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搞笑情節讓人覺得尷尬?設計搞笑情節如何避免尷尬感?


搞笑的兩個充分必要條件:失諧 + 解困

失諧:不正常的事物。也就是「意料之外」。
解困:觀眾能知道(猜到)它為什麼不正常。也就是「情理之中」。

覺得尷尬就是這兩個條件有一個沒得到滿足。

想避免尷尬就要滿足這兩個條件。

通常解困比較容易滿足,因為現在的人腦補能力都比較強大。失諧比較難,因為現在的人見得多了。

舉例:

直接舉個比較刺激的例子吧。葷段子、黃色笑話、邪惡漫畫,很多人覺得好笑,為什麼呢?

因為笑話里的人所做出的舉動是現實里絕對見不到的(只有夫妻/情侶之間才能見到,你不可能直接看到別人有這種舉動),現實里看到的人都是一本正經的。所以這些笑話/漫畫里的人的舉動顯得非常不正常。

然後你心領神會,知道他/她為什麼有這個舉動。

所以你笑了。

實戰:怎樣設計不尷尬的搞笑情節

有兩大方法。第一種:先設計失諧的情節/行為,然後設計這種情節/行為會發生的原因。

1,設計失諧的情節/行為。

你先想,正常的情況應該是怎樣,然後就反著想。比如一個高級餐廳,所有人都很有禮貌地吃飯,只是正常的,那麼讓所有人打成一團就不正常了。再比如睡覺,一男一女睡在一起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男的醒來一摸發現旁邊是一條毛茸茸的粗大腿,就不正常了。

要小心,觀眾很難伺候。失諧不能打一點折扣,不能是「有點不正常」,那觀眾絕對不笑,必須是「很不正常」才可以。

還要考慮這個行為是誰來做。一臉正氣,大義凜然的人,和本身就圓滑,搞笑的人,前者更容易達到「很不正常」的效果,後者不容易。所以如果演員是本身就搞笑的,那你就要提高設計標準。比如前者摔一跤可能就挺好笑的,後者光是摔一跤沒用,摔下去後還得糊一臉屎,觀眾才覺得不正常。

還要考慮影片的整體風格。喜劇片要提高失諧的標準,因為觀眾已經默認會發生一些不正常的事情,所以有點不正常的事情在觀眾看來已經變成了正常的,如果不提高標準,觀眾就不會覺得失諧。

2,設計這種情節/行為會發生的原因。

告訴觀眾為什麼會出現不正常的事情。注意了,必須可信!很多國產片就栽在了不可信這一點上。

分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

內在原因就是——因為這個人很傻,一根筋,智力有問題,腦子不好使,轉不過彎來,正處於一個自己不擅長的環境/任務中,等等。

外在原因就是——因為發生了某種情況,因為發生了某種巧合,因為發生了誤會,等等。

同樣要考慮是誰來搞笑。如果這個人有著一張看起來智力正常的臉,或者看起來是個聰明人的臉,那麼你就很難讓觀眾相信這個人很傻,硬要讓他傻,那就成了裝瘋賣傻,不可信了,很多國產片就是這樣,讓看起來智力正常的臉去演低智商的行為,怎麼看怎麼尷尬 。而如果這個人有著一張看起來比較衝動、一根筋、智商不高,遇到事情會犯糊塗的臉,那麼你就能以「他很傻」作為他的不正常舉動的理由。

注意,傻不等於丑。丑的人里有大把看起來機靈、聰明的,而英俊的人里也有看起來傻傻的,雖然很少。

巧合、誤會一定要有鋪墊和理由,不能是無緣無故的巧合或誤會,否則就不可信,不可信就不能讓觀眾解困,觀眾就會犯尷尬症了。

也要考慮影片的整體風格,喜劇片可以降低設計原因的標準,因為觀眾在看喜劇片的時候會默認為裡面的人物比正劇里的人物要傻,所以你可以使用「因為他傻」甚至「因為他在搞笑」作為他做出不正常舉動的原因。但要注意必須讓觀眾相信他真傻,而不是裝傻。怎樣讓觀眾相信他真傻?除了劇本里的人物行為要符合邏輯以外,最重要的是要選對演員。

有些喜劇容易陷入裝瘋賣傻的表演方式,尤其是本來長著一張智商不低的臉,卻硬要裝傻,這是最糟糕的,因為這會造成人物不可信,觀眾不知道該怎麼去理解。

第二種:反過來,先設計原因,再設計失諧的情節/行為。這裡的「原因」一般特指讓人物處於一個自己不擅長的環境/任務中。也就是說你先想辦法讓人物被迫進入一個自己不擅長的任務,比如小混混去做王子,或王子去做小混混,然後你就可以盡情設計各種失諧的情節/行為。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翻譯就是,人物不弱智,但終歸是個人。
再通俗一點,首先,任何劇情基礎都是是人物有人類該有的優缺點。不尷尬的搞笑呢,就是再此基礎上,人類終歸會有或人性或認知上的漏洞,因這些漏洞而產生的笑點不會顯得弱智。


推薦閱讀:

《白夜行》的結尾之後,你覺得故事會怎樣發展下去?
如果《神奇動物在哪裡》的故事背景在中國,那麼會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發生?

TAG:故事 | 編劇 | 小說創作 | 劇本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