錄片,拿一個做參考,仔細研究人家的故事架構和鏡頭風格以及剪輯節奏,這個大不易,但必須解決。
第三,你需要確定和誰拍。紀錄片一定不是一個人能夠完全拿下的事情,你需要確定合作夥伴,彼此分工,確定誰是最終決策者這樣對於今後的拍攝很有幫助。
第四是確定拿什麼拍,很多年輕紀錄片愛好者在堅持到這個環節就已經意興闌珊了,是用5D還是C300,或者別的什麼介質,你得確定,這牽扯前期費用也對後期製作至關重要。你當然可以拿IPHONE6,如果只是自己小圈子傳播,這是沒問題的。
最後故事拍出來需要剪輯方案,鏡頭怎麼組接、如何用音樂字幕和解說,想表達啥,都要想好。
然後……一般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還沒有被嚇到,那……我也許能提供一點意見和幫助,具體的……
如果完全沒有經驗的話,建議你先拿起攝像機去拍攝。(不管用什麼設備)
1.多拍,不要想太多,當你一部片子拍攝,製作下來之後,自然知道問題所在;
2.多看,指導視頻太多了,每一部成功的紀錄片都是你指導的視頻教程。看自己喜歡的類型的紀錄片,學習別人的思路手法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3.多思考,別相信什麼紀錄片是客觀的展示,其實只要你拿起攝像機的時候,你提供的視點的就已經非常主管了。無論電影還是紀錄片,都是帶有主觀意識形態的。
下面說幾個上課時候老師說的要點吧。(老師是國內一線紀錄片導演,是誰我就不說了,在央視很出名的一位)
不要被真實的事情迷惑和束縛。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追求完美的紀錄,自己可以進行適當的指導和設計。這個分寸要把握好。真實會有一種感動,尤其在拍攝的時候。你看到的不一定真實。
假設我要拍一部王寶強的紀錄片:
今天凌晨寶強發了條微博,50萬人被炸醒。那我要拍這個紀錄片,涉及到的主題到底是誰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寶寶發了條微博,當晚得到50萬人聲援!網上一片討伐馬蓉宋喆之聲。
如果只是順著大眾的思路往下走,兩人離婚,後面曝出更多馬蓉出軌細節。法院把寶寶判給寶寶,馬蓉二人在一片唾罵聲中苟延殘喘。
這樣就成了一部標準的明星八卦流水賬。毫無趣味可言。
把最精彩的部分,先剪輯
拍攝紀錄片往往有海量的素材,而在挑選的過程中將會耗費巨大的時間。如果按照順序往下剪到真正高潮的時候,可能已經精疲力盡。做過片子的人都知道,往往剪輯到最後的時候,看自己的剪輯是完全沒感覺的,已經麻木了。
所以要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剪輯最精彩的那部分!
對於這部來講,高潮一定是隱情爆發的時候,原來馬蓉故意與經紀人鬼混是為了引起王寶強的重視,真相是王寶強平時工作太忙,無心與馬蓉聯繫感情。再加上在外包養了好幾個小三小四……DNA檢驗結果,孩子是寶強的……馬蓉心裡真正還愛著寶強。
寶強此時才恍然大悟,發微博道歉「且愛且珍惜」
溫情結局。
3新
●新方法
請三位當事人來真人演繹,還原事情的來龍去脈(舉例而已,當然不可能)
●新觀念 與以往的觀念相反
原來寶寶才是壞人
●新材料
寶寶十年保養20名女大學生證據曝光
以上純娛樂,與真實事件無關。本人也並非娛樂圈人事,切勿認真。
關於書籍推薦一本《紀錄片創作完全手冊》吧,隨便看看就好了
看了很多人都只是在空談,如果題主打算行動起來的話往下看。
請一定在24 frames拍。很多時候你覺得這個片子看起來不像電影就是這個原因。懂得一眼就能看出來是不是在24 frames,不懂的也會覺得看起來變扭。
設備現在隨便一個DSLR其實就不錯了,帶三腳架。軟體推薦premiere oro。
還有注意一定拍足夠多的b-rolls,要不你編輯起來會痛苦。(永遠沒有足夠的素材是真理)
拍的時候每個場景至少拍20s以上,然後拍pan shot(比如拍A點到B點),一定在A點停留10s以上,移動相機到B點,停留10s以上。
拍完之後選好,片段編名字。這樣你用的時候就可以隨時就用。然後有對話的話最好寫出關於這個片段說了大意,會非常方便。
自己想拍個紀錄片,從零基礎開始計劃並執行了四個月,具體過程記錄在帖子里
一個關於陽山村小的紀錄片
最後就出了一個不是紀錄片的遊記:(
重返陽山2015-高清觀看
期間也收集了一個書目,有些看過有些還沒來得及看
紀錄片學習
實際做了還有有點感觸的:
1.前期:調查是需要的,如果能有劇本最好。我這次還是先拍最後壘素材的階段,統籌不夠,抓瞎
2.個人拍攝一定要穩(用三腳架),不然很多素材就容易廢了(自己使用GH2相機,Zoom H1錄音筆)
3.後期我目前也只是素材剪輯(final cut pro),沒有什麼音效、特效等,這還是需要專業的知識。
目前準備先練習剪輯,之後把之前的素材還有其他師的視頻整理下,在合適的時候再剪輯一部。繼續努力:)
紀錄片決定了真正打動人的往往是你拍攝的動機和你想要表達的內容。前期準備和拍攝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內容。另外紀錄片一定要符合紀錄片的範疇。如此看來關於紀錄片裡面所包含的技術性美學指標反而沒那麼重要了。
等你學會了你還會去拍么?能拍的就拍,拍了放一起,有時間了就剪,剪不完下次接著剪,等你決定開始的時候熱情早就退了。
看到題主說「想要描述一種現象」,我的第一反應是不知道有沒有故事。
因為我們都知道,不管是看什麼片子,我們最想看到的還是精彩的故事,如果題主不在乎能不能吸引一些觀眾來看這個片子,只是想描述一種現象的話,也可以
如果還想要一些可觀性的話,我建議題主先想清楚你的片子里是否有故事
我覺得首先要有錢。
不可兼顧,題主是想做什麼類型的片子呢?如果行進感不強,可以靜心雕琢畫面,從容策劃,反之還是記錄故事穩妥,你的表達才是核心,其他可以適當輕視
參見&<港囧&>
推薦閱讀:
※北京在哪能找到好的攝像師?
※怎麼評價微博上廣東消防官博對於 42 秒火災視頻拍攝者的批評?
※請問拍攝視頻的場景和人物布光方法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