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古語言這些已經死去的東西,對現代人還有什麼意義和作用?
從小到大都要背文言文、學習古文化,現在出國了也要學拉丁語,,我承認他們有歷史、學術價值,但是一直不理解,除此之外它們還能有什麼存在的意義!?為什麼要強迫學生們學習已經死去的、沒有未來的東西?
那些歷史愛好者,古文研究者,學習這些死去的文化價值的有什麼意義呢?
文化的發展是個連續的過程,古代文明和古代語言不會死去,只是像被現代文明和語言繼承,不知不覺滲透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已。如果你不僅想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的話,那就學吧
「大夫啊!我不想知道我是怎麼來滴,我就想知道我是怎麼沒滴!」
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歷史精彩的像小說 其實很多時候遠比小說精彩的多(這是無數次驚嘆和感動之後總結的一句)
古人的成就很驚人,現代人常以為自己在幾乎所有方面都很傑出,但實際上看看那些古老文明,我總覺得那些古人在建造那些偉大城市和紀念碑時一定堅信自己正在建築永恆,而看看那一套套完整的埋葬習俗和宗教信仰,數不勝數的完美。
而Ta們已經消失 Ta們所建造的永恆已然崩塌。而翻開另一個文明的故事,相同的事情發生。
Ta們文明的遺留物實在是太美了
怎麼能不愛?
現代漢語是在古漢語的基礎上發展來的,而且你用或者不用,它都在那兒,不增不減,也不是說一句不應該存在,它就會沒了的。
而且吧,文明的發展是有選擇的,古漢語中,有利於當今世界的,或者符合的,都會存留下去,比如成語,當我們表達人很多的時候,可以用人山人海,可以用比肩接踵,比單獨說很多人,是不是更有畫面感?
當然古漢語中的一部分還是會被歷史拋棄掉,這些東西我們可能都沒有機會接觸,因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消失了。
所以啊,對於古漢語是否應該存在,這東西得分類討論,有益的,自然源遠流長,無異的,自然銷聲匿跡。
謝邀。
文化需要一代一代不斷的傳承下去,其具體的載體就是人。只有如此,文化才會是鮮活的,也才會有未來。因為未來總是在過往的基礎上而生髮的,拋棄了傳統,未來也將漸漸萎縮,直至湮滅。
中華文明能夠作為當今世界自成體系的獨立文明,作為世界人類文明寶庫的一筆瑰麗財富,皆源於炎黃子孫通過各異的形式一代一代具體的傳承我們的文化。
再具體說,古文的簡練,節奏的美學,微言大義的筆法,意象的觀感等等,無不體現著中華的品格、氣質、哲學觀與審美趣味。如果我們中不能有人將這筆財富從老祖宗那裡接過來,我們也就丟了中國人賴以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與資格,我們也就失了中華璀璨文明的精髓與魂。你問我學這些有什麼用?我說用處正在於此。如果失了這些,其他的才會沒任何意義。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學了這些與不學這些甚至輕視這些的人,言談氣質,思想內里,皆有所別,殊是迥異的。
航海的商人講究征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知道敬畏。用石頭蓋房子的民族冷峻,用木頭架屋子的民族溫和。你問我文明的密碼在哪裡,我說正在傳統的每一個元素中。這密碼背後,就是未來。西方文明充其量只能讓人築居於世界,中華文明會教會我們詩意的棲居。這是數字文化,技術文明的短處,卻正是人倫文化,審美文明的長處。
多說一句,西方文明最希冀我們,便是丟了這些,一味的持了消費主義,用普世的原則考量我的世界。而一旦我們這麼做了,我們就將永遠服服帖帖的納入於他們規劃好的世界體系中,永無翻身之日。我若不是中國人,也定不會樂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屹立崛起的。
青年一代的我們,須得認清歷史的時勢,擔起應付的責任。畢竟,我們就是未來。
以上。
謝邀
我也不喜歡學習這些。
但應該還是有用的吧,用來研究過去的歷史。那你不如問KGB為什麼研究殺人,不如一起殺了實際
你可以選擇回到樹上。
鯀,禹都治水。現在長江邊上有大堤,也有泄洪區。這個理由可以么?
