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時順利嗎?有反對的人嗎?

請分演義和正史解答


順利嗎?老實說不太順利,東吳的國際形象自荊州一事後變得一落千丈,魏蜀兩邊不是人。
為什麼兩邊不是人呢?蜀國那邊我想我就不用解釋了……兩件事我都有份……反正鍋是他渣權背……
魏國這邊曹丕封他的吳王是曹魏的吳王,等於說他屬於曹魏藩臣,然後夷陵打完就撕破臉了曹丕當然也就不再承認了,要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三路伐吳。
孫權前期以漢臣自命,後來慢慢地就生出了自己的小九九,眼看曹丕篡漢了劉備也進位稱帝了自己不能啥都沒撈到,但是他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法理和政治資本稱帝,所以直到公元222年,曹丕劉備相繼稱帝之後,他也只是個吳王而已(而此時意味著三國時代已然開始)。雖然沒有帝號,然而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年號了,地位規格在江東是不言而喻的。直到公元228年石亭之戰後,孫權有了跟曹魏叫板的政治資本了,就於次年急吼吼的在武昌稱帝了,不久遷都建業。以曹魏為主要敵人。
有沒有人反對呢?當然有,主要來自外部。
從他襲奪荊州之後,孫劉兩家聯盟關係破裂,別說他這個吳王是曹魏冊封的劉備從法理上斷不會予以承認,就是僅憑殺弟奪地之仇劉備也斷不會承認孫吳的合法性,於是劉備想親自帶兵拿實力說話教孫柯基做人,然而……我就不多說了。劉備白帝城託孤以後,諸葛亮主持蜀漢大局,恢復孫劉聯盟,外交上宣布承認東吳獨立自主的合法地位。因此蜀漢自夷陵後就等於說對渣權再無反對的聲音了,剩下的就是曹魏方面的問題。石亭之戰雖然於三國歷史的影響有限,但是對東吳建國來說影響是巨大的,石亭之戰的勝利完成了曹魏不願承認的非法的藩屬國對以往宗主國的政治逆襲。孫吳通過此戰用實力說話藉以證明了曹魏是無權干涉自己的內政的。於是乎,孫柯基終於可以人模狗樣的稱帝,圓了自己割據一方的春秋大夢。
綜上,孫權稱帝不是沒有阻力不是沒有人反對的。只不過,孫吳的一系列操作最終壓倒了反對的聲音,用手腕和肌肉讓一切反對力量閉嘴,由此「順理成章」的當上了皇帝。須知,法理是可以強行通過編造認證等手段得到的,但是也是需要用實力來保障並獲得他人承認的。
用現在的話來講,即大炮就是資格,核彈意味特權。


孫權稱帝感覺比較有趣,先碼一個,有空再補

============補更===========

先回答了再說本人覺得有趣的地方在哪裡。

孫權稱帝時順利嗎?順利

有反對的人嗎?有,曹魏及蜀漢部分人士(滑稽)

========== 分割線===========

孫權稱帝有趣在哪裡呢?先看孫權稱帝的理由:

吳錄載權告天文曰:「皇帝臣權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后帝: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歷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普天弛絕,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制。權生於東南,遭值期運,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辭行罰,舉足為民。群臣將相,州郡百城,執事之人,咸以為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徵嘉瑞,前後雜沓,曆數在躬,不得不受。權畏天命,不敢不從,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惟爾有神饗之,左右有吳,永終天祿。」

簡單來說就是:漢已經玩完了,天命又在我這,不得不稱帝啊。

然而孫權說是這麼說,但他也知道這稱帝的理由不是很充分的,那怎麼辦呢?戰狼2里有個情節是反叛軍首領不允許殺中國人,其理由是中國是五常之一,他奪權後需要中國對其政權的承認。孫權也做了類似的,就是找季漢了:

是歲,孫權稱尊號,其群臣以並尊二帝來告。

這就是我覺得有趣的地方了,孫權稱帝的理由是漢亡了,找來承認自己稱帝合法性的國家,掛的卻正正是漢字旗,就連後來雙方盟誓參分天下也是寫的「今日滅叡,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不知道大帝面對這兩份矛盾的文書是否會覺得尷尬呢?