為了把本寶寶這種受過良好教育和具有理性的人
與你們
區分開
請自行搜索G2相關內容,看看戰國策如何教中國領導人避免齊國的命運
原答案
如果都這樣想的話,古漢語早就變成吐火羅文了。。。。。
「買菜用不到的東西,請不要教給我」
題主不妨先反觀人自身。從小到大,人不斷行走在消逝中,一切曾經的經歷都將消逝,只剩下回憶。參加高考、第一份工作、結婚、生育子女……塵埃落定後,一次次轟轟烈烈的事件都只留在回憶之中。既然一切都終將過去,那麼是不是就沒有銘記的必要了呢?當然不是。正是一切的終將消逝的過往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因此,我們了解現在,是知其然,而知曉過去,是知其所以然。
我們學習死去的語言,了解逝去的文明,就是為了明白: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之後的路又該怎麼走。
如果不了解中國曾經的繁榮富庶以及近代以來的艱辛屈辱,就無從知曉為什麼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不了解過去走過的彎路,也無從知曉我們要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這一切的重要信息,許多都以題主所謂「死去的」文言文為載體。
我們學習死去的語言,了解逝去的文明,不僅僅是吸收其蘊含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蘊,更要審視其「死亡」的原因,以史為鑒,避免以後再走這樣的彎路。「太陽底下無鮮事」就是這樣的道理。
有一天,當一個被利益沖昏頭腦的炎黃子孫,背棄自己的民族,信仰,血脈,做著各種見不得人的勾當,或者到處宣揚反華言論,甚至跟著侵略者向自己的同胞開火時候,在那個深夜,
他也許會想起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哀思,
也許會想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
也許會想起
「落紅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山河,
念起兒時讀范文正公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萬分景仰
原來,自己也曾有過「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
自己應該站在什麼位置,也許就會清晰很多。
歷史,歷史文化,所包含的意義太多,這只是一小點,人類,就是不斷站在歷史的成就上消弭過失,開拓進取,才不斷進步到今天,從國家到個人,都能從中汲取,時間久了經歷多了,就會感受到了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嚮往,就是走回從前。」 -- 徐文兵大夫博客
你所關注的中華文化太淺薄了,在你們的意識里,所謂的傳統文化就是傳統習俗,這個也只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小角,從古至今中華民族都是一個很偉大的民族,注意我說的是中華民族,你可以去博物館看看,我們哪個傳統工藝不牛逼,我們的那種文化不讓人震撼,我們總是說學著沒用學著沒用,其實我們學了什麼,也就僅是古文漢字而已,禮義仁智信都受教了嗎,這麼多偉人在我們前面倒下了,如今他們為我們留下的東西就要消失了,我們的文化涵養,我們的傳統工藝,甚至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眼睜睜的看著我們的唐朝在日本,我們的明代在韓國,看看我們周圍哪還有幾個我們文化的影子,當別的國家在用我們的文化元素創造的時候,我都感到可笑可悲,我們是要接受西方的思想,而不是要放棄遠遠遠遠比他們深厚的文化
古代文明雖已然遠去,但都沉澱了人類從動物走向野蠻人,從野蠻人走向文明人的印跡,中國古代文明沉澱了生活在華夏大地的原始人走到今天的中國人的歷史印跡。其實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和原始人差別不大,都是在所處的文明中受到熏陶,逐漸繼承過往文明留存下來的部分,閱讀古代的東西,其實就是從自己的角度,重新發見自己何以成為自己,何以成為中國人,何以成為人的過程,「天不變,道亦不變」這話於政治且不論,於人性還是很適用的。如果非要問學那些東西有什麼意義和作用,那我可以說沒意義,沒作用。學·,圖個好玩罷了。---------胡言亂語,不求打臉,哈哈,
你再多讀一點書,就知道了
人只是一個會思考的蘆葦,思考讓我們產生問題,產生問題就要解決問題。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這些滿足了人好奇心。在人的生產力已經高於實際需求如此多的情況下,有些生產必定會浪費,不如去解決問題。而且做這些東西是有市場的。
這是我們之所以是人的原因。如果我們只知道吃,繁殖,睡,生產,那我們的人字上要加上反犬旁。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同治皇帝的一生?
※如果說王莽的失敗在於觸犯了天下豪強的根本利益,那麼漢武帝時期對於豪強的諸多制裁為什麼沒動搖其根基?
※古代戰爭真的像三國演義裡面,將帥先對決一番,然後小兵們再上嗎?
※哪些民族有殺神的習俗/儀式?
※如何評價朱德的軍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