孫權稱帝沒有法理依據,所以一直到曹丕死了孫權都沒什麼好的理由稱帝。連吳王都是曹丕封的。。。

受封吳王的時候,是有人反對的,因為那是曹魏的吳王。但是孫權迫於形勢,接受了。之後又背叛了曹魏。。。從此他就既不是漢朝的吳王,也不是曹魏的吳王,就是單純的逆臣了,從法理上講比曹魏都不堪。。。

孫權後來稱帝時間是229年,諸葛亮都快死了。。。明擺著靠蜀漢自己已經不可能恢復天下了,於是孫權和蜀漢盟誓共擊曹魏,平分天下。。。然後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並派使者慶賀。。。


看了一圈,已有的答案多少都有點答非所問,題主問的是有沒有反對的,且從演義和正史分別說,那就從演義和正史分別找各國態度的原文唄。孫吳的我就直接pass掉了,想必大家都知道那邊什麼德性。

1.演義:

提到孫權稱帝是第九十八回 :

1.1 蜀漢方面原文

後主聞知,遂與群臣商議。眾議皆謂孫權僭逆,宜絕其盟好。蔣琬曰:「可令人問於丞相。」後主即遣使到漢中問孔明。孔明曰:「可令人齎禮物入吳作賀,乞遣陸遜興師伐魏。魏必命司馬懿拒之。懿若南拒東吳,我再出祁山,長安可圖也。」後主依言……

1.2 曹魏方面原文

忽又奏滿寵等有表,說:「東吳孫權僭稱帝號,與蜀同盟。今遣陸遜在武昌訓練人馬,聽候調用。只在旦夕,必入寇矣。」睿聞知兩處危急,舉止失措,甚是驚慌。

——演義雙方至少都有人明確表示東吳僭越,證實有反對的聲音。蜀漢依然諸葛亮拍板聯盟,算是承認了對方稱帝合法性。

2. 歷史:

2.1 蜀漢方

丞相亮曰:「權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更當移兵東戍,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輯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守,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伏與吳盟,皆應權通變,深思遠益,非若匹夫之忿者也。今議者咸以權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已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若大軍致討,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僭逆之罪,未宜明也。」乃遣衛尉陳震使於吳,賀稱尊號。

2.2 曹魏方

「今吳、蜀二賊,非徒白地小虜、聚邑之寇,乃據險乘流,跨有士衆,僭號稱帝,欲與中國爭衡。」

魏略曰:權聞魏文帝受禪而劉備稱帝,乃呼問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氣何如,遂有僭意。而以位次尚少,無以威衆,又欲先卑而後踞之,為卑則可以假寵,後踞則必致討,致討然後可以怒衆,衆怒然後可以自大,故深絕蜀而專事魏。

——基本和演義一致,都認為是僭越。但是蜀漢還是出於利益與吳結盟。


反對的人很多,但是明面上沒人講出來。比如孫十萬稱帝後還專門找張昭來嘲諷,當年赤壁的時候聽你的話我還能有今天么?


來了,我只答史料記載部分,演義自己去看就行了

============

嗯……邀請我……那之後來答吧,,不過說實話,雖然我覺得他是三國時期二代里最牛的,但我不太喜歡孫權,因為他逼死了陸遜…………

之前把知乎刪了忘記這個問題了,有空再來,標記一下

====================

孫權稱帝時順利嗎?

答案:說順利也算順利,說不順利也能算不順利。為什麼呢?

孫權稱帝是在公元229年(黃龍元年),而之前黃初二年被曹魏封王一次,其實稱王那次稱王也約等於實際上的皇帝,不過是名屬曹魏。關於黃初二年孫權受封吳王大致情況是這樣:

蜀漢這邊關羽「威震華夏」,孫權這邊考慮利益,一面向曹魏(當時還是曹操,名義上算是漢,實際不用說)示好,一面就是「白衣渡江,」,最後東吳這方斬殺關羽,和蜀漢平分荊州成功,獲取最大利益,以及算是暫時「惡交」了。

劉備失荊州以及關羽,必然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基於以上情況,孫權就繼續實行自己和曹魏「交好」的策略,以及軍事上備戰蜀漢和預防曹魏(封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潘璋、朱然、韓當等,參考三國志吳書的各將領傳記,都有寫。)孫權用向曹操「進貢」(三國志吳主傳+裴注,寫的很明確,寫是寫「貢奉於漢」,其實不言而喻),且遣返朱光等行動向曹魏「交好」。

不過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就死了,之後曹丕繼位,曹丕剛上位政權不穩,主要也還是針對曹魏內部,對於孫權,曹丕採取的主要還是「懷柔」政策,建安二十五年六月曹丕南征其實也主要算是「做樣子」(原因已經簡單說了,曹魏內部問題),孫權也向曹丕示好,並派遣使者向曹魏供奉。曹丕南下一圈之後就回了北方,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穩定內部,然後代漢,正式建立曹魏帝國,改元黃初,孫權又派人向曹丕示好「稱藩」,且送還于禁。

黃初二年,【八月,孫權遣使稱臣,卑辭奉章,並送于禁等還。朝臣皆賀,劉曄獨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劉備必大興師伐之……】

這中間有人反對,不過是針對於禁送還的問題,我記得是虞翻。

曹魏內部對孫權這舉動的爭議省略,結果就是曹丕接受了孫權的稱臣,封孫權為大將軍,吳王,加九錫。順帶一提,四月,劉備稱帝,且準備進攻東吳的計劃,八月,孫權為大魏吳王。局面不言而喻。

孫權向曹魏稱臣,其實也就是名義上魏臣,實際上就是南方的「皇帝」,但孫權這舉動就是解除了曹魏這方面的軍事進攻的後顧之憂,避免受到蜀漢和曹魏的共同夾擊,在這三方局面成型之後,就是大名鼎鼎的夷陵之戰。夷陵之戰應該不用我說,結局都懂的,雖然想吹一波我伯言,但是迷妹也得忍著,,,夷陵之戰東吳大獲全勝,孫權一面表面向曹魏繼續稱好,一面就偷偷搞「活動」。

要提一提,黃武三年(就是223)年,群臣就勸說孫權「即尊號」(稱帝了),可因為當時和蜀漢沒有完全「修復關係」,應該是考慮到稱帝之後會和曹魏翻臉,當時蜀漢那邊也沒有完全的保障,所以孫權沒有稱帝。

夷陵之後,蜀漢這邊劉備狗帶,劉禪繼位,蜀漢軍政基本是諸葛亮一肩挑起,諸葛亮權衡利弊,和東吳多次通信,最終達成「修好」協議,這中間孫權也繼續和曹魏虛與委蛇,直到黃武3年(224年)徹底斷絕關係,七月,就有了「曹丕伐吳」,過程就不贅述了,伐吳失敗之後曹丕於226年病死,曹睿繼位,此間東吳和蜀漢依舊進行交好政策。

反正這和曹魏的政治博弈,最終也是孫權獲得了勝利。到了黃武八年(229年),東吳這方面時機成熟,孫權才真正地稱了帝,改元黃龍。

稱帝這回事,東吳大臣不用說,自然寫的都是「巴不得」,至於詔書什麼的,也沒什麼好說的,無非就是個名頭,大致意思就是:按照天意,我孫權要和篡漢的曹魏不兩立,正式稱帝了……

孫權稱帝和蜀漢繼續修好,孫權還送了蜀漢詔書「並尊二帝」,意思是和蜀漢一起抗篡漢曹魏平分天下(就那麼個意思而已,至於實際不言而喻),諸葛亮些了《絕盟好議》且派使者祝賀了孫權。

這就是孫權稱帝的那麼個情況。

還有啥要寫的嗎我想想……好像沒有了。就這樣。


魏略曰:權聞魏文帝受禪而劉備稱帝,乃呼問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氣何如,遂有僣意。而以位次尚少,無以威眾,又欲先卑而後踞之,為卑則可以假寵,後踞則必致討,致討然後可以怒眾,眾怒然後可以自大,故深絕蜀而專事魏。《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被孫權想辦法擺平了。


孫權據有江東,以歷三世。

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孫權稱帝是沒什麼大的反對聲音的,就算有,也沒人那麼不識實務。

劉備想給自己上個漢中王,結果費詩反對,被左遷了。

【後群臣議欲推漢中王稱尊號,詩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偪主篡位,故乃羈旅萬里,糾合士眾,將以討賊。今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與楚約,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陽,獲子嬰,猶懷推讓,況今殿下未出門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誠不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遷部永昌從事。

社會中行事就是這樣,不能太耿直,所以孫權稱帝在內部應該沒什麼阻礙,況且曹操死,魏國立,劉備又敗於已手,後死於白帝城,雖有外憂但一時不足患,稱帝不過是時間問題。

而且魏漢兩國都拿他沒辦法,作為盟友的季漢也不得不承認。

【亮曰:權有僣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乃遣衛尉陳震慶權正號。


不順利。
有。
代表人物為劉禪和曹睿。


演義和歷史都沒人反對


推薦閱讀:

如果三國時期人物全部是一個國家人物,那麼當時會昌盛嗎?
劉備在投靠他人時,為什麼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而其他人就不能(我們只在《三國演義》小說的背景下談論)?
如何評價三國人物「張松」?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人物 | 三國歷史 |